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的確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愛情故事。不要問這兩人到底是不是愛情,“行動勝于雄辯”,兩人最終選擇相攜赴死,毫無懼色。不論開始和過程如何,至少在這最后一刻,他們間確實是愛情。
只不過,這一段畸戀,讓人窺得了人性及情感中難以解釋的復雜。然而,情感本就是件私人的事,外人看不懂摸不透,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懂。
除此之外,我以為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救贖的故事。
從馬克斯的角度來講,因為對露齊亞的愛,這個前納粹劊子手心中尚存的良善進一步放大,他最終鼓起勇氣,用死亡完成了靈魂的救贖。
身為納粹軍官的馬克斯是十足的惡魔,“他的病人無一幸存”就是證明。他對露齊亞的變態(tài)行為,基本上也是為了泄欲。然而,在這“無一幸存”的病人中,露齊亞活了下來。不管是不是出于愛(那時是不是愛,還真得打個問號),總歸是一點良善。
這讓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納粹軍官阿蒙。與馬克斯相比,他的殘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萬惡之中也有星點良善——在與辛德勒的游戲中故意賭輸,(無償)放了所愛的猶太女孩海倫。只是他的良善并沒有延續(xù)、放大,他最終毀滅于血淋淋的罪惡,沒有機會得到救贖。
馬克斯就要幸運多了,他在戰(zhàn)后的茍且偷生中良心發(fā)現(xiàn),“愧對陽光,想過著像教堂老鼠一樣的生活”。但他畢竟逃過了審判(一個罪行累累的黨衛(wèi)軍上尉都能逃過審判,怎么辦到的?),跟納粹余孽們混在一處,或許還參與過銷毀罪證,此時的馬克斯,還不能說被救贖了。
真正的救贖,發(fā)生在偶遇露齊亞之后。他保護露齊亞(證人),與納粹同伴們決裂,陷入絕境也不屈服,最終決定以死解脫。這時,他對露齊亞那似欲似愛的扭曲情感,的確升華成了真愛。在這股愛的力量下,他從勉強合作到寧死不屈,從茍且偷生到從容赴死,以死亡來完成罪責的審判和愛的守護,終于實現(xiàn)了靈魂的救贖。
從露齊亞來看,這個救贖要復雜得多。在這段畸戀和歷史事件中,她都是受害者,并不需要被救贖。她的救贖,正如一部分女性問題研究者所言,主要表現(xiàn)在“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上。
一方面,馬克斯激發(fā)了她的性本能,她敢于大膽地表達性欲、索要性愛。時至今日,這種女性也依然是少數(shù),且這一行為在很多時候也被認為是不(那么)道德的。
另一方面,馬克斯在集中營里與她玩的S/M游戲,教會了她這一游戲的規(guī)則。在集中營里,她不得不充當M的角色;戰(zhàn)后,她翻身成了S角色,而且明顯是樂在其中。然而這只是表象,這一游戲的隱喻是:露齊亞開始追求自我獨立。她有一個高富帥且疼愛自己的丈夫,這就是世俗觀念中對“女性最佳歸宿”的期盼。但在這段婚姻中,她只是丈夫的附屬,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露齊亞拋棄貴婦生活,選擇與馬克斯在一起,這是她遵從內(nèi)心、無視世俗的選擇。在這一選擇中,她實現(xiàn)了自我獨立。
