“虎父無犬子”這種說法對電影導(dǎo)演而言,似乎并不是太過奏效,畢竟天賦這種東西是不能遺傳的,像索菲亞·科波拉這種始終是少數(shù)。大師導(dǎo)演的后代沒幾個能繼承其父輩的衣缽,加拿大導(dǎo)演大衛(wèi)·柯南伯格的兒子似乎也逃不出這個定律。這部科幻驚悚片《占有者》是布蘭登·柯南伯格執(zhí)導(dǎo)的第二部作品,在今年初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之后因疫情原因沒能廣泛宣傳推廣。影片的驚悚恐怖氛圍和血腥場面可圈可點,故事設(shè)定也跟他老爸多年前的《感官游戲》遙相呼應(yīng)。這是一個充滿科幻意味的故事,講述一個秘密特工利用大腦植入技術(shù),“占據(jù)”別人的身體,從而執(zhí)行暗殺任務(wù),但在一次例行任務(wù)里,女特工出現(xiàn)差錯,導(dǎo)致在執(zhí)行完任務(wù)后無法從母體中脫離出來,陷入一場極其艱險激烈的斗爭。
影片有一個炫酷誘人的外表,糅合了《阿凡達(dá)》《盜夢空間》等著名科幻片的情節(jié)設(shè)計,具有濃烈的未來時尚科幻感,但是內(nèi)容表達(dá)卻空洞無趣,對于人類在科技異化下的思考并沒能達(dá)到其父親作品的深度。而對于看多了科幻電影的觀眾來說,這個故事有點虎頭蛇尾。女特工被禁錮在母體出不來之后的情節(jié)走向有似曾相識之處,而略帶“反轉(zhuǎn)”的結(jié)尾也沒有給出新意來。整個作品有點像打電玩游戲最后過關(guān)的體驗,商業(yè)類型的劇本結(jié)構(gòu)似乎限制了主題更深入的挖掘,女主角的情感演變脈絡(luò)沒能闡述清楚。這本來可以是一部關(guān)于身份和性別意識研究的科幻論文,卻因?qū)а莸囊曇盁o奈止步于淺顯的視覺驚悚片。
“Like father like son” is a stock, even faintly vexing expression subjected to the gilded youth, but in the case of Brandon Cronenberg, it is more than apposite, POSSESSOR is his second feature, a taut, sleek body horror corker that papa David can be proud of.
Tapping into the similar ground of inhabitant/host dyad explored in his father’s EXISETNZ (1999), not least by the presence of Jennifer Jason Leigh here, both star in both films, POSSESSOR uses this hard sci-fi invention of body-possessing as an unethical means of assassination. It is operated by an unspecified organization whose killer of the first order is Tasya Vos (a transmutative Riseborough), and Girder (Leigh) is her superior.
Not everyone is cut out for occupying the body of a total stranger and using that body to shed blood, Tasya is also affected by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a recent case, whiling possessing the body of a girl named Holly (Graham, pulls off a startling opening gambit with élan), instead of a surgical killing with a gun, Tasya opts for a method involves much bloodletting, and when it’s time to “pull out” after snuffing the target, which indicates Holly commits suicide, perversely, Tasya is unable to pull the trigger.
Her next job, the host is Colin Tate (Abbott), who is going to marry Ava Parse (Middleton), the daughter John Parse (Bean, and Cronenberg archly joshes viewers with the actor’s rep of high-level on-screen demise), the CEO of a massive corporation, and her targets are both Ava and John. Interestingly, inhabiting a male body triggers Tasya’s latent animus to become more dominant during copulation, along with her blood-thirsty leanings, and the difficulty to “pull out”, an internal grudge match between Colin and Tasya takes shape in Cronenberg’s masterfully conceived and reified visual legerdemain: monochromatic repression, blurred and distorted montages, waxy transmogrification, etc.
