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拒絕胡蘿卜。搜圖不易,如需轉(zhuǎn)載請申請授權(quán)
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已經(jīng)上映,這個他籌備了25年的故事講述了1940年二戰(zhàn)時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
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撤退沒成功,可能二戰(zhàn)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得改寫。
聽起來是很宏大的戰(zhàn)爭事件,但是諾蘭完全從小人物角度來敘事,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和血腥鏡頭,打造出了一種懸疑驚悚的氣質(zhì)。
準備去三刷的原因是因為電影里的這些小哥哥們都太可愛了啊。
嗯!這個原因既走心又走腎??
電影主角全部啟用年輕新演員,幾位小哥哥平均年齡才24.5歲,最小的男主角居然是97年生人,很多人在這之前都沒演過電影。
雖然在電影里被各種埋在土里、沉入海里、從頭到尾只有一身軍大衣,但還是擋不住他們鮮嫩的顏值。
十分后悔上次見諾蘭的時候沒有走心地夸他一句,這位拿保溫杯的中年男子,你真的很有眼光!
下面就讓茄子小姐一一給你們介紹下這幾位鮮嫩的小哥哥,記得看電影的時候注意看看他們演得有多棒(長得有多帥),一起為他們打call?。?/p>
首先來說說天上的飛行員小哥哥,聽說大家已經(jīng)被這位的顏粉刷屏了。
27歲的Jack在《敦刻爾克》里飾演皇家空軍的一名飛行員,叫Collins。
電影里大多數(shù)時間都飛在空中,帶著面罩,但是明顯摘下面具更帥。
想知道飛行員為什么會“濕身”,可能要看電影才知道。下圖這個表情簡直想捏臉。
相比于電影中的白白凈凈的形象,私底下的他留著滿臉的絡(luò)腮胡,有種雅痞大叔的感覺。
你再慢動作我要報警了!
在《敦刻爾克》之前,他出演過很多英國歷史劇,大家可以去《戰(zhàn)爭與和平》、《聯(lián)合王國》里找到他。
一句題外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諾蘭是故意的么,臺詞里跟湯老師這兩句對話很有意思喲”??。
好的, 湯老濕,請收起你們的雙人凝視,我知錯了還不行嗎?
接下來說說岸上的小哥哥們,年僅20歲的Fionn是《敦刻爾克》絕對的男主角。
在《敦刻爾克》之前他只出演過一部BBC迷你劇集《HIM》,飾演一個愛穿帽衫帶耳機的超能力少年。
雖然諾蘭說挑新人是因為不想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分散注意力,但是不得不說Fionn用實力扛起了男主角的大旗,他的每一個眼神里都能看到殘酷戰(zhàn)爭下的無助、求生、孤獨。
為了演好一個普通的軍人也是吃了不少苦,要躲避四面八方的子彈,一直跑不能停。
好不容易爬上船,卻被戰(zhàn)斗機擊中,不得不跳進海里。
空曠的海灘上隨時有戰(zhàn)斗機丟下炮彈,只能把頭埋進沙土里,抬起頭身邊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沒有站起來。
私下里的他也很可愛,采訪時間太早,伸著懶腰跟記者撒嬌說最討厭早晨了,根本起不來,完全道出了茄子小姐的心聲啊。
電影在北美上映之后,《好萊塢報道》給他拍了一組滿滿英倫復(fù)古風的大片,并且稱他為“好萊塢的明日之星”。
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小哥的出色表現(xiàn)已經(jīng)讓眾多電影制作人盯上啦,目前已經(jīng)確認會跟菲恩·懷特海德以及艾瑪·湯普森合作,出演電影《兒童法案》。
塞巴斯蒂安·施普爾(Sebastian Schipper)的新片《Caravan》也找他來當男主。
但是Fionn卻說自己宣傳完《敦刻爾克》第一件事情要去考駕照,果然還是個男孩子呀,那么小哥哥我等你帶我去五環(huán)兜風。
哈卷應(yīng)該是所有男演員里大家最熟悉的一位了,作為小破團One Direction的最火的成員早就擁有一大批迷妹,并且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是霉霉的EEEE...X。
即便如此,和其他幾位小哥哥一樣,《敦刻爾克》也是他主演的第一部電影。
對于“找偶像沖票房”的質(zhì)疑,諾蘭完全diss回去,表示“在這之前根本不知道他有那么火,選他完全是因為他適合這個角色并且他也完成得非常好”。
講真,諾蘭這句話我信了!因為他在片中被虐得不是一般得慘,完全丟掉偶像包袱,一身臟舊的軍裝,油頭滿面,耍起狠來man到爆表,完全不像一個94年的男孩子。
在電影里想盡各種方法逃離敦刻爾克,被問到如果真的要在孤島上生活會帶什么的時候,居然選擇了蠟燭而不是干糧,可能是在劇組還沒餓夠吧。
演完《敦刻爾克》的哈卷看起來成熟了不少。
在這部沒有女主角的電影里,幾位小哥哥拍戲過程中產(chǎn)生了友(C)誼(P),其中哈卷和男主Fionn尤其。
兩人一起接受采訪的時候滿屏都是粉色小愛心,時而相視而笑
時而我就靜靜地看著你
但是這十指相交,還用大拇指摩擦到底是什么鬼!
87年出生的威爾士演員Aneurin是幾位當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也是茄子小姐私心最喜歡的一個,一頭卷發(fā)特別好認,精致的五官有一種貴族氣息。
Aneurin從事表演這一行已經(jīng)有10年了,之前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近幾年才開始出演一些電視劇,特別英國演員的一條路子。
可能因為五官真的太精致,他在歷史劇和舞臺劇里飾演過很多貴族,比如《戰(zhàn)爭與和平》中女爵士安娜的兒子Boris Drebetskoy。
在《敦刻爾克》里,他的角色非常重要,可能全片只有1句或者2句臺詞,但拼的全是演技??!
當這三個小哥哥并排坐在沙灘上望著遠方的時候,那種寂寥和害怕的感覺完全揪著你的小心臟。
雖然是年紀最大的,但從顏值上完全沒有輸,身為小哥哥的顏粉必須要再放兩張圖。
年輕的時候就是精靈王子本身有沒有?。ㄒ欢ㄒ韵挛疫@劑安利)
最后八一八海上飄著的小哥哥們。 Tom飾演的是跟著父親開著家里的船,去敦刻爾克接戰(zhàn)士們回來的Peter,主要的戲份都在那艘小小的船上。
雖然沒有親歷戰(zhàn)爭,但是Peter父子的勇氣和善意值得狠狠打call。一邊要躲著天上的敵機,一邊還要“一個都不能少”地救人。
旁邊的船只被炮彈擊中爆炸了,Peter還在不停救出逃出的戰(zhàn)士,猜猜他一直沒松的那只手拉著的是哪位小哥哥?
雖說這位小哥哥不說話的時候有種生人勿進的冷峻氣質(zhì),并且一雙像帶了藍色美瞳的眼睛神秘得要命。
但是笑起來明明是個呆萌的大男孩,可塑性可以說是非常強了。
跟哈卷也是親昵到不行,哈卷真是實力百搭??!
在《敦刻爾克》之前也只是出演過一些電視劇和舞臺劇,喜歡他可以去2013年的2集《急診室的故事》還有今年的《隊列之末》里找找。
小眼睛、大鼻頭的Barry可能是幾個小哥哥里長相最不出眾的,但也是這幾個當中目前發(fā)展最好的!
