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浪漫愛情片《溫蒂妮》獲2020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最佳影片以及主競賽單元的費比西獎,女主角葆拉·貝爾(Paula Beer)獲銀熊獎最佳女演員。神話因素做引子,愛情故事為梗,有點像《水形物語》和《人鬼情未了》的結合體,但意識流占主導。這部影片的風格注定喜歡的人會極喜歡,不喜歡的人估計都無法有耐心堅持看完整部影片。把愛情用這么含蓄,這么晦澀的方式表達有可能不符合大眾審美,但你如果稍微給點耐心,你會從這部電影里欣賞到極致的美感。人物的構設立體豐滿,演員內(nèi)斂沉穩(wěn)又極具感染力和張力,光影教科書級別的運用,在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手下如水注容器般的流暢、嚴絲合縫。
根據(jù)維基百科,溫蒂妮(Undine、Ondine或Undina,亦被譯作娥丁、昂丁、烏丁娜),又稱水女神,是中世紀歐洲煉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在其煉金術理論中提及的“水”元素名稱,亦是歐洲古代傳說中掌管四大元素的“四精靈”之一,與“火”、“風”、“地”并列。后來溫蒂妮被描繪成居于水邊的美麗女性精靈;在歐洲,“溫蒂妮”這個名字也會與其它水精靈的名字互通(如東歐傳說中的Vodianoi,與及斯拉夫神話中的Rusalka)。拉丁語中,“unda”有“波浪”的意思。波神星(Undina)就是以溫蒂妮命名的小行星。
傳說中,溫蒂妮本身沒有靈魂,但能透過與男性結合及孕育子女的手段獲取靈魂。根據(jù)帕拉塞爾蘇斯的理論,溫蒂妮是水中的女性精靈,又或是女神,是一切水元素的主宰。她們多在森林中的湖泊及瀑布附近出沒,擁有甜美的嗓音,有時會蓋過流水的聲音。在一些歐洲民間傳說中,如果溫蒂妮不能與一名凡人男子結緣的話,她們是不可能獲得實質靈魂的??墒侨绻鷾氐倌萁Y合的男性出現(xiàn)外遇,背叛了溫蒂妮的愛情的話,溫蒂妮便會殺死她的丈夫,再次回到水中生活;傳說亦指,如果溫蒂妮的丈夫在水邊責罵溫蒂妮的話,她亦會因為傷心害怕而跳回水中,從此消失。可是,回歸水中的溫蒂妮亦會失去由婚姻所賦予的靈魂。這些傳說使溫蒂妮常被浪漫主義文學作家選取為小說作品的創(chuàng)作原型。在18世紀的蘇格蘭,溫蒂妮亦曾被視為“水靈”或水妖,指水中的鬼魂,但她們并不如一般的水妖般可怕。
《溫蒂妮》是導演佩措爾德計劃的“元素精靈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中很巧妙地運用“水”這個元素,在每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水”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猶如串起珍珠項鏈的那條細繩。從男女主人公的初次相識水族箱突然爆裂,兩人被水的沖力推倒開始,中間身為工業(yè)潛水員的男主在水底出事,接著女主為挽救男友性命在泳池淹死前男友,到最終女主葬身水底為止,脈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
把大量的臺詞借女主之口用于介紹柏林這個大都市的發(fā)展進程,不僅把古典神話和后現(xiàn)代都市巧妙結合,更大的意圖在于加強兩者的對比,凸顯兩者之間的格格不入。其實已經(jīng)是用暗喻的手法解讀女主的愛情結局的悲劇走向。整部戲的配樂冷靜和高級,貌似是巴赫的作品。始終是淡淡的,優(yōu)雅的,配合女主出色的眼神,肢體語言,甚至是走路時被風吹拂的發(fā)梢,讓觀眾跟隨女主的內(nèi)心世界,一起生,一起死。片子接近意識流,淡化對白,甚至淡化情節(jié),跟著女主的視角,通過她的觀察,思考,情緒變化的疊加從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除了大量的城市遠景的運用,冷色調(diào)的打光,本劇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jié):多次出現(xiàn)不同顏色的列車。片子一開頭,場景非常有渲染性:鳥飛過的翅膀殘影,教堂的鐘聲響起,女主低沉的哭泣聲,微風吹著發(fā)梢,空氣里流動著壓抑的哀傷。從窗戶可以看到咖啡店的一角,有紅色的列車穿過。咖啡店的位置剛好是柏林的起源地。在鋼琴聲的背景音樂里鏡頭轉到爬滿綠植的古城墻和獨具歐洲特色的門洞。紅色的列車烘托了女主在前男友另有新歡之后對女主敷衍,不耐煩和心不在焉的憤怒。 第二次出現(xiàn)紅色列車是她回柏林,與男主開始拉開轟轟烈烈如膠似漆的愛情序幕。兩次的紅色列車昭示女主兩次情感轉折:一次是失戀,一次是墜入愛河。
第三次出現(xiàn)是黃色列車,是她在房間里背解說稿時從窗戶往外看到,預示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處于熱戀峰值,畫面和氣氛開始呈現(xiàn)溫馨的暖色調(diào)。第四次出現(xiàn)列車的鏡頭是黑色的,是在男女主人公發(fā)生第一次爭執(zhí)的夜晚,男主一再的逼問,女主一味的躲閃,兩人在斷斷續(xù)續(xù)的通話中都趨近崩潰。黑色的列車在黑夜里馳過,像一條巨蟲吞噬著黑夜和黑夜里哭泣的女子。暗喻情節(jié)走向高潮和慢慢揭示悲劇走向。
男主出事后她搭列車回柏林,此時的她除了哀慟之外,已有了犧牲自己來保全男友的決定。白色列車從她身后呼嘯而過,帶走的是過去兩人心無旁騖的愛情和已沒有未來的未來。白色暗喻女主的絕望和決絕。
很期待接下來的這個系列的另外兩部,將分別涉及氣精靈西爾芙和地精靈諾姆。關于愛情的神話古往今來版本甚多,相較于凄美婉約,蕩氣回腸的似乎對觀眾的沖擊力會更強烈一些,后坐力也更大。這大概就是《溫蒂妮》的魅力所在吧。
