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趙氏孤兒:時代不再了,也再沒有《霸王別姬》了
《趙氏孤兒》第一次媒體見面會上,陳凱歌說:“自從《無極》后,我面對批評的態(tài)度是,照單全收?!蹦侨?,底下坐了黑壓壓的一排記者,大家其實都想到起了《無極》:古裝片,大制作,《趙氏孤兒》會不會和《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一樣成為陳凱歌的滑鐵盧?誰也不敢開這個頭,掃了導演的雅興,倒是陳凱歌自己先說了,這是聰明的一招。
其實陳凱歌有點多慮了?!稛o極》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低谷,不可能再差了。那個年代,他昏了頭,一門心思往大制作上奔,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囤w氏孤兒》沒有那么差,至少在前一個小時內(nèi)足以證明他還是中國最牛導演。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場,寥寥幾筆,性格躍然紙上;那場血雨腥風的宮廷爭斗也拍得極為精彩,最后趙家的滅門慘案把整個氣氛推上了高潮。
不過前一個小時的戲也是各類版本史料呈現(xiàn)最足的。陳凱歌功課做得好,消化能力也強。無論是從剪輯節(jié)奏還是各項指標的把握,他拿捏的極為精準到位。
PS,我不得不說,范冰冰還是美死了。雖然只有不到十場戲,但那張臉一露面就驚艷動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較下,扮演葛優(yōu)媳婦的海清真像一個大媽。奇怪的是,私下看,范冰冰很一般,還有點胖??磥硭娴奶焐m合大屏幕。
到了電影后一個小時,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場狂風大作后只下了星星點的下雨。各種不給力。陳凱歌在媒體見面會上曾說過,他做了一些改變,要用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去解讀程嬰和趙氏孤兒的關系。比如,為什么程嬰要用自己的孩子換他人的兒子,這是不是有點太殘忍?古人講究的”義“字當先,在現(xiàn)代社會里,是否還能成立?
顯然,陳凱歌沒有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解讀并沒有錯。無論京劇版本,還是元曲版本,趙家滅門慘案發(fā)生前,故事的脈絡幾乎一樣的;滅門慘案發(fā)生后,各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者都做了相應程度的改編。比如有的版本是程嬰帶著孤兒逃到深山,有的則是程嬰和孤兒歸入屠岸賈門下……
當然,任何版本都是可行的,但如何解讀的通順就成了大問題。在電影上映前,如果我沒理解錯誤的話,陳凱歌的剖析是:程嬰只是一個小人物,無疑卷入爭斗,只是陰差陽錯被迫成為了“忠義之士”。在撫養(yǎng)孤兒的15年中,他希望用愛化解仇恨。
可是,電影的后一個小時所著力描寫的程嬰和孤兒的關系中,觀眾看到的卻是另一番狀況。在此不劇透。反正故事的主線變了味道,各種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
PS:葛優(yōu)演的沒有問題,王學圻再次證明了精湛演技,到是黃曉明在復仇的三角關系中顯得最弱。他真的不適合演這類戲。每次他出場,明顯接不住戲。做一個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對打,人家是出拳于無影中,他虛張聲勢,拳拳不在點上。
于是,《趙氏孤兒》和《梅蘭芳》一樣落了個“虎頭蛇尾”的評價。如果說,《梅蘭芳》最后的倉促有各種難以言喻的現(xiàn)實理由,那《趙氏孤兒》后半程的蒼白和無力就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問題了。
其實,我一直在想,這不是陳凱歌的問題。看《趙氏孤兒》前,我特地翻出三聯(lián)做的那期《凱歌老了:一個人與一個時代》。那是意氣風發(fā)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黃金時期。從禁錮的體制內(nèi)解放后,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力如井噴般奔涌,《黃土地》《紅高粱》哪一部電影不是經(jīng)典?
難怪人們總愛問:”為什么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是那個時代造就了《霸王別姬》。時代不再了,《霸王別姬》也就沒了。
在中國電影票房一路高漲的當下,中國電影卻再也沒有曠世精品了——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你可以說是電影變得商業(yè)化了,也可以說是電影人不思進取了。但很少有人去反思是電影的創(chuàng)作能力在急速退化。每一個電影的黃金年代,背后都有一批優(yōu)秀的編劇在支持,而編劇的工作即等同于創(chuàng)造——請讓我們看清一個現(xiàn)實:今年的魯迅文學獎頒布后,罵聲一片。當人們不再相信任何國家文學獎項時,還有哪部小說能成為時代精品呢?
8月采訪張藝謀時,他談了自己無奈。不是他不想拍戲,而是真的沒有好本子。所以這幾年,他的作品都是改編而來。從《三槍》到《山楂樹之戀》。
陳凱歌沒能成功的改編《趙氏孤兒》的后半部——他大可不必自責,一個人是無法脫離時代和他所處的制度去干做事情的。就算你的品質(zhì)在好,能力再強,都不重要,你的成功與否一定取決于制度空間的大小。
其實,在三部賀歲大片中,我到最期待《非誠勿擾2》,王朔出山,不知道他還是不是那個飛揚跋扈目空一切的北京頑主,亦或是變成了個謹小慎微,無功無過的中年怪叔叔?
