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在93年的《搖擺狂潮》雖然被淹沒在了90年代眾多美國佳片里,卻是被低估的經典力作。講述了德國年輕人在納粹統(tǒng)治下,不畏強權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全片有影像唯美,音樂悅耳,表演精彩,鏡頭氣勢如虹,都令人耳目一新!
1939年的德國正籠罩在種族迫害的納粹主義黑色運動中,皮特、托馬斯、艾福德這三位德國青年則熱衷于“搖擺”音樂,反而看不懂德國“文革”后面的深遠意義,故事也通過興致盎然的人物,他們即將面對的恐怖命運造出懸念,戲劇張力十足。
從開篇“搖擺”群舞到結尾被捕的多場舞蹈場面,《卡特教練》《斯蒂爾傳奇》導演托馬斯·卡特就明顯有備而來,眾多德國青年在舞廳狂野不羈去跳搖擺舞,幾位女孩甚至被雜耍般地舉起,眾多熱舞的花哨場面,鏡頭調度井然有序,博人眼球。
那時,納粹德國的愛國運動如日中天,大喇叭里成天價的瓦格納和貝多芬,容不得這種歐美的“搖擺”音樂。反而三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以為只要偷偷跳舞,偷偷玩音樂,假裝跟著喊“希特勒萬歲”,便能安然無事。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飾演彼得,媽媽叫他讀書,他就乖乖準備做工程師,骨子里卻很叛逆。好友托馬斯攛掇他去偷納粹繳獲送老板娘的收音機,他就真跟著去搗亂,結果被捕后只能強迫他去參加納粹青年團,險些變成“平庸的惡魔”中的一員!
19歲的克里斯蒂安·貝爾還不是“蝙蝠俠”“十三釵神父”,他演的托馬斯,卻擁有如刀刻的顴骨和犀利的嘴角,鮮活表演,讓人贊嘆。這位沒心眼的男孩能嘲諷納粹的皮靴,誰欺負朋友就去打架,還打得鼻青臉腫。他連累了朋友,也被迫加入青年團!
托馬斯曾幻想白天在青年團里混,晚上照樣跳舞,生活依然如故。他沒想到納粹青年團崇拜力量和榮譽的魔力,稀里糊涂地舉報了老爸,讓后者被捕。這位脫離了純真無辜年代的少年,等于身陷地獄難自拔,骨子里卻有苦郁與掙扎。
弗蘭克·威利飾演的艾福德,則是追求極致音樂的極端主義者。就像托馬斯放唱片不小心劃到CD,他就怒砸唱片,轟走好友。這位想以音樂和舞蹈來對抗沖鋒隊的猶太孩子,就因為是一個瘸子,曾被納粹青年團群毆,心中卻不放棄音樂的夢想。
這位叛逆少年好容易傷口痊愈了,并且能當眾演奏音樂,卻面對幾個軍官的要求,不僅拒絕演奏德國小夜曲,反而拍案而起大發(fā)一番宏論,然后憤然離去。他是瘸腿的猶太人,在德國亂世等于是“溫水里煮青蛙”,所以選擇了割腕自殺!
“大偵探波羅”肯尼思·布拉納客串的蓋世太保,內斂沉穩(wěn),有同情心,避免了臉譜化。他即便當了納粹高官,也不愿意逼人太甚;他愛上彼得的母親,還想幫這位年輕人解決苦惱,還去警局撈過彼得,但無奈這位孩子就是很討厭他。
中間時候,彼得去幫納粹給各個家屬送東西,結果每次屋里都是婦女哀嚎哭泣,他打開盒子才發(fā)現是對方親屬的骨灰盒,小伙子被嚇得痛哭流涕,他這才知道自己身處的德國是多么地黑暗。
一位準備逃跑的女人,則面對激動恐慌的彼得,給他讀了一封他父親被捕前的信件,里面談到所有人都有義務為國家付出貢獻,但有意見也不要為人民受到這樣對待而憤怒,在家里不必要聽納粹的,畢竟很多人聽到的都是他對榮耀的承諾!
最后,父親信中提到彼得,坦言兒子已經一天天長大成小伙子,對任何問題都在探求答案,他贊美兒子小臉蛋充滿堅強和希望,激勵了周圍的世界,這使得老爸更加義無反顧。所以“我每當看到他,我知道我必須那樣做!”,從側面鼓舞了人心!
