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QAF公眾號,非經(jīng)作者同意請勿轉(zhuǎn)載
《安穩(wěn)覺》雖然被稱為“偽紀錄片”,人物關系卻來自現(xiàn)實。而所謂偽紀錄片,顧名思義,是以類似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講述一個劇情片的故事。導演想借此打破某種成文的局限,并在所謂“偽紀錄”的包裝之下,在真假虛實之間游刃有余。從文本設定的情景來看,蔣鴻宇想要創(chuàng)造一種“真”,而這種“真”是由表演的方式來達成。并以此激發(fā)觀眾對戲中人的“質(zhì)疑”及自我反?。壕烤故裁词恰罢鎸崱蹦?,紀錄片就一定比劇情片敘事更真實嗎?影像藝術的“真”體現(xiàn)在哪里?真人出鏡就可以叫做“真”嗎,真實是真人真事意義上的“真”呢,還是故事情感內(nèi)核的“真”呢?
蔣鴻宇是一個充滿探索勇氣的導演,自編自導自演。與他演對手戲的陳玉皓同樣以實名出鏡。這不禁讓人想起《春光乍泄》之黎耀輝與何寶榮,兩位男主角的名字均來自王家衛(wèi)的拍攝團隊?!洞汗庹埂芬婚_場就是黎耀輝與何寶榮之間一場激烈床戲;蔣鴻宇也同樣安排了一場兩個男生之間的床戲。這場床戲更大的意義在于,我們就此看到誰是這場性愛戲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一方。片中的“攻”與“受”不僅僅只是一種性愛體位,也可能代表著情感關系的上與下,主與從。
《春光乍泄》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兩位男主角之所以令人為之扼腕,只因他們真正愛過。片中的攻/受定位是一種身體與心靈的互補與契合。多年之后,我們依舊無法忘懷黎耀輝為何寶榮擦洗身體的場景,何寶榮滿是瘀傷的臉,纏滿繃帶的手歷歷在目?!栋卜€(wěn)覺》不同,我們無從知曉陳玉皓對蔣鴻宇真正持有的情感動機。導演借蔣鴻宇為陳玉皓錄制的一段視頻表達心聲。有趣的是,一直生活在鏡頭凝視之下的男主角竟突然卡住了:不曉得說啥子了。
蔣鴻宇“突然不曉得說啥子”讓我們看到其內(nèi)心深處對陳玉皓懷有的真正情感。真正的愛不知所起亦不可言傳。然而令觀眾心痛的是隨后小心翼翼地發(fā)問:我想知道一個問題,你為啥子要拍我呢?!銢]回來的時候,我總是失眠。好不容易回來了,開著燈,我還是沒有睡好。
雖然沒有睡好,鏡頭前的鴻宇還是帶著一點羞澀的笑:下次你回來的時候,你還要拍我的話。你提前給我說一聲吧。你說一聲,我就,我真的會答應……
如果說之前的蔣鴻宇是按陳玉皓的囑咐在被動“表演”,此刻的他在鏡頭前則自動卸下所有偽裝。那個喜歡與陳玉皓“硬碰硬”的鴻宇消失了。為了所愛的人甘愿放下自尊,甚至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由此看到一個在愛情面前如履薄冰,內(nèi)心脆弱暴露無遺的男孩。
英年早逝的法國演員加斯帕德·尤利爾在《巴黎,我愛你》中也有一段值得懷念的表演。面對畫室里俊美的英國男孩,巴黎男孩彷佛被某種魔力牽引,情不自禁地向其道白:
你相信靈魂嗎
我相信,我們有可能在另一個時空相識;
……
我直覺,如果在離開前沒有和你說話,
我一定會失去什么東西,
非常重要的東西。
巴黎男孩的道白之所以令人心動,固然是源于加斯帕德·尤利爾充滿感染力的身體語言。與蔣鴻宇想象中對著陳玉皓的自白類似:誠摯、忘我、無我,像是散文中穿插的一兩句詩。是神秘的、電光火石般迸發(fā)的、那些偶然的必然的閃現(xiàn)。
清明上墳是《安穩(wěn)覺》敘事中富有詩意元素特征的一場戲。鏡頭跟拍兩個男孩山野荒墳間的穿行、駐足。陳玉皓的牛仔襯衣隨風飄揚。蔣鴻宇引領他進入一間小廟。雖然地處幽僻,香爐里的香卻插得滿滿的。兩個男孩為神靈上香,低眉斂目。只有在神明的面前,他們似乎才意識到自身所必須面對的某種局限性。