如果你在這之前并不知道他,那么在2017年以后應(yīng)該也會記住這個愛爾蘭演員。
在2017年戛納金棕櫚提名電影《圣鹿之死》里,他跟科林·法瑞爾以及妮可·基德曼搭戲,跟科林大叔已經(jīng)打成一片。
平日里,跟幾位小哥哥在一起的畫風也是“地主家傻兒子”的憨樣兒。
在《敦刻爾克》里,他是Peter父子船上的小船員,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登在當?shù)氐膱蠹埳希蛟S他的小學老師也能看見。
最后必須要說,如果你不喜歡小哥哥,電影里的幾位叔叔也很有味道。首先必須是諾蘭好基友----湯老濕Tom Hardy。
既《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之后又一次只靠眼睛飆戲。
并且在電影的最后深藏功與名,好的,不能再劇透了。
再來就是同樣跟諾蘭合作過《蝙蝠俠:俠影之謎》以及《盜夢空間》的墨菲大叔Cillian Murphy。陰郁神秘的氣質(zhì)太適合片中這個戰(zhàn)后創(chuàng)傷綜合癥的軍人。
查資料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他的角色根本沒有名字,但相信我,墨菲大叔的表演絕對讓你過目不忘。
好了,最后來個大合集,讓你們看看《敦刻爾克》的顏值有多高。
最后歡迎來微信公眾號“拒絕胡蘿卜”給你喜歡的小哥哥投個票~
打小喜歡看戰(zhàn)爭片,曾經(jīng)有十二歲老老實實看完三個小時的《漫長的一天》,但是這次看諾蘭的《敦刻爾克》確實是不一樣的感受。從前根據(jù)歷史重大事件改編的戰(zhàn)爭片,多是選擇勝利的戰(zhàn)役,主要是圍繞著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本身講故事,但是《敦刻爾克》取材的卻是盟軍的一次大撤退行動。而且故事其實也十分的簡單,沒什么戰(zhàn)術(shù)戰(zhàn)略可分析,沒什么大英雄將領(lǐng),就是一邊在想方設(shè)法的逃生,另一邊想方設(shè)法的消滅,非常簡單的故事。即使是分了海陸空三條線,也依然很簡單。
整部電影里,我當然最愛的是我湯老師,但是如果從故事講述來說,我最愛的還是陸軍的一個小小士兵這條線。這個看上去不到二十歲的小伙子,代表著當時在沙灘上的很多年輕人,渴望生存,渴望回家,想盡了一切的辦法。
看電影的時候,我想起了曾經(jīng)讀過龍應(yīng)臺講她父親的一段故事,一九三七年,日本動員二十五萬人,中國動員七十五萬人,打了三個月后,中國已經(jīng)有將近二十萬的年輕將士陣亡,龍應(yīng)臺的父親是守衛(wèi)雨花臺的憲兵。
“退到一(音)江門,城門竟然是關(guān)的,宋希濂的部隊在城墻上架起機關(guān)槍,不讓我們出城,因為混亂到這個地步,守城門的部隊竟然沒得到通知書說要撤退!我拼死爬過一江門,逃到長江邊,沒有船可以乘,日軍的炮聲已經(jīng)很近,結(jié)果幾萬人堵在河灘上。在幾乎要絕望的時候,我心生一計,就和幾個離散的士兵扛起兩根大木頭,放在水里,然后用手做槳,慢慢的劃到對岸去”
這個十八歲的少年整整在長江上劃了一天半,渾身是血的爬上岸,在他的身后的南京城,緊接著就發(fā)生了南京大屠殺。
看了這么多戰(zhàn)爭片,戰(zhàn)爭對于那些曾深陷戰(zhàn)爭之中的人來說,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看了《敦刻爾克》,諾蘭所表達的,和我心中所想的,才真正的清晰起來。
戰(zhàn)爭是什么?戰(zhàn)爭是一場噩夢。
他是小小士兵湯米的噩夢,他看到海灘上四十萬人,噩夢就開始了,家就在眼前,敵人就在身后,他想活下去,于是想盡一切的辦法,反反復(fù)復(fù)的折騰,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到沙灘上,回到他的噩夢里,這噩夢沒完沒了,一遍一遍的輪回,仿佛永遠不會停止。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身處噩夢之中,一切都顯得那么不真實,你覺得一切都是一場夢吧,事情不會變的更糟糕了吧,不會就這樣完蛋了吧,也許睡一覺就醒了,一切都會好了,可是你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你他媽的還在這個噩夢里??膳碌拇蠛?,天空的轟炸機,身后圍攻的敵人,你隨時可能死,可是還沒死,你只能在恐懼中等待,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我覺得這才是戰(zhàn)爭給人最真實的感受,
海灘上四十萬人,做著四十萬個同樣的噩夢,戰(zhàn)爭就是全人類的噩夢。它一旦開始,你就不知道要怎么結(jié)束它。一旦掉進這個噩夢中,你就不知道出口在哪里,要怎樣醒來。這樣無休止的噩夢,才是人間煉獄,而死不是,死是結(jié)束,也是解脫。
我想這也是諾蘭在這部電影中,從始至終都使用背景音樂的用心良苦,他想讓每個觀眾不僅僅是聽一個故事而已,而是真正感受當時每個人那種深陷無休止的噩夢之中的感覺。這感覺恐怕也只能用音樂來做媒介。
去年春天的某個時刻,我因為身體狀況,陷入了一場個人生活的噩夢之中,那時候每次覺得心緒不寧,就翻出一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來看,看著看著,情緒就慢慢穩(wěn)定下來。
在秋刀魚的滋味里,父親和女兒為了女兒的婚事發(fā)愁,在街上遇到了從前的老部下,老部下拉著他去喝酒,這時候電影才交代,原來父親在二戰(zhàn)期間,曾參加過日本海軍。兩個老人坐在一起敘舊,老板娘就放了一首戰(zhàn)時的音樂,這時候父親只是由衷的說了一句話,他說,“就這樣戰(zhàn)敗了也很好啊?!?/p>
深陷于噩夢中的人,不管是死也好還是活也好,失敗也好,勝利也好。大概只求從噩夢中醒來就好吧。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帶著深深的疲倦,受夠了啊,真的就是受夠了。就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撫慰人心之處,這樣樸素的家庭就很好,哪怕家里人有些現(xiàn)實和市儈也很好,哪怕平凡的生活已經(jīng)很好,當你身處噩夢之中,覺得黑暗無邊無際之時,哪怕是這樣平凡的生活,都是一種奢侈。有的人即便能夠活過戰(zhàn)爭,也被卡在了噩夢之中,比如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閃回,意思是你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一些瞬間會不斷在你腦海里回放,有的人可能會終身不治。永遠也擺脫不了那可怕的夢魘。
龍應(yīng)臺說,小時候,她的爸爸給孩子們講往事,孩子們總是不耐煩聽,做功課的做功課,看漫畫的看漫畫,通常沒人搭腔,只有她敷衍的從鼻子里“哼”一聲。而父親則尷尬的自言自語說“死的人,好多好多啊”
然后父親沉靜好一會兒,看實在沒有人理他,自己也覺得沒趣了,就拿起警帽上班去了。
孩子們都不太喜歡聽這些普普通通的平凡小兵的故事吧,他們當然是肯定更愛看那些拯救世界,拯救國家的超級英雄。然而看完《敦刻爾克》后,我想,在我們這個曾經(jīng)歷過11年的噩夢的國家,如果我們這些后輩對戰(zhàn)爭的理解就只是一些假大空的東西,用那些假high的東西去告訴我們的孩子,這就是戰(zhàn)爭,而不能真正的理解那些死去的前輩,我們才真是愧對他們。
在電影的最后,小兵湯米和他的伙伴終于坐上了回家的火車,一覺醒來,車窗外陽光燦爛,英格蘭的田野映入眼簾,在那一瞬間,不知道他們是否像古老東方那個叫莊生的人,一瞬間恍惚,不知道自己是回了家,還是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做了個回家的夢。
諾蘭是仁慈的,他最后還是讓人充滿了希望。那希望就是,回家。小津也是仁慈的,他給戰(zhàn)后疲憊不堪的人們打造了一個家。
愿世界和平,人類永無戰(zhàn)爭,永無噩夢。
財哥表示,他要來寫一寫盟軍到底是怎樣慫到敦刻爾克的,于是我就幫他發(fā)了一發(fā)
文/旺財
1940年5月26日,海風呼嘯,大霧彌漫,鉛灰色的洶涌海浪拍打著海灘,留下棉絮一樣堆積如山的泡沫。夏天還沒有任何到來的痕跡。40多萬英法遠征軍被困在8英里長的敦刻爾克海灘,一邊是茫茫大海,另一邊,距離他們最近的德軍坦克已在十英里外。元首拿出了幾乎全部家當(兩個坦克集團,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要把這支從1939年9月1號開始,只宣戰(zhàn)不打仗的聯(lián)軍徹底消滅在法國的敦刻爾克海灘邊。
此時,元首斗志昂揚,在歐洲大陸簡直是橫著走。十多天之前的5月10日,德軍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歐洲大陸,直擊英吉利海峽。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四十多萬名英法聯(lián)軍被元首攆著,嚴嚴實實地被包圍在法國北部法蘭德斯地區(qū)。
英國和法國面臨著失去國家所有能打的青壯年的危機,大西洋對岸的丘吉爾算了算手里的家當,清了清嗓子:要么,同志們努力努力,咱們爭取運個三萬兄弟回來?
