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小孩子的絕望又是什么?這個問題沒法回答,想要回答小孩子的問題,必須化身一個小孩子,但成年人思考這樣的問題的時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想要弄清問題的人沒法弄清,懂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人卻不是成人。當然,也有人可以通過別樣的形式將這個問題拋出來且給出答案。這就是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
《天堂·希望》說的是一個被送進了暑期夏令營的小朋友,父母想要通過這個夏令營促成小女孩減肥,然而小女孩卻在這里遇見了自己心儀的教練并墜入了愛河。教練的心里雖然很矛盾但最終沒有任由這種情愫的蔓延,最終,假期結束了,小女孩的懵懂的初戀也結束了。希望幻滅,小女孩很傷心。
作為尤里西天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堂·希望》的收尾動用的是一個小女孩的情感的崩潰。相比于第一部的愛戀,第二部的虐戀,最后一部用一種小清新的方式來作為結尾,也算是給一個系列的作品畫上了一個句號,這個句號不怎么圓滿,但卻也算是一種終結。
小孩子的世界有多單純,這一點我們無從知曉,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小孩子的世界代表著一種世界,成人的世界是另一種世界,因為分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因此,他們之間并沒有太多的交集。但本片將這種交集打破了,雖然這種打破是基礎層面的,但對于作品本身來說卻也是一種進展。起碼對于進入夏令營的懵懂無知小女孩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接觸。
小孩子們自己的世界里,關于戀愛,他們往往很明確,戀愛是一種刺激,是一種新鮮感,是一種開拓新世界的方式,他們并沒有對于戀愛有著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往往對于淺表性的東西就能讓他們興奮很久。維納在與自己的舍友們一起交談的時候,他對于愛戀是懵懂的,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但對于室友口中的愛戀究竟是什么滋味,維納自己不明白,但卻有著極強的新鮮感與好奇心。
夏令營中與孩子們的接觸并沒有辦法讓維納感覺到戀愛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此,在維納懵懂的時候,室友描述中的男人便在維納的心中開始有了雛形,體型不錯,且成熟大方。依靠著這個模型,維納成功的將目光鎖定在了夏令營醫(yī)生身上。這個比她大了好幾十歲的男人面對著眼前這個體型上已經(jīng)和成年女性無異,且心理上不成熟的年輕少女困惑了。
要說男人根本沒有一絲絲想法,那肯定是不對的,即使是醫(yī)生,即使是對于自己的病人有更深的了解,但面對這個未成年女性的懵懂的愛戀的靠近,醫(yī)生還是怯弱了。成年人的愛戀觀與孩子的并不一致,對于維納來說,愛情是可以不管不顧的,因為不用去考慮到后果,所以她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愛。但對于醫(yī)生而言,這種誘惑的游戲肯定是要有一個終結的,當游戲進行到結尾部分,對于他的將來會不會面臨一種窘境,一種無法言說且沒法善終的窘境,這是他需要考慮的。
因此,維納對于愛情的向往如果僅僅依附在醫(yī)生身上,她最終都會失望。但一開始維納并不知道這種利害關系,以至于到后來,維納清楚了這種關系后,那種從希望到失望的情緒便開始在她身上蔓延開來了。如果說維納之前沒有希望的話,那么就談不上失望,但對于維納來說,當自己開始有了希望,那種由衷的失望就是無可排解的。
對于醫(yī)生有了失望感覺的維納通過買醉來排解自己的憂愁,而清醒過后,她依舊是沒法簡單的從自己的心中的那種失望感覺中走出來,于是,這次暑期夏令營就提前終結了。沒找到美好,得到的跟自己的母親一樣,美好的夢想化為了泡影,一切以失敗告終。
小孩子從希望到失望這段路程顯然比成年人更要悲傷,對于小孩子來說,任何可以喚起她希望的東西都是無比重要的,沒有輕重緩急之分,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在權衡利弊之后,自然會拋棄一些不重要的東西,留下自己的必需品。而維納對于醫(yī)生來說并不是必需品,但醫(yī)生對于維納來說卻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只不過這種美好的開始并沒有全程繼續(xù)到結尾,最終,維納的故事結束了。