歡迎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八角洄香”
高頻輸出十分自我的影評、劇評、隨筆
今年二月的柏林影展出了不少爆款。 挑戰(zhàn)倫理邊界的《列夫·朗道》系列爭議不斷。 擁有神顏女配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頻上微博熱搜。 但讓前線影評人統(tǒng)一給出超高評價的,不是它們。 而是一部柔情似水、情意綿綿的奇幻愛情片——
Undine
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 編?。嚎死锼沟侔病づ宕霠柕?主演:葆拉·貝爾 / 弗蘭茨·羅戈夫斯基 / 瑪麗安·扎瑞 / 雅各布·馬琛茨 上映日期:2020-03-26(德國) 片長:90分鐘
影片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 最終斬獲銀熊獎最佳女演員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lián)盟獎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當時有幸在大銀幕“嘗鮮”的中國影迷也無不對之施以盛贊。 有人含情脈脈地將其比作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 有人簡單粗暴地稱其為高級版《水形物語》。 語言風格雖不盡相同,字里行間卻都流露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可與喜愛。
《溫蒂妮》是德國當代電影柏林學派領軍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導演策劃的“元素精靈三部曲”的開篇之作。 顧名思義,聚焦水之精靈溫蒂妮的古老傳說。
對于中國觀眾而言,溫蒂妮多半是個陌生的名字。 但在西方世界,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作為歐洲古典神話中的一位女神,溫蒂妮是水元素的主宰。 無奈的是,她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在德國,有關溫蒂妮,流傳著一個悲傷而恐怖的詛咒。 據(jù)說,溫蒂妮本身沒有靈魂。 與凡人男性結緣是她獲取靈魂的唯一手段。 但倘若與她結合的男子背叛了她,她就得殺死男人,回到水中。
本片便是對這一中世紀傳說的現(xiàn)代改寫。 主人公溫蒂妮雖然生活在21世紀,卻和水精靈一樣,背負著永恒的厄運。 這一角色由德國新晉女演員葆拉·貝爾飾演。 1995年生人的葆拉在《弗蘭茲》《無主之作》等作品中的表演已經(jīng)相當亮眼。 此番“封后”,可謂實至名歸。
和她搭配對手戲的男主角弗蘭茨·羅戈夫斯基也頗具魅力,與邁克爾·哈內(nèi)克、泰倫斯·馬力克等名導演均有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葆拉與弗蘭茨就曾在佩措爾德執(zhí)導的《過境》中飾演一對戀人。
而今兩人再續(xù)前緣,默契絲毫不減當年。 深情的演繹依舊讓人心動不已。
故事始于一場令人心碎的背叛。 在咖啡廳,喜新厭舊的男友約翰納斯提出分手。 溫蒂妮不肯接受現(xiàn)實,便直截了當?shù)亓滔铝艘痪浜菰挘?“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殺了你?!?/p>
這話從別人嘴里說出來,無足輕重。 可在溫蒂妮身上,卻一定會應驗。 可惜,約翰納斯沒把溫蒂尼的話當回事兒,自然也沒有遵守兩人的約定。 待到溫蒂妮完成講解,咖啡廳早已沒了約翰納斯的蹤影。
溫蒂妮不知該如何抉擇。 她不想失去愛情,也不愿殺死愛人。 但天意難違,就連一旁水族箱里的雕像也隱隱呼喚著她的名字,提醒著她的使命。 此刻的溫蒂妮,手足無措,局促不安,惶恐至極。
工業(yè)潛水員克里斯托弗出現(xiàn)得頗為及時。 盡管不善言辭、其貌不揚,但在恰當?shù)臅r候,他的現(xiàn)身足以“拯救”左右為難的溫蒂妮。 一股莫名的吸力在二人之間迅速彌散開來。 神秘莫測的精靈和平平無奇的凡人陷入了不可思議的熱戀。
不論是在站臺、床邊還是街頭,他們永遠黏在一起,大方、深情地擁抱和親吻彼此,從不顧及旁人的目光。
兩具肉身像磁鐵一樣互相吸引,任誰也不能將他們分離。 不得不說,在充滿柔情蜜意的同時,這段戀情也常常讓人感到不大真實。
果不其然,當消失的約翰納斯再度闖進溫蒂妮的視線,一切重新變得真切而刺骨了起來。 尋常的一天,溫蒂妮和克里斯托弗依偎著走在路上,一抬頭卻看見約翰納斯和新女友迎面走來。 躲在克里斯托弗的肩頭,溫蒂妮沒忍住,向后瞥了一眼。 她本以為偷偷的一瞥不會掀起任何波瀾,卻不料,人是可以被心跳出賣的。
電話那頭兒,克里斯托弗說—— “那個男人經(jīng)過的時候,你的心臟漏跳了一拍。” 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為何會在咖啡廳與溫蒂妮相遇。 原來,由始至終,他都不過是別人的替代品。
溫蒂妮想要當面解釋,沒成想?yún)s接到了克里斯托弗遭遇事故的噩耗。 這難道是上天對她忤逆命運的懲罰嗎? 冥冥之中,溫蒂妮察覺到,久遠的詛咒即將降臨。
生于1960年的佩措爾德對柏林有著深厚的感情。 他的青年時期就是在這座城市度過的。
他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戲劇和日耳曼文學; 又在柏林電影學院結識了柏林學派的伙伴。 柏林城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著力刻畫的對象。 其最為人所熟知的《不死鳥》和《芭芭拉》都以柏林為背景。 年代或許各異,空間卻從未改變。
