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武動天下》作為平遙電影節(jié)的閉幕影片在小城之春影廳首映。整體來講畫面質(zhì)感是上乘的、故事也是圓滿的,但我并不認為這是一部成功的商業(yè)片。影片開頭先是極具歷史感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年份字幕,本以為會用時代切片的形式建構(gòu)長線敘事,沒想到導演虛晃一槍,回憶過后,主線故事全部發(fā)生在同一時間段。師父的往事段落中先鋪展開義和團式的拳師對軍人的武打場面、緊接著揚琴起奏的原汁原味中國民樂伴隨著運動長鏡頭勾勒出一幅北京市井圖景,將觀眾代入了一個西方視野下的東方奇觀西洋鏡。
李淳的表演不能說出彩,但刻意設(shè)計的內(nèi)化表演風格畢竟難出大錯,一臉倔強的少年氣質(zhì)也算符合人物設(shè)定。不過基本上全片所有角色都啟用配音演員,不貼臉的出戲感時有發(fā)生。影片開始了一個小時還未明確主線,武師出獄艱難謀生、師弟要證明功夫快過手槍、少年送水繼承師叔家業(yè)、不愿學武又無門學戲、少年和少女初遇相識、少女對抗不光彩的原生家庭、日本軍火販子保護少女……多條支線沒有分清主次詳略,讓人感覺影片敘事冗亂,想講的故事太多卻缺乏線索。
歐陽娜娜在這部影片里美得簡直太過偏心,靈秀的提水姑娘、清新的女校學生、頑皮的假小子、美艷的新娘;將門框作為景框的少女晾衣水彩畫、被縫隙前景遮擋的水亮眼眸特寫、婚床上倫勃朗式用光的瓷器美人臉龐……導演炫耀般地用各式造型和鏡頭展示著中國女性作為文化符號的吸引力,街上再見時少年少女害羞試探地互相踩腳的段落設(shè)計也讓人物性格更加立體生動。
計春華飾演的喇嘛表演游刃有余、美術(shù)設(shè)計也相當成功,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可惜戲份安排得太雞肋,始終以不咸不淡的勸導者身份出現(xiàn)在李淳父子生活碰壁的時刻。人物最高光的凍柿子哲理根本沒講清楚,先講釀成“一兜蜜”要經(jīng)歷嚴冬洗禮的道理,又話鋒一轉(zhuǎn)說要經(jīng)歷洗禮也得先有柿子,對彼時并沒看出學戲決心有多堅定的李淳倒是絕妙的嘲諷。不過,作為美學意象的凍柿子確實為影片的北京格調(diào)增色不少,尤其金黃燦亮、蜜汁四溢的特寫讓人口舌生津。
后一個小時主線終于漸漸清晰,父親和少女甘愿犧牲一切幫助李淳實現(xiàn)學戲的愿望,但這樣的苦情戲碼完全無法讓觀眾與之共情。父親隱忍倔強,背負著沒落師門的兩條人命與式微武學,卻甘愿自投官府換來一百銀洋;歐陽娜娜生于深淵里,小姨用身體做墊腳石將她托舉到光明底下讀書學琴,她卻甘愿掛牌出價售賣自己的初夜。(最不能理解的是李淳耍賴求人家答應(yīng)一起去上海,娜娜撬鎖私奔前來找他,他說不去就不去,娜娜一點兒沒鬧脾氣,還毅然決定賣身為他籌錢?)
