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魔術(shù)師的心魔
影片最后留下了一張黑白照片,就是魔術(shù)師一直在后臺凝視的那張。據(jù)說這部電影就是Tati為了自己女兒所寫。然而戲劇化的是,Tati還有一個私生女,聲稱這父親沒有親手搬上銀幕的劇本是寫給她的!無論如何,在觀賞之前我們不知道更多的關(guān)于影片結(jié)尾那張黑白照片的故事,只能從舒緩的畫面中感受那種默默隱忍的溫情:對于一個當過父親的人而言,能夠再有一次給予愛的機會,也應該是生命中一種饋贈。
可魔術(shù)師之于小女孩是臆想中的父女嗎?還是殺手萊昂和馬蒂爾達之間微妙的情愫?還是說,孤獨而溫存的兩個人相遇之后在各自的位置上尋找可以相互靠近的方式?一雙年輕的目光在熱渴地尋求生活中的魔法,可以一廂情愿地把窗外的棉絮看作是雪花,從壁爐中點燃一屋的橘黃色,等待一個溫暖的陌生人到來;另一顆無處寄托的心在流浪中苦覓欣賞的眼睛,在已經(jīng)冷漠的城市中認真地跳動,無論晚點多少,都一絲不茍地準備出場,試圖給人帶來由衷的歡樂。她有樸質(zhì)的勤勞,也有著不加掩飾的憧憬和幻想;他有老式的嚴謹,更有默默的體貼與深沉的留戀。只是,當這種索求和給予的紐帶建立之后,語言的不通反而擺脫了措辭的困擾,彼此都以自己最本能的方式表達各自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變本加厲,往各自的幻象中越陷越深。當女孩子在鏡子前品鑒那種最純粹的自我陶醉時,魔術(shù)師不也在拉下那件舊大衣時充盈了一種久違的驕傲和自尊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拮據(jù)而慷慨的法國魔術(shù)師還是淳樸又虛榮的鄉(xiāng)村女孩,他們其實是在相互滿足,相互成全,我們怎么忍心說誰對誰貪婪,誰對誰驕縱呢?
然而悲劇在于魔術(shù)師的行當是被那個年代逐漸拋棄的,他不得不一再出賣自己的體力(夜間修車鋪)和尊嚴(女士品櫥窗秀)來換取金錢,從而兌換女孩子目光中那個信任而值得依靠的形象。深夜,他醉醺醺地回到專門接待藝人的小旅店,推開臥房門,看到熟睡的女孩子,這時鏡頭節(jié)制地頓了幾秒,然后緩緩關(guān)上。第二天早上我們可以看到沙發(fā)上的魔術(shù)師向空中伸出了胳膊,勾著手腕——他難道不是做了一個有關(guān)親密,有關(guān)相依相擁的夢?是回憶還是還臆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年長者的心中匿藏著一顆孤獨依舊的心,然而卻在醉酒時都保持著紳士的隱忍與內(nèi)斂。這種細節(jié)的安排與曖昧的暗示可以說是《魔術(shù)師》里最厲害的地方,讓人于不經(jīng)意中突然覺察,唏噓不已。可殘酷的是,對于人物而言,生活給予這種沉湎毫不留情地打擊,連廉價的櫥窗秀工作都因此而丟掉——那樣一個夢讓魔術(shù)師晚了工作時間。然而更殘忍的是,除了難以填滿的物質(zhì)要求,另一種情感上的需要是年邁的魔術(shù)師無法提供的。
