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放在豆瓣上的“想看”,一直沒來得及看,昨天朋友問我是否有推薦的劇,我才想起了它。昨天晚上把它給看完了。 女主是一個傻白甜,從小父母雙亡,她的姨是她唯一的依靠,但是不久,姨姨被人害死,女主聽從了男主的話,住在了姨姨的家中,目的是找到姨姨的遺物。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女主發(fā)現(xiàn)了男主給他姨姨的一封信,男主為了掩蓋事實,開始對女主進行了pua。以胸針為始,讓女主懷疑自己變得健忘,隨后開始對她的圈子進行控制,不讓她出去、去公共場合、與任何除他、女仆之外的人接觸。女主慢慢地變得意志力薄弱,不過還好有偵探來解圍,使女主漸漸清醒了。最后裝傻充愣,來給了男主一個漂亮的反擊。有了一個很好的結局。
有豆友認為,女主太傻了,簡直在侮辱智商。對于這一點,我持反對意見。女主她的身世很可憐,我們沒有辦法處在她那個角度去思考,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經歷,無法感同身受。所以,請不要站在制高點去評價一個人、一件事。她所處的那個背景,父母雙亡,又失去了待自己如同父母一樣的姨姨,她的意志力薄弱是自然。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或許并沒有女主那么幸運。其男友可能會封鎖她的一切信息,與外界相隔絕,使任何人都聯(lián)系不到他。這樣的男友,真的太可怕了。我頓時想談戀愛的心又縮回去了。
但是不能因為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就否定所有人,不能以偏概全。人性是復雜的,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他想讓我們見到的或者是他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面。遇見一個你愛的、愛你的人可能會很難,我們要擦亮雙眼,通過交流、溝通、對某件事的看法,來逐漸了解這個人。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的那個“他”。
做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煤氣燈下》是不容錯過的電影。而作為一名女性,喬治庫克所導演的《小婦人》、《亂世佳人》、《茶花女》《窈窕淑女》每一部影片所刻化的女性形象和心理都細膩深刻。這部《煤氣燈下》更是讓英格麗 褒曼拿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這部1944年的影片即使今天觀看,依然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而煤氣燈效應也成為了一個代名詞,指一個人通過語言和精神虐待對另一個人進行操控和洗腦的過程。這部片子因為有大量心理暗示和一些心理學知識,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希區(qū)柯克的作品,其實是喬治庫克導演的。
影片非常直觀的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原本心智正常,能夠獨立思考的美貌少女,是如何在她宛如拿著心理學圣經的惡魔丈夫的操控下,一步步喪失自我,沒有自尊,情緒失控,最后幾乎崩潰瘋癲的故事。(簡單說,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如何被有計劃、有預謀的給逼瘋。)
寶拉是一位孤女,自小沒有父母,被姨媽撫養(yǎng)長大。姨媽是一位著名的歌劇演員,生活優(yōu)渥,對寶拉如同親生??墒且虌寘s意外遭人謀殺,兇手潛逃,警方也沒有破案。寶拉被送往意大利,一位姨媽的老朋友那里,跟著著名的音樂家瓜帝先生學習歌唱技巧,慈愛的瓜帝先生有意將她培養(yǎng)成一名出色的歌劇演員。
但是,寶拉戀愛了。她愛上的是一位英俊、體貼、有才華的鋼琴師----安東。
她在歌唱時心不在焉,無法投入。被瓜帝老師發(fā)現(xiàn),她告訴老師,她戀愛了,她太快樂了,所以她無法體味歌劇中悲劇的感覺。瓜帝老師卻說:真正的悲劇早已影響了你的生活。
瓜帝老師鼓勵她享受戀愛的甜蜜,向前看。面對安東熱烈的追求和求婚,他們認識了才不到20天,寶拉猶豫了,她提出要獨自旅行,要考慮一下。但是安東哪里會讓她有沉思的機會?她走到哪里,安東就跟到了哪里,并且浪漫、熱烈、體貼。他溫柔的攻勢打消了寶拉所有的疑慮,擁有一個溫暖而甜蜜的家,一個愛自己,自己也愛的丈夫,這對孤女寶拉來說,一段穩(wěn)定、深情和持久的親密關系是她一直渴望而不得的。
因此她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倫敦,這個曾經留下她痛苦回憶的姨媽舊宅。但自從她住進了這個房子里,一切都變了。
