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像俯瞰城市的鳥,銀色的羽毛,深藍色的眼睛。在太陽沉寂的清晨,信號燈與汽車尾燈孤獨地亮起,穿梭在白霜鋪滿的公路。路口商店的小巷里,一根煙頭升起了微微的亮色,鴿子在鏡頭里外跳躍。我們這群旅人馬不停蹄,終于在時針快要垂下去的時候,走到了站臺前。一個人猛然穿過軌道,驚險!一閃而過的刺激!我們靜靜地看著,旅途繼續(xù)。走到了銀色電影院外的飛機海報,我們觀察流動影像里的固定圖像。一眨眼,掀開暖紅色的眼皮,銀色都市里負有盛名的餐廳向我們敞開,它的椅子散亂又凝固成富有彈性的線條,我們像是走進了一片紅色的竹林。最后的最后,握著文德斯撰寫的銀色城市旅游指南,我們爬到了飄在都市上方的云上,看車上坡,穿梭,在橋上開過。一切又回到了我們在深海的記憶,我們戴著發(fā)光的帽子,在剛下完雨的、能哈出氣的夜晚,把自己拋向夜空,慢慢增大、旋轉,像藏在畫里的許多雙凝視的眼睛。
你們解讀的都不對。
我在YouTube上看了他自己的專訪,其實《銀色城市》根本不是一個短片或者電影。這個根本就不是給大眾看的。他爸媽有一些法國藝術家的小印刷品,很廉價的那種,還有梵高的《向日葵》呢,他很喜歡,后來十來歲就走路去阿姆斯特丹畫廊看展,他爸是醫(yī)生好像,但是他爸有那種藝術百科全書,12卷一套的那種。所以,他原來想學畫畫的,戰(zhàn)后德國都是廢墟,但是繪畫中有另一個世界,一個組織有序,現(xiàn)實的世界(想想自己一出生就看到廢墟是什么樣子)。
然后他去法國學畫畫,畫了很多景色水彩。畫了沒多久,他開始知道美國一些先鋒藝術家都開始轉而用影像進行創(chuàng)作了,比如Micheal Snow還有安迪沃霍爾。他就天天跑影像館去看電影,看了一年,每天看四五部,最后他自己都不記得看了多少部,然后就跑電影學院學電影了。在學電影的過程中,他還是以畫家的角度思考和觀察,但是用照相機或者攝像機,而不是用畫筆來記錄景物。
這部小片子,就是他在自己電影生涯的最初期,自己的嘗試而已,他拍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感覺啥樣的,你們還能在今天解讀這么多,我來解惑吧。
所以這部短片,主要是他自己試著用攝像機記錄場景,但是由于時間流逝,他能把一段段的、保存時間在流逝的短小影像,兩個或三個疊加,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構建起architecture of time(一座時間的殿堂),所以你可以理解,他最開始的眼光就是個畫家,他注重影像中的構圖,非常非常重視構圖,所以他的電影靜止的場景,包括場景調(diào)動(不知道專有名詞是什么),都非常美,這都是建立在繪畫美的基礎上的。
這個短片不用你看完,拖著看看就行了。
沒有這個,就不會有公路三部曲、《柏林蒼穹下》、《德州巴黎》、《地球之鹽》、《尋找小津》等等。這就像一個畫家在最終拿出2米*2米之前畫在筆記本上的私人畫稿。就這么理解吧。
再推薦大家看一下《尋找小津》,里面有一段打高爾夫球的那一段,仍然是靜止拍攝,但是文德斯用隨筆的方式聊起來,你只是驚嘆,人類真是荒誕,你我他都是。
6.5。人眼觀察視點的擬像。
里斯本的故事里自我揶揄得好:“你這個九十年代的維爾托夫,坐在垃圾車里的傻瓜,快出來完成你的電影?!冰Z鵝(又為豆瓣做慈善傳了海報
這是文德斯版《家在蘭若寺》嗎?倒真像趴在窗口看風景。在《里斯本的故事》之后放映,盡管前者是膠片版,倒是這一部2015年數(shù)字修復后(掛歌德學院片頭)的更有膠片感。不就是16mm拍攝素材的堆積么。偶爾出現(xiàn)的音樂聲也是呲呲啦啦。在閱讀理解般看完豆瓣一大堆英文后,略明白了些。資料館1號廳
#資料館留影#更像是學生習作,照片+固定的鏡頭拍攝,林林總總都是68年慕尼黑的城市街景,說主題還不如說沒有主題,非常隨意。但是wenders的攝影角度還是很贊的。
文德斯還拍過這么偏向結構電影的片子,雖然看簡介時候覺得莫非班寧后來那種片子文德斯早拍過了嗎,但結果一看其實完全不一樣
我猜測,資料館播完《里斯本的故事》播《銀色城市(慕尼黑)》,是為了讓我們感受了電影配音的重要性后, 再刷一遍聽覺的存在感嗎?………
深得《帝國大廈》真?zhèn)?此片應該叫“慕尼黑主干街道治安及交通監(jiān)控攝像頭的日?!?要不是配樂的間歇性出現(xiàn)和轉場鏡頭 險些忘了這是一部電影 一顆星給電視機里的滾石
想起一個笑話:因為上課的時候不能帶耳機,于是全程靜音看完了一期《我是歌手》。
并不知道在干嘛,抓緊補了一覺。
對“大師”這樣的推崇就有點過份了吧
明白資料館把《里斯本的故事》和這部一起放的用意 所以給的分會比平均分高 其實他探討的就是影像和音樂的關系 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 聲音作為很重要的部分 而劇情內(nèi)容代表著導演對日常生活或者電影的思考
行
如果不冠以文德斯之名,這條像PPT似的靜態(tài)長鏡頭剪輯會被打幾分?固然從攝影的角度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但毫無內(nèi)容的街頭靜景以及MV畫面在31分鐘的時長里沉悶的讓人如坐針氈。
PPT×活動圖片展示會,假如你是一顆城市監(jiān)控錄像頭。電視里的米克·賈格爾終于提神,驗證:觀者的注意力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被人臉吸引。(譯名的“重訪”為什么?)
強調(diào)配樂對運動狀態(tài)的心理空間操縱,偏結構主義的配比,機械化的關聯(lián)有助于本能的冥想,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其實看到中間靜態(tài)飛機圖片那里睡著了,醒了接著重看又睡著了,可能是早起太困,最后零零散散的勉強看完~~~
什么鬼 #2
A.L.Rees講過avant-garde對文德斯的直接影響是視覺空間逐漸替代了情節(jié)。理論靠不靠譜放一邊,但這部絕對是這種轉變最好的印證。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年齡越大越喜歡看這種類型的片子了…
基本都是些靜態(tài)長鏡頭,不過某些靜止畫面上浪費的時間也太長了吧。P.S.電視上放的The Rolling Stones,不過沒聲音啊。
不知為何在影院中看這類電影(《五》《24幀》)總是能給予我更多的靈感與啟發(fā),當銀幕上美麗的影像畫面與動人的音樂逐漸成為“靜態(tài)”的背景版,營造出一種迷人氛圍的時候,人很容易神游天外,借著這種環(huán)境在腦內(nèi)營造出另一個世界,而這種在影院漆黑中以供冥思的氛圍所提供的沉浸感絕非其他場域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