我又想起了去年華表獎上陳凱歌和馮小剛同獲最佳導演獎。馮小剛絮絮叨叨,語無倫次,一一感謝了諸多兄弟;陳凱歌從容不迫,字字珠璣,看似跑題的講起了國家山河和命運。
這一幕,是中國兩個最知名導演的典型寫照。
時至今日,陳凱歌一定還是那個少年凱歌,他的氣節(jié),野心,情懷和對電影的無限熱愛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削弱,正如他說的,他對那些對歷史人心起推動作用的人和故事,始終關注,且心存敬佩。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導演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對在體制下被異化的人們發(fā)出的反抗的贊揚。
陳凱歌的情懷始終是美的。只是時代,沒有給予他合適的講故事的方法。這,也是我們的悲哀。
2 ) 《趙氏孤兒》:高雅的惡趣味
其實我是不太喜歡《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的,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詮釋忠義,實在是離我所理解的人性太遠——人可以大義滅親,卻不能以子謀義,這是一個人性的底線。之前對電影《趙氏孤兒》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盡管這個故事具有很強的情感綁架力量,但其中的善惡忠奸實在是很妖魔化,歷史的慣性讓我們接受了這種一根筋的表述,但如果真要以全新的形式重新演繹這個故事,其中創(chuàng)作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傾向性卻很可能成為一個人道陷阱。
好在陳凱歌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在前半段的血雨腥風中他一直在為人物動機鋪墊能被現(xiàn)在的觀眾所接受的理由。屠岸賈雖非善類,但將其推向倒行逆施邊緣的還是趙盾父子的飛揚跋扈和目中無人。老來得子的天倫渴望讓程嬰這個人物有了血肉,其最終的選擇也增加了很多的被動性和偶然性,一個在亂世中被裹挾到風口浪尖上的老好人,他并非是要為了保全忠義而選擇了家破人亡,而是在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運撥弄下被迫去面對了他本不想接受的一個結(jié)果,而這樣的糾結(jié)可以說一直伴隨著他的余生,后來他到底是要讓程勃為趙氏滿門報仇,還是為他的妻兒報仇呢?這恐怕連他自己都分不清了。歸根結(jié)底,《趙氏孤兒》是將一個講述忠義的故事轉(zhuǎn)化為一個詮釋仇恨的故事,從而讓影片在當今現(xiàn)實語境下的可接受程度得以提高。葛優(yōu)終于遇到了一個能充分發(fā)揮他喜劇之外表演天賦的角色,在程嬰這個從委曲求全到忍辱負重、被大時代所碾壓而“寧彎不折”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活著》中的福貴所代表的民族韌性。
但是《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故事在前奏部分就早早地進入了高潮,滅門、易子等精彩的戲碼全部發(fā)生在前半段,陳凱歌在把握這部分情節(jié)時還是很有水準的,除了上文所說對人物動機的刻畫十分精到以外,敘事節(jié)奏和場面營造上都可圈可點。用屠岸賈和手下的密謀串聯(lián)起交代前史背景的閃回,然后迅速進入弒君嫁禍的情節(jié),敘事效率極高。本片的動作戲并不多,但趙盾的義仆舍命救主的場面還是拍得有聲有色,用血肉之軀代替車輪的情節(jié)可謂是神來之筆,令人動容。但在影片所營造的絕望氣氛中,韓厥奪子這場沒有什么花哨的動作設計的動作戲也顯得驚心動魄。而且在諸如被程嬰放在莊姬院門口的兩條魚這樣的隱喻性細節(jié)的關照下,整段情節(jié)就顯得有里有面了。其實前半段故事的主題就是殺戮,而陳凱歌將這場殺戮拍得如此有快感是我沒想到的。當厄運的多米諾骨牌一旦被推倒,生死就已經(jīng)被注定,于是各種覆巢之下的死狀紛至沓來,而更可貴的是他們死得是如此干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如果觀摩死亡是一種惡趣味,那么《趙氏孤兒》的前半段是可以充分滿足這種惡趣味的。
陳凱歌的上一部作品《梅蘭芳》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只拍出了三分之一的好戲,雖然我并認同這一觀點,《梅蘭芳》少年部分的段落中語焉不詳?shù)牡胤教啵搅恕囤w氏孤兒》,我只能說陳凱歌確實只拍出來半場好戲。其實《趙氏孤兒》的后半段本來是個臥薪嘗膽封侯拜相大登殿的故事,陳凱歌舍棄這個故事原型是正確的,因為那太符合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勢,也太淺薄太沒有人性高度了,于是他設計了一個更加個人化的復仇故事,并最終用兩把分別刺出的劍演繹了仇恨是一把雙刃劍的終極主題。這本來是很具有悲劇力量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悲劇力量被極大地消解了,這要歸咎于(如果這是導演的刻意設計,那也可以說是歸功于)黃曉明扮演的韓厥,影片所賦予這一人物的怨婦氣質(zhì)讓他與程嬰之間的交流充滿了喜感,以至于圍繞著趙氏孤兒的整個的人物關系和走向都發(fā)生了偏差,程嬰是單身父親,屠岸賈成了溺愛孩子的爺爺,韓厥則是試圖進入這個家庭的后媽,這似乎變成了一個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故事。而程嬰與韓厥之間的對話所引發(fā)的曖昧聯(lián)想,讓觀眾席中充滿了惡趣味的笑場,一出悲情大戲,情緒被破壞殆盡,這難道是一向以高雅自詡的陳凱歌導演想要的風格?