……
為啥英法聯(lián)軍慫成這樣?
這還要從法國人修的那條固(mei)若(sha)金(luan)湯(yong)的馬奇諾防線講起。
馬奇諾防線——它和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同名。這玩意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耗資50億法郎。(后來冷戰(zhàn)的時候法國人又把這玩意重新拿出來用了一段時間,1962年以后它就變成了一個價格不菲的旅游景點)這條牛逼哄哄的防線主要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于造價昂貴,所以僅防御法德邊境。防線內(nèi)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fā)電站、醫(y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聽起來不錯對吧?當時法國人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他們在修防線的時候偏偏繞過了靠近比利時邊境那塊崎嶇的阿登森林(當時法國人認為元首的坦克師沒法通過那種鳥不生蛋的鬼地方)。于是后面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納粹德國A集團軍利用坦克部隊奇襲了阿登森林。德軍就這么繞過了法軍最依仗的堡壘,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巴黎,就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元首的坦克師面前。就在這次奇襲之后,可伶的比利時人還沒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就直接投降了,留下一臉懵逼的英法聯(lián)軍回過神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站在敦刻爾克海灘邊上了。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敦刻爾克撤退行動中,英國人帶走的比利時人都比法國戰(zhàn)友多,以至于負責殿后的40,000法軍最后都來不及撤退就直接被德國人送進了戰(zhàn)俘營!正所謂,神一樣的對手也不敵那啥一樣的隊友~~)
從1939年9月,英國人就打著“宣戰(zhàn)”的旗號,“動口不動手”。事到如今,你是想打也得打,想跑也得打,真刀真槍再不往外招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兄弟們可!就!回!不!來!啦!
然而英國人剩下的家底也真是少的可憐,除了幾艘大型的驅(qū)逐艦,英國本土都沒剩下什么可用的船只了。海軍中將拉姆齊大人靈機一動,發(fā)揚了天朝光榮傳統(tǒng),發(fā)動了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在撤(tao)退(pao)過程中,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動用了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861艘,其中還有豪華游艇。
所以,諾蘭老師講的,英國人從小就聽說的“敦刻爾克精神”,就是英國版的豪華逃命大全“四渡赤水”。
《敦刻爾克》是一部文藝青年看了會贊不絕口的史詩。然鵝!對于各位軍迷小伙伴來說,什么配樂啦構(gòu)圖啦藝術(shù)處理啦,再牛逼也比不上魚雷擊中游輪的那一聲巨響??! 為啥會有魚雷呢?這就是導演懂行的地方了。
熟悉二戰(zhàn)的小伙伴們想必都知道“狼群戰(zhàn)術(shù)”——這是一種以多艘潛艇集結(jié)攻擊,使得破壞戰(zhàn)的成果大幅提升的作戰(zhàn)方式。由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發(fā)明并付諸實踐??峙略谟藦娜珖鞯鼐o急征召的各種大型船舶千里迢迢到達敦刻爾克之前,它們就已經(jīng)被德國人的潛艇盯上了。
可惜的是,當時急于回家的英國人并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影片中幾乎所有的大型船只最后都因為各種原因被擊沉了!在影片里,每個講到“U boat”的士兵臉上都是一副見鬼的表情??峙卤纫姽磉€可怕!Cillian Murphy所扮演的PTSD小哥一開始搭乘的船就是被魚雷擊沉的!導致他被救上來之后密閉恐懼,再也不敢進船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逃命千萬別扎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撤(tao)退(pao)靠漁船,英國本土能打的軍隊為0,要保護撤(tao)退(pao)的陸軍,只能靠英國人引以為豪的噴火式戰(zhàn)機了。在電影里,敦刻爾克的故事被分成三條線講述,“一周”線講海灘撤退,“一天”線講平民漁船,“一小時”線主講空軍,湯老師和Jack Lowden代表的空軍組基本上是喪滿全場的電影里唯一的英國民族自尊心體現(xiàn)。
然鵝,被他們駕駛噴火式戰(zhàn)斗機追著打的德國BF109戰(zhàn)斗機也不是吃素的!
下面我們就先來科普一下這兩種戰(zhàn)斗機:
噴火戰(zhàn)斗機(Spitfire)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單發(fā)液冷式引擎戰(zhàn)斗機。(劇中噴火式第一次從道森老爺子頭上飛過去的時候,他看也沒看一眼就直接說道:超級馬林制造,勞斯萊斯梅林發(fā)動機!)傳說中他就像一個美麗而嬌蠻的大小姐:雖然設(shè)計復(fù)雜讓設(shè)計師傷透腦筋,在試飛階段更是幾次險些坑死了駕駛她的試飛員!但其優(yōu)美的氣動外形和接近音速的俯沖速度在當時簡直是牛逼的不要不要的。(當然要是氣動不行的話 湯老師扮演的法瑞爾也不可能駕機滑翔這么遠對吧?)
作為不列顛民族工業(yè)的驕傲,噴火式不僅在敦刻爾克挽救了數(shù)十萬英法聯(lián)軍,更是在一個月后開始的英倫空戰(zhàn)中大放異彩:她和頑強的英國人民一起捍衛(wèi)了不列顛的領(lǐng)空,硬生生的把元首擋在了海峽的另一邊。日后更是轉(zhuǎn)戰(zhàn)整個歐洲、亞洲和北非??梢哉f半個地球都留下過她戰(zhàn)斗的英姿。(當然德國的BF109也是一路追隨,相愛相殺,不離不棄~)
在影片“空中一小時”的時間線中,RAF的飛行員們駕駛著他們的噴火式戰(zhàn)斗機從英國本土起飛,當時,英國最大的軍用機場就是位于倫敦的希斯羅機場(對,就是今天英國最大的航空港,當年就是靠做空軍基地起家的)。當他們到達敦刻爾克時,油表顯示機內(nèi)燃油還有50加侖(約等于222.27 公斤)于是飛行員們給自己留下了40分鐘的空戰(zhàn)時間,也就是說40分鐘以后他們無論如何都必須返航。(任務(wù)油量=出擊用量+返程用量+滯空時間。噴火式戰(zhàn)斗航程760公里,即使他們從英國最東邊的機場起飛。到了時間也必須返航!這已經(jīng)是掛載了副油箱之后的極限了。)
然而,天空中僅有的幾架噴火式最后卻都沒有返航!湯老師扮演的法瑞爾更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主動放棄了返航,和對面的德國人戰(zhàn)斗到了最后一刻,他甚至在機內(nèi)燃油耗盡后處于無動力的狀態(tài)下時又多敲下來一架德國人的轟炸機!
