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雜技之光》:女演員的悖論
《雜技之光》是費里尼的第一部電影,他說拍攝的時候一直再渴望著一個灰蒙蒙的黎明,他們等啊等,終于等到了那個灰色的黎明。因為是黑白片,所以灰蒙蒙或明媚的差別并不大,可我看到了那個黎明,心里還是“咯噔”了一下,雜技團的人被趕了出來,他們打著瞌睡互相攙扶著走過寂寞的田野?!錆M了瞌睡蟲爬滿了熒屏。我想我知道導演為什么要等待這個黎明了,這個不堪一擊的疲憊的畫面,跟那舞臺上的絢爛剛好對比著。
電影講述的是鄉(xiāng)間雜耍人的辛酸和夢想。費里尼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對馬戲團的偏愛,在他的處女作中,更是直接把目光對準雜耍藝人的生活。而他影片中的絢爛詭異,也是從馬戲舞臺上激發(fā)的靈感吧。馬戲舞臺上的喧騰不能停歇,一旦停下來,總有難以忍受的落寞。
雖說背景定的是馬戲團,但說到影片的情節(jié),卻是一個納博科夫式的故事:有著男人對迷人女子的全部渴望和焦慮。而這樣的女人,迷人的外表下是自私和冷酷,反過來,假如她充滿愛心,就不會這么迷人吧?所謂蛇蝎美人是男人的終極夢想吧。當然,與美麗女人相對的還有一個忠心耿耿、年老色衰的妻子。女人引誘鄉(xiāng)間雜耍人,為的是讓他把她帶入戲劇表演界。最后女孩真的成功了,男人當然被拋棄了。
兩個人連接在一起的夢想,女人用夢想利用了男人,女人的野心讓他感到了年輕和力量——世界并沒有拋棄他,眼前的她就是一個絕好的證明。而她除了美麗,幾無任何才藝,卻要憑借著野心和勇氣去要讓自己的名字飄蕩在意大利最豪華的劇院門前。從鄉(xiāng)間雜耍人開始,步步高登?!@樣的女子令人害怕,沒什么才華,卻有百折不撓的勇氣,簡直可以說是寡廉鮮恥。
女主人公的形象是跟《彗星美人》、《芝加哥》里類似的強悍型。女演員的光環(huán)下,這樣的故事不計其數(shù)吧,前仆后繼著,制造著數(shù)不清的傳奇。傳奇的鑄造需要“純粹”的品質(zhì),這些女演員們最具備的就是這些,那種純粹具備金屬的硬度和色澤。狄德羅說“先學無情后學戲”的話,這話真是透了。這樣的演員最卓越的品質(zhì)在于“無情”吧,登臺之前,已經(jīng)把“戲里戲外”的規(guī)則爛熟于心了。
這片子似乎是對那些老實巴交又心懷鬼胎的男人們的道德訓誡,但其實卻是掛羊頭賣狗肉了:怎么看都是對走火入魔的情欲的宣揚??!“宣揚”太明目張膽了些,那態(tài)度其實是小心翼翼而又曖昧的。結尾的時候,男人坐在火車上,無限緬懷著和女孩初次見面的場景,他恍惚著,會不會有下一個女孩走進他?