青春飛揚的另一面,依舊是低低在下,受到他限,困于自限。
我想起法國著名導演泰希內(nèi)的電影《野蘆葦》。少年弗朗索瓦為自身的同性戀傾向深感痛苦。在情欲的折磨下,他忍無可忍,終于和自己做了一次面對面的交鋒,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我是同性戀?!彼磸驼f了多次——
我是同性戀
我是同性戀
我是同性戀
每一次重復,鏡頭從一個不同的角度逼近他和鏡子里的另一個他。
《安穩(wěn)覺》隱去同志少年自我認同的歷程。在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中,陳玉皓問蔣鴻宇:你最害怕的事情是啥子,你最難過的事情又是啥子。蔣鴻宇問陳玉皓的問題則是:你是怎么喜歡上我的呢。不同的問題折射出兩人對彼此關注點的不同。陳玉皓的問題是預先準備好的,蔣鴻宇的問題卻是從心底深處蹦出來的。
蔣鴻宇似乎有意表現(xiàn)對同性身份的不在意。在他本人看來,也許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xiàn)。但這種刻意的成熟有時亦會露出馬腳。同志的青春成長真的可以脫離身份認同這個環(huán)節(jié)嗎,身處異性戀大環(huán)境的少年真的可以對周圍人的目光視若無睹嗎。又或者,我們?nèi)绾蚊鎸ν缘纳矸輼撕灒绾巫叱錾矸輼撕灲o我們制造的藩籬?如果你從未走入這個身份,你又如何從中走出來呢。以上問題如無自省,就可能失去現(xiàn)實,失去真實。
《野蘆葦》的同志少年弗朗索瓦也不得不面對所愛男孩塞爾日即將結(jié)婚的一天。步入異性婚姻的男孩要他忘記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事。弗朗索瓦痛苦地問道:如何才能忘記?塞爾日說,忘記和懷念是一回事。
坐在荒草中的陳玉皓似乎對人生也有些許感慨。他道:突然感覺,做了好多好多事情。做了有什么用呢,做了就有用嗎。我一天都在做些啥子傻逼事情呢。
這是典型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攝影機溫柔地凝視陳玉皓的身影。清明的陽光與風卷著荒草而來,立在風中的青年玉樹臨風,英氣逼人。男孩暗藏的心事被鏡頭一一記錄、留存?!栋卜€(wěn)覺》中與異性戀無異的青春或許只是一種主觀想象,面對社會標簽,直面而非回避才是獲得救贖的途徑。
以為只有4.7或者6.0分,后面不行了,后面的表演都看出來是演的,要不就一直紀錄吧會覺得好點,想人為制造點情節(jié),但是又太尷尬了,像演的,前面拍生活都挺好的,但是真的第一次看到身邊的人。有些地方確實不能真的是隨便拍啊,要能讓很看懂,比如為什么吵架之類的,攝影機就只是來回晃(他可能么確實不知道為什么吵架),全是人物內(nèi)心,好吧。最后翻看過去素材,看到男友私自的告白,橋段太YY,表演太假了,沒法看啊,很尷尬。有些東西不是導演想了,做出來就真的那么回事的,差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有很多問題最后看了,就自然呈現(xiàn)出來問題了。其實沒有那么感動,它本來很真實,最后來一個非常過于煽情drama的表白,導演不知道自己以前的風格就是真實,粗頹平廢的城市青年,難以相信真的有這么深的感情,最后來個大感情的爆發(fā),而且還是演的,更加不讓人可信了。
看了一些影評,發(fā)現(xiàn)都是演的,生活狀態(tài)都很真實,就是有些需要表演更復雜的東西的地方,演技就顯得有些假了。真實的生活中真的存在著我們意淫的情節(jié)中那樣的情感嗎,可能需要更多思辨,如果有,那種情感的原理,背后到底是什么,是生活中什么都沒有,最后徹底的什么都沒有了,這種恐慌,這樣的哭怎么樣不尷尬,這樣的哭應該哭成想象中的,那種煽情的,肉麻的嗎,還是比較符號當代人扁平的感情世界的壓抑的面無表情,更加直擊人,那種感覺很對,明顯導演想象中的這種搬演出來自己也覺得人物設計,情感,很多東西不合理,是自己演技不夠還是這個人物自己本身就不合理,畢竟演員就是導演,導演自己都沒辦法演,可能是不是哪里,或者這個人物出了問題,之類的,如果這個改了,后面的部分可以更好。
