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科學家們的情商
我的關注點會不會有點走偏?我覺得此片重點不是說的科學發(fā)明發(fā)現(xiàn)本身如何燒腦偉大,而是圍繞著一項有價值的或者說爆炸式的科學發(fā)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周邊效應,譬如說名譽,政治斗爭,上位者的廉恥,金錢的力量,科學與宗教信仰,人類的思維局限……
在佩服這些科學家堅持理想甘于寂寞勇于爭取之余,此片還告訴我們,純技術研究是不存在行不通的,要做一名世俗的科學家,要必須有很高的情商,不然面對來自民間和官方的質(zhì)疑,那些制約你研究妨礙你的理想的堅持的力量和破壞有可能使所有的心血化為灰燼,說不定反而落得一身官司,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和無奈。
最后提一點,不能認同對男主的生硬洗白,明明是借著女主捆綁借勢卻要搞得像一往情深。比如選擇上天人選是那捍衛(wèi)信仰的一臉冠冕堂皇比如最后勝利榮歸一起亮相在世人面前的心安理得。
花絮,我挺喜歡馬宏,也是個神人啊,眼盲心不盲。到希望女主跟他。
最后劇透一下畫龍點睛之語:十八個小時的靜電。
2 ) 本片的科學背景
一九八五年的一個學期末,加州理工大學(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Thorne(廣義相對論三巨頭之一)剛剛上完一學年的課,正慵懶地靠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休息,電話鈴卻突然響了起來。打來電話的是他的老朋友,著名行星天文學家Carl Sagan。Sagan當時正在撰寫一部描寫人類與外星生命首次接觸的科幻小說。寫作已經(jīng)接近尾聲,但身為科學家的Sagan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便是一部科幻小說-也盡可能地不與已知的物理學理論相矛盾。在這部小說中Sagan安排女主人公通過黑洞(Black Hole)穿越了26光年的距離,到達遙遠的織女星(Vega)。這是整部小說中最具震撼性的情節(jié),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卻也是最可疑的細節(jié)。于是Sagan打電話給從事引力理論研究的Thorne,為這一細節(jié)尋求技術咨詢。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粗略的計算,Thorne 告訴Sagan黑洞是無法作為星際旅行的工具的,他建議Sagan使用wormhole(蟲洞)這個概念,于是便有了隨后出版并被拍成電影的著名科幻小說<Contact>。
與別的天馬行空式不靠譜的胡編科幻不同,本片對星際旅行的認識與當時物理學家對理論物理的認識完全一致。
Sagan的小說順利地出版了,Thorne 對 wormhole 的思考卻沒有因此而結束。三年后,Thorne 和他的學生Mike Morris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上發(fā)表了題為“時空中的wormhole及其在星際旅行中的用途”的論文,由此開創(chuàng)了對所謂“可穿越 wormhole”(traversable wormhole)[注一] 進行研究的先河。作為教學性刊物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也因此而有幸在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上留下了值得紀念的一筆。
Morris和Thorne的文章在wormhole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意義,不過wormhole這一名詞卻并非是他們兩人的發(fā)明。早在一九五七年C.W.Misner和J.A.Wheeler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這一名詞。那篇文章討論的主題是所謂的“幾何動力學”(Geometrodynamics)-一種試圖把物理學幾何化的理論。Misner和Wheeler的“幾何動力學”后來并沒有走得很遠,但他們在文章中提出的wormhole這一概念卻在事隔三十一年之后得到了全新的發(fā)展,并成為以星際旅行為題材的科幻小說中的標準詞匯,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3 ) 7年后重新被鼓舞──重看 Contact
對于這部電影,我想我這樣一個工科生的語言并不能表達它是怎樣帶給我興奮和長期的激勵──關于科學和理想主義的激勵。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話: “Poetry….They should send a poet!”它提醒了我們,習慣于在家購物,網(wǎng)上沖浪,足不出戶的現(xiàn)代人,還有一些東西是“out there”,有一些東西是“above us”的。我們所受的關于科學的教育告訴我們,不要好高鶩遠,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慢慢前進,但這部影片對我的作用,無異于在泥沼中緩慢前行時頭頂?shù)男强?,它提醒我,在單調(diào)重復的科學研究背后,永遠都有值得追求的美麗的“Truth”。
