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電影,忽然想起了李安的電影《推手》,雖然表達意思不一樣。但是還是差之千里。做為爺爺?shù)难輪T,我這三顆星都是給他的。日本打工并不代表是成功者,而兒子的日語學(xué)習(xí)經(jīng)常曠課,最后連中文都不咋會說。夫妻在日本買房貸款29年,天天超負荷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管理兒子的學(xué)習(xí)。影片通過爺爺來日本看望孫子和兒子兒媳折射出,上海人在日本打工的生活。影片就想紀錄片一樣,并沒有創(chuàng)新的亮點。比起李安的作品還是有段很長的距離。至于劉德基這位上藝的老戲骨給影片增色了不少藝術(shù)色彩。
特別好,很真實,把現(xiàn)代人的迷茫、尋覓都拍出來了,影片中用力的關(guān)門聲,用力的放東西,用力的說話,都透漏著深深的對生活的不滿與抗爭,是啊,我小時候也沒想到自己會活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 好喜歡好喜歡影片中照顧所有人的爺爺!??!小時候也看到過父母打架,如果也有其他人在自己旁邊安慰,他們都是愛我的,不要害怕,就好了!哈哈,當然我現(xiàn)在長大啦,也知道啦,我也是愛爸爸媽媽的,嘿嘿! 也覺得自己有和女主人公相同的追求,啊,怎么辦,加油??,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至少眼前的生活過好,再去享受自己想要的自由,哪怕看起來得到會少一點,但是或許會在瑣碎的生活之余,獲得更多的快樂! 時間總是一幀一幀的向前走的,畢竟誰也停不下它的腳步,在一些事情上跑贏時間,或許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 有個提問很好,東方生活沒有誰對誰錯,唉,自己好想把生活過得簡單點,平平淡淡才好,沒有波浪才好!
可不是嗎,越長大,好像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只剩下吃飯了!
@電影資料館
電影寫實的劇情,把瑣碎生活的一地雞毛都揚在了觀眾臉上,導(dǎo)演還用上海話硬生生隔開了非吳語區(qū)的文藝青年們。沒有懸疑,沒有血腥,沒有露點,也沒有王家衛(wèi)那種故弄玄虛,無怪乎這里評分極低!
想來,文藝青年條件好的也就拖個拉桿箱去外面待個十天半個月,浮光掠影一下異國;條件受限的,只能坐在山洼洼里與對面山頭阿妹唱情歌,大多都不是導(dǎo)演的受眾。
劇情里,媽媽對孩子的吐槽像極了我媳婦,孩子的對待學(xué)習(xí)的不熱情,對陌生人的那種疏離感,像極了我兒子,爺爺不太像我爸,但是和老丈人有幾分神似~。
這里面老爸刻畫的太過,苦大仇深,可能他小時候看高倉健的追捕長大的,演繹的硬漢一般,瀟灑而苦悶,時不時叼根煙,演技也有些僵硬,不如另外幾位演員柔順。
最后媳婦帶爺爺去買衣服的地方是上野的阿美橫丁集市,這里都是賣小吃,海鮮,旅游物品的地攤貨也就罷了,竟然帶爺爺看的是二手衣服店,導(dǎo)演,你這是何居心?欺負我只到過紐約,東京,曼谷,巴黎,法蘭克福,圣保羅的shopping mall,沒逛過夜市?錯!我在泰國拖家?guī)Э诖蚬ち吣?,?jīng)常去曼谷和清邁夜市撿便宜的,這種攤子熟悉的很咧!