還有一點,大致可以說是馬克斯以惡引“惡”,喚醒了她從未顯露的狂野本性。這一點,從露齊亞少女時代、與丈夫及與馬克斯在一起時的形象就能看出來:少女時,她留著齊整的妹妹頭,戴著蝴蝶結(jié)發(fā)圈,穿著粉色的少女綢裙,一看就是個乖乖女;與丈夫在一起時,她發(fā)型考究,衣著光鮮,姿態(tài)優(yōu)雅,儼然是一位上流貴婦、著名音樂家的理想伴侶;而與馬克斯在一起呢,披頭散發(fā),不修邊幅,叼著個煙斗,放肆地大笑,活像只野貓。少女時代和在丈夫身邊,她必須根據(jù)世俗標準來裝扮自己;而在馬克斯身邊,她就能恢復狂野的本性。劇中一個細節(jié)展現(xiàn)了這一點:露齊亞來到馬克斯公寓,馬克斯的第一件事就是拔掉她那兩顆碩大的珍珠耳環(huán),她也是欣然接受。這一舉動,實際上就宣告了露齊亞與世俗苑囿的告別、在馬克斯身邊做自己,而這或許也正是她想要的。
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這兩人最后不至于走投無路——只要去報警,露齊亞肯定能活,而且如果馬克斯是真心愛露齊亞,他也應該這么做。然而事實上,露齊亞赴死,這不僅是編劇的需要,也是她自己的選擇。看到馬克斯為她穿衣服時她臉上的笑了嗎?她是絕不可能與他分開的。馬克斯帶她去死,并非不肯放手,而是因為他太懂露齊亞了。原劇本中說“他倆關(guān)系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他們很少說話或者根本不說話;原因是,他們過去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已經(jīng)替他們說得太多了。他們通過手勢和眼神就能互相理解?!甭洱R亞做了選擇,馬克斯尊重她的選擇,他們早已靈犀相通,相視一笑就知所有,如是而已。情愛關(guān)系的終極狀態(tài),大概就是這樣吧?
從以上來看,露齊亞要的是富有激情的人生,她甘愿為這種扭曲但又真實的情感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并沒有罪,本可以不死,且情理上也不該死),也不愿回歸世俗。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是一個浪漫主義者。而這種浪漫主義,就是對世俗強加到女性身上條條框框的尖銳諷刺。
這部影片向來備受爭議,尤其是在上映當時,更是受到了猛烈攻擊。其中一個原因是,它首次以有罪的納粹軍官作為主人公。以反面人物為主人公的故事本就不好講,何況還帶有如此敏感的政治身份(而且馬克斯也確實變態(tài))。但最終看來,這個反面主人公的故事,講得還是頗為動人的。
那是怎么辦到的呢?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解釋如下:
將善之中心位于主人公身上,使觀眾移情于主人公……編劇/導演莉莉安娜·卡瓦尼對這一技巧的處理是,在這對戀人的周圍環(huán)繞一個暗藏著秘密特工的腐化墮落的社會。然后,她點亮一支小小的蠟燭,插在這一冷酷而黑暗的世界中心:無論這對戀人見面的方式如何,其私情的性質(zhì)如何,從最深沉最真誠的意義上而言,他們的愛是真誠的。而且這種真愛已經(jīng)被考驗到極致。當秘密特工告訴他們的朋友他必須殺掉這個女人,因為她有可能揭發(fā)他們時,他回答道:“不,她是我的寶貝,她是我的寶貝。”他可以為了愛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愛人也一樣。在高潮處當他倆選擇同歸于盡時,我們便會有一種悲劇性的失落感。
簡言之,這是一種反襯:馬克斯固然算不上什么好人,但看看他那些“朋友”和落井下石的旁觀者們,相比之下,他已經(jīng)算不錯了。就像畫素描時,若要讓暗的東西亮起來,只需將它周圍涂得更暗即可。
不過,光靠以暗襯亮,人物不會自發(fā)光,觀眾的移情也還是被動的。所以,馬克斯一定要良心發(fā)現(xiàn),一定要愧對陽光,當個午夜守門人。這是編劇手法,但也不排除這是真實——誰知有多少罪人,像馬克斯一樣愧疚、懺悔,在暗夜中度過余生呢?馬克斯得到了救贖,但誰知有多少午夜守門人得不到救贖呢?
