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偷蒙拐騙的壞小孩太真誠了,連說起謊話的時候都是一臉真誠,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確有一顆赤誠之心。
就算他們一天天的都在做錯事,但我卻偏執(zhí)地認為,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也不是那群孩子的錯。
他們也有愛,也有尊嚴,也相互扶持,也正努力活下去。
是太陽太不公平,沒能給他們足夠的光亮。
要不然為什么為流浪的孩子建立的慈善學校得不到政府補助,為什么阿富汗的女孩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們要去當童工才能有飯吃,為什么那么好的老師要被抓走,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吸毒卻沒人出來管一管。
這是半部盜墓片,看的過程中,我真的很好奇,阿里拼盡全力,最后能獲得什么呢?
曾不止一次擔心洞穴坍塌,男孩被活埋在里面??粗粗?,這樣的劇情并沒有發(fā)生,我還以為命運垂憐他,沒要走他的命。直到看完全片才發(fā)現,其實也差不多了,還不如直接要走他的命吧。
而讓男孩差點付出生命的寶藏是什么呢?一開始我以為是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后來我以為是學校挖掘出來的天賦和難能可貴的進修機會。再后來我又想,會不會,或許,他最終什么都得不到?
迎接他的,只是一場徒勞,只是好朋友一個個離他遠去,真情一次次無處安放。
好無奈啊。
聽著母親的病友們歡聲笑語,這種壓抑的克制的情緒彌漫到屏幕外。
好難過啊。
為了躺在病床上的母親,于是,繼續(xù)去洞穴里挖寶藏。
校長需要那份寶藏交學校的房租,朋友需要這份寶藏留下來,而他需要這份寶藏買一個家。
小小的身軀,也不知道砸了多少次,陰暗骯臟的下水道水泥板終于被他砸通了。
也終于找到了所謂的寶藏。
這個寶藏,居然是他最憎恨的東西,他居然為了這個東西日復一日拼盡全力,還差點兒死在里面。
果然是徒勞。
命運為什么要一次次地和他開玩笑。
或許,也不算一無所有吧,至少收獲了欺騙、痛苦和絕望。
收獲了老師給他的一點點的光。
最后的最后。
最好的老師被警察抓走了,校長沒錢交房租學校被迫解散了。
下課鈴被修好,鈴聲響徹整座學校。
可是,教室里早已空無一人,這座房子再也不需要下課鈴了。
也再沒有人來給他兌現賭約。
太陽,是最大的光源。
可是,太陽好不公平啊,為什么不能普照那些孩子呢。
馬基德·馬基迪的《太陽之子》講述了一群伊朗的街頭男孩進入學校后,在學校里發(fā)掘地底寶藏的故事。借這個故事,導演表達了他對童工雇用行為的譴責。 作者 DEBORAH YOUNG
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大多在視覺上令人感到震撼,而在情感上又能打動觀眾。他的電影大多講述了弱勢、被剝削和被虐待的年輕人的困境,這部《太陽之子》便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故事圍繞著一個城市里的校園展開,一群街頭男孩受當地老板委托,挖掘地下的寶藏。電影的主角,12歲的阿里(魯霍拉·扎馬尼飾),是一個典型的搗蛋小子,有著無限的勇氣。這部電影在曙光旬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劇本和最佳設計的獎項,是威尼斯主競賽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馬基迪1998年的電影《小鞋子》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電影?!