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上海電影節(jié)電影
2010年在天山電影院看的這部意大利電影,是2010年上海電影節(jié)的參展影片??疵志椭朗前l(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了,故事再現(xiàn)了一個遭受納粹屠殺的村莊。但全片血腥場面不多,導演試圖通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描述大戰(zhàn)下普通民眾痛苦的生活。但是全片基本沒有什么高潮和亮點可言,總體趨于平淡。也許導演只是想讓人們記住這場血腥的屠殺并給人一種反思戰(zhàn)爭的感覺。
2 )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游擊戰(zhàn)
1943年10月13日,二戰(zhàn)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與盟軍簽署了停戰(zhàn)協(xié)定的意大利反戈一擊,向曾經(jīng)的盟友納粹德國宣戰(zhàn)。德意關系急轉直下,意大利游擊隊遍地開花,除了向盟軍提供情報,還頻繁襲擊德軍,僅1944年6月到8月,德軍即被游擊隊干掉5000人,傷者多達25000到30000人。在盟軍的支援下,游擊隊解放了米蘭、都靈等上百座城市,接受了兩個德國步兵師的投降。
游擊戰(zhàn)為二戰(zhàn)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以此為題材的影片汗牛充棟。1945年羅西里尼描述游擊戰(zhàn)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轟動世界影壇,成為新現(xiàn)實主義的絕佳宣言。然而,游擊戰(zhàn)帶給平民的痛苦、及其戰(zhàn)爭倫理上的困境始終無可回避。1907年《海牙第四公約: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公約》禁止以背信棄義的方式殺傷敵軍,游擊隊如果沒有“可從一定距離加以識別的固定明顯的標志”或“公開攜帶武器”,就不算合法的戰(zhàn)斗人員,不受戰(zhàn)爭法的保護,被俘后不享受戰(zhàn)俘待遇。
于情于法,誰不想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地跟敵人干一場?但在力量尚未壯大的情況下,游擊隊只能以平民身份為掩護,用隱匿武器等“背信棄義”的方式襲擊強敵,否則無異于雞蛋碰石頭。敵占區(qū)的人們陷入兩難選擇:要么在暴政下忍辱偷生,等待盟軍解放;要么違反戰(zhàn)爭法,用包括背信棄義在內(nèi)的一切手段反抗法西斯。
用鏡頭表現(xiàn)對游擊戰(zhàn)的反思,始自梅爾維爾的經(jīng)典《影子部隊》(1969),法國城市游擊戰(zhàn)之骯臟、血腥,強烈地震撼著觀眾的心靈。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意大利影片《羅馬大屠殺》(1973)來得更為直接:1944年3 月23日,游擊隊在羅馬市區(qū)用路邊炸彈炸死33個德軍,前者并不擔心遭到大規(guī)模報復:“你說德國人會屠殺人質(zhì)?好,那就讓他們干吧,整個羅馬都會起來反對他們。”結果,納粹按照以1還10的比例,在羅馬附近的阿爾戴阿蒂納山洞屠殺了335名人質(zhì)。有觀眾為此發(fā)表政治嚴重不正確的評論:“那些意大利人就不該招惹德國人,人家巡邏也沒礙他們什么事,炸了人家自己不也倒霉嗎?”
意大利影片《將要來的人》(2010)以蒙特索雷和馬察博托大屠殺為背景,“將要來的人”一語雙關:村婦孕育的胎兒,以及即將到來的德軍、游擊隊。前者象征著希望,后者將給平靜的山村帶來什么?村民阿爾曼多十分反感德軍:“為什么他們不在家照顧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我們已經(jīng)夠煩的了?!痹撍赖牡聡芯谷徽魇肇i肉稅,而今只有屁無捐,農(nóng)民殺個豬就像做賊一樣,這是游擊隊能夠產(chǎn)生并得到民眾支持的原因所在。
意大利熱衷于拍攝格式化的抵抗、一味歌頌愛國主義,導演吉奧吉歐?蒂利提想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并銘記歷史。《將要來的人》不愿簡單地鼓吹或質(zhì)疑對暴政的反抗,而是通過阿爾曼多不愿說話的小女兒瑪?shù)倌鹊囊暯?,展現(xiàn)大屠殺的前因后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大利游擊隊的輝煌浸透著民眾淋漓的鮮血。哪些是無謂的犧牲,哪些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今天的我們是否具備鑒別的能力?
