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劇照

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2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3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4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5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6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3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4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5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6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7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8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19最后的決斗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12-07 04:01

詳細劇情

這場復仇圍繞著達蒙、阿弗萊克飾演的一對最好的朋友展開。諾曼騎士Jean de Carrouges和鄉(xiāng)紳Jacques Le Gris是最好的朋友。然而Jean戰(zhàn)爭歸來后卻指控Jacques強奸了他的妻子Margerite de Carrouges(科默飾)。沒有人相信這個女子的遭遇,Jean向法國國王請愿,取消維護Jacques的伯爵Pierre d’Anencon的決定。而傳遞下來的國王決定是讓這對好友決一死戰(zhàn)?;钪娜思礊閯倮?,這也將成為上帝的旨意。而如果Jean失敗了,她的妻子將被焚燒,作為她“誣告”Jacques的懲罰。

 長篇影評

 1 ) 原著導讀:一起“無關女性”的中世紀強奸案

更新一個場景解析,看老雷如何通過剪輯和攝影扭曲時間:

//www.bilibili.com/video/BV1PM4y1c73R


1386 年 12 月 29 日,巴黎城北的圣馬丁德尚修道院人頭攢動,在鋪滿白沙的角斗場上,一場諾曼底貴族之間的死斗將為節(jié)日季錦上添花。法王查理六世剛剛在前一天痛失王太子,此刻也興高采烈地攜皇后伊博薩和朝臣親臨現(xiàn)場。下至百姓,上至國王,觀看處刑和見證死亡是中世紀人民的永恒娛樂。

決斗將為持續(xù)一年的強奸案調(diào)查畫上句點,它也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次法定的比武審判——一切線索和證詞已無法裁定真相,原告和被告將通過肉身對決的方式,把命運交給上帝。無辜者將受到神的庇護,誰死亡,誰有罪。

原告 Jean de Carrouges,騎士,指控皇家侍從 Jaques Le Gris,在當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性侵了自己的妻子 Marguerite de Carrouges。此時,一襲喪服的 Marguerite 矗立在場邊的腳手架上,如果丈夫不幸死于決斗,她將被視為說謊者和誣告犯,等待她的是火刑。據(jù)說火刑架上的人最多可以堅持 30 分鐘。

沒人能體會她當時的心情,因為歷史只會記載儀式性的片段和騎士的廝殺。歷史學家們好奇,如果當初能預見到自己的指控會把全家推向生命與名譽俱損的境地,Marguerite 會像同時代其他女性一樣保持沉默嗎?

同時期歷史學家 Jean Froissart 的《編年史》插畫,繪于決斗約一個世紀后


本片改編自同名非虛構作品,原著作者是 UCLA 中世紀研究教授埃里克·賈格爾,它援引多份文件和作者在法國當?shù)氐目疾?,細致地梳理了中世紀最為著名的一起強奸案的前因后果。之所以著名,因為涉案雙方均是貴族、在巴黎的宮廷內(nèi)擁有各自的親友團、持續(xù)快一年的調(diào)查最終導向了當時已經(jīng)很罕見的比武審判,而真相在某些學者看來撲朔迷離(并非如此),因此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從描寫篇幅來看,原著其實在說三個男人的故事。案件不是恩怨的開始,而是它的高潮與了結。

Jean de Carrouges 出身下諾曼底地區(qū)的貴族家庭,家徽是血紅背景輔以三朵銀色百合花。據(jù)說家族起源較為暴力——一位伯爵夫人殺死了與女巫偷情的丈夫,她帶著臉上的一道血痕逃走,但生下的兒子 Karl 臉上也自帶血痕,因而被稱為 Karl le Rouge(猩紅卡爾),它逐漸演變成了 Carrouges。該家族以驍勇善戰(zhàn)聞名。Jean 的父親在百年戰(zhàn)爭中多次對抗英軍,是貝拉米城堡子爵和衛(wèi)隊長。Jean 本人雖沒受過多少教育,甚至不簽名只蓋章,但同樣經(jīng)歷多次出征,是個堅韌、無情、暴脾氣、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士。

Jaques Le Gris 雖有貴族頭銜,但家族史短,出身低微。只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靠累積財富和施展政治手段成為冉冉上升的新星。與 Carrouges 不同,他受過教育和牧師訓練。

同為侍從期間,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Le Gris 甚至是 Carrouges 第一個婚生子的教父,這在中世紀代表著莫大的榮譽和信任。

1377 年,國王表親、阿朗松的皮埃爾伯爵接替死去的兄長成為了他們的新領主。在兩人趕往阿讓唐對新領主宣誓效忠、成為其內(nèi)侍時,誰也沒想到這會是他們命運的轉(zhuǎn)折點。

一年之后,能說會道的 Le Gris 獲得了伯爵歡心。他借給伯爵 3000 法郎買地,而伯爵回贈了一塊讓人垂涎的好地 Aunou le Faucon。這本來沒什么問題,頂多激起一些嫉妒,但 Carrouges 即將發(fā)現(xiàn)塌的是自家房子。

1379 年的一次出征中,年近五旬的他結識了年輕漂亮的 Marguerite。此前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孩子(繼承人/Le Gris 的教子)相繼病逝,他正好在尋找一名嫁妝豐厚、能生下健康子嗣的二婚對象。中世紀的婚姻與愛情無關,在禮節(jié)性的舉止背后,只有土地、財富、權力的聯(lián)合是真的。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誕下繼承人。

從未結婚的 Marguerite 是幾近完美的對象,作為獨生女和繼承人,她帶來的嫁妝幾乎會是父親的全部財產(chǎn)。唯一的缺點是,她的父親 Robert de Thibouville 是個知名叛賊,曾聯(lián)合其他諾曼底貴族兩次背叛法王,竟然兩次都保住了腦袋。但財富的吸引力到底壓過了壞名聲,Carrouges 很快在 1380 年春天與對方完婚。

婚后這個倒霉蛋才發(fā)現(xiàn),嫁妝里少了一塊地——它正是之前提到的 A 地塊,于兩年前被皮埃爾伯爵買下送給了 Le Gris。氣急敗壞的 Carrouges 做了一個錯誤的職場決定,他起訴了,宣稱自己合法擁有 A 地,因為它本應是妻子嫁妝的一部分。這一舉動明顯冒犯了老友,也讓領主極為不悅,后者寫信給查理五世,要求國王頒布一份皇家文件證明贈予地塊的合法性,以徹底堵住封臣的嘴。顯然,國王會站在血親這邊。Carrouges 的努力一開始就是徒勞的。

之后的幾年里,Le Gris 上升迅速,已經(jīng)被伯爵帶去巴黎參與皇室社交,升級為皇家侍從,在某些場合擔當伯爵的私人代表;Carrouges 則在老家遇冷,他善妒、不討喜的名聲傳開后,再無貴族與他們交往。當他的父親在 1382 年去世時,本該按傳統(tǒng)將貝拉米衛(wèi)隊長一職授予他的伯爵,卻把職位給了另一個人,堪稱當眾打耳光。而 Carrouges 并沒有吸取教訓。他竟然起訴了自己的領主,毫無懸念地二次敗訴。

事情似乎不能更壞了——不,還能更壞。他在 1383 年購入了兩塊封地,可這兩塊封地恰恰位于伯爵和 Le Gris 的封地之間,很難說不是故意的。這筆買賣在 12 天之后就被伯爵介入叫停,勒令其將地上交。雖然收到了相應補償,但 Carrouges 無疑鞏固了自己的眼中釘人設。


婚后的幾年對于 Marguerite 來說一定很難,作者寫道,這名年輕女子剛出嫁就入囚籠。丈夫搞壞了跟所有人的關系,她只能待在家里日復一日聽他發(fā)脾氣,他把所有不幸歸咎于狐貍精在背后挑撥離間。最糟的是,她還沒有懷孕,這讓她在婆婆面前很難受。

情況在 1384 年底有所緩和。同為侍從的 Jean Crespin 邀請夫妻倆參與新生兒慶典。也是在這次派對上,Marguerite 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壞人。兩名死敵并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們最起碼表演了一笑泯恩仇,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緊緊握手。Carrouges 甚至要求妻子上前親吻對方,以證明自己完全放下了仇恨——這并非電影的戲劇性改編?!耙苍S就在這一刻,Le Gris 對死敵的妻子產(chǎn)生了興趣”。

次年,Carrouges 跟隨讓·德·維也納將軍出征不列顛,法軍意圖聯(lián)合蘇格蘭讓英軍后院起火。此次燒殺搶掠本是一場發(fā)財之旅,他在征戰(zhàn)中受封騎士,日薪翻番(每日 1 里弗爾),戰(zhàn)利品還能補充一些近年來的財務損失。然而事與愿違,不穩(wěn)固的聯(lián)軍很快潰散,法國人撤退回愛丁堡卻吃了閉門羹,為了避免在愛丁堡過冬,他們賣掉了自己的裝備才勉強渡?;貒?。Carrouges 帶回家的,只有一具慢性發(fā)燒纏身的殘軀。

1386 年 1 月,回國的騎士將妻子從岳父處接回交給母親照顧,自己則前往巴黎領工資。當他回到母親家時,卻被妻子告知了一件極為震撼的罪行。

強奸案到底發(fā)生與否,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被持續(xù)討論。賈格爾根據(jù)扎實的史料收集得出了結論。它確實發(fā)生了。這并非嫁禍敵人的陰謀或是通奸,亦非夫人認錯了人。她就是小男孩爭斗的犧牲品,也是中世紀婦女命運的縮影。