瑕不掩瑜,總之,這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
建議四十代以上中年大叔和大姐疫情封閉期間慢慢鑒賞~
不說電影好不好,只說電影內(nèi)容吧。
電影里有幾件事:
聽爺爺跟爸爸多次對話,媽媽希望留在日本跟她原生家庭有關(guān)系,說是跟著阿姨長大的,多數(shù)是跟重男輕女之類的有關(guān),或者是離異家庭跟著媽媽長大,她屬于獨立長大的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對兒子進行散養(yǎng)模式,但也不是不愛孩子的那種,按年代來講,她硬要上班,一是從小的生活讓她自卑、沒有安全感,每次爸爸表示他一個人撐起家,她一直強調(diào)自己也付出和還房貸,也進表明她的驕傲和自尊,在語言上,她是除了爺爺以外講上海話最多的,說明她雖然表面上被環(huán)境影響,但其實內(nèi)心還是守舊的;爸爸媽媽離家的距離都很遠,爸爸一周回來一次,而媽媽是每天都回來的,媽媽一直要求買新房子應(yīng)該是想讓一家人在一起;
爸爸身上也相當復(fù)雜,強勢、驕傲、不算典型上海男人,根據(jù)對話和時代背景來看跟,當時每個家庭都要選孩子上山下鄉(xiāng),他就是屬于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畢竟以前乒乓運動員嘛,還是國家隊的;從他一直強調(diào)自己一個人撐起一個家,跟家里溝通的模式,以及語言上幾乎沒說幾句上海話,可以看得出他才是被環(huán)境影響比較大的那個;電影里有多個橋段都體現(xiàn)出他不是一個家庭觀念重的人,最明顯的是有一段買車給同事的對話(關(guān)于在車上抽煙),他同事說你車里煙味很重,他老婆和孩子不喜歡他在車里抽煙;
爺爺應(yīng)該是電影里最拎得清的人,典型的上海爺叔,看出兒子的想逃避、兒媳婦的疲憊,看出孫子的倔強和傷心,既想幫家里減輕負擔,又怕打擾到他們的生活,開解兒子和孫子、幫兒媳婦承擔家務(wù)、幫孫子出席公開課,回去之前的那次逛街,對自己買不買衣服不在意,對買給老伴兒和其他家里人卻很執(zhí)著,對家里人所有尺碼都很清楚,尤其老伴兒喜歡的款式和尺碼;
孫子是一個格格不入的人,他聽得懂普通話、和上海話,卻不會說,在媽媽把爸爸的東西扔出房間讓他搬被子過去,他立馬乖乖去做,看到媽媽哭了也會安靜陪著;在爺爺要回上海時表示想跟著走;他家境不錯,卻會跟同學(xué)在超市偷冷飲;學(xué)校有公開課卻不肯跟媽媽說,偷偷跟爺爺說,在游樂場以為媽媽先離開,明明既生氣又傷心,卻硬扛著不肯表達;他知道爸爸和媽媽的關(guān)系不好;他不太做功課但學(xué)習(xí)很好,數(shù)學(xué)雖然不好但他也知道怎么做能更好;他在老師要跟爺爺溝通時,選擇性翻譯;知道爸爸回家后爺爺回家當天提要求會被滿足;在地鐵上故意扔紙團調(diào)節(jié)關(guān)系,但后來發(fā)覺沒有改變不了什么就默默坐在旁邊;他敏感、叛逆、聰明;
整部電影屬于生活化的電影,沒什么大事件,爺爺?shù)牡絹?、像一顆石子激起了一點漣漪,但隨著離開也恢復(fù)了以往的生活,仿佛改變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沒改變。
作品構(gòu)圖很好,鏡頭的角度和切換真的甩了我們這個時代其他電影至少兩條馬路了。電影想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大致講講我的看法。
人物勾畫很細膩。一家四口雖然是家人、是夫妻,但因為成長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環(huán)境不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四種人。電影通過他們說的語言,上海話、普通話夾雜日本話夾雜上海話、上海話夾雜日本話、日本話,分別代表了爺爺、丈夫、妻子、兒子。
爺爺是最最傳統(tǒng)的上海人,更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吃過上山下鄉(xiāng)的苦,回鄉(xiāng)后遇上改革開放,又送兒子去日本讀書改變命運。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信奉的是 一代更比一代強,家和萬事興,更是愿意為了家庭犧牲自己,可以不需要子女的陪伴。
