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公號「文慧園路三號」,亦見于「作者電影」。
臺灣導演程偉豪的作品《目擊者之追兇》自6月上影節(jié)放映后,曾網(wǎng)傳疑似能拿到龍標,會在大陸上映。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恭喜了!
一個多月前,有不少自媒體安利這部寶島懸疑片。但因為尺度過大,不少標題直接起成這樣:“今年最驚艷的懸疑片,可惜不能上?!鄙踔潦牵骸澳甓茸顝娙A語懸疑片注定與大陸院線無緣?!?/p>
引進的消息傳來時,著實讓人有點小興奮。然而兩個月過去了,隔壁同樣主打反轉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都已經(jīng)下映了。在《紅衣小女孩2》成為臺灣新晉億萬票房電影之際,程偉豪距離北上到底還有多遠?
回到這部片子,與濃濃的“走近科學”式片名及海報設計背道而馳,其口碑竟然出奇得好,在豆瓣上的評分穩(wěn)定于8.1,迄今已經(jīng)有超過4萬人碼片。
對此,我十分后悔自己在上影節(jié)期間的臺片觀影選擇,在選擇了《白蟻》和《強尼凱克》的情況下錯過了《目擊者之追兇》。
說到上影節(jié),導演程偉豪曾率全體主創(chuàng)亮相去年第19屆SIFF,今年則攜制片人唐在揚、攝影師陳騏文及女主角許瑋甯亮相映前交流。
加之上影節(jié)的版本自帶簡體字幕,且刪除了大尺度及限制級的殘肢鏡頭,可見該片為了能在大陸上映做了多大努力。
2015年,程偉豪以《紅衣小女孩》在臺灣取得票房佳績。程偉豪曾在采訪中稱:“我執(zhí)導的時候也會對市場觀察,如果某類型在市場上比較少,就會去做。”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恐怖懸疑片在臺灣類型電影中的缺席。千禧年以來,《雙瞳》《宅變》《詭絲》《尸憶》等恐怖片屈指可數(shù)。而程偉豪的橫空出世無疑在開拓新的版圖,已經(jīng)破億的《紅衣小女孩2》足夠說明:臺灣成熟的分級制度有能力孕育高工業(yè)水準的類型片,程偉豪也已經(jīng)在創(chuàng)造“臺式恐怖”的路上已越走越遠。
程偉豪成功在哪兒?從早期的短片《搞什么鬼》,到奪得金馬52最佳原創(chuàng)短片的《保全員之死》,再到最近的三部長片,他一直專注于懸疑敘事。然而在這一類型的外衣下,程偉豪真正關注的倒是對臺灣社會執(zhí)著的介入。他的野心是拍攝出耐看又讓人反思現(xiàn)實的類型片。
借片名來說,程偉豪作為臺灣類型片如今的新貴與翹楚,在某種意義上更是臺灣現(xiàn)實的“目擊者”。
在早期作品《搞什么鬼》之中,程偉豪借片中年輕導演的口說出一段話:“我想寫的,是有內容、劇情的,比較能夠刻畫人性內心層面,講的是都市人疏離、寂寞的感覺,有一種想要從黑暗中獲得救贖的那種感覺?!边@幾乎就成了程偉豪后續(xù)創(chuàng)作的宣言。
《紅衣小女孩》中關于臺灣民間傳說的魔神仔的故事,其得以作祟的根源往往是利用了臺灣現(xiàn)代社會人群的種種壓力與郁結,包括極大的工作壓力、人與青年人之間的親情危機、情侶之間是否結婚生子的矛盾等等。
很顯然,程偉豪在恐怖片的外衣下,其實劍指的是臺灣人的心魔。
這種對社會問題的側面反映延續(xù)到了《目擊者之追兇》中。影片講述沖勁十足的社會線記者小齊意外調查起9年前的一宗肇事逃逸命案,通過追蹤命案中唯一生還的受害者徐愛婷,逐漸發(fā)現(xiàn)女上司Maggie、報社總編邱敬凱、車行老板阿吉以及菜鳥警員阿緯均牽連其中。
每個人、每個階段的描述都不一樣,隨著視角的轉換,真相抽絲剝繭般地逐漸出現(xiàn)。不到最后,觀眾無法獲知真相的全貌。
正如這張開場的車禍戲里被反復提及的劇照,破碎的后視鏡里反射出多只眼睛,意指真相的的無數(shù)個維度。程偉豪依靠不同角色的視角切換,多次閃回到九年前那個車禍的夜晚。