《溫蒂妮》延續(xù)了這套傳統(tǒng),依舊選擇在柏林展開敘事。 于是,每當身為講解員的溫蒂妮口述著城市的規(guī)劃、建筑的形制,歷史與當下的交錯總是叫人恍惚,也更令片中的愛戀顯得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確實,從不期而至的初見到猝不及防的分別,妙不可言的一個又一個魔幻時刻貫穿了這段感情的全程—— 咖啡廳,破裂的水族箱打濕了兩人的身體。
他們的面龐沾滿了水滴。
細碎的玻璃碴兒,透過白色襯衫扎進溫蒂妮的腹部,映出點點血跡,還有綠色的水草點綴其間。
水下,兩人手牽手遨游在深不可測的水域,偶然發(fā)現(xiàn)一處墻壁印著溫蒂妮的名字。
可轉眼間,溫蒂妮卻被鯰魚帶走。
下一秒,又了無生氣地漂在水面。
泳池里,溫蒂妮溺死了再一次背叛了自己的約翰納斯,然后渾身濕漉漉地從夜晚走到黎明。
她穿過樹林,邁向另一片水域,徹徹底底地沒入了水中。
另一邊,昏迷的克里斯托弗猛然蘇醒。
影片在敘事層面保持著奇幻和懸疑的調(diào)性,始終虛實難辨。 關于溫蒂妮是否溺了水,克里斯托弗是否打過那通電話,以及約翰納斯是否被溫蒂妮輕而易舉地謀殺,其實沒有定論,全看你是否愿意相信。
說到底,這些敘事上的策略不必深究。 單純地把《溫蒂妮》理解為一則唯美而哀傷的愛情寓言也未嘗不可。 最初,是克里斯托弗給了被拋棄的溫蒂妮一線希望。 最后,是溫蒂妮犧牲自己,贖回了克里斯托弗的生命。
最大的疑團早在溫蒂妮心跳漏拍的剎那便明了了—— 克里斯托弗并非逃避詛咒的借口,而是她的心之歸屬。
那么,為了這個給予她無限溫柔的男人,她情愿放棄所有。 片尾,當溫蒂妮沉入水底,以幽冥的視角與愛人訣別,觀眾固然可以認為她死去了。
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成為了真正的水精靈。 在水下世界,她永遠地珍藏著一段純真無暇、有始有終的愛情。
*本文作者:kiwi
溫蒂妮的傳說,可能是愛情與水之間最浪漫的一次類比:水精靈溫蒂妮化為人形、得以在陸上生活的唯一條件,是獲得一段忠貞的愛情。由此,愛情成為呼吸般的必需,也成為一種共生的詛咒和一顆宿命的定時炸彈。所以在它終結時,小美人魚變成清晨陽光中的泡沫,而溫蒂妮不得不殺死背叛的愛人,重新走入水中。
對于溫蒂妮這個命題作文,可能沒有比佩措爾德更適合的執(zhí)行人。作為一個政經(jīng)學者一樣的導演,他善于將自己的主角們放置進宏大的歷史之中,而在綿長的迷失、不安和余震里,愛情似乎順理成章成了這些個體唯一可以抓住的東西,成了賦予他們實體的水。被困的他們,依靠著殘損的愛情和虛空中的激情來試圖重塑自我,尋找意義。
然而,可能是預設的期待值過高的緣故,佩措爾德對于這一新探索的執(zhí)行卻并不算完美?!稖氐倌荨菲婊迷睾蛺矍轭愋偷呐鲎苍娨舛寺瑤е奶?、脖頸的溫度和被水沖刷澆灌的暈眩,但溫蒂妮身上過于隱晦留白的傳說設定,可能為觀眾理解故事邏輯和人物動機造成障礙;
另一方面,《溫蒂妮》中關于建筑和柏林城市發(fā)展史的話題,延續(xù)了佩措爾德對于家國、歷史和時空的作者性思考,但溫蒂妮水中精靈和城市規(guī)劃講解員的兩重身份、鋼筋塵土和迷離水域兩處空間,似乎無法很順滑地交融在一起,整個故事就像是被割裂開的水與陸,缺少聯(lián)通的那座橋梁。
如果不看劇情簡介就進入故事的話,對傳說陌生的觀眾,可能不會知道眼前這個一頭橙棕色卷發(fā)、走路有點僵直的女主角溫蒂妮是水精靈。在游泳池的高潮戲碼到來前,《溫蒂妮》幾乎是刻意地不去觸碰女主角是水精靈的這一奇幻設定,只有水族箱里的一聲暗語和溺水后卻不吐水的寥寥幾筆細節(jié),能將溫蒂妮和水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再牽強一點的話,再勉強算上溫蒂妮掉下眼淚時順勢而出的標題卡,畢竟眼淚也是一種鹽水。
這樣的隱晦處理,為溫蒂妮帶來一種神秘的鬼魅感,也讓整個故事同時溶進驚悚和詩意。然而,這種處理,也帶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對傳說有所了解的不合理預設。
如果說對于溫蒂妮身份設定的理解門檻,還可以用“現(xiàn)代觀眾都有看簡介再看電影的習慣”或者“溫蒂妮在歐語神話體系里家喻戶曉”來找補的話,這種對原材料的選擇性切割和信息不足帶來的困惑,在溫蒂妮殺死前男友時達到了極致。
根據(jù)傳說,經(jīng)歷背叛的溫蒂妮似乎是毫無其他選擇,必須殺死背叛者重回水底。開篇前男友表明愛上他人那一刻起,讓溫蒂妮得以存在的愛情就已消亡,傳說的詛咒應驗,而溫蒂妮溺死愛人走進水底的結局開始倒計時。水族箱里的低語是回歸的召喚,克里斯托弗的蘇醒,也是因為溫蒂妮修正了和克里斯托弗這段甜蜜而刻骨的錯誤,完成必定發(fā)生的殺戮,最終回到命運設定的軌道上。
在溫蒂妮走入水中之前,《溫蒂妮》可以看做是一個與愛情共生的生物,用一個突然出現(xiàn)的例外來探索愛情本源的故事。從這種解讀角度出發(fā),比起《水形物語》,《溫蒂妮》其實更像是《小美人魚》的現(xiàn)代變體(畢竟安徒生是以溫蒂妮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這個童話),都是從外來者的視角窺視愛情,最終落腳在犧牲和沉重的宿命感之上。
然而,以上可能有些牽強的解讀只是根據(jù)傳說資料的猜測,對于這個奇幻故事的原理和規(guī)則,《溫蒂妮》片中并沒有給出明確解釋,也沒有明示任何一種涉及溫蒂妮人物動機的硬設定。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溫蒂妮》變成了有點狗血的“一命換一命”情節(jié)劇。
