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憶,你好
很早很小的時候看過,隱約記得大概是這個名字,甚至故事梗概也在記憶中模糊——一是很早之前不經(jīng)意地看過,二是當時太小也許不能夠完全理解影片的含義。
但是,有些事物,有些情節(jié),一經(jīng)印刻在心里或者和自己的某種感覺、經(jīng)驗契合,永遠不會真正忘卻,一經(jīng)提示總會在心底飄搖。比如,這次在豆瓣找到這個影片,是在王佩“白板報”提到影片《青春祭》,提到導演的其它作品,提到《北京,你早》。大腦馬上進行搜索。
對馬曉晴和賈宏生表現(xiàn)的青年男女的感情,對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的生活,對“假行僧”粗獷深摯的歌聲,記憶立刻伸出無數(shù)敏感的觸角。
我要從南走到北……如果你真的愛上了我,就請你吻我的嘴。
這首歌激發(fā)了我對搖滾的好感,甚至成為“崔健民”興沖沖的趕去看崔健的現(xiàn)場。
有些影片是需要一看再看的。
2 ) 昨天
內(nèi)會兒都住的是平房,家家沒暖氣,生一爐子,上面還烤著饅頭花卷包子什么的,每隔一兩個星期還得打一回煙筒,打完了整個人就像是礦山里刨出來似的。
公交車當時還是賣票的,一小條兒,幾毛的都有,座椅是海綿外面包著塑料墊子的那種,有時候坐公交無聊了就摳座椅上的海綿玩兒。
當時就對售票員印象不好,覺得對人老是沒耐心,把人像趕動物一樣,我媽就沒少在公交上吵架,事實上拌幾句嘴之后,也沒聽說過出了什么惡性事件。
生孩子人流反正是出人命一類的事兒還要單位證明,我就見過那么一張流產(chǎn)的介紹信。
國營商店還都是鋁合金的玻璃柜臺,挑東西的時候還總得讓售貨員來拿一下,對了,那會兒還叫百貨公司,買之前還得畢恭畢敬的義正詞嚴一句:同志,請幫我拿一下xxx。
結婚可是全院兒人的大事,老奶奶們傾巢出動,這個忙著幫做飯,內(nèi)個忙著發(fā)糖,隔壁的小伙子們還趕緊幫忙搬東西,那時候人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祝福。新人的臉上也像桃花兒一樣。
沒學上不要緊,反正可以進工廠走社會嘛,雖然書念不成了,但是總歸有別的路子可以發(fā)揮能量的。就像新華字典那句“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當時是兩車道,有條件的是四車道,可是永遠也不會堵車,永遠是幾輛自行車和老式的公交,反而在今天的八車道上,常常被堵得前列腺腫脹。
還得說說公交,公交門是推拉的,人走慢了經(jīng)常會被擠住,車外形永遠有著紅色或藍色的條紋,車有足夠長,像一節(jié)火車車廂,還都帶著大通道。
北京以及周邊地區(qū)的冬天都差不多,一到冬天了到處朦朦朧朧的,太陽光柔和下來,只有人迷幻不清的臉和哈出的白氣,車輛被一團團氤氳的光霧包圍著,散開。
那會兒也沒有奧運會,只有亞運會。
再說說電影一些扯淡:
導演張暖忻95年因為癌癥去世了,四十多歲,汪曾祺書挽聯(lián)“繁花此日成春祭,云水他鄉(xiāng)夢白鷗”。不得不說導演挑演員的眼光非常獨到,包括后來馮遠征也是張導演看上的。
馬曉晴覺得眼熟,后來想起來她演過87版紅樓夢,之后她不拍電影了,離開了北京,有段時間一談到電影她就惡心,想吐。后來想走導演路子,也沒什么反響。
同樣看到自己過去的片子就惡心的賈宏聲最后還是沒堅持住,列儂的兒子吸毒了,進精神病院了,最終在2010年跳樓飛了,雖然有時候感覺他有些做作,但我還是喜歡他。
王全安倒是后來在導演的路子上走的更遠,好過余男最后娶了張雨綺,今年大熱的《白鹿原》就出自他的手筆,只不過因為敘事角度和自家媳婦兒以及剪刀手的關系,讓這部電影難以評價。
同樣是中戲表演87屆的金鐵峰之后泯然于眾人,就算出現(xiàn)也認不出來了,江珊倒是成了電視劇大戶,還唱過歌,倒是我媽有陣子看過她的不少電視劇。
將近二十三年快過去了,太陽依然升起來了,北京,你早。
都變了!