同為編劇的他,早在寫劇本階段就設計好了這樣的時間線,而不是靠剪輯之功(據(jù)說劇本的定稿花了四五年)。這實現(xiàn)的其實不是劇情的反轉,而是在角色塑造上不斷挖掘著人性的冰山。
不少文章提黑化,提人設的崩塌,歸結起來就是一種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即到最后,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是好人。在這場車禍羅生門中,每個人都心懷鬼胎。受害者攜巨款逃脫昔日的變態(tài)小混混隊友,報社領導與美女下屬不可言說的肇事經(jīng)歷,甚至追兇者本人小齊也曾在車禍中動過贓款。
到最后,莫大的無奈是明知道社會的陰暗但仍在名利的軌道上一去不回頭:小齊和Maggi雙雙升職后再度碰面,互相知根知底地共存下去。
已經(jīng)當了媒體公關室主任的小齊在記者會上借一個冷笑話來嘲諷知道真相的人,包括自己,并直勾勾地注視著已在電視臺工作的Maggi。一案件真相句“千萬千萬不要翻到最后一頁”,既是小齊自己經(jīng)歷一切之后“只信自己”的醒悟,也是導演和觀眾玩的關于真相的把戲。
作為應對,女主角許瑋甯把Maggi下圖這一個邪魅的笑容演得太好了。
對于這個社會的內情,既心知肚明,又裝作一切沒發(fā)生一樣,這可能是許多人要面臨的當代生活。
許瑋甯本人如果說在《紅衣小女孩》中還是略顯稚嫩的“尖叫女王”,那在本片中則是全程演技在線。無論是性感魅惑的女上司,亦或是略顯稚嫩又蠢蠢欲動的職場新人,還是最后那個邪魅全露的職場老手,其表演都具有可信度。在姣好的外表下,她的表演是擁有可塑性的。
說起演技,《目擊者之追兇》的群像表演極具實力,女主角許瑋甯、扮演受害者徐愛婷的女演員柯佳嬿、男主角莊凱勛、扮演總編的李銘順,以及報社領導仲文的扮演者湯志偉,都擁有臺灣電視金鐘獎獎項加持。
新加坡出身的李銘順最為大陸觀眾熟悉,但他過于英氣成熟的氣場反倒讓他的反派性質早早暴露。
而那個不起眼的角色仲文,老戲骨湯志偉表演得穩(wěn)重又不搶戲,觀眾完全把他當成了一位討人厭的報社上司。
開選題會時一個表情,湯志偉把角色意欲排擠的意圖演得十分到位,從而成功地幫助導演迷惑了觀眾一把,由他牽扯出的最后一重反轉令觀眾十分意外。
最令人驚喜的是李安導演的公子李淳。在他扮演的警員阿瑋還沒露出變態(tài)面目的時候,其陰郁的眼神就已經(jīng)逼人,為后面的變態(tài)行為做了鋪墊。
作為90后,李淳與在臺灣影視圈浸淫十幾年的莊凱勛對飚虐殺戲,氣場竟絲毫不輸。
難怪作為曾認識希斯·萊杰(《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一角的扮演者)的一名父親,安叔提醒李淳以后少接類似的片子??梢哉f,上述的這一批演員,保證了程偉豪的野心的完成度。
相比之下,這部片子已經(jīng)超越北上發(fā)展的臺灣導演陳正道的不少作品。同為80后臺灣導演,拍類似風格的電影,同樣展現(xiàn)人性思考,但陳正道今年的作品《記憶大師》則明顯不如《目擊者之追兇》。前者中家庭暴力、同性戀等討巧的元素倒成了一個個構建懸疑的工具,一帶而過而難以深挖了。
與之相反,在本片“追兇”的整個過程中,“追兇”二字倒并不重要,床戲、殘肢等戲份也只是點綴,程偉豪再次意圖介入更深的臺灣社會現(xiàn)實,例如茶文化,又如警察局的看臉辦事,甚至是警察與媒體合謀掩蓋殺人事件。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是臺灣報社的官僚制度。
我們可以看到上下級之間等級森嚴,每個人都在努力往上爬,女記者不惜出賣身體,大Boss邱敬凱向上接掌政府內政部長也是一樣。電影之初,小齊的召集人身份則是晉升路上一個關鍵的職位,內外線都要跑,接觸到許許多多的社會線,與警察局等單位有著密切的利益來往,同時往上一步就將進入報社的核心集團。
在程偉豪的刻畫下,臺灣報社的許多丑惡面展露出來。九年前,邱哥就對執(zhí)意調查車禍一案的小齊說過:“記者,永遠是記錄歷史的人,你要學著跳脫出來,因為你永遠不會是參與者?!比肼氈醯男↓R聽完似懂非懂,可想而知這番話擊碎了多少新聞理想。