高潮戲是熱熱鬧鬧的群毆之夜,一群在偷偷跳搖擺舞的青年,遭到納粹們的毆打與逮捕。托馬斯和彼得兩位好友再度相遇,卻是敵對面,他們扭打在一起,從舞廳打到街道。突然編劇妙筆生花,兩人打累了后,干脆氣喘吁吁地在車邊暢談。
托馬斯不忍讓彼得繼續(xù)墜入地獄,勸他逃之夭夭,彼得則痛斥自己厭倦了“白天是納粹份子,晚上是搖擺男孩”的生活,決議像“革命烈士”那樣去坦然面對逮捕。這次,喜歡老媽的那位蓋世太保,也不庇護他了。
彼得被打得鼻血直流,還被抓上了卡車,身穿納粹服裝的托馬斯反而在車下,瞬間揮舞單臂高喊“搖擺萬歲”,彼得也和周圍人群也一起高喊“搖擺萬歲”,豪情蓋天!
沒想到編劇這時有神來之筆,在逮捕彼得的車輛越走越遠后,彼得年幼的弟弟突然狂奔而來,小朋友居然脫下帽子,舉起哥哥遺落的雨傘,不停地激動高喊“彼得!搖擺萬歲”,讓勇敢與悲壯情緒烘托到了最大化,瞬間令人淚流滿面!
有現代風味的美術和精致影像,《泰坦尼克號》配樂師詹姆斯·霍納的音樂悲喜交加,增強了戲劇沖突和懸念。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神似《死亡詩社》《勇敢的心》那樣的叛逆壯舉,呈現了小人物對強權敵人的反抗精神,縱然失敗,也鼓舞人心。
這樣好萊塢經典電影充滿著震撼力量,爆發(fā)出令人激動的火花!
如何評價電影《搖擺狂潮Swing Kids》?我常常猶豫不決(我是指1993年美國影片,而不是2018年同名韓國影片)。我在DVD上反復看過十來遍,近些年想看,尋幾遍不見,徹底遺失了。
故事是這樣,上世紀三十年代,德國漢堡一群少年自稱為搖擺小子,留起長發(fā),聽美國歌,跳吉特巴舞。搖擺樂里有許多名家是猶太人或黑人,因此在納粹掌權后成為禁忌,不能公開演出。隨著壓力日增,三個好朋友分道揚鑣,有人加入希特勒青年團,有人決定將音樂抗議進行到底……
我之所以喜愛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其配樂。我認識了搖擺樂,知道了Benny Goodman和Count Basie,從此常常收集相關唱片,包括其現代變異體Electro Swing。
影片其他方面乏善可陳,克里斯汀·貝爾和羅伯特·肖恩·萊納德表演缺少亮點,結果像是一碗溫湯水,食材特色遭到浪費(用來形容萊納德的整個演藝生涯也挺恰當)。導演托馬斯·卡特刻意淡化政治背景,對納粹迫害猶太人一筆帶過。影片中,三個搖擺小子與希特勒青年團激斗后救下一個長發(fā)少年,卻發(fā)現他是猶太人,在對方道謝聲中,他們臉上充滿了困惑。為什么困惑?猶太人不是同類,命運與我無關,因此不值一救嗎......
影評家艾伯特寫道,有些場景里,電影似乎在說,希特勒的邪惡無關乎策劃種族屠殺,而是禁止搖擺小子整夜跳舞,如果允許俱樂部繼續(xù)狂歡,搖擺小子也就接受納粹主義了。這未免過于苛刻。
極權恐怖時代,個人力量縱然微小,總有些底線要守住。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回憶錄《旁觀者》里寫道,1932年他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當納粹前來接管時,有位卓越生化學家、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不關心猶太同事命運,只關心能否得到更多科研經費,這讓他失望、惡心至極,決定48小時內離開德國。要是像哲學家海德格爾那樣,在希特勒上臺后,欣然擔任校長,為納粹張目,發(fā)表反猶言論,就是徹底可恥了。
底線之上,人如何自處?做個勇敢者、不怕犧牲與強權斗爭?做個反抗者、非暴力不合作?都是個人選擇。那么,既不愿為虎作倀,又沒有勇氣斗爭,選擇做個遁世者及時行樂呢?通用道德評價準則并不存在。
我傾向于尊重個人,前提是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災難迫在眉睫時,大多數人四處奔突、欲求生路,終究是難逃一死,也有人去酒吧好好喝一杯,樂隊自顧自繼續(xù)演奏,曲子正是搖擺樂。我見過那個畫面,就在電影《Titanic》里(我是指1953年經典黑白片,而不是1997年同名濫情彩色片)。
我,可能也這樣選擇。
只是因為那年如此青蔥和美貌。
93年 bale繼續(xù)跳舞 搖擺bigband舞 蹦蹦跳跳 腳甩到天那么高 可惜總共舞蹈場面數量有限 畢竟是故事片...真喜歡swing音樂~~~
【8.1】非常emotional的片子,想表達的東西可能直白,膚淺了些,但是不妨礙觀眾接收到片子濃濃的情感。喜歡swing的人永遠都不會成為納粹,看的中間我覺得太諷刺了這句話,然后直到結尾才發(fā)現,這才是全片最重要的核心,swing heil!不管何時何地,這樣的精神永遠存在于敢于和惡勢力斗爭的人群中!BTW貝爾的演技太棒了,那年他才19歲?。?/p>
Gosh……我果然淚腺發(fā)達……CB這張臉不管什么年紀都適合大特寫嘛…… Jessica Stevenson 居然有出現真是神奇!