2 ) 清晨
費里尼的《雜記之光》很生動,但老塔卻把那些抹去了,每個人在鏡頭面前流露的都是最塵埃的一面,最內(nèi)心的某個人,這兩位導演一個是向外的一個是向內(nèi)的。
3 ) 春去秋來又一村
現(xiàn)在看這部電影,太容易讓人走神了,你對插科打諢的歌舞要不排斥,你對嘴唇抖動頻繁的意大利語要輕易接受,結果看一看的就不知道講到哪里了。還好電影是一段一段的,就算開了小差,也能猜測到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并不復雜,甚而只看開頭和結尾就能了然于心。
電影著重的筆墨當屬雜技團當家團長,從喜到憂,僅從樣貌說來稍微帶感一點即可完成分配的任務,因為他長了一張希特勒氣質(zhì)的臉龐和德尼羅的臉痣,對于女主角只需選中好看的花瓶即可,我還認為這位戲中鄉(xiāng)下的姑娘有點多了,顯得高貴,這樣在他冷艷之處就無法稚嫩,當她主動起來又缺少滑稽,機靈過余又不明所以,爾爾,此等花瓶乍一看流連忘返,多一句臺詞就顯得畫蛇添足。反而馬西娜的加入中和掉了失衡的部分,從第一眼看過去,就是婦人家的舉手投足,給幾個不經(jīng)意的特寫,安排點偷龍轉鳳的表情,就很難猜測到底是故意為之還是體驗后的手到擒來,這可是她與導演7年左右婚姻的時間節(jié)點,倘若真有七年之癢的說法,此時間段上的雌性顯然比雄性更有活力,稍微激發(fā)就能游刃有余,當然也先得有游刃有余的底子才行。
莉莉別人從一開始就是兩巴掌告訴團長,你不要亂摸哦,我只是談表演上的生意,恩,就是談生意而已,然后一陣亂侃打些感情牌比如我出于對舞臺上團長的信任才來投靠你的,團長沒占到便宜當然要搪塞一點藝術氣質(zhì)的話來當擋箭牌,暗里其實是劇團實在太小,對于新人的加入,哪怕有才華的新人也充滿了無力感。莉莉顯然不是能夠立馬放棄的人,情節(jié)安排就是前后幾次見縫插針,終于有了上臺的機會。
在第二次表演莉莉第一次上臺的時候,有一處非常有意思的場景,大概也是電影里面最好玩的橋段了,那些常規(guī)資深要登場的演員在上場那一刻都會被頭上漏水的地方滴下來的水沖到自己臉上,然后又要馬上收緊心情,滿陪笑臉奉獻自己的藝術生命,莉莉并沒有經(jīng)過這么一幕,所以她在之后的選擇上就與小劇團的人就有與眾不同的區(qū)別,除了簡而概之劇團十分窮陋憋屈以外,導演也只是在此處間接描寫了劇團人物的職業(yè)印象,對他們來說,舞臺無不就是世界。
莉莉出了小名,和她那白花花的大腿有直接的關系,這里沒記得是她故意扯爛裙子的還是如何,但是要出名,這不是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么,這么個有心計的聰明女子,到這個時候團長基本上是駕馭不住了,再到后來老板請他們夜宴的事情,更加促發(fā)了團長的惻隱之心,你想,我發(fā)現(xiàn)的女子居然被上層階級如此看重,我心底上是得多有面啊,心氣一下就高不可攀了,從那時挽起莉莉的小手,就開始走向了萬劫不復的道路。
莉莉對團長的能力其實是明察秋毫的,只是礙于面子不好意思當面戳穿,直到團長打了她一巴掌,莉莉好開心,那一刻起她大概就又有了新的盤算,表面上全身心支持團長的事業(yè),背地里也不知道干些什么事情,說不定拿著自己剛剛煮熟的簡歷跑到其他地方去悄悄投稿也不是沒可能的事情。至于團長嘛,在舞臺上時生活在掌聲當中,已經(jīng)是很危險的事情了,臺下若還是生活在幻想之中,后果難免不堪,你看這種高強度低收入的壓力沒讓他喊苦,莉莉一個事業(yè)劈腿的通告就讓其昏厥可以得知,他是跌到了多低的谷底,哎喲,還是不說了罷,我都不太忍心了。