反觀李淳意志動搖不定,一會兒想去上海闖蕩、一會兒又要拜入關(guān)門,嫌武行前程不夠遠大、學戲也只是為了成角兒,前一夜還在痛哭說不能接受這錢、后一早已興沖沖地焚香磕頭,自始至終沒有形成任何明確的自我認知與堅定的信念感,讓他人付出這樣沉痛的犧牲去換主角一個輕飄的愿望,實在是讓人難以信服甚至感到痛心(當然,按照迪士尼公主式的合家歡結(jié)局,父親和少女的犧牲最終還是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這是后話)。
影片前半段的生活化臺詞還算合情合理,后半段則隨著大段的抒情說理開始斷崖式下滑。編劇臺詞功力有多孱弱呢,李淳和父親在山林里深談時指責他“你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有沒有為你的親人考慮過”,歐陽娜娜向小姨痛哭表白“你就是我在大海里抓住的一塊木頭”,幼稚的比喻和脫離時代的語言風格讓人不禁非常懷念姜文“北洋三部曲”中爐火純青的臺詞交鋒。影片超過一半的段落都有配樂,尤其李淳打開留聲機的情節(jié)引入的交響樂一直持續(xù)到了后來偷溜到后臺聽戲的段落,嚴重干擾了正常敘事。過量使用的情緒音樂和略顯刻意的慢鏡頭讓影片的視聽語言失卻了幾分武打片的脆利勁兒,顯得有些拖泥帶水。
影片最后,曾經(jīng)固執(zhí)堅持師門規(guī)訓的李淳父親撂攤兒演武,傳統(tǒng)價值觀塑造的崇高典型經(jīng)受了這樣徹底的消解,多少讓觀眾覺得心疼,但他在街頭還收了三個徒兒傳承絕學,光明的結(jié)局也算是各得其所,令人想起陽光溫暖、雛菊綻放的奧斯維辛。
繼續(xù)說這部張之亮導演在內(nèi)地拍的電影。
張之亮也是那個時代香港導演里為數(shù)不多有情懷的人,但是香港導演無論是誰,哪怕許鞍華、嚴浩這些學院派,骨子里都難免有商業(yè)考量,所以張之亮拿出《墨攻》之后,那兩部遷就內(nèi)地市場的電影就真是爛的很。當然,那個爛只是看跟誰比,跟現(xiàn)在的許多院線電影來說,它其實又還算是好的了,所以這也是一種相對論。
香港導演對老北京最有情懷的顯然是老祖師李翰祥,不說《火燒圓明園》這些,就那部陳道明主演,十分冷門的《八旗子弟》都拍得京腔京韻,韻味十足。但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是,張之亮到目前最后一部電影,為什么要拍這么個名字莫名其妙的《武動天地》?
更叫我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是講八卦掌和京劇武生的電影,很多時候配的音樂確實舒緩的圓舞曲,尤其是李淳在戲院里一邊練著棍花一邊撿“蟋蟀”的時候,那動作那畫面節(jié)奏,妥妥的一個英式宮廷,真的很詭異!
所以這部《武動天地》最大的問題還是內(nèi)容和形式感巨大的割裂,京韻盡失是其一,父與子與時代和解的莫名其妙是其二。
凡是徐向東師傅那條線上的故事,和表演都極其好,特別是開場和中段幾次閃回程老師傅八卦掌迎擊八國聯(lián)軍的部分,以及徐向東最后在天橋撂地茫然四顧心茫茫,但手眼身法卻淵渟岳峙的宗師氣度。這一部分恍然讓我想起了老舍先生的《斷魂槍》,徐浩峰的《武士會》,乃至老電影《神鞭》等等。以上都是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好的地方,也無愧于張之亮導演和編劇梅峰了!
至于李淳和歐陽娜娜完全沒有CP感,青春少艾的故事與老北平似乎格格不入等等,則是這部電影割裂且完全入不了戲的部分,實在不太明白導演是咋想的?而且貌似這部電影除了在平遙電影節(jié)展映了一下,并沒有上院線就直接放在愛奇藝上了,大概發(fā)行方也知道這部片就算上也不會有啥票房,那么最開始為啥要選李淳搭歐陽娜娜呢?真是詭異!
最后再說一點,假如,只是假如,把小兒女的演員選好點,有點CP感,北平味道更足一點,不要那么割裂,或者甚至干脆淡化、刪減,只保留徐向東老師傅的那一段,這部電影的蒼涼意境顯然都會好很多!這也是我說哪怕如張之亮這樣的書卷氣導演,也難免有香港人特有的商業(yè)計算!唉,真是可惜!