阻礙力量——
1. 表面是納粹余孽的追捕,實際上是無法改變的罪惡歷史;
2. 表面上是警察的調(diào)查,實際上是不可能接受二人的世俗倫理、“思想正確”的社會絕大多數(shù)。
這兩種阻礙力量都不可能克服。
兩人的欲望——
馬克斯:保護露齊亞,堅決不向同伙妥協(xié),同時躲避警察的追捕
露齊亞:躲避納粹余孽的追捕,不希望馬克斯被警方調(diào)查
共同欲望:同生,相守
現(xiàn)實/選擇——
馬克斯:只要與同伙合作,他就能躲避警察的追捕,然而露齊亞必將喪命
露齊亞:只要報警,她就能解除納粹余孽的威脅,而馬克斯將遭到警方調(diào)查,并會牽出其黑歷史,必將遭到審判
抉擇——
對兩人各自有利的選擇是完全矛盾的。
不論怎樣選擇,兩人必將面臨一生一死的命運。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一生一死是兩人絕不愿的,同生是不可能的,因而選項其實只有一個——同死。
這部影片公認的最佳片段是露齊亞的舞蹈,不過,個人還是堅持影片的高潮——兩人最后在多瑙河上相攜赴死,才是最佳片段。
這是一個反諷主義(兼具正面和負面價值)的高潮,而且是一個正面反諷(正面價值大于負面價值):馬克斯和露齊亞死了,這無疑是悲?。ㄘ撁鎯r值);然而兩人卻用死亡完成了靈魂的救贖和真愛的守護,這又是個喜劇(正面價值)。相比之下,救贖和守護的意義,以及它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力,要遠比死亡的落寞強烈得多。
同時,這還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高潮:這一場景明顯是從射殺二人的納粹余孽(大概率是“愛著”馬克斯的伯特)的視角出發(fā)的。透過這雙眼睛,我們清楚地看見,一個愧對陽光、只想做一只教堂老鼠的前納粹罪人,一個被卷入一場荒謬的人類災難并由此萌發(fā)出扭曲情愛的無辜少女,以及一對相守而不得的戀人死去了。然而,躲在暗處靜靜目睹著這一切發(fā)生的眼睛的主人,卻能回到現(xiàn)實中,一邊繼續(xù)殺人滅口、銷毀罪證,一邊當著政治家、律師、心理學教授、舞蹈家等社會精英。這是典型的“好人死了,壞人活著”的悲觀主義,是對黑白倒置的社會的叩問,更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絕望。
然而意義還不止于此。
第一遍看時沒太明白,為什么馬克斯最后要穿上納粹軍服(一直還留著也是醉了,不知是作何想),要給露齊亞穿上少女綢裙呢?如果只是想體面地赴死,西裝長裙就是不錯的選擇吧?
再看時才察覺,不論是從劇中人物的情感,還是從編劇需要來說,這都是最好的安排。
納粹軍服和少女綢裙,是他們畸戀的開端,又是他們真愛的終結(jié)者。他們或許是在懷念相遇——雖不光彩,但終歸始于此;或許是在祭奠無奈的愛情——就是這逃不脫的罪惡,使得他們在現(xiàn)實中永遠不可能修成正果;當然更可能是二者皆有。真是“成也納粹,敗也納粹”。
雖然反戰(zhàn)不是導演拍攝本片的初衷,但人物的命運源于環(huán)境。戰(zhàn)爭最能激發(fā)人性中的黑暗,正是那場戰(zhàn)爭,促使了這對本不會有交集的男女的相遇,導致了這場畸戀和悲劇。他們的遭遇,就是對戰(zhàn)爭最好的控訴。從這一點看,這部影片確實是有反戰(zhàn)意義的。
個人感覺,最后的高光還是很美的:清晨的多瑙河一片靜謐,太陽躲在云層里微微透出點金光,兩人攙扶著在鐵橋上緩緩前行,遠處的尖頂教堂飄來陣陣鐘聲,這像不像一場婚禮?