當女孩子開始打扮自己時,她其實是在等待被關(guān)注的目光,在等待于另一個他者的注視中建立新的自我。魔術(shù)師眼中的自己是原先那個,她不要。她要更新的自己。她沒有意識到那個更新的自己是不屬于那個給予她這一切的人。生命中總有那么一刻像機器的按鈕一樣靈敏,只要輕輕一點,整個青春的機關(guān)就被打開,生命中的圖景就此更換,無法挽回。那是蟄伏在生命的源動力,在剛開始的時刻以青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然后一直激蕩在血管中,只會隨著時間的沉淀變化形式,而不會消盡。因而女孩子的行為不構(gòu)成對魔術(shù)師任何意義上的負義,那是她生命長成的必然節(jié)點,只是對于魔術(shù)師而言,這無疑是生活把他拉下變魔術(shù)的舞臺,讓他明白自己一直都是在表演魔術(shù),而不是現(xiàn)實。在劇情發(fā)展中,我們看到魔術(shù)師為了躲避迎面走來的女孩子和她男友誤入電影院,第一次站到了觀眾的位置去觀看那個幻化的舞臺。這里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位置的轉(zhuǎn)換,魔術(shù)師恐怕第一次意識到,他在不斷更換舞臺的同時,觀眾也在不停地等待不同的帷幕。
她是他唯一的觀眾,他卻不是她唯一的舞臺。
因此他最后決定離開,留下現(xiàn)金、野花和一張紙條:“Magicians do not exist”。既是寫給女孩子,也是寫給自己。他是首先相信自己魔術(shù)師的身份并依賴于曾經(jīng)憑借嫻熟的手藝贏得的尊重與吸引,然后才有接下來生活的苦役和最后無助的落寞,盡管回憶中有淡淡的回報——挽著手在馬路上漫步,虛驚一場之后的美味晚餐,可生活中,或者說成長中,有更精彩的節(jié)目吸引那唯一的觀眾。他的魔術(shù)并不是魔法,甚至不僅沒有魔法師,魔術(shù)師也不存在,有的只是堅硬的生活和不知疲倦的時光。除了腹語術(shù)除了紅鼻頭,除了兔子和禮帽,除了貧窮和饑餓,其實還應該有新的生活。
但最后一刻我們真說不清魔術(shù)師是真正地開始真實面對自己了,還是向生活徹底繳械,完全妥協(xié)——放生激情的兔子,擰緊輸送歡樂的閥門;我們是應該相信風吹起的書頁真的是另一雙翅膀的化身,還是應該為收起來的長鉛筆哀悼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時候該選擇離開了,否則他的生命將會被沒有意義的耗盡。因為他對付出已力不從心,由于成長,經(jīng)他一手出落成的倩影也不再單單為他而優(yōu)雅。況且,離開對于女孩在而言,也一如斷乳,她更需要蛻變,更需要適應沒有魔法甚至魔術(shù)的世界,用自己的翅膀飛翔。
總歸是要謝幕的,無論是魔術(shù)師給觀眾展示的兔子,還是生活給魔術(shù)師遞到手中的幻象女兒。所以電影的名稱是Illusionist而不是Magician,不簡單是關(guān)于手段的把戲,還是關(guān)乎大腦的自欺欺人——當魔術(shù)師在船上伸出手指,翻轉(zhuǎn)間夾出一張新船票時,他已入戲太深。
豆瓣同城觀影活動“光影之廈 · SECS”
http://site.douban.com/movingmovie/ 2 ) 其實她愛的并不是魔術(shù)
據(jù)說這是一部不需要用對白就可以感動人的電影,但是看到最后并未覺得有多觸動心弦。后來讀了很多評論,只是想說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女孩子!
中途的時候曾以為兩個主人公的關(guān)系會趨于《這個殺手不太冷》,這種想法果然是玷污了好電影。說實話,我完全看不出小女孩到底有哪里表現(xiàn)出她是熱愛魔術(shù)的?
從最開始在那個小鎮(zhèn)上,她只是對于魔術(shù)好奇,讓她那么努力的去接近魔術(shù)師幫魔術(shù)師料理的原因都只是因為魔術(shù)師會以變魔術(shù)的形式給她物質(zhì)的獎賞,不管是硬幣還是那雙紅色的新鞋(話說她穿上新鞋就把舊鞋扔了的那一幕,讓我很不爽,那么喜新厭舊物質(zhì)到頂嗎?)
