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幕味兒”公眾號 #迷影欄目第106期。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在任何平臺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進入4月,本年度戛納電影節(jié)公布片單,其中仍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例如年初憑借《雙刃劍》拿下銀熊的克萊爾·德尼、亞洲熟面孔樸贊郁和是枝裕和等等。而就在不久前,由法國名導雅克·歐迪亞執(zhí)導、入圍去年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奧林匹亞街區(qū)》剛剛釋出中文片源,相比過去一段時間里被更加廣泛地討論的《鈦》、《駕駛我的車》等獲獎影片,這位曾經(jīng)歐洲電影節(jié)常客的新作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曝光。自1994年首次擔綱導演以來,歐迪亞保持著每3~4年一部的長片產(chǎn)出,其此前的作品所涉風格類型多樣而富于變化,長于劇本改編,攝影和剪輯精致考究?!秺W林匹亞街區(qū)》是他的第九部長片,在延續(xù)了對特定題材、特殊群體的關注同時,亦傳遞出一位具有世界聲譽且活力仍強的成熟導演對于當下電影創(chuàng)作的新思路與新想法。
從影20多年,歐迪亞的作品所涉題材不可謂不豐富,他的視野涵蓋了社會邊緣群體、種族關系、難民問題等等現(xiàn)實切面。雖然故事形態(tài)和人物塑造五花八門,但他的作品中往往有兩個重要因素出沒:暴力與情感關系。這在歷來被看作導演最優(yōu)秀作品的《銹與骨》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
新片《奧林匹亞街區(qū)》大方向上毫無疑問在講述情感故事,而這幾乎也是歐迪亞在長片創(chuàng)作中首次做出比較明顯的簡化,攝影機長時間地跟隨四位主演,一切情節(jié)的推進與展開均基于角色的外在行動、內(nèi)心活動??蓪а菹胝f的絕不僅于此,人物間的情感關系互動過程中折射了不同個體身上所攜帶的成長軌跡和創(chuàng)痛經(jīng)驗,看似徹頭徹尾的小命題“個體如何同文化枷鎖斗爭,又是如何從沉重的陰影中走出”仍不失深層思辨。
奧林匹亞街區(qū)即巴黎13區(qū)——法國最著名的華裔華人聚居區(qū),巴黎唐人街就在該區(qū)域內(nèi),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發(fā)展延續(xù)至今人口近20萬。因而在法國廣泛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在法國想要了解中國和東方,那13區(qū)就是最好的地方”,該區(qū)域也一度被視作巴黎外來移民融入的典范代表?!秺W林匹亞街區(qū)》的講述重心就安在放4個主要人物身上,片頭揭示了影片的整個經(jīng)過類似一種前置敘事,個體記憶的回溯將從居住、工作在奧林匹亞街區(qū)的華裔女孩艾米麗與尋求合租的黑人青年卡米耶的相遇開始,其間由于諾拉和卡米耶的相識又引出了諾拉與安柏的情感關系線,在影片的第31分鐘諾拉與卡米耶在同一鏡頭的縱深中交匯暗示了人物間即將發(fā)生的碰撞。
在這個意義上,分別來談幾位主角的背景與她們所面臨的問題較之故事情節(jié)或許更為重要,其中幾位主人公的經(jīng)歷中還都顯示了個體成長主題(而這也是此前的作品中歐迪亞多次關注過的,《銹與骨》通過父親角色的找回完成了主人公男性主體的重建、《預言者》中青年馬利克通過“弒父”意識成長為黑幫老大):
華裔女孩艾米麗在巴黎獨自生活,這個看似瀟灑生活在異國都市、身無掛礙的年輕女孩,父母遠在英國,在法國唯一的親人就是在養(yǎng)老院已經(jīng)接近癡呆的外祖母,而她顯然厭煩于母親的問候和叮囑,更不愿去看望年邁的老人。堅持“性愛一體”不接受所謂性伴侶的身份,這事實上提示了她背后的東方文化傳統(tǒng):對于情感有著“靈肉合一”的要求,這是即便身處異國他鄉(xiāng)仍不會被輕易抹除的族群價值觀念。而在與卡米耶意外開始的戀愛關系發(fā)展中,因觀念不和而分手給了她重新思考自己“根脈”與“來處”的機會——正像長輩的離世讓孩子一夜間長大,付出了與外祖母永遠天人兩隔的代價后,艾米麗正在喚醒、確認潛藏在血緣之中的文化自我認同。