以前的美好已然消失殆盡,可為何它的香氣還經(jīng)久不散?
3 ) “后社會主義”公交車上的“漫游者”——評析城市電影《北京,你早》
如果說聚焦城市是大多數(shù)“第六代”導演的一個共性,那“第四代”女導演張暖忻的這部《北京,你早》(1990)顯然是先于第六代之前對城市電影的一次成功詮釋,以生活流的方式展現(xiàn)了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的北京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小人物的生活,是一個大時代下的小故事,這部電影出現(xiàn)的1990年雖已一腳跨入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后社會主義”中國電影的多樣版圖當中,但它又在90年代大量出現(xiàn)的拆遷電影(“拆”已成為敘事符號)之前,表現(xiàn)的也是80年代后期中國社會及老百姓直面的生存問題——用什么方式掙錢?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因而同《頑主》、《雅馬哈魚檔》等影片構成了80年代末還未完全都市化之前的獨具特色的城市電影。
《北京,你早》讓導演張暖忻如愿以償?shù)匕醋×藭r代的脈搏,成功地把握了時代的節(jié)奏,讓該片在今天這一全球化過度發(fā)展,城市空間已經(jīng)無法再被單一界定的情況下尤顯其意義,那時候的“北京”參與城市電影的敘事,作為一個敘事元素(胡同、京胡、搖滾樂等)而存在,而如今的“北京”,如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已成為一個被抽離的地標式的符號——全球化下的大都市(“北京”和“西雅圖”作為兩個城市實際并無敘事差別),成為并不單純的敘事背景空間,顯然,城市電影作為一種類型已逐漸消失。
畢克偉將“后社會主義”與中國電影聯(lián)系起來,把中國“后社會主義”定義為“一種……思想和行為模式”,而它們無疑在毛時代就已出現(xiàn),這種情感結構在毛時代一直被壓抑,隨后才得以逐漸釋放。畢克偉將他的理論用于對黃建新城市三部曲的研究,認為“《黑炮事件》是對列寧主義政治體系的‘后社會主義’批判,《錯位》通過戲仿將‘后社會主義’與荒誕派戲劇聯(lián)系了起來,《輪回》則表現(xiàn)了‘后社會主義’社會中個體的聽天由命和雜亂無序的狀態(tài)?!彼难芯窟M一步表明,“后社會主義”可以被看作一套另類美學,而“另類”對應的正是毛時代主導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美學?!侗本?,你早》雖然算不上“另類”的典型,但我認為導演在敘事和對人物的觀照上做到了一些“不同”,因而可以歸入這一語境之下。
首先,在敘事和人物設置上,女售票員艾紅(并不是常規(guī)倫理話語所否定的壞女人)在三位性格迥異的男性之間遞近,只為讓不安于現(xiàn)狀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吊兒郎當愛耍貧嘴的男售票員王朗,典型的正統(tǒng)社會主義好青年鄒永強(會拉京胡也會彈吉他),冒充華僑但英俊瀟灑的新戀人克克,而這三個主要的男性形象卻都不純粹,王朗會陷害情敵鄒永強也會在他出車禍被人坑后給他支招,鄒永強會孝敬老爹也會撞倒老頭更會為了正義伸出拳頭,克克會撒謊會浪漫會哄女孩子開心也會被教訓后負起男人的責任,艾紅更是一邊孝順爺爺一邊和鄒永強親熱,這些更“真實”的形象顯然迥異于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約定俗成,好人沒有多“好”而壞人也不是一直“壞”,對金錢的重新認識也不再排斥個人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在外企打拼的子云和靠自己努力做生意掙錢的霍光正暗示了這一點,相反,一味守著鐵飯碗的人是否也是一種不思進取的懶惰,當然,這些當時的新價值觀很符合改革開放后社會的大方向,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邏輯建立了一整套話語。