在愛丁堡,她的心思更不在魔術(shù)本身,她愛的是浮華的表面和物質(zhì)的享受,她想要美麗的衣服,想要去高級的餐廳,想要項鏈,想要愛情,想要所有的人都以欣賞羨慕的眼光看著她,一如她從前看著其他人一樣~
從開始到最后,她愛的都不是魔術(shù)本身,而是魔術(shù)化的物質(zhì)。她想擁有華麗的外表,而魔術(shù)師的舉動讓她可以沒有負擔的獲得她想要的,她看不到魔術(shù)師的努力,那些浮華背后的心血。
是真的不懂,還是不愿意去懂?
3 ) 淡淡的憂傷
這是一個過氣老魔術(shù)師帶著一只會咬人的兔子,和一偶遇的孤女愛麗斯兩人在城市流浪的故事。
這部動畫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酷炫的3D效果。屈指可數(shù)的對白,憂郁樸實的畫面,恬靜清淡的配樂,電影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透著淡淡的憂傷?;蛟S會覺得愛麗斯太貪慕虛榮,總讓老魔術(shù)師變出自己想要的,漂亮的高跟鞋,合體的連衣裙,華麗的大衣。
老魔術(shù)師卑微的魔術(shù)演出收入僅夠維持生計,為了滿足愛麗斯的物質(zhì)需求,老魔術(shù)師當起了洗車工、涂料工、櫥窗展示員,后來還賣掉了魔術(shù)道具。當愛麗斯找到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后,老魔術(shù)師就全身退,老魔術(shù)師對愛麗斯如父愛般,仿佛是老魔術(shù)師對多年失去聯(lián)系親生女兒的一種彌補都寄托在愛麗斯的身上。
我們何嘗不是那個不懂事的愛麗斯呢。媽媽,我球鞋舊了。爸爸,我同學用上電腦了。爸爸媽媽,我想買房了。父母省吃簡用拿出他們所有的積蓄,努力滿足我們一個又一個愿望,老爸老媽就象魔術(shù)師一變出我們想要的東西新球鞋、電腦、房子。
在我們的父母還不太老時,我們也當回魔術(shù)師,變出他們想要的一些,彌補一下內(nèi)心的愧疚。
這是2010年看完《魔術(shù)師》留下的文字,2020年周末又重溫了一下電影,還沒看到故事的結(jié)尾,我就把電視關(guān)了,不太愿意去面對故事憂傷的結(jié)尾,10年間的流逝,來來往往,所能彌補的機會真的不多,愛可能是無所不能的魔術(shù),卻無法讓時光倒流。
4 ) 無名者的生活
(08年看了《瘋狂約會美麗都》,從此關(guān)注Sylvain Chomet。那種“手作人”才有的質(zhì)感讓我傾心。細細密密的細節(jié),精益求精的畫面,妥帖動聽的配樂。溫暖和諷刺都那么克制,充滿力量。他的片子動人之處,都是結(jié)結(jié)實實打動了心靈深處,而不是煽起的情緒。Chomet是個頑固的懷舊之人,思念的都是些與現(xiàn)代格格不入的美好。詩意的憂傷。果然是同道中人。難怪我那么愛他。
今年終于等來《魔術(shù)師》。可能是用了Tati劇本的緣故,少了美麗城的辛辣和怪誕,多了幾分溫潤淡雅。不過也恰好表現(xiàn)出他的多面來。畢竟才出過兩本長片啊,我很好奇他的潛能究竟有多深:)看完魔術(shù)師,我就有預感它拿不了奧斯卡。這種意境太不主流了。然后覺得不拿奧斯卡真的一點也沒什么。Chomet的片子就是那種,看完后內(nèi)心默默歡喜,但不會廣而告之或極力想說服他人也去喜歡。只是恰巧遇到同好了,一陣激動,為彼此的貼近滿心喜悅,或許會有一番熱烈討論,但能夠言說的似乎終究也超不過片子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受。)
【這篇只是因為對話產(chǎn)生的零碎后感,談不上影評】
用魔術(shù)為小女孩編織夢境,這當然是最容易看到的情節(jié)。但我并不認為這就是本片的主旨。我從片子中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魔術(shù)師,和那些落魄的藝人們,在即將到來(或已經(jīng)到來)的時代越來越?jīng)]有生存空間。他們的生活方式,真心欣賞他們表演的人群的生活方式,都日漸式微,注定消失。結(jié)尾一盞盞燈光暗去,就是最貼切的隱喻。