如何讓《武動天地》避免《一代宗師》《梅蘭芳》甚至《墨攻》的前后“文武”戲份割裂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近三個月的評述鏈接
前段時間上線的《武動天地》,由張之亮導演,并不是想象中那樣的大制作,不過題材確實很大,這句評價并沒有任何的反諷意味在,而是這部電影描繪的清末民初,集結(jié)了兩大國粹:武術(shù)與京劇。這就好比把《一代宗師》和《梅蘭芳》“糅碎了”,擱進了一部電影中。
李淳扮演的兒子,和徐向東演的父親之間很生份,但不管有多陌生,總還是父子,徐向東是練武的,李淳卻想學戲,于是矛盾就展開了,還有可能成為沖突。而這種沖突在李安的電影里不會這么“直接”的表現(xiàn),就如同你很難想象《推手》中郎雄非得把他的太極拳傳給在美的兒子……要是拿《一代宗師》和《梅蘭芳》來作比的話,就好比是葉問的兒子一定要跟梅蘭芳學戲,氣得葉先生想把兒子的腿打斷,臉畫花……
但這邊不免讓人有個疑問,如果以百年前來說,唱戲的可能比練武的有前途,梅蘭芳的戲一票難求,但問題是,倘若以當下而言,這兩個行當似乎都不再那么景氣,而這部電影的觀眾自然是在當下,總不免會以如今的眼光來衡量,那兒子李淳的所謂人生選擇,也無所謂好壞對錯,不過是在兩個百年后都有點“過氣”的行當里,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罷了。
之所以剛才要在“過不過氣”的事情上“較個真”,并不是純粹的實用主義,而是因為在通常的民國故事里,講述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不論男女,都不外乎是出走與私奔。李淳的角色想過“出走”,卻是因為京劇師父不收他,嫌他“老”,于是想去上海碰碰運氣。但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沒有輕意付出行動,更談不上為所謂理想付出代價;而在感情方面,他除了帶歐陽娜娜扮演的女主白看戲之外,也沒有帶她去更遠的地方……
那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了,全片的題眼,難道就是李淳角色的“喜歡”嗎?雖然以眼下的標準來說,可能自己的喜歡就是大過天的,但放在《武動天地》里,是否小了一些?不管是對他自己,還是身邊人而言……
在談?wù)摗兑淮趲煛泛汀睹诽m芳》這兩部,在我看來,結(jié)構(gòu)甚至問題都極為相通的電影之前,我還是先對《武動天地》來一個自己的設(shè)想,雖然片中把武術(shù)和京劇分開來,但至少在我看來,京劇的武生跟武術(shù)有多大的區(qū)別?別說香港的七小福,就是在內(nèi)地的于榮光先生身上,我也看不到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所以與其稍顯刻意的把兩個行當“對立”起來,還不如就做成是個人的宿怨,昔日兩兄弟,一個是練武術(shù)的,一個是練武生的,本來關(guān)系非常好,就好比是姜大衛(wèi)與狄龍一般,但后來因為一些事反目了,于是武術(shù)與武生之間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但練武那位的女兒“不爭氣”,總是想學戲扮老生,可因為過了學戲的標準年紀,別的地方都不收,除了練武生的那位世伯,而那世伯其實也是想借此氣氣自己昔日的那位老友,同時也覺得這位世侄女祖師爺賞飯吃,好好栽培,沒準是下一個冬皇。這事當然瞞不住,練武那位氣死了,但女兒跟他脾氣一樣倔,就是不肯回頭,于是接下來一個機緣巧合,練武的發(fā)現(xiàn)武生那位的兒子,對于學戲背詞畫臉一點興趣沒有,就對練武有興趣。禮尚往來,對方教他女兒唱戲,那他就找機會教他兒子練武,于是這么一對老歡喜冤家,就這么折騰來折騰去,到末了,發(fā)現(xiàn)也實在沒什么好爭的,這兩個行當看起來一時的風光,但終究是雨打風吹去,會被歷史的洪流沖刷掉往日的風光與流彩……