POSSESSOR, in spite of its impression of foreshortened scale and logic (the perplexity of “pulling out”), even the central tug-of-war between the possessor and the host is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whose clarity is significantly wanting), vaunts Cronenberg Jr.’s genre-savvy instinct and execution, both Abbott and Riseborough go gangbusters in terms of emotional commitment, also the fair amount of gore and eroticism finds its balance without going overboard. Then, there is the surprising, twisted ending, unmasking a sinister undertow that expunges empathy and the last barrier between a human being and a killing machine is chillingly removed.
referential entries: David Cronenberg’s EXISTENZ (1999, 7.0/10), DEAD RINGERS (1988, 7.4/10).
(些許劇透)
在不久的未來。有一家神秘的殺手公司。它們擁有潛入他人意識的黑科技:鎖定目標(biāo),就可讓特定‘員工’潛入對方意識。兼可掌控對方的一舉一動,從而‘借刀殺人’,再讓意識被潛入者自殺,神不知鬼不覺。但因為潛入他人意識也會對潛入者造成一定的腦損害、神志不清,所以每次執(zhí)行任務(wù)后,’員工‘都得作一系列的鑒定程序。
Tasya (安德麗婭·賴斯伯勒 Andrea Riseborough 飾) 是這家公司的明星’員工‘,她有一位老公及年幼兒子。但因’工作‘,聚少離多。老公無業(yè),靠老婆維持家計。老公每天在家還為博士論文絞盡腦汁,自覺懷才不遇。
有一天,Tasya 接到一個任務(wù) - 刺殺一位高科技大公司的CEO。最佳的切入點,竟是被公認(rèn)為依靠CEO女兒吃軟飯的男友 - Colin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Christopher Abbott 飾)。此男為與女友在一起,不惜委屈求全地在女友老爸的公司,當(dāng)一名小員工,生活得十分憋屈。Tasya 潛入了 Colin 的意識后,要制造 ’男友不滿未來岳父而爭吵互弒‘ 的假象,從而達(dá)成目的。但這一次的任務(wù)竟發(fā)生了差錯,讓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Tasya措手不及...。
《占有者 Possessor (2020)》是編導(dǎo) - 布蘭登·柯南伯格 Brandon Cronenberg 的第二部作品。此君乃鼎鼎大名的導(dǎo)演 - 大衛(wèi)·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兒子。大衛(wèi)·柯南伯格,這位加拿大籍導(dǎo)演,作品多以恐怖怪誕著稱,他電影常出現(xiàn)暴力血腥場景,但在腦洞大開的情節(jié)、及駭人的畫面中,多能給予觀眾反思的課題,是各大影展及獎項的寵兒。
兒子 - 布蘭登·柯南伯格 - 頂著父親的光環(huán),在業(yè)內(nèi)獲得了不少資源。第一部作品《病毒抗體 Antiviral (2012)》便得到了戛納影展首映的禮遇。但也因父親的盛名,其作品多被評論拿來與老爹比較。
《占有者》也不例外。意識/夢境潛入、真實與虛幻顛倒混淆,這種題材已被他老爹及其他編導(dǎo)玩得不亦樂乎。只能說《占有者》有其一些特立獨行的情節(jié)設(shè)計,依然沒能青出于藍(lán)。
電影依然有其值得細(xì)細(xì)玩味的地方,其中不乏讓影迷們津津樂道/詬病的暴力情節(jié)。或許編導(dǎo)深懂 Less is more、有些事不必明說,讓觀眾自己去解析:Tasya 是否已經(jīng)厭倦了自己的老公及家庭?她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明明是可以一槍解決對方,為何還要在殺害前,對目標(biāo)加以肉體上的凌虐(電影中血腥暴力場景諸多:斷肢、利器刺穿肉體、血漿四溢、等,奉勸心靈脆弱的觀眾勿看)?