缎⌒印返膭尤酥幵谟谝曈X上的繁盛和獨有的詩意,但這在《太陽之子》里是略有缺乏的。盡管如此,對于童工雇用以及底層孩子無法接受教育的現狀的譴責,使得這部電影充滿力量。數據顯示,1.52億兒童被迫工作,以維持他們的家庭。而這部電影里的所有非專業(yè)演員都是這樣的孩子,他們真正地住在街頭,有著對生活的堅忍,而這種堅忍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被厭倦所取代。這樣的瞬間,使得幽默和溫柔有了發(fā)揮的余地,觀看這樣的演員所表演的電影也變得非常吸引人。 后革命時代的伊朗電影常常取材于兒童問題,以規(guī)避審查。這部電影的劇本由馬基迪和聯合編劇 Nima Javidi 撰寫,聚焦于這樣的一個輕快、冒險的題材。這樣的處理,淡化了這類“兒童受剝削電影”里傳統(tǒng)的情感沖擊,但編劇依然注入了自己的憤怒。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由阿里的眼睛毫無保留地呈現,阿里在一個社區(qū)長老的命令下,指揮她的小弟――雷扎、馬曼和來自阿富汗的小男孩阿布法茲――進行小小的犯罪。故事從一個地下停車場里的心跳逃亡開始,小男孩們想把全新奔馳車的輪胎給偷了。后來,阿里驚險地在屋頂上穿行,想再次逃脫,但被人抓到,帶到了大人那里。 結果,男孩們沒有被收拾。阿里被要求帶著他的男孩子們,去太陽學校注冊。太陽學校是一個慈善機構,致力于讓有工作的孩子們離開街頭,把其中最有天賦的送到高中,或是足球俱樂部。但,這所學校很窮,阿里不得不懇求學校,讓他的男孩們一起讀書。這里的老師,和大部分伊朗電影中冷漠的官僚不同――他們是懷有理想主意的老師。其中一位老師(Javad Ezati 飾),更給予了他們保護,一直看著他們。在一場充滿溫情的戲里,這位老師陪著阿里和阿布法茲去救阿布法茲的妹妹扎拉,她因為在地鐵里賣小玩意兒被逮住了。這位老師看到了那些警察對女孩的所作所為,大為憤怒,用頭狠狠地撞了他的鼻子。當他開車送女孩回家時,鏡頭停留在一個寒冷的貧民窟,那是一個毛坯的混凝土庭院,擠滿了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個家庭。 在車里,阿里的臉一直掛著擔憂。他既擔心扎拉,又擔心他的母親。在一次嚴重的創(chuàng)傷之后,他的母親被送進了精神病院――這給了阿里很大的動力,他努力地工作,爭取把媽媽救出來。這次,他的任務是挖掘一條通向學校旁邊墓地的地下隧道,他要順著隧道尋找丟失的寶藏。至于這寶藏是什么、長什么樣,他并不清楚。為了完成任務,他上課借口說自己胃疼,溜到樓下,鼓起勇氣走進蜘蛛網密布的儲物間,拿起鋤頭,毅然地挖起來。 這些動作場景的拍攝方式類似于越獄電影,與此同時,當一條狹長的、只能容身一人的隧道被開鑿出來的時候,興奮和危險也在積累著。阿里努力著,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沒有被疲憊和挫折所打倒。他甚至從長老那兒借來電鉆,鉆開巖石和砂漿,直到頭頂的土層開始震動。當他終于鉆開土層,進入地下的水道,他發(fā)現目標觸手可及。扎馬尼的表演是動人的,他的臉上這時露出了純粹動人的喜悅和期待,而這卻令人心碎。
原文鏈接:‘Sun Children’ (‘Khorshid’): Film Review... hollywoodreporter.com
(翻譯水平有限,歡迎批評指正)
太陽是最大的光源
陽光灑下來
驅散黑暗
帶來光明
————《太陽之子》
在《太陽之子》的開頭,有一段獻詞“僅以此片獻給全球1.52億被迫做童工的兒童,和那些為他們的權利而奮斗的人”,而在影片當中,也講述了一個關于他們的故事。