而故事的結尾,艾紅跟克克一起擺攤掙錢,從她的裝束打扮看他們的日子并不壞,沒跟老實人鄒永強在一起,艾紅的下場也并不壞,而這已和《舞臺姐妹》、《天云山傳奇》等影片中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導演對于這幾個人物的觀照態(tài)度,對于艾紅這一女性形象,沒有將其綁架在傳統(tǒng)道德框架中,把她對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等同于對愛情的見異思遷和對物質(zhì)生活的愛慕虛榮,沒有批判和責難,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對幾位男性也是一樣,不管是青年一代還是艾紅的爺爺,鄒永強的爸爸還有李隊長,作為老中青三代,他們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就像京胡和吉他一般不可調(diào)和,在面對社會的變革和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及個人感情時一樣苦惱、受挫和迷茫,青年一代在進行了痛苦的自我掙扎后做出選擇,搖滾樂這一處于亞文化邊緣的反叛產(chǎn)物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發(fā)泄了欲望,在搖滾樂的運用上導演也是點到而止,顯然沒有張元《北京雜種》走那么遠那么深。而導演對這一切新舊事物給予的也是尊重和包容。
“漫游”作為一個“空間實踐”的方法和概念曾被用于對中國內(nèi)地九十年代城市電影的研究當中,這些電影中的主角作為漫游者,在某種層面里也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的都市漫游行為,如黃建新執(zhí)導的一系列“都市觸角”電影,以及之后賈樟柯的《小武》和婁燁的《蘇州河》等?!侗本?,你早》是導演張暖忻對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關注,而片中的幾位主角天天穿梭在城市空間中,只不過用交通工具“公共汽車”取代了以往漫游者的“步行”方式,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著他們未曾完全完全認知的、正在發(fā)生著天翻地覆變化的都市空間,透過每天的工作行為(公共汽車本身也作為一個半封閉空間)來為自我表述創(chuàng)造新空間,艾紅想離開這個在她看來無聊又辛苦的封閉空間,進入到外企或其他的更廣闊更有前途的空間中去,她每日透過車窗看著窗外北京的變化,她正是一個公交車上的“漫游者”,用她非知識分子,文化水平不高的眼光來看透這個令人馴從的世界,而同時也利用自己的行動本身去違反被規(guī)管的空間——公交車的空間,個人感情生活的空間、城市空間等等。鄒永強,王朗和克克也一樣,他們都可以作為中國城市電影中的“漫游者”加入重繪城市地圖的行列。
寧瀛的北京三部曲:《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共同揭示的是城市居民在適應北京巨變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寧瀛作為“第五代”導演群中的一員,因其電影中國家語言以及視覺奇觀的缺失而與其同輩明顯地區(qū)分開來,她的電影有力地推動了城市電影這一類型地出現(xiàn),而又與“第六代”所創(chuàng)作的城市電影有著明顯的區(qū)分,在這一框架下,張暖忻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這部獨特的小曲《北京,你早》則更加凸顯出其意義,它與寧瀛的北京三部曲有著某種層面上的重疊與呼應,都聚焦于普通平凡,并未將性別和女性作為電影關注的核心,寧瀛常依賴男性的“漫游者”來展現(xiàn)城市體驗的探索,而張暖忻更是利用多重“漫游者”的視角,艾紅,鄒永強,王朗,克克,子云等人的視角共同記錄了那個特定的時期。