卡米耶作為非洲裔法國人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存在兩個困難:一方面在感情上起初他所持觀點是開放式的,這一點從他兩次更換性伴侶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他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也十分緊張,缺乏積極有效的溝通和理解。因而,卡米耶在影片敘事過程里事實上處理了兩重矛盾,在與艾米麗、諾拉的前后兩段相處中逐漸自己所需的“被愛”,在了解被愛以后學習如何正確地“愛人”,與妹妹之間矛盾關系的緩解標志著他正彌合與家人之間的隔閡與裂隙。
諾拉是以傳統(tǒng)歐洲白人女性的面目出現(xiàn)在銀幕上的。“被誤認成名為安柏的成人電影演員”作為諾拉故事線中的激勵事件,引出了她與卡米耶的相遇,并在這段關系的行進中逐漸打開心結(jié),試圖治愈童年創(chuàng)傷并發(fā)掘接受了les 這一真實自我。安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諾拉的一種鏡像存在:相似的成長經(jīng)驗、都攜帶著深埋心底的舊日創(chuàng)傷,當諾拉帶上發(fā)套凝視筆記本屏幕中的安柏時,仿佛看到的就是另一個自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柏形象,她在“銀幕的銀幕”——影片中的視頻網(wǎng)站頁面里更多地作為被凝視的對象,而經(jīng)由諾拉事件后,安柏從“銀幕的銀幕”走出并揭示自身les屬性的行動,顯然迥異于個體原有的社會性別位置,傳達出影片努力為其附上“酷兒化”特征。
片頭的攝影機在空中搖攝,俯瞰夜幕降臨后的整個街區(qū),燈火填滿高樓的窗格,個體空間與社群、城市深入融合?!秺W林匹亞街區(qū)》將表層講述的個人問題類推到街區(qū)的問題、群體的問題,甚至延伸到對社會與時代癥候的考察中去。
“在彩色電影時代使用黑白影像”在早些年常被看作一種較為極端的影像嘗試,即使出現(xiàn)過《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名作,但仍屬小眾思路。然而近些年,這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從《羅馬》到《法蘭西特派》《貝爾法斯特》、國內(nèi)的《蘭心大劇院》等等,甚至有越來越多的老派電影人也開始進行這種試驗。費里尼曾說:觀眾在觀看一部黑白電影時, 并沒有感覺到畫面是黑白的 , 影片讓觀眾體驗到畫面里事物各有適合自身的色彩, 觀眾用自己的感情為影片著色。從彩色向黑白轉(zhuǎn)變,最直觀的影響事實上是對于電影接受者的——觀眾可以更好更集中地把注意力放在人物、情節(jié)和敘事層面上。這種極強烈的視覺效果??梢詡鬟f特殊的情感色彩,《羅馬》《貝爾法斯特》用以回顧富于抒情性個人記憶,《辛德勒的名單》《法蘭西特派》和《蘭心大劇院》則展示了其再現(xiàn)歷史質(zhì)感和烘托類型敘事氛圍的能力。
《奧林匹亞街區(qū)》將黑白色彩與柔光照明結(jié)合,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朦朧、浪漫的質(zhì)感;音樂的加入還強化了某些段落的廣告片調(diào)性,平衡了黑白影像的沉悶;整體偏高的曝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畫面呈現(xiàn)內(nèi)容存在的殘缺,還有多處全景搖攝幫助影片空間達成橫向延伸的效果。影像調(diào)教與表演亦在片中有著較出色的搭配,歐迪亞在曾在關于《流浪的迪潘》的訪談中說:“我從來不擅長指導演員。”在拿下戛納金棕櫚的《流浪的迪潘》中歐迪亞甚至選擇啟用非職業(yè)演員,《奧林匹亞街區(qū)》也在做著類似的工作,表演細節(jié)上保留的粗糲與原始感,近生活流的對白和形體控制,試圖達到一種回憶自然流動而出的狀態(tài)。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奧林匹亞街區(qū)》和歐迪亞以前的作品一樣,致力于將類型外殼和作者風格雜糅。一個“濫俗”的多角愛情故事——影片中艾米麗與卡米耶起初因合租而生情且發(fā)生關系,艾米麗想談感情而卡米耶更多的只想作為性伴侶,兩人不歡而散。