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到底是誰的夢想
這部電影獲得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里面講了一個法國年輕人Philippe,為了完成自己一個夢想和他的朋友們從準備,策劃,到最終成功的故事。Philippe想干的事,是在紐約世貿雙子塔之間走鋼絲。為此,他開始自學走鋼絲,并且成功的嘗試了私自違法在巴黎圣母院和悉尼大橋上搭建鋼絲,并且無保護的在上面行走。在世貿雙子塔之間走鋼絲一事,隨著他技術提高,漸漸地提到了日程。他的女友和他兩個朋友和他一起反復討論細節(jié):如何進入世貿,如何將鋼索運到樓頂,如何搭建鋼索如何穩(wěn)定。 Philippe還找到兩個美國人幫助他,終于在1974年,他成功了。中間的具體實施有很多跌宕起伏的過程,差一點就功虧一簣。加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這部紀錄片的確值得一看。
一個人要有夢想,而且還要去實現(xiàn)它,為此,他需要朋友-忠心耿耿的朋友-來幫助他。Philippe找到了兩個,還加上他的女友給他精神上的支持。他的朋友將他的夢想當成了自己的夢想,全心全力的去幫助他,其中一個甚至因為在世貿幫他走鋼絲而被美國政府驅除出境后,還希望再次為Philippe實現(xiàn)下一個夢想而出力。
沒有下一次了,他的另外那個朋友說道,因為這個朋友看出了他們和Philippe 友誼的結局。Philippe達成了他的夢想,全美國出名了,從這一天開始,這兩個朋友對他已經無用。并且,他出名后有的是女人對他投懷送抱: Philippe 一出拘留所的當晚就和一個主動送上門來的女星在酒店開房。為他擔心,為他驕傲,為他著迷的女友,也從此被他棄之于腦后。訪談中他沒有露出任何對友誼破碎的遺憾之情,對當時女友更是沒有一句道歉,Philippe對這三個人沒有一點愧色,他覺得不該有,因為成功只屬于他一人,是他,在離地一百多米的地方走鋼絲。反而,他的朋友在談到此事的時候,兩次激動落淚。他的女友眼睛閃爍著光芒說著這個結局算得上是很美(大意如此)。
他的朋友們將他的夢想當成了自己的夢想,當然,這些朋友都知道自己沒資格享受成功,他們出于友誼才去幫助Philippe,Philippe利用了這點。我想,他的朋友們并沒指望從中獲得任何好處,友誼的決裂不是因為Philippe出名了,而是他們發(fā)現(xiàn)Philippe不再拿他們當朋友,這個被利用的事實太讓人難以釋懷。
我的體會是,不要把別人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就算自己沒有什么出奇的夢想,也不要成為他人實現(xiàn)夢想的工具。在世貿雙塔之間走鋼絲的確很美,但這美麗不屬于幫助這個人的朋友們。
2 ) 看來我不喜歡突兀的人
我現(xiàn)在對電影的評價完全基于我對里面角色/人物的喜好。Philippe實在太惡心了!自私劈腿什么的。不喜歡這種花里胡哨裝腔作勢的人。
反觀他的好基友Jean-Louis et Jean Fran?oise, 誠懇忠實善良。
這電影一開始就不喜歡philippe, 沒想到結尾他居然真的變丑惡。從面相上看,philippe三停不均,山根凹陷,看著就讓人不爽。Jean-Louis et Jean Fran?oise則均衡很多,尤其Jean Fran?oise,鼻子和耳朵都很棒。
由于對philippe深深的厭惡,很討厭這個故事。雖然在鋼絲上的場景很美,但我更多是被這個行為震撼,而不欣賞這個人。
也許有這樣瘋狂想法的人就是不會在乎別人的感受,不會理解愛情友情忠貞這些東西的吧。也許是aristocracy morality. so disturbing!!!!!