六七年過去了,我電腦里運行的分布式計算程序已經(jīng)從 SETI@Home 變成了更加 practical,也許甚至更加 profitable 的 Folding@Home,我身上的理想主義色彩也早已淡去不少。但是重新看到 Ellie 這個角色,仍然讓我興奮。電影里她也面臨著尋求經(jīng)費的壓力,同行的排擠,來自社會各界的懷疑和反對,她缺少的是其他電影里科學家都有的先進的設備,花不完的經(jīng)費,還有聰明又性感的助手──當然她的助手是很聰明的──而她的理想主義,或者說她的信念,始終支撐著她。我們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里也常能看到這種理想主義的存在,而科學界的現(xiàn)實也許是排斥這種理想主義的,但我確實相信科學發(fā)現(xiàn)的背后,必須要有獨立于 Practicality 和 Profitability 之外的動機。所以我喜歡 Ellie 這個角色,喜歡她代表的理想主義精神。
除了“信念”,影片的第二個主題,關于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幾乎每篇關于 Contact 的影評都會提到。我在這里不想深入。當看到電影里 Ellie 被問到是否相信上帝時,我也試圖幫她回答。做為一個受科學教育長大的人,我不相信人造的宗教,也不相信做為人類創(chuàng)造物而反過來主宰宇宙命運的上帝──那只是一種人類沙文主義的 delusion。但我確實相信這個復雜的世界是被一些更高的原則所決定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稱其為上帝,但它肯定不是我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用來膜拜的偶像,住在九天之上俯瞰眾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些可以從量子力學方向試圖理解的“弦”,或者其他更渺小而基本的東西,組成了我們,組成了世界。但是,純粹地從科學的角度理解這些原則可能也是危險的,至少從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我們知道像“愛” “信仰”這樣的東西不能被分析,不能被量化,所以我們在科學之外還需要 humanity 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對于影片的這個主題,我認為與其說它是科學與宗教的共存與和解,不如說是科學與人性的共存與和解??赡芪ㄓ腥绱?,我們才能認識自己和宇宙,成為宇宙大家庭中成熟的一員。
生活的壓力讓我們需要面對現(xiàn)實,對于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但 Contact 在生動地刻畫了科學家所面臨的現(xiàn)實的同時,也提醒了我們還存在著一個廣袤而美麗的宇宙,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是它的 small and trivial, yet unique and precious 的一分子,這足以引起我們的許多思考。也許有人認為這不過是暢銷小說改編的好萊塢科幻片,但在我看來,它是一些真正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對于人類的自省,是我們走向啟蒙的一小步,也許這一小步會引領我們?nèi)ソ佑|智慧,接觸未來。
本人 blog 上原文地址:
http://www.snakehsu.info/sigma_c/2007/10/-contact-1.html 4 ) Illogical Stuff
我一向是慣于往好了評價一部電影的,然而對于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高分,還是覺得不敢恭維。其科幻背景中層出不窮的邏輯漏洞讓我渾身不舒服,好不容易熬到兩個半小時電影結束,隨手寫下幾個難以接受的bug,或者,至少是編者沒有仔細去推敲的設想:
1:就算當初接收到Ellie的信號可以為little green men以同樣的電波傳回信息作解釋,在不能確定外星生物生存環(huán)境與我們類似的前提下,雙方?jīng)]有理由在機械原理上都相似,能直接copy一個機器制造圖過來。如果要說這very kind的外星朋友專門研究了地球文化(從一個希特勒的錄像就能知道全地球文明,嘖嘖),專門為地球朋友設計制造這個機器,也有點太說不過去了。退一萬步講,即使真的如此,他們便也肯定了解人類習慣于二維的紙質(zhì)文件,便也沒有必要設計一個“三維”的圖紙過來。而說起這個啼笑皆非的三維,大費周章的圖紙,其傳播的信息還是二維的。如果外星人真的是多維思維方式,其機械制造理念,至少機械圖紙理念,跟人類恐怕還是大相庭徑的。這個邏輯就又繞回到開頭了。
2:大家都注意到了這部影片的野心之一在于探討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我只想說,選人還要基督教only?不會引發(fā)宗教戰(zhàn)爭么?國際性事務合作最忌諱的就是把宗教牽扯進來。阿波羅登月插的也是美國國旗,而不是十字架呀。
3:且相信這個巨型機械的制造還未超過人類的已有材料范疇吧,那么,光速航行,或者蟲洞穿越,都是只需要在工程學上解決的問題咯?跟基礎物理研究壓根不搭邊咯?很難想象人類被賦予了光年旅行的能力卻不去研究其原理。BTW,這玩意兒的生命維持系統(tǒng)也太簡陋了吧。Ellie居然還攜帶私人物品(指南針)進入穿越。無訓練,無指導,不服從,自由得像坐民航飛機。
4:第一次發(fā)射(or whatever you call it)的爆炸我只能理解為怪老頭出場需要。對于全球集資的項目而言,這安全措施太過小兒科。
5:回到第一條,這外星文明是有多發(fā)達,語言什么的,文化理解什么的,都是彈指一揮往Ellie腦袋里一瞅就知道的。這么發(fā)達的文明,就為了在美麗的海邊治愈一顆失去父愛的心靈,已經(jīng)徹底偏離邏輯了。
