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未完成
“只要你一進入塞浦路斯,你就會明白,你來到了一個美妙之地:金色陽光與眾不同;野花香味令人如此歡樂;人們歡樂的笑臉使人立即感覺到愛與親切。這就是塞浦路斯,愛之島,試著與之共醉。”
作為第五屆歐盟電影展的開幕影片,現(xiàn)場卻稀稀拉拉只坐了二十幾個人。大概是因為這個小國的名氣實在是比不上伊朗、阿根廷、瑞典等電影節(jié)寵兒,可能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它是屬于歐洲還是亞洲。塞國使館當然也不會放掉這次公關機會,給每位觀眾都準備了好幾本五顏六色的宣傳色。碧海、藍天、銀沙,浪漫情侶流連其間……
當安迪將飛往塞浦路斯的機票拿給卡琳和艾瑪看的時候,她們腦中那個遠方島國一定也是這般美景盎然的。而安迪卻顯得憂心忡忡。不僅母親的老年癡呆癥狀越來越嚴重,更因為他的心從來沒有真正踏上這片跟自己有血脈之源的土地。
這個島國一邊頭枕著亞洲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一邊手牽著歐洲希臘的伯羅奔尼撒,主要居住著希臘族與土耳其族。千百年來被兩個鄰國垂涎,加之英國也想分一杯羹,這里始終不是一塊靜土。上個世紀的70年代,紛紛擾擾終于演變成一場戰(zhàn)爭,炮火中茍且偷生的人們不得不離開故土,前往希土甚至遠走英國謀生。
BBC,對于安迪來說,不僅意味著英國廣播公司,還是他這樣一群人的代名詞。British Born Cypriot,英籍塞浦路斯人。他們從小吃著魚薯條長大,但是身體里卻始終流著地中海的血液。他們想融入英國社會,但是英國人卻用他們的種族開心,甚至分不清他們來自塞浦路斯還是巴基斯坦!在倫敦,他遇到了卡琳,一位在柏林墻倒掉時逃離東德的中年婦女,和她哥特范兒的叛逆女兒艾瑪。
(本來這篇文字想要說說電影中歷史給人帶來的人性影響,但是寫不下去了……就此擱筆)
2 ) 小人物的故事是歐洲的主線
去年在歐洲,就感覺到這是個小人物的世界。生活不需要轟轟烈烈。這個故事也是一樣。小人物的拼搏、立志、失敗和命運。歐盟電影節(jié)很好的開端!
真的是那句歌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對不對?" 歐盟影展開幕片.
這是個困境。
現(xiàn)實主義?!,F(xiàn)實啊現(xiàn)實。關乎文化、地域差異。也關于愛!
直觀感覺還可以
每一個下一秒都想捂上眼睛,也沒有驚悚和恐怖,但也沒有太多動人之處,畫面和音樂的好都是次要的,我現(xiàn)在對各種苦逼真是太刻薄了,想想應該是源于我對自己越來越嚴重的苛刻??陀^的講有觸動應該算是好電影,但是那種細碎的觸動讓我特別難受。另外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不適應在影院看這種片,大屏幕的情緒放大效果
這個劇情簡介是個bug。。。
糜爛呀 移民&文化什么的
好看,我的泰普。(在我心里)超過《一次別離》了,就愛看這家長里短見真情的,尤其喜歡結尾。
20121115@ EU Film Festival. 何處才是我的家。
安迪為圓母親落葉歸根的夢想而回到故鄉(xiāng) 回到故鄉(xiāng)會才知道塞浦路斯真的回不去了 夢想變夢魔 自己該何去何從 塞浦路斯現(xiàn)實的悲哀
電影接近兩個小時,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暴力相向,但是導演也在其中追加了一些感情的戲份,雖然在電影中所占時間不多,但是卻能將溫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以致在這樣一部戰(zhàn)斗劇中也引爆了好些人的淚點。這僅有的一點溫情也使得電影張弛有度,使得觀眾在將近兩個小時的火拼場景中能夠不感覺枯燥和疲勞
有關身份迷失,故土逝去。中年人事業(yè)無成,年輕人服用興奮劑幻想氣候變化滄海桑田,一直要回塞浦路斯的老人讓我一度穿越回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可惜她最終也沒能死在自己故居的床上。意外是全片卻有一個光明的結局。Godfather和Codfather的梗好冷~
2012.11.15成都西南影都
店名The Codfather笑抽了。整個故事總體呈現(xiàn)出水土不服的感覺。指的是歸化了英國的北塞浦路斯人回到塞浦路斯所遇到的各種挫折。男主角更像是英軍駐島基地一樣的存在。片末還有北塞浦路斯的實地取景,總體的地景觀感沒有南部那么的風塵。
我們回不去了
移民題材是電影展的??停阂粋€英籍塞浦路斯人帶著母親落葉歸根,記憶里的海卻是現(xiàn)實里的凍土。迷失了身份,何處是家?他想留下,老家的弟弟卻想回到倫敦,但他留不下來,弟弟離開不了。平靜的節(jié)奏交織著文化沖突和少女的青春期叛逆。結局是一片光明:返回倫敦。
昨晚酒會結束后,跟著賓客去電影院看這部歐盟影展的首映片。禮服太大,高跟鞋漲腳,隱形眼鏡干澀,妝容掩不了疲憊,看著上司和其他貴賓拖著漂亮的禮服帶著微笑面具穿梭人群社交,吃著我覺得并不好吃的西餐,心想所謂的光鮮不過如此吧,全然沒有第一次參加晚宴興奮的激動心情,累。電影: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雖生活在異鄉(xiāng),卻始終認為自己是塞浦路斯人;可回到陽光明媚的海邊故土,卻發(fā)現(xiàn)它不是想象中的模樣;一番折騰后還是得回到陰冷的倫敦,這個不屬于我但早已習慣的所謂故土,回到原先的生活,才總算安下心來。即使還是要繼續(xù)這種不停工作沒有假期的艱辛日子。我們吃魚和薯條,我們是無法落葉歸根的人。
五味雜陳,鋼琴曲煽死人,后半段太突兀。
老年人的鄉(xiāng)土情結,中年人無處可依,年輕人迷離頹廢,這些并不是塞浦路斯獨有的現(xiàn)象。而真正屬于塞浦路斯的,是面對倫敦店門被寫“Buddha Go home”,而回到塞浦路斯卻被扣上“English Go home”時,男人依舊能抱住自己的愛人和女兒,咬緊牙關承諾給她們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