較之《頑主》及后來的“第六代”作品,《北京,你早》則顯得更加樸實和真誠,平鋪直敘,平淡自然,毫不矯飾地再現(xiàn)了90年亞運會之前的,老百姓剛體會到開放的北京。尤其是片尾段落,鄒永強和王朗凌晨走在北京的街道,灑水車經(jīng)過并超過他們緩緩駛向前方,兩人繼續(xù)漫步的鏡頭,足見導演捕捉現(xiàn)實和當下的功力。較之《頑主》的調(diào)侃和幽默,《北京,你早》嚴肅不失活潑,人物對話和多處細節(jié)可見幾位主角的個性和可愛之處,較之《北京雜種》的肆意和無所顧忌,《北京,你早》更加克制理智,感情卻依舊豐富飽滿。它以寓言敘事體的格局,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光明的尾巴”,當過得不壞的艾紅和克克大包小包的再次進入公共汽車這一空間時,標志著價值觀歷史性遷移的新開始,這是中國電影中少有的精彩的一筆。
導演張暖忻在對《北京,你早》的導演闡述中提到,“用《北京,你早》來為影片命名,因為影片就是千千萬萬北京市民的生活縮影,是那些默默無聞地工作在最基層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寫照,我們以此片作為對這些組成今日社會今日中國的普通人的贊美,慰籍和頌揚?!痹谟捌娘L格樣式方面,“影片要潛在的深情,不要煽情和濫情影片結構要散,不要戲劇性,一切有如生活的自然流動。”在人物方面,“影片對人物要以理解之情去表現(xiàn)。每個人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缺點,每個人也都有其可愛或令人同情之處。全片則以這些性格各異,面貌不同而遭際卻大體不差的人物構成一副北京市民生活的圖畫。”顯然,《北京,你早》全都做到了且做得很好,而這些在今天看來也絕對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達到的要求,又有哪幾部當下的中國電影能做到呢?
參考資料:
[1]《北京,你早》導演闡述.張暖忻.《當代電影》1990年第6期
[2]貼近現(xiàn)實——關于《北京,你早》的對話摘錄.張暖忻.《電影評介》1990年第12期
[3]女性歸屬與歷史遷移——《北京,你早》的寓言性闡釋.張衛(wèi).《當代電影》1990年第12期
[4]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戴錦華著.北京大學出本 社
[5]多元中國:電影與文化論集.張英進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6]城市一代: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與社會.呂新雨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4 ) 1990年電影的資本蘇醒的時代特征
1990年真是一個神奇的年份。
我嘗試從豆瓣標簽上按年份搜索國產(chǎn)電影,80年代前期的主流電影基本上離不開兩個主題,一個是文學作品改編,另一個是政治風暴時人們的所受的苦難。直到1986年《芙蓉鎮(zhèn)》還是離不開這個題材。再往后看,出現(xiàn)了兩部王朔小說改編的都市題材的電影。直到1990年,一下子出現(xiàn)了《北京,你早》《本命年》和《流浪北京》三部類似題材的電影?!读骼吮本诽柗Q是中國第一部紀錄片,反映的是“北漂族”的生活,這一部我沒看過,但毫無疑問是寫實的。另外兩部雖然不是紀錄片,但也很細致而且相當寫實地表現(xiàn)了資本逐漸蘇醒的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