這個故事當然也說不上有特別,而我個人其實更關(guān)心“理念”本身。比如說片中徐向東的角色,之前有武癡上門來討教,但他就是不肯把絕活使出來,說這是門規(guī)所限,只能抱歉。而最后,他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架勢,干脆在街頭賣起了藝,不再藏著掖著了,這一套拳打得很是“悲催”,或者說“蕩氣回腸”。但問題是,門戶之見,是否值得尊重或堅持,是否應(yīng)該被打破?我覺得不管武學本身,在當下被大多數(shù)人怎么看待,打破門戶之見,都是最基本的觀念,不管是出現(xiàn)在徐向東角色的一開始,還是到最后,而且這應(yīng)該只是第一步,打破之后,不僅是因材施教,廣收弟子,還應(yīng)該把平生所學編成教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賣武學教材這事,在一般觀念里,好象只停留在《功夫》里那個騙小孩子的袁祥仁身上,這是淺見和陋習。而這一教學觀念,想來在學戲方面,也一樣是適用,和應(yīng)該提倡的,而不應(yīng)還是當成不外傳的絕技或秘方。
回過來頭再說說王家衛(wèi)和陳凱歌的一對民國“文藝”大片,結(jié)構(gòu),甚至是評價都是高度相似,“半出好戲”,當然還有領(lǐng)銜主演章子怡。開始都是熱鬧的武戲,一為爭座,二為搭手。先說梅蘭芳和十三燕之間的“較量”,其實是有很刻意“挑事湊戲“的痕跡,因為吳剛所演的費二爺在邊上“一起哄”,接下來事情就鬧大了,收不了場,下不了臺了,但吳剛這角色還是極為正面,最后還幫十三燕在臺上掀簾子,同時把所有的壞事都放在了那個同樣叫馬三的反角身上,但問題是,這出擂臺“武戲”,最先的導火索,分明是吳剛所挑的呀……
再說《一代宗師》里的北拳南傳,雖然在紀錄片里,編導據(jù)說跑了大半個中國,遍訪名師,搜集素材,啟迪靈感,而在電影里,從角色口中,還有字幕里也講了很多個人名,但我始終也搞不清楚南拳北傳,北拳南傳,具體是什么意思?因為大多數(shù)角色都是刷的一下,就出現(xiàn)在電影里,沒有前言后語,也沒有人前人后,比如趙本山和張震等等,而葉問被廣東武術(shù)界推舉出來,也只是一句臺詞交待過去了,感覺他一出場就是廣東的一代宗師了,接下來能做的,也就只是掰塊餅了……
然后,兩部文藝大片,就都剩下那半出,被說成不太好的文戲了,而內(nèi)容也是高度相似,除了本業(yè)之外,就是男主角與章子怡角色之間的感情,以及跟日本人的“應(yīng)對”。區(qū)別可能只在于,《一代宗師》里章子怡的戲份更重,不管是跟梁朝偉之間,或是她自個兒的,但問題是,她為報父仇而奉道這事,跟電影的主題有何關(guān)聯(lián)?難道就正因為這樣,她無法和葉問在一起,于是非得濃墨重彩的表現(xiàn)?這部電影經(jīng)王家衛(wèi)導演之手,有至少三個版本,公映版,3D重映版,以及北美版,在公映版里報父仇的戲更長,而后兩版中不但刪減了,還調(diào)整了次序,報父仇的戲,是在宮二到香港與葉問重逢后“閃回”的,用一句臺詞“葉先生,十年前的大年夜,你知道我在哪嗎?”來加以串聯(lián),但就算這么處理,也應(yīng)該解決不了上面提過的那個問題,宮二報父仇的戲碼,和《一代宗師》的主題,有什么重要的聯(lián)系?她許了親,不是宮家的人,不能從馬三身上拿回宮家的東西,那退了親,不就成了?還得三不,不婚嫁,不傳藝,不留后,相信通常的中國人都沒聽說過這個三不“奉道”吧?就算編導提供確切歷史證據(jù),說確有其事,但這么一個“規(guī)矩”,應(yīng)該是“失傳”了多年的,需要這么鄭重其事的當成最“重要”的情節(jié),來左右主角的命運?另外,宮二死時,字幕說她一生恪守這三不奉道,雖然能表現(xiàn)出她的堅守與傳統(tǒng),但這種如同節(jié)婦烈女的事跡,真的需要以這么動人的演技與音樂,大張旗鼓的宣揚嗎?
而在《梅蘭芳》里,章子怡與傳主的感情,也是被攪了,這回不是因為奉道,而是由于孫紅雷所演的邱如白,而他的理由是“不能毀了梅蘭芳的孤單”。不用怎么聽過陳凱歌導演講戲,應(yīng)該也能猜得出來,這話是導演的口吻,類似的還有十三燕那句“還得爺樂意”!但這句話,不用太仔細琢磨,就能感覺到,它有點不通。除非邱如白對陳紅所演的福芝芳也一樣說:你不能毀了梅蘭芳(陳凱歌)的孤單!不然的話,三人是不孤單,那二人世界難道孤單嗎?又或者說,難道是只有你邱如白在梅的身邊,他才會感受與享受到那份藝術(shù)的孤單嗎?