而在柏林電影節(jié)時《溫蒂妮》給媒體的press nots中則強調(diào),“溫蒂妮再次接觸她自身的元素后,就必須回歸水中”。按照后面這種說法,似乎溫蒂妮與克里斯托弗初遇時被水沖刷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的最終離去。
不管創(chuàng)作者傾向于何種解釋,不能否認的是,《溫蒂妮》是一部需要觀眾去了解場外信息、一部“需要說明書的電影”(引用把噗短評)?!稖氐倌荨饭适轮须[晦不明的部分,并不是一種值得嘉獎的多義性表達,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溫蒂妮》對愛情討論的嘗試。
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溫蒂妮那漏跳的一拍心跳是因為余情未了,是因為看見了追來索債的命運,還是兩種因素的雜糅,我們就沒有辦法理清溫蒂妮那像水草一般纏繞晦暗的思緒和感情。在這樣親密的觀察和溫蒂妮提供的專屬視角之下,我們都沒有機會真正進入她的內(nèi)心,可能愛情真的比想象中難解,而水精靈,真的是個需要我們保持距離的謎。
在一次講解途中,溫蒂妮邀請聽眾在龐大的柏林模型里指出他們所在的位置。在特寫下溫蒂妮的雙眼里,白色的模型房子被無限放大,與窗外真實的風景交融在一起,而溫蒂妮,也被巧妙地放置進了整座城市的空間之中。
在這部緊湊的電影之中,溫蒂妮對于柏林城市變遷和建筑歷史的講解占據(jù)了不少的銀幕時間。然而遺憾的是,除了上述那一處空間變幻的放置,其余時候佩措爾德借溫蒂妮之口說出的對于柏林歷史的思考,與影片其他部分的文本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割裂感。
對于洪堡論壇的評論,大概寄托了佩措爾德最大的私心,用城市中心這樣一所違反了“Form Follows Function”原則、以古建筑外形承載現(xiàn)代功用的建筑,來討論在歷史洪流中身份不斷變化著的柏林和德國。但是,這段富有深意的臺詞,放到全片來看卻有些意義不明,不知該作何理解是好。
或許新與舊之間的矛盾和相容,是溫蒂妮與克里斯托弗那建筑在已死愛情之上的新感情的對賬,但這種牽強附會的理解并不能彌補支線與主體故事之間的脫節(jié),以及元素精靈設定和愛情主題下對歷史政經(jīng)話題討論的生硬。
溫蒂妮與水之間的關系不言自明,而她作為古老傳說中的生物,也與柏林陸上變遷史的厚重感產(chǎn)生對照。這樣的書寫之下,溫蒂妮本該成為聯(lián)結水與陸空間以及其象征意義的雙重紐帶,讓故事發(fā)生的舞臺和故事本身融合成一個整體。
但在《溫蒂妮》里,歷史學者溫蒂妮和水精靈溫蒂妮更像是不相容的兩種身份,在關于陸地和歷史的支線行進時,水精靈的設定顯得單薄而不適宜,甚至這層身份都被選擇性遺忘,而在水精靈那既炙熱又潮濕的愛情故事里,也沒有空間留給對城市的深刻討論。
這種缺乏整體感的失敗,絕不是因為愛情主題“膚淺”,與更宏大的世界不相容(《冷戰(zhàn)》就是一個正面例子)?!稖氐倌荨肥桥宕霠柕碌囊淮翁鍪孢m區(qū)的嘗試,而從結果來看,他好像不知道該如何對元素精靈這一新鮮的材料下手,如何把她們順利自然地放進自己構建的系統(tǒng)里。
《溫蒂妮》中的場景設計其實是非常出色的,閃光的魚缸和水草搖曳的幽深水底,戀人相擁的火車站和溫蒂妮有序但并不溫馨的小房間,都溫柔地擁抱、吸納著它們的主角。然而,整體感的微妙缺失,讓空間和片段變得有些斷裂。在柏林這樣一座被水環(huán)抱的城市之中,《溫蒂妮》這個水與陸的愛情故事卻很遺憾地沒有做出被水環(huán)繞的感覺來。
然而,雖然《溫蒂妮》可能代表不了佩措爾德的最高水準(畢竟創(chuàng)作者們面對新事物都有陡度不一的學習曲線),《溫蒂妮》仍然是一部非常迷人而細膩的作品。開場的分手戲在特寫中靠兩位演員的表演完成,背景中教堂鐘聲和鋼琴聲緩緩流動,而下一個場景,當溫蒂妮走進博物館,全景鏡頭立馬把她從自己的情緒里拉出來,放進建筑模型和人群之中。
這是彰顯導演功力的地方,而在之后的故事中當主角每一次重返相同場景,佩措爾德都能用不同的機位和景別區(qū)分出情緒,講出不同的故事。
《溫蒂妮》最可貴的地方,大概就是描繪出了一段真實自然的浪漫關系。Paula Beer和Franz Rogowski兩位演員將《過境》中的默契延續(xù)到了本片中,營造出一種溫暖而不刻意的親密感。溫蒂妮和克里斯托弗躺在水草和碎玻璃中被愛情和水流洗禮的一見鐘情,絕對是近些年最驚艷的浪漫場景,而兩人日常中小動物一般的互蹭脖頸和倚靠,也是貼近生活但絲毫不減損熱烈程度的身體語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段愛情的終結才顯得如此凄美而冰冷。溫蒂妮最終走入的那片水,和她與克里斯托弗先前牽手一同游過水草、聽他唱過Stayin Alive的,明明是同一片水域,卻像是來自兩顆星球。
拉丁語中“unda”有波浪的意思,但影片最后,投來視線的那片水面是意外的平靜。傳說中的水精靈們,失去愛情才回到水中,但經(jīng)歷過克里斯托弗的溫蒂妮是幸運的。她不再需要在愛情和水之間二選一,水流深處刻下的名字,將是溫蒂妮永遠與愛情共生的證明。
看完以后才知道原來有中世紀的水精靈的神話傳說做故事背景。不過我自始至終都是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個普通的愛情片來看的,的確,它的情節(jié)簡單的就像白開水一樣,我甚至說不上來這部電影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但在這90分鐘里,我?guī)缀跻恢北3种幌肼┛匆幻腌姷臓顟B(tài)。
在Undine再次遇到渣男前任Johannes之前,她和Christoph的愛情日常真的很打動我,他們的每一次見面都像是久別重逢,用盡全身力氣擁抱對方。