有意思的是,這不是程偉豪第一次嘲諷臺灣新聞界了。
其短片《保全員之死》講述在一名夜班保全員死在自己值勤的社區(qū)后,電視新聞媒體、談話性節(jié)目甚至一眾網(wǎng)民都對事件的真相大肆討論、眾說紛紜,其中牽連出臺灣社會的同性戀問題。
盡管還沒有辦法觀看全片,但從已有的資料來看,程偉豪幾乎全程采用新聞播報的形式去敘述故事,片中每一幀劇情式的“新聞”都能以假亂真。
運用這種“表演”新聞的“偽紀錄片”方式,程偉豪在2015年的短片里就實踐了他的羅生門式敘事,并早早對臺灣泛濫的媒體報道及不加節(jié)制的網(wǎng)絡討論狠狠地嘲諷了一把。
可見,程偉豪一路走來已經(jīng)深諳如何拍攝出有味道的類型片。而他的重要養(yǎng)分都來自于改編,《保全員之死》、兩部《紅衣小女孩》及《目擊者之追兇》都部分改編自臺灣民間傳說或真實事件,這既影響了他介入現(xiàn)實的力度,也保證了他電影中的“臺味”。對于青年導演,他的創(chuàng)作建議是多看社會新聞以獲得靈感。的確,在當代,新聞早已比電影或文學來得更為光怪陸離。
長久以來,站在處于世界末日的人類中去觀察末日來臨時人性的任意施展,是許多優(yōu)秀的探討人性的影視文學作品的共同選擇。誠然,末日堪稱打開人性囚籠的鑰匙,通過它,人性的多樣性、復雜性往往能夠更全面、更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但它的手段顯得簡單粗暴——利用人類生理上普遍存在由來已久的恐懼逼迫人性無處躲藏,這樣的人性展示,盡管不能說不真實,也與我們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個人而言,更喜歡那些聚焦人性日常的作品。
這部《目擊者之追兇》作為類型片雖然未能達到同類的高水準,但在日常人性的刻畫層面,應該說在華語影壇同類影片當中無出其右了。
日常中的人,一生都在學習克服恐懼或者習慣恐懼。當他這么做的時候,他也在不斷地捆綁人性,把人性控制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規(guī)則就是人針對人性任意施展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后果所采取的預防措施。然而人不得不面臨的永久困惑也在規(guī)則創(chuàng)設的同時誕生了,生存的恐懼總是如影隨形,它埋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隨時向規(guī)則發(fā)起沖擊,企圖釋放人性。??略f: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精神的問題了,唯一的問題是我什么時候會被炸得粉身碎骨。細觀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像戰(zhàn)爭年代那么集中,而是日益分散了,投向現(xiàn)代人的炸彈變成了生活中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問題:升學就業(yè),升職加薪,愛情婚姻,等等。這些問題,恰恰都是恐懼的溫床??謶指性綇?,人性馳騁的空間就越大,規(guī)則受到的沖擊也就越大。怎么去平衡呢?為了解決這一困惑,人賦予了自己對規(guī)則的最終解釋權,僵硬的規(guī)則由此獲得了彈性。人總是能找到理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并且他對這些理由大多數(shù)時候是深信不疑的。影片中的小齊、邱哥、Maggie、阿偉、愛婷等人在違反規(guī)則之后,都成功說服了自己,接納了自己。因為一旦有了說得過去的理由,人生就過得下去,甚至能過得很好。