對于中世紀女性而言,遭遇強奸后最好的辦法是閉嘴。雖然強奸是等同謀殺、叛國級別的重罪,加害人將被處以極刑,但女性指控罪犯首先需要得到男性監(jiān)護人的支持和擔保。然而父親和丈夫們不會希望她們的名聲被敗壞,前者也許擔心財產(chǎn)貶值,后者憂心受辱;當加害者是牧師時,他們天然享有牧師特權(benefit of clergy),即案件不由法庭而由教會審判,這成了宗教人士的脫罪大法。所以即便強奸是重罪,絕大多數(shù)罪行是未經(jīng)執(zhí)法、未經(jīng)審判和未經(jīng)報告的。沒錯,和 2021 年一樣。

在貴族女性看來,名譽比生命還重要。Le Gris 難免以名聲相要挾——這件事傳出去,兩個人的名聲都會毀掉,“你的丈夫可能會殺了你”。然而 Marguerite 卻在丈夫歸來的第一夜就說出了這件事,請求他為自己討回公道。

要扳倒加害人,夫妻倆面臨如山的障礙:首先,皮埃爾伯爵已經(jīng)宣布了寵臣無罪,聲稱夫人“一定是夢到了強奸”,所以唯一的辦法是上訴至巴黎要求推翻地方原判,考慮到國王可能會偏向親屬和皇室侍從,那么他們需要雇一名專業(yè)律師寫出說服力極強的訴狀;別忘了,Le Gris 受過牧師訓練,如果他立刻宣誓成為牧師,將受到教會保護;巴黎法院直接判皇室內(nèi)侍有罪也不太可能,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制造夠大的聲量,把案件拽回原被告勢力相當?shù)钠胶恻c,讓宮廷因此分裂,而為了不惹惱兩個利益集團,一個中立決定必須要做出,讓最終決出真相的路只剩一條——比武審判。

這條路其實很糟糕。剛從戰(zhàn)場歸來、年老體衰的騎士可能會輸,Marguerite 會面臨更可怕的火刑,家族名譽將毀于一旦??蛇@竟然真的是夫妻倆翻案的唯一選項。

進入巴黎后,雙方聘請律師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較勁。先是在萬森納城堡面圣上訴,再在司法宮的巴黎高等法院接受審判、正式扔手套挑戰(zhàn);他們你來我往的書面辯論各自呈現(xiàn)了邏輯清晰的論述。其中,Marguerite 受到多次審訊后仍然無懈可擊的證詞,讓被告律師 Le Coq 印象深刻。他私下在筆記本里暗示了對客戶的懷疑,“沒人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這句話由被告律師說出你們應該明白);賈格爾則提到了另一個細節(jié),夫人同時指控了加害人和幫兇 Adam Louvel,而誣告者是不可能在指控中多添加一個人的,因為人數(shù)越多,出現(xiàn)明確不在場證明的概率就會越大。

Le Gris 的辯護詞強調(diào)了 Carrouges 對自己積怨已深(人格攻擊),猜測他逼迫妻子誣告強奸,還暗示他因為暴力傾向間接害死了前妻。它挑明了案件背后本質(zhì)——兩個男人以女人為由頭的終極斗爭,這也成為了后世學者和 Le Gris 后人為其澄清的基礎,他們認為這才是真相,并引用了 15 世紀初模糊的民間傳說,比如,某罪犯在行刑前坦誠了強奸罪,或是某病人在臨死前透露自己才是犯人,可這些傳說都沒提到兩人作案,而當時被獨自留在城堡的夫人斷然不會給陌生平民開門;至于“Marguerite 晚年意識到自己認錯了人,在修道院里郁郁寡歡而死”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她從沒成為修女。在之后的數(shù)個世紀里,立場先行的 fake news 掩蓋了真相。

Marguerite 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一年。這名強奸受害者需要反復接受審訊,次次重復受害經(jīng)歷,成為全國談資;在調(diào)查進行時,雙方都不得離開巴黎,雖然棲身的圣波爾宮是皇室宅邸,但畢竟是個陌生的環(huán)境,況且她還懷孕了,算算日期恰巧是 1 月份。

上圖:

審判地點:司法宮

Carrouges 居住地點:圣波爾宮

Le Gris 居住地點:阿朗松宮(盧浮宮東邊)

決斗地點:圣馬丁德尚修道院

中世紀性侵無處不在,騎士們路經(jīng)村莊也會隨地開苞。當然,針對貴族女性的侵犯則被認為是“罪中罪”(The Crime of Crimes)。對于貴族們而言,想象女眷被性侵后產(chǎn)下私生子太可怕了,于是為了對外宣稱血統(tǒng)的純正性,人們編出了一套設定,即只有男女共同高潮才能成功受孕,因而強奸是不可能產(chǎn)子的。對于結婚五年無子卻在今年懷孕的 Marguerite 而言,這構成了額外的壓力——孩子可能是強奸犯的,但因為強奸不會產(chǎn)子,所以她可能是心甘情愿的。

為了趕上最終決斗,跟著叔叔要去侵略不列顛的查理六世要求它延期至自己年底回宮??梢灶A見,雙方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迫,然而騎士們最終可以在場上宣泄怒火、了結恩怨,至少迎來快速的一死;場面上也充斥著優(yōu)雅的儀式,包括如結婚誓言一般的三次宣誓,之前之后的騎士精神展現(xiàn),威武的戰(zhàn)馬,锃亮的刀劍與戰(zhàn)斧、刻著家徽的盾牌與刺出的長槍——完全是小男孩夢想。雖然它的背后是拋開一切守則的野蠻廝殺和毫無道理可言的判決邏輯。

啟蒙運動時期的人們反思這種審判違背理性,與文明背道而馳,他們因此判定最終戰(zhàn)死的 Le Gris 是無辜的。

顯然,人們不怎么在乎只能觀戰(zhàn)的女主角想法。她的命運完全交給了別人,一次失足就會把她送上火刑架。當天的大多數(shù)觀眾,其實都在等看著第二場處刑,一名貴族女性的漫長受死。

這就是電影切入的地方。前兩章從 Carrouges 和 Le Gris 的視角講述兩人恩怨(兩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男性視角,由兩位男編劇寫作),到了第三章,“truth” 一詞停留了更長時間,這是 Marguerite 的視角。她獨自咽下的苦難很快戳破了貴族男士們的面具——暴力,自戀,虛榮。她在 Le Gris 眼中是獵物、泄欲工具和報復手段,在丈夫的眼里是錢包、私有財產(chǎn)和生育工具。婆婆埋怨她為什么不保持沉默、給兒子帶來了這么大的麻煩;女友同情強奸犯,懷疑她誣告,僅僅因為她曾經(jīng)提了一嘴“他很英俊”。她的苦難不是苦難,丈夫的動怒和律法保護的根源,其實是維護貴族男性的私有財產(chǎn)與名譽。

通過對原材料詳略得當?shù)倪x取,劇本在展現(xiàn)三種“真相”后逐漸逼向了最接近史實的那一個,由此補全了殘缺的歷史。當所有審判記錄、學者評述都在聚焦宮斗細節(jié)和決斗儀式時,電影對以往隱形的受害者傾注了感情,把最關鍵的段落經(jīng)由女主視角展現(xiàn)。觀眾看到了男女腦內(nèi)對于同一事實的不同闡釋。正常對話被解讀為調(diào)情,逃跑掉落的鞋子被視為游刃有余的勾引,這種理解天塹來自于落差巨大的性別地位,直至今日也無法彌合。

它本可以拍成正典史詩,關于一名勇敢的騎士如何為妻子贏得正義、為法國鞠躬盡瘁、在東征圣戰(zhàn)中犧牲,但由本·阿弗萊克、馬特·達蒙、妮可·哈羅芬瑟組成的兩男一女編劇團,卻寫了另一個沒那么夢幻的故事,且不懼怕自己的改編被解讀為又一次討巧的蹭 Metoo 熱度片。在導演毫無瑕疵的廝殺鏡頭后,你為決斗的結果松了一口氣,但絕對不會感到正義彰顯、心情舒暢,如同整個審判過程——它看起來很文明,卻又沒有一處代表了文明。

從原著到電影,在作者、編劇和導演的共同執(zhí)行下,一個超越年代的故事被呈現(xiàn)給了當代觀眾。撕開儀式和特權堆砌起的騎士“榮耀”,是誰在受難,誰又隱形,誰才是不可靠敘述者,一目了然。在《異形》和《末路狂花》后,你當然清楚主創(chuàng)的心之所向。


ps.

