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腳七)
安東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麥克萊恩,光是這兩個名字就足以讓《化妝師》有足夠的看點,更何況在這背后是莎翁戲劇的悠久傳統(tǒng)和英國舞臺表演的獨特驕傲?!痘瘖y師》不是一部耀眼的、飛揚跋扈的大制作,但是卻讓人心有戚戚、感念萬千,可能這是一部難得的在紛繁復(fù)雜的特技光影之外,還能帶領(lǐng)我們重返表演真諦的懷舊之作。
回到影片,這個改編自羅納德·哈伍德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同名戲劇的故事,講訴了一個年近暮年的戲劇演員和他合作多年的化妝師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一邊是再戰(zhàn)爭當(dāng)中苦苦支撐著小劇團,畢生演著莎翁名作的舞臺演員;另一邊是在后臺給他化妝,給予鼓勵、為他打點一切的化妝師。相比起其他工作伙伴式的合作關(guān)系,演員和化妝師之間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似乎永遠(yuǎn)只在后臺的化妝間當(dāng)中獨處在一起,在這個封閉的私人空間當(dāng)中,影片給予了霍普金斯和麥克萊恩巨大的表演空間,而這無疑正是影片最大的看點所在。影片開始于一場演出之前,霍普金斯飾演的戲劇名宿疾病纏身幾近崩潰,甫一登場,就不斷地在清醒和歇斯底里的狀態(tài)中來回切換,甚至連他的妻子也無法確定他是否還能繼續(xù)上臺表演。一個固執(zhí)的老人遠(yuǎn)比沖動的年輕人更加可怕,這個演了一輩子莎翁戲劇的老頭除了在舞臺上激情洋溢,也在生活中精疲力盡。他是一個為了表演而瘋魔的人,沒有停歇,沒有個人生活,甚至沒有名字,人們稱他為“先生”——這只是一個在他變成李爾王、麥克白、亨利三世、哈姆雷特之前的代號而已。影片將化妝室變成了一個演員的歸宿之地,在這里,平時脾氣暴躁的“先生”坦然地展示出自己的脆弱、恐懼和無力,當(dāng)然也直面他在全身心投入表演之后留下的那個空洞,而這一切,都要交給深諳他性格的諾曼像對待嬰兒般來一一平復(fù)。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xí)吹?,在那扇貼著“化妝室”字樣的門后面,“先生”和諾曼完成了某種融合,他們各自將自己的某個部分拆解出來,共同形成了下一秒將會在舞臺上亮相的那個人物。
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之上,我們在影片結(jié)束時候的悵然當(dāng)中,才能真正理解“先生”和諾曼各自的悲傷所在。“先生”和諾曼都并不完美,一個任憑著糟糕的脾氣玩世不恭,一個依靠著酒精和忍耐克制心情,或許只有當(dāng)他們合作的時候,在能夠在舞臺上將心中郁結(jié)一掃而光。歲月的侵蝕、戰(zhàn)爭的陰影、事業(yè)的窘境、以及年輕人不再愛看戲劇的落寞,這一切都被他們放在化妝室里消化和過濾,他們以此來完成自己對現(xiàn)實的抗衡。所以當(dāng)“先生”演完他的第227次李爾王后溘然長逝時,諾曼卻像一個孩子一樣,開始數(shù)落起對方的各種缺點,甚至因為怪罪對方?jīng)]有在“感謝名單”上列出自己的名字而偷偷補上。在這種大悲無淚的反常中,諾曼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相伴多年的朋友,而是自己的某個部分。沒有了“先生”,對于世人而言只是少了一個演員,而對于諾曼而言,則是從此再沒有李爾王,再沒有莎士比亞。
在這種細(xì)密的情感交織當(dāng)中,霍普金斯拿捏尺度精準(zhǔn)的瘋狂和麥克萊恩細(xì)致微妙的敏感自然是《化妝師》當(dāng)中最大的看點——但是不盡如此。正如每一個戲劇演員都夢想著出演莎士比亞作品一樣,每一個和莎翁有關(guān)的作品都暗含著對于莎翁的致敬、交流和應(yīng)和。在“先生”和諾曼的迥異生活態(tài)度和性格特點之間,在化妝室的鏡子和桌子之間,其實這部影片有第三個主角,那就是莎士比亞本人。無論是演遍了每一個莎翁作品重要角色的“先生”,還是熟知每一出戲任何細(xì)枝末節(jié)的諾曼,以及遍布影片當(dāng)中他們在對話當(dāng)中隨口引用的莎劇臺詞,都在某些瞬間,將他們化身成為莎士比亞在當(dāng)下的替身和映射。