小女孩只是魔術(shù)師在落幕途中遭遇到的人事之一。她給了他最后一個自我證明存在價值的機會。在這一點上,他比小丑和腹語師都要幸運。他至少有一個當真的觀眾。但是這又能怎么樣呢?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熟人社會到商業(yè)文明,innocent的小女孩遲早會發(fā)現(xiàn)魔術(shù)是幻術(shù)。他不是救世主,拯救不了任何人。魔術(shù)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帶來適當?shù)挠鋹?,那就是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純粹是對精湛技藝的欣賞和贊嘆。一旦一方當真,那魔術(shù)就不再是魔術(shù)了。是巫術(shù)。
小女孩對他是一種好奇和信賴,覺得他的魔術(shù)有趣神奇,能向她展示一個與小島生活全然不同的新奇世界。而并非因為了然他的處境,所產(chǎn)生的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他們不是一個國度的。倒是他留下那張字條離開之后,小女孩若有所思,她站在窗前看雨的背影有了一點點遲疑和沉重,我愿意理解她此刻開始有點懂他,開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人間不存在魔術(shù)”,這是對小女孩說的,也是對魔術(shù)師自己說的。他終于對自己——這個兢兢業(yè)業(yè)除了有限的魔術(shù)之外一無所長卻自尊敬業(yè)的魔術(shù)師——說出了這一點。清醒,無奈,帶一點殘酷,但更多的是悵然和憂傷。然后往前走。
所以后來在火車上遇到那個掉了鉛筆頭的小姑娘,魔術(shù)師思考了一下,沒有再把自己的長鉛筆變給她。我看到這里頓了一下,按之前的邏輯,善良如他是肯定會把自己的長鉛筆通過魔術(shù)送給她的。但是沒有。應該不會有人解讀為自私吧?我的理解是,他的確是打算朝前走了,順著生活的河流。局長提到教育觀,我覺得也是有趣話題:向孩子呈現(xiàn)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告訴他世界本來的樣子,還是為他制造一個美好的夢境?哪一種更好?哪一種更負責任?
據(jù)說劇本是Jacques Tati原創(chuàng)的。我未曾看過他的片子。但很好奇這位1907年出生的啞劇默片喜劇大師在面對五六十年代的社會文化變遷會是怎樣的心境?
Chomet在我看來是頑固的懷舊之人(從他堅持手繪亦可見一斑),思念的都是些與現(xiàn)代格格不入的美好。從美麗城就是。但他處理的手法是我尊敬的,也很喜愛。就是克制。無論懷古,還是諷今,都是克制的。所以有力量。我理解這種手法來自一種悲憫的視角。和美麗城的辛辣、dramatic相比,魔術(shù)師里的鏡頭幾乎是平緩地掃過每一個角色,有點像一種上帝的視角(以其客觀包容而非神圣性而言)。無論你是優(yōu)雅的,質(zhì)樸的,純善的,還是無知的,粗鄙的,勢利的,就這么看著你,讓你如你所是地存在著。當然會有偏愛,會有自嘲,還有戲謔的幽默,但既不高歌也不鞭撻。我覺得這是一種閱盡人世之后才會有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詩意,除了手繪的質(zhì)感外,正來源于此。
而Chomet花七年時間來講這么一個過去的故事。他講述一個漸漸消失的世界,那個世界曾經(jīng)存在過這樣的人群和心靈。這讓我溫暖。但我并不覺得他抱著重歸的念頭,他只是重訪。這種重訪讓人對現(xiàn)如今的生活和時代的走向都多了些許沉思。他以回望的方式,朝著未來走去。
所以鉛筆頭最后沒有變長。魔術(shù)師還會是魔術(shù)師么?對我來說這似乎并不重要。一個時代或許結(jié)束了,但生活還在繼續(xù),不知為何,我對這個魔術(shù)師會好好地過下去充滿希望。
剛剛看到陳丹燕的一段文字,覺得和此片也很般配,引來一用:“我想,如果一個人無論如何,還是想尋找世界的意義,一個人越過千山萬水,是想能看到世界上終有一處,古老的一切仍生機盎然,人們安頓在自己的根里,哪怕經(jīng)歷長達十幾個世紀的踏伐,都沒有被割裂。那么,這個人就該去愛爾蘭找一找?!?br>
p.s: 感謝局長觀后感(