3 ) 《趙氏孤兒》:民做了士該做的事
即便從《史記·趙世家》算起,趙氏孤兒的故事也已在中國流傳了兩千余年。一個情節(jié)并不復雜的故事鋪展于歷史的長河中如此之久,能夠與各個時代的人產(chǎn)生精神共鳴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成為文化的一個母題。在這一母題上承載著復雜而連續(xù)的價值象征,每個時代對這一故事的不同改寫則反映出這套價值象征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下發(fā)生變異的。
《史記》中記載的故事充滿了政治斗爭的險惡和個人智慧狡黠的光芒,這與“春秋無義戰(zhàn)”的時代氛圍是相契合的;待到元代紀君祥的的雜劇《冤報冤趙氏孤兒》,程嬰的身份由門客變?yōu)槊耖g醫(yī)生,同時情節(jié)也更為離奇曲折,這是元雜劇更為貼近市民心理的情感取向的反映;當這個著名的中國悲劇被伏爾泰介紹到法國時,儼然成了“透過劇中幾個中國人的嘴巴向歐洲人宣揚啟蒙時代的精神。”而根據(jù)趙氏孤兒改編的兩個當代話劇中,復仇的主題都被有意淡化(甚至放棄),被強化的是個人在政治斗爭和命運漩渦中的無奈這一具有現(xiàn)代人性論高度的主題。
把趙氏孤兒拍成電影,當然也意味著對這種原型故事的改寫。為了與現(xiàn)代觀眾達成心理默契,電影必然會在這個故事中加入當代觀眾感興趣并能夠理解的價值和情感。同時,商業(yè)電影的市場化運作方式、電影媒介本身的特性以及導演個人的趣味和藝術(shù)追求也會對這種改寫產(chǎn)生影響。放眼望去,中國導演中無論就文化修養(yǎng)還是藝術(shù)水準而言,最有可能用電影對趙氏孤兒完成文化改寫的,非陳凱歌莫屬。也正是因此,普通觀眾和文化人士都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因為它是有可能釀成一起文化事件的。
改寫的第一步是對依附在趙氏孤兒這個故事之上的原有價值系統(tǒng)的解構(gòu)。從《史記》中、從元雜劇里,從程嬰這個人物身上陳凱歌看到了什么?他是一位大忠大義之士,或者換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名英雄。忠是臣對君、仆對主之間的一種關系,而義則是人與人之間超越階級關系主動建立的一種情感契約,但無論是忠還是義,放到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中,都是貴族的道德,唯有士才有可能舍身取義,這與民是不相干的。陳凱歌對忠義的解構(gòu)和重建帶著他濃厚的個人色彩。經(jīng)歷過文革,不斷聲稱自己的“青春被政治綁架”的陳凱歌必然對“忠”有著深刻的個人理解和揪心之痛。對他而言,忠除了是對領袖的無條件服從,還意味著一種刻板的成見,意味著完全接受的被動性。而對于英雄,陳凱歌那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中只知道一種英雄:一種高、大、全,為了集體利益可以完全犧牲自己的英雄。西方式的悲劇英雄始終是他的文化基因中完全陌生的東西。于是這兩者,便成了青春期過后重新接受啟蒙的陳凱歌極力要消除的價值。如果說《孩子王》的結(jié)尾,鄉(xiāng)村教師叮囑學生王福的話“永遠不要抄書”是對“忠”的否定的話,《刺秦》中則以來到秦王宮殿的荊軻突然講起方言,變成一個小丑的方式展示了歷史英雄猥瑣的一面。所以,到《趙氏孤兒》里,陳凱歌的程嬰延續(xù)了元雜劇中的身份,不是必須對主上“盡忠”的家臣,而是一名原本可以置身事外的江湖醫(yī)生,是一介草民。整部《趙氏孤兒》,用陳凱歌自己的話來說,可以歸納為“民干了士該干的事”。并且,這個民不是像士一樣出于某種信念去主動犧牲,而是當命運把他卷入到這個漩渦中來時,在蘇醒的人性面前,幾乎被動地完成了他的義舉。當莊姬“托孤”之時,程嬰并非不怕,是對趙孤的同情使他選擇了冒險;當屠岸賈全城“搜孤”時,程嬰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無意間的舉動導致了最后的犧牲;之后在公孫府上,當藏在隔墻中的妻兒被發(fā)現(xiàn)時,程嬰才真正地面對一種道德決斷:是犧牲自己家的孩子還是讓一百多嬰兒遭受屠戮?這時,他“草根地”意識到這就是他的命,接著他做出了對得起他人性的選擇。所以,陳凱歌的程嬰不是任何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雄,他不是為了忠與義去選擇犧牲,他是最真實意義上的普通人(民),但這普通人卻干了英雄才能干的事。
現(xiàn)在的時代既不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也不是殷切期盼英雄橫空出世的時代,大多數(shù)人對真正天資稟賦超群之人懷著本能的戒備之心。好萊塢的策略是讓一個個平庸之輩鬼使神差地成為超級英雄,使人人都過把英雄癮。而反對英雄的最好策略之一就是抬出一種普遍的人性來:只要想想英雄也和最普通的庸人一樣具有一種共同的人性,那英雄也便沒有什么了不起了?!囤w氏孤兒》前半部分對程嬰人性的挖掘是非常成功的,但并不代表電影處理任何情感和現(xiàn)實問題時抬出人性就都是合理的。實際上,由于過于頻繁地祭出人性這面大旗,電影在人物關系和情感方面始終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