才學到的熱知識:

①維京人在 9 世紀把比武審判的傳統(tǒng)帶至諾曼底。對于他們而言,任何吵架都能通過決斗判定輸贏;百年戰(zhàn)爭期間,英法國王也經(jīng)?;ハ嗵魬?zhàn),比如 1383 年 16 歲的理查二世就想和 14 歲的查理六世決斗,雙方各帶三個皇叔,最后當然還是談判了;比武審判可以發(fā)生在人與動物之間,1372 年就有一次人犬決斗,狗勾殺死了罪犯為主人報了仇。

②決斗雙方允許攜帶:長槍、單手劍、雙手劍、戰(zhàn)斧(這個時期流行三合一斧槍,又被稱為 Bec de Crobin/"raven's beak")、匕首、盾牌。明文禁止武器附魔。

③決斗前三次起誓:

分別發(fā)誓自己的動機基于正義;

觸碰十字架面對面發(fā)誓自己說出了真相,以及武器和裝備沒有附魔;

在祭壇上面對面跪下,右手觸碰十字架,左手握住對方(握左手表敵對關系,比如效忠和結婚儀式中就是握右手),正式結契。

Le Gris 在決斗前臨時受封騎士,這樣他們地位平等,才得以開打。

④在 1386 年之后,巴黎高等法院未再批準過其他比武審判,不過它在法國地方上和歐洲其他國加時有發(fā)生,尤其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在 1583 年批準了愛爾蘭的一次決斗。比武審判其實直到 1819 年才被英格蘭議會廢除。漸漸地,它從中世紀華麗的宗教儀式和騎士精神表演,變成了人們私下里的非法腦死亡活動。

⑤如果 Carrouges 沒有在蘇格蘭患上長期發(fā)熱的話,決斗時他的勝算應該更大。這人一直在打仗,決斗后升職為皇室內(nèi)侍,直到 1396 年才死于尼科波利斯戰(zhàn)役(Battle of Nicopolis),那是中世紀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十字軍東征,交戰(zhàn)雙方是奧斯曼帝國和歐洲各地聯(lián)軍。

⑥大本本來要演 Le Gris 的角色,但是擔心觀眾看到他會出戲到本人,所以才演了喜劇角色皮埃爾伯爵,讓觀眾在緊張的劇情間隙喘口氣。同時他還很享受折騰馬特達蒙。

想不到吧,這篇文章還做了個視頻:

//www.bilibili.com/video/BV1Ch411x7gd

 2 ) 不是羅生門,不是雙雄斗,只是一場女性的悲歌

雷導的《最后的決斗》算是年末的一份驚喜,三個視角的故事引向一場決斗,雖然多視角敘述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黑澤明著名的《羅生門》,然而本片拋棄了“不同視角的謊言”,而是以“不同視角的真相”作為敘事的主軸。

所有人都在講述自己所確信的真相,而真相與真相之間的細微差異反折了三人的內(nèi)心,這是一個舊日時代的女性慘劇,并以三個視角反復講述,每一次,都像是片中那兩個只顧自己聲名的男性一樣,碾過女主那已傷痕累累的內(nèi)心。

劇透預警

視角的囚牢 一談起多視角敘述,就很難繞開黑澤明的《羅生門》或者其原著《竹林中》。

一個故事以不同的視角講述出來,內(nèi)容便大相徑庭,這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私心與欲望,于是便會為了讓自己成為英雄,讓自己沒那么不堪而謊話連篇。甚至,連鬼都會扯謊。

《最后的決斗》雖依舊以“視角”,以“人心的欲望”為主題,卻別有用心地沒有調(diào)用徹頭徹尾的謊言去完成撲朔迷離的拼圖,而是用“有著些微不同的真相”來補全整個故事。

“些微不同的真相”讓我想起了前幾年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每個人的陳述或許梗概相似,但都在自己的潛意識作祟下進行了這樣或那樣的潤色。

馬特達蒙飾演的卡魯日,在他的眼中,他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勇士,他從死人堆中一次又一次殺出血路,他救自己的好友于危難之中,然而好友卻因為受貴族的賞識而盡享榮華富貴,甚至反而奪取了他的一切:金錢,爵位,土地,甚至自己的愛妻。

他是那么愛自己的女人,他盡其所能提供給她想要的一切,哪怕在她被玷污時也選擇無條件相信她,并為了自己的愛妻向曾經(jīng)的摯友提出生死決斗。

亞當?shù)氯R弗飾演的賈克勒格,在他的眼中,自己是時常為卡魯日擦屁股的人,他在戰(zhàn)場上拯救了頭腦發(fā)熱沖出去的卡魯日,他在郡主面前為沒錢交稅的卡魯日說百般好話,然而卡魯日就是死腦筋一條,不斷挑釁郡主的權威,甚至因為得不到想要的地盤而狀告他們,而他則溫文爾雅,知識淵博,從不計較卡魯日的壞脾氣。

當然,他覺得卡魯日的妻子是很好的,他雖然是個情場老手(十秒的情場老手),但當她看到知書達理的瑪格麗特之時,自己便被征服了,兩人之間互有好感,哪怕他侵犯瑪格麗特時她百般抗拒,他也覺得這不過是一種你情我愿的挑逗。畢竟,誰能抗拒自己的帥顏,喜歡上卡魯日這么一個木頭疙瘩呢?更何況,他已經(jīng)懺悔了呢。

科默飾演的瑪格麗特,在她的眼中,她雖然因為家庭困境被許給了自己并不熟悉的卡魯日,但她依舊努力地在當好一個妻子,卡魯日希望有一個兒子,她也成天想著懷孕的事情,雖然天公不作美,但是她確乎十分努力。

更不用說,在卡魯日不在的時候,她將莊園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卡魯日和她母親眼里,似乎除了兒子就看不到別的事情。盡管她并不很滿意自己的生活,但當賈克勒格試圖侵占她時,她依舊拼死反抗,只是最終實在無力掙扎,然而丈夫并不憐惜自己的苦痛,只把其當作復仇的由頭。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視角,甚至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所言并無假話,那么彼此記憶中那些被無意隱去,或是扭曲的細節(jié),大概才是他們深陷不可逃脫囚牢的根因。

些微不同的真相

三個人的回憶其實基本可以吻合,但在細節(jié)上則有不少出入,下面就用幾個例子講一下三人之間微妙的錯覺。

第一場戲,卡魯日的印象中,自己率先沖出殺敵,并且救下了賈克勒格,戰(zhàn)爭后賈克勒格還朝自己表示了感謝。

然而賈克勒格記憶里,卡魯日魯莽地沖出搞得己方非常被動,他還得救下跌落馬下的卡魯日。

兩個人所說的,都是事實,然而當他們都有選擇性地忽略了自己被人救下的事實并著意強調(diào)自己對彼方的恩賜之時,無疑就已經(jīng)讓自己置于了道德層面更高的境地,換句話說:你欠了我一條命,你應當還的。

再讓我們看一下三個人共同記憶的那場和解宴會。

卡魯日眼中,他格外開恩與這個奪走自己很多的人做了和解,甚至讓妻子親吻一下他以表示誠意,自己已經(jīng)仁至義盡。

賈克勒格呢,則覺得是自己與卡魯日和解已經(jīng)是非常大的讓步與善意了。這又是一層身份不同而引發(fā)的錯覺,在這樣的會錯意之下,兩個人的隔閡亦不斷加深,直至最后,彼此都成為了那個不領情的人。

“我明明對你這樣好,為何你還要背叛我/無理取鬧?”

會錯意只是錯覺的一層,另一層便是因為個人情緒而對同一事情不同的回憶。

就拿瑪格麗特和賈克勒格的一吻為例。

卡魯日覺得這是一個善意之吻(此處可以看出他只是把妻子當作一個和解的工具,而并未考慮其感受),沒有別的意味,瑪格麗特輕吻后就結束了。

賈克勒格則因為這個吻而受寵若驚,感覺瑪格麗特也很享受這一吻的時光,他覺得這一吻尤其之長,于是從這一刻,他便不可救藥地陷入了愛情之中。

瑪格麗特對這一吻的態(tài)度呢,我說不好,其中被羞辱的恥感定然存在,但是和賈克勒格親吻時是否有想別的呢,這也說不好,只是她絕無賈克勒格那般失魂落魄的表現(xiàn)罷了。

同樣,賈克勒格回憶里,自己碰到瑪格麗特的宴會上,和瑪格麗特相談甚歡。然而這一段完全在卡魯日和瑪格麗特的回憶中被隱去了,或許對他們來說,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一次簡單的交談。

這樣的錯覺慢慢積累,便能足以扭曲回憶。

在卡魯日家的地窖之中,賈克勒格記憶里,在他表白心意之時,瑪格麗特就在自己身前很近的地方,幾乎可以感受到她的呼吸,而她的“倉皇逃脫”中,還特意褪下了鞋子,這無疑是一種挑逗。

但是在瑪格麗特回憶中,賈克勒格與自己說話時站得很遠,而自己的鞋,是在跑走時無疑掉落的。

于是在一層又一層的扭曲之下,賈克勒格哪怕在死前面對卡魯日的詰問,依舊死不悔改,說不定那個時候,他真的認為自己與瑪格麗特是兩情相悅的呢。

至于卡魯日,他又該在自己剩余的人生中相信什么,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沉靜地走向終局 影片以兩人的對決起始,轉(zhuǎn)了一圈,又以兩人的對決作為結尾的高潮。

我在想,雷導如此構思劇情的原因是什么?那三段彼此之間勾連往復的劇情,于最后的終局,究竟有何益處。畢竟,這并不是什么盛大的毀滅,一切過后留下的也盡是愴然。于我而言,看到影片開頭時兩人策馬相撞,與影片高潮時的決斗,此間的心情確乎是截然不同的。

影片伊始,對故事梗概稍有了解的我,權當這是一場情仇的決斗,在我看來,那就像是疤臉版馬特達蒙 vs 邋遢版亞當?shù)氯R弗。

但是當影片走過兩個小時的時長后,再重新回到這個場景時,銀幕上的兩人(三人),便背負了其視角所帶來的不同情緒。而此時,我竟然更難去決斷我應該支持哪一方。

看似,要讓最為無辜的瑪格麗特洗脫冤屈,理應支持卡魯日戰(zhàn)勝賈克勒格,畢竟賈克勒格的罪惡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卡魯日自始至終,大概就未曾想過要維護瑪格麗特的名譽,他只是把瑪格麗特當作生育的機器,當作服從自己的下人,當作可以與仇敵和解的工具,當作一個決斗復仇的由頭。是啊,看他大言不慚地讓街坊鄰居傳播這段緋聞的時候,他可絲毫沒有考慮過瑪格麗特的想法。

于是我們支持卡魯日,又有何意義呢?