Undine告訴Christoph自己摔壞了潛水員模型,其實看到這里的時候我一直很緊張,替Undine擔心,害怕兩個人會因為這件事吵架,但Christoph不僅不介意,還安慰Undine說自己根本看不出來,她粘得很好。前幾天在豆瓣話題廣場有看到一個名叫“被好好愛著(愛過)是什么感受”的話題,當時想要寫寫看,但想了一會發(fā)現(xiàn)除了父母給我的,我好像真的沒有過那樣的體驗。完完整整、不會害怕下一秒就破碎掉的愛,夢境中的我反而更接近它。怎么說呢,想到這里還是會有些失落。但這部電影里,在這一瞬間,隔著屏幕的我竟然體會到了“被好好愛著”的感受。
當Johannes來找Undine想挽回她的時候,我以為Undine會心軟并原諒他,其實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猜想,或許是在電影的前半部分,Undine展現(xiàn)出來的脆弱感更多一些,換作我是Undine,我也會猶豫吧,巴掌很疼,糖也很甜,“被好好愛著”的錯覺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吧。沒想到Undine只是笑了一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后來Christoph出事,我也以為Undine會在絕望中再次回到Johannes身邊,然而Undine沒有,甚至用了可以說是很極端的方式了結了她和Johannes的恩怨。
我突然意識到我為什么會喜歡Undine了,脆弱其實只是她身上極其細微的一面,就像電影開場時,能看出來她情緒快要崩潰,但她還是等到Johannes短暫離開的時候才流眼淚,她告訴Johannes:“你要等在這兒,并告訴我,你還永遠愛著我。假如你離開,你就死定了。明白嗎?”是我誤解了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在每一段感情里,Undine都是認真且投入的,同時她也是堅強的,她有著可以承受對方對她造成的傷害的力量,但她絕不允許自己被傷害。
就很詭異,看真正的純愛片都很少有這樣的感受,所以也不太想討論別的??吹阶詈箸R頭緩緩沉入河底的時候有想哭的沖動。Undine回歸了水中,這是神話傳說既定的走向,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來說,Undine和死了沒什么兩樣。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感受到了一股來自Undine的、超脫于形體之外的強大的生命力,與愛相關,永垂不朽。
在佩措爾德呈現(xiàn)高度雜糅態(tài)的后現(xiàn)代童話《溫蒂妮》里,有兩個看似尋常的慢速疊畫鏡頭暗暗點明著影片的主要關注點。溫蒂妮的第一場解說戲里,一個她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在柏林的城市模型里看見了剛剛拋棄她了的前男友約翰內(nèi)斯。而在后半段里,男主角克里斯多弗再度(?)參加城建局解說時,也在林林總總的建筑模型里看到了自己和溫蒂妮曾經(jīng)依偎在一起的身影。如何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里找到真實的浪漫,這是佩措爾德新作的著力點。
佩措爾德的電影里少見確切無疑的固定態(tài)意象,一切元素都在流動都在混合,看似二元對立的類別都在彼此模進互相靠近,激烈地纏繞在一起。鬼魂三部曲里的現(xiàn)實與想象、仿類型之作里傳統(tǒng)的類型元素和新鮮現(xiàn)實批判,前作《過境》里歷史與當下兩個時間層面,這些都是經(jīng)典的Petzold touch。在《溫蒂妮》里,這兩股力量具體表現(xiàn)為以愛情與神話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描摹晚期現(xiàn)代社會生活狀況的現(xiàn)實主義之間的交媾。
影片中心的愛情故事是典型的佩措爾德手筆,如初戀一般天真爛漫,如童話一般美好神奇,卻又處處都是詭異??死锼苟喔サ某霈F(xiàn)尤為奇妙,他聲稱聽了女主角的演講,很是驚艷,但之前的演講戲的觀眾里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他。他的出現(xiàn)緊隨著約翰內(nèi)斯的消失,因此可被看作是其的分身,而分身正是浪漫主義作品里最常見的動機。某種意義上,他是女主角失去愛人之后的應急產(chǎn)物,是填補愛情空白的假肢,是她為了防止神話預言成真而不得不設立的分心術。男女主角結識的這一場戲里發(fā)生的那個奇幻的事件本身即是的矛盾。一方面這個被放置得過高的魚缸與男主角工作的堰塞湖之間有著顯然的對應關系,好似影片里最富童話色彩之地的微縮模型,它的崩裂象征著超現(xiàn)實力量在現(xiàn)實層面的能量釋放,把主角們一舉沖刷進愛情的童話世界。另一方面,神話對現(xiàn)實的入侵卻是為了保證一個古老的詛咒不會應驗,保證女主角stay alive在現(xiàn)實空間。由此可見佩措爾德對于現(xiàn)實的定義本身既包含了神話層面,無需解釋,溫蒂妮的詛咒就是最正常的事情。一個神話的產(chǎn)生是為了保證另一個神話不會成真。
男女主角這個浪漫得失真的愛情里全是危險。影片核心處的公寓愛情戲里充滿了越軸鏡頭,好像在故意擾亂觀眾的感知系統(tǒng)。而當這段愛情最終不可避免地因女主角的內(nèi)疚終于垮塌之后,發(fā)生了影片里最為神奇的事情。盡管溫蒂妮的詛咒還是要應驗,但隨著她殺死負心漢回歸水中,克里斯多弗反倒因這一神話力量而得救,從一個人的替身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人,也有了現(xiàn)實中人失去愛情之后的痛苦。影片隨即把視角轉換到他的身上,女主角成為了他的幻想之痛。女主角失戀后本是他以潛水員的形象潛入了她的神話里,現(xiàn)在他自己的水族箱里,潛水員的位置卻被兩尊復活節(jié)島石像所取代,在他失去的愛情的地方樹立起了一座神秘的祭壇。