這個故事樸實平淡,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在此間掙扎著、奮斗著的人,他們?yōu)榱烁淖兠\做出了百般努力。盡管社會殘酷且現實,但依然還會有陽光,不吝于溫暖和希望。
12歲的阿里和大部分流浪兒童一樣,為了生存,早早的進入社會。相比于成年人,他們唯一的“優(yōu)勢”就是體型小、靈活度高、不引人注目,所以他們最常做的活無外乎就是體力勞動或者偷盜之類。
盡管生活讓阿里過早的成熟起來,可他的內心依然有著孩童純真、善良的地方。他會使個小伎倆,為女孩別上漂亮的發(fā)卡,他會和同伴一起在水池里肆意玩耍,他更會在危急關頭舍身救同伴……
為了拉希姆口中的寶藏,阿里帶著三個同伴,打算一起入學。這所太陽學校,是一所為流浪兒童建立的社會福利機構,它一直在盡可能地去幫助那些兒童,教育他們,避免沖動、犯罪。
阿里他們來的太遲,早已錯過了時間,校長將他們拒之門外。阿里和驅趕他的人爭論起來,他揮臂高呼“我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我們不是生而平等嗎?”。只是這句話,不是為了獲得同等對待,不是為了爭取寶貴機會,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一個老頭口中所謂的寶藏。
學校里的拉菲老師將一切看在眼里,阿里他們才得以留下.阿里很輕松地借著去洗手間的由頭,找到了地下室,在拉希姆的指引下,開了鎖,裝了燈,干起了挖地道的臟活。
他很開心,因為學校里真的有地下室,里面還有黑暗的地道,這意味著寶藏也是真實的。于是他的信任變成了十二分,拿到寶藏后和同伴平分的喜悅,更讓他精力十足。為了挖通地道,早日得到寶藏,阿里幾乎每次上課不是遲到就是在走神想著寶藏的美好。
與他相比,另外三個同伴就認真多了,因為學校是他們從未踏入過的地方,更不用提那些可貴的知識,他們會聽課、學習、做作業(yè)。從一開始,他們就已經有了分歧,阿里的寶藏是地底下那黑乎乎的、看不見的金錢,同伴們的寶藏,卻是學校。
他們其實早已得到了自己的寶藏,因為他們知道去了學校、受了教育,才能懂得更多,才會有為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
只是阿里不明白,為什么要坐在課堂里,聽著聽不懂的話,寫著沒意義的作業(yè)。他只看得到真金白銀,那都是金錢,他也只懂得金錢可以改變命運,而有錢就可以買來任何東西。他不理解知識改變命運,也不相信虛無縹緲的知識,他需要金錢,讓自己、母親生活得更好。阿里成熟地太快,以至于思想觀念尚未健全,沒有人教他如何成長、生活,他能學到的也只有他如今所表現出來的暴力、思維僵化。
終于,沖突爆發(fā)了。禮薩將阿里關在地下室里,他們爭吵起來。當禮薩說自己要走了的時候,阿里很慌張也很疑惑,寶藏近在眼前,為什么還要離開?于是他像以前一樣,威脅說“你敢走我就揍你”,只是這一次這句話沒起作用,禮薩反而哭了起來,“你總是威脅要揍我”。
阿里沉默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或許錯了。他以為的寶藏,在同伴眼中并不重要,他們想要的是離開這里、真正的改變命運。
天上下起了大雨,阿里溜進了學校,努力地挖著那面墻,雨越下越大,地道的一處坍塌了,將內部堵了起來,雨水越灌越多終于他打通了,從那里面拿出來一包東西,是包裹嚴實的毒品。
寶藏的美夢終于破碎,阿里只能摸著深水出去,險些被淹死在地道里?;翌^土臉的阿里終于見到了外面的陽光,他看著空蕩蕩的學校,上前把下課鈴的電線接到一起,學校里又響起了鈴聲。
學校里確實藏著寶藏,那就是知識,接受教育才能理解并成長,才能有為自己的命運奮斗的機會和能力,但阿里只看到了地下室里的寶藏。