丈夫繼承了爺爺?shù)膫鹘y(tǒng),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也是愿意為了家庭犧牲的。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日本讀書、工作,起初是為了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后面的幾年是為了自己組建的新家。一晃38歲了,為了賺錢過得是雙休日才能陪伴家人的日子。這都是他的犧牲。
妻子雖然也是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但她相對于丈夫更利己一些。電影中交代,她不一樣,她是阿姨帶大的。所以她的家庭觀念并沒有丈夫那么深,更不會為了家庭犧牲自己。她的人生觀是不斷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喜歡日本,所以不會跟著丈夫回國發(fā)展的。她骨子里追求的是浪漫 向往的是歐洲,所以讓她相夫教子是不可能的。
兒子在日本生活多年,從劇中早飯要喝冰水就宣誓著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人。思考和行為方式也都是日本人。他和爺爺在劇中的故事不過是一個日本孩子被一個中國爺爺那種在背后無微不至的愛打動了而已。
而整部電影,通過細膩的構(gòu)圖,不浪費任何一句臺詞的對白,將四個人之間的矛盾呈現(xiàn)給我們,給我們展現(xiàn)了離我們不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群我們認為的天之驕子 生活的不容易。
最后一幕,列車上,爺爺回國后,一家三口丟紙團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快樂時光。但鏡頭最后,夫妻二人在天空下一人一邊,將整個畫面分開。丈夫窗外的景色是倒退的,妻子窗外的景色是向前的。孩子則選擇坐在了另一排的位置上,他窗外的景色也是向前。仿佛是在告訴我們這三個人依然是三種人,丈夫終究會回國,而妻子和孩子將在日本,但兩個人是兩類人。
看到很多人點評,覺得一家人滬語,日語,普通話可以來回切換,感覺不太真實。但是我身邊親戚和幾位移民朋友家庭,有老人一起去的,幾乎就是這樣,有的孩子長著混血的臉,能聽懂上海話,但是不會說,家長長輩在家會用滬語溝通,但是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又是當?shù)?。時間長了,爺爺奶奶也能聽懂些外語,但是也不會說。疫情前每次聚會,都是這樣迷幻的場景。
這真的是想講什么就拍什么,誰說話就拍誰,絲毫看不到導(dǎo)演有什么有趣的想法。一個吃飯講話的鏡頭,來回正反打好多次,家人出門還要拍一個尷尬的老頭依依不舍的回望鏡頭...本來一個現(xiàn)實題材的電影,非要剪得稀碎,破壞它的真實性...語言臺詞上還有個巨大的bug,孫子用日語說橡皮將來要用,不懂日語的爺爺竟然還來了一句“將來用將來再買”...題材也老套,鏡頭也無聊,表演也虛假,臺詞也生硬,處處都想要模仿日本導(dǎo)演拍家庭生活,但根本把握不到日本電影的生活精髓。
女主人實在是太討人厭了,又不關(guān)心兒子,也不在意老公,公公給燒飯也沒有感激之心
#FIRST青年電影展#故事是在日本拍攝的一家生活在日本的中國家庭 上海爺爺?shù)牡皆L之后 家庭矛盾的突然爆發(fā),三代人之間貫穿故事的講述,主要視角進入到這對生活在日本的夫婦與孩子身上,工作、生活、上學(xué)。影片結(jié)合當下移居國外與是否回國的現(xiàn)狀展開了對生活,理想信念的探討。很可惜沒有去將影片所呈現(xiàn)完全交代清楚,劇情過于俗套。爺爺?shù)谋硌莺軇尤?,演員的表演很不錯,加分。
給所有一星點贊