在這些浪漫主義的核心故事周圍,也有另外一些話語是不可忽視的,正如影片愛情故事之余也有著長篇累牘的學術式和公文式德語句子。這些話語大多涉及柏林以及德國的政治和歷史背景,女主角的工作與東柏林的建筑史有關,而男主角的工作則在德國西面的威斯特法倫,佩措爾德常探討的兩德問題在本片依然有所涉及。這些現(xiàn)實主義的話題纏繞在影片的浪漫主義之上,就好像柏林這座城市一般,根部是一片沼澤,是浪漫的水與現(xiàn)實的土的混合體,是老的建筑和新的規(guī)劃的雜交物。注意影片后段里溫蒂妮那個不太招人喜歡的女同事的演講,她在解釋為何威廉時代的柏林社會福利性住房價格居高不下,原因正是在于土地的價錢。資本這一現(xiàn)代因素對于神秘時代的影響正如水中的土,這才有了柏林這個現(xiàn)代大都市。
因此,佩措爾德用這部電影為所有活在后現(xiàn)代和后資本社會的我們開出了方子。既然所有人都經(jīng)歷過失去的苦痛,那不如在這些心靈的空白地帶向下探潛,重新在光怪陸離的深層里找到神秘的水王國,在現(xiàn)實的生活里再度發(fā)現(xiàn)神話的力量,正如成為精靈的溫蒂妮再度把潛水員的雕像還給潛水員。既然前進看上去愈發(fā)不可能,那不如把古時的神秘主義再次引入陷入僵局的當下生活里。影片的鑰匙就在中段陽臺上的演講里:在柏林本來空蕩蕩的地方再度矗立起一座古時建筑的復制品,違抗著現(xiàn)代建筑理論的教訓,讓一座18世紀外型的宮殿履行著21世紀的功能。通過這句臺詞,佩措爾德回到了他早期柏林學派的出發(fā)點,旗幟鮮明地闡明了他的詩學觀點:要用經(jīng)典的殼裝上新的內(nèi)容。如此一來,誰又能說在這種雜糅之中無法誕生出進步的力量呢?
德國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和他的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新片《溫蒂妮》究竟有多火呢?電影節(jié)開票首日,所有的放映場次全部都是秒殺售罄;實體售票柜臺的買票長龍里,好多影迷就差舉著他名字的燈牌等著買票了。
首映禮當晚,他的粉絲、男主角弗蘭茨·羅戈夫斯基和女主角葆拉·貝爾的粉絲把紅毯前圍得水泄不通。媒體場放映剛結束,一堆德國朋友短信轟炸我:“《溫蒂妮》怎么樣?佩措爾德柏林金熊有戲嗎有戲嗎?”
從第一波在柏林看過本片的豆瓣網(wǎng)友短評來看,一水的5星,也足以證明本片的熱度了。
如果柏林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像多倫多電影節(jié)的人民選擇獎那樣靠觀眾票選產(chǎn)生,那恐怕佩措爾德入圍的影片每一年都會毫無懸念地奪冠。在如今不溫不火的德國影壇,如果還有哪位作者導演有超級明星般的待遇,恐怕就只有佩措爾德一人。
2001年憑借《心的居所》拿下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大獎,佩措爾德一躍成為德國電影節(jié)最受關注的導演之一。此后他開始和德國著名女演員尼娜·霍斯合作,倆人相輔相成,一起拍攝的六部電影將彼此送上了影壇巔峰。
其中,《耶拉》于2007年讓尼娜·霍斯拿下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獎,《芭芭拉》在2012年讓佩措爾德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熊獎。
如今的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毫無疑問是柏林電影學派的領軍人物,他是為數(shù)不多既受到觀眾追捧、又被學者欣賞的德國作者導演之一。
2018年,他的電影《過境》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也成為當年的獲獎熱門之一。
雖然最終在頒獎典禮上顆粒無收,但這是他第一次與弗蘭茨·羅戈夫斯基和經(jīng)弗朗索瓦·歐容推薦的德國新生代女演員葆拉·貝爾合作,兩人在《過境》中的飾演一對二戰(zhàn)中偶然結緣的戀人,在逃難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命運的捉弄。
兩年后,佩措爾德帶著新作《溫蒂妮》第五次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讓弗蘭茨·羅戈夫斯基和葆拉·貝爾這對情侶組合再登銀幕。
在大學學習日耳曼文學的佩措爾德,常常被朋友形容為“有腳書廚”(a walking encyclopedia)。他常常喜歡從神話敘事中借鑒“鬼魂”的意象,在日常生活的維度中微妙地摻雜一絲奇幻色彩,從而討論人物在兩難狀態(tài)、生死邊緣的困境。
但是《溫蒂妮》是他首次非常明確地講述和精靈有關的故事——一個水精靈的生死愛情故事。
葆拉·貝爾飾演的溫蒂妮,是一個專注城市發(fā)展變遷的歷史學家,她在柏林的一所博物館中擔任講解員。她的男朋友Johannes另有新歡,提出分手,溫蒂妮備受打擊。她在博物館附近的咖啡館質問他,說過永遠愛我,就不能反悔;如果你離開我,我只能殺了你。但是Johannes不以為意,不告而別。
溫蒂妮失魂落魄地回到Johannes拋棄她的咖啡館,遇到了弗蘭茨·羅戈夫斯基飾演的潛水員克里斯托弗,后者前來表達對溫蒂妮講解導覽的贊美。咖啡館的魚缸此時突然破裂,兩個年輕人被水流沖擊摔倒在地,溫蒂妮被玻璃割傷,但是兩個人卻因此意外墜入愛河。
克里斯托弗在柏林城郊的水庫工作,常常進行水下作業(yè)。溫蒂妮坐火車去和克里斯托弗相會,克里斯托弗帶她潛水玩耍,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水庫深處的墻上刻著溫蒂妮的名字。溫蒂妮被水庫里巨大的魚離奇帶走,溺水失去知覺,克里斯托弗好不容易把她救醒。兩個人經(jīng)過這一劫難,愛火熊熊,難舍難分。