做錯事只會責怪別人,從來不會責怪自己,卡耐基認為這是人性的弱點。事實上,當我們說到“人性”這個詞的時候,就把自己丟到漩渦之中了。人本善惡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們總想認定人性,進而提出人生困惑的解決方案。但人性只能假設,不能認定。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丑的人。最大的真實是,人是一個未成品,或者離完美最近,或者離完丑最近,但是絕不會等于完丑或完美。在人身上并不存在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或者,不存在非美即丑,而是亦美亦丑。換言之,所有人身上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只不過隨著條件的變化,有時身上魔鬼的成分占主導,有時天使的成分占上風而已。至于那些完全表現(xiàn)出天使的成分的人或完全表現(xiàn)出魔鬼的成分的人?那至今也還只存在于天方夜譚之中。
因此,日常的人性真相是,沒有人是清白的,沒有人是無辜的?!赌繐粽摺分械娜宋?,你不能簡單地說他們是好人或壞人。他們就是人,實實在在的人。你說小齊是壞人嗎?恐怕不能夠,他也是會愛、會憐憫的。你說邱哥是壞人嗎?恐怕不能夠,他也曾經(jīng)熱心重義的。你說阿偉是壞人嗎?恐怕也未必,他也愛過一個女孩子,也會幫鄰居喂小貓。人有兩張面孔,一張八小時以內,一張八小時以外。八小時以內的面孔是給人看的,八小時以外的面孔是不能給人看的。在日常生活中,難道你就沒有虛榮過?難道你就沒有自欺過?難道你就沒有因為想讓老師表揚你而違心地做過什么?如果不貪圖高官厚祿,是不是就不會被騙?如果不迷信權威,是不是就不會被騙?如果能夠相信自我、能夠獨立思考、能夠敢于說“不”,是不是就不會被騙? 我們不必把自己想象得那么純潔,因為所謂“純潔”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中國有一句老話:“不干不凈,吃了沒病?!蔽覀兠恳粋€人也都如此,也都是“不干不凈”的。我們自身根本談不上“美好“,而是與“美好”差了一點點,甚至與“美好”差了很多的一點點。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好人”,坦率地說,無非就是比“壞人”好一點。例如很多很多的人之所以還算“好人”,那只是因為還有人比他們更壞。至于有些人被我們稱作“壞人”,那也只是因為有人比他們還好了一點點。紀伯倫在《先知》中說:惡,不過是善被自己的饑渴折磨而成,無疑是至理名言!
在此意義上,真正可怕的是人們對人性真相的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無所適從,可怕的是明知這一真相,卻只能裝作不知道,打斷了牙往肚子里咽。人們一邊默默地、心照不宣地讓自己變得卑微,一邊為圣人、哲學家樹碑立傳,讓他們在高處替自己執(zhí)行規(guī)則,堅守規(guī)則,讓他們變成高高的太陽,作為自己最有力的辯護理由。
歌德說:“我相信人類精神是不朽的,它就像太陽,用肉眼來看,他就像是落下去了,而實際上它永遠不落,永遠不停地照耀著。”
翻轉翻轉再翻轉,好人還是壞人,不過在人性的閃爍瞬間。所有人演技都在線,自然又生動。
三星半,案情支線繁多,除個別段落的巧合性,劇本脈絡一直都很清晰,考驗編劇功底。有效利用剪輯手段將兩個時空的情節(jié)在當下反復辨證推敲。但是人物刻畫不足,行為動機充分,情理改變欠奉。男主角莊凱勛的氣質表演比較有力度。可惜就是看了個龍標版,能看出臺本、配音有所改動。
東方美人茶——冠軍茶,很潤喉,警察愛喝、老人愛喝、女人愛喝、記者朋友更愛喝!
導演用兩個小時講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故事,剪輯模糊了時間線,配樂讓觀感更加躁動不安,各種倒敘插敘,情節(jié)不斷反轉,這樣的剪輯方式,既保證了情節(jié)的快速推進,也方便填補故事線的漏洞,人性隨著真相的解開,也在不斷黑化。這不再是一部普通的類型片了,而是不折不扣的作者電影,這位臺灣新導演夠硬!