后來卡米耶因深造費用不足,找到了被誤認為成人視頻演員而陷入窘境的諾拉作為生意合伙人,兩人一度暗生情愫,但諾拉卻始終不能解開心結(jié),與安柏的真正了解使諾拉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卡米耶也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愛的是艾米麗,遂與艾米麗重新來過。在通俗情節(jié)的基礎上,為了實現(xiàn)“俗套+作者性”的交融,雅克·歐迪亞很好地利用人物弧光反映了特定個體的動態(tài)心理性,“人們來了又走,只有城市依舊,而你我從不依舊?!?/p>
【3-3.5星】
1、雖然有亞洲人的面孔,但文化、情感這些完全就是按照美國人來的,這些美籍華人已經(jīng)完全丟失了來自中國東方的文化內(nèi)涵了吧?唯一看得出來的是她還會說幾句中文。 2、那個房產(chǎn)中介女的戴上假發(fā)之后真的就……不戴假發(fā)還挺法國人的。 3、諾拉·莉吉爾(房產(chǎn)銷售)戴上假發(fā)有一種小姐的外貌(像露易絲,一個直播自慰的女人),但是精神上卻沒那么放蕩(草率了,后面也放蕩了);而那個美籍華人女孩(餐廳服務員)長著清純可愛的外表,卻對性有更強烈和高頻率的要求。 4、這電影可以叫做,亂搞中的愛情。那個法國女和黑人試圖高潮,她主動,好像也不行,最后直接與像她的那個女的面基,見面直接倒地,讓那個女的吻她。法國女牛逼 5、黑白的色彩,shit的世界,他(她)們互相追逐、放棄,又最后回歸,特別的電影
這是一部關于心理療愈過程的電影。
主角僅4人,但講述的皆是紅塵中的你我。
突然想到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永恒的話題:木心先生。他說木心生前跟他很重要的一次談話中,木心回答說:“最終起作用的還是愛······”
我想說,回看電影兩對戀人能走到一起,最終起作用的是愛,愛也源于分享欲。
雖然電影當中兩對戀人各自經(jīng)歷愛恨糾纏,但不變的是與對方不曾中斷的分享,這該死的分享欲。
正如男主卡米耶與艾米麗無時無刻的分享,卡米耶一句:“我陪你去好么?”;諾拉與鏡頭對面的她,視頻到入睡的對方一句:“別掛斷好么?我不想早上起床的時候還是一個人”。
PS(鏡頭轉(zhuǎn)向我和我爹鎖碎的家庭糾紛):
昨晚十點多從成都飛到哈爾濱的家,今天下午我爹就開始罵我,開始各種嫌棄,打破了好不過三天定律。我在惱怒的同時,不同于以往的厭惡,開始思考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到底源于什么?等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竟然這樣想的時候,不禁感嘆:寶寶,你又成熟了一點點~
起因:
今兒下午我在洗被罩,洗衣機在轉(zhuǎn)動,兩點鐘到了我的午睡時間,困意已起。于是我跟老高說:“我先睡會覺啊,一會移動維修網(wǎng)絡的來,你先跟他整,等我起來再收拾”,于是等我剛躺下沒到兩分鐘,他在小屋開始罵起:“草你個媽的,你特么到底洗不洗,不洗我要洗碗了,你特么一回來家里就皮片兒的,造的可哪都是。”
于是我開始了思考:
結(jié)論:源于每個人應該都有一條隱形的邊界線,可能有的人邊界不太清晰,有的人則很明確(聯(lián)想到了最近在學中醫(yī)外科辨證中的實證),而我恰恰就是那個極其明確邊界線的人,我執(zhí)著且舒適的躺在我的安全邊界線界內(nèi),同時習慣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生活。我想不只是我,可能其他戀愛中的人們或者已結(jié)婚的人們中,普遍吵架的原因,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方執(zhí)著于另一方就應該這樣那樣去做的思維中,想讓對方按照自己的設定去生活,而另一方因為在自己的邊界線內(nèi)有節(jié)奏的生活,卻因?qū)Ψ降摹耙蟆倍黄却蚱茣r,而顯露出一系列的抗拒或不滿情緒。
所以你就能理解婚姻中妻子抱怨丈夫不愿意幫自己分擔家務而整日外出“應酬”;丈夫則因為每每跟妻子分享時,妻子則將話題最終回到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中去,最后繞回總結(jié):你連碗都不洗,村頭的老王在家做飯洗碗樣樣都干!