美好的故事總是會伴隨著結束來向所有人告別的,尤里西的天堂系列最終用小女孩維納的頗為波折的情感經(jīng)歷作為結束,寓意著從激情到虐戀再到純真的旅程劃上了一個句號。曾經(jīng)的激情會過去,曾經(jīng)的虐戀同樣會過去,曾經(jīng)的純真呢?當夏天結束的時候,不論是什么,他們都會過去。沒有太過于長久的東西會一直陪伴著自己走過風風雨雨,成長的路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以及驚喜,人的一生都在成長中度過,難舍的風景,最終會成為回憶。
……
你好,再見
作為葷菜導演尤里西.塞德爾的天堂三部曲最后一部,塞德爾難得一見的來了一道素菜.......千呼萬喚的“瘋狂時刻”沒有到來(所謂瘋狂時刻指塞德爾喜歡在電影臨近結尾時上演一出瘋癲,狂暴,情色,裸露,病態(tài),扭曲的戲碼來讓情緒徹底爆發(fā),比如《天堂.愛》中的黑白混戰(zhàn),《狗日子》里的羞辱大戲,《進出口》里的調教妓女……)而本片中最后的關鍵時刻,醫(yī)生只不過是把醉酒的梅蘭妮放在森林里,然后自己像狗一樣嗅遍梅蘭妮全身后躺在了梅蘭妮身邊,沒有親吻,沒有侵犯,沒有自慰,沒有暴力,沒有發(fā)泄,這在塞德爾的作品里可謂超凡脫俗……這樣一個充滿隱忍與克制的故事和人物關系也映襯了希望的名字,沒有毫無節(jié)制的性和濫交,沒有宗教狂熱帶來的冷暴力和病態(tài)扭曲的欲望,一切都是朦朧而神秘的,就像最后森林里的那場戲一樣,散發(fā)著神秘主義氣質和清新質感。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一個13歲的胖女孩梅蘭妮(《天堂.愛》中特麗莎的女兒)參加了減肥夏令營。影片中出現(xiàn)最多的場景一個是梅蘭妮在寢室里與室友聊天,她們聊初戀,初吻,初體驗等等,而梅蘭妮是個還沒有初體驗的女孩。另一個場景便是胖女孩們在教練的帶領指揮下做各種戶外減肥運動,游泳,在走廊里練形體等等鍛煉環(huán)節(jié)。再一個就是梅蘭妮在辦公室里與大自己幾十歲的中年男醫(yī)生之間曖昧的互動。兩人之間每一次的互動都在升級,直到在昏暗的電影放映室里,當梅蘭妮將頭靠在醫(yī)生的肩膀上時,醫(yī)生換到了相隔的另一個座位上,這對于梅蘭妮的打擊是巨大的。直到他們在森林里相擁,醫(yī)生才終于從克制的欲望中尋得了一絲釋放的縫隙。但對于倫理的屈從讓他再次回歸理智,他拒絕了梅蘭妮坐上自己的車,在這場拉鋸戰(zhàn)中,醫(yī)生的強硬也讓梅蘭妮意識到了自己的一廂情愿。她和朋友偷跑出去買醉,接著就是那場充滿儀式感的森林戲。對一個13歲愛慕自己的女孩,醫(yī)生在曖昧與克制中的糾結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影片在風格上依舊延續(xù)了塞德爾招牌式的固定鏡頭,對稱美學,高飽和度色調的元素。
一開始的一系列鏡頭,一個個胖子穿著白色未來感衣服進入訓練場地,既有種儀式感,又有種仿佛要進行一場人生的洗禮、重塑和升華。
醫(yī)生剛開始只是對女孩額外關照,和她聊天,和她做一些有趣的事。
女孩的行為第一次破格是在看電影時主動過去靠肩膀,醫(yī)生很快拒絕了,醫(yī)生認為她不應該那樣做。女孩并不是很傷心,因為她認為沒人喜歡胖子,而她的確是胖子。
女孩而后主動去等醫(yī)生等一系列行為,醫(yī)生開始接受她了。
女孩們半夜開party,醫(yī)生先是在外面偷聽,猶豫一陣后才進去說她們一頓。醫(yī)生還是認為她們不應該那樣做。 大家在森林里享受陽光浴時,醫(yī)生和女孩在森林里擁抱,醫(yī)生心跡表露無遺,醫(yī)生不僅不嫌女孩胖,而且是喜歡她的。 醫(yī)生待在宿舍里翻女孩衣物時,他的心情很沉重,因為他認為他不應該那樣做,所以后來拒絕女孩上車。
把醉女孩拖到森林里聞,為什么不直接在車里聞?可能是車太小了,容不下攝影師,拍攝有難度,而且沒藝術價值。
不管怎么說,醫(yī)生也是先猶豫了一陣才做出的行為,是聞而不是親,也不是舔。說明醫(yī)生打心底還是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做,無論內心是多么渴望。
最后分手,醫(yī)生說你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不會.......做什么。女孩問了兩句為什么,第一句帶有抱怨的意思,第二句帶有挽回的意思。醫(yī)生的回答是“因為我不能那樣做”。
這是個倫理與愛情的選擇。
少女梅蘭妮的煩惱,邊個話肥妹唔唱得歌?