那么問題來了!氣動性能再好的飛機能不能在無動力的狀態(tài)下還能保持和轟炸機一樣的高度和速度呢?這真是一個“劇情需要純屬巧合”的問題。但我不得不承認這種英勇的精神確實是令人動容。在影片的結(jié)尾法瑞爾繞場一周,迫降在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上。他在銷毀了自己的座機之后,以一個英雄的姿態(tài)被德軍俘虜。這位年輕的飛行員應(yīng)該難逃被送進集中營的命運,至于他能不能活到五年以后,二戰(zhàn)勝利,我們不得而知。
那么問題又來了,培養(yǎng)一個空軍的飛行員需要150小時理論課程,220小時飛行時間,所以說一個王牌飛行員的價值可以換多少陸軍馬鹿??!
而另一邊,同樣是液冷式引擎戰(zhàn)斗機的BF109使用梅塞施密特Jumo 210發(fā)動機。與噴火式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的BF109和噴火式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生的對手,以至于在各項性能指標上噴火式幾乎占不到什么便宜。(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湯老師在影片開頭的那一場空戰(zhàn)中打的這么吃力,瞄來瞄去都瞄不住)
有意思的是,在BF109開發(fā)之初,德國人尷尬地發(fā)現(xiàn)他們剛出廠的原型機居然沒有適合的發(fā)動機!怎么辦呢?找對岸的英國人啊~ 經(jīng)過一番談判,勞斯萊斯很快就答應(yīng)了德國人購買梅林發(fā)動機的請求(對!你沒有看錯!就是一樣的發(fā)動機!畢竟誰會和小錢錢過不去呢?)那時是1935年,離納粹德國席卷歐洲還有4年,你們說英國人要是知道了當年此舉造就了一個在未來10年最難纏的對手,會不會分分鐘想跳大西洋?。?/p>
在影片中,除了BF109之外,德軍陣營中還有另一款被英國飛行員視為重點獵殺目標的恐怖轟炸機——當它每次呼嘯著掠過敦刻爾克沙灘的時候,所帶來的就只有爆炸, 恐懼和死亡.......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Ju 87 “斯圖卡” 俯沖轟炸機。
Ju 87俯沖轟炸機這個最拉仇恨的大塊頭最容易辨認的特征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在二戰(zhàn)初期德國的閃電戰(zhàn)中取得非常大的戰(zhàn)果能,1940年后納粹德國空軍在非洲戰(zhàn)場及東線戰(zhàn)場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Ju 87俯沖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fā)聲裝置所發(fā)出的尖嘯聲,同時也對地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尤其是大家在看IMAX版《敦刻爾克》的時候,你聽到的轟鳴聲據(jù)說會比當年更加恐怖!)
敦刻爾克撤退從5月26日到6月4號,英國的漁船在噴火式戰(zhàn)斗機的保護和一片混戰(zhàn)中運走了338,226人,給了丘吉爾一個巨大的驚喜。于是影片最后,丘吉爾終于能夠放下心來發(fā)表了一通冗長又煽情的演講。
但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相當慘烈的。一共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炮火擊沉,共造成28,000余人死傷。其中還包括一艘被英國政府征用的豪華游輪,造成至少3500名英軍士兵葬身海底!
那么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逃)退(命)是否意味Happy Ending呢?錯!倫敦空戰(zhàn)就在一個月之后。影片最后,當飛行員Collins被BF109擊落,差點因為機艙打不開淹死,被救上船去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祖國,卻一臉懵逼地被軍需官譴責:where the hell were you的時候,他們都不會知道,一個月之后的英倫空戰(zhàn),將是這些撤回來的飛行員最后的表演。
人得非常堅強,才能直面那些脆弱和不堪,勇敢地活下去,所謂Be British,大抵如此
先說一下,幾天前看了一個我覺得寫的很不錯的影評,//www.douban.com/note/635828494/ 但看看底下的評論,我實在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所以這個影評底下如果有類似的評論,恕我不再回復(fù),嗯。
幾天前,豆瓣上忽然發(fā)起了一個討論,什么樣的戰(zhàn)爭片才是好的。
我就隨便寫了幾句—— 能讓人看了以后對戰(zhàn)爭犯惡心,對命運的無常感嘆不已,而不是泛起什么雖遠必誅的狗血和不知所云的豪情,都是好的片子。誰說的來著,戰(zhàn)爭如此殘酷是一件好事,不然會有太多人愛上它。
彼時我還沒看到這部電影。我讀書不多,不是諾蘭的粉,且不是一個經(jīng)常刷電影的家伙,并不能見微知著,說出許多高屋建瓴的話出來,以下寫的東西,權(quán)當是一個無聊的家伙寫的一些無趣的文字罷了。
1, 阿登(Ardeness)
影片開始的時候,德國人的傳單漫天飛舞,傳達的信息也非常言簡意賅——你們被包圍了。
這個包圍圈形成的原因,我簡單地畫了個草圖。
簡要地說一說,法國對德國的敵意是早有防備,在直接接壤德國的南部,法國有完備的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在北部,法國不直接和德國接壤的地方,是荷蘭和比利時這幾個中立國。按照英國和法國的設(shè)想,這幾個中立國起碼也能擋住德國軍隊幾天,到時候英國遠征軍和法國軍隊直接救援中立國就是,嗯,一切看起來沒有問題。
只有一個地方被遺漏了,南部的馬奇諾防線和北部的中立國之間,德法交界處的一片山地,阿登(Ardeness)。山地嘛,丘陵嘛,還到處都是森林,不用設(shè)防。
當?shù)聡碎_始進攻的時候(1940年5月10日),德國人的B集團軍群(下轄3個裝甲師)向著荷蘭和比利時進攻,英國遠征軍和法國軍隊也就迎著德國人上去了。
與此同時,德國人真正的主力,A集團軍群(下轄7個裝甲師)從基本不設(shè)防的阿登山地沖了出來,在色當(Sedan)這里迅速渡過了默茲河(River Meuse),然后向右轉(zhuǎn),沖向大海,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德國的兩個集團軍群打出了非常漂亮的Hammer and Anvil戰(zhàn)術(shù),徹底切斷了英法聯(lián)軍退回法國的道路。
站在德國人的對面,英法聯(lián)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處境很不妙,一周前的局勢不說是一片大好那也是勢均力敵,現(xiàn)在,忽然一切都崩了。不用德國人的傳單,換誰心情都會很崩。
這種絕望,是那種從充滿希望突然跌落到地獄的那種,最殘酷的絕望。
在這種絕望下你不需要別人再給你提醒,所以那些傳單其實跟廢紙差不多。提醒那些士兵自己還活著的,大約只有槍聲和同伴的尸體。
諾蘭用跟拍的手法一路跟著那個主角晃動著跳過了墻,爬過了街壘,你以為他會得救的時候,他的面前出現(xiàn)的,就是大海,沙灘,還有等著撤退的士兵,就是幾乎沒有船。
絕望,那種深不見底的絕望。
2,斯圖卡(Stuka)
我大概在兩年前就知道諾蘭要拍敦刻爾克的消息,我當時就在想,看看電影里的斯圖卡該怎么表現(xiàn)。
Ju-87,這個東西最恰如其名的詞,就是斯圖卡,而不是什么“俯沖轟炸機”這類很平淡的表達。在我看來,斯圖卡這個詞的含義,遠遠超過飛機,它是那種現(xiàn)實化的死神和恐懼。
從天而降撲向目標的時候,斯圖卡除了引擎的聲音,還有那種異常尖利的汽笛聲,很難形容那種聲音給人的感覺,但至少有一點,這種聲音比撕心裂肺要瘆人得多(很多二戰(zhàn)紀錄片的片頭就是斯圖卡的哨音,雖然經(jīng)過了很多的弱化,但還是讓人聽了悚然一驚)。大概自己受二戰(zhàn)荼毒比較深,很長一段時間,當我看到siren這個詞的時候,想到的不是海妖的歌聲,而是斯圖卡。
對斯圖卡可以有很多的表現(xiàn),二戰(zhàn)初期,作為德國空軍的明星,斯圖卡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的照片,但在我看來,這些照片都不能完全展示“斯圖卡”這個詞的全部含義。