懷抱著遠比開篇時更矛盾的心理,反倒可以沉靜下來,觀瞻這場只有勝者,卻沒有榮耀的決斗,無論誰輸誰贏,表面上獲取了上蒼的認可,其實任誰都知道,這個蒼天,是假的。

女性的悲劇 雷導用這么一個古典的故事,卻講述了一個非常現(xiàn)代化的故事。或者說,這是一部以戰(zhàn)爭,以男性斗爭為幌子的女性題材作品。

你瞧,卡魯日認為自己對瑪格麗特愛護有加,但是在瑪格麗特眼中,自己只是丈夫的生育機器,而丈夫?qū)ψ约阂嗖⒉恢匾暋?/p>

你瞧,賈克勒格認為自己歆慕于瑪格麗特,和她心有靈犀,然而上了床,他對瑪格麗特的態(tài)度和與其他妓女并無兩樣,終究只是為了肉體10秒鐘的歡愉罷了。

更不用說,卡魯日的母親那番,“我也遭受過罪,但我選擇沉默”的言語。

更不用說,審判之時來自法官,與眾人挑剔的眼光,你曾經(jīng)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會被拿出來放在放大鏡下翻來覆去查看,就為了證明你有著不軌的念頭。

是啊,大家都不太能接受一個并不完美的受害人,大家都希望受害人是純凈無暇毫無過錯的,否則那就是有縫的蛋,蒼蠅不叮你叮誰?

于是,在一層層的講述后,劇本還原成為了一個女性的悲劇,她忍受著被丈夫冷落,被熟人侵犯,被大眾嘲諷的心理壓力,踏上了決斗場邊的高臺,這本就是一份羞辱,竟要讓兩個男人的決斗來決斷自己的生死,然而在那個時代,在那個女性受辱后屏息不言的時代里,光是站出來這個舉動大概已經(jīng)尤為不易。

這并不僅僅是三個視角的故事,更是一個女性的悲劇,以不同的視角重復了三次。

也或許是雷導的個人風格過于明顯,明明群星薈萃的影片,卻很難找出角色過分出挑的時刻,除了搶鏡王大本之外,馬特達蒙與亞當?shù)氯R弗都像是嵌入這個角色的身份一般,渾身泥濘,邋遢,氣喘吁吁。

而朱迪科默,軟弱中透露著堅強,但無論何種堅強,依舊不得不把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人手上。

直到影片結尾,雷導用短短幾個字交代了后面幾十年的事情,卡魯日戰(zhàn)死,瑪格麗特繼續(xù)活了很久,這大概是影片唯一一道暖意,這也大概是歷史能對這個傷痕累累姑娘的唯一補償。

 3 ) 一個中世紀外殼下的現(xiàn)代電影

昨天在電影院看了這部影片,對于視角切換這個手法真的大大點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和男配和好的那個宴會上,在男配的視角下女主和丈夫跳舞時頻頻看他并面帶微笑好似在挑逗(表達愛意),但在最后的女主視角下這么做只是為了幫助丈夫與男配和好,面帶微笑都是裝出來的(假笑女孩hhh),正是這樣的種種誤會才導致最后的悲劇。在最后男主比武取勝之后,女主并沒有很高興,因為無論結果如何她的心已經(jīng)死了,所有她以為愛她的人其實都是那么冰冷自私(背后捅刀子的女閨蜜,永遠冷冰冰的婆婆,愛慕虛榮又極其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以及迂腐的宗教審判庭)。這是一個包裝上歷史外殼的現(xiàn)代電影,本質(zhì)內(nèi)核還是男權社會對于女性的壓迫,看完后我在想:如果14世紀的女主知道在21世紀這些問題還是如此的話,她是會替我們遺憾還是心寒呢?Anyway, 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深刻的電影,希望國內(nèi)可以引進(但估計關鍵的鏡頭會被剪掉很多)讓更多人看到!??!

 4 ) 肯定影片對女性主義的表現(xiàn) 并不代表要為《最后的決斗》過早、過快打上“女權電影”、“metoo片”的標簽

《最后的決斗》7.5/10

三個章節(jié)從三個主人公的不同視角解構了這場關于權力、榮譽的爭奪戰(zhàn),歷史由勝者和男性書寫(history、his-story),被“強行補充上”的第三章女性視角 在如今這個cancel文化盛行、性別沖突對立問題格外敏感,依舊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社會 有著更加復雜的時代含義。根據(jù)真實事件(中世紀法國的最后一場決斗)改編的歷史電影《最后的決斗》編劇團隊包括主演馬特·達蒙、本·阿弗萊克,兩人完成了男性視角的劇本改編;還包括曾經(jīng)打造過《吉爾莫女孩》《欲望都市》《密西西比》《弗萊徹夫人》的妮可·哈羅芬瑟,她負責影片中這位從未被歷史記載的偉大女性。

前兩個段落,兩個男性角色在自己的敘事中呈現(xiàn)出完全的“征服者”姿態(tài)——Jean英勇善戰(zhàn)、野蠻粗獷-征服戰(zhàn)場,Jacques帥氣深情,能言善辯討得金發(fā)大本歡心-征服官場及情場,在自己的故事里美化自己無可厚非。Pierre這個角色也可以被理解為行走的Patriarchy,金發(fā)、金飾、衣服里都縫著金線,同時虛偽荒唐,做盡無恥下流之事。

拍出過《末路狂花》《金錢世界》和監(jiān)制了《裂縫》《異星災變》《傲骨賢妻》《傲骨之戰(zhàn)》的雷德利·斯科特,這一次又通過一場中世紀強奸案聚焦一個不斷抗爭、奮力發(fā)聲、勇敢為自己而戰(zhàn)的女性角色,其中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觀是全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盡管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尤其是雷導已經(jīng)84歲高齡:超1億美元的成本,《最后的決斗》自10月15日上映以來全球票房至今不到3000萬美元(2984.6萬),152分鐘的片場也為觀影體驗帶來挑戰(zhàn)。

肯定影片對女性主義的表現(xiàn) 并不代表要為《最后的決斗》過早、過快打上“女權電影”、“metoo片”的標簽。JK羅琳、Dave Chappelle被頂上輿論的風口浪尖,correct迅速變成over correct,全球范圍的矯枉過正 導致 人們習慣了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方式是給某人、某事、某部作品打上標簽、扣上帽子,分好類別就再不用操心,把這些這些群體圈起來保護好、make sure no one says anything offensive to anyone…

話說回來,影片的視角始終是平等的,并未著重放大和夸張。片中對強奸犯的尸體扒光當街倒吊的凌辱,也不能片面解讀為女權主義的某種勝利,那樣反倒是落入父權制的認知陷阱,這不過是對一個曾做出惡行的人進行了相應的懲罰,在下定義之間,這個角色首先作為人而存在。Margerite的視角不是影片被劃分為女權電影的絕對條件,如果所有包含女性敘事角度的作品都能被叫女權電影,那么只能說平權之路更加任重道遠,父權制語境下女性話語權的缺失仍是大問題。

畢竟影片結尾那個僵在臉上的笑容,多像是當Margerite意識到這個孩子將在怎樣的社會里長大成人,又將變成什么樣的男性,又或者是否將對別人做出類似的惡行。黑馬白馬的直喻也不難理解,那個世界里從來沒有愛情故事,只有利益交換、受孕、生育下一代。

多么嘲諷,影片里的強奸犯至死還深信自己的行為是出于愛情和迷戀,自大至極,把絕望、憤怒的抗爭當作回應;把逃跑時倉皇掉落的鞋子看成欲拒還迎的調(diào)情;可笑可悲的男性角色在最后那場野蠻、血腥(該片分級為R)、獸性十足的殘酷決斗里也化作兩頭迷失的野獸,決斗只在于互相征服,互相傷害,用力量、用智謀、用一切尖銳的兵器和暴力的手段給對方帶來最大損失,和Margerite早已沒有半點關系。

朱迪·科默飾演的Margerite在自己的故事里完成了從[被動的受害者]到[站出來直面強權的英雄式人物]的轉(zhuǎn)變,我們可能無法拿她和同樣被強奸、但不得不保持沉默、代價是得以生存的丈母娘來做對比。男性的視角充斥著戰(zhàn)場、屠殺、錢權、享樂和淫欲,Margerite則真正看到了其他人:弱者、小孩、老人、貧窮的家庭、平凡的馬夫。

也不知道愛情是哪個世紀才被發(fā)明出來的,總之在14世紀的法國,它還被叫占有欲和征服欲,簡稱欲望。

 5 ) 《最后的決斗》:反“羅生門”的女性主義影像

“羅生門”現(xiàn)象似乎已然成為了公共輿論場中的一種常態(tài)。一旦私密生活中的糾紛涌入公共領域,涉事雙方又各執(zhí)一詞,在事實水落石出之前,事態(tài)往往有往“羅生門”演變的傾向。在親密關系中受到損害的女性該如何發(fā)聲?事件的旁觀者又應持有怎樣的觀察視角?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新作《最后的決斗》為這些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考。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世紀法國最后一次司法決斗的歷史和女性抗爭的故事。也許是因為歷史類題材不受年輕人的歡迎(據(jù)調(diào)查,《最后的決斗》一半以上的觀眾年齡超過了35歲),《最后的決斗》在北美上線后的票房表現(xiàn)并不理想,北美票房首周末三天僅入賬480萬美元。盡管票房慘淡,《最后的決斗》卻在觀眾中收獲了不錯的口碑,爛番茄指數(shù)86%、爆米花指數(shù)79%,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4分。影片采用三幕式架構的敘事視角,每一部分都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觀察和展現(xiàn)事件的真相,這種處理方式不由得會讓人聯(lián)想起黑澤明的《羅生門》。