電影最后安排了 Tasya 對 Colin 的意識失控,竟讓對方看到了自己的意識,從而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將其綁架要挾。結(jié)局是無可避免的悲?。篢asya 的老公與兒子、及 Colin 都無一幸免、嗚呼哀哉。而 Tasya 因是遠(yuǎn)程操控 Colin 意識,而得以幸免。這個看似意外的事件,是否是 Tasya 自己有意無意的安排?得以借刀殺人地把自己厭倦的家人也順便給干掉?!
電影聰明地對以上問題都沒有解答,而是交給觀眾自己解析。但明眼人應(yīng)該可以清楚看出編導(dǎo)的意圖:Tasya 在事件發(fā)生后,依然能冷靜地進行任務(wù)后的鑒定程序,毫無愧疚之心,讓人不寒而栗!
電影仗著過硬的化妝技術(shù),盡可能不用電腦特技而是實景拍攝(Practical effect),看得出來這方面的用心及成功,值得贊賞。但比較其老爹,導(dǎo)演沒能于電影中提出什么值得細(xì)述的課題:大公司明目張膽地竊取數(shù)據(jù)、侵犯公眾隱私?這些似乎都不是編導(dǎo)興趣的,人物描寫也過于單薄,反而是對暴力血腥場景巨細(xì)無遺地描述,似乎有點上頭!崇尚暴力?‘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在眾多愈發(fā)流于公式的大片中,這部’小‘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7 / 10
PS: 這里也介紹他老爹的另一部作品:《感官游戲 eXistenZ (1999)》。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布蘭登·柯南伯格的《占有者》中的故事設(shè)定很容易讓觀眾聯(lián)想到電子游戲,我們在玩游戲時,通常會“進入”一個游戲角色的身體,操控其行為,并且完成一些通常與暴力與殺戮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游戲任務(wù)。但我們很少考慮自己在游戲中的行為道德與否,這些行為雖然完全臣服于欲望發(fā)泄,但并不會產(chǎn)生任何道德困擾,因為我們知道這都是虛擬的。
電影中女主角沃斯通過電腦技術(shù)入侵到他人身體中來完成殺人任務(wù)。對于沃斯來說,不斷侵占他人身體來完成任務(wù)的過程就是一次次進入游戲角色進行殺戮的過程,但沃斯殺的都是“真實”的人,電影從這一角度為沉浸在游戲世界的我們提出了一個隱喻性的道德困境問題:不去考慮游戲世界真實與否,我們在游戲中殺人時,到底是以何種身份來完成的?是我們自己?還是游戲中的角色?很顯然,殺人者的身體是屬于游戲角色的,但意識卻又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在沃斯殺人時,她究竟誰?或者說,她到底是以誰的身份來完成殺人的呢?在電影中,沃斯執(zhí)行任務(wù)時,她的身體和意識是分離的。而正是這種身體與意識的分離,模糊了當(dāng)事人的道德抉擇,她既可以說殺人的是自己,也可以通過身體的否認(rèn)擺脫這種譴責(zé)。沃斯的內(nèi)心深處隱藏著一種瘋狂的虐殺嗜好。每次當(dāng)沃斯殺人時,即便有槍,她也會選擇用刀或利器在受害人身上留下無數(shù)傷口以滿足自己的嗜血欲望。結(jié)束任務(wù)后,都需要沃斯開槍“自殺”(即殺死身體本來的所有者)來回到她自己的身體內(nèi)。沃斯每次都會猶豫,她無法開槍殺死這具身體。這具身體滿足了她的殺人欲望,而回到自己的身體后,她將不得不為自己的文明社會人類屬性負(fù)責(zé),她不可能在自己的身體里進行殺戮,否則將直面道德譴責(zé)。只有在別人的身體里,她才能感受到自由。