這兩張筆者選的照片,站在德國人的角度的確是很好的宣傳素材,但還不夠。
對斯圖卡最深的理解,應(yīng)該來自于它們的目標——這就是諾蘭選的角度,他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諾蘭用很慢的慢動作記錄了斯圖卡俯沖的場景,不需要天空中飛機的樣子,只要聽著那個尖銳的,死神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就夠了。你看地面上那些人聽到這些聲音之后那種慌亂和麻木兼?zhèn)涞纳袂榫湍軌蛑浪箞D卡意味著什么。
人到了最恐慌的時候大體都是麻木的吧。有些士兵機械地躺在沙灘上拿著手里的步槍對著斯圖卡開火,全然沒有注意其實自己就躺在斯圖卡的俯沖路線延長線(也就是炸彈落點)附近。炸彈爆炸的特效也做得特別好,沒有太多的煙火,只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子和濃煙,等這些過去了,原先的那些人什么都不剩。
片子到后來也有另一架斯圖卡俯沖的鏡頭,在這個從天而降的死神面前,那個無比堅強的海軍軍官默默地垂下了眼睛——那一刻,可能他認命了。
那種穿透屏幕的恐怖壓倒一切,無處可遁。
現(xiàn)在是沒有會飛的斯圖卡了,倘若有,我覺得最好的飛行表演就是這樣,它帶著這樣尖銳的嘯叫聲沖向地面,在一片驚愕的觀眾頭上猛然拉起。非如此,斯圖卡的這個詞代表的恐懼和絕望,怕是要失傳的。
諾蘭在這個片子里用了很多音樂,音效和慢鏡頭分鏡頭去烘托各種氣氛,在我看來,他對于斯圖卡的處理可以打滿分,甚至說句略夸張的話,那兩段斯圖卡俯沖的鏡頭,就完全值回票價。
3,膽怯(Trepidition)
我沒經(jīng)歷過真正的戰(zhàn)爭,但大概還是惜命的。用我的話說,戰(zhàn)爭片能給人看的血脈噴張的,基本上導向都出了問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種話誰都會說,但不到臨死,誰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在講什么。
所以將近20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個永恒的經(jīng)典,片子開頭那個登陸的場景拍的應(yīng)該是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了。擰開水壺蓋子的時候手會不受控制的抖動,隨著海浪的顛簸,人會不自覺地嘔吐,甚至可能尿失禁,等等等等,重要的是,這都不受控制。反正一會兒登陸艇一開門,等著他們的就是德國人的機槍子彈。
這部敦刻爾克用了很多篇幅表現(xiàn)了顫抖,抬著擔架的人們腳步蹣跚,一群人躲在那條拖網(wǎng)漁船里,聽到外面的響聲抖得不行。這種顫抖伴隨那種愈發(fā)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給人說不出的感覺——這部電影要去電影院看,選3或者4排的中間,我去看的時候人不是很多,就很容易有那種代入感——代入自己之后,表示自己并不想被代入第二次,然則諾蘭在這個電影里把我?guī)肓撕沃箖纱危?940年當事人的很多痛苦,就這樣通過顫抖傳到了2017年。
就是一直抖,不受控制的抖,戰(zhàn)場上那種膽怯如此輕易就可以把人俘虜。
那個被游艇救出來的家伙不想再回去敦刻爾克,一失手把游艇的伙計打成重傷,終于不治。但這個人讓人無法恨起來。
他完全不會說話了,即使會說話,按照游艇老船長的話說,那種恐懼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好了。沒經(jīng)歷過戰(zhàn)場的人,很難去指責這個。
那種穿透屏幕的膽怯壓倒一切,無處可遁,嗯,這就是戰(zhàn)爭吧。
PS:我覺得戰(zhàn)爭片的意義不在于反戰(zhàn),這是個很簡單的“事實描述”和“價值描述“的區(qū)別。好的戰(zhàn)爭片只是對戰(zhàn)爭進行事實描述,至于價值描述,戰(zhàn)爭的意義何在,那就見仁見智啦。(這也就是我覺得日本戰(zhàn)爭片,像男人的大和,永遠的0,拍的不如敦刻爾克這種片子的原因,反戰(zhàn)意味太濃,人物的很多內(nèi)心獨白其實脫離了戰(zhàn)場,為了把一些話說出來而會削弱許多必要的東西~~)
4, Be British
這是我和朋友聊天時經(jīng)常說起的一句話,沒記錯的話,這是泰坦尼克號船長臨死時的遺言吧。
說到英國人,很多人會很嗤之以鼻。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國家在歷次戰(zhàn)爭中總是窩囊地戰(zhàn)敗戰(zhàn)敗戰(zhàn)敗,一戰(zhàn)的時候,日德蘭海戰(zhàn),英國人的損失比德國大很多;二戰(zhàn)就不必說了,敦刻爾克在這個電影問世前被很多人當做笑柄,英國的軍隊在北非被隆美爾打的灰頭土臉,英國的海軍在印度洋被日本人打的跑到了馬達加斯加,等等等等。
但是英國人贏了。
我有時候會想,損失那么慘,那么絕望的情況下,是什么讓英國人撐了下來。
大概就是這個Be British吧。人得非常堅強,才能面對那些脆弱和不堪,勇敢地活下去。
當年在日德蘭,貝蒂看著自己的戰(zhàn)巡被德國人打沉了好幾艘,只是嘟嚷了一句,我們這些該死的船今天有點兒毛?。═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loody ships today)。然后什么都沒說,繼續(xù)帶著剩下的船去跟德國人死磕。
敦刻爾克的電影里,這個Be British是在很多時候能感受到的。那個游艇的老船長經(jīng)歷了那么多悲痛,在電影里一滴淚都沒掉。那個海軍軍官留下來幫著法國人逃生,那些個逃回來的士兵在國內(nèi)受到的英雄般的歡迎,等等等等。有人把這個斥之為“西方主旋律”,關(guān)于這個我不做評價,但我想說,如果沒有這種Be British的精神,就算有戈林元帥幫忙,英國1940年想必也早投降了吧。
1805年10月21日,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他的旗艦上升起了Z字旗——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one will do his duty(英格蘭希望諸位恪盡職守).后來,海戰(zhàn)打贏了,他自己卻被流彈擊中,死在戰(zhàn)場上。
這樣的國家實在沒什么理由去輕視和詆毀。1915年,即使在英國在土耳其的登陸被打退了,凱末爾也還是說出了這樣的話:永遠不要跟英國為敵,歷史證明,他們這一方總是獲勝的——這比100年后的許多人見解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即使現(xiàn)在,有時候這種Be British還是會偶爾地冒出來一下,我有幸看球,就會在球場上見識的多些。1999年曼聯(lián)在諾坎普最后補時絕殺拜仁,2005年伊斯坦布爾之夜利物浦從0比3的絕境一路逆轉(zhuǎn),那些蕩氣回腸的歷史是可以永遠永遠傳誦下去的。弗格森在逆轉(zhuǎn)拜仁之后說,這該死的足球(Football, bloody hell),在我眼里這是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的做派,面對了那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后,或者成功,或者失敗,淡然地抱怨一句,繼續(xù)勇敢地活下去。
還好英超聯(lián)賽里這種戲碼很多,不像敦刻爾克這種電影要等的。
5,對電影的吐槽和贊賞(Pros and Cons)
看過電影之后我曾經(jīng)小吐槽了下敦刻爾克,比如我說過,這幾架噴火飛機跟開掛一樣的打怪練級么,打掉一架,level up,再打掉一架,又是level up,然后最后沒油了,game over。Luftwaffe(德國空軍)再怎么戰(zhàn)略失誤,自己的Bf-109被噴火這么揍也實在荒唐;而且,竟然讓He-111這種低空性能奇差的飛機去炸船么?表示空戰(zhàn)那里儼然有一丟丟抗德神劇的感覺。還有還有,電影里的德國戰(zhàn)斗機Bf-109,其實機頭不應(yīng)該是黃色的,那些被盟軍稱為“黃頭雜種”的德國戰(zhàn)斗機是JG-2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海峽聯(lián)隊)1941年開始采用的涂裝。關(guān)于這點諾蘭也說了,黃色機頭的Bf-109是一種更好的視覺沖擊效果,雖然他知道這樣的飛機歷史上不存在。