所以人們習慣性總結(jié)于: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跟誰過最后都一樣”
“我跟我父母有逾越不過的鴻溝”
“我兒子永遠不會聽我的”
寫到這里的時候,我甚至有一種我“悟了”的自豪感,天啊,我簡直發(fā)現(xiàn)了“宇宙發(fā)展規(guī)律”哈哈哈······
當然,有時我也會疑惑于在“阿斯伯格”與“極度自我自私”中,到底該如何平衡或界定?
嗯,大概這就像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一樣吧。總之就是今天進步一小步,就可以層層剝繭距遠方的“本我”更進一步。
對了,寫到這里給看到本文的你問一句:“此刻的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與誰分享呢?”
分享一首我在記錄本文時,聽的歌曲《Georg Friedrich Handel》。也許人生不只是
愿所有人都能夠找到填滿內(nèi)心空洞的那個人,然后用心經(jīng)營。
巴黎十三區(qū)的居民因為以華人居多的關系,在當?shù)厮赜腥A人區(qū)之稱。導演雅克·歐迪亞(《流浪的迪潘》)并沒有在新作中像《悲慘世界》(2019)一樣表達對特定社區(qū)的見解,反而講了個”碎三觀“的愛情故事。
電影海報上不難看出導演致敬《祖與占》的用意,影片反映了一段特殊的三角戀,新片更像是這種關系的繼承,只不過視角更偏女性。
居住該區(qū)的華裔女子——翁,雖然有高材學歷,畢業(yè)后卻在一家公司干起了售后客服。她本來打算找一個女室友合租,不過卡米耶的到來讓她改了主意,僅僅一晚的時間,二人就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關系。
二人并不打算將這段關系復雜化,他們只追求單純的肉體需求。就和很多陷入這類關系的男女一樣,激情帶來的快感讓人無法抗拒,他們總是在一次又一次交媾過后,試探對方對自己的真實心意。
翁看起來是更在意這一點的人。魚水之歡過后,她會故意拿言語刺激對方,要卡米耶表態(tài),但卡米耶顯然不吃這套,為了證明自己并不是情種,他甚至在兩人合租的房間里帶進來另一個女人。
眼看對方如此的絕情,翁只能選擇用舞池和毒品麻醉自己。情場失意只是她生活的縮影,事業(yè)上的落魄,親情上的疏遠,幾乎每一樣東西都被翁過成了反面。
相較翁,卡米耶的日子也不太好過。為人古板的他,出于職業(yè)病使然——同時也是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的訓練副作用,讓他對待家人總是顯得過分刻板毒舌。
課業(yè)上,博士學位乍一聽很光鮮,但體制內(nèi)的諸多弊端都讓他一度想過放棄。而博士的低薪現(xiàn)狀,又讓他不得不勤工儉學。
如此落魄的一個人,艷福卻不淺。
和翁發(fā)生關系不久,卡米耶又和女同事諾拉裹到一起,且自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天命真女。可就在這段關系開始以前,他才剛剛被自己在學校結(jié)識的女伴甩掉。原本,那也應該是他的Miss right。
這種2個小時內(nèi)混雜大量肉體關系的描寫,很容易被傳統(tǒng)保守派視作是一種情感上的背叛和道德上蓄意制造的混亂,甚至容易讓翁的角色因為膚色原因,陷入到一種容易被過度解讀的政治不正確當中。
不過,法國電影區(qū)別于美國好萊塢的最大特色,應該就來自于其題材的絕對自由和不受限制之中。正像《阿娜伊斯愛情》一樣,女主既可以和前任男友撕逼,又可以在愛上一個老頭的同時,與另一個女人擦出火花。