導演簡直腦子有病的系列,每一部都讓人看得那么不舒服
三部曲終章時,導演和片中的甜姐妹們一同迷失了。
呼,三部都看完啦,讓我好好回味一下。
3.5 這集比較歡樂
#HKIFF# 天堂三部曲的終章。拍一群胖孩子的節(jié)食營,表面不如前兩部犀利。但《望》其實頗為豐富:有表層之希望(減肥)與潛在之欲望(女孩與醫(yī)生),又有“希望”在不同階段的起落,還有與“信”及“愛”的互文。
85---要對未來充滿希望----2013.10.11
不應將賽德爾的鏡頭描述為冷酷和批判的,事實上他的優(yōu)點就在于能不帶一絲嘲諷去觀察他的角色,并展示他們如何失敗。天堂系列的終章[希望]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批評當下文化對身體圍剿式的品頭論足,二是描述初戀。兩重希望最終都破產了,但之間的關系卻不明朗,因為愛情的旁落并不因肥胖,而是因倫理。
從第一部大量裸露的生殖器到第二部重口味的冰冷自虐體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顯得更為青澀和單純。小胖妹的率真可愛以及醫(yī)生的糾結隱忍譜寫了這段禁忌的初戀,或許因為父親形象的長久缺失她愛上了這個老男人。女兒給媽媽打電話時媽媽在肯尼亞忙著干野炮;媽媽給女兒打電話時女兒手機被沒收,故注定孤獨。
一夥胖子們坦誠下來,還真的可以很和諧。
塞德爾應該有偷窺癖
...
一個家庭的三個獨立分支“天堂三部曲”又是一脈相承的。一貫冷靜簡潔的調度,完美的構圖依次諷刺愛,信仰和希望,相同的手法在不同角色故事上又有各自發(fā)揮,連色調與氣氛也做到了相互關聯(lián)與獨立,尤里西·塞德爾已經(jīng)是準大師了!
和Ulrich Seidl天堂三部曲的前兩部的渴望愛而得不到愛、欲信仰而信仰崩塌相比較,13歲少女的初戀顯得慘烈不足清心有餘,影片希望中透露的絕望其實只是打一個個打不通的給母親的電話,初戀主線之下其實暗藏著一條母女情感的暗線,總體而言,三部曲的收尾小有遺憾但瑕不掩瑜。
有點失望。100分鐘就講了那么短個小故事,表現(xiàn)孩子們鍛煉內容的未免太多了感覺表達意圖沒那么豐厚。演員演得挺好的,但沒感動到,希望?
故事情節(jié)實在沒啥新意,如果方向變一下:一個胖子的勵志,倒是很有主旋律的意思呢
單親家庭的女孩一般喜歡年齡可以當自己父親的老男人。缺什么補什么。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是不想長大的內心需求的外在表現(xiàn)嗎?吃也是種替代,肥胖當然更是。這是狗屁理論吧?哈哈哈
傷痕的迷途在迷途中給予了傷痕!
敘事清晰冷靜,個人風格顯著,卻難說是什么好風格。同是保持距離的鏡頭,若楊德昌是小心翼翼的empathy,他簡直是充滿審視的鄙夷——如果沒有嘲笑,那大概是因為他根本不屑。從頭到尾都是丑陋的凝視,可電影人不是上帝,這與其他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一樣。
三部曲補齊,幽默點get不到,胖子看了都是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