而也正是從他們眼中,影片展示了這個寒酸小劇團中的各色人等:難以忍受“先生”糟糕脾氣的妻子,想要按照自己風(fēng)格行事的新人,迫于生活壓力退出的演員,以及渾身青春活力的年輕姑娘——他們身著著劇中的戲服,卻在后臺討論著自己的故事。莎士比亞與二戰(zhàn)期間的這個無名劇團在這里形成了奇妙的交互,角色與身份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微妙而值得玩味。戲中戲的嵌套將這個本來單薄的故事上升為對于莎劇的注解,隨后共同指向了莎翁作品最沉重的那個主題:我們終將毫無還手之力地面對命運本身。在這種形式當(dāng)中,《化妝師》完成了對于頗具有英倫風(fēng)格的戲劇形式的炫技式回歸——它最終呈現(xiàn)出的,是一出睿智、優(yōu)雅、感情沉穩(wěn)而真摯、對表演要求近乎苛刻的莎士比亞式悲劇。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再次回顧哈伍德寫作的這個劇本的“歷史血統(tǒng)”,將會看到在《化妝師》在兩個個體的終生友誼,到戰(zhàn)爭背景下的藝術(shù)孤島,再到莎翁作品的跨時代共鳴這樣層層擴張的主題延展之外,更大范圍的互文和共鳴。哈伍德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所創(chuàng)作了《化妝師》的劇本,他本人正是化妝師諾曼的原型,而“先生”的原型則是唐納德·沃爾菲特——這位被英國國寶級演員彼得·奧圖爾稱為導(dǎo)師的演員無疑是莎劇歷史中最偉大的男演員之一。1983年,這個劇本第一次被改變成為電影,“先生”和諾曼的扮演者分別是阿爾伯特·芬妮與湯姆·康特奈,兩位都是出身舞臺而后在大銀幕上功成名就的老牌演員;2015年新版,安東尼·霍普金斯與伊恩·麥克萊恩同樣出身舞臺,同樣是莎劇演員,同樣在進入電影圈之后光彩照人。很難說是這些深諳莎劇的演員們成就了《化妝師》,還是這樣的一個作品永遠(yuǎn)都只能由這樣的演員來飾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四位演員當(dāng)中,有三位都因為在藝術(shù)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爵士”(Sir)封號,剛好正是劇中對于“先生”的稱呼,冥冥之中似乎暗示,這部劇本或許只能由那些像“先生”一樣獻身于舞臺的戲骨級演員才有資格出演。如果出演莎劇對于一個演員來說是如同“最佳主角”的贊揚的話,出演《化妝師》,就是“終身成就”式的敬意。
正因為如此,《化妝師》的意義遠(yuǎn)遠(yuǎn)不止一個后臺故事那么簡單,它代表著對于戲劇傳統(tǒng)的無聲返照和懷念,也成為了一個好演員理應(yīng)獲得的終極褒獎——正如“先生”過世之后所接受的待遇一樣——“給他蓋上李爾王的披風(fēng)”。
原載《電影世界》2016年12月號
I had a friend…… 1.干豆腐這次是超級啰嗦的、沒事就嘬一口隨身酒瓶的、爛酒鬼化妝師……不過沒看出他對化妝這項工作有啥突出貢獻……不過他真的演過李爾王吧 2.屋內(nèi)場景真是猥瑣陰暗,就兩個房間來回倒騰……但這也是舞臺劇改編成電影的成功佳作吧,而且是全片用臺詞撐滿了的……話是不是太密了……
戰(zhàn)火燃燒,都城陷落,劇院摧毀,英雄末路。疾病蒼老的雙重摧殘,記憶力急劇下降的痛苦折磨著年邁的“King Lear”。
戲劇、現(xiàn)實及夢境雜糅在一起,童年痛苦記憶不斷閃現(xiàn)。演了226次李爾王,卻記不起自己的第一句臺詞;給自己畫了50年的妝,卻忘記了上妝的順序。
Struggle and survival,正是Sir的現(xiàn)狀。那些sober的瞬間,他還會大喊“Norman,準(zhǔn)備一下我要上臺了”,他還想大展身手堅持為大家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他還會認(rèn)真叮囑Irene仔細(xì)保管李爾王的三鉆王冠,他還會開心的嘲諷那些演技拙劣的同行,他還想對自己的愛人再多一次說Thank you。
但當(dāng)他自己一個人,他又是那個懼怕蒼老懼怕死亡內(nèi)心孤獨徹夜難眠的老人了。
他憂心:我可以面對自己王國的分裂,我可以應(yīng)付弄臣,我可以容忍隨從的減少,我可以接受必須說出的詛咒,我甚至可以面對風(fēng)暴的洗禮,但我害怕最后一次演出,抱著我的考狄利婭。死亡,死亡,哭得像風(fēng)在嚎叫。嚎叫,嚎叫,把她輕輕放在地上,死去。我有這樣的勇氣嗎?