在下文中,作者從多個維度分析比較了影史經(jīng)典《羅生門》與《最后的決斗》的異同。作者認為,斯科特通過戲仿,反寫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被簡化后的名言;影片在形式、主題和時代還原上的成就極其平衡,仍不失為一位巨匠深耕多年后的大成之作。

《最后的決斗》電影海報。

撰文|孫一洲

除了大眾熟知的《異形》等電影外,歷史題材一直是好萊塢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所熱衷的領域。從1970年代出道時的《決斗者們》,到西洋中古史愛好者視若珍饈的《天國王朝》,再到完全淪為炮灰的《羅賓漢》和《法老與眾神》,雷老爺子從未放棄過他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卻只有《角斗士》得過票房的垂青,其他作品都淪為歷史愛好者小圈子把玩的孤品。

雷德利·斯科特,英國電影導演,以風格多變、題材廣泛著稱。曾以《角斗士》榮膺2000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近年代表作為描述十字軍東征的古代戰(zhàn)爭片《天國王朝》、描寫美國對索馬里軍事行動的《黑鷹墜落》、由羅素·克勞及丹澤爾·華盛頓共同出演的《美國黑幫》等。

囿于雷導的高齡,這一次商業(yè)上折戟后,影迷們可能很難再看到下一次對歷史題材如此極具野心的影像書寫。然而,對雷德利·斯科特本人的藝術生涯而言,本片在形式、主題和時代還原上的成就極其平衡,仍不失為一位巨匠深耕多年后的大成之作。

《最后的決斗》劇本依據(jù)美國中世紀文學教授艾瑞克·雅格(Eric Jager)2004年的同名歷史專著改編而來。其歷史原型是1386年12月29日,諾曼騎士尚·德·卡魯日(Jean de Carrouges)以妻子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Carrouges)遭鄉(xiāng)紳雅克·勒格里斯(Jacques Le Gris)侵犯為由上訴,最終審訊無果,兩人進行的法國史上記載的最后一場比武審判(judicial duel)。

因本片從三位當事人出發(fā)的章回體和審判庭辯,廣大影迷首先想到的就是《羅生門》。這部影史的經(jīng)典地位已經(jīng)從影史溢出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那些所有懸案的代名詞。同為一樁歷史疑案,黑澤明無疑是斯科特的參照系之一。可如果觀眾仔細分析電影文本,卻不難發(fā)現(xiàn)斯科特通過貌似粗略的戲仿,從形式到結論都反寫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被簡化后的胡適名言。

01

選擇性記憶

眾所周知,《羅生門》也是原案中的兩男一女三位當事人從自己的角度回述了三個迥然不同的故事版本,從而引申出對人性論的探討。然而,細究《最后的決斗》的細節(jié),雖然片中三個事主的敘述角度迥異,在細節(jié)上不無出入(比如重歸于好的臺詞到底出于誰口),但在內(nèi)容上大體類似相同。尤其是在“強奸”這件司法上唯一重要的核心事件上,本片拍攝了兩遍,可是除了特定鏡頭下受害人瑪格麗特的反應和感受天差地別,大體流程并無差異。與此相比,《羅生門》里三個版本的故事是在角色的動作邏輯上彼此沖突,尤其是沒有施害能力的武士妻子在后兩個敘事中居然是誤殺的施動者和唆使強盜謀害親夫的始作俑者,在司法意義上是絕對的責任人(之一)。而在《最后的決斗》中,故事其實并不存在三個版本,而是三種其實并不沖突的選擇性記憶。

《羅生門》劇照。

《最后的決斗》劇照。

“選擇性記憶”的主題同樣存在于《羅生門》之中,黑澤明曾通過乞丐之口說出過“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們甚至都不能對自己誠實”。不過,因為案件三個版本差異過大,而且敘述者面對的是司法和鏡頭的雙重審訊,“對自己撒謊”的選擇性記憶遠遠低于向社會自證清白的利益使然,都是緊扣在樹林里發(fā)生的奇案之上。在本片中,故事貫穿三個主角彼此三人關系形成的整個經(jīng)歷,連片段都不盡相同,有明顯的遴選和剪輯,也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選擇性”記憶。以男性回憶的第一個場景為例,勒格里斯記憶中是根本不存在被卡魯日救過一命這碼事,反而是他為了掩護卡魯日的魯莽沖鋒,才違抗軍令全軍盡出,以致陣線失守,進而導致卡魯日和領主將帥離心。此外,卡魯日在職守旁落和兵敗述職時在領主面前兩番當眾咆哮在他本人記憶里只是一筆帶過,卻是勒格里斯眼中直接促成兩人關系崩潰的羞辱。最直接和滑稽的證據(jù)莫過于在勒格里斯的篇章里,下一幕就是他精蟲上腦地伙同下人殺到對方門外去找對方的妻子求歡,而在施害后立即接上了他虔誠懺悔的鏡頭。這種沒有任何鋪墊的粗暴剪輯仿佛是《密陽》的片段,告訴受害者和觀眾,其實施害者早就已經(jīng)原諒他自己了。

為了強調(diào)“選擇性記憶”而非為了逃脫司法制裁而扯謊,導演故意加入了一段勒格里斯向自己的領主兼密友坦誠的橋段,這樣就給他腦中那段“兩情相悅”賦予了“他眼中的”真實性。這個橋段在影片結構上極其重要,導致了觀眾和片中人物的視角錯置。根據(jù)領主的現(xiàn)實建議,勒格里斯的角色為了洗脫嫌疑,兩次向法庭陳述自己根本沒有和瑪格麗特發(fā)生過關系,而在他的腦海和觀眾眼前,他也只是在否認那次行為是一次侵犯。這需要一些臺詞上的巧思加以配合,所以直到?jīng)Q斗最后一刻,勒格里斯也只是在說,“不存在強奸”(只是一次通奸)。也就是說,司法意義上的“羅生門”是性行為是否發(fā)生,歷史上的控辯雙方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蛇@一事實對影像來說其實并無疑問,真正留待觀眾們裁決的是女性是否負有司法責任。

02

兩個形象和一副軀體

那么如果說《羅生門》的人性論討論用樵夫收養(yǎng)孤兒給了男盜女娼的社會現(xiàn)實一絲希望的話,那么《最后的決斗》的落點又在哪呢?解答的鑰匙就存在于形式之中。嚴格意義上說,文本的三個篇章并不是三段閃回,因為片中并沒有口述橋接戲中戲,而是直接用開拍板一樣的字幕卡分成三章。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開篇決斗前兩人披掛上陣的引子,作為標題的“決斗”本身實際上被整個容納進了瑪格麗特的章節(jié)中。如果整個案情居然還有真相的話,那也只能在決斗的旁觀者瑪格麗特那里。導演已經(jīng)把疑問從是否發(fā)生轉(zhuǎn)移到了是否犯罪上,一方面,她的命運完全不能由她本人主宰,另一方面,她的身體感受卻是唯一的答案。

《羅生門》劇照。

《最后的決斗》劇照。

在兩位男主角看來,這次事件始于二人兄弟反目,女性只是兩人社會關系破裂的縮影;而在受害者瑪格麗特看來,卻只始于被動卷入的男性關系之中。在和卡魯日的夫妻關系中,女性的角色只能在恐懼和逢迎中游離,從婚禮上丈夫當眾索取嫁妝,到穿著低胸衣取悅伴侶卻被斥為寡廉鮮恥,當然還有多年無后所遭受的冷言冷語。不過好感不是非此即彼的游戲,勒格里斯的形象也不見得高大。表面上他是文武雙全的圣堂騎士,卻也同時是一位拈花惹草的爪牙酷吏。劇情線索已經(jīng)指出,正是他為平步青云而暴力執(zhí)法,掠奪了瑪格麗特的嫁妝,成為三人失和的導火索。這也讓他在日后見面時指望通過賣弄文藝腔就討好瑪格麗特的行為顯得尤為滑稽?!独C春刀》第一部里劉詩詩飾演的落難千金曾對張震飾演的錦衣衛(wèi)說,當年抄我家的就是你們,現(xiàn)在你指望我還能愛上披著這身官服的你?如果我們算上卡魯日為了生育“大力出奇跡”式的行房,兩位男性都對女性完成了實質(zhì)上的經(jīng)濟掠奪和肉體剝削,并沒有高下。