國家政策領導婚姻市場。70年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環(huán)境下,家庭成分是重要的婚姻考量指標,如果家里有個“右派”家長,孩子的婚姻大事可就完了。好多80年代的電影都是反映這個的。到了80年代開始搞經(jīng)濟建設以后,全國的漂亮的不漂亮的小妞都知道高富帥的好處了。其實那時候人的想法跟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了?!侗久辍防锍塘昭莸哪莻€會傍“大款”的小歌星,《北京,你早》里馬曉晴演的這個丟掉鐵飯碗也要調(diào)出去賺錢的公交車售票員。當然,《本命年》里的絕對主角是姜文,程琳只是作為男性視角下的一個清純又有點勢利的女性形象,導演編劇都是男人,電影也是以男人的經(jīng)歷作為主線,對于這個女性形象的刻畫是片面又朦朧的。而《北京,你早》的導演是女人,絕對主角是馬曉晴,在刻畫這樣一個女性角色的時候,用筆細膩,尤其是在表現(xiàn)人物心理活動的幾場戲都很出彩,讓作為女性觀眾的我感同身受。所以,如果想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那么多勢利的丈母娘,我推薦可以通過這部電影來看看20年前的姑娘都經(jīng)歷了什么。
一個漂亮的公交車女售票員艾紅,漂亮是她的選擇男人的資本。這個故事是圍繞著她跟她的三個男朋友展開的。第一個跟她一樣是個售票員A,最大特點就是嘴貧。當?shù)诙€司機師傅B出現(xiàn)時,前一個就直接歇菜了。首先在他們那個行當里司機就比售票員地位高,開車是一技之長嘛,飯碗也比售票員牢靠,其次這司機踏實穩(wěn)重,是可以托付過日子的人。優(yōu)勝劣汰,A毫無疑問地出局。A雖然心里不爽也不好發(fā)作,因為司機的地位壓著他。
艾紅的好朋友子云的出現(xiàn)是故事的轉折點。一次公車的偶遇,艾紅看著現(xiàn)在的子云找了一份在公司打字的工作,很是羨慕。有幾場表現(xiàn)艾紅內(nèi)心的戲很好。她去子云的公司找她,看到旋轉門都不會用,小心翼翼地學著別人的樣子走進去,一個老外很紳士地說“after you”.她穿著那唯一(直到交了第三個男朋友C之前)一套下班出去玩才會穿的搭配好的衣服和背包,打量著這個體面的工作環(huán)境,對著反光茶幾梳理頭發(fā)。朋友喝咖啡不放糖為了減肥,還要先洗手。她瞧著這一切,就像是另一個世界一樣,又羨慕又自卑。男朋友B帶她跟原先是司機后來轉行發(fā)達了的老朋友吃飯,人家一說起從前干公交的辛苦,她立刻感同身受地恨不得委屈地掉幾滴淚下來?;仡^沒忘了攛掇男朋友B也找份來錢快的工作,語氣還是嬌嗔玩笑似的。
一次公交車上來了兩位穿著時髦的女乘客,忘記帶人民幣,用外匯買了票。艾紅又一次受了金錢的刺激,轉而跟一個乘客吵了起來,吵不過人家又心里委屈。中午吃飯馬上又勸B換工作,這次語氣開始嚴肅了。又一次去子云的公司,子云穿著漂亮的套裝,忙前忙后沒空招呼她,她等了一會兒,周圍都是老外,職員跟客戶談生意,她覺得自己格格不入,難過地跑開。她去了一家小超市,里面陳列著琳瑯的進口商品。她只是看看,沒有要買的意思。有個男人C來跟她搭訕,是坐過她公車的人。以前她也遇上過這樣的人,每一次她都反感地擺脫。這一次她沒有,只是禮貌地回絕了他邀請去喝咖啡的建議。
她對男朋友仍保有期望,三番五次地勸說他換工作,一次比一次激烈。B像個面疙瘩似的只會跟她打哈哈。她絕望了,覺得如果跟著這個男人一輩子就完了。終于她決定去赴C的約,C在酒吧里唱起了崔健的《假行僧》(1989),“我不想留在一個地方, 也不愿有人跟隨.”躁動的歌詞讓她有了共鳴,她決定去擁抱一種新的生活。離開B以后,A和B成了同病相憐的好哥們,遇上被車撞了要訛人的老大爺,倆人同仇敵愾。艾紅懷了孕,倆人又一起揍了C。揭穿了C假留學生的身份,原來是一位“倒爺”(多有時代特色)。最后艾紅嫁給了倒爺C,過上了向往已久的擺攤做買賣的生活。
本來我是想寫評的,最后把故事復述了一遍。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故事的設置,人物矛盾的層層遞進,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最后寫幾處有意思的地方:
1. 電影里明顯的商業(yè)廣告,興業(yè)銀行。在子云公司里同事的討論中出現(xiàn)。商業(yè)商業(yè),不僅實打實地侵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就像電影里表現(xiàn)的一樣,有頭腦的電影人和商人也開始用植入廣告的方式制造雙贏。多么奇妙又合理的契合!