總之,從1974年誕生至今,對這部電影的質(zhì)疑和討論從未停止過,是好是壞各有論斷。我覺得,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好電影就是這樣,能被一代一代的觀眾觀看,一百個觀眾有一百種領悟,并能從多個層面持續(xù)解讀。有深度的影片也是這樣:就像人性之復雜,沒人能真正說得清道得明,只能一邊去驚詫,一邊去思索。
拍攝地選在維也納的原因早已眾所周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馬克斯居住的公寓,竟然是曾上演過反法西斯抗擊戰(zhàn)的卡爾·馬克思大院??磥韺а菡媸且恍南氚选叭フ位边M行到底了。(參見//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74259184246851&wfr=spider&for=pc)
一. 5分鐘之前
內(nèi)容:馬克斯出場,詳細展現(xiàn)其工作場景
作用:介紹故事背景(1957年的維也納)、主人公馬克斯,展現(xiàn)人物性格輪廓。
用馬克斯在旅館里一系列工作流程,勾勒出馬克斯的輪廓:儀表堂堂;做事有條不紊;似乎頗有吸引力;性格似乎比較冷淡,縈繞一點神秘感。總之,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人。
二. 5分鐘
內(nèi)容:馬克斯巧遇露齊亞
作用:激勵事件,第一個重要情節(jié)點+設置懸念
男女主人公見面,相互驚詫不已,明顯有故事。兩人是什么關(guān)系?有什么故事?
手法:巧合的運用
三. 7—12分鐘
內(nèi)容:在閃回中介紹馬克斯和露齊亞的相識
作用:講述幕后故事,表明二人的態(tài)度
1. 兩人相互閃回,講述幕后故事:馬克斯是納粹軍官,露齊亞是少女囚犯,他們在集中營中相識,且軍官明顯是在侮辱少女??傊?,馬克斯和露齊亞是對立身份,他們的相識并不愉快。
2. 表明兩人的態(tài)度:露齊亞的躲避、后退表明她相當屈辱、恐懼、憤怒;而馬克斯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明顯很困惑,還有點兒緊張。
3. 設置懸念:儀表堂堂、舉止得體的旅館夜班經(jīng)理,居然曾是個納粹軍官?如此貴婦人,曾是集中營里的囚犯?這兩人過去究竟有什么故事?
四. 13分鐘左右
內(nèi)容:槍擊游戲的閃回&露齊亞現(xiàn)在的反應交替出現(xiàn)
作用:展現(xiàn)馬克斯的施虐行為&露齊亞延續(xù)至今的恐懼;增加影片的緊張情緒。
手法:過去的行動后緊接著現(xiàn)在的反應,時空交錯
五. 15分鐘左右
內(nèi)容:納粹余孽開會
作用:第二個重要情節(jié)點,制造懸念+反面力量出現(xiàn)+引出之后的情節(jié)設計方向
觀眾明白了馬克斯緊張的原因:納粹余孽們正在想法設法銷毀罪證,他們正要對馬克斯進行審查,傳言有一個證人存活,而露齊亞就是那個證人。
1. 設置懸念:露齊亞會不會指控馬克斯?馬克斯會怎樣處理露齊亞?證人近在咫尺,納粹們會不會發(fā)現(xiàn)露齊亞?