站在英國人的角度,真實的空戰(zhàn)比電影里的殘酷很多。德國空軍的戰(zhàn)斗機雙機編隊(Rotte)比電影里三架噴火的那種編隊要有效得多,雖然戈林元帥的水平怎么樣我不評價,但那些飛行員顯然不是吃素的。敦刻爾克期間沒有發(fā)生過英國飛行員一次出擊就可以當王牌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一架燃油耗盡,沒有動力的噴火不知道怎么了就打下了斯圖卡”的事情。反正,真實的空戰(zhàn)比電影里反映的慘烈許多。
我一些朋友會覺得這個片子不算戰(zhàn)爭片,會覺得這個抗德神劇的氣氛過于濃重。但我覺得,即使如此,這還是一部特別好的戰(zhàn)爭片。就算那幾架噴火的戰(zhàn)斗力真的爆表,電影當中看到的那些飛行員也不會因為擊落了德國轟炸機而狂喜或者怎么樣的。就是麻木,用麻木壓下恐懼,在麻木當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此而已。
這個片子最贊的那個片段我覺得是接近片尾失去燃料的噴火戰(zhàn)斗機劃過敦刻爾克的海灘的時候。從天上看,是個很優(yōu)雅的慢動作,如詩如畫。
但從地上看,天上的飛機如流星般劃過天際,這兩個鏡頭交替著反復(fù)出現(xiàn),會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嗯,既然宿命不可抗,那就享受它吧,這樣的感覺。
而且這個宿命最終的結(jié)局是在片尾才展現(xiàn)的,中間有好長好長一段時間,諾蘭在敘述別的事情,那些士兵回到了家鄉(xiāng),等等等等。
諾蘭這種把很多事情打碎之后如魔幻的蒙太奇拼接,像極了我愛的作家卡爾維諾。他的電影有很多別的東西,別人都已經(jīng)吹過了,這個敘事風格,我一定要單獨拿出來吹一波。
6,一個不算結(jié)尾的結(jié)尾 (Some Haste Ending)
片子接近結(jié)束的時候,英國的士兵們在看報紙上,丘吉爾的演講。那個是我中學的時候偶然看到,印象極深的一篇演講辭——
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 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 and air. 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 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That is our policy.
猛一看會覺得,嗯,用的詞,寫的句子都蠻平實的嘛,沒什么大不了的。但仔細一想,真的,沒幾個人能夠?qū)懗鲞@樣的東西來,這篇東西的史詩感如此強烈,它超越演講,超越文學,已經(jīng)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形容。這個演講辭被普通的士兵讀出來,放在敦刻爾克的結(jié)尾,很好。
末了忽然想起來William Faulkner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那段頒獎辭,跟丘吉爾這篇相比,亦毫無遜色,摘錄如下,在我看來,它道出了好的文學,好的電影,當然還有好的藝術(shù),一條最重要的標準。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
Until he rel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n. I decl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 i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when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has clanged an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d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st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ord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
塵歸塵,土歸土,唯人性,光輝的,丑陋的,復(fù)雜的,該死的人性,一直都在,嗯。
PS:本文授權(quán)微信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轉(zhuǎn)載
一部優(yōu)秀的戰(zhàn)爭電影不該是一部戰(zhàn)爭動員片。
先上一段敦刻爾克親歷者、二戰(zhàn)老兵 Ken Sturdy 的觀后感,覺得電影與歷史不符、影響您觀感的鍵盤歷史學家可以參考一下——
It’s so well done. It’s like in every detail it told the story just the way it was. -電影拍得太好了,故事的每個細節(jié)都是它本來的模樣
I was in the navy 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We lost...so many of my friends are gone now and I keep going with all my memories. They’re all there. And that film brought it all back again. It all came back to me. -我從那時起直到戰(zhàn)后都在海軍里,我們失去了……好些我的朋友都去世了,只有我還帶著記憶前行。他們都在那兒。這部電影把他們都帶回來了,都帶給我了
I can see my old friends again. -我又可以看到我的老戰(zhàn)友了
油管評論:Five star reviews from the newspapers is great of course, but this is the best praise Christopher Nolan could've hoped for. 來自媒體的五星好評確實很棒,但是對于諾蘭而言,這才是他所期望得到的最佳評價。
1995 年,克里斯帶著還是女朋友的艾瑪搭乘小艇,想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敦刻爾克。復(fù)活節(jié)前后,凄風苦雨,巨浪兇殘,海風刺骨,遠超預(yù)期的19個小時旅程讓人凍到麻木。幸好,克里斯開玩笑地說,他們頭上并沒有投彈不休的納粹轟炸機。
那么 55 年前的同齡人是怎樣在饑寒交迫、敵軍緊攆之下熬過來的?
1940 年的 5 月,英吉利海峽兩岸同時發(fā)生了很多事。馬其諾防線被納粹德國的閃電戰(zhàn)瓦解,英國遠征軍、法國第一軍和比利時軍被沖散,法國城鎮(zhèn)接連失守,近 40 萬盟軍被逼至北邊。他們陸續(xù)抵達的那段敦刻爾克的狹長海岸,在 26 日之后的十天被納粹從四面八方圍了個嚴實。
海峽對岸,內(nèi)閣之中,當選首相 16 天的丘吉爾與外相哈利法克斯代表的媾和派陷入爭執(zhí),這最終以丘吉爾態(tài)度堅定地對下議院的一番演講做結(jié),投降就是死路一條,英國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與納粹戰(zhàn)斗到底。這意味著英國需要撤出盡可能多的遠征兵,保住戰(zhàn)斗實力。與此同時,倫敦的海軍總部陷入忙亂,皇家海軍開始啟動代號為“發(fā)電機”的撤退行動,旨在帶回這些被困的有生力量,讓他們參與未來保衛(wèi)國土的關(guān)鍵一役。
海軍出動,驅(qū)逐艦集結(jié),突破納粹戰(zhàn)機和潛艇的航道封鎖,駛向敦刻爾克士氣低落的 40 萬人。在海灘后方,剩余的聯(lián)軍作戰(zhàn)部隊守住走廊,冷溪近衛(wèi)團們以少敵多抵擋住德軍,為大部隊撤退爭取著點滴時間。
接踵而至的是轟炸騷擾下的緩慢撤退:港口毀壞,大型船只無法接近沙灘,高漲的潮水又讓小艇難以操作,東部防波堤成為唯一的可用撤退地點。十天之中,沉船和墜機成為了主旋律,等待撤離的隊伍精疲力竭,重傷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也不被允許上船,英法之間摩擦不斷為誰該先走陷入爭吵。但就這樣熬著熬著,慢吞吞地用一艘艘小船來回運著,再加上不要命地從多佛趕來的幾百艘民用船不停歇地運兵,英國人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皮底下撤出了 33 萬人。這些活下來的人之后奔赴了北非和意大利作戰(zhàn),有的參與了諾曼底登陸,是他們直接給納粹德國宣判了死刑。