他高喊的“生而平等”,又或者是無數次的“對不起”,都是為了所謂的寶藏。明明已經站到了寶藏的面前,卻將它拒之門外,這一切顯得可悲又可憐。
說到底,阿里不過12歲,一個孩子無法像大人那樣深刻理解“生而平等”這句話,也不明白只有教育才能給他們平等的機會和權利。
學校搬走的時候,校長的桌子上擺滿了武器和工具,阿里被拉菲老師收走的刀也在其中。學校一直在教育這群孩子,讓他們不要被周圍的環(huán)境所影響,更不要在還沒長大之前就走上歧途。阿里和這些孩子一樣,用武器和暴力來偽裝和保護自己,老師收走了他的武器,教導他知識和控制,可阿里放棄了這個機會。
這三年里,學校陸續(xù)推薦了57名尖子生,他們或聰明或有天賦,這份光芒被學校發(fā)掘出來,得以發(fā)揮。更多的,則是來這里上課學習,但不明白這一切意義的孩子,他們大多最后迫于生計、壓力回歸原來的日子,學校的日子在他們漫長的生命力甚至激不起一點漣漪。
片名為《太陽之子》,盡管太陽學校沒了,寶藏也沒了,但至少阿里幡然醒悟,幻影破碎后他至少還能走到陽光底下,再次聽到下課鈴聲。
導演馬吉德馬吉葸(Majid Majidi) 是我九零年代伊朗電影記憶中的一員,和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或是 賈法潘納希 相較,他們各自都以兒童電影揚名,基亞羅斯塔米走向藝術,潘納希走向社會與政治,馬吉迪在當時似乎更專注在兒童與青少年的題材,從《天堂的孩子》(1997)到《天堂摯愛》(2001),都是關於貧苦、勞動、鄉(xiāng)村的兒童或青年,以簡樸影像調度在伊朗電影式的電影迷宮場景,上演著純真的追求愛或幸福的故事。
相隔20年才看到導演的新片,感覺有所變有所不變?!短詫毶倌辍啡匀皇顷P注兒童與青少年的處境,但場景從鄉(xiāng)村搬到都市,童話般的寓言改成盜劫類型的操演,社會寫實的力道似乎更為直接??焖佘S動的鏡頭與剪接,多角色刻劃,與挖地道的場面調度與懸念營造,都展現導演技術的成熟與伊朗電影產業(yè)的變化。
故事中的遊童學校和真實的社會學校之間的對比並沒有很好的發(fā)展,情節(jié)刻意包含各式各樣街頭兒童的問題也顯得有些生硬,社會批判停留在相對簡單的層次(貧窮、犯罪、無良的商人、冷漠的社會),也少了點導演舊作寓言般的情感與詩意。
但相隔20年後,再以九零年代伊朗藝術電影的模版來要求或期待馬吉迪的新作,有點不切實際,社會寫實加類型電影也許是一條新的出路,雖然感覺這路線很難在國際市場成為新的特色,但反過來說也許電影停止販賣特定的文化特色也不見得是壞事。
作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以一部《小鞋子》名揚影史,也讓世界影迷知道了伊朗電影,以及伊朗兒童電影的存在。伊朗兒童電影,正在馬基迪的手上成為了伊朗電影流通世界的招牌?!短栔印肥邱R基迪去年的新作,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主競賽單元。馬基迪再次以兒童的視角講述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12歲的阿里和他的三個小伙伴因為家庭原因做著非法勾當,當他們得知學校地下室藏有寶藏,偷偷潛入學校竊取寶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校長和老師的關注,展開了你追我逃的貓鼠游戲。阿里最終發(fā)現所謂的寶藏竟是黃粱一夢,事實上自己一直在被騙。
