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電影新作》2012年第2期。
《星星的孩子》在2011年第七屆“中美電影節(jié)”中獲得最佳新晉導演獎,這無疑是青年導演陳苗的一部“有話要說”,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誠意之作。影片關愛殘疾人,關愛智障兒,正面的表現(xiàn)其生存狀態(tài)極其監(jiān)護人的生活,以期引起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影片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令人起敬,藝術手法也與其相得益彰。
一
近年來,宮廷斗的古裝片,無厘頭的喜劇片、時空倒錯的穿越片,天馬行空的武俠片、計謀重重的諜戰(zhàn)片充斥銀幕,以一種瘋癲狂歡,娛樂至死的姿態(tài)使人們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尋求解脫,在迷茫孤獨中得到精神麻醉和片刻的歡愉。這些與社會現(xiàn)實脫離的“致幻劑”和“止痛片”有少量是可以的,但是若呈現(xiàn)洪水泛濫的勢頭,則不妥矣。我們需要娛樂片,更需要如《星星的孩子》一樣的電影來正視殘酷的人生,直面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彰顯人本質(zhì)的力量,給我們戰(zhàn)勝困境的力量和勇氣。
在《星星的孩子》中,年輕的母親梁錚錚帶著一位孤獨癥(也稱自閉癥)孩子,飽經(jīng)生活的磨難與情感的挫折。這個天生行為異常的孩子缺乏情感反應、語言也有障礙。剛一出場就興之所至的拉動了火車緊急制動閘,導致了一場有驚無險的恐慌和“災難”。他經(jīng)??贪逯貜偷刈鲋矚g的事情:玩陀螺,吃大排面,不高興時聲嘶力竭長時間嚎叫。他不能和社會正常交往,沒有溝通能力,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對周圍的一切不發(fā)生反應。如《雨人》(1988)中的“雨人”一樣,一旦日常生活出現(xiàn)一點變化,他就會強烈地抵制,直到恢復原來的式樣與秩序。影片向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星星的孩子”就生活在你的身邊,或者就是你的親人,你該怎么辦?
根據(jù)2007年第二次全國抽樣調(diào)查顯示,中國0-6歲的兒童孤獨癥患病率為千分之1-2,總數(shù)約為11萬人,預計每年新增0-6歲孤獨癥兒童1.5萬人。作為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這么多的“星星的孩子”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和幫助,在藝術作品中也被不斷的表現(xiàn)。薛曉路導演的《海洋天堂》(2011)講述了一位患了絕癥的父親在臨終前和智障兒子相依為命,并為其安排好一切的故事,敘事節(jié)奏舒緩,影調(diào)溫馨,頗有一種記事散文的感覺,其不動聲色的煽情場面令觀眾潸然淚下,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而早在1990年,張元導演的《媽媽》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獨立制作的影片,講述冬冬在六歲時患癲癇性痙攣,導致大腦損傷。但母親梁丹堅信冬冬的病能被醫(yī)好,她的努力給同事、追求者和前夫造成了很多不便,這是一個在平淡中演繹的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曾在柏林電影節(jié)獲得影評人獎。
作為一部時隔20年內(nèi)容幾乎和《媽媽》相近的新生代電影,《星星的孩子》另辟蹊徑,在主題和藝術表達方式上也與《海洋天堂》有異,導演陳苗以自己獨到方式對此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影片講述了男性的猥瑣,贊揚了母性的光輝,展示了女性生存中的困惑,同時也對底層人生存境況進行了深入的表現(xiàn)。她用影像在呼吁,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生存艱難,在為社會做出犧牲和貢獻,需要關愛。
二