但是前男友Johannes突然來找到溫蒂妮,表達想要復合的決心;當晚克里斯托弗水下作業(yè)時遇到意外,缺氧12分鐘被醫(yī)生診斷為腦死亡。溫蒂妮為了挽救心愛的戀人,決定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孤注一擲,和命運做個交換。
影片聚焦于溫蒂妮的愛情際遇,場景在柏林城市的核心區(qū)域Mitte區(qū)域和城郊水庫不斷切換。溫蒂妮情緒出現(xiàn)波動時魚缸中水流的震顫,她的住所恰好臨近柏林的施普雷河,她在水庫潛水時輕松閑適的身姿,無不暗示出她和水之間神秘的引力關系。
影片簡介甚至無須明示溫蒂妮就是水精靈,光靠佩措爾德流暢縝密的視聽語言和葆拉·貝爾絕不用力過度的演技,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就能領悟到,女人是水做的,溫蒂妮和自然之間暗潮洶涌的能量流動。而愛情作為這種水能量的外顯形式,則最浪漫不過。與其說,《溫蒂妮》是一則當代都市神話小品,不如說這是對女性的純真和深情,最妥帖的影像化修辭描述。
佩措爾德的敘事一如往常,流流下水,大巧不工,讓人幾乎感覺不到90分鐘的流逝。他對溫蒂妮作為水精靈的超現(xiàn)實力量,呈現(xiàn)近乎極簡,似乎只不過在一對青年男女的相逢中,勾兌了一點點奇幻的力量;相比較漫天水花飛濺的魔幻愛情禮贊《水形物語》,更有一番高明。
大概這是《溫蒂妮》征服觀眾的根本立足點:愛情的成立,從來不依賴于神力或者魔法;而真正成就愛情偉大的,是戀人——溫蒂妮為愛奮不顧身的勇氣。
秘密的電影。河流這一形象是變化和不變這兩個對立特質的綜合體,也是滲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為濕地)這個城市的時間和空間的深層肌理,這些特質在Undine的兩重身份上得到體現(xiàn)。她在神話與祛魅兩種力量之間搖擺——在那個咖啡廳里,她聽到潛水者雕像呼喚她回歸她的神秘特質,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時發(fā)生了:愛情。Christoph作為一個潛水者,他展現(xiàn)的運動趨勢與Undine正好相反:從陸地到水中、從表層到深層,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關系籠罩了一層隱喻意味。對秘密的探尋是危險的,最終我們看到,探索者終究還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經(jīng)棲居的陰影中。
破碎的魚缸是開啟神秘世界的通道,口述城市歷史讓奇情靈動的故事得以植根于現(xiàn)代都市的車水馬龍,此消彼長的愛情也因為心跳漏拍滲入記憶,蕩漾出超乎理性的層層余波
三層文本:民族神話、城市歷史、個人愛情。溫蒂尼穿插在三層文本中,在神話中是水神,在歷史中是水下橋梁上的名字,在愛情中是突然出現(xiàn)、意外消失又始終縈繞的愛人。最為美妙的一點是,Undine傳說中是透明的,幻肢般的,又危險而存在感驚人的。其實這種規(guī)整的分析會讓這部電影變得有點無趣,打動我的地方是她站在柏林的模型前去講述這座城市被規(guī)劃起來的過程,她問“柏林的起源,在河流的下游,誰能指出我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在那一刻,過去和現(xiàn)在重疊,愛和城市重疊,時空重疊。她說,建筑的樣式將追隨著功能,曾經(jīng)的宮殿在21世紀變成了展覽館,神話在今天變成最后一個注視著愛人搖曳到水下的主觀鏡頭。我的天啊,我竟然想起莉拉對《埃涅阿斯記》的評價:“假如沒有愛情,不僅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枯燥,整個城市也會變得無聊?!蔽覑圻@片兒
短小、簡潔、素樸,幾乎沒有贅筆,完美像一首馬拉美短詩。佩措爾德奉獻我們時代最純粹情節(jié)劇,也或許是他最完美最巔峰作品。
流淌于現(xiàn)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顆靈魂深處的執(zhí)念神性,潛移默化,我們是聆聽者,也是經(jīng)歷者,并逐漸成為信念者。未能長成高于傳統(tǒng)的進化樣貌,卻也包含著深厚豐滿的美學底蘊,那是時間洪流中沖刷了千百年的動人肌理,浮現(xiàn)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與擁抱里。殉情和愛恨間是觸碰傳說的永恒迷局,佩措爾德通過靈動微顫的影像之舞,帶領觀者見證奇跡的拯救,與憂傷的分別,那是銀幕上對戀人的呼喚,并將這段咒語,傳遞給銀幕下無數(shù)忘記珍重的精靈。
我是沾了水便能獲得神力的妖精,你是斷了腿仍能拯救愛情的人偶。讓我們在魚缸里暢游,在水庫里棲居。你用愛情拯救再世為人的我,我用神力報答溺水僵死的你。若我的心跳漏掉一拍不是因為你,若我們的愛情是用18世紀的樣式實現(xiàn)21世紀功能的欺騙,我愿意沉入湖泊,讓你生生世世在水底凝望我傳說里的名字。
不了解點歐洲傳說的話,這片就是一部奇怪的靈異片。溫蒂妮在中世紀的傳說里是水精靈的名字,她會殺死背叛自己的男人然后回到水中。女主本來想抵制住這一詛咒,結果還是跌入輪回。咱們也可以拍一部女主叫嫦娥的電影,特別喜歡兔子,和男主愛得死去活來,但最后還是要回到月球上去。對老外來說也是一部奇怪的科幻愛情片,保證看得云里霧里。我只是好奇豆瓣給高分的被感動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個冷門的中世紀傳說嗎?