3.5 這次上海電影節(jié)看的唯一華語片(因為怕臺灣驚悚片上不了院線),結果漢字簡化完善,還加了迎合內地價值觀的“自首”結尾,是個龍標閹割版。和導演處女作比,制作水平脫胎換骨,繁復的七八次反轉都能清晰地圓回來,節(jié)奏氣氛一路吊著。李淳的表現(xiàn)亮眼??上蕾囉谇珊希宋锏胶蟀氤逃悬c寫崩。
給大家普及下:1500萬臺幣約等于300萬人民幣
好看,剪得也很利落,沒什么拖泥帶水的,非常黑色。導演簡直羅洪鎮(zhèn)附體的感覺 ,連男主都是像河正宇一樣糙帥糙帥的款,莊凱勛真的不錯哎,糙帥,而且演得也很好。
7。劇本很用心,把幾條線混在一起,而且做了不少設計。劇情與角色的反轉也都有驚喜,可看度還不錯。
羅生門劇本??傆X得有點無巧不成書的意思,可能電影里的世界真的太小了。但喜歡導演這種三步一挖坑、五步一解套的風格,沒有玩弄觀眾智商,更像看著一只四腳朝天的烏龜一點點翻了個完整的身...
真的比較煩這種無聊九十分鐘完了花半小時反轉的片子
前半段真的很好,夜的質感,膠片感的攝影,懸疑的節(jié)奏,美慘了的Tiffany……后半所揭示的人物關系雖然看著非常巧遇聯(lián)盟,但真是人盡其用,無無關閑筆,最后的高潮和終場閑筆還提了一點回來,按照影片自己的說法:這就是一部15塊錢的劇本拍出了1000塊的效果,甚至有點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感覺了
最後以一個鬼故事結尾,那故事本身極老梗,老梗到都忘了最髒不過人性,拆開裡面全都是黑的。片子反轉多次,動能都來自於他先讓人看到人的善良與正直,最後卻又全部反過頭來跟你說,嗯其實之前只是跟你開開玩笑。這群人共同羅織了一個鬼故事,遠比真有鬼的還恐怖。
斷手斷腳更疼,還是無面無心更痛?愛而不得的茶更苦,還是殺人誅心的酒更毒?沙暴來襲,每一粒沙都不無辜;殺死知更鳥,所有動物都難辭其咎。在滂沱的暴雨里,目擊者還是搶劫犯只在一念之間;在暗黑的制度下,當權者還是劊子手只是一墻之隔。你的心是本書,別翻最后一頁,那里藏著你的原罪和心底的鬼。
完成度很高,劇情發(fā)展和翻轉也都頗具想象,可以當作是另一種話語情境下的“羅生門”,立場指向敘事。導演將一個雨夜交通事故與頗多人物巧妙的聯(lián)系起來并成功圓滿的收尾,每個人都是迷局里的一員,無人可以逃脫。最喜歡的還是整部片子寫盡人性之惡,足夠黑暗。
不錯,驚悚片完成到這個程度,對華語電影來講真是一個奇跡,故事編圓了,一再反轉卻不跳脫,人物之間設置了一層細密的網(wǎng),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不過,因為太追求“設計”和關聯(lián),所以略顯刻意,邏輯性、合理性差了一些,人物感染力也就弱了,李安兒子李淳這次有爆發(fā)力。四星推薦。
看到最后才知道這部劇居然沒一個人是好人,都藏著自己不好的一面,給編劇跪了
斷肢那段真的沒必要。
過多反轉與閃回,幾乎要閃瞎一眾人狗眼,黑天黑地黑得入骨,導致電影放棄人物角色塑造的前世今生,淪為吊著觀眾好奇心的功能人物,快感一時爽。沒有好人,或是一般好片。難做好人,則需要更上一層樓。那么積極去查自己的家伙,太討厭啊
用兩組相撞的人物和一個目擊者牽扯出師生戀、潛規(guī)則、綁架案、三角戀、性囚禁等相關的極其復雜的情節(jié),一層一層的反轉很考驗編劇的功力,但感覺這個好故事還可以拍的更好!沒有誰是絕對清白正義的,都有自己的黑暗面,這種一黑到底的調調很不錯。話說李安兒子這種一看就知道是變態(tài)的演技大家也能高潮?
算不上爛,只是拍法太俗套了,盡管多次反轉增加了影片可看度,開頭的夜雨也不由想到前年的《烈日灼心》,而《烈日灼心》的高明之處在于一開始就把罪犯甩給了你,而本片不過是導演自己一廂情愿的數(shù)次推演,如果你看得夠仔細,隨著幾位主角關系的鋪開,你會發(fā)現(xiàn)導演苦心經(jīng)營的多次反轉其實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