電影剛開始,便在幾位人物的處理上讓人出乎預料。一是晉靈君竟如此之蠢。盡管《左傳》有“晉靈君不君”的記載,但電影中的晉靈君不僅完全不懂為君之道,而且缺乏任何貴族教育的修養(yǎng),智商也顯然在常人以下,似乎活該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二是趙盾父子居然如此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他們的被滅門倒是應了“做人不能太囂張”的江湖道理。如果也按照史實記載的話,孔子倒是稱贊過趙盾:“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之后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觀眾便將領悟到這樣的人物處理是為了給屠岸賈的弒君與滅門行動提供某種合理解釋。如果一部電影不需要英雄,那它同樣也不需要真正的惡人,因為過于極端的惡也是讓普遍人性感到尷尬的東西。屠岸賈并非真正十惡不赦的壞蛋,陳凱歌顯然想在普遍人性的高度下賦予這個人物復雜的矛盾性,但在效果上,并沒有前半部分對程嬰的刻畫成功。擺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被各種前后不一致和莫名其妙舉動撕碎的人。電影前半部分中這個人物誅殺趙氏親族的冷血、揮刀劈向韓厥臉部的兇狠以及摔死程嬰兒子時的陰毒到電影后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繼子面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個讓人尊敬的長者,一個快樂地享受著天倫時光的老人。
由于一味地堆積人性的復雜性,電影的編劇過程出現(xiàn)了太多的硬傷,許多人物的行動缺乏前后一致,且充滿扭捏之感。在“搜孤”、“救孤”階段,電影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讓屠岸賈去區(qū)分哪個才是真正的趙氏孤兒,幾經(jīng)曲折之后,屠岸賈仍舊搖移不定,當終于確定并摔死趙孤后,導演以為觀眾搞清楚了,實際上觀眾卻覺得導演自己搞糊涂了。因為,只要觀眾不是蒼白的人性面前已經(jīng)喪失了任何歷史常識,他們也會明白對于那個時候的人性來說,殺一個與殺兩個、甚至殺一百個之間是沒有區(qū)別的。在各種古代文明中,都曾出現(xiàn)過出于政治或宗教的目的大規(guī)模屠殺嬰兒的事。所以,表現(xiàn)普遍人性是可以的,但卻不應該抹殺人性標準的歷史差別。
電影中的韓厥也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物。陳凱歌無法讓他像在元雜劇中那樣作為一名英雄及早死去,同時又要為黃曉明預留戲份和表演空間,最終,韓厥在幾經(jīng)轉(zhuǎn)折之后,終于淪為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在電影后半部分(既完成救孤行動后)對程嬰這一重要人物進一步刻畫上。陳凱歌說的好:“在沒有任何危險的前提下,救一個孩子,常人也能做到??墒浅虌?5年撫養(yǎng)孩子報仇,未必人人都能做。”對一部電影來說也是這樣,能在一次戲劇高潮行動中把程嬰的人性刻畫出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日常化的生活過程中,使這種人性保持一貫性并更為豐滿。程嬰在電影的后半部分仿佛死了,他由于缺乏真實的行動動機已經(jīng)淪為行尸走肉,他最大的失敗則體現(xiàn)在對趙孤的教育上。陳凱歌也許沒有注意到他對元雜劇劇本的微小改動將會使故事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完全散架。被屠岸賈殺死妻子的程嬰不可能再攜趙孤改姓投到前者門下,屠岸賈也不可能收留他,這不是反人性,而是違背人之常情。同樣,因“救孤”行動而人性豐滿起來的程嬰口口聲聲說要讓長大后的程嬰站到屠岸賈面前,說出他是誰,這一意在使屠岸的一生淪為笑柄的舉動充滿了深切的仇恨,但對于“被認賊作父”的趙孤來說,這種由別人安排的命運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走到了任何普遍人性的反面。由于其間的倫理關系沒有理清,《趙氏孤兒》在后半段迅速地淪為一出鬧劇,對趙孤的養(yǎng)育過程儼然成了兩位“離異”的父親對兒子監(jiān)護權(quán)的爭奪戰(zhàn),一方心懷不軌地討好兒子,卻又不敢對他明言,只是暗暗希望終有一天兒子能陰人家一著,以泄自己心頭之恨;另一方則一邊對養(yǎng)子愛護有加,一邊人格分裂般地向他灌輸虛無主義教育,讓他“什么也不要相信?!倍n厥的身份則像一位“第三者”,一遍攛掇程嬰把兒子完全奪過來,一邊致力于把“原配”那方徹底整死。
無論陳凱歌把普遍人性提到多高的位置,只要他沒有完全解構(gòu)復仇行動,《趙氏孤兒》便不可避免地會展現(xiàn)不同的人性之間的對抗與沖突,將暗示某些矛盾是不可化解的,是超乎人性原則之上的。只是,經(jīng)由“養(yǎng)孤”過程一番無厘頭的胡鬧,當真正的復仇來臨的時候,這一原本應帶著血腥和救贖感的行動已經(jīng)失卻了力量。屠岸賈往程嬰身體輕輕地一刺,趙孤再往屠岸賈身體輕輕地一刺,復仇便告完成了,這不是儀式,而更像是過家家,它帶來的也不是救贖和重生,而是讓人因終于可以不再糾結(jié)而長舒一口氣。
從《梅蘭芳》到《趙氏孤兒》,陳凱歌這兩年的電影都呈現(xiàn)出虎頭蛇尾、藝術(shù)與商業(yè)彼此割裂的特點?!睹诽m芳》的第一段,說好的人太多,可見他拍《霸王別姬》時的功力并未消退。《趙氏孤兒》同樣是如此,一場宮廷喋血政變,拍得驚奇突兀卻有條不紊,讓人想起他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兩部電影中,陳凱歌似乎都在開頭過一把藝術(shù)的癮,把自己想表達的都表達了,之后便按商業(yè)的路子來,劇情、人物、情感各方面經(jīng)不起推敲的地方全冒了出來?!囤w氏孤兒》中對程嬰成功刻畫的部分也是陳凱歌從精英意識的角度對于人性展開的思考,就商業(yè)電影而論,陳凱歌并未能夠放下身段與大眾心理真正打成一片。而讓他完全從娛樂大眾的角度(像張藝謀那樣)拍一部純粹的商業(yè)電影,他也未必樂意。
如果說民做了士該做的事暗示了群眾與精英之間確實存在著人性溝通的通道,那么接下來的邏輯未必就是在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完全抹除兩者之間的差別,或者像陳凱歌那樣隨意地從上半部藝術(shù)過渡到下半部商業(yè),而是盡可能地理清各自的興趣和責任范圍,以謀求更深層次的結(jié)合與合作。
————————————————
個人公眾號:加書亞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記,歡迎關注!