片中的邱如白與梅蘭芳相比,更像是一個藝術(shù)家。而一方面,其實他對于梅蘭芳的“指點”與幫助,前段有那么一些,后面就沒有了,他更像是個自信心過于爆棚的清客,甚至是管家,而不是控制欲強大到足以毀了梅蘭芳,和他自己的那一類人。
從某種角度來說,不管是因為傳主本家的勢力干涉,還是編導自己的為尊者諱,都導致這兩部電影中的男主角,沒了應(yīng)有的神采,而更傾向泯然于眾人。與其說是半出好戲,還不如說是前后割裂,文武脫節(jié)。對此,解決的辦法,雖然聽起來就像外科手術(shù)一樣機械,但有很多病真不是靠針灸和推拿就能治的。
《一代宗師》中開場是葉問“打贏”宮老爺子,即使要保留宮二馬上挑戰(zhàn)葉問的戲份,我個人覺得最多是平手,而不是什么若有毀了一點這屋子的精致,就算葉問輸。也就是說葉問在人生的春夏二季,都是贏家。接下來,雖然有日本人的事情,葉問還是得繼續(xù)“武戲”,不是一個打十個日本人,而是考慮接班人的事情,也就是說,他與其像宮老爺子那樣南來北往的找行家搭手,還不如自己培養(yǎng),而且是培養(yǎng)一個能打敗自己的人。然后葉問看中了一位,是個武學奇材,把詠春的心得體會獨門秘技,悉數(shù)傳授,但這個接班人不是因為正義感太強,被日本人打死,就是空有一身武學,卻投靠日本人,反正葉問在這人身上投注的一番心血,都白費了。有一段時間,他對于詠春的傳授意興闌珊,不抱希望,而此時宮二來到香港,勸說消沉的葉問,并幫他物色新的接班人,那便是李小龍……
而對于《梅蘭芳》,我個人的設(shè)想,跟《一代宗師》也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得另加一個接班人,而這個接班人甚至就是由前面扮演青年梅蘭芳的余少群來演。具體設(shè)計可能更加細節(jié)一些,整個結(jié)構(gòu)與人物關(guān)系如同《莫扎特傳Amadeus》,關(guān)鍵在于前后呼應(yīng),整體系統(tǒng),而不割裂不分散。孫紅雷的角色一直在,但前面不只是作為留洋學子過來上課,而是頂替吳剛這個角色,也就是說和十三燕打擂臺,他是始作俑者,甚至在里面承擔一些馬三的小手段,認為這是成功上位,不可或缺無傷大雅的作為。他就是個造王者,造就伶界大王。而接下來他的掌控欲當然是越來越強,甚至認為梅蘭芳是他一個人的,而后者因為閱歷與年紀的增長,也越來越不滿孫紅雷角色的所作所為,甚至梅蘭芳發(fā)現(xiàn)在當年和十三燕打擂臺時,孫紅雷角色使的一些小手段,他無法忍受,兩人決裂……而接下來,一個超級自信,回不了頭的造王者,被王趕了出來,最順理成章的做法,當然是以一己之力,再造一個伶界大王出來,勝過老王……而這個新“接班人”,還是由余少群來演,當然性情舉止跟當年的梅蘭芳不太一樣,而且真的看上去資質(zhì)比當年的后者還要得天獨厚。不過,就如同葉問培養(yǎng)的那個接班人一般,不是因為政治軍事,就是由于自身性情,這個接班人眼看已經(jīng)快成角兒了,人就沒了。孫紅雷角色大受打擊,幾乎瘋了,而最后梅蘭芳跟他當然劫后重逢,一笑泯恩仇……
最后再講回《武動天地》的導演張之亮,他的電影處男作是《中國最后一個太監(jiān)》,不僅是獵奇,也有內(nèi)地編導所一直不具備的悲憫與性情在,而文雋所拍的續(xù)集與之相比,優(yōu)劣高下是很明顯的。要是更公平的講,太監(jiān)如果也當成一個敏感有惡趣味,打?qū)彶椴吝吳虻腎P來看待的話,一部電影就可能把這個題材給“榨干”尿完了,續(xù)集都沒什么更新鮮的可拍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中國式IP的生命力其實是極為有限的。
而另一部他導演的大制作《墨攻》,我個人覺得比內(nèi)地的所謂古裝大片,以及陳可辛的《投名狀》還要有趣很多(//movie.douban.com/review/13120504/之前跟編劇林愛華“聊”《投名狀》的鏈接)。當然這其中應(yīng)該也有日本原作漫畫的功勞在,理念和情節(jié)上不像一般大片那么僵化與陳舊,特別是墨者的行為方式,就是幫被攻的一方守城,而不問其它。