畢竟是紀錄片,人物沒有理由的發(fā)毛,這種,難以理解,但是也能理解吧,只是覺得“可不可以不要拍了”這種發(fā)了幾回毛,從來沒落實過,有幾回大爆發(fā)“可不可以不要拍了”也沒有真的去關他,會讓人覺得這是故意找沖突,人物的發(fā)毛,就算沒有理由,但是也難以讓人信服這種“沒有理由”的理由,看起來真的毛的不行,但是又并沒有,看得人,真,但是沒有導演想表達的那么真,是有控制的在演,或者有意識地在生活,能看到這種痕跡,會出戲。人物應該有action,但是都沒有,都剪掉了,這個剪掉,也會讓人覺得,這是個編的故事,又少了紀錄片的感覺。
靠販賣私人影像獲得電影節(jié)青睞,我以為真的是他們的想法,還挺真實的,電影節(jié)喜歡肉,什么的,我以為的確是他們的想法,如果這就是偽紀錄片,真劇情片,那可能就是人設,那片子里面的導演還挺天真的,但是對此有思考我也不知道,只是呈現(xiàn)出來了,一個人的想法。放映后交談才知道導演對此有思考,但是看電影的時候并沒有,以為這就是他們的意圖,也沒有后續(xù)關于這個的發(fā)展的確挺難從這個點上得到什么,比如看自己的片子,全是瑣碎,覺得什么都沒發(fā)生,的確什么都沒有,自己都看睡著了,但是還硬說是藝術,硬要拍下去,自己也不知道要拍什么,那種感覺,我還能體會到一點。
從同性的角度,一個人過分愛而另一個冷淡愛情中很常見的矛盾。亮點是跳脫了上帝視角,給了觀者一個手持相機記錄的感受。同時另插的一條剪輯線,在作品中添加了另外一條線,即一位善良女性的視角。所以真正說來,前半段過于啰嗦,后面矛盾爆發(fā)又顯得不太自然。演員演技有些青澀,雖然拍的過程讓觀者從偽紀錄片為由包容了這一點,但得知兩位直男主演后回過頭,又覺得編劇有才有思路,另外方面劇情連貫度不夠,邏輯上“我不喜歡硬碰硬”,陳方浩和蔣兩個人矛盾完全沒有鋪墊,爭吵的過渡又非常不自然。反倒是出鏡少的李博軒的工具人本具的設定給了“偽紀錄片”一個“證據(jù)”,才使得影片的最大邏輯“為了去電影節(jié)利用你的愛拍電影”成立。這個視角才是本劇最大亮點。 “我不希望你拍我,不自然讓我沒有安全感,但是我愛你所以不過多追問你原因,哪怕我被瞞在鼓里,哪怕我睡不好安穩(wěn)覺?!?/p>
- 人類的本質(zhì)就是賤
- 愛情的本質(zhì)是欺騙
- 當雙方都有錯的時候,隱藏的更好的那個就更有資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對方
- 自己本身就在隱瞞的人,哪怕遇到真誠的人 誠摯的感情,也只會覺得對方在演戲。
- 人自以為最珍貴的東西,往往是他終其一生都得不到的。
蔣鴻宇最珍貴的是愛情,所以勉強自己面對害怕的鏡頭,卑微的 委曲求全地以為所做的一切能幫他維系他要的??傻玫降亩际遣录?背叛 利用。
陳玉皓說最珍貴的是自己,以為自己是努力 天賦 潛力,以為能用這些讓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蓪嶋H都是欺騙 隱瞞 虛無 謊言。
大家最擅長的都是丟掉最珍貴的東西,這是人類天賦,越努力越輕易。
- 鏡頭是晃的,背景是嘈雜的,光線是晦暗的,場景是模糊的。
但即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大家都還是努力的想要去探聽別人的想法,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使在寺廟許愿的時候都說不出想要什么愿望,講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何必呢?