結(jié)合各方面看,拍出一部全景式的戰(zhàn)爭片幾乎是沒什么挑戰(zhàn)性的。這起事件自帶的焦灼氛圍、海陸空作戰(zhàn)、后方政治斗爭、人民自發(fā)的壯舉,和這一切造就的現(xiàn)成奇跡,如果改成好萊塢最傳統(tǒng)的視效煽情大片,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爭議。
諾蘭卻選擇了減法和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全景式的記錄片自有前人栽樹,資料和歷史影像也被 70 多年來的各種媒體盡情展現(xiàn)。諾蘭想從中提取出的,是整個事件有關(guān)時間和生存的核心,因而砍去了與撤退中的主角們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一切(它竟然是一部納粹德國無人入鏡的二戰(zhàn)片);調(diào)動觀眾情緒的,應(yīng)該是角色們被緊追不舍狂轟亂炸、退路一條條在眼前切斷、求生努力無疾而終的生死緊迫,而非普通戰(zhàn)爭片用血漿和人體造就的直接視覺沖擊。這也是為什么鏡頭如此干凈的原因,在摒棄了其他元素包括臺詞之后,影片聚焦的只有兩個東西:逃,救,伴隨著漢斯·季墨一刻不停的計時。它會是一部實驗性的、沒人做過的獨立電影。
這部電影是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結(jié)合。一方面是絕對冷靜的中立,不怵于展現(xiàn)任何生死細節(jié)(哪怕是被擊落的敵機讓海面隊友遭殃,或者是 George 看似隨機的死亡),不對善惡進行獎懲;一方面又充滿了絕對主觀的個人視角,因此即便是被卷進默片般的氛圍,即便沒有聽到其他電影里常出現(xiàn)的對角色背景的介紹(Tommy 是誰?他來自哪里?他在戰(zhàn)前在干什么?他是不是有個等他回去的女朋友?),觀眾仍然能夠緊跟在角色背后與他們共命運。它甚至像一部第三人稱的動作游戲,觀眾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角色活下來,因為此刻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在海灘上。
Dunkirk 的本質(zhì)就是關(guān)于撤退中的人。離開聲勢浩大的戰(zhàn)爭場面和家國背景,諾蘭以那 10 天里最關(guān)鍵的“時間”為軸,通過代入感極強、三組不同維度的參與者視角,渲染上戰(zhàn)爭片罕有的懸疑、非線性敘事和不光彩的部分,呈現(xiàn)出了最獨特的生存故事,與其他突出英雄光環(huán)和戰(zhàn)斗榮耀的同類截然不同。諾蘭在拍戰(zhàn)爭片,但就某個角度而言,他又回歸了自己最拿手的東西:個人層面的懸念、現(xiàn)實主義和不一般的敘事。
陸地上的 Tommy(Fionn Whitehead)遭遇了一個士兵在那次事件里能遇到的一切困境。他是成千上萬個只想回家不想逞英雄的愣頭青的一員,恐慌、困惑又焦慮,他搜刮著死人補給,假扮醫(yī)療兵混上船,躲在堤下等待逃跑時機,冒充高地兵爭取撤退機會,再被魚雷轟下水……Tommy 自始至終都不屈不撓地尋找一切脫出辦法,他的坎坷經(jīng)歷也讓觀眾好奇:這個角色又會遭遇什么?他能否撐到最后?這是宏大背景下充滿懸疑的個人求生故事。
從開場揉起傳單當手紙的第一個鏡頭起,人們也發(fā)現(xiàn) Tommy 和傳統(tǒng)戰(zhàn)爭片中的高大上主角大相徑庭,他與那些冒死為隊友斷后、犧牲自我成就任務(wù)、拯救了無數(shù)人的英雄毫不沾邊,觀眾只看到了一個被卷進戰(zhàn)爭風暴、渴望回家的普通男孩。這樣的塑造也讓人與其產(chǎn)生了更大的共鳴,他更像是我們。
諾蘭沒有想 glorify 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就是一群人的求生掙扎。追蹤著 Tommy 的求生之旅,導演似乎是要體現(xiàn)整起事件中的“膽怯”,那些被敦刻爾克奇跡光環(huán)覆蓋住的并不美好的事物。拒絕法國人上船的英國人、嫌棄主角的擲彈兵、一場艙內(nèi)裸眼鑒諜戲?qū)⒈娙藥捉罎⒌暮诎登榫w推向了高潮,之前還是戰(zhàn)友的 Alex(哈卷)突然對 “Gibson”(法國小哥)發(fā)難,讓電影瞬間變成了密室片。逼人出頭和逼人跳船面對德軍,是生存欲望催熟的陰暗面,絕望又無奈。
在一部明明是展現(xiàn)敦刻爾克正面精神的電影里,諾蘭并不怵于暴露這種(propaganda 和時代濾鏡打造的)民族英雄的“怯懦”,他也相信正常觀眾不會對士兵們有所評判——這就是現(xiàn)實發(fā)生的事情,那 40 萬盟軍并不是你們想象中那種假得不行的好萊塢英雄,這種讓人焦頭爛額的撤退行動,怎么可能由互相謙讓的美好記憶構(gòu)成?多數(shù)人的結(jié)局只會像 Cillian Murphy 的角色一樣——卡司表里他飾演的無名角色僅被稱為“顫抖的士兵”,冷水和炮彈讓小船上冷靜自持的那個人化為了瑟瑟發(fā)抖、打死都不想回頭的一團。這是幾十萬人的現(xiàn)實。
戰(zhàn)爭本來就不具備美好的品質(zhì),如果你硬要尋找光亮,它們都是被動的效果。怕死的 Tommy 從水中救出了 Alex,怕死的 Tommy 一個人為法國小哥說話,怕死的法國小哥咬咬牙掙扎著爬回去為陌生的外國人打開艙門,怕死的士兵頂著轟炸為擔架讓開了道,這種本能催生的行動是被困者僅能貢獻的光熱。但這已經(jīng)足夠了,這些參戰(zhàn)并為之受苦的年輕人,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黑暗的考驗。
諾蘭利用另外兩條線給電影打了光,但是他把亮度調(diào)得很低調(diào)(subtle)。民用漁船和皇家空軍,身份全然不同的二者從海空兩路前往法國救人,行動替代言語傳達了一切。這兩組的行為算得上實打?qū)嵉挠⑿壑髁x,但表現(xiàn)方式又是如此樸實,臺詞輕描淡寫,似乎所有人都在老老實實地做本職工作,并沒有給觀眾留下“我是英雄我自愿為此犧牲”的刻板印象,觀眾也與他們一同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仿佛是親身體驗了一天與一小時。
不同的時間進度,最終讓三組人馬匯合。在此之前,你能想象出導演會這樣玩敘事嗎?這不是炫技,它只會讓觀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在某個時刻情緒被調(diào)動到最高點——用一周、一天、一小時衡量的情節(jié),居然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在滴答聲中前行著達到了同步。陸地的現(xiàn)實主義、海上的理想主義和空中的浪漫主義,三種風格在此刻融為一體,陌生的主角們相聚同船,宣告了一次艱難的營救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然,標準意義上的“勝利”在這里是不存在的。世人可以將保留英國有生力量的奇跡撤退稱為勝利(其實也并沒有,電影拍得也相當克制),但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計時戛然而止,觀眾終于開始喘氣。Tommy 醒來看到了久違的綠草地,想到一天之前他們還泡在冰冷的海水里,火光順著燃油蔓延照亮了一片海,拼死逃生的同齡人隨波浮沉,那個曾救出他們的法國小哥卻再也游不出戰(zhàn)場了。
沒有驕傲和榮耀,只有劫后余生的慶幸。Alex 猜測,他們一定會對狼狽撤出的我們吐口水的吧,你看那個發(fā)毯子的老大爺都不肯抬頭瞧我們一眼。
但是英國人民卻大笑著拍拍車窗,把啤酒塞到他們手里。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年輕的士兵們可能覺得丘吉爾的講話純屬胡扯,但的確是他們迎擊了首波邪惡。在那樣的境況下,生存意味著反擊的希望,而這個生存又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當 Bolton 指揮官透過望遠鏡看到了小小的民船,當盟軍們在沙灘上抬起頭,仰望以勝利之姿飛越碧海濃煙的噴火式戰(zhàn)斗機,我想是導演想要傳達一條信息,一條樸實的臺詞、現(xiàn)實的故事和不經(jīng)渲染的壯舉也無法埋沒的信息——
沒人是一座孤島。
這是窒息和殘酷的戰(zhàn)場上唯一的光。
ps.
1. 導演真愛是湯甜啊。各種大特寫、英雄光環(huán)、最帥臺詞都給他了。
-He's on me.