3 ) 真的很震撼
看完就一個感覺,佩服加無限的尊敬,在美國最高的地方閑庭信步,老美只有看的分,這個法國人值得我的尊敬。
4 ) 有個性的人——菲利普,尼采, 以及我的困境
”一個人看上去很有個性,是因為他做事總是跟隨自己的性情,而不是尊重原則?!? ——尼采
因為素未謀面牛逼掰掰的金融老師的推薦,有緣接觸到這樣的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心中有些許感概,不吐不快。
主人公講了他童年的一個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他小時候排隊去看牙醫(yī),偶然看到一張報紙上記錄的要建造世界上的最高的遙相呼應的兩座雙子塔的新聞。他被這條新聞深深吸引住了,因為他想從小就喜歡攀爬樹木建筑物這樣的東西,內心可能已經出現(xiàn)了登上雙子塔頂端的想法的雛形,帶著某種莫名的激動,他偷偷私下了那一頁跑出了牙醫(yī)處,后來他的牙痛了很久。再后來菲利普自學走鋼絲,他的激情和義無反顧,還有朋友的幫助,讓他完成了巴黎圣母院以及悉尼大橋走鋼絲的壯舉。然而最讓人震驚的還是他要穿越美國雙子塔的想法,當時他只有25歲。經過了反復的研究,斗爭以及跟朋友一起的精心策劃,菲利普終于實現(xiàn)了這一震驚世界的舉動,漫步在雙子塔之間,像一位游走與生死之間的詩人,給人無限的想象力與美感。等他征服這一偉大的目標功成名就的時候,他拋棄了自己的朋友,或者說是他的朋友們覺得他們的關系已經發(fā)生了轉變。紀錄片的一些情節(jié)以及相得益彰的背景音樂讓人沉浸在這個故事里面久久不能自拔。
菲利普是瘋子,是詩人,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舞者,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走鋼絲的人。他的成功來源于他的激情與天分?!盜f I die, it will be a beautiful death."他儼然已經將征服與挑戰(zhàn)看成了生命的必須,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也是一種美。在與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他堅持相信自己可以實現(xiàn)它,即使大家都表示反對;在被警察抓住的時候,他偷走警察的手表,來表達自己的不屑和反抗;在最后游走在云端的時候,他向警察偷以叛逆挑釁的大笑。他始終在反抗,挑戰(zhàn),甚至征服,樂此不疲直到最后完成夢想。最后他被抓的時候,很多記者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很不滿,覺得美國人真的很現(xiàn)實,問他幾萬遍為什么,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很多事情就是一種生命的原始激情。所以菲利普是純粹的,杰出的。就像當時《阿甘正傳》里面阿甘跑步橫穿美國的時候美國記者就一直追問:“你是為了環(huán)保嗎” “你是為了世界和平嗎》?“ ......阿甘說”I just wanna run." 菲利普和阿甘如果不是因為做出了別人難以做到的事情,恐怕會一直被看作是瘋子或者殺人,世界總是這么滑稽,人們鮮有追隨自己。
很多人不喜歡菲利普,指責他忘恩負義。他的一個朋友因為他被驅逐出美國,另外一個為了他滿世界的奔波,還有一個時時刻刻在他身邊支持他的女朋友。然而當他站在鎂光燈下,在世界矚目的眼光中,接受女明星的勾搭,毅然決然的跟她滾了床單,完全不在乎在等著他需要他的朋友和情人。所以大家會感嘆世界無常,功成名就后的各奔東西,會惋惜他的自私自利,會思考人性背后的陰暗。我覺得這是因為大家都有完美主義情節(jié),過于挑剔。菲利普能夠如此狂熱的追逐他的夢想,就是因為他內心的不理性,以及不服從。感性與激情的力量促使他一直在反抗與征服,所以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活在世俗規(guī)則下的人,他只遵從自己的內心。尼采在《權力意志》中有一段話:
“偉大的人,這是天性以偉大的風格所建造和發(fā)明的人——這是什么呢? 一,在他的整個作為中,他具有一貫的邏輯性,由于邏輯性的過于冗長,所以難于知其梗概,因此帶有迷惑性,即他有能力從自己生命的巨大平面出發(fā)去修煉自己意志力的能力,他有一種蔑視和摒棄渺小的能力,即使其中包含著世界上最美的,最神性的事物。 二,他更冷酷,更生硬,更不加思索和更不怕輿論;他沒有同尊敬和被尊敬相聯(lián)系的美德,他沒有平庸道德一類的一切特性;假如他不能當引路人,就踽踽獨行。 三,他不想有顆同情之心,在于人的交往中,他總是打他們的主意。他內心有一種孤獨感,是某些褒貶都無法達到的東西,有一種獨特的可審判性,但不審判自己?!?br>
對夢想的狂熱,對規(guī)則的漠視和對道德的無感讓他做出了創(chuàng)造世界記錄,震撼人心的事,像一首悲壯的詩,反復吟唱卻總能感覺到浪漫和美感。
我也曾經有過一段最接近生命的激情的時候,那時我每天腦海中只想著那一件事,當我最終完成的時候我放佛聽到又聽到自己之前每晚讀書的聲音,就像菲利普在云端能聽到下面的人群在竊竊私語?,F(xiàn)在的我正好25歲,是他驚動世界的年齡,卻慢慢臣服于外在的規(guī)則與內心的慵懶,已然觸摸不到該屬于年輕的那種激情和狂熱,那種不羈和浪漫。這是我的困境。
我可以重新找回那種"云端行走“的時刻嗎? 拭目以待。
5 ) 名不見經傳的小菲
這個走鋼絲的人應該會讓幾年前在紐約時代廣場一根高22米的柱子上不吃不喝不睡35小時的美國街頭魔術師大衛(wèi)布萊恩望其項背而不及。
既然他大名叫Philippe Petit,就姑且喚他小菲 -- 反正這故事里每個角兒都有個外號。小菲長的就是一張雜技明星的臉,我越看越覺得年輕時的他像極了西方少兒故事里某個紅頭發(fā)的搗蛋鬼。每個搗蛋鬼的童年都有一片雜草叢生的后院,這個也不例外。木樁、鋼絲、高高的野草 – 幾件潦草簡單的事物就是對他成長的最好寫照。只是那個綠草茵茵的后院并沒有隨著小菲童年的逝去而變得荒蕪,反倒在他高潮迭起的青年時期成全了一個追夢人的滿懷壯志。之所以對小菲家的后院充滿想象,這和安妮有很大關系。坦白一點,安妮我是非常喜歡,不知道是否因為她棕紅的長發(fā)和深綠的大眼睛。她在小菲最美妙的人生階段出現(xiàn),一下子這個單身漢的生活里多了個長發(fā)飄飄的身影。安妮于那時的小菲,更像是一個知己。甚至有一段她的獨白說“我也有自己的夢想,但和小菲在一起,我放棄了自己的,從此跟著他?!痹捯怀隹冢孟窬捅簧系勐犚?,給這對天真戀人的未來定了結局。這是后話。當年小菲、安妮、讓?路易(鐵哥們)在一起耍,多好玩兒 – 在看那一段影像的時候像普魯斯特般狠狠地追憶似水年華。因為,那時他們不知道其實天有多高,這個人的心就有多高。紐約世貿中心雙塔落成了。如讓路易所說,這仿佛是為了小菲而建的。 (又一次驗證了“Because it’s there”的真理)
法國人的叛逆精神根深蒂固,這精神支持著他們在屢戰(zhàn)屢敗之后重振旗鼓。有一處小菲的回憶非常生動:雙塔的電梯緩緩上升,頂上的一點微光漸漸從無到有,從灰到亮,電梯里的他好像在向天堂一步一步的接近。有意思的是,最終讓小菲得以自由出入雙塔的,竟是他的拐杖(此處要感嘆美國人近乎完美的社會準則)。
小菲在鋼絲上的凝視,是最專注的凝視;在高處兩岸間的徘徊,是最永久的徘徊。他眼里的世界沒有垂直的高度,只有從此岸到彼岸的跨越。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在考察完雙塔頂樓外部結構回來,小菲自己做的結構模型也只做了頂樓那一層 – 我們因只顧縱深千米而畏懼,小菲因不屑縱深千里而坦然。
至于小菲出名之后發(fā)生的事,不是影片重點,只在讓路易和安妮的回憶中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給了片子很大留白。我們只能依照無數(shù)類似的好萊塢故事來猜測劇中人的去向和結局。這樣的安排也好。
多說一句題外話 -- 可以想像美國人看完片子的傷感。特別是里面貢獻了好多在雙塔頂樓拍攝的角度極好的照片,令人感嘆物非人非。甚至感覺小菲的行走是對雙塔覆滅的一種祭奠。然而此時非彼時,讓人看了不知如何是好。
6 ) 隨想
在世貿雙子塔上走鋼絲是各種意義上空前絕後的一件事。