從編劇的角度來看,《星星的孩子》也用了些苦情戲的手法,與號稱催淚彈的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有些相似之處,都表現(xiàn)了女性生存之艱和思兒之苦。但《媽媽再愛我一次》表現(xiàn)母子情深,處處設置煽情點,敘事上是幾乎完全模式化與臉譜化的善惡二元對立的情節(jié)和人物設置,與其不同,《星星的孩子》把母親梁錚錚置于自己的心理困境中,讓她在與外界的不斷沖突中來展現(xiàn)內(nèi)心的掙扎和人格結(jié)構的重組。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jié)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氨疚摇卑嫠璧幕居?、沖動和生命力,趨樂避苦,按“快樂原則”行事,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白晕业摹睓C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俺摇笔侨烁窠Y(jié)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自我一仆二主,侍候著本我和超我這兩個殘暴的君主,因此人就經(jīng)常處于焦慮之中。但之所以為人,就在于能戰(zhàn)勝自己的本能需要,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人。
《星星的孩子》兩個男人,一個是孩子的生父,一個是母親后來遇到的情人,他們都不能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拋棄了母子兩人,人性中“本我”的一面——也就是趨樂避苦的魔鬼的一面占了上風,因此墮為人所不齒,應受到道德譴責的人。而母親梁錚錚如同我們所有人一樣,她有著人之為人的最基本“本我”需要。作為女人,他有自己的對正常家庭生活的需求,對來自男人世界的感情的需求??墒怯捎谧蚤]癥的兒子的存在,丈夫出走,情人洪衛(wèi)星背叛,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不勝獨自養(yǎng)育自閉癥兒子之苦,她甚至想拋棄智障兒子。在住旅館時想把兒子拋給好心的旅館服務員,在與工廠總監(jiān)洪衛(wèi)星的相處的過程中隱瞞兒子病情的事實,后來把兒子故意弄丟了。這些都是趨樂避苦的“本我”在作祟,但是在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遵循道德原則的“超我”占了上風,她終于坦誠的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自私和魔鬼的一面,勇敢的到處尋找并從派出所領回了孩子,并承擔了遺棄親子罪,返回了故鄉(xiāng)。
影片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與起伏,讓觀眾看到了女主人公梁錚錚與自己斗,與環(huán)境斗的過程。同時也讓觀眾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魔鬼,佛家言“起慧劍,斬心魔”,影片相信人性的光輝最終能夠戰(zhàn)勝心魔,從而使主人公最終如同圣母一般閃耀出了光芒。
這樣的母親,顯然不合乎中國以往電影中那種忍辱負重,十全十美的母親形象,而是一個有瑕疵的母親,一個有著缺憾的母親,她行走在天使與魔鬼激烈交戰(zhàn)的懸崖上,加入天使的隊伍或者與魔鬼為伍是她揮之不去的心結(jié),但她最終升格為天使。這種母親的形象是高度個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這一個”。《海洋天堂》中的單身父親坦然面對死亡,有條不紊的為自閉癥兒子安排生活。實際很可能充當母親角色的鄰居,卻因為老王擔心大福會成為她將來沉重的負擔,而拒絕了她的愛。這是儒家教義中標準的“仁人”,是被拔高和神圣化的男性。而陳苗的電影《星星的孩子》與其迥然不同,不但男性被批判,而且母親也不是一出場即為“圣母”。
影片猶如生活的一段切片,最終又回到原點,可以說是一部狀態(tài)電影。影片沒有和第六代初登影壇時的《媽媽》《冬春的日子》等電影一樣,對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人性的陰暗處和社會的冷酷面進行放大或顯微,讓人徹骨生寒。也沒有如商業(yè)片《雨人》和《漂亮媽媽》(2000)一樣對人物簡單的進行善惡二元化的對立處理,沒有利用一切可能的電影手段煽情,讓各種人為的戲劇性的沖突接連不斷,最終構成一個大的沖突,解決矛盾后,大家各得其所,一切如觀眾所愿。
《星星的孩子》最大的力量是真實的力量,倡導的是現(xiàn)實主義美學原則甚或紀實主義美學原則。和《漂亮媽媽》中宛若圣母一樣任勞任怨與失聰兒子其樂融融相處的母親不同,《星星的孩子》在感性的故事情節(jié)中,對女性命運伸出了理性評判與思考的觸手。影片既沒有對母親的形象拔高,也沒有對其的不幸遭遇進行商業(yè)煽情式處理。結(jié)尾處小孩依舊沒有叫出媽媽,這樣的處理合乎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叫出了,雖然順應了觀眾的心理情感需求,但是不合乎生活實際。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應生活的力度和深度就要打折扣。因為研究顯示,孤獨癥的發(fā)病原因可能與接觸藥物、感染、重金屬、環(huán)境毒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可以治愈的藥物。
從女性主義電影的角度來開,影片真實的反映的女性在現(xiàn)實生活的困惑、無力,在男性社會中所受到的傷害。女性也不再是男性欲望的客體,是其窺視和觀看的對象,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一個血肉豐滿具有七情六欲的女人。影片也對自私的男性進行了嚴厲的苛責和質(zhì)問,對其逃避主義予以嘲諷。影片走的是女性情感片的溫情路線,不煽情不濫情,沒有讓觀眾痛哭流涕,而是娓娓道來發(fā)人深省。