她的首飾、胸針明明放好了,卻總是不翼而飛。但最后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丈夫說是她的記憶力變差了,丈夫每當離家以后,寶拉總會聽到屋頂有奇怪的聲音,像是有人在上方走動。煤氣燈也開始忽明忽暗,她很害怕。但丈夫卻告訴她說,是寶拉疑心生暗鬼,是她的幻覺,她生病了。丈夫也對仆人暗示,說夫人的腦子有點問題。
安東會交給寶拉一些東西,要她收好,但是卻偷偷將這些東西藏起來,再厲聲質問,寶拉究竟把東西藏哪里去了?怎么如此糊涂,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安東就象訓小孩一樣訓斥寶拉,不準她外出,和陌生人接觸,安 心養(yǎng)病,不要外出丟人。同時雇用了耳背的廚師和輕浮、風騷的女傭,經常在仆人面前讓寶拉下不來臺。寶拉感到自己真的記性越來越差,什么事都做不好,連傭人都在嘲諷自己。
而丈夫對她的指責、訓斥和冷漠讓寶拉害怕失去丈夫的愛,她既擔心又痛苦,好幾次,寶拉本能的幾乎已經接近了真相,可是安東對她嚴厲喝斥,她就又乖乖服從了。有時安東也會對她格外體貼,這種時冷時熱,讓人捉摸不定的態(tài)度,更讓寶拉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腦子出了問題。
原來這一切都是安東的陰謀,因為他盯上的是寶拉姨媽留給寶拉的財產,還有那些名貴的紅寶石。所以他才一步步接近寶拉,折磨她,將她險些逼瘋。
如今在如此開放的環(huán)境下,一個成年人想要控制和精神虐待另一個人,并不容易。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忍受著另一半的冷暴力,很多夫妻都在不停的當另一半最出色的差評師,對生活的怨念和壓力都無形的給了另一半,無數(shù)家庭悲劇源自于此。
但今天,我想說的卻不是成年人。成年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反擊的能力,我更擔心的是,那些處于煤氣燈效應下的弱小者-------未成年的孩子們。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沉淪在父母的煤氣燈下。
因為親子關系是不平等的,極其不平等。
媽媽可以控制著孩子生存的小世界,她可以決定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是舒適的還是混亂的。
母親本來是那個可以幫助你發(fā)現(xiàn)自己真實性的人,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穩(wěn)定性的人,可以幫你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的人。
可惜,在養(yǎng)育孩子時,有太多的母親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未曾得到過充裕的母愛和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一個不成熟的母親卻往往是最有可能摧毀孩子真實性和價值感的那個人。
煤氣燈是一種情緒和言語上的虐待。成人本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父母往往會突如其來的對孩子大發(fā)脾氣,而我們往往不會對陌生人和老板、同事隨意的發(fā)脾氣。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反抗能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孩子,還沒有對待陌生人客氣。
如果你不認同這一點,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
你是否認為你的前半生都在為父母而活著?
你是否因為父母無意而偏差的教育方式,對你的評判和認定,讓你對自己有種羞恥感,你壓抑著自己真實的個性,緊張的生活著,向內自我攻擊。
你仿佛已經擁有了完美的生活,但 內心深處卻仍然在渴求著完滿,總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境 界?
你一直努力的想要達成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去完成一個個目標,哪怕明知道是在折磨自己,但卻仍然不曾停下腳步?
孩子對母親的忠誠常常令人震驚。
最近新聞里那個十歲就自殺的小女孩,她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每當看到這樣的社會新聞,我都忍不住的悲憤。
是什么樣的打罵,什么樣的環(huán)境讓一個才十歲的幼小生命能夠放棄活下去的勇氣??。。?/p>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父母滿意。
但她沒有反抗的能力,她每天就生活在這樣一種自我憎恨里,她代替著媽媽對自己進行了絞殺。
她認同媽媽所說的,她不是個讓父母省心和滿意的孩子。
所以,她殺死了自己。
我們?yōu)槭裁匆幪庂H損自己的孩子??!!