Yes
升級版《過境》,變奏體《耶拉》,短短90分鐘內(nèi)完成一個高度凝練的絕妙故事,掌控力令人擊節(jié)。有限體量內(nèi)達成微妙與含混結合的時空轉換(系列前作標識性元素之一),精準敘事節(jié)奏引領的規(guī)整結構對應(重復場景&不同視點運用得太妙,幽冥感叢生),流暢漂亮,既富隱喻,兼具可看性,佩措爾德正式成為心水陣營成員。一座城市的往事與未來,水底的古老神話是歷史幽靈的顯形,現(xiàn)代都市景觀則是現(xiàn)時幻想的截肢,城市的滄桑宏大與情感的幽微糅合甚好;兩段時空的“逆序”對應魚缸破碎的靈光,堪稱專屬電影的奇妙魔法時刻——時間可以顛覆或重來,可以倒敘或暫停,可以??菔癄€,但唯獨心動的瞬間,確確實實在那一分一秒發(fā)生,循著心跳的律動節(jié)拍就可以找到你。最后一個主觀鏡頭過于凄美。
還是沒忍住,看了現(xiàn)在的早泄版。劇作的結構還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導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體的風格在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后后各自的重頭戲里,用了相似的鏡頭和機位,卻帶著完全不同的情緒,同時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結構,足見導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沒有一絲贅肉,就講了這么一個深情的愛情故事,雖然不如《過境》那般驚艷,但可以看到這位技巧型導演在自己的作者風格上已經(jīng)非常成熟且個性化了。
如水晶般閃爍而易碎的都市傳說。沉醉于佩措爾德敘事中令人扼腕的錯拍感,愛人消失又重現(xiàn),相遇如前世愛過,溫情離別后的質問,不歡爭吵后的意外,死亡后蘇醒,遺忘后回憶洶涌而來。上一時空的陰云始終以虛擬形態(tài)盤旋在當下,又以實體形態(tài)躲藏于未知的角落,如那些柏林地標從歷史中穿行而來,裹滿塵土又煥然一新。迷人的幻境感不依靠單個影像內(nèi)的充盈,而是在劇本的場次與場次之間形成遙望的共振,鏡頭里的人物狀態(tài)永遠先于語言和行動,如同事件發(fā)生前早有預感。和現(xiàn)實一樣,所有的不幸降臨之前,我們一定早有預感。
古老的傳說,幾經(jīng)變遷的城市,在佩措爾德的鏡頭下塑造出了這樣一部充滿著神秘與浪漫氣質的影片。好幾場堪稱神來之筆的戲相信在電影節(jié)結束后仍然會讓我回味。同樣是關于水的愛情故事,比《水形物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佩措爾德的樂趣在于,看他如何將元素精靈這類巧思在愛情故事中落地下來,于是看到柏林建筑的模型與流轉于真實柏林街巷橋梁間的回憶頻頻產(chǎn)生疊影,或者是,潛水員模型的摔裂略顯笨拙地預告了潛水員的災厄。其實,除了殺死前任是在回應溫蒂妮的神話之外,整個故事都不妨被視作《海的女兒》的變形,小人魚扔掉本該用來刺殺王子的匕首跳入大海化作泡沫,和溫蒂妮沒入深潭有著同樣的力量:至高的愛是愛他人,我的心臟不應在你的手中有任何一次漏拍,因此愛必然呼喚犧牲、呼喚死。
3.5. 一出都市暗黑童話,水上現(xiàn)代世界的愛情與背叛,水下依稀可見的歷史遺存,柏林人走到今天,在歷史的廢墟上重建了新的城市,卻根本無法與過去和解,歷史是糾結的水草,越來越幽暗,越來越不清晰,纏繞在他們的身體和愛情上,就像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寓意,你可以好好講出它每一座現(xiàn)存建筑的歷史,卻尚不能追溯它具體的開端。對于大多數(shù)導演而言,無非是堆砌伊們的才華,堆砌得越多越厲害,但是對有才華的佩措爾德而言,是相反的,他需要放手,需要拿掉自己的才華,讓自己不那么工整,他只有放縱自己的時候,才有了那么一點純粹的真誠。
一首寫給柏林的愛情詩,太美了,寥寥數(shù)筆,便把水的意向推出銀幕,澆灌在人身上,讓人不由自主隨著人物漂流激蕩??赡苁墙衲曜詈玫膼矍殡娪?,也可能是導演+演員+劇本巔峰狀態(tài)的天作之合,仿佛去年的?冷戰(zhàn)?。默默想起了一個人幾件事,就在影院里流了淚。
#70th Berlinale#主競賽影后+費比西。作為重述水之精靈溫蒂妮神話的現(xiàn)代版本,影片還是相當有想法的,神話原型中的基本情節(jié)要素都具備了,把這個神話故事放置在當代柏林并編得還算圓,確乎是[過境]的思路一脈相承,但并沒有[過境]那么震撼人心的歷史錯位的眩暈感。雖說情節(jié)劇拍成這樣算是有作者風格,但是跟濱口龍介一樣,真的吃不下……
風屬於天的 我借來吹吹 卻吹起人間煙火 天屬於誰的 我借來欣賞 卻看到你的輪廓
建筑是一種功能性假設,是將人們的期許變成觸手可及的存在。愛情是一種即時性謊言,是將對方的凝視變成虛無縹緲的殘骸。期許一旦被打破,時間和空間自然會賦予建筑最新的意義。凝視一旦被干擾,呼吸和心跳自然會顯露愛情最真的謎底。想不到一個本該充滿神秘的愛情神話傳說,竟然會是如此的空洞而乏力。如果愛情可以簡化為兩雙漂浮的手和一些散亂的凝視,那么蒼白就是它最好的注解。做為崇尚感知的作者型電影,佩措爾德成功的讓觀眾的感知力變得麻木,除了影片中段的驚魂一瞥,只剩下輕靈的古典鋼琴與沉重的呼吸聲,再無其他。試想如果導演把取景地換成花果山,女導游愛上美猴王轉世,豐富而細膩的人文地理風情講解,再加上一個美猴王手辦,這部《愛的猴王》會獲得這么高的評價嗎?并不是所有的詩意都值得贊美,尤其是當一首愛情詩,感受不到愛情的時候。
過境原版人馬,講述一個神話色彩的愛情故事...結局雖然很好,感覺有點草草收場...
一份說明書的結果是影像文本化?!哆^境》有多驚艷,《溫蒂尼》就有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