4 ) 賣腐者,意淫者,成大業(yè)也
(有不關鍵情節(jié)講解,自認所有劇情透露不會影響觀影樂趣,請各位放心。)
1
陳凱歌無疑是一個熟諳觀眾心理的導演,他總會讓你看到你想看的,但絕對是在你最想不到時候。
比如說,你絕想不到《趙氏孤兒》是一部靠賣腐和YY的男人撐起來的大戲,那些不夠腐或者不敢于YY的角兒們——即使他們是多么大的腕兒——都爭先恐后的見了閻王,歷史到底是有膽量的人來創(chuàng)造的。不管電影質(zhì)量如何,陳導的這個立意已經(jīng)讓我很受用了。
但陳導畢竟是將近六張的人了,玩弄這些新時代元素,他還是欠缺火候。
《趙氏孤兒》絕對夠腐,我大膽猜測劇本中那些賣腐的文字,都透出一股三十里外可聞的腐味。那些臺詞,就跟老王的表演一樣,處處用力過猛,直白的讓資深腐女也要臉紅,生怕你看不出這是腐,這是在搞基。過猶不及,臺詞雖然生猛,畢竟只能過過嘴癮,又不能真槍實干,非腐觀眾抓耳撓腮,腐女腐男大呼不過癮,兩頭不著岸。比起《妙警賊探》《神探夏洛克》那種基情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的微妙情調(diào),陳凱歌真是大大落了下乘。
兩大主角,都是YY高手。開場不到一分鐘,老王就因嫉妒和野心驅(qū)使,憑空做起場面盛大的白日夢,才有之后的弒王殺相之舉;葛大爺雖然身份低微,武功近乎沒有,也敢憑借一點藝術(shù)家的天分在紙上翩翩起舞,大肆YY十五年后的壯舉,要沒有他那大筆一揮,哪有最后的拔劍相向。這兩次YY,都在影院引起了哄堂大笑,看似顯得唐突,但陳凱歌的用意正是如此,如此嚴肅的殺戮計劃都能處理的如此爆笑,那么影片后半段大量的雷人笑點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2
一部影片保持一個統(tǒng)一的風格很重要,但有時候?qū)а莸倪@種職業(yè)追求效果適得其反,典型的例子就是笑滿全片的《無極》。而像《趙》這樣只讓你笑上半段的電影,大有在前半段可圈可點的例子,有兩處讓我覺得十分驚喜。
一是謀反。從策劃謀反開始,一直是以老王的亂黨視角敘事,立刻就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張力,蚊子殺人,這個概念已經(jīng)很新奇,讓觀眾翹首以盼,甚至不自覺站在亂黨一邊,希望他們計劃成功。而到了實施當日,蚊子出動,叮咬之際卻遭遇一拍,頓時埋下一個刺殺是否成功的伏筆。這里陳凱歌故意拖延,吊起觀眾胃口,因而當王順利倒下時,觀眾難免會產(chǎn)生一種大功告成的喜悅。但隨后“聽遺言”、大批守衛(wèi)出動,又是之前計劃中沒有交代的,立刻將影片帶入緊湊的搏殺,這個段落既遵守了“告訴你計劃,但絕不是全部”這樣的敘事原則,又相當合乎現(xiàn)實中的情理——相國自然有武功高強的守衛(wèi),必須要大軍壓陣才能滅口。
之后的情節(jié)依然不落俗套,按理要拍這種宮廷血洗戲,制造出一個極其慘烈的殺戮過程,表現(xiàn)一方完全被滅也就過關了,但陳凱歌加入了二次轉(zhuǎn)折,他讓相國一方的幾名武士拼死相救,還利用屋頂?shù)躏椀任锛欢葞缀跖まD(zhuǎn)了局面,同時又對武士的誓死護主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觀眾的心理天平不自覺的傾向了相國一方,希望他們得以逃脫,這種預期在馬車逃亡時完全達到了頂點。但隨后情節(jié)就急轉(zhuǎn)直下,車輪斷裂,弓箭兵埋伏,陷阱等待——這些安排既是戲劇的高明,也是現(xiàn)實的必然,你想亂黨怎么可能連這點思慮都不周全?整個陰謀實施過程始終緊緊扣住人心,沒有絲毫松解或者出戲,相當出色。我唯獨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最后馬車墜落,煙塵彌漫之際就該收尾,但影片中還加入了一個表現(xiàn)相國和車夫身中多箭的鏡頭,顯得多余,省略的表現(xiàn)在這里應該更大氣。
二是三人爭奪剛出生的嬰兒。嬰兒到底讓不讓葛優(yōu)抱走,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戲劇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過程十分巧妙。先是讓三人表明態(tài)度,然后陳凱歌用一段長鏡頭拍攝了三人在走廊間的爭奪,這種爭奪并不是激烈的,甚至是有點兒戲的,以黃曉明的武功,要殺一個弱女和一個老醫(yī)生易如反掌,但二人都沒有受傷,因此這里已經(jīng)表達出了他內(nèi)心的兩難,也為之后的轉(zhuǎn)折埋下伏筆。
隨后黃曉明奪到嬰兒,卻因為一個十分奇妙的意外得而復失,嬰兒重新回到葛優(yōu)手里。在這里矛盾達到了完全不可調(diào)和的頂點,黃曉明拔劍相向,表示他心中保命的一面已占了良心的上風。合理解決一個這樣的矛盾,是很考驗編劇功力的事,最佳的效果是“觀眾死活也想不到,但一旦影片交代了,他們又會覺得高妙且合理”。而本片里這個矛盾的解決恰恰就達到了這個效果,一方面,也許是我愚笨,但我的確想不出更合理的處理方法,另一方面,這樣的安排為后續(xù)的奪孤和復仇情節(jié)完美鋪墊,如果沒有如此犧牲,之后葛優(yōu)的行為動機就不再合理,觀眾也不容易被劇情感染。
好的電影激發(fā)觀眾的思維樂趣,而不是侮辱觀眾智商,后者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但《趙》畢竟還是在前者有所貢獻。不管電影中還有其他多少濫俗的橋段,這兩處之妙還是讓它整體保持在了水準之上,陳凱歌畢竟還是陳凱歌,雖然不復當年。
3
同樣是在前半段,還有兩處令我頗不滿意。
一是老王識別真假趙孤的段落。一開始他的判斷接近于名偵探的水準,唯一沒有到場的嬰兒父母必有貓膩,這是個極其精準的推理。直到挖開墻壁之后,面對抱著自己孩子的女人,他說“你為什么抱著別人的孩子”,這又是一處洞察力的體現(xiàn)。至此,稍有頭腦的觀眾都會被說服,老王已經(jīng)識破了“假趙孤”的詭計,就看陳凱歌如何圓場了??上ш悇P歌并未給我們一個如上述第二點那樣的精彩收束,葛優(yōu)的一個雙手奉送,登時讓老王信服。
陳凱歌大概也意識到過于牽強,在片尾又做了一番解釋,老王說他“一開始都懷疑,只有到了葛優(yōu)親自獻孤才完全相信”,但是這樣的解釋反而更是令可信度雪上加霜。大家試想,如老王般心狠手辣,做大事不拘小節(jié)(他曾威脅要殺死一百個嬰兒)之人,既然已有懷疑,怎么會不保險起見,“把兩個孩子全殺了”?他后來在養(yǎng)育趙孤時,還特地身體力行的給他上了一堂“不要信任何人”的課,細細想,簡直是自打耳光。