這一點在影片后半部分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沃斯與丈夫的關(guān)系一直若即若離,她對此有種隱動的破壞欲望,希望在關(guān)系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因此在男主角泰特的身體中,她得以完成“殺夫”這一有悖倫理的舉動。而泰特同樣存在著對于殺戮的欲望,因此最后當(dāng)泰特和沃斯的意識融為一體重新回到沃斯的身體后,沃斯面對著第一次殺人時得到的蝴蝶標(biāo)本不再流露出愧疚之情,對于這一合體意識來說,它既不是沃斯,也不是泰特,但又同時是他們兩者,沃斯原本的身體也成為了他人的身體。拒絕認(rèn)同這具身體,也就拒絕了自己的社會屬性和道德束縛,沃斯和泰特進入了一種“邪惡”靈魂所夢想的狀態(tài)——絕對自由。
這種自由大概也是我們在電子游戲里所能感受到的。虛擬的網(wǎng)絡(luò)社會里,真實的身體不再存在,個體身份不再被認(rèn)知,道德束縛由此變得無力,在此基礎(chǔ)上,暴力被不斷復(fù)制,蠢蠢欲動的意識被不斷合體和加強,成為一種不死的力量,駐留在每個人空洞的虛擬身體里,夢想著永恒。
為什么這片子只有6分。。。打分的男度太高了,男觀眾就見不得女人殺夫殺子是不是?
希望女的多看看這種類型的片子。
女主早就跟老公分開了呀,回家只是探望下老公和兒子的生活罷了。女主執(zhí)行一次任務(wù)的工資,就可以買棟房了好嗎?而廢柴老公還在寫論文,甚至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所以陰陽怪氣社會學(xué)家。
女主呢,對兒子沒什么熱情。和老公做愛,也投入不進去。還不是因為老公太快了嗎?還不如自己入侵宿主身體,和女人做愛多爽??!
女主對這個家,已經(jīng)無語了。
正好這次執(zhí)行任務(wù),借著宿主的意識,殺了老公。領(lǐng)導(dǎo)為了救女主,入侵了她兒子的大腦,殺了宿主,女主下意識殺了兒子。
任務(wù)收尾,檢測的時候,女主從一開始對蝴蝶標(biāo)本的愧疚之心變成了毫無感覺,證明女主進化了。
鏡頭語言也很利索,沒什么尿點。
在影視行業(yè)遍布男殺手,男連環(huán)殺人犯的環(huán)境下,有這樣的題材,真的很不錯。
導(dǎo)演沒有繼承自己爹的男性視角,一味描寫男性的暴力、血腥。轉(zhuǎn)而刻畫女性的暴力,給100分。
故事背景:有一殺手組織,為了錢濫殺無辜。該組織采用一種高科技,綁架容易靠近被殺目標(biāo)的人,進行奪舍。高科技的后遺癥就是,殺完目標(biāo)后,被奪舍者要自殺,死了殺手才能回歸。
有女一殺手,因為多次殺人越來越嗜血,雖有老公和兒子幸福美滿,偶爾想回歸家庭,但最終抵擋不住誘惑,再次接了個任務(wù)。這個任務(wù)出問題了,女殺手奪舍男豬腳完成刺殺后,男豬腳拒絕自殺,女殺手傻眼了。
男豬腳想把腦袋里面的女殺手趕走,于是跑到女殺手家里,想利用家庭的溫馨感化(威脅)女殺手。女殺手說她老公早就是個累贅,把他干掉吧。女殺手老公被弄死了,男豬腳還是無法自殺。咋弄咧?殺手組織女頭目奪舍了女殺手的兒子,兒子把男豬腳射了,男豬腳懵逼:多乖的娃娃啊。女豬腳說我來,突突突把兒子射了,尼瑪,親兒子,說突突突就突突突。兒子和男豬腳互殺都死了,女殺手和女頭目雙雙回歸,從此走上無情無義六親不認(rèn)的嗜血之旅。
故事到此完,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所有人都在干著莫名其妙的事兒。偶爾間雜著小黃色,比如,女殺手奪舍后很喜歡男豬腳的小雞雞,喜歡和男豬腳的女朋友啪啪啪,這導(dǎo)致奪舍融合出現(xiàn)波動。但女殺手樂此不疲,拒絕報告異常,導(dǎo)致男豬腳自殺失敗。