村民對德軍盡管談不上有什么好感,雙方雞蛋和酒等農(nóng)產(chǎn)品的買賣進行得還算融洽,有時德軍還玩雜耍逗大家開心。游擊隊襲擊德軍之后,后者搜索無果,面孔青澀的少年兵仍把面包切開來分給孩子們,顯示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坝螕絷犞性S多人的說話和穿著跟我們一樣”,瑪?shù)倌茸魑睦锼鶎懖⒎菬o的放矢。盟軍向游擊隊空投物資、游擊隊襲擊德軍落單的車輛,就發(fā)生在沉默寡言的瑪?shù)倌鹊难矍啊T谀莻€對村民最為友好的少年兵被游擊隊處決之后,瑪?shù)倌确浅ky過,情勢也驟然變得緊張起來。
作為德軍數(shù)一數(shù)二的“垃圾”部隊,黨衛(wèi)隊第16“帝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以名頭響亮、裝備精良、戰(zhàn)績糟糕、濫殺平民著稱。為報復游擊隊的襲擊,1944年9月29日,在黨衛(wèi)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雷德爾少校的指揮下,第16師在蒙特索雷和馬察博托大開殺戒,至少有770名老人、婦女和小孩慘遭屠殺。躲在山上無所作為的游擊隊員、赤手空拳向德軍發(fā)起沖鋒的阿爾曼多、刺殺納粹軍官的受傷少女,影片不動聲色、對比鮮明的鏡頭流淌著無盡的悲哀。
抗爭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的抗爭才最符合民眾的利益。1865年4月,南軍司令羅伯特?李將軍見大勢已去,寧愿投降被當作戰(zhàn)爭罪犯絞死也不接受部下深入山區(qū)打游擊的建議:“那等于把戰(zhàn)爭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人民,帶來的只會是無止境的爭斗和血腥的屠殺?!崩顚④娙ナ乐?,他曾經(jīng)服務過的華盛頓學院改名為華盛頓與李大學,將軍的塑像也坐落在校園內(nèi)。以此觀之,千百年后有人吟誦“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何足為奇?(新民周刊。原題:將要來的人)
意大利影片《將要來的人》,中文譯為《鐵蹄下的村莊》,是根據(jù)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在意大利的一起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通過一個拒絕說話的小女孩之眼,揭開了意大利歷史上最為血腥的一頁。1944年秋天,德國納粹在意大利博洛尼亞附近的瑪扎博多,為了報復當?shù)赜螕絷牭囊u擊,大開殺戒,屠殺了該村800多名村民,還殺害了附近村子里的1000村民,其中很多是婦女兒童。
不過這種駭人聽聞的血腥塵封已久,恐怕多數(shù)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看了此片后才得知這段歷史的。不過只發(fā)發(fā)生過的事件,誰都無法掩蓋,總有見證者的目光,追蹤著這些罪惡,就如電影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她見到了也聽到了一切,只是她閉上了嘴。導演安排的這個角色,表明了導演對于這段歷史的態(tài)度:任何的歷史事實都無法掩蓋,任何的罪惡都有見證者,只是由于種種原因,目擊者保持著沉默。
這么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之所以湮沒于歷史之中,當然與戰(zhàn)后復雜的政治形式有關,各種政治勢力的交織,讓許多人都想盡快地遺忘掉這段歷史,畢竟近兩千條慘死的人命,會給國與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投下難以抹去的陰影。有如卡廷慘案,只有當時機成熟時,這樣被強國當權者極力掩蓋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如卡廷慘案一樣,導演也是在慘案發(fā)生了半個多世紀后,拍攝了這樣一部影片。其實旨在說明,歷史就如那個啞巴小女孩一樣,她不會永遠沉默,她總會開口說話。