二是群眾演員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眾父母跪地一場,寅時是最后通牒,他們深知老王掌握所有孩子生死,應該是極度忐忑不安的,而當老王開門宣布“寅時已到”時,卻沒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搶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著鏡頭,他們此刻應該以為自己的孩子即將性命不保了呀。
同樣的,在之后宣布“你們的孩子得救了”時,也沒有出現(xiàn)眾人欣喜若狂的情景,雖然陳凱歌迅速把鏡頭切走了,但還是可以看出所有人始終是一副龍?zhí)紫?。倒不是說對龍?zhí)椎难菁家笥卸喔?,畢竟他們也只是吃盒飯而已,但陳凱歌既然安排了這個情景,總也該適當表現(xiàn)出一點符合情景的人物行為吧?而如果他的目的是要表現(xiàn)群眾對于強權(quán)的恐懼的話,那么一開頭的磕頭、求喂食又是為了什么呢?
4
影片的結(jié)尾和《無極》頗有相似之處,殺不殺,誰殺誰,如何殺,這些問題互相交織,變成了一個無比復雜的情境,其迷局比之前的真假孤兒的戲碼更讓人思維打結(jié),而孤兒的心理和行為轉(zhuǎn)變也顯得比較倉促,仿佛了為了匆匆收尾而作。雖然陳凱歌在現(xiàn)場發(fā)布會上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答,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觀眾其實并不認可影片結(jié)尾的邏輯。
《趙氏孤兒》中大部分轉(zhuǎn)折都合格的增加了戲劇性,但當這種轉(zhuǎn)折太多的時候,卻反而無法建立起足夠的可信性,尤其是當結(jié)尾連笑場都少了的時候,讓我覺得倍加無趣。
文/方聿南
5 ) 編劇陳凱歌變形記
中國電影的死結(jié)就是劇本,劇本這一關過不了,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一
《邊走邊唱》
原著: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強行融入了史詩風格的寓言色彩
舉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鄉(xiāng)間俚曲改成了華夏先祖的傳說
“古時候有英雄,叫夸父,追日頭,五百年”
“古時候有女子,叫女媧,煉石頭,五百年”
陳凱歌:“可以把這部電影看做是陳凱歌的精神自傳?!?br>
評價:拍得非常沉悶,我光看老藝人說一些詞不達意,玄而又玄的話。(蘆葦)
二
《霸王別姬》
原著:李碧華小說《霸王別姬》
編劇署名:蘆葦、李碧華(未參與創(chuàng)作)
變形:劇本完全由蘆葦操刀,陳凱歌沒有動過一個字
蘆葦:“我寫劇本,你不要當編劇?!?br>陳凱歌:“我巴不得?!?br>
八卦:徐楓找到陳凱歌的時候,他開始根本沒看上這個故事,覺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說??墒且驗槌诵鞐鳑]有人給他投錢,最終接招。
三
《風月》
原著:葉兆言小說《花影》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安憶、舒琪(未參與創(chuàng)作)
變形:陳凱歌和王安憶兩人經(jīng)過了多次的長談交流
王安憶:“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他要的東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讓電影承擔這樣重大的負荷對頭不對頭,但我預感到他將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像陳凱歌這樣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電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br>陳凱歌:“王安憶是個作家,并不適合寫劇本,尤其不適合給我寫劇本。因為我們倆的優(yōu)勢是一樣的……王安憶寫的東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點像,所以我們沒辦法真正寫出一個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間的故事,因此整個過程很困難。所以在劇本的階段就決定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問題?!?br>
八卦:葉兆言受邀寫了最初兩稿,陳凱歌拿走了。到上映時,電影字幕中并沒有提到該片改編自葉兆言的《花影》。
評價:到了拍《風月》的時候,陳凱歌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告訴他前面有老虎會咬人,他不聽,非得咬了他才跑回來告訴我:“老板,真的有老虎會咬人?!保ㄐ鞐鳎?br>我太注重藝術(shù),太注重技巧,那種存在于《霸王別姬》里的非常非?!罢妗钡臇|西沒有了?!乙淹撕唵蔚牧α浚讹L月》是一個犯錯誤的階段。(陳凱歌)
四
《荊軻刺秦王》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培公
變形:鞏俐對劇本提出了意見,在經(jīng)過討論、修改了前三十場戲之后,她方才答應出演趙姬。
八卦:姜文對劇本不滿意,并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認為,如果他不能理解荊軻這個人物,他就無法去演,最終辭演荊軻。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據(jù)劇本剪成的,連陳凱歌自己都認為“文學劇本卻有違視像規(guī)律”,后來又重新剪了一版,變平鋪直敘為板塊結(jié)構(gòu)。“與其這樣拉開的散點兒的敘事,還不如把情節(jié)集中起來?!焙髞碓?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訪時,他又表示“第二個版本是我被迫為歐美市場做的,他們派了一個人到北京來說你應該這樣剪、那樣剪。因為這是一部預算很高的電影,我沒辦法不聽,心里很不開心,因為我覺得原來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br>