雖然形式上看,如此drama的設計令到電影本身自帶狗血屬性,但不難看出法國人天生對于自由的追逐和表達的強烈渴望。
之于《奧林匹亞街區(qū)》,這樣的創(chuàng)作觀念同樣深入到故事里的每一個場景,人物總是不按照特定教條行事,而是依照自由意志自主決定該和誰深度發(fā)展,又和其他人僅行床笫之歡。
看似自由的表面之下,也深藏放縱后的代價。在結(jié)束了和諾亞的關系過后,卡米耶曾形容,對方在他心中占有的位置從未真正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
這一描述幾乎是當代人的群體心理畫像。
網(wǎng)絡時代,大家可以任意選擇理想的室友和同事,假如你情我愿,大家又可以發(fā)展為性伴侶??擅恳惠喛觳褪窖h(huán)并為豐富大家對愛情的理解,反而讓他們在持續(xù)的肉體沉淪中逐漸迷失。
卡米耶后期的崩潰,來源于他在愛情中找不到情感的著陸點。也許肉體關系帶來過短暫的歡愉,卻換不來寶貴的精神高潮,而這方面,他的同事諾拉堪稱”反面“教材。
如不是因意外和成人女星建立起來的聯(lián)結(jié),諾拉此后的人生,恐怕大部分時間應該都活在性冷淡的陰影之下。
從她和卡米耶的互動來看,除了與表親通奸的歷史(這是另一個碎三觀的部分,諾拉竟然和表親睡了10年?。?,她此后再無法和別的男人獲得任何意義上的性快感。她甚至一度對卡米耶坦言,自己已經(jīng)很久沒做過了。
成人女星解放了她對愛情的想象,讓她找到了獲得愛情的新途徑,那詭譎的短暫昏厥與其說是意外,倒不如說是幸福忽然而至的一種過激反應。而這樣的精神高潮,是再多肉體行為都無法取代的。
導致諾拉幸福暈厥的背后原因,并不是那些讓人興奮的激情瞬間,反倒來自和女星的隱私分享與開誠布公,這讓我想起德國片《偉大的自由》中對自由的描寫。
影片片名取自電影里的一家酒館,這是一個專門服務于同志群體的場所,然而就在德國宣布同性戀合法化之前,電影里的男主曾因為自己的性取向,遭遇過秘密警察的逮捕,并經(jīng)歷了不必要的牢獄之災。
釋放出來的男主重獲肉身自由,卻不得不面臨和獄中愛人分割的現(xiàn)實。最終,他選擇了再次違法重回監(jiān)獄。
男主的抉擇讓自由的意義變得矛盾而清晰,愛成為了搭載自由的真實載體,高墻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阻攔。真正的自由并不關乎形式,而更注重精神。
“我愛你”三個字看似簡單,卻升華了原始沖動的膚淺和轉(zhuǎn)瞬即逝。人不能永遠活在沖動之下,正像生活,永遠都是細水長流居多。
愛情最大的意義,在于它給了人們在一種精神慰藉,讓彼此支撐對方走下去。一輪復雜而混亂的關系過后,翁和卡米耶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真愛就在身邊。
撰文 / Zed
策劃 / 輕年力量
雅克·歐迪亞的電影改編自阿德里安·托明的漫畫小說。
我們可以把雅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的愛情故事稱為《巴黎,13街區(qū)》,或者它在法國的名字:《奧林匹亞街區(qū)》(Les Olympiades)。不管怎樣,這部電影都與過去拉開了距離。法國同名的住宅區(qū)——其復古未來主義風格的塔樓被拍攝成耀眼的黑白兩色——坐落在離旅游林蔭大道不遠的地方,但從未出現(xiàn)在這座城市的經(jīng)典電影院。開發(fā)于1974年完成,新派模糊已成歷史。還有什么地方比這里更適合上演一場適合21世紀的20多歲戀情呢?
