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不配 對不起別人 什么都做不好 這樣的感覺。 里面的東西很有質(zhì)感 干凈。 自然 確實有粗暴粗糙的一面 寒冷蒼白 看起來脆弱的人也是作惡的人 好吧,開始也許對那爸爸有點同情,但知道他亂倫和控制欲后我就煩他了。 這種人應該早點死掉。 小孩子大概是一種隨從的形象,不夠智慧的 母親是容忍者 父親是控制狂 自卑自大者
有點惡心那角色
那醫(yī)生說除了那孩子所有人都有病,我也覺得是這樣。
一個自我不夠強大所以通過控制別人來得到滿足的人。
以葬禮以死亡為樂,算什么呢?
他和他的姐妹是一樣的人,用裝弱來讓別人讓步,妥協(xié),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別人同理心的垃圾。
忘了,他父親也是這樣的垃圾。
不辯是非的孩童啊,你與那路已經(jīng)很近了。
用別人的痛苦來做自己痛苦的鎮(zhèn)定劑,算什么呢?
悲傷,痛苦,不潔。
這部電影里的角色好像都是這樣的形象。
哈,自殺和哭泣就是可以得到一切的尚方寶劍嗎?
get bored of it
“哭泣的藝術”,有趣的名字
忘了,那還是一位表演家。
那人,什么時候死?。?/p>
家,有時不是港灣,是噩夢的來源和悲劇的發(fā)生地。
逃離,一個好的選擇。
亂倫會產(chǎn)生不健康的后代,那關系也是不平等的。不會支持這種行為,也不會做。因為不想要傷害別人,身心。
一位自殺表演者的故事。
哭泣的藝術并不動聽,但它能刺穿耳膜,把平靜埋葬,令搖曳的樹影、與風共舞的麥浪、追逐白云的蒲公英黯然神傷,總之,那藝術將一切明朗籠罩在陰郁的萎靡中。 有這樣一個家族的故事,他們生活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日德蘭半島的鄉(xiāng)下,由第三代的十一歲的小男孩艾倫來講述。曾經(jīng),艾倫有一個愛哭泣的爺爺,爺爺懦弱、暴躁、專制,常以死要挾,爺爺和奶奶生了艾倫的姑媽、艾倫的父親及艾倫的叔叔。艾倫不知道父親在成長時遭遇了哪些傷痛,但在他的潛意識里或許感應得到父親的成長歲月也如他的一樣充滿了恐懼與悲傷。 事實上,電影在推進中,從一次家庭聚會的餐桌上泄露了艾倫未知的家族悲劇“前傳”。彼時,父親亨利及其他的兄弟姊妹作為受害者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此時艾倫及她的姐姐所經(jīng)歷的如出一轍,不過,這時的父親亨利儼然成了延續(xù)這些悲劇的另一個加害者。 一定是變本加厲了。因為亨利玷污了自己的女兒,以“自殺”的名義;亨利扭曲了小兒子的心靈,還是以“自殺”的名義,亨利間接地奪取了兩個人的生命,依然是以“自殺”的名義。但看客始終能感覺到無辜的亨利,他就像錯過了成長期,為所欲為地做著任性的大孩子,他要的,得不到,便要耍潑耍賴玩自殺嚇唬人。 看完電影《哭泣的藝術》,我自然地想到了朱爾斯.勒納爾的話:《僅僅“想”是不夠的,你必須“考慮”某些事情。To think is not enough,you must think of something.》忽略語言,這或許也是區(qū)別人與動物的基準。那些“形同虛設”的道德準則;貌似有法律束縛的秩序與規(guī)范;日夜鏖戰(zhàn)的生與死的命題,這些高懸的明鏡,即便再軟弱無力,總會在盡可能有作為的情況下照射出人的百態(tài),試圖挽救人的靈魂。 一直以來,我熱愛電影,似乎愛的不是電影簡潔伶俐神秘的銀幕畫質(zhì),也不是愛那些終將拍死在岸邊的一幀幀有備注的技術鏡頭,我異常迷戀的是一兩個小時的故事會,我的確最喜歡勾勒故事里似言又未說的人性圖騰。每一次,都仿佛找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具,而在大千世界里,在現(xiàn)實中要尋找這樣的樂趣,顯然不太可能。 能夠想象出電影《哭泣的藝術》2006年多倫多首映以來,在各類國際電影節(jié)上贏得13個大獎,但依然在放映時,觀眾看到一半憤然離席的場面。如果這部悲中帶喜的“虐童”的作品不這樣拍,而是拍出《田園下的罪惡》的刀刃風格,恐怕不僅是退場的后果了,扔鞋子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歐洲人的冷幽默時常表現(xiàn)在看似容忍的諷刺與揶揄上,這也是喜歡歐洲電影的影迷的共識。 我說“虐童”,這不過是電影的某一視角。它的根在扭曲的父權意識上,同時映射了與文明相悖的某種社會形態(tài),它還涉及精神病理的探索,倫理道德的叩問,成長家庭的剖解,深刻的便在于這部劇多角度的質(zhì)問與解答。這個家族的每個成員都遭受著生活的壓力與精神的傷痛,同時又用或冷漠或無知或縱容的姿態(tài),繼續(xù)著他們力求和諧的生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維穩(wěn)”。因為在電影的一開始,就聽到了小艾倫的旁白:只要父親不哭泣,不自殺,他們的家庭就與其他人的家庭一樣普通幸福。 這句旁白,現(xiàn)在想來感覺真是怪異可怕。