2. 反面力量:納粹余孽明顯是要殺掉證人,露齊亞陷入危險中。納粹余孽們成為反面力量,并一直推動故事發(fā)展直至終點。
3. 引出之后的情節(jié)設計出發(fā)點:
01 露齊亞會不會指控馬克斯?——從躲避到?jīng)Q定指控,再到舊情復燃,并展現(xiàn)其變化過程和緣由。
02 馬克斯怎樣對待露齊亞?——自始至終保護她,程度越來越深。
03 納粹們怎樣處理露齊亞&馬克斯?——設法抓住露齊亞,與馬克斯的保護形成沖突,與馬克斯決裂,制造困境,推動故事走向高潮。
六. 23—24分鐘
內(nèi)容:指揮家夫婦的早晨
作用:介紹露齊亞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埋下伏筆
露齊亞顫抖地倒?jié)娏丝Х?,要求離開維也納,被丈夫拒絕后放聲大笑?!俅伪憩F(xiàn)出恐懼,并表現(xiàn)出對丈夫不理解自己的無奈。
然而丈夫完全沒有察覺到她的異常舉止,自顧自地陶醉在報紙的溢美之詞中,還要求露齊亞附和自己?!f明丈夫很自戀,他并不懂妻子。
這一場景說明,這對夫妻是“夫唱婦隨”,露齊亞只是依附的一方。這一點很重要,為露齊亞最后令人費解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七. 25—27分鐘
內(nèi)容:馬克斯與意大利廚師的對話
作用:制造懸念+埋下伏筆
馬克斯非常緊張。廚師會說出露齊亞嗎?意欲保護露齊亞的馬克斯會怎樣行動?
八. 28—33分鐘
內(nèi)容:歌劇院中《魔笛》演出+二人對視+集中營里的第一次施虐閃回
作用:第三個重要情節(jié)點,故事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展現(xiàn)幕后故事,兩人情緒開始同步。
手法:
1. 音畫跨時空——過去的畫面+現(xiàn)在的聲音,形成一種時空交錯之感,說明此時兩人同在回溯記憶。這一手法在雷乃的《廣島之戀》中比比皆是。
2. 音畫對位(反襯)——集中營中殘忍的畫面+高雅歡快的莫扎特歌劇樂,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更覺作嘔、毛骨悚然。這一手法在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中尤為明顯。
3. 交叉剪輯——在現(xiàn)在的露齊亞、現(xiàn)在的馬克斯、集中營中兩人共同的畫面中三者中來回跳躍,用以喚起共同的記憶,調(diào)動人物情緒。
4. 多層敘事——臺上的《魔笛》歌劇,臺下兩人的眼神和內(nèi)心戲,集中營的回憶戲,同一背景音樂中演出了三場戲。
九. 34—35分鐘
內(nèi)容:露齊亞和丈夫在大堂告別,她想走又想留
作用:說明歌劇后她的心境發(fā)生了變化,改變主意留下來,推動故事發(fā)展。
十. 35—37分鐘
內(nèi)容:馬克斯釣魚歸來,用聲音閃回說明他殺了廚師。
作用:推動故事發(fā)展;用馬克斯的反應來表現(xiàn)他因殺人受到了良心的譴責,與團伙其他成員形成對比,同時與后面露齊亞說的“馬克斯變了很多”形成呼應
手法:聲音閃回+事后反應同時出現(xiàn),打破時空,屬于雙層敘事
十一. 38—40分鐘
內(nèi)容:露齊亞舊地重游,擦傷口、穿粉色稠裙的閃回
作用:露齊亞回憶起還算柔情的場景來,說明心境在繼續(xù)變化,她回顧起了舊情,順勢延續(xù)到之后的主動去找馬克斯。
十二. 41—50分鐘
內(nèi)容:納粹余孽們的內(nèi)部審查&露齊亞碰巧聽到后的反應和決定
作用:為第二個轉(zhuǎn)折點,第四個重要情節(jié)點。制造劇情波動和緊張情緒。為緊接著即將到來的大轉(zhuǎn)折埋下伏筆。