三
影片表演方面可謂洗凈鉛華。梁靜演活了主人公梁錚錚,她倔強,堅韌,有著小女人們共有的小心計,小智慧,也有著作為一個單身女人孤苦與困惑,以及作為母親的柔腸百結(jié)。而飾演兒子的小演員尤為出色。如果不是被導演告知,觀眾很難判斷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孤獨癥兒童。觀眾通過特寫,近距離接觸到了這個“星星的孩子”,他注意力很難集中,眼神瓢忽不定,與人沒有眼對眼的注視,很難實現(xiàn)交流。由于不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他也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無論母親和周圍的人說什么,做什么,他都不理也不看。他分不清“你”“我”,答非所問,他稱媽媽為“地球”,并不明白這意味著和代表著什么。導演高妙的駕馭能力和小演員不露痕跡的表演令人起敬。
影片的道具應用也很出彩。特別是牽連母子兩人的繩索,成為了影片最為匠心獨具的設計。剛開始時把母子倆連在一起的繩索完全是母親為了控制兒子,但孩子被新奇的世界所吸引,時不時意欲掙脫母親的約束,而母親用繩子在拴住兒子的同時,也使自己行動不便。一根繩索,表現(xiàn)了孩子的病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母親的面對的問題之所在。而在最終,依然自閉的孩子主動把繩子綁在了自己的身上,繩子既變成了牽連母子的外在象征物,同時也是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信任。
《星星的孩子》在思想深度和精神內(nèi)核與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個人的體驗》(1964年)異曲同工。1963年28歲的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大江光出世了。嬰兒的頭蓋骨先天異常,腦組織外溢,雖經(jīng)治療免于夭折,卻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后遺癥。大江根據(jù)這一經(jīng)歷寫成小說,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在這部發(fā)表后即獲得新潮文學獎的作品中,當主人公鳥在面臨腦殘疾嬰兒的生死抉擇——或聽從情婦勸告,借黑市墮胎醫(yī)生之手埋掉病兒,或接受醫(yī)院建議,為病兒施行腦疝氣手術以拯救其生命時,他離家出走,以酒買醉,痛苦、逃避、彷徨,最終決定聽從醫(yī)生的建議,與留下嚴重腦殘疾的兒子共度生涯。
《星星的孩子》和《個人的體驗》一樣,昭示了人是通過煉獄般的痛苦之后才會有精神的升華,經(jīng)過靈魂的拷問,才會勇敢的面對苦難,勇于承擔,而不是逃避,這才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本質(zhì)力量。諾獎授獎辭中指出:“大江通過薩特的存在主義獲得的哲學要素——人生的悖謬、無可逃脫的責任、人的尊嚴——貫徹其作品始終?!?/p>
我覺得這樣的評價同樣適應于《星星的孩子》。
[1]楊曉林,陜西寶雞人,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
繩子,超市推車,地球儀,地球。
新新的母親
爸爸biss 一個母親單獨帶著自閉癥孩子是真的苦 何況還遇人不淑為人蹲大牢 其實她也知道不一定有未來 但是抓住那一點光也要往前走 總是希望有光明的未來。
很漂亮的畫www
自閉癥的孩子用生命教會父母怎么去愛孩子。
這是導演到場的放映會 氣氛很好只是感覺生活有的時候真的好艱難 要堅持好好活下去需要太多的勇氣
這是玩自閉癥吧
劇情挺好的,雖然有些東西沒有講得太明白,主體在父母身上,其實不在孩子身上,自閉癥孩子確實需要社會更多的保障。
海,和星星的孩子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解不開也丟不下的繩索,繩索的另一端是母親。
影片實際上更多聚焦於一個女人的掙扎與成熟而非自閉癥兒童,標題直接使用自閉癥兒童的代稱,太空泛。不過確實,父母群體往往隱沒在本來就足夠暗淡的陰影之後。
太難了,太累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8880185
有了星星般的孩子,卻是人生苦難的開始
想表達的是自閉癥單親母親有多難這件事吧。
媽媽離開就是遺棄,爸爸離開怎么沒有懲罰?
梁靜演得真好。
說實話是看不到可取的地方 和海洋天堂 差太遠
那個男的真TMD不是玩意
CCTV6看到的 只看了最后二十分鐘 鏡頭拍得很好啊 梁靜演技真是棒 轉(zhuǎn)動的硬幣是地球 唉 看了二十分鐘都哭了
見到梁靜驚訝她居然72年的,保養(yǎng)的那個叫水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