只因為他(她)的分數(shù)不夠理想?只因為別人的評價不好?只因為我們自己無法對抗這世界的壓力?因為我們的無能,所以轉嫁到孩子身上?
原本每對父母的初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自立自強即可。
但即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由于外界的種種壓力,我們也在歧途上越奔越遠。
我們打壓他,喝斥他,威脅他,否定他,
孩子沒有體驗到父母給予的愛和快樂,只有無盡的壓抑。
而孩子卻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父母。
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貢獻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象祭品一樣。
一個沒能得到父母愛的孩子,是那么的自我憎惡,自我攻擊,自我折磨。
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們活在沖突和矛盾中,因為那么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愛,所以往往更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傷害。
如果這世界上有純粹的愛,我覺得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但是,我們卻往往更在意別人的意見,別人的評價,卻唯獨看不見自己的孩子。
我們那些不經意的言語、行為,評價、指責,日復一日的,給我們的孩子造成了那么大的傷害。
我并不是指責所有的父母,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曾生活在泥濘中,我們的童年也許未曾得到過完滿的愛。
但是,我們現(xiàn)在有了孩子,我們不妨好好的看看他們,看看他們的優(yōu)點,看看他們有哪些獨特之處,然后,問問自己:你是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是相信外界的評價?
你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清理好心情,以最平和的心境面對孩子。
讓他感受到你的平和、溫暖和慈愛。
別讓孩子生活在“煤氣燈下”。
《煤氣燈下》,一個發(fā)生在一室之內、煤燈之下的故事。隔著黑白的屏幕也能感受到燈光的變化帶給人物的控制感、所營造的恐怖壓抑的氛圍。它也許不是一個純粹的PUA故事,但它絕對是一個恐怖的心理控制故事。
電影的故事始于一個對歌劇明星的珠寶見利起意而殺人奪財?shù)哪腥?,為了找到藏于那位明星家里的珠寶,故意接近其侄女(本片女主角),并通過一系列縝密的行動心理控制女主以方便自己行竊。
這一系列的行動就很值得玩味了。
首先是隔絕女主與外界的社交。美其名曰想享受一段二人世界,拒絕了女主剛搬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與鄰居接觸的要求。平時男主總是獨自出門,留女主一個人在家里。美其名曰為了照顧女主,請了兩個傭人,一個有耳重聽力不好(交流有障礙),另一個則在男主的暗示和默許下對女主報有輕蔑的態(tài)度。傭人不但沒有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甚至給女主帶來壓力和監(jiān)視。
再則是不斷給予女主心理暗示。多次制造出女主弄丟或故意收起男主物件的假象,通過明里包容、暗里譴責的方式給予女主雙重心理壓力,使女主既產生對男主的愧疚感,又對男主的包容產生感激,進一步落入被男主控制的陷阱里。這種行為的效果尤為明顯,在后來女主終于爭取到一次奔赴親戚宴會的機會,男主故技重施把自己手表偷放在女主手提包里,在宴會上“不經意”地發(fā)現(xiàn),就使女主瞬間陷入崩潰的狀態(tài),只能因“病”離席。