認同最該來自自己,坦白也最該對自己。把安全感寄托于別人,很難睡的安穩(wěn)。
感覺電影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可以用小說中的敘事視角來解釋,主人公的限知視角,觀眾的全知視角,觀眾的限知視角,決定了我們能知道什么,我們相信什么。
陳玉皓自始至終都給我一種急功近利的感覺,但他的拍攝角度是不是電影觀眾給他的呢,窺探別人的隱私生活應該是很多人都有的獵奇心理吧。
蔣的前面挺自然的,到后面我真的分不清他是不是在演了,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故意整出一種做作的感覺好讓觀眾察覺到蔣在演戲,畢竟人在面對鏡頭時,很難完全真實。所以偽紀錄片的獨特之處也在這里體現(xiàn)出來了,限知視角已經(jīng)讓我們沒法定義真實了。
李博軒應該很愛陳玉皓吧我猜的,畢竟他覺得陳玉皓整這一出很傻逼卻依然這么做了。
剪輯師是個奇妙的存在,她真的是游離于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存在了,她覺得蔣一直在演戲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但其實也只是她覺得而已。
最后我也已經(jīng)分不太清楚真假了
7分。1.陳手中相機與李相機鏡頭語言的交叉 2.立交橋下打車時反復推拉鏡頭 3.李陳二人窗邊抽煙談話的固定長鏡頭交代脈絡 同理在接下來李和女剪輯窗邊抽煙談話。 4.打車時一閃而過李持鏡頭,而且在之后李也時常出現(xiàn)在鏡頭中。因為李的沉默寡言使他看起來像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會使得觀眾潛意識作為代入作品的窗口。但是李又反復的出現(xiàn)在屏幕,使得作品給予觀眾一種較強的割裂感。每當觀眾潛意識以為這是電影的時候,李出現(xiàn)在屏幕換成別的固定機位會讓觀眾覺得這是紀錄片。在紀錄片和電影兩種定義下的一種模糊存在。弱化定義。 同理讓我想起了,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三部介于電影與紀錄片之間的作品,但是導演對于這種方式的描繪與阿巴斯不同。 李最后對于陳的爆發(fā),說拍的任何東西都沒有意義更像是一種導演內(nèi)心站在觀眾視角對于自我的一種批判。 5.作品中李和蔣兩人在大壩下照片的轉(zhuǎn)場 6.作品兩條線第一陳一直拍蔣的原因,第二蔣回老家掃墓。兩條線一直并行發(fā)展。中途一小時的時候,掃墓結(jié)束只剩前者。從一小時以后到的后面45分鐘的時間的做愛與記錄都很乏味。 雖然讓我想起婁燁《春風沉醉的夜晚》但是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可能因為同性特點的問題) 前者在內(nèi)涵層面我絲毫看不到任何想要表達的東西。 直到最后蔣再次質(zhì)問陳為什么要拍我?為什么一直在拍我?再次把主線挑出來,顯然沒有答案 最后女剪輯憤然離去,李帶著相機去追。女剪輯說你還在拍我做啥子?你在拍我干嘛 最后把相機打掉,作品結(jié)束。 我恍然,劇終一直在蔣和女剪輯口中質(zhì)問的拍,難道不是我們觀眾的眼睛嗎?我們?yōu)槭裁匆恢痹诳?,為什么要看?為什么連他們做愛都要看?以一種密不透風的,極端獵奇甚至變態(tài)的心理和眼光去消費同性戀群體。 同性群體其實在中國很多,在王小波作品《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有關于同性的描繪。顯然我們目前的群體無法以一種常然的眼光去看他們。 總結(jié):1.形式上對于偽紀錄片定義以及描繪有新的視角。2.但是內(nèi)容的敘述上在后半段比較平庸。總體:7分
“我攝影機電池要沒電了,卡也要滿了,你能保持住這個狀態(tài),等等我嗎?”一部成本六千元的電影,演職員表出現(xiàn)的名字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映后訪談導演的說與不說有加分啦~