電影里設置了不少引人關注的議題。首先是第三世界嚴重的童工問題,片頭字幕中,馬基迪將電影獻給全球1.52億童工。阿里和他的伙伴在電影一開始就干著偷竊輪胎的行當,雖然他們還未成年,但他們不得不像成年人那樣通過勞動(雖然是非法的)養(yǎng)活自己。阿里的裝扮已經說明了一切:Polo衫,衣服下擺塞在褲腰里,系一條皮帶,還有向后梳的發(fā)型……這些都是成熟男性才有的裝扮。阿里雖然還只有12歲,但他已經像成年男性一樣說話和做事了。他不得不如此,因為自小沒有父親,母親又在精神醫(yī)院療養(yǎng),孤苦無依的他只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機智養(yǎng)活自己。阿里是被迫長大的孩子。于是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何伊朗電影的孩子總是像大人一樣說話,不是他們天性早熟于其他國家的孩子,而是因為現實逼迫他們不得不提早成熟??梢哉f,伊朗兒童電影呈現的是尼爾·波茲曼所言的“童年的消逝”,不過基于另外的原因。
其次是難民問題。這已經不是馬基迪第一次在電影里表現阿富汗難民在伊朗的生存境況,他拍攝于2001年的電影《巴倫》即講述了一個阿富汗女孩為了養(yǎng)活全家女扮男裝進行體力勞動的故事。《太陽之子》中也有一個叫扎赫拉的阿富汗女孩,她靠在地鐵上賣花為生。阿里對她頗為愛慕,時常像一位成熟男人那樣向她表達愛意。當女孩從弟弟口中得知阿里入學是為了竊取地下的寶藏,她瞬間對阿里產生了冷落。因為她很清楚如果事情敗露后,自己和家人都將被遣送回難民營。后來,姐弟倆因為政治原因離開了伊朗回到祖國,阿里還為此傷心了一段時間。
雖然阿里求學的學校叫太陽學校,一所為流浪兒童提供教學幫助的社會福利機構,但它真的能為孩子帶來陽光雨露嗎?像阿里這樣的男孩,并不是為了求知才入學的,他們根本沒有通過學習改變人生的想法。他們入學是受到烏有寶藏的誘惑,為的是找到地下的寶藏,然后從中分到一筆錢。似乎只有年輕教師是正義的,他在知道扎赫拉被抓后,第一時間帶著阿里到警局保釋了扎赫拉。他發(fā)現扎赫拉被警員剪掉長發(fā)以示懲罰,他用頭頂破了警員的鼻子(這還是阿里教他的呢),為此他還被警察帶走。
如果我們看過伊朗電影,而且數量還不在少數的話,那么或許我們不該對伊朗社會心存太多美好的想象。但現實再怎么糟糕,伊朗電影里總出現有一道光束溫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動落淚。這來自于孩子天性上的純真與善良。即便阿里已經被提前改造成為大人,但他仍然保有一種樸素的真情。當他知道扎赫拉和他弟弟要離開伊朗,他會難過,同時想念消失的伙伴。阿里是一位貧苦無依的孩子,他只能通過自己僅有的體力和機智在復雜的成人社會中生存,沒有人指導他和幫助他。導演馬基迪的姿態(tài)是溫和的,他并不是一味地批判伊朗社會,用俯視的目光消費孩童世界。相反,他以平易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們,將關懷的溫情賦予給他們,并將年輕教員樹立了理想的形象。
不過與馬基迪以往的作品相比,《太陽之子》還是顯得貧弱了一些。電影的技巧越發(fā)嫻熟的結果是電影變得好看了,流暢度大為提升,但與此同時,也讓電影的情節(jié)變得略微機巧和刻意。而且在主題上,結尾阿里發(fā)現寶藏乃子虛烏有后戛然而止,是要說明什么呢?阿里接受了一次人生教訓,還是想說明人不該奢望能力范圍之外的東西。如果是后者,倒真有些像古波斯寓言故事所闡釋的哲理了,但恐怕有些扯遠。這說明電影在內容和主題的架構上并沒有做好協(xié)調,從而讓人產生了歧義。如果電影僅僅呈現伊朗社會的某個陰暗現實,而不想做主題上的升華,那么影像的基調未免過于明亮,敘事節(jié)奏又有些明快了。
最終,電影失去了它的現實根基,淪為一次討巧的景觀式呈現。其目的也許是向世界觀眾展示伊朗的現狀,這種現狀帶著某種政治正確的論調。也就是說,馬基迪作為伊朗首屈一指的國民導演,身負向世界展示伊朗良好形象的任務,而對伊朗社會適度的批判事實上裹藏著更深重的政治任務,童工的議題于是變成掩人耳目的工具。電影是否有頌贊伊朗政府為阿富汗難民提供幫助和為流浪孩童提供教育的意圖?見仁見智?!短栔印纺艽硪晾孰娪皡⒓?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的競賽,多少說明了問題。這可是馬基迪的電影第六次代表他的祖國出征奧斯卡,伊朗“國師”的名譽實至名歸。