和本周的Fresh一樣,我們從一位厭倦了勾搭的年輕女子開始。這是émilie飾,受過高等教育,但成績不佳,住在屬于她的中國祖母的小奧林匹克公寓里。讓她對承諾感興趣的人是卡米爾(Makita Samba飾),一個泰然自若但有點油腔滑調(diào)的實習教師,先是成為她的房客,然后是她的性伴侶。
然而,星星并沒有排成一條直線??谞栔皇菦]有那么喜歡émilie——這個故事還有別的地方要講。故事的焦點轉(zhuǎn)向諾拉(諾·梅蘭飾),她剛到巴黎接受律師培訓。別擔心,卡米爾和émilie也會再次出現(xiàn),電影情節(jié)連貫,人物相互聯(lián)系。如果說它影響了千禧一代早午餐的休閑氛圍,那么它實際上是一種結(jié)構(gòu)嚴密的敘事,在這種敘事中,命運按照精確的時間表糾纏在一起。
真正的人才填滿了演職員表。除了《預言家》、《流浪的迪潘》之外,該項目還借鑒了漫畫藝術(shù)家阿德里安·托明(Adrian Tomine)的漫畫小說;編劇包括天才導演csamline Sciamma(《著火的女人的肖像》)。在他們之間,他們點綴著電影中可愛的、細密的聯(lián)系和重塑的時刻。他們也給人一種凝視著他們時髦的年輕對象的感覺,仿佛在進行一項人類學調(diào)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中最迷人的角色是卡米爾的單口相聲喜劇小妹妹愛潘妮(卡米爾·萊姆森-富西安飾)。不管你有多酷,總有人比你更年輕更酷。
盡管如此,Audiard和Sciamma還是很聰明地將這當成了游戲設計的一部分。這部電影也很有意義地宣稱了年輕人的真正特權(quán)——只是享受在巴黎看起來很漂亮。一個偉大的,頑皮的場景發(fā)現(xiàn)émilie慢動作旋轉(zhuǎn)回到工作后,一個快速火幽會在她休息。
這部電影并不總是稱心如意——但當它稱心如意時,它的步伐也同樣輕快。
奧林匹亞街區(qū)/巴黎第十三區(qū)
以下影評有劇透,請謹慎食用。
比起看影片,有時候更喜歡觀看完影片后面對自己的感覺,沒有到過巴黎,而這部影片更像帶著你的眼睛進入了巴黎的這一個街道,感受這片區(qū)域年輕人的性與愛。
影片里面的三個人物,31歲來巴黎讀書的女房產(chǎn)中介Nora,中國有著不錯學歷背景女孩Emily,高大帥氣學歷文學博士黑人男高中教師Camille,網(wǎng)路裸播變性人Amber。
人進入戀愛關系順序,牽手,接吻,做愛。
網(wǎng)絡時代的app,社群的發(fā)達,可能忽略以上前2個步驟,立即滿足情欲,跳過牽手和接吻,一步到達。
Emily一個擁有良好學歷背景的年輕中國女孩,暫住在奶奶巴黎13區(qū)的大公寓里,有著良好的翻譯能力卻在華人街打著最下賤的散工,極不匹配的身份。與在app匹配今宵伴侶,孤獨又墮落,肉體的歡愉只能驅(qū)趕片刻的孤獨,當獨自的一人的時候又會重返寂寞,又繼續(xù)重復再app里尋找即時的快樂。
而面對住在老人院的奶奶卻近鄉(xiāng)情更怯。媽媽的虛寒問暖,嚴厲指責教育都充耳不聞,拒不接受。一邊逃避自己,一邊害怕面對。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像刺猬一樣尖酸刻薄,越愛對方,卻說出了讓對方越難受的話,用對方產(chǎn)生的厭惡來證明對方有多在乎自己。
Camilla黑人高中老師,有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而且對人熱情友好。因為母親的去世,父親在母親離世后,繼續(xù)找其他女友,顛覆了他的對愛情觀念。他曾經(jīng)以為愛情應該是二人一輩子。受到爸爸“不忠”的影響,他認為沒有永恒的愛。不斷的試愛,制定著自己的情愛規(guī)則。不允許性伴侶愛上自己,當Emily愛上自己的那一刻起,這段關系就宣布結(jié)束了!不管在試愛的時候多么快樂,肉體是多么的契合,都會即時停止。
直到送出母親的遺物,一輛輪椅。居然怎么弄不懂,怎么都無法收起這個舊人的輪椅。而這個舊人確是他一直侍奉情愛教母-愛是永恒的。這一刻他才意識到他和他父親是同樣的人,曾經(jīng)說的深愛,僅能代表當時的那一刻深愛,和自己的過去握手言和。
在追逐愛的時候,他更應該誠實的面對自己。不管那種愛是因為情欲,還是因為思念。就像最近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那對情侶一樣。“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是為了得到幸福,和你分開也是?!泵鎸φ鎸嵉淖约海皇前炎约呵艚谧约航ǖ睦位\里。