和戰(zhàn)爭無關的二戰(zhàn)片,難得的視角~~大概可以想見文革中人們是怎樣的不可理喻~~結尾有雷點,這大概是導演想到的唯一的鼓舞人心的方法~~
從1930s末德國年輕人的視角切入,描繪了堅決反納粹/同情猶太人/加入HJ后逐漸被洗腦的三個swing kids。舞會上大家跳jitterbug各種高階動作,看得眼花繚亂。超羨慕Arid一整柜的唱片。19歲的貝爾和24歲的Leonard都演得很出色,結尾催淚。現在跳Swing只是一種愛好和生活方式,在那時的德國卻是一種需要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信仰。
不知道cb是怎么辦到的,好像兩個他在演似的,一會兒是線條柔和的紅潤少年,一會兒是棱角分明的初生納粹,19歲,日后的“冷酷”已經初現了。其實每次看他演神經質或暴力傾向的角色都很揪心,這個人說不定真的會殺人……
嫩出水的芭樂,穿著制服大特寫直接倒地身亡。swingswing,聽著聽著我也要跳舞了。德國味不足劇情有硬傷什么的直接被花癡萵筍和老爺忽略了。
劇本平庸,音樂一般,演員氣質和全程英語對白都過于違和了
Thomas這個角色就是很多當時納粹興起時德國年輕人的典型 雖然有些地方還可以再豐滿點。
Arvid死的那一幕,想到達維特的《馬拉之死》,都是被時代所謀殺的人,或許相似的鏡頭和畫面本身就有著相同的寓意。曾經的朋友,曾經的自由,我們以為不會失去,Swing Heil喊得越悲壯,越讓人感到心碎。年輕的Bale怎么看怎么像Torres,看來是球看多了。
那時候他還不會開蝙蝠車還不是精神病人,那時候他還沒遇見豪斯還不叫萵兒筍。所謂福利片 年輕真好 http://u.115.com/file/t6ea67cee5
didn't pull me in~
實在是太喜歡,基本上有我想看到的一切,還很多熟臉不明白這片為什么不紅,RSL老師美顏盛世!意義留給后人去評說,夢幻卻是自己的,這才是我想看到的青春片啊 做了個中字http://pan.baidu.com/s/1qY6pVw4 密碼:fxib【請大家?guī)臀尹c有用讓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感謝大家哦】
7.5/10 貝爾演技炸裂;將這部電影作為“背景”,對韓國同名電影有另一個角度的理解。“Swing heil”?。≒.S. 我又沒分清Robert Sean Leonard和Jim Carrey)
居然是CB演的,《路基秀》的音樂劇應該就是根據這部片改編的,然后再改編成《搖擺狂潮》,保留內核的同時本土化真的很成功。不管是db還是imdb的評論都很想當然,所謂“不德國”只是對當時德國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想象,如果看過Christopher Isherwood寫的關于戰(zhàn)前柏林的那些文章,就會知道那時候德國文化圈高度國際化,堪稱“玩樂的天堂”。而至于說對猶太人的迫害表現不夠,從三個年輕人的角度來講就是在開上帝視角,連盟軍都是戰(zhàn)爭最末期才發(fā)現集中營,這三個人最多只會看到猶太人被帶走了。
劇情三星,卡司原聲和情懷一星。用Swing Kids來表現二戰(zhàn)時期的反法西斯精神雖說是個好角度但也不好表現,力道拿捏不好掌控,所以故事差了一點火候,沒有那種一擊即中的觸動也覺得意猶未盡。但Swing Party的那幾場尤其是最后RSL那一場,真的有紅了眼眶。原聲大贊,英語梗不提。Arvid彼時30歲,驚人。
Swing Heil!多數人是把音樂藝術只當做娛樂而缺乏精神信仰的庸人托馬斯,極少數人是擁有的藝術信仰并且為之獻身赴死藝術家艾福德。我的人生應該是二者之間的彼得,不做烏合之眾,永遠擁有一顆富有人性的心和一雙洞見的眼睛,找到那條正確的道路,勇敢而無悔地走下去。
這個片子和Napola相比,最大的問題是,一點德國味都沒有,可悲的是我還是制服控
此片就為了看演員。Frank Whaley叔叔30歲演高中生毫無壓力!CB的時裝秀(不對)大萌!難得看一個年少氣盛的CB。RSL就老氣了點(還是說因為不對口味什麼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