最后一點雖然可能并非男主故意,但在整個控制過程中也處于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制造女主有幻覺的假象。為了方便行竊,男主把房子最頂層的房間封閉起來,沒有人能進出,卻在每晚以外出工作的借口繞道進入頂層的房間翻找房子原主人藏起來的珠寶。女主處于封閉房間下層,就會聽到男主在原本應該無人的房間里翻找家具的聲音,煤氣燈也因增加了男主在頂層房間的使用而忽明忽暗。女主曾經向唯一在家的耳重的傭人傾訴(另一傭人晚上總是隨著男主人的外出而外出,不把女主放在眼里),卻得到沒有聽到有關聲音的答復。這種“幻覺”更是增加了女主原本就被男主故意編造的女主母親死于精神疾病的精神壓力,越發(fā)地懷疑自己。
整部電影邏輯十分縝密,幾乎每個情節(jié)的設計都能起到互相呼應的作用。雖然一開始就知道男主的壞,但主角的演技、氛圍的渲染、劇情的連貫還是會讓人陷入緊張刺激的觀感。這種前后呼應的觀影體驗,在我心里不亞于《控方證人》。
經典之作不多說,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真相大白后褒曼在樓上對丈夫的控訴,從敘事講是畫蛇添足的,但加了這條玄言的尾巴,卻使片子有了一種古典戲劇的道德感和形式上的整體感。
勉強及格。第一次認真看褒曼,骨架倒是夠寬的,演的也不差,全片近似于室內劇,居心叵測的丈夫設計逼瘋褒曼,始終都在這宅子里做文章,庫克在這一節(jié)的調遣和布光還是很見功夫的,愛好偵探的老太太(這個老處女是致敬阿加莎的馬普爾小姐嗎?)和知曉一切的男人作為觀眾和上帝視角,分擔了單調室內戲的節(jié)奏,也強化了丈夫舉動的威脅性,劇作上是很聰明的。美中不足是結尾,最后半小時,男人闖入褒曼家揭開謎底,丈夫也同時找到了搜求多年的鉆石,這種交代可以說是很匆忙了。而全片丈夫折磨褒曼的動機也因此顯得莫名其妙——你偷人家鉆石而已,騙褒曼結婚為何還腦控人家?當然,單純看褒曼被整治的神經兮兮,倒有幾分密室調教的趣味,不知當年的觀眾是否能從中感到了快感
這類型的電影黑白片有絕對的優(yōu)勢
褒曼是那么的美,那個時代的美女都是那么的豐腴,好像古羅馬的雕像一樣。換到現(xiàn)代,這就是赤裸裸的家暴,心理刻畫太好了。
查爾斯博耶和英格麗褒曼的表演真是太棒了!!1944年的懸疑片現(xiàn)在看也照樣從始至終抓住人心。查爾斯在電影中演過如此狠毒居心叵測的丈夫,但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摯愛自己妻子40多年,妻子生病死后也隨之而去的好男人。雖然他的自殺現(xiàn)在看來會覺得很極端,但又很羨慕他們這樣一生從一而終生死相伴的愛情~
看見一條評價“這樣的懸疑片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在的觀眾了”,哪里不能滿足了我看到閉氣
觀影初期看過碟;非常希胖傾向,即使男人臉上寫滿壞蛋二字,懸疑氛圍依舊挺濃厚;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女主這種性格,那么容易受人控制、自我催眠、毫無主見,看得很憋氣。
常用標簽里竟然有希區(qū)柯克?可憐的喬治庫克……【Aug 26, 2015 影院看感覺Boyer特別適合演神經病,Lansbury奶奶當年超級可愛,這片卡司真棒。IB演得是真好,Cukor也確實是位頂級的actor's director
必須得為褒曼結尾“發(fā)瘋”那出戲加一顆星。全片呈現(xiàn)最好的當屬各種精神暗示的懸疑設置,以及霧里的倫敦
影片的情節(jié)緊張,懸念迭起。英格麗·褒曼、查爾斯·鮑育等演員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師絕妙的布景將人帶到維多利亞時代,令人身臨其境。本片獲第1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兩項金獎。另外還有一部1940年的英國版本,不知道這部是不是翻拍自那部電影。
一直覺得神經質的角色讓費雯麗來演才傳神,沒想到褒曼也能刻畫的入木三分,美艷絕倫的英格麗就是憑借這部片,從昏暗的煤氣燈下步入了閃耀的奧斯卡殿堂
因為王力宏被科普這部電影,女孩子結婚了一定要工作,不可以成社會絕緣體。別把男人,當成唯一的依靠。而且girl helps girl??