非常歐洲的同性影片,放在當下中文同性片里也難出其右。三男一女和攝影機一同暴露在幾近灰白的色調(diào)之下,交流、對峙、運動,于幾日內(nèi)所發(fā)生,似流水般滲入表演和正在發(fā)生的隔層。鏡頭面前的不自然也一并難辨真假。許多畫面無疑大膽且直接,試圖達到生猛,但最終泄氣。
明明是最熟悉的城市,最熟悉的語言,最熟悉的感情,放在一起卻倍感新鮮?!澳闼麐層X得我是在演嗎?”這個問題貫穿始終,讓電影如眼隨行的游走在虛虛實實的生活間隙,把愛情中的卑微和利用銘刻在黑白膠片上。真實的意亂情迷,設計的欲拒還迎,導演和演員身份倒錯,攝影機不要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摳門的劇組,最貴的可能還是兩臺手持機器?但呈現(xiàn)的效果很好)
惺惺作態(tài),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讓人感覺無聊和不適,甚至開始懷疑這是電影?
非常驚喜,中國大陸一年到頭少有的將鏡頭聚焦年輕人情感生活的獨立同志片,視角很難得,沒有所謂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議題的探討,因而整個故事感覺更自然也更真誠。最多不超過6人的劇組,成本6k,倆主角直男,這些都太驚人了。最重要的是,它如此坦誠也如此大膽,不刻意矯情,也不遮遮掩掩,當男主誠懇地說出那句“我需要”時,我的內(nèi)心甚至鼓起了掌。映后太簡短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交流到。雖然在時空錯落的形式上推進有些粗暴,但真的瑕不掩瑜,關鍵是幾個人都演的很好,還有對于電影/電影節(jié)本身的吐槽,很自省了,推薦推薦。
活動·成都沒有新浪潮最后一場,算是完美了,很喜歡的一部。言語很少,畫面從灰到黑,人從聚到散,聚聚散散,真真假假,誰解其中味?其實看的時候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蔣鴻宇是啥星座,感覺他在感情里的狀態(tài)跟我很像,就是那種很喜歡,又不好意思表達,那點對著鏡頭的獨白,簡直一摸一樣…結(jié)果影后交流,果然雙子座。放映前加放了一個兩三分鐘神戳戳的短片,有人問他為啥,他說就是陰的東西,拿來詛咒前男友的,哈哈哈哈哈哈,這個導演我愛了!而且很帥啊~陳語沙也蠻好看。嗯,感情沒了,那就祝你美夢成真吧?。ㄗ罱吹淖钶p松開心的影片
李博軒這個角色搭建了一個迷人的神秘主義者,他不是另一個攝影視角陳玉皓或者觀眾視角陳語沙身上分裂出來的附庸或者機器。他從開場已然孵化了一部分人格,作為一個在暗處不斷互動的第三者,與電話鈴聲共同構(gòu)成了“缺失畫面”和“缺失聲音”的互文,讓我無時不刻地在好奇他拿著攝影機拍攝的時候在思考什么、情緒是怎么樣?目光有沒有在兩個被拍對象身上滋滋作響?會在不想拍下去的時候偷偷拔掉電池充電器的電源嗎?加一星給鴻宇的表演和現(xiàn)場發(fā)型
完全是鼓勵分,內(nèi)地此類型片產(chǎn)出無比艱難,但這么狗血的故事內(nèi)核,非要用顧左右而言他的鏡頭表現(xiàn),幾乎是零劇本的偽紀錄,節(jié)奏趨同停止,鏡頭色調(diào)說不是沿襲《春風沉醉的夜晚》都不信,提前看過的朋友提及的大尺度,看完就這兒水平?!混亂的剪輯和混亂的故事線,看得出隨心所欲到了一定境界,一如那做作的分鏡擺拍,男男主角不意外的出軌主題落腳,和生活不如意的女剪輯師,一定情況下映襯現(xiàn)實,但都不夠深刻而擲地有聲,這種鄉(xiāng)村寫實和約定幾日宅的劇本,倒還不如一探gay都的花街柳巷來的耀眼,說不定燈紅酒綠之下更容易發(fā)現(xiàn)真,性,情…★★
看完以后感動得質(zhì)疑自己性取向了
2022-02-08 創(chuàng)作者與角色的身份錯置帶了一些層級關系的加成,但也仍然有限,只是提出了“演的吧”,但沒人回答“演的怎么了”。
內(nèi)地少有無關身份認同,無關社會議題的酷兒電影,重點很單純落在情愛的討論,倒是自然。(又一部元電影,劇情太被導演自己及身邊真實事件操控。3.5
真實,有想法。能睡安穩(wěn)覺的人是沒壓力沒煩惱內(nèi)種么?