其實,電影沒什么好說的,打這么多字都覺得浪費。
“謝謝你帶我認(rèn)識了自己。”
很黃很暴力。
學(xué)到了他爸那種暴力的皮毛,鏡頭的節(jié)奏和情緒方面還和上部處女作那會兒一樣干,其實這種劇本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故事或者如何結(jié)尾,而是這個故事最后能不能有更深層次的解讀,這種沒有的,充其量就等于《黑鏡》的新一集。
腥紅氣四溢的攝影,冷色調(diào)的城市氛圍以及對死亡不懈余力的展示;不得不承認(rèn)它構(gòu)建了個充滿可能性的故事世界,仿佛像一部科幻題材劇集很高級(或是很震懾人)的引子。但輸于它對Jennifer Jason Leigh為代表的角色以及背后的故事淺嘗輒止,很多時候它只是淪為一種VR似的展示,不停地在所謂虛實之間搖擺,卻未有想過它希望真正完成的結(jié)論。
小黃小暴力~影像風(fēng)格比較獨特,畫面色彩和視效設(shè)計都有眼前一亮,劇情融合了許多潮流元素,細(xì)節(jié)中處處包含抽象模糊的信息,調(diào)動觀眾參與情節(jié)的思考和解讀。只是晦澀的表達(dá)和緩慢的節(jié)奏賦予了這部片強大的催眠效果,要喝杯茉香奶茶加芋泥芋圓打起精神才能勉強看下去
到底是兩個靈魂的意識沖突還是殺手嗜殺的本性使然,好幾處設(shè)計都特驚艷,諸如女身男性器官和男宿主與殺手臉皮融合,重復(fù)兩段女殺手拿著蝴蝶標(biāo)本自述:“這是當(dāng)我還是個小女孩時,殺掉一個人的紀(jì)念品?!边@段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了。劇情表面看挺迷惑人,但細(xì)節(jié)都講得挺明白。影像風(fēng)格很有特色,不流俗,我個人蠻喜歡
故事還行,色彩、畫面和配樂都可以,但Andrea Riseborough飾演的女主,怎么看著很蒼老,額頭皺紋那么多,還不到40歲呢
這部影片屬實今年不容錯過的一部科幻驚悚片,導(dǎo)演的色彩用得實在是太棒了,藍(lán)色的癲狂,紅色的罪惡,把占有者的內(nèi)心完美地詮釋出來。我覺得苔絲其實至始至終都控制著科林的身體,她只不過是想借用科林之手殺死自己的丈夫(比如做愛時幻想自己丈夫被割喉,以及后面的蝴蝶都有暗示),因為女主渴望的愛情是以她為主導(dǎo)的愛情,從女主與她丈夫和與艾娃的做愛的享受程度我們可以看出女主更喜歡在愛情方面占主導(dǎo)的位置,她是一位絕對的占有者。我特別喜歡導(dǎo)演在精神融合時的蠟像化的設(shè)計,這個真的驚艷到我了,這個鏡頭絕對是今年科幻片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驚鴻之作。占有者不僅是肉體上的占有也是精神上,生活上的占有。
某種程度上,布蘭登和其父(大衛(wèi)·柯南伯格)有什么風(fēng)格上的繼承,唯一的聯(lián)系也許是“Sci-fi”這個好萊塢式的類型概念,“柯南伯格化”通常被用來指涉一種血肉機器,或者是二者不再區(qū)分的后人類狀態(tài),而布蘭登則以炫目有如加斯帕·諾的風(fēng)格卻展現(xiàn)了一種肉體—機器的古典二元論,表面上來看,它是一部未來主義的時尚大片,充滿了新art deco風(fēng)格,關(guān)乎記憶,性別等等的流動性,但實際上,無論是幻覺還是觀念,《占有者》是一部廉價的中產(chǎn)肥皂劇,所有的概念都為一種前技術(shù)的情感,回憶等cliche進行服務(wù),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猜測,如果直接讓布蘭登玩一個觀念導(dǎo)向的反情節(jié),也許影片該不會如此不堪入目。