男主深諳PUA套路啊,讓無親無故的女主以為自己精神錯亂,下一步就是假裝出國借機弄死繼承房子財產了吧?然而有個問題,房子十年都沒人住為什么不趁機去找呢。點煤氣燈的細節(jié)很有時代感,但是這個時代的扮相不適合英格麗褒曼。PS gaslight作動詞表示精神控制的意思就是從這部電影來的。
1:42。女人們可以把它當成反PUA教程。當然,不要指望出現(xiàn)一個胖偵探上帝視角拿了劇本來救。建立強有力的心理邊界才是正途,以及相信你的直覺,如果一個人給你的感覺很不好,很多時候要相信你的直覺,這種人十有八九不是控制狂就是家暴男。
四星半。褒曼雖可憐但更可恨,蠢不可及。一開始被逼病還能解釋為那個年代婦女孱弱封閉易受蠱惑,后來偵探跟她挑明了其夫是真兇,本應霍然而愈,還一副困惑混沌的死相,人笨萬事難啊。后來的擒兇也太兒戲不穩(wěn)慎,另邏輯牽強,兇要盜寶早就可潛入翻找,何必繞大彎跟褒曼結婚才入室。氣氛營造不錯,挺吸人
懸疑設置、氣氛營造都不錯,情節(jié)編得卻不圓,推理成分太少,經不起琢磨。其實誰人不是活在各種洗腦策略和心理暗示之中,無意間受害或施害或幫兇?星座解析說你是個內向的人,果真你就慢慢社交障礙了;群體眾口一詞說某人性格有問題,果真你也越瞧他越不順眼,并參與孤立排擠之。
由「煤氣燈操縱法」走紅預先知道了大概情節(jié),這部電影還是看得讓人非常難受。英格麗褒曼絕色,美得讓人想哭。被丈夫隔離虐待,封閉絕望得讓人想哭。我本來還很好奇,為什么七八十年前的老電影會提出現(xiàn)代關系中的情感操縱,這么領先于時代。仔細一看,男主的動機并不是完全占有女主,而是為了掩蓋他的犯罪活動。試圖把妻子逼瘋,騙遺產騙年金也好總之是為達成某種金錢利益,這種主題就傳統(tǒng)得多了。比如《指匠情挑》就設置在維多利亞時代。才貌雙全教養(yǎng)良好但沒有好爹的舊時代英國男,把向上攀登的手段都密集使到女人身上,真是教人喘不過氣來
1.喬治·庫克代表作,黑色電影經典,英格麗·褒曼憑此片首次加冕奧斯卡影后,她將一位飽受童年陰影困擾、纖弱而敏感的女子演活了,片尾“發(fā)瘋”段落則發(fā)掘出了角色的另一面。2.片名“gaslight”此后亦增添新義(動詞),成為精神控制的指稱。3.查爾斯·博耶的表演也無可挑剔,此外,影片還通過布光、構圖、運鏡與剪輯等手段強化了心理暗示感,突出冷暴力丈夫與神經質妻子之間失衡的權力關系。4.多次復現(xiàn)的場景:夜霧中的倫敦,零星的汽燈兀自聳立,可怖的樹影與尖刺狀的柵欄。5.整體看十分希胖,一開始觀眾便可推知大部分實情,主要通過觀者對女主的認同與關心來引人入勝;出現(xiàn)了[深閨疑云]中的托盤牛奶,以及[蝴蝶夢]似的高傲詭秘女管家。6.以酷愛偵探小說的老太太(想及馬普爾小姐)這一第三者作鋪陳與調劑,倫敦塔渲染驚悚氛圍并預表真相。(8.5/10)
婚戀恐怖片、枕邊人洗腦操控代名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可視作《深閨疑云》姊妹篇,懸疑氣氛的調度和褒曼科頓的陣容確實很希區(qū)柯克;幽閉大宅的哥特情節(jié)?。珴忪F彌漫的黑色電影,片名決定影子要充當重要角色;幾乎沒有非聲源音樂,戲劇張力足夠了,而音效是恐怖片用法;鮑育的表演太有層次感,甜言蜜語和戳中痛點,變臉就在一瞬間,情緒這么不穩(wěn)定非盜即奸;開場褒曼老師的話意味深長:你曾遭遇過悲劇,戀愛了就能擺脫過去→殊不知前面有個更切身的悲劇等著她掉坑;女性配角們都活靈活現(xiàn),尤其謀殺小說愛好者、吃瓜群眾熱心大媽,這角色太像希胖電影里出來的了。
看各種心理暗示如何把人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