天生驕傲影展@聲色場所|觀影驚喜,超喜歡。六千塊超低成本。另外必須要紀念一下因為技術故障看得磕磕絆絆但神奇地沒有嚴重破壞情緒體驗連貫性的內(nèi)地影院第一次大尺度(?)同性激情戲
難得一部制作成本極為有限但有想法、完成度也還不錯的內(nèi)地同性題材長片。一部拍電影的電影,兩臺出現(xiàn)在鏡頭中的相機也是實際完成拍攝的相機,以為會是模糊虛實的嘗試,但并沒有這個意思,僅是劇情設置,到頭來是一出很純粹的愛情片,錯付無終的愛。人物關系蠻有意思,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反映電影拍攝過程對導演與劇組成員(演員/攝影師/剪輯師)或?qū)а菖c親朋(男友/朋友)關系的影響。展現(xiàn)出的情感挺令人唏噓,但也如同劇中導演一樣掌控不好各種「度」(表演、節(jié)奏),免不了一些尷尬和拖沓。尺度不小,兩位直男攝影師出鏡演出放得開長得也好看。5/10
陳玉皓幫蔣鴻宇剪指甲,剪了7分鐘,結(jié)果指甲還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待在蔣鴻宇的手指上。(我干嘛會注意這個細節(jié)?)
淺顯地問一句 為什么要整個黑白的 還有太晃了加個云臺不好嗎 倒是看這種偽記錄片很容易帶入進去 也想問男主 為什么要拍他對象 多半是苦悶不快 其實偷拍攝像師還是很刺激的哈哈哈 一直在期待攝像師和他們3p 拍完更睡不了安穩(wěn)覺了吧
《安穩(wěn)覺》絕對是華語同影史上一顆深水炸彈,它的形式與內(nèi)容已經(jīng)站在了近幾年國際同影潮流的最前沿,在華語同影范疇內(nèi)根本找不到對標作,它有點像《刺心》+《周末時光》的結(jié)合體,但卻有著植根于中國本土紀錄片的力量。它使用戲中戲+偽記錄的形式以假亂真,卻在內(nèi)容上采用改編真實經(jīng)歷+即興表演的方式以真作假,這里沒有身份認同,也沒有社會抗爭,只有最私密的生活與最赤裸的情感,這種情感超越時代、語言和性別,而這恰恰就是它打動人的地方。
生活流的慢細節(jié)還是處理得蠻好,一到矛盾就明顯失控或刻意,圍繞拍攝和表演進行的自反也做得不徹底。
看后第四天,確定了是一部令人魂牽夢繞的電影。斷掉的剪輯是推翻重來,或者遮掩那些不值得被珍惜的片段。對愛情強裝自信依靠身體的袒露、言語的刻薄。轉(zhuǎn)換角色與多重視角并不稀奇,所有人表演同一個人而同一人又分裂成不同的人,這種多義的曖昧才令人沉醉。
6.0。把不算複雜的人物關係裝入了不算高明的拍攝構(gòu)想中,完成度也比較一般。但至少情感真摯,且拍攝關係被打破時居然提供了一絲驚悚感。李博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