無論他和他朋友或者紀錄片的觀眾是否意識到,這件事並不是指向內在的,甚至根本與走鋼絲的菲利浦這個人是無關的,這不是個人傳記也不是自我實現(xiàn),準確的說「走鋼絲的人已死」,他沒有必要給出回答,他的行為就是答案本身,答案就在每個人的手裏。走鋼絲本身是一種禪定,當他在鋼絲繩上時,他便是「超人」,是神也要為之俯身的,而當他走下鋼絲繩,他就是一個平凡的不完美的人,這是一種割裂,也是極其有趣的反差,紀錄片拍出了這種反差,可惜觀眾確關注在他個人的種種平凡人的一面,並將其導向一種「自我超越」。這是紀錄片本身無意間造成的誤讀。
再多說一句,走鋼絲這件事無論發(fā)生在哪裏,本身帶有極強的表演性,這是其本身性質決定的,而這種極端的表演性加上極端的場地(巴黎聖母院,雙子塔……)所加乗的就是極端的藝術性,這件事本身(甚至可以包括其前期準備)是一件只存在與當時(或者時代)當?shù)氐乃囆g品。更不用提雙子塔與巴黎聖母院以一種無法預料的方式離開了我們這個時代,那麼「走鋼絲」這件事在這個角度來講,似乎完成了本應該是更大時間尺度上的一種預言?
最後的最後,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改編成電影會異常符合魏斯的風格和氣質?(我胡亂聯(lián)想的)
If I die , what a beautiful death, to die for your passion
還真是無以倫比的傳奇,一個孤獨而又浪漫的家伙。當然最后幾分鐘這種分道揚鑣再也不見真是讓人感嘆,就好像片子只字未提世貿中心已然不在但這情緒始終都圍繞著似的。前半段故事線有點亂
攝影牛逼,像這種紀錄片很少見,但我還是看睡著了。
該片在籌備走鋼絲階段的精彩程度不輸[海豚灣]里面那段合作戲。其意義也可以和[發(fā)光的山]之類媲美,總之,一個瘋子的鋼絲路!
表演型人格的最后一單。與其紀錄片、還不如拍成改編電影。
“我不想征服世界,我只尋找世上最美的舞臺?!?The artistic crime of the century. 本片音樂由《鋼琴課》配樂師Michael Nyman操刀。
和電影相比,紀錄片重現(xiàn)了細節(jié),電影雖然大部分還原了,不過在學走鋼絲和遇到戀人這兩方面用了藝術化的加工。電影里的男主感覺是癲狂的,偏執(zhí)的。紀錄片里的男主卻是堅韌的,執(zhí)著的。
夢想真是一種美妙的強迫癥。從不同的角度穿插幾個線索把一件并不使人太感興趣的事情講述的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不但事件細節(jié)和全貌展示的很清晰,而且對于其中人物個性的刻畫和當時的心態(tài)也都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故事的最后,不是劇情片一般的大團圓結局,而很現(xiàn)實的,他與好友的友情破裂了,與一直支持他的女友分手了,這就是現(xiàn)實,不過無論他們后來的關系怎樣,但對于他們任何一個人來說,這都是一件感動而深刻的印記。
不去說紀錄片的形式和主題,電影的最后一幕,追逐夢想的年輕人成功了,表演者成了真正的主角,他和年輕的姑娘纏綿了一宿,他的女友說我知道我們的愛情畫上了句號,他最親愛的朋友說沒有下一次了,我們的友誼到此為止。在我看來,這嘲諷遠遠大于電影的內核,且這被嘲諷的東西經久不衰,日漸華麗,甚至要
這片可以和今年頒獎季的《徒手攀巖》對比著看。前者在素材極為有限(只有現(xiàn)場照片)的情況下可看性卻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編排上的設計,正如喂飯給我推薦這個片子的時候說的,它用一個犯罪類型片的方式來切入敘述,一開始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中段的剪輯雖然有點亂但主人公的表達始終很明確。到最后走鋼絲的時候,隨著薩蒂的玄秘曲響起,即使只有ppt照片也給我一種神跡降臨感。相比之下《徒手攀援》盡管拍攝團隊更專業(yè),設備更高級,最后20分鐘的呈現(xiàn)也著實讓我屏氣凝神,但前面的鋪陳實在顯得沒有章法,尤其是女朋友那里,我反正沒明確導演的表達。
"If I die , what a beautiful death, to die for the exercise of your passion!" 有趣的法國人!