露齊亞剛準備與馬克斯和平會面,卻撞上納粹余孽們正商量著要銷毀罪證,且她正好聽到“馬克斯也是希望如此”這里就離開了,因此心態(tài)轉(zhuǎn)變,對馬克斯心生恐懼和憎惡,準備干“正確”的事——告發(fā)納粹余孽們。
手法:巧合的運用。
1. 露齊亞主動去找馬克斯,卻發(fā)現(xiàn)他不在。
2. 值班老頭恰好睡著了,她得以偷聽納粹余孽們開會。
3. 露齊亞恰好聽到“馬克斯也是希望如此”就走開了,因而沒能聽到馬克斯之后與同伴們的沖突,對他產(chǎn)生了誤會。
4. 露齊亞離開時值班老頭剛好醒了,看到了她的偷聽,因而之后能告訴馬克斯,致使馬克斯和露齊亞的單獨見面和沖突。
四個巧合的運用,成為推動劇情前進的關(guān)鍵點,使故事走向第一個逆轉(zhuǎn)。
十三. 51—62分鐘
內(nèi)容:馬克斯和露齊亞單獨會面,先暴力后柔情,終于舊情復燃。露齊亞搬到馬克斯的公寓。
作用:為第三個轉(zhuǎn)折點(露齊亞對馬克斯,由恐懼——憶起柔情——決定指控——舊情完全復燃——決定與馬克斯在一起),成為整個故事的第一個逆轉(zhuǎn)。到這里,故事的第一幕結(jié)束。
這個約兩小時的電影,是一個兩幕劇,分界點正好在62分鐘。
前62分鐘,主要是介紹人物、環(huán)境、幕后故事,經(jīng)歷一連串波折后將故事帶向第一個逆轉(zhuǎn)——馬克斯和露齊亞舊情復燃,并住到了一處。
后56分鐘,主要是兩人重演舊情,讓周圍的環(huán)境給他們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讓兩人在壓力之下逐漸走投無路卻愈加堅定,最終將故事引向最后的高潮,也是高光時刻——二人相攜從容赴死。
前62分鐘場景轉(zhuǎn)換多,閃回與現(xiàn)實交替出現(xiàn),故事信息量大,而且懸念、轉(zhuǎn)折多,節(jié)奏相當緊湊,運用的電影手法也頗為炫目。
相比而言,后58分鐘主要發(fā)生在小黑屋里,靜態(tài)畫面多,主要為男女主人公的互動,信息量不算太大,直到最后的高潮,并沒有太多轉(zhuǎn)折,因而與前60分鐘相比,節(jié)奏要緩慢一些,這也是一部分人覺得電影后半部分略顯拖沓的原因(但并不是說就該刪減,心理劇本就如此)。
Charlotte Rampling出現(xiàn)的第一眼,驚為天人,不可方物。如是Max的那段心理獨白:“逝者如斯,世事難料,真是見鬼,誰可抗拒,幻覺,那聲音和肉體,人生樂事?!?/p>
幻想總是美好,還是封面帶來了無窮想像,疲弱的身體的病態(tài)美,與納粹軍服的絕對性。因為一看 Dirk Bogarde 的演出就很出戲,面對這麼美麗,誘惑的Charlotte Rampling,意識到他只不過在努力做戲,原本接吻,親近肉體,做愛,性虐的緊張感,可以連一點動心也沒有,害得銀幕下的觀眾選擇走入夢鄉(xiāng),辛苦你了,同志,還是回去你的威尼斯裡頭找尋美少年,做遊魂野鬼,被社會的加害反引出你的真性情。納粹成為了一種時尚,社會上的禁忌帶來的時尚感,絕對的美本應是不可親。純情的50度灰,Sadomasochism 與 Masochism 的美因為兩位演員的貌合神離慢慢失去快感,女主角失去自體性一刻,只不過是單方面的歡快,但男方也不快樂時,還有什麼情慾可言,只不過是在等待機器在運轉(zhuǎn),死亡只不過是解決電影無法走下去的方法,直到電影完結(jié),觀眾也不再需要受虐了...
上綱上線的納粹復辟,莫名其妙的女性覺醒,電影上映以來引發(fā)的爭議遠比電影本身來得精彩。拜讀幾篇旁征博引洋洋灑灑的觀后感,著實汗顏。我是真不知如何評價這部從頭到尾都很詭異的影片,唯一能算做感想的大概就是,女主角刷新了我對貧乳的認識吧。(喂!
