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形,人的孤獨原來能以這樣一種形式呈現(xiàn),非常震撼。老人在渴望中分裂,在矛盾中排斥,最終不得不在黑暗中妥協(xié)。
導演以白鯨呼喚同伴的叫聲牽引人物心態(tài),但擱淺的白鯨尸體其實一早預告了獨孤的結(jié)局,以至于落幕的一瞬,呼喚聲轉(zhuǎn)換成了哀鳴。
全片物象不少,收音機指代社會關(guān)系(老人抱怨過怎么連起碼的沙沙聲都聽不到了),仔細給小屋落鎖暗示老人堅定去城市里尋找陪伴的意念,回歸城市時戒指從中指換到了食指,在吧臺不合節(jié)奏的努力打拍。書籍和手表指代文化人的自尊,老人在打獵時都不曾摘下,但片末卻兩手空空,床上也不再堆書,取而代之的是年輕款式的衣褲,這里暗合老人接受了自己的第二人格,也就是曾經(jīng)最唾棄的物質(zhì)需求。而全片最大的物象其實是最早開幕時就出現(xiàn)的——海邊小屋,它殘破,它時常處在飄搖風雨中,它明明白白在門板上寫著"我",注意片末第二人格回歸時,小屋的門不再是敞開的,第二人格只是站在窗外朝黑暗的屋內(nèi)看而已。
看完這片后影院里都很沉默,大家散場時給分都不高,怎么說呢,老人是知識分子,他的悲傷、或者人類的悲傷,都不互通。
#SIFF2021 剪輯生花,將一人分作二人刻畫,營造出一種奇妙的對話感,音樂音效拉滿,卻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刻意,所謂『老人與鯨』的文本故事,遠不及老人本身回味悠長。
天涯海角一個(或兩個)智利老頭的百年孤獨,聲畫非常用心。從瞬間到狀態(tài),從行動到哲思,過程亦簡亦繁,讓人想到Ben Rivers的Two Years At Sea。
偽紀錄片外殼,烏托邦式想象。
一部不看到最后不可能看懂、看到最后也不一定能看懂的電影。哈哈。爽。
與世隔絕的生活中自我分割、對話,給自己作伴,像追逐白鯨的船長一樣接受孤獨的洗禮。閑適和思考,漠然和關(guān)懷,兩半在鏡中對照,老人演技真不錯,還是更喜歡世俗,清楚自己所欲的那一面。
4.4 神奇的偽紀錄片,攝影和聲音做的極佳,代入文學性的奇幻,加上存在主義式的探究,讓此片的精神面探討形塑到位。人的孤獨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呈現(xiàn)真是令人驚豔,那種人物狀態(tài)根本不是一般的演員可以演的出來的,Visions du Reel目前最佳。
攝影機和剪輯臺充當了鏡子的功能,溝通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上影節(jié)的一顆螺絲釘打卡
老亞哈船長近乎瘋狂偏執(zhí)地要獵殺莫比迪克,而老人如此癡迷于《白鯨記》,他的莫比迪克是對孤獨的恐懼嗎?一度趕走臆想出來的另一個自我面相,嘗試穿越城市置身人群中,但最終還是回到海邊小屋,在無法忍受精神孤寂后還是喚醒了那個被趕走的自我面相~想起了白鯨記的開頭:請叫我以實瑪利!
看似兩種人格對話,實際是就生存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自我存在何者更為重要的思考和較量。整體影像表達有些意思,但火候還是不大夠。
老人的肋骨,海灘上擱淺的鯨魚白骨,也是一種我和另一個我吧。
散步讀書聽音樂看海徒步走很久的路去鎮(zhèn)上買書,非常烏托邦。“愉悅和欲望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
看這部片的時候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與?!??,這位老人真不容易!
#2022TIDF
Moby Dick所傳達的海是否某程度是所有海人的精神錯亂原鄉(xiāng)?永遠忘不了那句Call me Ishmael. 還有那種上船遠洋的強迫癥。
2.5.可以看出導演的心思,用紀錄片式的素材組合出一部劇情片的內(nèi)涵,《白鯨記》、鯨魚尸骸、“另一個我”,但是處理的太過粗糙乏味,且試圖將鯨魚的死亡/呼喚/孤獨和老人的分裂/斷裂/無法融入并置的嘗試也很不成功。只能說枯燥、刻意和遺憾了
為什么鯨魚那么大,卻只有那么小的眼睛。剝下兔皮,割下鯨魚牙齒,切出蠔肉。在這個小屋里老頭孤獨到極致,開始與自我對話。他要和自己分界,用兔子一樣的耳朵聽雷鳴。穿過城市的熙攘,久居孤寂已不能適應(yīng)。繼續(xù)回到隱居的小屋,穿上安全套一樣的潛水服下水,伴著寧靜篝火噼啪作響沉思,尋到另一個我。
虛構(gòu)手法的運用反而更接近與世隔絕生活的內(nèi)心世界,老爺子滿滿的表演欲也很可愛
7。#VdR2020“灼光”最佳影片
老人家身子骨挺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