你說莉莉要是全無感情,也不是這樣,最后在火車上莉莉對著以前劇團的女人們那裝模作樣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完全是在硬生生的報復啊,因為里面只有團長一人對她是真心誠意的,所以當發(fā)現(xiàn)團長后,那要出去演出的迫切需要分享的心情瞬間溢出,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莉莉是最單純的,像是一個迷路的孩子在樹林中喊著父親的名字,團長激動地又戛然而止地揮了揮手,那一刻顯得有點消瘦。
春去秋來又一村,其實哪有什么不同,莉莉把事業(yè)做成生意,團長把生意做成人生。
4 ) 《雜技之光》獨立制片的失敗嘗試,費里尼導演之路的起點
二戰(zhàn)后,朱麗葉塔一直擔任廣播劇和舞臺劇演員,費里尼則靠編劇維生。那個年頭編劇并不好賺,所以費除了為羅塞里尼工作,還為彼得羅·杰爾米(代表作《意大利式離婚》)和阿爾杯托·拉圖阿達(《喬凡尼的犯罪》)寫劇本,都是通過他的明星朋友法布里齊認識的。
費里尼和拉圖阿達的第一次合作是《喬凡尼的犯罪》,導演對費的工作表示欣賞,給他一個構想讓他實現(xiàn),也就是后來的《無慈悲》,朱麗葉塔出演的第一部電影。費里尼夫婦和拉圖阿達夫婦相處很好,拉圖太太是意大利紅星。
作為導演和編劇,大家都不滿作品被制片大肆修剪,為了擺脫制片掌控,拉圖阿達決定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拉費里尼夫婦入伙。他們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同時也是最后一部影片是《雜技之光》(豆瓣名《賣藝春秋》)。費里尼未來的編劇老搭檔費拉亞諾也參與了劇本制作。
由于費里尼對片子的貢獻不限于編劇,拉圖阿達建議合掛導演之名,對于這一慷慨舉動費里尼知道這是他應得的。費里尼主要負責劇本,選角和排戲,拉圖阿達則負責他最有經(jīng)驗的導演和調(diào)度。拉圖喜歡按照計劃精確執(zhí)行,費里尼偏愛隨性發(fā)揮,他們認為他們拍出了好的影片,但是沒人去看。拉圖阿達的投資比費多得多,所以損失也最大,因為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讓費里尼沒有資格虧損,所以費也算血本無歸。
我對《雜技之光》里的人充滿同情,因為他們都希望能成為藝人,我對每個有表演欲望的人都有一份關心。那個小團體里的人沒有足夠的本事,卻夢想飛黃騰達。片里扮鵝的藝人就是一個象征,電影里的人在用心表演,正如我們用心拍片一樣。我們以為自己有那樣的藝術才能,實際不比他們強多少,落得血本無歸。
《雜技之光》后,我已經(jīng)有信心獨當一面地拍片,但還沒來臨之前,我不知道那是種什么感覺,我期待那個時刻,它只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但等到真要拍的時候,它又跑到我身體里了。開拍逼近,我一夜能醒來好幾次,完全睡不著,食量也跟著增加。我覺得孤單,我變成要一個人負全責,無處可逃,不像之前做編劇做聯(lián)合導演可以共同分責。我不能讓信任我的人失望,不能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自信,連朱麗葉塔也不行,盡管在她面前,我完全沒法掩飾自己的緊張。