Nora,31歲還奮不顧身的來巴黎讀書的房產(chǎn)中介,強調(diào)年齡是因為大多數(shù)在31歲的人大概都能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向,究竟是選擇在學術(shù)上繼續(xù)追求還是在工作中奔馳,都已經(jīng)確定方向,而像她工作,學業(yè),家庭都還無法確定的可能是少數(shù),因為和網(wǎng)上的色情主播外貌極像便在大學同學中用來恥笑她,令他非常生氣,卻又無法發(fā)泄憤怒。
而在她打開amber的視頻一切都得到救贖了,他們兩惺惺相識,隔著電腦對著屏幕相望而眠。這樣的信任也慢慢的使他們各自孤獨的心,在一瞬間就有了連接。
“吻我”Nora在第一次和Amber見面的時候,跌下第一句和Amber說的話,可能這個吻開啟了他們的故事,也完整了本來支離破碎的他們。
Emily收到奶奶葬禮的通知,她和Camilla說,房子因為她奶奶的離去要出售,自己也即將搬出那個像牢籠一樣困住自己的房子,也許這樣也是一種解脫。能重新認識自己,Camilla主動的問Emily需要自己陪同她一起參加她奶奶的葬禮嗎?Emily終于忍不住聲嘶力竭的說,我該怎么介紹你,介紹你是我的炮友,還是一個我一直愛著卻沒有在一起的朋友。你還是不要去了,我能自己處理好。Emily說完便揚長而去,留下Camilla看著她的背影。
“我在樓下,我和你一起出席葬禮”電話那頭傳來了Camilla的聲音。
“你說什么,我聽不清楚,再說一次!”
“我愛你?!?/p>
“什么?”
“我愛你!”
“好,我就下樓,你等我?!?/p>
Emily和Camilla都在對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也許相遇的步驟不一樣按普通的順序,可是在這失序的情愛中,他們還是找到了對方。
第一次看黑白的愛情片,這個電影前面的節(jié)奏有點慢,后面慢慢的進入節(jié)奏,用簡單的拍攝手法拍出現(xiàn)代年輕男女的快餐的愛戀,雖然相遇的開始不同,可是也能慢慢的走入正常的愛戀,用最近喜歡聽的一句歌詞來結(jié)個尾,“just do i suppose to do.”
捕捉到了一些當代愛情的樣子。被擊中了無數(shù)個瞬間。開場太棒了。
剛開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來之前,想說一直喜歡的歐迪亞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無劇情可言。真想罵人了,結(jié)果后面越來越好,到最后簡直神了。歐迪亞也拍出了法國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讓人想到了侯孝賢的咖啡時光,太妙了,還是我欣賞的那個歐迪亞,雖然這次確實完全不太一樣的風格。不過,這是一個完全érotisme澀情版的“咖啡時光”。歐迪亞導演,席安瑪編劇,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國人(中文流利無比)擔任主角的法國電影,也算個王炸組合。順便,配樂Rone的電子風也很帶感。
Lucie Zhang表現(xiàn)很出色啊,她好美!國際電影里這種Chinese girl形象太少見也太珍貴了。故事本身也還蠻喜,攝影也喜。有少量中文部分臺詞略生硬,不像母語者寫出來的感覺。
這么說似乎有簡化和局限老席的嫌疑,但Nora et Amber的戲份真的很像出自她手,也是全片唯一打動我的。
輕盈工致的愛情電影。1.角色塑造。四位主角性格各不相同。用事件反映性格,而非用情緒表達性格,真實且立體;2.剔除刻板印象。露西·張所飾演的華人女性角色,我們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見西方人固有的偏見與陳舊想象,她灑脫、肆意、善良而直率。對待性的表達更是直言不諱,大膽追求,很現(xiàn)代、很真實也很難得;3.黑白色調(diào)。全片黑白色調(diào)很有格調(diào),去除顏色的表達,把交織的情感隔著一層薄霧呈現(xiàn)出來,十分貼合影片中對待愛情與友情間模糊曖昧的主題;4.攝影與分屏,鏡頭流動,跟隨鏡頭,輕輕搖晃,人們擦肩而過,以人為主,帶出街區(qū)背景,流暢自然。大量分屏,使用得精準正確,甚至可以說是分屏使用的教科書式呈現(xiàn),更加有效地凸顯了影片的清新質(zhì)感。私以為本片比同屆的現(xiàn)代愛情題材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六號車廂》都要好。
唯一詬病是中文翻譯太爛了
比眼淚之鹽好一整個13區(qū)