http://www.douban.com/note/141424544/)引發(fā)嚴肅討論(嚴肅!這在他該有多難得啊~~),有此影評。
again,推薦兩篇有營養(yǎng)的豆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6600/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86487/ 5 ) 魔術(shù)師
與幾位朋友去城北老戲院Music Box Theatre看法國導演Sylvain Chomet新作《魔術(shù)師》(L'illusionniste,2010)。
我并非動畫片愛好者(先不談中國式的水墨動畫),大約出于某種偏見,認為這種形式無論在主旨還是形態(tài)所呈現(xiàn)的層面深度和豐富度較之電影膠片拍攝的普通劇情片為有限。這里的重點不在于CGI技術(shù)是否發(fā)達到可以亂真的程度,而是普遍來說,人們對動畫片的預期更多是種淺顯歡快的na?veté(當然有些具形式探索意義的歐洲動畫如波蘭和俄羅斯的有些不同),與對“representation”的期待不同有極大關(guān)系。 當然早期迪斯尼動畫片令愛森斯坦十分著迷并寫下一本我認為仍是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動畫片研究專著。他更看重的是動畫片本質(zhì)中,如“火”一樣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animism泛靈論(身體的不可預期的隨意變形等等,完全掙脫“寫實”的indexical束縛)。當然,如果這種活力和不確定性漸漸被工業(yè)化、類型化和模式化,其魅力也逐漸喪失,如多數(shù)當代迪斯尼動畫片。3D也只是感官刺激的權(quán)宜之計罷了。對于宮崎駿作品,看過幾部,想象力不錯,但作品太多,不免有重復之處,便無更大興致一一看過。Chomet作品倒是例外。大約因為它們?yōu)閿?shù)不多,并保持著“手藝人”的獨特性、原創(chuàng)性、精致性和非凡的想象力。以及,用動畫這種似乎“單純”的形式,來暗示一些曖昧的、冷酷的、悲哀的、敏感的……等等復雜的層面,而這些東西,(或許又是偏見),深植于法國文化中。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壕腿缫粋€看似單純?nèi)绨准埖男∨?,卻有成年人的坎坷凄慘身世、豐沛的思想、敏感細微的情感……一個怪異而令人有些不安、卻印象深刻的組合。與《殺手萊昂》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早熟的小女孩,有些類似。
在“L'illusionniste”中的魔術(shù)師(依照塔蒂形象而繪,因本片塔蒂編劇,有半自傳色彩)無意撞進一家正在上映塔蒂電影的影院,與銀幕上的塔蒂影像(來自“Mon Oncle”)面面相覷時(這讓我想起蔡明亮的《不散》中陳湘琪的臉部特寫與銀幕上《龍門客?!分腥宋锬槻刻貙懙慕徊婕羟校滩蛔⊙劭舭l(fā)熱而潸然落淚。結(jié)尾再次忍不住任眼淚流了滿臉,尤其看到櫥窗里被(現(xiàn)已淪為乞丐的)藝人賣掉的偶人,屢經(jīng)降價,無人購買,免費贈送而無人理會,只好苦著臉,寂寞地坐在那里……對于慣于隔開距離而盡量保持“超然”心態(tài)審視電影的研究者來說,似乎有些難為情。而平靜下來后,也開始思考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這情形非常罕見,往往對于刻意煽情的電影,還要報以訕笑。記得上一次看電影而落淚,應是在gene siskel film center看Lou/ *Ye的《Yi /He/ Yuan》,那是因為感同身受那一代人的創(chuàng)傷,及整個民族的說不清道不明、難以醫(yī)治的創(chuàng)傷(也還記得導演楊樹鵬告訴我,當年在巴黎看完這電影,出來坐在街邊哭得稀里嘩啦)。
“L'illusionniste”到底哪些方面觸動了我?籠統(tǒng)粗略歸納,也許有以下原因:(1)對人物及其所處境況的sympathy(最初級);(2)對時間流逝(1950年代)、電影史(Mon Oncle與L'illusionniste相隔半世紀的相遇)、電影人(塔蒂)的敏感和感懷;(3)情緒之結(jié)果,也許與具體電影并無絕對關(guān)系(雖然是誘因),很多時候,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自己的本質(zhì),崇尚復古者是也。