他掙扎:老天啊,給我耐心吧,我需要忍耐!神啊,你們看見我在這兒,一個可憐的老頭子,被憂傷和老邁折磨得好苦!你認(rèn)為我會哭泣,不,我不愿哭泣,我雖然有充分的理由哭泣,但我寧愿讓這顆心碎成萬片,也不愿留下一滴淚!
他幾乎在乞求了:經(jīng)常談?wù)勎?,為我說些好話,演員僅僅活在其他人的記憶中,所以為我說些好話吧。
但說到底,他還是幸福的吧。
至少最后一次登臺,他得償所愿,依然用臻入化境的表演帶給所有人最精彩的李爾王。
至少生命最后一刻,身邊還有愛他的人和他愛的人。夫人愛他,雖然已經(jīng)無法再忍受他繼續(xù)演戲的痛苦;dresser愛他,給他講了一輩子的“I have a friend who…”; Madge愛他,在他身邊當(dāng)了一輩子默默支持他事業(yè)的冷臉人。
在Sir臨終的時候,他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靜吧。但Norman卻不見得,他可以講一輩子自己朋友的故事來安慰Sir,當(dāng)Sir走的那一刻,他卻想不出一個故事來安慰自己。
除了看演員的表演,還能看什么呢?導(dǎo)演還是太懶惰,只是將戲劇原封不動地照搬上銀幕,忘記了這兩者的異同。打一開始就難以讓人入戲,幸得幾個老戲骨硬撐著,否則慘不忍睹。
這劇本比鳥人好看多了 還有一堆戲精!
看了一半還以為伊恩會替霍普金斯頂下半場,原來不是,畢竟他的李爾王也非常贊????
跟1983版相比更緊湊,但老版“stop the train!”那一吼真心好棒??!還有白天給票老人說戲劇可以給你慰藉也很喜歡。整個故事更以男演員為核心,Norman、Madge、Her Ladyship只是他身后忠誠或不忠的男人和女人,盡管Ian狠狠吐了一舌頭,老版的那位Norman可真的是渾身解數(shù)又嗲又哄又跳又敲又摟又抱呢。
懷著對兩位老戲骨,尤其是麥克萊恩爵士的愛看完全場沒快進。演員演技超5星,劇情減2星
梨園春秋。。。
兩位老藝術(shù)家舞臺張力使莎士比亞經(jīng)久不衰
幾個老家伙叨逼叨
看倆爵士飚戲,舞臺感明顯強過電影感
沉淀的臺詞和老戲骨的詮釋 太多瞬息萬變的情緒置入 看哭
「Where... where are we sailing for? → Heaven, sir. And hell, too. It's the same place, you see.」
看這兩個老戲骨飆戲真尼瑪過癮!
雖然沒有太過吸引人的亮點,但是光看這兩個爵士頭銜的老頭演戲就已經(jīng)夠讓人心曠神怡了,何況還是演莎翁。
在飛機上哭出一把鼻涕紙。
很戲劇化的形式,兩位老戲骨的表演自然無可挑剔,但看起來略顯枯燥。關(guān)于一個名演員身邊形形色色人的悲哀和他自己的悲哀。默默忍受的妻子、暗戀名演員的女人、特別是化妝師,一直像哄孩子一樣照顧他服侍他,而名演員的臨終致謝卻一句也沒有提到化妝師。很多人的犧牲成就了名演員,而他大概也是因為一生致力于摯愛的事業(yè)忽略了太多人的感受,兀自感覺自己孤獨。這一切讓人感覺一將功成萬骨枯。
光是聽臺詞就很享受了
沒看過原版戲劇,但劇情的張力十足,完全可以腦補出原卡司戲?。ㄈ绻械脑挘┮菳BC出品的本片更為過癮;僅在電視上欣賞兩位老爺爺精湛的演技有些可惜了
看他們飚戲挺爽的??!
直到表演的那一刻,痛苦才被鑄就。
看得我一臉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