《白酋長》開拍的第一天,我想到如果失敗最慘的結局可能要離開羅馬,這比死了還慘,我變得驚慌失措,感受到落敗的恐怖。另外演員陣容上在當時的知名度毫無“票房”保證,但我必須跟隨我相信的事物。
5 ) 半部的一部
《賣藝春秋》應該比有所功名之后的《八步半》《甜蜜的生活》更應該看作是代表費里尼的影響自傳。雖然是舞臺劇團形式,但毫無疑問指代的是托拉斯片場的商業(yè)模式及其中創(chuàng)作者的生存狀態(tài)。
從《大路》到《阿瑪柯德》,費里尼總喜歡描述外在的誘惑給貧賤情人間帶來的疏遠和背叛以及基于權力關系不對等所產(chǎn)生的虐戀?;蛟S費氏在描述愛情的同時,總還會留出一手,讓階級感情充當愛情破滅的填充劑。這也是他自己的“馬戲新現(xiàn)實主義表達方式”所在。不過他在后期放棄了這種表述,將階級差距帶來的觀眾同情轉換到了藝術家乏力期空洞的精神內(nèi)部,從而融入了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浪潮中,與安東尼奧尼們交相輝映。
在《賣藝春秋》-《白酋長》-《大路》-《小丑》前中期作品序列中所持的“底層娛樂業(yè)從業(yè)人士”的現(xiàn)實主義切入點,也自然而然地為其下一時期向藝術與藝術家文藝轉換充當了基本創(chuàng)作邏輯。相比《八步半》中頤指氣使的愁云慘淡,職業(yè)生涯早期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所展現(xiàn)出的惶然和隨意,反而更加說明費里尼作為意大利導演所具備的國族特性,也與個別具有知識分子傳統(tǒng)導演所書寫的元電影焦慮拉開了經(jīng)驗距離,從而提供了完全特殊的導演的個人讀本。
費里尼處女作的片名,(中文譯“春秋”字眼更是絕妙之意)似乎更像是垂老導演蓋棺定論的封刀之作?;蛟S是他自己也有意玩味了這種表達歷史性的脫落所帶來的對于自身經(jīng)驗書寫的反詰。于是在那部本來要寫出其個人藝術絕對分野的“受戒”之作那,他卻模棱兩可地猶豫,最終像偉大音樂家命名他們一時難以把握自身感情要旨的篇目那樣,不做描述性的概括,以無情感意義的數(shù)字冠之——《作品8又2/1號》?;仡^看向那個半步或者一部,才是沒有強說愁的費氏最果斷的真實所在。
6 ) 人性
費里尼處女作,新現(xiàn)實主義風格,雖與后期作品風格大相徑庭,但鐘情的劇團生活和馬戲表演的元素從這部處女作就已經(jīng)開始。
擅長抓住機會和資源的上位女;有野心欲望能力卻有限的癡情男;男人身邊總是有一個條件普通卻安于現(xiàn)狀的備胎。在這個關系里沒有真正的欺騙壓榨或利用,每個人都出于個體的欲望互相依存,在環(huán)境里各司其職,自然發(fā)展成“食物鏈”。50年代的費里尼已經(jīng)把這個關系講透了。
世俗社會功利的針貶和男女感情關系失真的諷刺,馬戲團與小丑,嬉笑怒罵,荒誕中揭示了最深刻的人性。
理想與現(xiàn)實,金錢與榮耀,男性的貪圖美色, 跟隨男人為感情付出的女人與堅定自己信念追求夢想的女人,刻畫出了世間人情冷暖、人性和男人的本性。然而往往是這種無能自大的男人,帶著往后的特有空虛,荷爾蒙的作祟,樂此不疲的繼續(xù)尋找獵物。
春去秋來又一村,其實哪有什么不同,莉莉把事業(yè)做成生意,團長把生意做成人生。
最后 不要讓任何榮耀感情阻礙我們追求夢想的腳步
忠實于生活的鏡頭, 沒有那種穿透骨髓的力量, 卻比照倦怠的午后來得有精氣神, 又有光芒.