但如果要在片中找問題的話,我覺得還是故事選用的時間段有問題。因為劉德華所演的革離,太像一個神仙,在通常的神話故事里,他應(yīng)該是在主角經(jīng)歷磨難后,神仙最后降臨,拯救主角,而革離的特別之處,在于他自己就是主角,而且是在開場不久后,便“從天而降”,而不是到故事的最后才姍姍來遲。而另一方面,前半部分的戲,都是革離在運用各種辦法守城,而后面,當攻城者一時撤退后,梁王馬上翻臉不認人,但這一段戲碼,其實是有點陳舊,因為在絕大多數(shù)的武俠故事里,都可以看到,就是所謂官場或統(tǒng)治者不可信任,大俠功成之后必須馬上身退,不然便有殺生之禍……
而我剛才所說的時間段問題,也是來自于影片中的一段討論,就是革離被問到,如果有一天趙國被攻擊,他是否也會去救助?革離當然是當面的回答。那我覺得這段對話,不應(yīng)該只是臺詞,而是變成主體情節(jié):前半出戲是幫梁國守城,而后半出戲就應(yīng)該是革離轉(zhuǎn)過頭來幫因為某種原因被攻的趙國守城,才對。這比現(xiàn)如今后面表現(xiàn)梁王的殘暴愚昧,或者是與范冰冰角色之間的情意,以及天燈攻擊等情節(jié),更有對比,沖突與意義得多,而不是沒準會讓人聯(lián)想起《一代宗師》《梅蘭芳》的前后“文武”割裂來。
平遙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
以梨園、武術(shù)為背景,展現(xiàn)了時代變革期間人心的變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開始沖擊,影片中槍支是新,武術(shù)是舊;繼承武術(shù)是舊,進入梨園是新。時代是洪流,卷攜著人不得不前進。
影片的臺詞觸動人心。
“你壞不了規(guī)矩的,只能活在規(guī)矩的夾縫中”人生大多是無奈的,規(guī)矩是保護,也是束縛,束縛了人的思想。父親不愿意向大眾展示自己的武功,張口閉口都是武行規(guī)矩,可是到頭來,也只是空有一聲本領(lǐng),打打殺殺的年代過去了,此時的武術(shù)已然成為一種藝術(shù),藝術(shù)應(yīng)該拿來分享。
“你拜我為師,是將我揉碎了,變成你”,為人師表,蘊含深意,學習這么多年,身上點點滴滴都是老師的影子,可是你終會是你自己,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要想在大海上漂,就需要木頭”,人這一生就是飄過大海,歷經(jīng)千萬風浪,終歸平靜。風浪中,消沉時,需要木頭將人浮起。影片中人物線索環(huán)環(huán)相扣。歐陽娜娜幫助李淳進入梨園,選擇賣身度他,也是她鼓勵他從了自己的內(nèi)心。父親為了學藝的錢,甘愿去自首,父親老了,形象依舊偉大。天佑放棄武術(shù),進入梨園成為角兒。
“人活一生,什么事都可以推后,就是內(nèi)心想的不能推后”
因為只看了一遍,對于臺詞不能完全復(fù)述出來,希望大家在觀看的時候能夠細細品味,蘊含人生哲理。
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老喇嘛,是在父親的人生中做了他的木頭,父親的固執(zhí),只愿把功夫傳給兒子,天橋上的武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老喇嘛的武功,其實比父親更勝一籌,搶奪槍頭的時,他反手牽制了父親的手,那一個眼神的特寫。老喇嘛隱藏武功,挑著扁擔,做著維持生計的小買賣,社會的變化,思想也得變化,固守成規(guī),終究是要被淘汰。老喇嘛這個人物設(shè)置的非常成功,他是劇情中的線索人物,隨意的言語中,透漏著人生的真諦,他是時代的木頭,度人先度己,他挑著扁擔行走在市間,給人一種大隱隱于市之感。
影片的結(jié)尾,父親在眾人面前,完整的打完了自己的絕學,最后抱拳收尾。父親重情重義,堅守武術(shù)規(guī)矩,父親對于武術(shù)的理解,是老套的,就是繼承、傳承,不能流于他人。思想解放才能真正解放人。