它有些sentimental,但并未太過直露,恰當控制,常可以減法做成加法。而且再次印證:影片對觀眾的情緒感染力,與“寫實”(realism)有一定關(guān)系,但無絕對關(guān)系。從前完全不會想到,看動畫片會哭。那些沒有實體的、繪出來的影像(或粘土造成而拍攝下來的影像),與攝影機捕捉、拍攝下來的實物的影像,其在感動人與否方面,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更重要的,在于是否能營造影片整體的氣氛和情緒基調(diào),或表達某些切中要害的主題,而引起身處某種具體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的觀眾的聯(lián)想……此處,則是經(jīng)濟、技術(shù)發(fā)展,社會娛樂文化形式的變化,造成對傳統(tǒng)手工業(yè)模式的沖擊——包括手工藝人,和以表演為生的民間藝人。馬戲團、魔術(shù)師、雜技表演者、小丑,都被淘汰,身處廉價旅館,淪為乞丐或企圖自殺;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樂(片中對The Beatles的影射)、電視(櫥窗中展示)、巨型百貨商場和櫥窗所代表的消費主義(魔術(shù)師為生計所迫在櫥窗表演,賺錢后在同一處消費——為女孩愛麗絲買漂亮大衣、裙子和高跟鞋,而后者則是消費主義的典型俘虜)、全球商業(yè)資本主義(片中以“暴發(fā)戶”式的美國人的行為、口音為例)……
塔蒂原作劇本的基調(diào)也許略為明朗,尚未讀過,不得而知。因劇本寫于1950年代末,這些巨大變化在當代更為顯著,隨著數(shù)字技術(shù)發(fā)展,網(wǎng)絡(luò)媒體、數(shù)字影像、動漫游戲……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無限復制的視覺和影像文化,更將手工業(yè)時代的精耕細作和唯一性擠到角落,難以為繼。同作為手工創(chuàng)作者和藝術(shù)家的Chomet,大約更能感同身受,將自己對時代的思考和感慨投射(project)進塔蒂的劇本。在里維特新作“36 vues du Pic Saint-Loup”(2009)中,也有關(guān)于流動馬戲團觀眾寥寥、異常凄慘的描述。沉靜中更有種遲暮的沉痛。不斷思考現(xiàn)時與過去的關(guān)系而重新界定我們在時空坐標中的位置,文化和藝術(shù)的軌跡,反思和反省,常常失望、迷惘更多。
魔術(shù)師并不存在。這是喚醒愛麗絲、導演自我喚醒、及喚醒觀眾的過程。無論如何嘆息惆悵,大家都不可能在時間卷軸中重回過去,或者永遠停留在現(xiàn)在,許多我們個人之力無法控制的變化,依然會在這世界發(fā)生,而我們?yōu)榱舜婊?,就要學著適應。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反抗只是局部,不是常態(tài)。
音樂看似簡單、輕盈、甚至有時歡快,與影像隔開距離,來反襯悲哀的基調(diào)。聲音一如塔蒂電影,有時含混不清,類似murmur,而sound effects很多時候成為創(chuàng)造喜劇效果的sound gag。
也樂于從中讀出對其他電影的reference。除了前文已提到的塔蒂的“Mon Oncle”,亦向《于洛先生的假期》(1953)中著名的打網(wǎng)球場景致敬;愛麗絲隨魔術(shù)師爬上小丘,忽然倒地,直挺挺滾下來,一個喜劇場景,卻令人想起布萊松《穆謝特》(1967)中著名的自殺場景;老魔術(shù)師含辛茹苦,為取悅不諳世事艱辛的愛麗絲,一度令人想到約瑟夫?馮?斯登堡的《藍天使》(1930)。
6 ) 姑娘啊,你的名字叫欲望
關(guān)于此片的影評,考證帝也好,抒情帝也罷,瓣兒里一貫能人輩出,就不班門弄斧了~
只是想說,我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心情啊?。。。。。?!