我不喜歡這個故事。雖然這是費里尼、馬西納兩口子的首度銀幕合作,雖然這是本次資料館費里尼影展最早期的一部片子(1950年),雖然女主角莉莉安娜是真的漂亮(氣質(zhì)好到不該演這么浮艷的女人),還是意文化部4K修復版。內(nèi)嵌英文外掛中文黃色字幕?!厄_子》一堆男騙子這部是一個女騙子,也不能這么說,好色男心甘情愿自投羅網(wǎng),而為愛所困的馬西納飾演的莫利娜(此片中不很出彩)又是傻到心甘情愿付出等待和艱辛存下的錢。也能看出當時的意大利是真的生活不易。就藝術而言那時舞臺表演可真是撓胳肢窩逗笑級別。吃飯鏡頭可真饞人。黑人特眼熟。這一系列片子室內(nèi)抽煙鏡頭太多了!費德里科·費里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 22-18FedericoFellini100 北京今年入冬以來的初雪,雨雪中觀影,買的18排2坐到6排單號,四周無人。四成滿
女性的理想主義(破碎)和男性沽名釣譽的貪圖美色、金錢與榮譽,構成了當代世界人情冷暖最二元化的矛盾,「賣藝春秋」也是屬于美人遲暮與年華老去,對于男人則繼續(xù)樂此不疲得尋找下一個獵物。
@bigteeth七年前贈的DVD,居然到今天才看,居然還讀的出來
《雜技之光》。處女作。費里尼應該是最喜歡表現(xiàn)馬戲團的導演吧。於荒誕中揭示人性。閃亮的、幽暗的、自大的、卑微的若干盡顯熒幕。至於永恆的悲劇,相較老塔的深沉凝練,費里尼長與在詼諧幽默中表現(xiàn)現(xiàn)實。笑不出來的喜劇。生活著,掙扎著?;ズΡ然セ莞瞄L……
7.5/7.4 戰(zhàn)后畸形環(huán)境下的小人物,他們還將生生不息地演繹那些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追求。
費里尼的處女作,此時的雜技團就是日后的馬戲團,眾人流浪各地,在留下一片歡騰喧鬧過后,盡顯的是街道的孤單落寞。而在女孩的傷心淚流之后,情人又回到了她的身邊,她馬上感謝生活賜予她的甜蜜驚喜,然而她不知道,這是日后卡比利亞之夜的影子。在注視以外,他的選擇不過是又一次退而求其次,什么永恒誓言,只不過是熟練的欺騙。但即便她知道這是一個謊言,我覺得她也不會離開的,因為這是費里尼的電影,因為火車已經(jīng)離開了月臺,又再不停地載著他們奔向下個城鎮(zhèn),表演仍要繼續(xù)啊,表演始終在繼續(xù)。
還不到獨立執(zhí)導時候的費里尼,非?,F(xiàn)實主義的風格與后面的作品大不同。最好的也是點睛全片的一個鏡頭:一邊暢想演藝夢一邊走上臺階,背后響起掌聲猶如登上舞臺,但轉身一刻被列車的轟鳴拉回現(xiàn)實。
費里尼處女作,情節(jié)性弱,剛看難免失望,但隨即越發(fā)覺出動人之處。1.另一譯名“雜技之光”更合原義,費費初執(zhí)導筒(尚是合作導演)便能拍攝自己鐘情一生的馬戲團與流浪藝人題材,著實幸福。2.片中不乏各類喜劇色彩濃郁的偏執(zhí)型小人物,如不斷敲打砍擊的匠人和頻繁哈哈長笑的黑人號手(部分臺詞或許啟發(fā)了[天堂電影院]的瘋子一角),表演段落也不無鬧劇氣息,但最終感動人的卻是歡愉背后的哀寞,一種悲喜交融的生活本相,一如男女主浪蕩虛偽的外表下暗自涌流的真情,還有他們對表演事業(yè)的癡狂之愛。3.劇作與同年的[彗星美人]頗相似,就連女主卡拉·德爾波嬌也與安妮·巴克斯特共享相近的美貌和氣質(zhì)。4.瑪西娜首次出演費費作品,天真又搞怪的顏藝已然初露崢嶸,角色又同[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相通。5.黎明時的困倦群像。6.火車告別與輪回收尾。(8.0/10)