Don't make me wrong, 我絕對不是一個硬科幻的死忠(事實上,從第一位大愛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開始,我一直更偏好軟科幻);我也不是反宗教主義者(同樣有基督教自負嫌疑的電影<the Book of Eli>我就非常欣賞)。但我希望一個好的故事至少能自圓其說,沒有普通常識內(nèi)太嚴重的邏輯脫軌。披著XX外衣講故事不是不行,但是在穿上外衣之前,還是縫補一下脫線和漏洞的好。整體來說,這部作品是很讓我失望的。
5 ) 論《接觸未來》對科幻影片的貢獻
本來早就想寫寫這部片子的,感覺此片主體深邃,含義雋永,實乃眾多科幻片中的異數(shù)。第一次看的時候就很喜歡她,完了也很激動,想寫點什么,但又生怕讓情緒左右了自己而不夠理智,因此遲遲不敢動筆。昨日重溫一遍以后,在這樣一個冬日的雨夜里,寫下自己對本片的一點感受。
本片是導演Robert Zemeckis在1997年 “重操舊業(yè)”拍攝的一部科幻巨作(他還拍過科幻片歷史上的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回到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個關于時空穿梭的作品,不過相對《回到未來》——《接觸未來》的起點要高些,科學性也嚴謹一些。她根據(jù)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Carl Sagan榮獲普利策獎的同名小說改編,并由Carl Sagan本人編寫了一部分劇本和擔任副制片人,不過感到遺憾的是在影片制作過程中, Carl就因病去世了。他本人沒有能看到影片的公映。(這就是我們在結尾看到“獻給卡爾”字幕的原因)
在《阿甘正傳》大獲成功之后,人們都在期待Robert Zemeckis的下一部作品,羅導也花了近三年時間才推出部野心勃勃的大作,雖然票房也達到了1.66億美元,但似乎確也未達到人們的預期水平。我想這不能歸結于羅導的水平下降,而是這部《接觸未來》并不像有些影片那樣討巧。的確,和一般的外星人科幻片相比,本片既沒有光怪陸離的外太空場景(就象《火星任務》《絕世天劫》),也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飛船追逐場面(《星球大戰(zhàn)》《星艦迷航》)——當然也沒有面目可憎的外星人(《獨立日》、《火星人玩轉地球》)——這里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親的形象出現(xiàn)的?。ù它c將在以下詳細論述),雖然本片的制作堪稱精良,也體現(xiàn)了高科技的效果(如開頭的一段和穿插的老花樣克林頓參與“演出”)——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顯得有些冗長,節(jié)奏較慢,這是不太符合一般觀眾的口味的,而作為一部劇情片,她也不像《阿甘正傳》或其他類似的影片一樣能讓人又哭又笑,受大及大感染,因而可看性不太強。但這些都不妨礙她成為一部為優(yōu)秀影片,對以往的科幻片,特別是外星人類的科幻片作了一個新突破,原因如下:
一. 主體的哲理性。
1. 本片的主題是人類對外星生命的尋找,人類這種尋找實際上也是 對自身的一種尋找,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基于此我們可以稱本片為一部假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一部人類的寓言書,且看影片中的一些臺詞——“很久以 來,我就一直想知道我們?yōu)槭裁磿钤谶@里,我們究竟是誰,”;“我們 發(fā)現(xiàn)彼此的接觸能夠填補人們那空虛寂寞的心靈……億萬年來均是如此,而 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那豈不是太浪費地方了?”——這些話應該說已經(jīng)清晰的表明了本片的主旨。這在一般的“弱智”科幻片中是不會出現(xiàn)過 的。還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當研究小組接收到來自于仙女座的外太空的脈沖信號,還原后竟然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奧運會上的電視直播講話,這不僅 僅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所開的一個玩笑,而似乎也在警醒我們:人類切不可濫用科學技術,否則就會受到打擊(同時全力贊助科研小組進行探索外星生命 的超級富翁夏頓的身份也似乎也意味著什么)。
2.宗教和科學的殊途同歸。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設計是很有意思的,埃麗是個科學家,而龐馬是神職人員,他倆之間雖然有愛情,但由于身份的水火不相容常常使他們充滿分歧,龐馬因為埃麗的不信仰宗教,甚至對她想上太空投了反對票,因為他不能“讓一個不信神的人代表全人類去會晤外星人”,使埃麗沒有成為星際旅行器的頭班乘客(頭班乘客埃麗的老師結果由于飛行器失事而喪身,而破壞這次旅行的罪魁禍首竟然是一個宗教狂熱分子)。但在對于外星生命的態(tài)度上,兩人又驚人的相似,龐馬甚至說出了埃麗已故父親說出的那句話:“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那豈不是太浪費地方了?”,當埃麗會見外星人的情形不被人相信時,龐馬有堅定地站在她一邊。這似乎也說明了宗教與科學的共同之處:兩者都是對人自身的尋找和探索,追究事物的根源,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