不能愛,但還是愛了
渡邊淳一的書里推薦的電影(兩性對肉體的記憶),經(jīng)典。想著湯唯也演了一個差不多的《色戒》怎么就被封殺了呢,中西的國情差的可不止50年啊。另外固然情欲的這個邏輯可以說得通,女主受了那么多摧殘之后有幸到了上層階級,卻完全沒懂珍惜?道德和忠誠在這種情況完全不存在?
導演和編劇都是同一個人,就一間小黑屋一個酒店大堂能拍出這么復雜的題材確實被impressed到了。CR是女神。但是又是納粹又是SM的真的不是在靠引發(fā)爭議來賺取關(guān)注度嗎。而且我覺得導演她是已經(jīng)做到了存心想要被人誤解的地步,翻了翻豆瓣和imdb上的影評都覺得連邊都沾不上,一定是故意的吧…
影片最迷人之處是LUCIA半裸著上身 身著軍服用醇厚的聲音歌唱的場景 氣氛極其誘惑。她骨瘦嶙峋的身材有一種病態(tài)的美 柔弱清純卻又有一種原始的性感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種對死板或壓抑的挑戰(zhàn) 所以才會出現(xiàn)體現(xiàn)虐戀的電影
莉莉安娜·卡瓦藍光影碟收藏:看過VCD,再看DVD,以及內(nèi)參國配;今收藍光影碟cc美A區(qū)2K版本SJ-1132A:多少年以后大屏幕再看,面對高清畫質(zhì),面對人性劇情,重新感悟女人的對愛的詮釋。
異態(tài)之下的戀情,到底是誘惑了誰,誰又征服了誰呢!納粹并非善良,而是扭曲了心靈的同時,也異化了愛情本身??ㄍ吣嶝暙I了絕妙的情色誘惑意境,極具現(xiàn)代中性風格,意大利果然是時尚的前沿
這不是一個情色故事,而是圣經(jīng)故事。在我看到他們在房間里餓了那么多天后還能面帶微笑親吻時的樣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覺得這不是單純的虐戀電影,而是一種精神救贖。
三星半,看老片的樂趣之一就是常常能發(fā)現(xiàn)某些“典故”的源頭~~~~
又是一段虐戀;蘭普林阿姨才是真正的fashion icon!!
虐戀外殼下,其實就是個單純悲傷的愛情故事。主要是來看蘭普林,總覺得年輕時的她好眼熟,原來她還演過《納粹狂魔》...
"你是誰,教我狂戀,教我勇敢地挑戰(zhàn)全世界。"電影又名:《狂戀》。
和A片只有一個差別:是性為政治(權(quán)力)服務,還是政治(權(quán)力)為性服務?
“If I choose to live like a church mouse, I have a reason. I have a reason for working at night. It's the light. I have a sense of shame in the light.”作為親眼目睹過集中營、戰(zhàn)后很久仍對德國懷有惡感的二戰(zhàn)老兵,Dirk會接Max這個角色本身就挺耐人琢磨。表演藝術(shù)真的可以突破任何邊界。
3.5 mock trial不夠深入,salome的典故用得不太好,要不就把sm說透一些,Lucia明顯是個s,要不就把二戰(zhàn)後的創(chuàng)傷說透一些,現(xiàn)在成片不上不下有點尷尬。芭蕾那段好,音樂好。
這才是他媽的真愛 / Bogarde是神
喜歡結(jié)局和那段舞,總有一天我要COS這套衣服的想法會隨便跟你們說嗎!??!原聲太好聽了,情節(jié)稍顯含蓄,沒有意料中扭曲
其實是小清新愛情片,納粹不過是純情少女式制服幻想,拙劣的橋段使得完全沒必要對其上綱上線。道出了某類缺愛女性的最隱秘渴望:control me console me,浸淫于某段強烈到足以碾壓的關(guān)系,受人擺布反而充滿樂趣,它是《兩小無猜》的究極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