歐陽娜娜的演技提高了不少,跪在小姨面前的內(nèi)心流露,表現(xiàn)愛情的干凈純潔,淚水淌下,是情竇初開的渴望,那封絕筆信,是同這段懵懂的愛情,也是同人生的愛情說了再見。
李淳的表演整體及格,但是在梨園門外給父親磕頭的時候,沒有太能觸動人心,演的不夠深入人心。但是在對少年追夢的演繹中,演出了桀驁不馴,他和歐陽娜娜將年少的愛情,表現(xiàn)的不含雜質(zhì)。
影片中經(jīng)典重現(xiàn)
李淳第一次進入梨園,眾人追趕,和經(jīng)典影片《霸王別姬》中的片段極為相似,梨園學藝。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中迷戀與反叛在《武動天地》中,同樣展現(xiàn)出來,父親迷戀武術(shù),天佑迷戀戲曲,天佑對父親的反叛,成全了自己的內(nèi)心。
最后,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音樂的鋪設(shè)太過密集,反而成為一堵墻,將觀眾隔開了,讓人跳戲。
整個影片展現(xiàn)崇高美,人的本質(zhì)力量與客體之間處于尖銳對立與嚴峻沖突時,主客體之間所呈現(xiàn)出來的沖突的美。值得觀看,且需細細體會。
#3rdPYIFF# 太分裂了,用如此陳舊的手法來講一個“求新”的故事,質(zhì)感太電視劇了,實在欣賞不來。閉幕片打卡,不過李淳本人還真是很帥呢。
平遙節(jié)閉幕片,功夫動作片,各種套路雜燴,做得也算認真到位。男主是李安導演的小兒子,學戲劇表演出身的他,28、9歲了還要學演京劇武生的功夫,也算下了苦功。演父親的徐海平是當今武術(shù)屆學歷最高的武術(shù)大師,鷹爪掌了得,年近六旬,多年涉影,演技也平實恰當。中國百年電影歷史上最成功的類型是武術(shù)動作片,現(xiàn)在最主要是缺少年輕的新武術(shù)明星!成龍、李連杰老了、病了;甄子丹、吳京也半百左右,后繼乏人?。±钚↓埮某擅Ψ蚱短粕酱笮帧窌r31歲,李連杰拍《少林寺》時19歲,成龍拍《蛇形刁手》、《醉拳》時也只有24歲;而他們成名前的學藝、觸電的刻苦歷程更是長久。沒有二十左右、甚至更小的新武打明星出現(xiàn),我國的功夫商業(yè)電影怎么能再次輝煌呢?下功夫培養(yǎng)和挖掘新的一代功夫明星,應(yīng)該是今天我國電影業(yè)重視和出力的當務(wù)之急。
PYIFF閉幕影片。 可以體現(xiàn)香港導演對武俠電影、動作電影的把控力,一些應(yīng)該有味道的東西都很好看。但問題也很明顯,戲劇沖突的套路化處理,音樂基本沒停過,文本撐不起立意,整體來說就像在看一部陳舊的電影,沒有一個讓人驚喜的點。感情戲稍微好些,歐陽娜娜有進步。
爛
#pyiff#作為一個類型片主次不分線索雜亂,該精彩的地方一筆帶過,大部分無關(guān)緊要的細節(jié)拖得老長,李淳都29了演的還不如18歲的歐陽娜娜。人物人物立不起來,情節(jié)不行表演也不行。只有計春華是亮點了。
“你們要是覺得好看,就給我鼓鼓掌,我教你們也行”最后那委屈的表情著實讓我落淚了
凍柿子和華麗戲服
這片應(yīng)當對標《大武生》,故事缺乏重點,電視劇拍法,美術(shù)質(zhì)感糙。僅個別幾場戲能看,如武癡找父親切磋,但都只是其中一個點。演員素質(zhì)整體一般,唯徐向東的狀態(tài)是對的,至于李淳,只能看到他的刻苦,表演還是和以往一樣平淡。
#3rd PYIFF# 閉幕片。這片的龍標還是18年很靠前的,捂了這么久實在是讓人不太忍心打低分??戳宋迨娨晞〉募纫暩小8杏X導演一直沒想明白這部片到底是拍京劇還是拍武術(shù),當然最后拍出來還是武術(shù)的部分多一些。美術(shù)做得比較扎實,不過也是過分修飾了,實話說“都是下九流”,拍得還那么光鮮……不過已經(jīng)算是很用心了。動作設(shè)計和剪輯都有些太老派了。臺詞有些地方還挺到位,但是大段的講道理,講得還是那么現(xiàn)代且文藝腔的道理就實在是跟人物不太撘了。后半段下剪子有點狠,重場戲都能全剪掉,加上還有人物直接給剪沒的……最后就是鋪墊部分太長了(前兩位的卡司真正來戲都已經(jīng)80分鐘了,找鋪墊部分那個節(jié)奏估計得4小時才能講完吧……