在這里我們可以一個得出一個結論——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本片看作《阿甘正傳》的姊妹篇,雖然兩個主人公智商要相差一倍以上,但他們都在執(zhí)著的追求自己的夢想,進行人生的探索,只不過埃麗是有意識的去做,而阿甘是下意識的率性而為罷了。為此我們也不難理解這部影片的配樂為何與《阿甘正傳》異常相似,這恐怕也不能用作曲者黔驢技窮來解釋的(埃麗和阿甘小時候的命運也差不多,一個喪母,一個喪父,而對于相依為命的父親和母親他們都是非常的熱愛,這種熱愛甚至左右了他們各自的事業(yè)。)
二. 外星人形象的新突破。
外星人的情節(jié)在科幻片中出現(xiàn)是屢見不鮮的,而電影對于外星人的描寫無非是兩類:一類是與人為友的便面貌可愛純真,如《E.T.》、《第三類接觸》;另一類就是與人為敵。于是就面目猙獰可怕如《火星人玩轉地球》《異形》等——而本片中的外星人卻是以人形——埃麗的父親形象出現(xiàn)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會令埃麗好接受些,他告訴埃麗,星際旅行器的圖紙是他發(fā)給埃麗的,依靠這個旅行器,人類在宇宙中就不會孤單寂寞,但他也不知道是誰制造了這個東西,他們只是發(fā)現(xiàn)里而已,和地球人一樣——他們都離真相都很遠,彼此的接觸只是第一步,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埃麗乘坐星際旅行器會見外星人這一段戲是本片的高潮,有趣的是正如影片里眾多人質(zhì)疑埃麗是真的會見了外星人,還是僅僅是她的幻覺(夢境?)一樣,觀眾也對這個場景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有多種看法。在上影視觀摩課時,很多學生為此竟爭了個面紅耳赤。
這段戲確實是解讀本片的關鍵之處——當我們看到埃麗來到的織女星球竟然是她小時候所畫的朋薩可拉的海邊,而他看到的外星人竟然是她的父親時,我們確實被搞糊涂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實我個人覺得這一段表現(xiàn)的到底還是真實場景還是幻覺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主旨已經(jīng)在這一段便顯得很清楚了,這就夠了。
影片結尾,還在執(zhí)著的進行科學探索的埃麗向天真的孩子們做起了科普工作,她重復了外星人和龐馬的話——“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豈不是太浪費地方?”,而此時夜幕也降臨了,埃麗的手里握著一把閃光的沙土,望著星空,若有所思,影片打出字幕:(For Carl )——獻給卡爾(薩根),隨即音樂響起,播放演職員表——而作為觀映者的我那顆隨著影片跌宕起伏的心卻久久平靜不下來。是的,人生短暫正如恒河里的細沙,唯有不斷探索,人類才能不斷前進。
還要贊一贊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對于這樣一個執(zhí)著的女科學家形象,表演上稍不注意就容易過火,而朱迪.福斯特卻演活了這個勇于獻身科學,但從不缺乏人情味的埃麗形象——這一方要歸功于朱迪那近乎爐火純青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恐怕由于朱迪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埃麗的影子吧。其實在埃麗身上,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原作者卡爾.薩根的特征——堅持不懈做科學普及,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也決不氣餒。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人,我們的生活才變得更加美好。
S.K.
12.20.2002夜
6 ) 經(jīng)典臺詞摘錄
1. So what's more likely? An all-powerful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then decided not to give any proof of His existence? Or that he doesn't exist at all and that we created him so we wouldn'f feel so small and alone.
2. First role in government spending:why build one when you can have two at twice the price. Only, this one can be kept secret.
3. I'm going to travel 26 light years to commit suicide?
4. I'm going through some kind of a tunnel. ... I must have gone through a wormhole. ... I'm in another wormhole now.
5.No words to describe.
6.None of this is real. when I was unconscious, you downloaded my thoughts, my memories.