《太陽之子》是由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zhí)導的電影。獲得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新銳演員獎,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評選。
這部電影寫的是幾個出生于底層家庭、形同流浪兒的兒童的經歷。共有兩條線,一條是艱難支撐的專門面向底層流浪兒童的學校,一條是受盜墓賊蠱惑、利用學生身份在學校的地底下挖寶的兒童,包括一位阿富汗難民。影片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貧窮和為其所困的兒童。
影片的藝術語言質樸、自然,沒有任何渲染,但給人心靈的壓抑感無處不在。伊朗曾經是人類第一個橫跨三大洲的波斯帝國的中心,就像多數文明古國那樣,曾經的輝煌文明和智慧為何沒能延續(xù)和衍生出現代的富裕和文明,發(fā)人深思。
影片的最后,尋寶成了一場幻夢,學校也被關閉了。主人公接通了失修已久的電鈴,鈴聲回響在空蕩蕩的曾經的校園。
出生于1959年的馬基德·馬基迪(Majid Majidi),是國際著名的伊朗導演、編劇、制片人,在國際上屢獲大獎。
#3rd HIIFF# 展映-采珠拾貝。威尼斯最佳新演員獎。確實很流暢,流暢程度甚至超過[小鞋子],萬萬沒想到的是馬基德·馬基迪拍了個盜墓片……烏爾善此前總結過一個奪寶/冒險片的六個敘事模塊,這片竟然是全的哈哈哈。挖地道確實不太好拍不過完成得還行。毛病也是馬基迪的一貫問題,就是細節(jié)不能推敲,劇情需要需要導演意志決定一切,比如阿里挖完地道,地下室里洗洗就干凈如初,上來之后連頭發(fā)都不是濕的……不過有幾個小孩子聚集的大場面還是拍得很到位,比如眾人翻墻,等等。通過這個比較觀眾向的故事揭示一些社會問題面向,比如童工,吸毒者家庭的孩子,在伊朗的阿富汗難民,對問題少年的特殊教育學校等等(莫名其妙地呼應上了西川美和那部[美好的世界]),還是蠻不錯的??春弥辽龠M奧斯卡短名單。
毋庸置疑,馬基迪是全世界最會拍兒童題材的導演,而他所有的電影主角也都是兒童。這部同樣如此,兒童視角下的生活狀態(tài),孩童盜墓的背后卻是成人世界的巨大謊言,好在結尾還算可以,沒那么悲傷。開篇很驚艷甚至讓人懷疑這是否真的是馬基迪導演作品,隨后慢慢回歸本色,池塘,拿錯作業(yè)本的姐弟倆等等,依然能看出其電影中固有的特色和情節(jié)。導演騙我這類題材早已舉重若輕,但不得不說,整個故事還是偏于平淡了。3.5
教室的窗外上演的是人世悲歡,窨井的通道打通的是人間丑惡。想要讀書得翻墻沖進校園,想要暴富得縮身鉆入地洞,想找到墓地下的寶物,卻收獲了另一種人生。他教老師如何用額頭撞爛別人鼻頭,老師教他如何在地洞里尋到太陽。有孩子加入國家隊俱樂部,有孩子被遣返回阿富汗,當校鈴響起,奶昔卻無人兌付。
地下通道轟然倒塌的瞬間,也是一個孩子世界的崩塌,在暗無天日的那一頭,不再有污泥和陰暗,每一米陽光都無比珍貴。
7分。仍然延續(xù)了導演幾個常用元素,對底層的關注,孩子為主角……整部影片編排的可看度還是很高的,尤其挖洞場景的攝制,感覺也是非常艱苦了。
7/10 延續(xù)兒童關注題材 希望的盡頭仍然是絕望
馬基迪再一次將鏡頭對準那些“失魂落魄”的孩子們,殘酷無情的社會生存法則將他們欺騙吞噬,但總有不時閃過的人文關懷將我們撫慰。結局雖然諷刺讓人心酸,但不是還有一米陽光和下課的鈴聲嗎?