Alice,本質(zhì)上還是個心地純良的好姑娘,在這個社會底層小市民濟濟一堂的小旅店里,樂善好施,會記掛著溫暖那些窮困潦倒的單身漢們,哪怕只是幾分鐘的探訪,幾份自己煲的湯,就能讓對方感受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沒人記得他。有時抓住一個人的胃,意外還能抓住一條生命。
但,也還是掩蓋不了讓人窩火的缺點所在。。。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欲望!有物欲,甚至物欲強,都沒關(guān)系,人之常情,沒什么好掩飾的。但是寄生般單純依附別人過活就不像話了吧喂!
最初的感動來自那雙普普通通但遮風避雨的小紅鞋子,意外驚喜的小禮物,帶來前所未有莫大的安全感與依賴感,繼而才生出偷偷追隨魔術(shù)師的抉擇,勇敢讓自己的生命自此納入別人的軌道。
初來乍到大都會,滿眼的光鮮陸離,流光溢彩,時髦的姑娘們裊裊婷婷,顧盼生姿,又正是同樣芳華的年齡,Alice免不了懵懂地萌動起來。從怯生生試探性索要的高貴白色風衣,到做工精良的天藍連衣裙,再到不經(jīng)過問自行取走的高跟鞋(你這是明偷啊喂?。?。綺羅金翠,錦衣玉食,欲念泛濫逆流成河。。。從一個卑微地味的鄉(xiāng)下女孩,搖身變成流金之地摩登女郎中的一員,從對別人羨慕嫉妒恨的仰視,變成他人憧憬瞻仰的對象。
你可曾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么?
老派紳士模樣的魔術(shù)師,因為語言的不通,心理的不忍,終究還是沒戳穿女孩對他、對魔法的幻想,默默給予著一個父親對于女兒般的陌生女孩溫厚深綿的關(guān)懷,詮釋著自己最盛大的一場魔術(shù)。
不勞而獲什么的最看不慣了!想要的東西,自己努力去爭取不就好了,沒人有義務永遠為你買單,哪怕是父母。誰不喜歡錢啊,但就是不喜歡讓別人無緣無故為自己花錢。寧愿別人欠自己,自己絕不欠別人。有時會被教育說想太多,男生買單天經(jīng)地義,但還是不喜歡。好友中間也很多這樣的,意外的物以類聚呢~
不知最后女孩還有沒有心回來,即使有,也再也回不來了。
陪伴在老魔術(shù)師身邊的一直是兔子,桀驁不馴,時常跳脫疏離,卻從來沒真正出走過的兔子,最后分離時刻戀戀不舍的兔子。
不是所有的金風玉露一相逢,都勝卻人間無數(shù)。
旅途中的同伴,彼此慰藉過,溫暖過,也就足矣了。之后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能夠讓你幸福,是我這一生最成功的魔術(shù)。
不是西維亞自己的劇本,所以沒有美麗城那么辛辣,他將整部電影娓娓道來,各方面都盡量克制。他在動畫里盡情地懷舊,他懷戀被遺棄的東西,小丑,腹語師,狗,他不喜歡新樂隊,不會開新式汽車,也不要女士用品店給他的新衣服。最后他學會了放手,他離開了女孩,放歸了兔子,并且不再給火車上的孩子幻想。
一部憂傷的電影,愛是無所不能的魔法。
吉普力手繪畫風,見證老歐洲的快速城市化和魔術(shù)師職業(yè)的悄然衰亡。兩個陌生人從聚到散,就像他們從未遇見過... 那些不夠摩登而被時代拋棄的事事物物,總是會有人懷念的。