2. 崔健在電影中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被倒爺C在酒吧里唱出來,再就是在文藝司機B墻上的海報里。賈宏聲唱著“要愛上我你就別怕后悔, 總有一天我要遠走高飛”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周迅在《如果愛》里面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頭也不轉不回來”。兩幅場景在我腦海中交替,我覺得不只是影片里的角色在唱,而是他們自己在唱。周迅,闖出來了,可是賈宏聲呢。。
3. 江珊演的子云誤以為艾紅懷的孩子是B的,在醫(yī)院里扇了B一巴掌。同樣的誤會在江珊和王志文演的《過把癮》里。方言陪朋友的女朋友來墮胎,被當大夫的杜梅誤會。杜梅讓那姑娘去查婦科病。江珊真適合演這種漂亮的潑辣姑娘。要是能跟這樣姑娘在一塊天天拌嘴我也樂意,如果我是男人的話。
4.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艾紅在做售票員的時候經(jīng)常同她認為不在理的乘客吵架,最后當她轉行以后,把大包小包的貨物拎上公車,售票員說了她,她也不服氣地吵起來。那些她曾認為正確的規(guī)章制度在她變換身份以后不再有效。
到底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艾紅說不清楚,她只為她所處的位置說話。就像那個時代里的一些政策,一些人物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講促進了資本的流通,幫助了經(jīng)濟的復蘇,但是也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價值觀的扭曲。時代不會倒退,只能摸索著前進。
5 ) 59
打人的那個場景,攝影機開始真正地運動了起來,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小會兒;第二個剪開的鏡頭中攝影機再次被置于平地,隨著激烈的斗毆場面輕微地搖移——可想而知觀眾的困惑:經(jīng)過漫長跋涉偶然見到的絕美景色轉瞬間消失不見。這一偶然得之的片段很好地展示出《北京,你早》的影像質(zhì)感以及暴露出的問題。
即便這部電影非常標榜性質(zhì)地被定性為長鏡頭寫實的實踐典范,我們還是發(fā)覺了問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帶來穩(wěn)定感、延續(xù)性非常切適于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中意大利戰(zhàn)后脫節(jié)的現(xiàn)實,但到了90年代,已經(jīng)不太有用了。但我們的額電影人還在圍繞著劇本來講故事的學院拍法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豐富質(zhì)感轉換成影像的過程中已然失效。這要等到五年后道格瑪95的宣言才被真正判處死刑。其后,電影上的影像探索自動地分成為兩類:固定鏡頭和手持鏡頭。
《北京,你早》雖然還停留在學院派的電影語境之下,有點不太一樣的是,它超前地通過建立一個豐富的公共空間(公交車廂)來將現(xiàn)實中的實景納入鏡頭,從而獲得部分的真實觀感。故而,展開一種學院式的讀解是最保守的方式,下面是個人的一些想法。