在兩位男性眼中,瑪格麗特其實是男性社會中兩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其一是婦唱夫隨的賢妻良母,其二是心意相通的靈魂伴侶。兩位男性的應對方式其實是兩性關系中容易陷入的兩種誤區(qū),一方是忠誠專一、默默付出,卻也乾綱獨斷、不解風情;另一方是風流倜儻、手眼通天,不過附庸風雅,口蜜腹劍。前一種是婚姻體制和生育責任的制度性束縛,后一種則是欲望凝視和露水情緣的空口許諾,女性在形象和身體之外的具體存在始終被掩蓋。導演為了女主角加上了識字這個中世紀罕見的技能,可在談婚論嫁時重要的不過是能否生兒育女??杉幢憷崭窭锼棺栽偽乃嚕瑢嶋H上沒有讀出瑪格麗特的冷淡,就像所有施害者永遠讀不懂對方的No一樣。他一開始搭訕時列舉的敘事詩《玫瑰傳奇》包裹著濃濃的挑逗暗示,而瑪格麗特回敬的圓桌騎士帕西瓦爾,卻在尋找圣杯的過程中抵抗了色欲的誘惑。在中世紀典型的騎士與有夫之婦的愛情模式中,愛是單方面的追求,而女性只需要扮演緘默的欲望對象,所以勒格里斯并不在乎對方說了什么。他在霸王硬上弓前那句“如果你跑那么我會追”沿用的就是在酒后聚會上獵艷的說辭,足見在勒格里斯之流的文青眼中,“女神”只是妓女的別稱。

當然,本片的女性主義表達并不難察覺,再遲鈍的觀眾也不可能在決斗前夜瑪格麗特懷抱幼子那段陳述女性生存現(xiàn)狀的獨白中略過這一點。然而,相對這樣直來直去的宣教,本片真正高超的批判其實是在對案發(fā)現(xiàn)場的兩次拍攝上。如前文所述,在兩人各自的回述中,除了視角的變換,兩人的形象甚至動作都并無二致,勒格里斯始終軟硬兼施,瑪格麗特也始終不卑不亢,不會像《羅生門》中的女性角色那樣在純潔和蛇蝎之間擺蕩。從示愛、炫富到示威、施暴,整個過程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升級,因為弱者眼中的強暴可能就是強者眼中的默許。在影像上,一次侵略行為既沒有春宮異夢般的濃烈色欲,也沒有暗影或配樂去渲染女性的悲愴。突然、生硬、短促,不去渲染一次施暴的儀式感或侵入感,才能凸顯出這種性犯罪在特定時空下的稀松平常。這不再是一樁中世紀的風流故事,平實的影像在表意上反而遠勝于卡魯日母親畫蛇添足地斥責女主角的“反向Me Too”(惡趣味的劇情設置,只要權力關系置換,Me Too完全可以用來彈壓權利訴求)。

《最后的決斗》劇照。

在巴黎王室法庭,兩位男性都只發(fā)表了看似鏗鏘有力的控辯,而所有問訊完全是圍繞女性主角的私生活展開的,完全不符合教士那句“形式上這和她本人沒關系”。如果真如教士所說,女性只是財產(chǎn)監(jiān)護人的物品,那么物品的感受顯然不應該在考慮范圍內(nèi)。更有意思的是,幾位審訊者反復追問的是女主角對房事的態(tài)度。即使在男性集體進行蕩婦羞辱的現(xiàn)場,諸位判官的道德審判也默認了以下邏輯前提:無論糾葛了多少社會關系,侵害犯罪中的事實基石只有被害者的身體感受。

03

女性反寫下的歷史針腳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嚴格意義上說,原案只是法國歷史上明文記載的最后一場有司法效力的決斗,這個定義并不涵蓋典禮里的比武閱兵和民間各種的持械私斗。其戲劇性還在于雙方從長槍對沖一直發(fā)展到下馬肉搏,一如影片所展現(xiàn)的那樣。想從這樣兩位鐵甲人手中搶走戲劇核心,單靠過于被動的女性形象很難勝任。比如《龍紋身的女孩》表面上指控厭女仇外的暴行,實際上在動作中賦予女性遠勝于男性的能動性。在這一點上,女主角的高光時刻僅限于得知自己可能遭受酷刑時,也能凜然站穩(wěn)腳跟。勇敢固然是永恒的美德,不應被任何一種公義所忽視。但就像《華盛頓郵報》等近年的好萊塢主旋律一樣,女性角色的高光其實在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創(chuàng)作者精心的放大上。

劇本的同名原著只在第六章最后一段提了一句,十四世紀的法國仍然存在如此這般的殘酷法條,如果決斗結果證明了瑪格麗特犯有偽證罪,她會被活活燒死。從莊園迢迢千里趕到巴黎高等法院的庭審現(xiàn)場才被告知作證的代價,還是被自己的文盲丈夫有意隱瞞,顯然是編劇制造戲劇沖突的手段。此外,雖然比武審判在名義上仍然屬于合法的仲裁途徑,但本案幾乎動員了法國所有貴胄才經(jīng)過繁瑣的批復和籌備。所以偽證罪是否真的會被一板一眼地執(zhí)行,仍有待司法史方面專家的驗證,至少不至于像片中那樣直接鎖在決斗現(xiàn)場,像妖怪洞里的唐僧一樣隨時等著下油鍋。

小說《最后的決斗》(The Last Duel)英文版書封。

匠心獨運的另一面也許是春秋筆法。劇本也對兩人的前史做了更戲劇化的精簡,比如勒格里斯其是卡魯日早夭兒子的教父,再比如勒格里斯就任了??怂鼓罚‥xmes)要塞的長官,而非卡魯日被剝奪職務的貝萊姆(Bellême)要塞。這些都是枝節(jié),只要表現(xiàn)出兩人關系的軌跡和社會地位的落差即可。

不過庭審現(xiàn)場充滿敵意的男性霸凌也是刻意制造的后果。首先是案發(fā)時法王查理六世還沒有精神病發(fā)成為“瘋王”,不但正常治國理政還頗有人望,并不是片中那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巨嬰扮相。由于原告是前不久還在蘇格蘭遠征中為他沖鋒在前的貴族武士,他在收到申訴后對此案非常重視,并沒有息事寧人,而是交由高等法院公審,也在最后的決斗前親自指派王族擔任侍從,確保裝備上雙方一碗水端平。在原案中,瑪格麗特作為證人現(xiàn)身說法其實給了判官和輿論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大大增加了申訴的可信度。法官也不太可能對一位鳴冤的貴族婦女單方面無根據(jù)加以刁難,更不至于放任在本案中沒有立場的廷臣像剛目睹完貞德受難一樣繪聲繪色地威脅證人。反而是勒格里斯的證人,也就是片中那位敲開房門的幫兇仆人,不但沒資格和當時王族老爺們并排坐在卡座包廂觀戰(zhàn),反而是按照中世紀司法常規(guī),遭受了多輪刑訊拷打,仍然一口咬定自己主人的清白。瑪格麗特的婆婆質(zhì)問“你和那些被士兵侵犯的農(nóng)婦有何區(qū)別”時,顯然忘了階層壁壘才是中世紀封建的底色。

當然,圍繞女權敘事改寫這樁歷史奇案,難免有不圓熟的地方。本案的另一個疑點其實是為什么勒格里斯會放棄他在教會的特權,不去訴諸宗教法庭。除了名譽之外,在相關學術研究中,一個可能的推論是合法的決斗要求雙方社會身份旗鼓相當。為了匹配卡魯日的騎士身份,他也會在決斗前受到冊封,歷史上也確實如此。對于他這樣一位家境殷實、深受重用的老年鄉(xiāng)紳來說,騎士頭銜幾乎是他唯一的缺憾,也是唯一輸給卡魯日的社會硬件,可能觸發(fā)他的賭徒性格。如果點明他的身份落差感,反而可以和為男性自尊而戰(zhàn)的卡魯日形成互補,凸顯所有男性當事人的幼稚和虛榮。而缺乏這唯一的猜測,勒格里斯在片中的動機更加突兀。重復一遍,在影片的邏輯里,他上門求歡一事完全沒有疑問,而歷史上的司法材料還不能確證這一點。他在侵犯瑪格麗特的下一幕就已經(jīng)向上帝懺悔,可當他拒絕教廷介入時,已經(jīng)義正嚴辭地自稱無罪了,好像完全相信了自己的托詞。亞當·德賴弗的表演并沒有給出足夠的線索,讓觀眾能理解到底他為何而戰(zhàn)。

《最后的決斗》劇照。

那些反襯女性社會地位悲苦的臺詞,也都是氛圍營造的必須,并不完全符合中世紀的史實。比如卡魯日索取的嫁妝,其實應該由婚后的瑪格麗特本人所支配。在中世紀更常見的禮儀性質(zhì)的比武聚會中,很多出身寒門的年輕騎士囊中羞澀,全身甲胄都是要請貴婦解囊資助,這種包養(yǎng)關系就是“騎士之愛”的現(xiàn)實原型。片中卡魯日在決斗前宣誓為妻子而戰(zhàn)的畫面,就是騎士們在比武前向異性恩主恃寵賣乖的慣用動作。如果說電影里,騎士要么是蠻壯的武夫,要么是偽善的浪子,那么在歷史的維度上,他們也不過是一幫任人打扮的小白臉。

本文內(nèi)容為獨家原創(chuàng)。作者:孫一洲;編輯:李永博;校對:王心。未經(jīng)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6 ) 更加客觀的真相——影片故事原型歷史資料研究拾遺

關于劇情解讀,請參考我的另一篇帖子(傳送門 //movie.douban.com/review/14046836/

這個帖子主要是列出我在研究這部電影的故事原型時,從網(wǎng)上收集到的一些歷史資料(多數(shù)來源于Wikipedia,如//reurl.cc/1oRmp9,//reurl.cc/XlnVND等),以及影片內(nèi)容的對照,如果你想對歷史上這場決斗的前前后后有更清晰了解,歡迎繼續(xù)向下接著看。