人世中那些無意的“助紂為虐”何嘗不是這樣開始的。暴戾與粗野的交迫倒是易于抵抗的,若遇到如劇中那位父親——亨利乞憐自殘式的要挾,恐怕要借來勒納爾的話好好考慮了。正確考慮的結果是,像亨利的大兒子阿格斯那樣,絕然地選擇自己的生活。 或許,作為未成年的姐姐桑內(nèi)與弟弟艾倫,所作的安撫父親的荒唐行為,是令人啼笑皆非,令觀者受無情傷害的,因為病癥的傳播者是成人。這兩個孩子犯了錯,也只能看做是孩子們?yōu)樽跃日页龅目杀姆ㄗ?,一切還是緣自珍視家人珍視血脈的良善,還有要讓家庭恢復平靜自我治愈“恐懼”的微病態(tài)心理。電影的深刻也在此,“縱容”的處理,是為映照現(xiàn)實不得不選擇的手法。 當然,罪大惡極的自然是整日要死要活,以死相要挾來博得全家人同情、注意、厚待的父親亨利。顯然,亨利是最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他無法自控的低落情緒成為他蹂躪家庭成員的武器,他并非完全失去了理智,否則他一次次佯裝自殺的行為舉止不會顯得那么滑稽可笑。屏幕前的我們同亨利的老婆一樣都看出來了,亨利絕沒有膽量自殺。但遺憾的是,桑內(nèi)與艾倫知道得太晚了。 不得不小小地筆伐一下亨利的妻子,她的確是婚姻的受害者,但冠以“偉大母親”的稱號,她只用安眠藥把悲傷隔離在了她麻木的世界,卻未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我承認這個女人的無助,但也無法原諒她的懦弱。她的冷漠自然成為了讓悲劇升級的通道。 十一歲的男孩兒艾倫是那樣一個立體生動的角色,他陰郁的神秘內(nèi)心是成人無法探索到的地方,這是讓人遺憾難過的。往往現(xiàn)實會加罪于這些幼稚的靈魂,就如一個孩童成長為令父母不齒的怪物后,被拋棄被問責被變成壞人一樣,對成人而言,想想這是最狡猾的推卸責任。全劇最富魅力的刻畫也就在艾倫這個人物上,如果說父親亨利是做盡荒唐事的惡人,小艾倫則是這些事情背后的推手,姐姐桑內(nèi)的話說明一切:為了父親開心,你要害死所有人嗎?然而,艾倫的原罪是屬于這個家族的。 我不愿指責小艾倫,其實也不愿指責劇中的任何一個人,包括艾倫的父親亨利,精神疾患有太復雜的追蹤溯源。艾倫的姑媽一次次詐死的小鬧劇旁敲側擊了故事主題,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愛、關懷、關注。亨利是這樣,小艾倫也是這樣。雖說艾倫用童稚的心崇拜著自己的父親,也想取悅父親使得家里安寧,但他內(nèi)心的渴望一定是愛與被愛。在第一次的葬禮上,艾倫握住父親的手,感受到父親對他的需要,到后來自己模仿姐姐穿著內(nèi)衣內(nèi)褲下樓去慰藉父親,極其細膩地放大出了人的精神欲念中易變異的細胞。 拋卻恐怖的罪孽之說。單說我們努力從生存匍匐向生活的不易,身下的泥沼與眼前的荊棘一不留神就將我們吞沒,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戒掉飛揚跋扈的驕縱,因這世界沒人是為受凌辱而生。戒掉千夫所指的贅疣,因若己不凈除,自有收拾的去處??墒?,我們也會自嘆。我們多么渴望被愛,多么自視柔弱,多么恐懼傷害,也可以無盡地享受別人的憐憫,但都要先捧出一顆勇敢熱忱的心面向陽光,而非黑暗。
對于故事本身非常厭惡,但是拍得實在好。我遇過這類人。
若無其事地以清純的口吻講述的變態(tài)童話故事。
有意思,雖然人物有點精神病,但我居然不討厭這一家子
這就是家庭。深刻,冷峻,有力。
陽光總在風雨后
又是亂倫,怎么說呢,平靜地講述一個悲劇的家庭故事。那個父親當然可惡,但是仔細一想,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變態(tài),那個小男孩,他看人的眼神,如此干凈純潔又如此邪惡,竟有些讓人發(fā)毛。
北歐的電影劇情討論情很強,全片全是比較壓抑但是配樂和充足的陽光把效果減小了,是我喜歡的。
不當做畸戀片,當作童年回憶片也不錯,囧。
8373
用變態(tài)的手法詮釋世間最平常不過的親情,用溫情的鏡頭表現(xiàn)黑暗的內(nèi)容.......我說丹麥人你們可以啊......重口味,建議小清新繞道.......
北歐人變態(tài)起來真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個傻逼四眼小屁孩常年幫助猥瑣老爸強奸女兒,看了真想抽他耳光
很有意思的一家子
沒有清醒的父親怎么會有清醒的子女
我終于明白一些怪癖是無法用語言解釋的,其實愛,也可以把一些簡單的事情搞的復雜化片子色調(diào)還有那種感覺,好純潔的,但是看得我心里很壓抑..每個人都是有些如影隨形般的痛苦.哎
現(xiàn)實太恐怖,還是小孩太清純?!_fav hkiff 07
能用云淡風輕的手法講述一個如此黑暗的故事,導演牛逼
猥瑣好片 另-丹麥語真夠難聽的
殘忍得若無其事
如果不是噶膩心額故事這片蠻可愛的。。。。但居然會覺得這片可愛這種事情本身讓這片更膩心了臥槽。。。。(-"-) 臥槽臥槽臥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