#重看#雖早期現(xiàn)實主義,不乏后來其他重要元素的初露端倪;簡短好看,哀而不傷;瑪西娜一出場,女主立刻黯淡無光,何況這么一個不討喜的角色;這個世界的感情鏈總是如此糟心且無解;最喜歡他們夜間行走、黎明時互相攙扶走過田野那段。
劇作不行 在同情和戲弄之間把握不好平衡(午夜鐘聲就是把握好了的那種) 問題可能還是出在主角說到底仍然是個扁平人物 撐不起多種面向;技術上意外的很純熟 公爵家酒宴的兩個平移鏡頭的銜接特別妙
費里尼和妻子首次合作。和之后的夢幻超現(xiàn)實風格截然不同和大路屬一類。簡單的故事很寫實。費里尼的馬戲團情節(jié)。團主被年輕貌美的舞女勾搭問題還是在本人身上。只聞新人笑誰見舊人哭。喜歡瑪西娜滑稽的小丑似笑似哭。
一場春秋,說的是枯木逢春,然后一葉知秋。演藝,情愛,生活,都是在恒量中迷醉,被變量擊碎,說什么大公無私,說什么你儂我儂,都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男人說女人在蠱惑,一雙鹿眼可以顛倒乾坤,但吃定了就是吃定了,沒有鹿眼還有杏眼,一勾,又是一抽。馬西納在費里尼鏡頭里,有太多相似的塑造,往往是那底層女人,世故又純真,她等浪子假回頭,我們等她傾盡所有后迎來循環(huán)往復的沮喪,總是愛看,又總是不忍看。@資料館
8.6分 這個分數(shù)或許偏高,只因為從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或許是我強加上去的。莉莉雖然成為劇團中最受歡迎的演員但是仍去追求自己向往已久的夢,費里尼在提醒我們不要讓一切榮耀阻礙我們追求夢想的腳步。最后經(jīng)典的橋段和彗星美人如出一轍,又一個莉莉的誕生,又一段重復的歷程。
結尾的手法透露著費里尼的青澀,這是一個導演質(zhì)樸的開始,但已顯現(xiàn)出他即將戲謔發(fā)揮到極致的天分
費里尼處女作,八部半中的“半”,結構精短,其現(xiàn)實主義基調(diào)和1934年讓·維果的遺作《亞特蘭大號》類似,未讓寫實走向底層苦難展示,而是詩意地展現(xiàn)江湖藝人的樂觀與浪漫,每時每刻的嘰嘰喳喳,溢出貧苦大眾活色生香的喧嘩,餐食吃得香,小算盤打得響,手藝好壞不重要,和一群伙伴開心干活才是正道。結尾很精妙,原本還為冤大頭鳴不平,但老色批本性難移,一場疼惜終究是錯付了。
賣藝春秋# 費里尼導演處女作,新現(xiàn)實主義風格,主題很簡單就是“男人這狗東西”,首尾畫圓畫得特別好。開始男主人公見了年輕貌美的女孩就無法自拔了,下面兜不住了,想睡人家,還特無能,你以為經(jīng)歷這一番夾雜著欲望與占有后被涮了,沒得到,這個男人該畫個人物弧光吧,長大啊、成熟啊什么的,并沒有!再來一個年輕女孩,男主人公依然會拋棄那個最愛他陪伴他的人,然后去泡年輕貌美的,依然是最初那幅德性。這個男人看似沒畫弧光,但畫出了男人的本性,畫出了人性。從此之后,這種無能自大的男人,帶著往后的特有空虛,一路在費里尼的電影中狂奔了。
人的口味果然是會變的。上一次看的時候是15年3月19日,我覺得作為一部處女作not impressive。但那之后,我嘗試了太多奇奇怪怪更為樸實的敘事電影,這個故事好像變得有趣了那么一點點。三星變成了三星半,容易跑神到津津有味。但確實像是新看了一遍。
7.7;日升又日落,好時光匆匆過
喧鬧與孤獨的拿捏,F(xiàn)ellini第0.5部已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