與處女作相比,還是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并同其父親早期作品的氣質(zhì)愈加趨同,然寫作能力依然欠佳,我們看到的仍不是期待中的柯南伯格式“影像病例報告”,當(dāng)酷烈的視聽組織能力與邪魅的物理特效成功化為父子間的傳承紐帶,布蘭登接下來急需改進的,是對傳統(tǒng)短片式做戲手法的摒棄,在畸變的人與科技面前,情節(jié)化的扭橋毫無任何嚴(yán)肅性。
子承父業(yè) and then some — Cronenberg Jr.’s clinical attention to colors and shapes and willingness to embrace narrative enrichment are at once an upgrade from and a sideway extension to his father's B-movie body horror. Also, filming violence should be a privilege reserved for truly visionary auteurs like Lars Von Trier and this father-son duo. Top 2020
影片設(shè)定很有趣,有一點類似導(dǎo)演他爸的<感官游戲>. 片中意識傳輸?shù)臉蚨卧O(shè)計(熔蠟定格)讓人眼前一亮, 男主'套娃'式的工作也很奇特. 很多鏡頭非常暴力, 但劇本結(jié)局處理的較合理, 沒有落入強行反轉(zhuǎn)的俗套. 整體來說完成度較高. Metascore評分較為合理, 7分左右.
萬刃穿肚,鐵棍撬嘴,顫抖斷指,相融血親;認(rèn)知替身丟失自我,陰陽合體屠戮全家;沒有導(dǎo)演前一部長片《Antiviral》那么極致風(fēng)格化,但故事要狠了許多
寄生大腦控制宿主殺人的創(chuàng)意非常棒??此魄謇涞幕{(diào)實際上殺戮場面跟slaughter類型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劇情上有很多坑沒填,比如女主作為殺手的動機,但是不影響整體的沖擊和呈現(xiàn)
影像風(fēng)格太好了,完完全全長在審美點上。可惜劇本太淺,視覺與暴力奇觀并未將內(nèi)容導(dǎo)向更深一層的挖掘與探討,空有形而乏神。其實作為主旨的人的解離與表演性,也完全在我的點上,女主站在家門外反復(fù)排練見到家人后要說的臺詞,那是我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干的事前三十分鐘我的代入度還是很高的??上Ш竺嬉宦菲戒佒睌⒌谋┝φ故?,反而讓我抽離出去了。
確實惡心到了,有人可以做出這些事
父子二人都是虐殺高手,執(zhí)行個任務(wù)有槍不用一定要鐵棍插嘴,可謂一門忠烈。
完全是短片的體量,攝影上再強調(diào)個性也撐不起極度空虛的文本和人物,再加上大可不必的血腥,整個片子看下來很難不讓人懷疑小柯南博格其實是在賣弄風(fēng)格和形式
3.5 單薄的劇作無法支撐起長片應(yīng)有的體量,由因追求形式感所產(chǎn)生的廢篇堆積而成。當(dāng)觀眾耐性失去后轉(zhuǎn)而尋求于期望再次看到蒙太奇段落而非劇情的推動,恐怕導(dǎo)演也沒想到自己的電影會被這一段落暄賓奪主吧。視效的呈現(xiàn)功底是可以的,弱在缺乏他爹作品中的文學(xué)性去對高概念題材進行形式上的填補。
人物和故事都太單薄,難以支撐起這個花哨的視覺。當(dāng)我看到肖恩·賓后,我立刻就被劇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