劇本的設計圍繞著女主角的三段感情自行分為三部分。通過一些留白,讓動作盡可能少地暴露出來。這是一些非常日?;膱鼍?,比如等待的成/不成,預示著關系的開始與結束;兩次偶遇和一件毛衣,則是另一端關系的起點(這對關系的結束是男人讓女人看不到希望)。懷孕暴露了女人的弱勢心理,罪人的名號因之落到司機身上——這是通過醫(yī)院的偶遇那下?lián)濏懙陌驼扑┞冻鰜?。緊接著這一幕的是兩個失敗男人間的對酌,中間可想而知省去了大段預想會發(fā)生的動作(因為酒席上的對話已經(jīng)透露出他們已經(jīng)知悉事件真相):比如男女相互間的對峙、沖突、辱罵和暴行等等。但終歸說來,這種不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該放棄的,沉默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更豐富的表達,而電影用留白很好地保留了這點。
女人雖然一直是被誘惑的對象(對于此點,電影絲毫沒有避諱),但她同樣敢于面對自己選擇造成的后果,這是影片最后四人同車的畫面表達出來的——女人一件件地將行李搬上公交車,而那位誘惑者帶著一副墨鏡事不關己的樣子,曾經(jīng)的戀人/同事共處一室,女人的自我解趣瓦解了可能造成的尷尬。
一個女人在尋求更好生活的過程中先后接納了三個男人,這是不該去指責的?,F(xiàn)在看來,似乎理所當然,但在那個年代,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她的主動放棄與接納,讓電影看起來與眾不同?!肚啻杭馈酚门砸暯钦宫F(xiàn)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經(jīng)過,這一主題延續(xù)在《北京,你早》中,女性的自我已經(jīng)已經(jīng)充分覺醒了,面對商品化經(jīng)濟的浪潮,曾經(jīng)以依附姿態(tài)傾就的愛情開始變得像商場里聆郎滿目的商品一樣,可以自由選擇。這一觀念在一部1990年的大陸電影中出現(xiàn)是相當驚人的。
6 ) 文藝,就是這樣為人民服務的
最好看的片子之一。有好的色調(diào),好的對白,好的調(diào)度穿插,好的經(jīng)營。整部片子連貫,流暢,像首好的曲子。除了幾處燈光有造勢之嫌以外,其余都平淡自然樸實,不修飾,不做作,不夸張,沒有文藝腔,沒有廣告腔,也沒刻意的抻鏡頭去模仿歐洲腔。所以,這個故事片,比紀錄片更準確更精練的記錄了那個時期,那個九〇亞運會前的北京,那個小民百姓剛體驗到開放的中國。
編導捕捉現(xiàn)實、捕捉當下的功力,史上罕有。由此可見,體制、審查、院線、市場等,絕不是拍不出好片子的好借口。
該片境界可比小城之春,但格調(diào)卻相當人民。
最后是個人的一點懷舊,與電影本身無關。北京的公汽就像巴黎的地鐵。當時從新華街看電報大樓,還能望見西山。那會的馬路是那么樸實。那會的女人雖然不那么女人,但那會的男人,的確真的很男人,那個勁頭,那個表達方式,那套夾克、蘿卜褲、膠鞋、白棉線襪的行頭。頭型更擰。
時過境遷。不變的只剩下南池子。
⒈來北京參加電影節(jié)的第二天早上,如計劃觀看了《北京,你早》;⒉公交車司機/售票員的生活故事,聯(lián)想到《上車走吧》+《帕特森》,哎,可惜如今國產(chǎn)電影里關注民生的作品越來越少了;⒊李隊長的爸爸給兒子擦屁股→李隊長叫同事把車窗擦干凈點,這個轉場設計覺得好妙好有趣;⒋鄒永強→王全安 ,驚喜!