那些打一分的得了吧!里面弱弱的上海男人想出人頭地,上海爸爸如姆媽一樣的照顧,上海大小姐為人母后的那種抽離,日本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并且在異國他鄉(xiāng)地無奈和堅持。背后的邏輯都是真實的。父母介入就是雞飛狗跳,但是也不會一下子變好,這tm才是正常轉(zhuǎn)變的節(jié)奏??!而且畫面也很干凈。打這么低分,比歷屆上海電影節(jié)那些沒頭沒尾的練習(xí)作品好不少吧!這個世界的審美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父親表演尷尬,臺詞水平很差。爺爺?shù)谋硌菔亲詈玫摹D承╃R頭和調(diào)色很小津,但也僅限于此了。
在別處過著一種別人的生活
雖然幾個設(shè)定上有些不嚴謹?shù)牡胤?,整體還是“戲”味十足的。爺爺和媽媽兩位有最佳男女演員級的演出。
2.5/5,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70分鐘處的一個小沖突。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一些小事積累的情緒到最后都會爆發(fā),對家庭問題的認知以及理解和作為異鄉(xiāng)人的矛盾沒有合適的事件去點睛,爺爺?shù)年J入帶來的首先是語言的問題,這個有解的bug被主創(chuàng)自動忽略后,很多問題就少了趣味!想做是枝裕和抑或山田洋次并沒有那么容易。
【上海電影節(jié)展映】中國導(dǎo)演拍日本90年代的年代戲不容易,演員造型上是下了功夫的,攝影光顧著躲避了。但整體成果仍不能差強人意。一家四口人各自操持著上海話、普通話、日語三種語言,上海人兒子全程跟家人說普通話,爺孫本應(yīng)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電影卻表現(xiàn)得溝通順暢,造成一種不自然不和諧的擰巴感油然而生。這種演員選角失敗造成難以磨滅的出戲慘劇,無疑是導(dǎo)演、編劇的問題。讓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再扎實的劇本都立不住。更何況故事本就平庸無奇甚至刻意,角色刻畫也不夠細膩。相比之下至于餐桌道具的小穿幫細節(jié)已不算什么槽點。一星半
觀眾瞎。
吃飯,一家人吃飯,上海祖孫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爺爺這么拎得清,怎么養(yǎng)出這么渾蛋的兒子……男主的演員上海話、日語都不會,為啥選角時不換個人呢??? 內(nèi)景真的太差了,風格庸俗,毫無特色,真像樣板間,還是沒人住過的那種。
男主不會說上海話,比孫子爺爺跨語種交流更可怕,不過片頭看男主是出品人也沒辦法,但這片子不得不說對上海人詮釋挺準的,如果你覺得價值觀不太對勁,那就對了,要體現(xiàn)當代上海的畸形面嘛。
劇本還可以,但是整體拍得像國產(chǎn)電視劇,布景太不用心了,廚房干凈得像樣板間,沒有一點生活氣息,同在一個屋檐下,各自說著日語上海話普通話,中年危機代際隔閡都點到為止。
挺差的吧,看似有個社會環(huán)境,最終呈現(xiàn)卻接近真空,口音梗毫無實際作用甚至導(dǎo)致bug頻出。吃飯戲撕逼戲直逼國產(chǎn)電視劇水平。展現(xiàn)困境本身還是有效果的。
家庭撕逼戲輕易別碰,看完這片唯一的感想是:《都挺好》拍得實在是太好了。表演痕跡重到讓人冷汗直冒,劇作上各種低級Bug層出不窮。單說兩點:1、孫子和爺爺一個日語一個上海話溝通如此暢通無阻,所以是吃了哆啦A夢送的翻譯蒟蒻嗎?2、宏宏這一張純種日本血統(tǒng)的臉,爸爸和媽媽是不是應(yīng)該帶他去做一下DNA親子鑒定?
爺爺?shù)耐鈦砣松矸菰竞苓m合處理成與這個家庭尤其是孫子之間的語言矛盾,誰知道這么有趣的點被編劇完美略過。我一直弄不懂他們是如何在你說日語,我說滬語,他說普通話之間無障礙交流的。在這個前提之下,你再怎么模仿小津都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導(dǎo)演有早期李安的影子 但是片子美術(shù)真的太假了,場景一切都干凈的像樣板間,遠離生活化的生活片實在令人尷尬。但優(yōu)點在于故事劇作真的蠻用心,以及片中丈夫向妻子扔筷子的一幕讓我久久不能忘記,仿佛站在那里的就是我的父親
沒有中途離場的唯一理由是 實在不知道出去能干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