其實,從電影的表現(xiàn)來看,我覺得導演認為這種慘案之所以被掩蓋,并非只有政治的因素,還有其他的因素。導演在許多地方,以各種的細節(jié)給予了足夠的暗示。他認為的其他因素,應該就是指的游擊隊。
游擊戰(zhàn)一詞來源于西班牙,現(xiàn)代意義上的游擊戰(zhàn)戰(zhàn)術,最早也起源于西班牙。二戰(zhàn)時佛朗哥在回答希特勒進入西班牙的要求時,曾提醒希魔別忘了游擊隊一詞就來源于西班牙,如果德軍進入,必將陷于西班牙人的游擊戰(zhàn)之中。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特別是二戰(zhàn)以來的歷史中,游擊隊作為戰(zhàn)爭中弱勢一方有效的手段,在各種戰(zhàn)爭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頗為正面的形象,并在許多國家蔓延開來。所謂游擊隊就是化兵為民,化民為兵,以平民百姓為屏障,對敵人的正規(guī)軍進行騷擾、襲擊,起到牽制敵軍、擾亂敵軍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游擊隊的戰(zhàn)爭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以平民百姓為盾牌,將本與戰(zhàn)爭無關的一方也綁架在戰(zhàn)車之上,以平民的生命為要脅,迫對方就范。
在《鐵蹄下的村莊》里,隨著墨索里尼在國內(nèi)的倒臺,德軍入侵了意大利,進入到這個離博洛尼亞不遠的小村莊。外族軍隊的入侵,肯定會引起當?shù)鼐用竦臉O大反感,也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導演也在影片中表現(xiàn)著村民的仇視與生活的不易,相對而言,還算相安無事,村民最少還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一些德軍士兵還經(jīng)常私自到村里來,與村民們交流甚至玩樂,一起吃喝。德軍士兵還做三明治給孩子們吃。其實,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這種所謂的敵國概念是很容易模糊的,他們需要的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照常進行。
成立游擊隊也是必然,村里總有難以忍受國家被侵占的人,但游擊隊的建立也讓這個村莊處于巨大的危險之中。首先德軍加強了對這個地區(qū)的警戒,更多的軍人更經(jīng)常地來到這個村子里搜查,村民們男人躲進樹林中,而老人女人與孩子到教堂之中,德軍也不與他們過多地為難。然而,游擊隊總是要顯示他們的存在,大規(guī)模的襲擊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于是就專逮來村里的散兵游勇。那個啞巴女孩就親眼目睹了一個年齡上也只是個大孩子的德國士兵,被游擊隊抓住,讓他自掘墳墓之后,將他槍決。這讓小女孩震驚不已,其實這個士兵與村民的關系很好,對村民最為友善。這個小女孩肯定無法明白這一切。
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德軍野獸般的報復。德軍的邏輯很簡單,游擊隊就來自于這個村,與這個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這個村的村民給游擊隊提供了物質(zhì)的幫助與庇護。如果不對這個村進行清理,肯定會給德軍造成很大的被動。來報復的就不是原來還殘存一絲良知的德國陸軍了,而是兇殘無比的黨衛(wèi)軍。他們大開殺戒,連老人小孩及婦女都不放過。這群野獸肆虐之后,村里一片死寂,只有那個小女孩還活著,也目睹了一切暴行。有意思的是,當納粹到處搜捕游擊隊并行兇之時,影片也給了游擊隊鏡頭,他們躲在山里,遠觀著這場屠殺,而未采取任何行動,來挽救這些因他們而喪命的無辜村民。他們存在的價值就在那個瞬間消解了,作為游擊隊不能保護平民的生命,他們究竟還有什么作用?難道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平民成為烈士?讓更多平民的死去來證明侵略者的殘暴?