7. You are an interesting species, an interesting mix. You are capable of such beautiful dreams and such horrible nightmares. You feel so lost, so cut off, so alone. Only you are not. In all our searching all we've found that makes the emptiness bearable is each other.
8.Small moves.
9. I had an experience. I can't prove it. I can't even explain it. But everything I know as a human being, everything I am tells me it was real. I was given something wonderful, something that changed me forever. A vision of the universe that tells us undeniably how tiny and insignificant and how rare and precious we all are. A vision that tells us we belong to something that is greater that ourselves, that none of us are alone. I wish I could share that. I wish that everyone, if even for one moment, could feel that awe and humility and hope. That continues to be my wish.
若能以崇尚理性為共識(但殘忍的現(xiàn)實請參考那些會錯意的短評),那么科學家和牧師亦能彼此相愛。有兩處看得我眼淚就快要掉下來:牧師問她為何敢為太空接觸而犧牲,她論及who we are那三個W時的會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詩來描述的壯觀天象時的喜極而泣。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當年田豐老師力薦!
1.朱迪姐當初皮膚好水嫩,比羔羊里滿臉雀斑耐看;2.男一號十足懦夫,以愛為名阻礙朱迪探險;3.人物鮮活,好萊塢式官方的短視和愚蠢讓人恨;4.劇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強調(diào)價值觀(god)一致的調(diào)調(diào)讓人反感;6.美國至上和愛國主義的臭旗讓人尤其反感,減一星。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卻顯得有點無味,說是科幻片也有點蒙人。鏡子的鏡頭實在驚艷,超過片頭的宇宙遠拉以及片尾的世界盡頭。另,人生觀的最高奧義果然還是大家互相溫暖么?還有,影片里說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夠吧。。。光咱中國給它湊個三億無神論者絕對木問題吧!
科幻經(jīng)典,穿越時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驚艷
雖然前面感覺有點拖,但是高潮真是讓人沸騰啊。很精彩的故事,還揉進了科學與宗教。還有一個令人難忘的鏡子鏡頭
科學思考最終抵達的是哲學,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歸。我不相信一個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終極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給這造物一個稱謂,那就是“God=神”吧。
太慢,有點磨嘰。可以當作《星際穿越》前傳來看吧,朱迪·福斯特從銀河系回來,之后和馬修·麥康納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險,然后留下女兒……
非常棒的科幻電影,大氣磅礴,改編自Carl Sagan的作品——極為出色的科學家和科普大師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蘿莉的神態(tài)和御姐的氣質(zhì)融為一體的!好美!
賦有內(nèi)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說是絕對意義上的科幻片,也許是真實的,誰知道呢),探尋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關系,只是前面的鋪墊有點太冗長~~
劇情略扯但還是挺有吸引力的,但總是把外星文明設定成“我們做不到的他們鐵定有方法做到”這個有點令人不悅啊,當然從頭至尾都安排一個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結果如此玄乎這個還需要多揣摩,有種模糊科學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還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宇宙之廣太空之美讓人震撼,還有必須給無神論者加一星!
這部電影已經(jīng)遠遠不止科幻這么簡單,故事本身有著鮮明強烈的世界觀,其實本質(zhì)上和意識科學(靈性科學)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有興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爾·薩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經(jīng)典的13集同名紀錄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們,那確實太浪費宇宙和空間了,其實無論宗教和科學,必須信仰的是愛!★★★★
艾莉收到了來自織女星的頻率信號,似乎證明了艾莉一直以來的工作是正確的。但這帶來的不是她個人事業(yè)的成功,而是政治、社會、宗教、國家各個角度的矛盾與討論。深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寫的太好了,完全說出了我對宇宙與科學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難以言喻的好,那些話由她說出如此讓人動容。難以表達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動,因為這是一部溢滿感情的科學電影表達,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實。非常、非常、非常真誠的一部電影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際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遠,甚至基本沒有離開地球,但女主對探求宇宙奧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頗能感染人,而非淪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愛情線穿插自然,并不俗氣;引入宗教論辯有新意,還能自圓其說;女孩奔跑取藥救父,現(xiàn)實和鏡像的無縫對接,屬于靈光一現(xiàn)。
有信仰的美國人也是有S面B面的
雖稍有一點點拖和硬轉,但整個故事還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復主題:一個是人類對真理無盡的探索,這是正題;一個是科學與宗教的關系,這是副題。正題很動人,副題很和稀泥。Anyway,還是90年代的電影會講故事啊。
在硬科幻和軟科幻之上還有一種更高的用科幻來形容會顯得蒼白的堪稱完美的科幻片
穿越蟲洞時我感受到了人類最珍貴的天賦:恐懼,卑微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