評價:在劇情與人物的邏輯關系上,如其劇本般的混亂不堪難以理喻,猶如進入了一座無視結(jié)構(gòu)原理的巨無霸式的建筑之中,滿目是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的堆砌,臺詞聲嘶力竭內(nèi)容卻蒼白無力。(蘆葦)
五
《無極》
編劇署名:陳凱歌、張?zhí)?br>
陳凱歌:“張?zhí)渴怯胸暙I的,我覺得他最大的貢獻就是陪我一塊聊天?!?br>張?zhí)浚骸拔液完悇P歌導演在5個月的劇本討論中,唯恐觀眾不笑,觀眾能笑,是看到了劇中的荒謬性,《無極》是蘊含著深刻主題的詼諧劇、悲喜劇?!?br>
六
《趙氏孤兒》
原著: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一是加入屠岸賈弒君情節(jié),二是韓厥放孤后未自殺,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賈的死法。
高璇:“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創(chuàng)作是元雜劇沒有的人物——程妻對于情節(jié)走向的翻轉(zhuǎn)、推動,貢獻最大的情節(jié)是程嬰把趙孤抱回家,城門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嬰兒,程嬰找公孫,回家發(fā)現(xiàn)程妻已把趙孤頂包程勃交出,從而把趙孤和100個嬰兒捆綁置換為公,程勃為私,懂劇本的人知道:此節(jié)盤活上部?!?br>高璇:“關于上半部,情節(jié)都在,意思變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說是我們的上半部,同樣下半部也并非與我們無關,戰(zhàn)爭一節(jié):趙孤冒進被圍、屠岸賈救之受傷、趙孤再求程嬰反救之,包最后一節(jié)弒屠,沒離開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們的后半部是:程嬰利用趙孤接近屠岸賈,幾次殺之未遂,于是決計利用趙孤復仇,當前史批露,趙孤于情無法下手,于理必須殺屠,程嬰目睹趙孤糾結(jié),遂覺自己逼少年殺人之殘忍,在復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潰手軟,程嬰為護趙孤,以身殞命?!?br>任寶茹:“電影中,‘毒蚊子殺王’和‘兩條魚滑倒韓厥’兩處情節(jié)并非我們的設計,而是導演的妙筆。”
八卦:在劇本寫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結(jié)點后,由于接受不了趙孤和屠岸賈情深意篤十五年、聽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弒父這樣的情節(jié),高璇與任寶茹退出創(chuàng)作,而陳凱歌堅持最后結(jié)局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么時候陳凱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學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關懷,不再攬編劇的活兒,或許《霸王別姬》還有得超越。
其實,一切悲劇的起點已經(jīng)安排在了陳凱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說我的作文寫的就不成,別的科目成績還可以,他們還納悶我作文不好,干嘛還考中文系。其實,當時我自認作文寫得是不錯的,很有文學性,已經(jīng)忘了當時的作文題目了……”
6 ) 三分之一好電影
《趙氏孤兒》 好的段落是真好,淡的部分也是真的讓人坐不住。
開頭的謀殺、政變和搜孤救孤段落劇情緊湊,人物命運一直在牽著人往下走,確實做到了如海報上所言“盡管我們都知道結(jié)局,還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鐘”。宮廷政變一幕的壯麗與慘烈,可以與大多數(shù)史詩電影杰作并列而無愧色。無論美工、攝影,還是臺詞和表演的考究都有效地撐起了影片的氣場,當然,這是陳凱歌電影一貫的好處。
劇情從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府上要人開始有些松懈,不過還有個小高潮在等著,那就是屠岸賈摔死孩子那“砰”的一聲,在座不少女觀眾迸出一聲尖叫。從此以后,劇力開始無可救藥地走向松弛。
看得出,在程嬰這個角色上陳凱歌做出了不少努力。此人顯然是個奇人,既表現(xiàn)在他維護孩子的勇毅上,也體現(xiàn)在他別出心裁的復仇方式上,然而時代的變化,又必須給這個人找到新的動機,才能令觀眾信服。陳凱歌的努力斑斑可見,成果卻難盡人意。程嬰常人的一面被釋放的過多,過碎,而英雄的一面卻并未找到合理的解釋,于是我們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糾結(jié)在要不要讓孩子上學、要不要保守父親和另一個男人之間的秘密、要不要從軍這樣一些游離于題旨之外的情節(jié)線上。當然,可以說這是在借孩子展現(xiàn)兩個父親之間的爭斗,可是這種爭斗的張力明顯不足,展現(xiàn)得也缺乏層次。
程嬰和屠岸賈,一個是失敗者,一個是勝利者,一個是郎中,一個是大臣,一個是門客,一個是恩主,這種關系本來可以經(jīng)營處很多奇巧的場面來,可惜我們看到的盡是一段段淤積纏繞的瑣事。就是這些不知所謂的情節(jié),把陳凱歌電影中那些一貫華麗的臺詞拖累成了迂闊的抒情,把那些精彩的表演拖累成了雞肋。即使如此,影片仍不忘在結(jié)尾用耳熟能詳?shù)摹皦衾飯F圓”段落強調(diào)程嬰是個英雄,完全不顧情節(jié)和周圍環(huán)境的合理性,這劇力與影片開始部分相比,簡直是高臺跳水般的落差。
其實照我說,不如干脆把成長的這一段處理成純粹的喜劇,跟前后兩段的反差越大越好,甚至可以發(fā)展到程嬰一度想跟仇人和解的地步,然后再轉(zhuǎn)折到悲劇,這樣張力會更大。
影片的制作當然是很好,陳凱歌電影在這方面是一貫的高品質(zhì),從美工、道具到服裝都一絲不茍,單看畫面,絕對是一種享受。不過也出現(xiàn)了一些單刀、筷子之類的器物上的毛病,算是瑕不掩瑜。另外,能不能別再讓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大老爺們動不動披一身繁縟累贅的泡泡紗了?質(zhì)感不一定非要這么做出來吧?