一如《瘋狂約會美麗都》的風格,故事卻更淡雅憂傷。這個世界上本沒有魔術(shù),只是現(xiàn)實的不堪讓我們需要有點光亮。開場前15分鐘的孤獨和溫暖,足以瞬間把人感化,只是越到后來越感覺欠缺那么一點火候,讓情緒無以延續(xù)……
直到最后一刻才揭示的主題讓人唏噓不已,Sylvain Chomet的動畫風格如此絕美,連同JacquesTati的劇本和動人的配樂,讓此片或許能成為今年最美最詩意的動畫佳作。
我們終于也到了用電影來為青春祭奠的年頭。當那個多年前一見鐘情的高個子法國大叔借尸還魂在五彩的卡通線條中,那種氤氳的懷戀氣氛不只出于對這位曾帶給我們無數(shù)驚艷和感動的大師的感激,亦是一種借光影梳理歲月的私人情懷
"魔術(shù)師是不存在的"。當魔術(shù)師慌慌張張的躲進電影院,恰好里面在放《我的舅舅》,他與于洛先生面面相覷,真是神奇的相遇啊,一下子就被這場戲感動了。西維亞·喬邁以其懷舊的畫風令雅克·塔蒂重生,這就是動畫的魅力吧。這是一部需要情緒的電影。陷進去你才能很喜歡。
“打工妹”進了城,過河拆橋??難過。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出來……即便下載過兩次預告片無限重復的版本,好的作品依舊不會讓你失去耐性。無論畫風、故事還是配樂都十分出色。雖然對白幾乎少到可以比作默片,但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無需多言就能夠深深打動你。★★★★☆
一個可憐、善良、慷慨的老魔術(shù)師,遇到一個天真、虛榮、不長腦子的農(nóng)村小女孩的故事。我要是那個魔術(shù)師,我早就跑了。。。
這個年代還能有這種靠畫面和配樂就能撐起來的電影,它已經(jīng)無關(guān)乎好壞了,它代表了一種記憶,一種人文關(guān)懷。留給了世界快樂越多,自己就只剩一個,這就是父愛的偉大!它足可讓流水線的好萊塢的流水線動畫汗顏!★★★★★
女孩,請一定要記得有個老魔術(shù)師曾經(jīng)不求回報的悉心保護你讓你相信童話是真的
女主角讓我看得很是不爽,明明貪得無厭偏要裝純真少女。論這種風格的法國動畫,它比瘋狂約會美麗都差遠了。
天真的人最殘酷
每一個幸福童話的側(cè)面,是不是都會附帶著一個辛酸憂傷的故事?你的平凡落后于世界,而你的愛又超越了世界。我希望每一個人都需要童話作為食物,否則,抵抗世界冷酷與壓迫性的力量又能源于何處?但愿兔子能在獅王山上快樂生活,就像蘇格蘭高地的地下室酒館里純凈的笑容一樣。
那個裝純的少女太討厭了!?。。。。。。。。。。。?!
歐洲動畫是讓人悲傷,美國動畫是讓人歡笑,日本動畫是讓人溫暖,中國動畫是讓人絕望……
全世界的雨灑落在愛丁堡灰暗厚沉的街道,細膩寫實的畫風勾勒出溫暖情懷。每個女孩成長的路上都有一個魔術(shù)師悉心相陪,直到下一站。
小女孩趴在玻璃櫥窗前看衣服和鞋子的表情讓人覺得她的天真都成了虛榮,若不是她成為魔術(shù)師傾注父愛的對象,誰來成全她的貪得無厭?抖開最后一個包袱的時候才明白,無休止的隱忍付出只因多年前的虧欠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