那個時代的北京青年,以及少女殺手賈宏聲??赐甑谝粫r間想到的是路遙的《人生》。自己也即將邁入社會,更能體會人物做出的選擇。心眼兒不壞,只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卻不斷被生活傷害?!覀儾欢际沁@樣嗎?觀感特別舒服,視聽分析那套工具完全被我拋之腦后。好片就是能激起生命經(jīng)驗,讓觀眾全程投入。
2019-8-31重看;那時的公交車那么長,那時一輛車上有兩個售票員,那時女孩的臉不是錐子,那時男孩的眼神足夠明亮。經(jīng)濟轉型期的人們真如早班車一般充滿勃發(fā)的愿望,任何挫折只要被晨曦中的水一灑,便能恢復勁頭。被賈宏聲帥倒(堪稱國內(nèi)最具個人魅力的演員),王全安可以加入「被導演生涯耽誤的演員」協(xié)會。
賈宏聲真帥啊,馬曉晴放現(xiàn)在出道,還能這么出名嗎?看片子時候想,賈宏聲這樣的才能在新北京混得好,可他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實巴交的司機居然是今天的王全安?,F(xiàn)實跟戲劇真是混亂。
原來王全安那會兒那么帥,原來賈宏聲還是嬰兒肥的美好少年,清爽干凈,嬌而不嗔==
越到后面越好看,故事敘述地流暢又自然,賈宏聲很帥,不過演了個最后被暴打的壞人,最后倆人一前一后走在大街上灑水車過來的時候,畫面太美了
90年代初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結尾硬要說完似的,不說完更好(或許也是被迫的...)。賈宏聲可真帥... 王全安當年畢竟也一頭秀發(fā),物是人非唉
如果你也喜歡賈樟柯的《站臺》那么絕不能錯過張暖忻導演的《北京,你早》,沒想到一位51歲高齡的女性能夠通過公交車這一載體,如此真實地捕捉九十年代初期中國大地上關于理想、金錢和愛情的種種變化。尤其是通過影像使得賈宏聲、馬曉晴、王全安的青春風華正茂時期得以永遠保存,今天看來真是感慨萬分
張暖忻去世了,王全安和余男分手娶了張雨綺,馬曉晴不演戲了,賈宏聲自殺了。電影結束了,生活在繼續(xù)。
果斷五星。張暖忻的長鏡頭調(diào)度頗為精到,跟《本命年》一樣,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民心態(tài)被精確地記錄下來。當然最大的亮點是王全安的表演,萌得驚天動地。
那時候北京還沒那么多高樓大廈,人們還是質(zhì)樸又天真。那時候王全安還不是大導演,賈宏聲還沒有死,馬曉晴的大肉臉還是美的標準......好強烈的對比。
90年那時候,人們站在十字路口,面對金錢資本的時候還不像今天這樣厚顏無恥,至少還有猶豫,盡管這猶豫可能是膽怯,卻也是礙于良心。但這樣的猶豫還是太孱弱,瞬間被浩浩蕩蕩的時代卷入,無影無蹤。
真是恍若隔世啊。估計又得好幾天回不過神來。賈宏聲真挺帥的。
聽說了嗎,現(xiàn)在北京可有28個億萬元戶了。
張暖忻的《北京,你早》真棒,親切的生活氣息,很踏實,即將全面降臨的商業(yè)時代前夜,破舊的老公交,幽暗的胡同,天上吱吱響亮的鴿哨,迷迷瞪瞪的青年,又土又時髦。馬曉晴的傻乎勁兒沿襲到了《編輯部的故事》里小保姆身上;江珊的熟女味道帶到了《過把癮》里頭。賈宏聲痞到天國了。王全安成大導演了。
北京公交站牌二十余年未變風格,感動。
幾乎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深深記著單車一晃而過的鏡頭,當然,還有假行僧燈火恍惚的一段。
喜歡這部電影,特有感情,記錄了一個時代,一些行將被忘卻的人的人生。時間的維度在明暗之間顯得特別的殘酷。無論是電影的內(nèi)容,還是里面的演員,都讓人感慨叢生。他們走過了,他們離去了,帶著不可復制的歲月,現(xiàn)在,輪到我們了,多年以后,我們的流逝又是怎樣一種被記憶呢。
姑娘跟每天來接她上班的售票員同事好著,結果接上班的干不過給姑娘買50塊錢一條裙子的司機王全安(就是那個導演),買裙子的司機又干不過會在舞廳唱《假行僧》的賈宏聲。故事表達了近30年前,年輕人面對“是不是要為錢而奮斗”的迷茫。30年過去了,如今的年輕人正在為“強迫吃屎”而迷茫。
如果沒有最后的意外懷孕或許會更好。女性在追求經(jīng)濟獨立、情感自主的道路上,不該總是以“意外懷孕”為結局。片子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上映,那時的王全安還很嫩,那時的賈宏聲帥得驚為天人。25年過去了,再看現(xiàn)如今的北京城,有時候生活似乎并沒有改變,只是那些人,都不再是從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