在感情中那些躲閃的又執(zhí)著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擾的又釋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動的認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離的渴望。
在巴黎最早住的一個街區(qū),日后即便住到別的區(qū),也總是會回Olympiad街區(qū)買菜,也因此主人公來來往往的街區(qū)顯得那么熟悉。它之于其他區(qū)的意義,顯然在于,它是個多元文化雜糅,各個膚色人種雜居的,中產(chǎn)偏下的街區(qū)。在這種條件下,這樣的故事確實是有在這個街區(qū)里生根發(fā)芽的特定與特點,畢竟土壤如此,結(jié)出花的故事也就那么日常與尋常。法國電影里永恒的主題,愛與性,性或愛,黑人哥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兩位女主的性探索之旅。糾結(jié)與放浪,沒有什么好與不好,無非都是人生篇章而已。不過,結(jié)局倒是浪漫與美好疊加的俗套。在上海的疫情當下,看著電影里自由自在又熟悉的巴黎,焦慮與迷茫被影像漸漸替換成了美好。
幾乎是刻意地回避掉了所有可以發(fā)展的議題,而這兩組愛情故事又干癟得撐不起任何東西,于是只能以無害小品的面目示人。我沒去過巴黎十三區(qū),但我至少知道那里肯定不像這部電影里所呈現(xiàn)的一樣小資且真空……
把握主動權(quán)的女性們
4.5 歐迪亞放棄了人文關懷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審視街區(qū)里的美好與罪惡,或試圖喚起人心的悲憫與自強,而是擯棄一切高談闊論和社會問題,單純地講述一個尋找愛情的故事。黑白畫面如白描速寫,把愛情的純粹凸顯出來,還原在愛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實的模樣。它無關種族,無關性向,無關時代,甚至無關奧林匹亞或十三區(qū)。它只關乎愛本身這一母題,以及在愛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比“流浪的迪潘”好太多了,看到了愛情的流體力學。露西張塑造的這個華人女孩形象應該載入史冊~(某個關于人種歧視的短評把我給氣笑了,性解放任重道遠)
落腳于巴黎13區(qū),卻未標識過多種族或移民符號,而是穿行在當代都市青年若即若離的情欲交通中,一窺墜入社交網(wǎng)絡里的迷失與篤定,探覓性愛關系起點終點的變化轉(zhuǎn)移。偶燭施明的主題配樂仿佛能敲開每個寂寥內(nèi)心的房門。Lucie Zhang酷似春夏~
我要很多的愛,如果沒有,那就去做很多愛。
# 74 Cannes# 雖然故事發(fā)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區(qū)附近,然而卻并沒有覺得有共鳴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奧林匹亞街區(qū)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超愛這部片!雖然是黑白,但講的絕對是非?,F(xiàn)代的故事,無論是主角身份的多元性模糊性和流動性都是其現(xiàn)代性的核心啊。你不是去看一個亞洲女孩或黑人男孩的故事,而是去看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一個現(xiàn)代超大城市里年輕普通人的故事,只不過在法國巴黎,他們帶著自己和家族的過去都可以在這個街區(qū)匯合和相遇。歸根結(jié)底,三個詞就是,human, modern and existentiel。
屬于歐迪亞的玩票之作,亮點是終于在歐美主流電影里看到了一個不附帶任何標簽,單純享受性追求愛的華裔女孩角色,但愛情戲拍的糟糕,愛情不是性愛加句我愛你就完事了的。糯米演的好,但依然在被導演消費肉體,太可惜了。
切勿帶著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輕松順暢的愛情故事,兩段小品串聯(lián)在一起,熟悉的街區(qū)就是愛情的天堂。
華人女主在銀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畫面視覺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現(xiàn)實十三區(qū))肯定沒有那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