另外下面有部分涉及到中世紀歐洲司法制度方面的內(nèi)容,是基于我對資料閱讀后的淺薄理解做的推測,如有差錯歡迎指正。

案件的審理過程

在卡魯日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后,案件審理的第一步就是由皮耶爾伯爵主導的在阿戎坦(Argentan)舉行的地方性審判。但鑒于勒格里斯與皮耶爾伯爵之間的親密關系,且案件中唯一的證人是瑪格麗特,卡魯日兩口子早就料到這場由皮耶爾主導的地方審判不可能有公平的審理過程,所以他們甚至都懶得參加這場審判,而最終皮耶爾也果然撤銷了對勒格里斯的所有指控,并指責瑪格麗特是捏造、甚至“夢到”了這次襲擊——這些細節(jié)在電影中都有所體現(xiàn)。

這段情節(jié)就是皮耶爾主持的“地方法院”的審理過程,你會注意到卡魯日和瑪格麗特都不在場

為了尋求公平審判,卡魯日遂決定前往巴黎親自向國王上訴,由于他很清楚自己的指控完全基于他妻子的證詞,到時候在法庭上面臨的情形肯定就是瑪格麗特和勒格里斯各執(zhí)一詞,因此,卡魯日并不要求進行正常的刑事審判,反而是申請以司法決斗(Judicial Duel)的方式向勒格里斯發(fā)起挑戰(zhàn)(勒格里斯也接受了)。一開始,巴黎最高法院(Parlements of Paris)和國王并沒有同意他們的這一申請,而是決定先聽取雙方的證詞再做決定,這個過程從7月份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了9月份(而不是電影中的兩周),其中過程一波三折。

起先,勒格里斯的律師尚·勒科克(即電影中澤利科·伊萬內(nèi)克飾演的角色)建議他接受更安全對他更有利的教會審判(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xiàn),而且正是由于這位律師當年對審訊過程做的大量細致記錄,才使得后世人們有了對本案件進行反復研究的基礎),勒格里斯卻斷然拒絕了這一建議,堅持他在法庭前受審的權利。這一做法為他在后續(xù)的訴訟過程中贏得了不少法國貴族的支持。

律師尚·勒科克在向勒格里斯解釋教會審判的好處

但同時,也有說法稱,勒格里斯這么做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有機會能在法庭上對卡魯日提起反訴,以誹謗罪向?qū)Ψ剿髻r40,000里弗爾(按1726年路易十五制訂的貨幣標準,8盎司純金折合為740里弗爾,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按現(xiàn)在的金價差不多約等于人民幣460多萬)。

在法庭上,除了卡魯日、勒格里斯和瑪格麗特以外,法庭其實還傳喚了其他證人出庭,這其中包括瑪格麗特的一名女仆以及勒格里斯的侍從亞當·盧維爾(就是事發(fā)當天去敲瑪格麗特家門的那個家伙,亞當·那加提斯飾)。

就是這個助紂為虐的小伙兒

而根據(jù)當時中世紀的習慣,像他們這樣出身低下的人都被施以酷刑以驗證證詞的真實性,但最終沒人能提供出對勒格里斯不利的證據(jù)。

期間,勒格里斯還一度提供了自己的不在場證明,但由于后來提供這個證明的證人犯下強奸罪被捕,造成該證詞的采信力度被嚴重破壞。而瑪格麗特在面對訴訟所帶來的恥辱的情況下仍然毫不動搖地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反而讓法庭認為這是指控成立的一個有力理由。

最后,雙方始終未能提供更加有效的證詞,彼此說法相互矛盾,法庭于1386年9月15日下達判決(而不是電影中由國王下達判決。歷史上此時查理六世正在法蘭德斯準備和英軍開戰(zhàn)):由于他們無法確定案件的罪行,因此同意兩人在11月27日(后被推遲到12月29日)進行比武審判。

皮耶爾和查理六世的關系

皮耶爾的父親查理二世與法王菲利普六世是親兄弟,而菲利普六世的繼承人是約翰二世,再接下來是查理五世,再接下來才是查理六世,那么皮耶爾和查理六世之間的輩分,應該是爺孫的關系。

因此電影下面這個場景中,皮耶爾說國王是他的Cousin(表弟),這種稱呼是有錯誤的,因為按照時間推算,此時在位的國王應該是查理五世(卡魯日第一次為歐奴勒福孔跟皮耶爾打官司是在1377年,而查理六世即位是在1380年),根據(jù)前面列出的輩分關系,皮耶爾對查理五世應該稱為nephew(侄子)才對,所以這里有可能是電影的一個Bug。

卡魯日讓家臣和朋友散布消息的原因

雖然卡魯日在電影中交代了一句說“如果這件事在諾曼底人盡皆知,那么皮耶爾就必須為我們展開審訊”,但這句話中的因果聯(lián)系卻沒有進一步解釋。

因為這使得勒格里斯擁有了“公共惡名”

根據(jù)我查詢到的一些研究資料(中國社科網(wǎng) //reurl.cc/1oRmqY),這其中的聯(lián)系可能可以作如下解釋(注意,如下內(nèi)容是我個人的理解,懇請法學專業(yè)的朋友進行指正,班門弄斧有錯誤之處望海涵)。即在中世紀歐洲的司法程序里,“重罪如殺人、強奸案,事先要經(jīng)過一個‘鄰里指控’程序,‘陪審員’的宣誓是針對坊間是否存在‘公共傳聞’,爾后再決定適用何種神明裁判”,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證明被告人“公共惡名”的存在,在中世紀法官作為公訴人就無法針對這個刑事訴訟啟動調(diào)查程序。因此電影中,面對勒格里斯這樣一個伯爵面前的紅人,如果卡魯日不想辦法把這件事(雖然是一件丑事)搞得天下人皆知,那么皮耶爾完全可以不立案,甚至卡魯日接下來即便繞過皮耶爾找到國王,他的指控在法庭上也不會成立,因為法官可以在調(diào)查之后可以說,我在當?shù)夭]有發(fā)現(xiàn)有傳言說這個名聲良好的人犯下了如此臭名昭著的罪行,所以指控不成立。甚至即便卡魯日說服了法官跳過這一步開庭審理了,勒格里斯也完全可以在訴訟過程中以否認有關他犯罪的傳聞眾所周知這一事實為理由,來否認法庭對其犯罪指控的有效性。

所以,卡魯日做這種選擇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管不顧自己老婆的名聲而魯莽行事,反而的確如他所說,這么做是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的一個必要前提。

影片故事從利摩日圍城戰(zhàn)開始的原因(16年前?。?/span>

說到中世紀的訴訟程序,就要提到接下來這個問題了。

作為故事的起點,不論是卡魯日的Truth還是勒格里斯的Truth,它們都是從16年前利摩日圍城戰(zhàn)講起的。明明是在審理一樁強奸案,為什么這倆人的證詞要扯到這么遠的事情上?

在我翻看前面提到的資料時,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的一個說法:在中世紀司法制度中,如果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里能夠證明證人是卑鄙之徒或心懷叵測,法官就會因為缺少調(diào)查犯罪事實的基礎而無法啟動訴訟程序。所以,不管是利摩日圍城戰(zhàn)前在面對英軍挑釁時的情緒反應,還是貝萊姆城堡受封儀式上的嘴炮對罵,亦或是在尚·克雷斯潘的慶生宴上的重歸于好,這些看似與強奸案本身無關的細節(jié),實則都是關于卡魯日提出這項指控本身是否“正當”的爭辯。換言之,如果勒格里斯能說服陪審團相信,卡魯日早就因為對自己的嫉妒和憤怒而發(fā)狂,他的指控是試圖通過誣告自己來恢復他的家庭財富(如歐奴勒福孔莊園),那么這場官司壓根就打不起來。

這也是電影中勒格里斯在陳詞時特地講這句話的另一層原因

電影中提到的瘟疫

在影片開頭,卡魯日決定要通過打仗來擺脫自己破產(chǎn)局面的時候,勒格里斯曾勸他說:“這場瘟疫奪走了你的妻兒……”,這里的瘟疫指的就是發(fā)生在1347-1353年的那場歐洲黑死病瘟疫。據(jù)估計,瘟疫爆發(fā)期間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shù)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

卡魯日獲勝后騎馬走向的建筑物

在決斗后,卡魯日和瑪格麗特兩人騎馬走向的那座還在修建中的建筑物,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600多年后的今天,巴黎圣母院竟然依然是相似的模樣

這個鏡頭也回應了卡魯日在決斗之前告訴瑪格麗特的那句話——“I will not appeal to the King, I will appeal to God."