作為動作片影迷,要好好夸一夸谷軒昭給《趙氏孤兒》設計的宮廷政變一場動作戲,快速而細碎的剪切是糊弄普通觀眾的大路做法,難得的是突圍的空間層次明晰,人物關系清楚。而在此基礎上做出了陷阱、宮殿中懸掛的裝飾壓倒眾人、提車疾行突圍等漂亮場面,就真的需要想象力和細致的心思了。這一場動作戲無懸念入選我的“年度十大動作場面”之列。
與劇情走勢相映成趣的是,后面的迎擊胡騎和屠岸府復仇兩場打戲得簡直慘不忍睹。跟胡人作戰(zhàn)的場面完全就是不顧史實和合理性的亂沖,直接倒退到《岳家小將》時代,而且連那一點趣味都沒了。復仇一場則是不管人物情緒和受沒受傷,一律是華麗麗滴盤旋和翻騰。香港武指不懂戰(zhàn)陣和虛張聲勢的毛病暴露無遺。
縱觀整個片子,陳凱歌始終還是太有藝術(shù)腔調(diào)了一點,太文以載道了一點,哪怕這腔調(diào)里已經(jīng)沒有了內(nèi)容,這文后面早已沒有了什么大道,他依然還是喜歡那個端著的架子。他可以把一個很有文化的題材經(jīng)營成一個漂亮的庭院,卻總是忘了要給人留下一個進出的院門,只有他自己端坐在水榭中怡然自得。對于這個他宣稱要去對話的時代,他終究還是隔膜的。
Ps.關于片中N個男人之間的對手戲,我不敢惡意揣測陳導的趣味,不過可以敬告廣大腐女,你們的大批糧草到了。。。
看完總算明白王學圻為何會在之前采訪中說葛優(yōu)有夫妻的感覺了。。。PS:黃曉明也對葛大爺不離不棄。。。赤果果的基情四溢
凱子哥,真的,程嬰到底怎么你了,你要這么作踐他?
與風格一貫生猛的姜文和敘事九淺一深的馮小剛相比,陳凱歌這幾年拍電影越來越符合他這個年齡段男人的性能力:前戲精彩,后繼無力。
救孤部分很好。最后三刻鐘爛尾了。
四星,中國電影加一星,五星,我覺得感動了我,很簡單。
我說兩個人為了復仇每天商討計劃哪里腐了,你們有病??!沒藥治你們!
前半部分實在是好。中間開始掉鏈子,結(jié)尾直接灑狗血。
劇透:甲舅死了,甲爺死了,甲爹死了,甲媽生下甲后死了,甲全家都死了;丁死了,乙兒死了,乙妻死了,乙當甲爹,丙當甲干爹;死的人都是丙殺的,丙殺死乙,甲殺死丙。評價:前1h五星宮廷戲,連死七命,值半價票,導演陳凱歌;后1h三星育兒戲,熬死倆人,不如退票,導演凱歌陳。【UME安貞】
凱歌還是英雄氣短啊
為什么陳凱歌總是虎頭蛇尾?
“你騙了我”“是你騙了我!”我對不住他他對不住你你對不住我blablabla……腦海中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史詩故事卻被演繹成小打小鬧的娘娘肥皂劇
范冰冰竟然越來越美了……
人妻爹+鬼畜干爹+妖媚疤臉叔叔,三個男人相愛相殺的爛尾育兒故事
葛優(yōu)真是神了?。。∮窒肫鹚哪遣俊痘钪?。一個真正的演員應當如此。
我喜歡那位用雙腳當車輪的死士
1/3好酒,2/3白水。
陳凱歌繼 《無極》 后又一史詩巨作!!!
多一星給黃曉明勾人攝魄的小眼神兒。
前一半好劇本把這部后期完全做毀的片撐到四星。@編劇高璇 @任寶茹 真給力,還是不能高看陳大師,尤其不能高看娶了陳滿神的陳大師……
你們說的都很好,我就不多說什么了。陳凱歌已徹底精神分裂,此事古難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