太流暢了
創(chuàng)作力不輸小鞋子時期,人家大師就沒你們天朝導演的臭毛病,嘻嘻。(映后會導演一直在講孩子們,是真的一直在關心他們呀)
【海南島電影節(jié)展映】一部很不錯的伊朗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涉及童工、犯罪、教育、非法移民等多種問題。更難得的是導演從真正的童工中選演員,素人孩子們的表演挑不出毛病,每個角色個性都十分鮮活。男主是一個沒有父親,母親又受精神疾病困擾住院的12歲男孩。過早接觸社會讓他并不單純,他強勢、暴力、壓迫同伴,幼稚地受子虛烏有的寶藏誘惑,直至夢醒。要強的阿富汗小女孩、善良的老師等人物設定并非簡單的一刀切,都有復雜的心理動機和背景。嚴肅、殘酷,如破滅的黃粱一夢。但它像《小鞋子》嗎?不,一點也不。
1.困苦的生活妄想通過“寶藏”改善,然而費盡心思、千辛萬苦、歷經磨難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巨大的“失落”。2.觀影過程時常擔心隧道坍塌,造成人員傷亡,雖然后來真有發(fā)生,但好在有驚無險;3.馬基德·馬基迪目前的豆瓣影人條目關注人數遠不及同為伊朗導演的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不過他的電影給我的整體觀感(《小鞋子》、《天堂的顏色》、《麻雀之歌》-中國電影資料館、《巴倫》、《云端之上》-凱擘影城)并不輸給阿巴斯!
(題外話 一直覺得中東人的長相才是上帝之子
#HIIFF2020,比較經典的母題,如果換成成人會是完全不同的觀感,所幸是在伊朗,且是兒童,讓這個故事可以思考的點和問題變有意思起來了。技法上依然是導演擅長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水準高到可以入圍年度十佳。#2020年度劇情片十佳。
#77Venise 主競賽第七場# 善于拍兒童題材的伊朗國寶導演從不會讓人失望,情緒調動非常到位,不會刻意放大,一切都剛剛好,不得不贊嘆大師就是大師
流暢、完整,保持水準的大師新作。馬吉德導演從1993年的《小鞋子》起,一直用現實主義的手法關注貧困壓迫下的孩子們,充滿愛心和鋒芒。本次電影節(jié)被邀請為評委,并早早來到廣州隔離了14天。但是評獎突然被取消了,他只好天天在這里看片,好在還有他的這部新片放映及與青年影人交流的大師班。感謝這位藝術家對海南節(jié)的支持!
還說傳統(tǒng)的伊朗故事片,這種好好在敘事的片子在電影節(jié)上對觀眾非常友好了,娛樂性十足,通過問題少年尋寶的故事折射出貧民區(qū)的社會問題,人物的結局全員悲情也是夠灰的。拉斐爾老師被警察帶走,阿富汗姐弟遣送回國,男主角最后尋了一個寂寞,母親還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無家可歸,在這種題材的電影里,很欣賞導演的這種處理。
【伊朗】’In my mind, I see a line. And over that line, I see green fields and lovely flowers and beautiful white women with their arms stretched out to me over that line. But I can't seem to get there no how. I can't seem to get over that line.' Viola第一次提到的這條關于線的引用,和片中小男主不停向前鑿的洞;在觀影時,直至心底深處,并催促著用身心來做出振聾發(fā)聵的回應。對困境的展示與情緒的描繪,真切、心碎;這或許是個會被挑剔太重復與相同的命題,但絲毫不削弱它應有的力量。
太陽是公平的,可陽光普照之下,依然有陰暗角落,鴿子是自由的,可翱翔的翅膀,依然會慘遭人類毒手,
6/10?!缎⌒印返牧硪幻?,比《何以為家》更鋒利也更模板。男主幾乎是我們想象中流浪兒童的樣子,不壞、愛打架、重情義。一次次挖掘是一次次自我救贖,國家社會家庭都是缺席的。按戲劇邏輯,結果一定是失敗的,一米陽光還是上天賞賜的。剪輯很平庸,像流水賬作文。
舍命打通地下道也只能抵達臭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