#3rdPYIFF# 西洋鏡式的東方奇觀敘事包裹著不切實際的迪士尼公主故事內(nèi)核,情緒音樂和慢鏡頭的過度使用使視聽語言顯得拖泥帶水,編劇臺詞功底硬傷、演員配音不貼臉,老拳師崇高理想的坍塌式消解讓人有點心疼,兩星給影像質(zhì)感上乘的鏡頭和美得不像話的歐陽娜娜
#3PYIFF# 世界首映 今年的閉幕影片 整體發(fā)揮中規(guī)中矩 李淳有驚喜 娜娜有進步
前面大半都不知道在拍什么,結(jié)構(gòu)混亂無章。進入新世紀后,張之亮總是拿一些初稿狀態(tài)的劇本來拍電影,《車票》、《白發(fā)魔女傳》莫不如此,不甚理解
出身武術(shù)世家,聽到戲臺上的鑼鼓聲卻想唱戲。轉(zhuǎn)型的時代猶如蛇曲,不是把我揉碎了成為你,而是把功夫揉碎了成就時代。那時的人們還在妄想出拳可以比子彈更快,天真得像女孩為了情郎的一百塊大洋,甘心委身給日本軍官。沒人能壞得了規(guī)矩,都在規(guī)矩的夾縫里。梨園花臉,武臺試煉,都敵不過時代一場嘆息。
計春華在遺作里,寬慰想學京劇未成的天佑說,人們留著秋柿不摘,只因凍柿子更甜,光為那“一兜蜜”,就值得經(jīng)歷那嚴寒加身。道理換了法子講,總有新鮮感。任何時代,關(guān)于傳承與現(xiàn)實的沖突,關(guān)于父與子的溝通,總有相似的錯拍。梨園學費的困難,差點把天佑架上一個比理想旁落更可怕的刑臺,無論是父親的命還是巧玲的身,都被當事人不惜用作無私犧牲的籌碼,樸實,卻也可怕到足以摧毀學戲的憧憬,只是他們都不曾明白。很喜歡李淳的表演,那種難能可貴的少年感更是極大加持,尤其是偷練的幾場,渾然不知灼灼其華似的。@平遙
比預(yù)期要強太多,甚至和預(yù)想的類型都完全不同。本以為會是個《霍元甲》或《梅蘭芳》,時代糾葛、大義凜然,誰知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主角,片子拍得極閑散,看到一半都沒看出什么主線,徹底打破觀眾預(yù)判,不禁佩服起導演反類型反戲劇性反高潮的勇氣來。影片鋪陳了時代變革時期的諸多面孔,頗有京城民俗文化全景展覽之感,每個人可能只是浮光掠影的寥寥幾筆,粗看很潦草但其實寫得竟比很多“大片”還要細致??上У氖遣糠盅輪T的臺詞水準有些缺失,而且視聽上奇奇怪怪的鏡頭用得太多有點掉價(像是一到比武就要升格卡幀),主旨大意以文字的形式直白地呈現(xiàn)給觀眾也不是高明之舉。李淳的表演一直以來都不是很流暢,但他在同輩演員里足夠真實與赤誠,那種珍貴的氣質(zhì)足以打動人;歐陽娜娜也有進步,她那個小姨演得太差;父親和日本軍火販也算亮點。
拍出了一種前朝遺老的氣質(zhì)來。作為年代群像,布局一團混亂,導演完全駕馭不來四十八集連續(xù)劇級別的劇本體量,三條線基本都只拍了個第一幕,只能不停用莫名其妙的黑場來解決問題。
徐向東蠻好,計春華蠻好,張之亮不錯。唯一一點,程派八卦有跤法,打人兇殘貼身,開頭打洋兵的演繹放長擊遠,不夠眼鏡程不夠干凈利落了
期待值太低,所以比預(yù)想的好一些,普普通通吧?;緦儆谑裁炊加校裁匆捕疾煌怀?。線索有點多了,反而有些亂,分不清主次,也找不到該關(guān)注的點。講戲,講武,講如何適應(yīng)新的時代,倒像是導演自己感悟。對對付付能看吧
PYIFF45,受不了這種電視劇拍法,一不小心又打開電視看電影了,導演根本就沒想明白是拍武術(shù)還是京劇,故事非常冗長且沒有重點,拿來放就是抱一下李安的大腿吧,隨便看看得了。坐等明年李安來做大師班,放修復(fù)版的《臥虎藏龍》。
相當喜歡,精致不膩、賞心悅目(有幾個銜接上的小問題),張之亮早年在銀都和UFO時期描寫人情的功力還都在的。敘事上應(yīng)該是借鑒了散點透視、移步換景的技法,人物如卷軸般被紛紛帶出,很適合對老北京天橋市井浮世繪的呈現(xiàn)。幾處設(shè)計非常喜歡,比如留聲機放著西洋樂,畫面則轉(zhuǎn)到梨園景,很有韻味。父子相逢戲班那場戲也許可以塑造得更有力一些,有幾條線索沒有徹底展開(神秘武師和李喇嘛)。@2019PY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