電影劇本原著

影片的劇本改編自2004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語教授埃里克·雅格(Eric Jager)所著的《最后的決斗:一個關于法國中世紀比武審判的真實故事》The Last Duel: A True Story of Trial by Combat in Medieval France 一書。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參照了勒格里斯的律師尚·勒科克 (Jean Le Coq,電影中亦有出現(xiàn))對案件審判過程所做的細致記錄。

 短評

4.5。勝利的決斗是屬于男人的榮光,無人在意受侮辱的女性,但斯科特給予了女性最大的關懷,《羅生門》式的結構設計精巧,每個chapter還原的都是部分真相,但從各版本差別中更能看出問題所在。亞當視角下女性的反抗也是自愿;達蒙視角女性是權力的工具;只有瑪格麗特,在受損害后一無所有

5分鐘前
  • Ducournau
  • 力薦

將中世紀文化歷史與當代女性主義觀念恰切融合的精湛之作。三段式多視角敘事,看似"羅生門",實則最終的女主視角才是痛切無比卻又屢遭延宕與遮蔽的真相。乍看之下接近于“偷懶”的重復敘事,實際上每一場景的構圖、運鏡和節(jié)奏都有微妙差別,在敘述內(nèi)容上三段也呈漸次遞進與多面互補的關系。兩位男主的自戀、虛偽、臆想與自我美化在第三段均昭然若揭。不過,比起宗教-政治權力體系中男性的相互包庇與沆瀣一氣,女性間的嫉妒、惡意與互害行為更令人膽寒,甚至連曾經(jīng)的受害者也自覺內(nèi)化父權制的思維,對新一代的受難者也飽含敵視,但這卻是古往今來人類難以真正擺脫的暴虐行為模式。決斗戲拍得驚心動魄,讓人不能不與女主同呼吸共命運,而國王、貴族與群眾的獵奇看客心態(tài)亦是刻骨諷刺。本片服化道十分精良,朱迪·科默人美演技佳。(8.5/10)

8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推薦

影片以章節(jié)式的結構,從三位主角的角度出發(fā),講述了這一著名的真實事件。劇本穩(wěn)扎穩(wěn)打,恢弘的場景和配樂一瞬間恍惚到《權力的游戲》。在觀感方面,即便這類主題里女性的悲劇是注定的,看完依然難免感到悲哀。在男人面前,女人的掙扎和呼喊是如此不值一提。在女人受到苦難之后,男人最先想到的也不過是自己的榮譽。不管是法庭還是決斗場,女人的命運一直都由男人來掌控。最后的決斗以女人的苦痛起始,卻以男人的凱旋為終,何等諷刺。Jodie Comer的演技隨著劇情層層遞進,從男性視角的一件件漂亮衣服,到女性視角里噙著淚與痛的眼眶,對感情的轉(zhuǎn)換游刃有余。從《殺死伊芙》開始為人所知,到現(xiàn)在登上大熒幕演女主,真是越來越厲害了啊。

13分鐘前
  • Rocrw
  • 推薦

懇請朋友們堅持看完!倆男主視角之后的女性視角敘事,將這部電影拉高了好幾個度。我也是看到后來才明白,原來這竟是一部優(yōu)秀的女權主義電影!#Venice

14分鐘前
  • //
  • 推薦

在道貌岸然的強奸犯眼里,女人的社交善意是別有用心的勾搭,逃跑時跌落的鞋履是刻意脫下的誘惑,床上的抵死反抗是欲拒還迎。在他看來,這場蓄謀已久的強占只是水到渠成的情投意合。

17分鐘前
  • littledepp
  • 推薦

昨天在影院看完,三個視角 故事情節(jié)層層鋪墊,并在最后一章達到高潮,歷史書沒有給勇敢的瑪格麗特發(fā)聲的機會,人們只會為決斗勝利的男性歡呼 卻不會關心真正受到傷害的女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善良 可愛 勇敢的女性,為瑪格麗特鼓掌????

22分鐘前
  • New Romantics
  • 力薦

最令人窒息的是貴瓣評論區(qū)居然有人覺得馬達演的角色是好男人

25分鐘前
  • Ophelia
  • 力薦

威尼斯非競賽單元全球首映,超愛雷爵爺?shù)摹短靽醭罚瑳]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他再次指導歷史題材電影。男人的行為永遠是為了爭奪臉面,為了宣示權利,無人關心受傷害的女性,她的發(fā)聲遭到質(zhì)疑,她的命運身不由己。

28分鐘前
  • 花花
  • 力薦

年度有毒男性氣概批判大片,老公以為自己是“老實人的復仇”,萬人迷以為自己是遇到“欲拒還迎”,但站在女性敘事立場才看清這是千百年來最爛街的女性被利用、被壓抑、被凌辱的故事,而正義伸張的前提首先是“滾釘板”,三位主演奉獻了精彩表演(但是稍不滿意的是本馬達和司機的美音真的令人出戲,更不要說本馬達的扮相哈哈??)好在最后運氣在女主這邊,死了丈夫好出門再活30年~

32分鐘前
  • alty
  • 力薦

三位男演員的對手戲構成主要沖突,看優(yōu)秀演員配合真的非常過癮,任意搭配都充滿驚喜,但故事核心以及最吸引人的部分無疑是jodie飾演的Margerite。不同視角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以不同方式表達具有相同對話的場景,男性制造矛盾,jodie則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填補細節(jié)。她跟隨觀察者的變化切換人物性格,實現(xiàn)男性凝視和真相探尋。整部電影如同畫面呈現(xiàn)的法國中世紀灰蒙陰暗的景象一般壓抑沉重,Margerite是暗調(diào)里唯一的亮色。她靈動、智慧、善良,在荒謬制度中尋求公正,在看透虛偽時的破碎和堅強又讓人憐惜。場景恢弘壯觀,主要人物塑造豐滿,通過男性凝視、性暴力和司法不公為女性發(fā)聲,152分鐘的時長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時雖然相對減少了女主的戲份沒有著重刻畫女性意識,但我想沒有人會忽視jodie comer。

34分鐘前
  • 夜奔
  • 力薦

三個人物,三個角度呈現(xiàn)三段故事,真相只有一個!老雷還是老辣,借位運用了微妙的角色視角,從三個層面剖析真相,有別于《羅生門》天差地別對”真相“的詮釋,《最后的決斗》用三個角色的故事,去敘說真相對于被害者,加害者,受害者之間的利益權衡。決斗戲份因為此前全部的情緒鋪墊和積壓,兩男人對打的時候看得人血脈膨脹,感覺自己就像在現(xiàn)場!影片最后升華到女性對于不公不義,以及爭取真相和公平正義的思考,影片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背景雖然放在中世紀的法國,但卻映照了當今女性正在面臨的困境和吶喊和抗爭。雖然這可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題材電影,但老雷的作品從來不缺乏堅強,勇敢無畏的女性,《最后的決斗》再到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末路狂花》的那股狠勁。PS:被朱迪·科默美到!

35分鐘前
  • 大聰
  • 力薦

比起戳破強奸犯的謊言,這個片子更精彩的部分是戳破丈夫的謊言。嘲諷拉滿,特別悲涼的地方又特別好笑。女主演得太好了!

40分鐘前
  • 小油飛
  • 力薦

馬特達蒙雖丑,但實在沒有丑到能把亞當司機襯成大帥比的程度。

45分鐘前
  • Piglette
  • 推薦

他說,他說,她說,并為事情畫上句號。這個想法是有了,可是拍得也太偷懶了,從鏡頭語言上幾乎沒有展現(xiàn)視點的不同,只是用事實細節(jié)、演員表演來體現(xiàn)女性與男性對一場強奸及其前因后果的認知差異,完全沒有通過視聽來從生理層面剖析身體和心理體驗差異。講述者變了,作為觀眾的眼睛的攝影機卻沒變,甚至機位都復制粘貼,那觀眾與這三個敘述者的距離又能怎么變化?要是缺少在此類案件中應將更相信女性作為權宜之計的共識,那單憑三段的順序并不能真的將講述真相的權利交給女性、使女性的敘述更有說服力吧?只能強加一星以示我依舊鼓勵 Ridley Scott 幾十年堅持不懈地支持性別平等。

47分鐘前
  • 烤芬
  • 還行

看到朱迪科摩被強奸的戲份我后排的摩洛哥男人哈哈大笑 一種和電影的恐怖互文

48分鐘前
  • 胡呦呦
  • 推薦

沒有愉悅就不會懷孕?!嘞M钦娴?/p>

51分鐘前
  • VVVG
  • 推薦

我的麻省竹馬CP能收獲一尊最佳改編劇本小金人嗎?Rosebud的經(jīng)典模式讓這個古老的故事有了充滿女性色彩的新生。結尾的戲處理得多好啊:這場決斗的勝利對男人來說意味著光榮和歡呼,對女人來說不過是一場嘆息罷了。

54分鐘前
  • 德小科
  • 推薦

太有意思了!一個中世紀背景包裝下的關于“不要靠近男人你會變得不幸”的故事,老爺子牛逼!以及,大本編劇的那一章給自己加了場4P的戲,優(yōu)秀!

59分鐘前
  • Dino
  • 力薦

老雷親手通過對比告訴你其實某些爽文版的愛情故事,只是來源于一種虛假自負的講述視角而已今晚要點一杯marguerite??

1小時前
  • Mia17230
  • 力薦

自命不凡的騎士以戰(zhàn)功和勇猛為榮,將口無遮攔看作耿直忠誠,將野蠻暴躁說成正義仁慈。風度翩翩的才子以征服和奸淫為樂,將拼命掙扎看作嬉戲挑逗,將野獸之行說成天作之合。街頭巷尾的傳言令人如芒在背,王公貴族的質(zhì)詢讓人怒火中燒,人人都以神的名義起誓,卻無人在意真相與公道,無人察覺背后的煎熬。雷德利一如既往的穩(wěn)重,甚至過于保守了,借由A面B面的正反打描出故事輪廓,由C位女主如利劍一般將A與B的偽裝一刀切開,但并未如想象般鋒利,反而有些遲鈍。前半段堪稱職場教科書,直接展示了什么樣的依附與順從才能升官加爵,什么樣的魯莽與虛榮讓人內(nèi)外皆輸,對兩位男主針鋒相對的成因深入刻畫,反而削弱了主題本身的尖銳。但雷老爺子八十歲高齡依然在拍攝女權電影,已經(jīng)令人肅然起敬。反而是討論區(qū)里面一堆人在爭論孩子到底是誰的,真讓人哭笑不得。

1小時前
  • 拔劍四顧心茫然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