戰(zhàn)爭,應該讓平民走開,無論什么樣的戰(zhàn)爭,都不要讓平民參與其間,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應該遵守的準則。平民不可能不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他們在戰(zhàn)爭中的生活是悲苦而無助的,生活總是處于顛沛流離之中,生命如同落葉一般脆弱隨風而逝。他們無法去抗拒這樣的生活,也無法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你興我亡,歷史興替,與他們無關,他們也無從知曉,而在任何的時代任何的統(tǒng)治之下,他們總得繳糧納稅,而在戰(zhàn)爭中,交戰(zhàn)的雙方也總是將他們作為取得給養(yǎng)的對象,你來我往。平民百姓往往雙方都不得罪,以期茍全性命于亂世。近世的游擊戰(zhàn),將這些百姓亦作為了戰(zhàn)爭中的一方,搞起全民戰(zhàn)爭,甚至打起所謂的巷戰(zhàn),其實質(zhì)就是視民眾的生命如草芥,綁架平民的生命作訛詐,將平民的身體作為人肉盾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鐵蹄下的村莊》既展示了納粹的殘暴與野蠻,同時也隱晦地表達了對于游擊戰(zhàn)的反思,這樣才讓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含義。當然,不可否認,二戰(zhàn)之間,各國采取的游擊戰(zhàn)對于戰(zhàn)勝法西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在戰(zhàn)后,關于游擊戰(zhàn)更是成為一個神話,成為正義的象征,同時在更多的小國中不斷地采用,因此對此的反思,很可能導致政治的不正確,因此這才是無法說出的真相。我們只能如電影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雖然能夠發(fā)聲,卻對目睹到的一切,保持了沉默。
安靜執(zhí)著堅強的小女孩,上一個弟弟的死去譲她不再開口説話。在目睹一場慘絶人寰的屠戮之後幸存,抱著自己救下的尚在襁褓的弟弟,坐在樹杈上終于唱起歌。最後一幕徹底心碎。
看了一小段
看不懂,尤其是字幕....
希望戰(zhàn)爭永遠不要來!里面的和我一樣名字的女孩,是個折翼的天使。
勇敢的馬蒂達的美麗的眼睛傳達著自己的信念~~她活下來了最后她抱著弟弟在荒蕪的村子里終于為弟弟唱了一支歌~~
反戰(zhàn)
各種拍南京屠殺的中國導演該看看,真正的力量是不需要聲音的。
孩子眼中的戰(zhàn)爭不理解加天真
最后一個鏡頭是經(jīng)典,字幕的最后結尾居然有天籟童聲,很少有這種連字幕都看到最后的電影.
稀飯
這是一種追問的態(tài)度。在戰(zhàn)爭中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在不斷進步的文化中,人性總會出現(xiàn)這樣倒退的狀態(tài)?幸存的瑪?shù)倌刃枰撈鹫疹櫟艿艿呢熑?,誰又該對這樣的慘劇負責?我們該如何防止歷史的重演?過去無法改變,可以改變的是未來。影片差了點火候就在于歷史并不能自動作答,還需要導演賦予更多的東西
被平靜生活中突然爆發(fā)的悲劇劇情震撼了一下下
heart broken
眼前這些忙碌的生命,那一天全都會死去。
從不說話的8歲女孩目睹村民一個一個被殺光后抱著襁褓中的弟弟唱起了搖籃曲。
的確會讓人想起鬼子來了,說了 納粹在意大利的一次大屠殺,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唯一的視角在大語境下是多么重要。敘事上毫無條理,你們完全不考慮觀眾的承受能力啊。
這片竟然也是意大利片
為毛小語種片子老是沒有好的字幕><
鬼子進村。不應該看到的她看到太多。2010011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