冒險的火焰在燃燒。
用了些犯罪片的手法,猶如《十一羅漢》的紀實變體,但正如伙伴所說,犯法但無罪惡而是美好與偉大,當他走上鋼絲,內心為之震顫。夢想先于雙塔存在,實現(xiàn)后雙塔卻已不在;瘋狂始于圣母院,塔毀又過十余年也被燒毀;那些共鑄神跡的友情愛情,都在一同踏入云端后落回地面一一破碎......這其中如繩索鋼絲纏繞糾葛的微妙映照,給這個本就傳奇的故事再添幾分宿命色彩,令人不勝唏噓。
今晚在電影資料館看了《走鋼絲的人》,09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Philippe Petit,他瘋狂、謹慎、單純、執(zhí)著……從瘋狂而又嚴密的計劃,到問題鋼索上的完美表演,很棒!
我要在云端漫步,舞蹈,如果我為此死去,那將是多么美麗。最美的是,我只是想要這樣做,沒有任何原因。
“我不想征服世界,我只尋找世上最美的舞臺。在報紙上讀到關于它的消息的那一刻,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在頂上走過!那是它建起來的15年之前。。?!卑鸭o錄片的水準,提到天空般新高度。
好吧,沖動是魔鬼。Philippe Petit, To Reach The Clouds: My High Wire Walk Between The Twin Towers.這不過是一場夢,夢沒有了,一切也就沒有了。
十年后資料館重看,這哥們走過的巴黎圣母院和世貿大廈后來都遭受大災難比較唏噓,更顯影像記錄的重要性,那到底是誰成就了誰呢,而且共同創(chuàng)造神跡的朋友戀人隨著成功也走向了散伙。用犯罪手法拍成勵志并成為英雄,搬演還原、現(xiàn)實采訪、珀蒂大樓并行三條線介紹,格局結構挺有意思,錄像照片不能過癮囧瑟夫拍的那部電影也可彌補。關于911后時代的緬懷有兩點比較扎心,建成之初的發(fā)布會說到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和諧進步而建,他們深夜上到頂層只有提醒飛機的信號燈在閃爍。與《徒手攀巖》對比來看,一個不適應表演和有人拍攝,另一個卻從出道就有大量的視頻經驗,只有在峭壁和鋼絲上他們才是自己。
廣州下雪那天哆嗦著看完囧瑟夫的《云中行走》,恐高如我,對那高空上的浪漫傳奇迷戀不已。大銀幕前再補這紀錄片,仿佛舊日重現(xiàn),籌備過程的狂熱與艱險依然心驚,多年后當事人眼里的火花,依然能在心中燎原。巔峰之后情分不再的微妙,著墨有限,但不輸鼓蕩。不過年輕部分都是演繹,世貿行走只余殘像與陳述,確實少了《云中行走》3D畫面反反復復推到眼前的震撼。(離職后終于再進電影資料館)
“為什么要這樣做?”“不為什么?!?Philippe Petit的回答就像當年登山家George Mallory回答為什么要攀登珠峰時一樣,“因為山在那里?!焙芘宸@樣的冒險家,做著常人無法理解的事,自己就是在探尋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