-I'm on HIM.
內(nèi)心炸成煙花!BTW,湯甜的角色是有原型的,真人飛行員被納粹關(guān)進集中營 5 年后逃出來了。
2. 小哥哥們都太可愛了,沒有臺詞的情況下不但演技爆表,導演還在用鏡頭跟他們談戀愛。。Fionn Whiteheard,我靜靜地看著你紅。哈卷演技贊,自帶腥風血雨的鑒表氣質(zhì)(并不是……)。Aneurin Barnard,就是演法國小哥的那個,我見猶憐。金發(fā)碧眼穿著空軍制服的飛行員 Jack Lowden 讓人窒息……導演眼光毒,導演看中的上一個年輕演員是 Timothée Chalamet,就是演 Call Me By Your Name 的那個。因此讓我們期待這波年輕人走上人生巔峰吧。
3. 說英國人好意思把大逃亡拍成電影的人怕不是智障。Dunkirk 的參與者后來有的去北非打隆美爾,有的去登陸諾曼底了,空軍也應(yīng)該參加了不列顛空戰(zhàn)。你們酸什么呢:)說電影展現(xiàn)了偉光正英國人形象的怕不是瞎?電影表現(xiàn)法國人斷后了嗎?開場就是。表現(xiàn)英國人嘴上說著一起撤結(jié)果還是自己人優(yōu)先嗎?直接臺詞。救了一船英國人包括主角的是誰?是可愛的法國小哥。英國人表示感激了嗎?沒有,還要人家下船。
4. 導演的海灘布滿頭盔的鏡頭致敬了他自己的《致命魔術(shù)》(。以及在多佛發(fā)毛毯的盲人老大爺是諾蘭叔叔,POI 大 Boss。站在艙口發(fā)毯子的是諾蘭表妹 Miranda Nolan。邁克爾·凱恩是福蒂斯長機,只有聲音出鏡。
5. 我覺得這是一部 A 級制作的獨立電影,要看什么珍珠港啊拯救大兵瑞恩啊的觀眾,看完這部可能是失望的。不管他們,人的口味各異。我真情實感吹一波導演,這種大膽的原創(chuàng)性簡直是世間珍寶。In Nolan We Trust.
6. 賈翻的明顯錯誤:1).醫(yī)療船士兵讓二人組“get a shift on”,意思是快點下船,翻譯卻是“穿上救生衣”;2). 柯林斯說“She's turning, you must've damaged her”,指湯哈擊壞了一架敵機(沒有打下來),“她在調(diào)頭,肯定是受損了”,翻譯卻是“它在旋轉(zhuǎn),你一定干掉它了”。這就讓大家誤解 Farrier 打下了 6 架飛機,不,其實只有 5 架。這翻譯連看圖說話級都不到。
四刷感想
·被忽略的喬治·
諾蘭喜歡以一種極其平淡的方式敘述細微卻驚人的壯舉。這些角色和他們的行為看起來稀松平常,但是仔細想想?yún)s又能為之起立鼓掌。他們在光環(huán)更重的英雄主角面前似乎有些失色,卻是導演的價值體系里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喬治沒有上過戰(zhàn)場,身上沒有酷炫的陸海空軍加成,跟道森父子比起來也只是個不起眼的幫工。他說自己在學校一事無成,于是加入海軍青年團想有所成就。此次前往敦刻爾克救人,是他做過的“最好的事情”,他只希望自己能夠上當?shù)貓蠹垼屵^去的老師瞧一瞧。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他躺在地上雙目失明,知道自己將死。他沒有死于魚雷和轟炸,死前沒有如他期望的那樣救出很多人。他死得一點都不轟轟烈烈甚至有點可笑——只是被一個受驚的士兵推了一下就自己撞了頭,然后就重傷死掉了。走得這么簡單。
他至死都沒有見到戰(zhàn)場,所謂的“最好的事情”,也不過是出海拉起了最后導致自己死亡的人。這個人也沒有幡然悔悟,直到下船還一直騙自己“那個男孩沒事”(當然,這種逃避心理也值得理解)。
總而言之,和全片的犧牲相比,這似乎是最微不足道且不可思議的死亡。
可它就這么發(fā)生了。17 歲的喬治,在做出能被普遍稱為英雄行為的行為之前,已經(jīng)默默地死在了內(nèi)艙的地板上。
然而他就在那條船上。在他懵懂地說著“去法國”的時候,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他看到了碼得整整齊齊的救生衣。喬治是自愿去戰(zhàn)場的,是否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我們也不知道。但是他并沒有后悔。如果說他自愿為國捐軀,似乎是夸大了,我更愿意把這描述成單純的發(fā)自善心之舉——我決定去救人,但是我不小心死掉了,那就這樣吧,我也不后悔(同樣的心理,F(xiàn)arrier 在調(diào)頭迎向 HE-111 轟炸機的時候也有,“就這樣吧”)。
我想喬治代表了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他們因為能力和資源所限沒法沖在第一線,但是并不憚于在關(guān)鍵時刻挺身而出。動機其實都相當樸實,就像那幾百艘民船上的漁民一樣——咱們的小伙子們被困住了,去接唄。
在諾蘭的價值體系里,這樣的普通人就是英雄,喬治是一個典型。
同樣的角色在星穿里由卡西·阿弗萊克擔當。在《被忽略的阿弗萊克》一文中,作者講到了與 Cooper、Murphy 這種先驅(qū)者形成鮮明對比的哥哥 Tom,這個一生被綁定在家傳的玉米地里、與家人無法溝通、喪失愛子的沉默寡言的男人,其絕望讓人感同身受。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正是因為這些地球人堅持不懈地冒著塵土種莊稼,才讓先驅(qū)們撐到了 Eureka 的那一刻。如果把先驅(qū)比作火箭,Tom 們就是基石。
再往前的 TDKR 里,諾蘭借由蝙蝠俠之口說了一句話—— A hero can be anyone. Even a man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reassuring as putting a coat around a young boy's shoulders to let him know that the world hadn't ended.
諾蘭對英雄的定義,不言而喻。
·PTSD·
諾蘭還是很調(diào)皮的,安排了一個側(cè)臉和菲昂有點相似的演員,在 Tommy 睡著后突然在堤上驚醒,瞬間讓有的觀眾倒吸一口冷氣“我的天啊難道是做夢他沒有真的逃走?” 這個可怕的想法沒有持續(xù)兩秒,角色一轉(zhuǎn)身,肯尼爵一喊話,大家立刻知道了這是另一個人。
這么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嚇人。我猜導演是為了讓觀眾體驗 PTSD。你知道,Tommy 們在以后無數(shù)的日日夜夜都會夢回敦刻爾克,渾身大汗地驚醒,以為自己還身處那片沙灘,以為自己還沒回家。The haunted feeling will never cease.
·作者電影與 Dogfight·
我對本片唯一有所不滿的地方,一是開場搭配著 Mole BGM 的一段交叉剪輯,道森父子開船駛離港口的緊張程度,完全無法和抬著擔架跑的兩人、噴火三人組齊肩,效果有點夸張了。二是 Bolton 指揮官看到民船時,緊張的 BGM 立刻轉(zhuǎn)化成了主旋律的 epic heroism 腔調(diào),突然上揚,讓人不適。
除了這兩處夸張之外,我對電影沒有不滿意的地方。這兩處也是瑕不掩瑜。自《致命魔術(shù)》之后,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諾蘭電影。它的作者性太強了,盡管是大片主題,導演竟然恢復(fù)了懸疑片、非線性敘事的本色。那個游刃有余玩弄時間的人,再次展現(xiàn)了他隨意改造表的超能力。他是當之無愧的時間/敘事大師。這個風騷的原創(chuàng)操作,當今影壇是找不到第二個的。就算別人有他的騷操作,也很難在各方面均衡地與之齊肩。
之前有很多人抱怨諾蘭的動作調(diào)度。但是這次的空戰(zhàn) dogfight 實在讓人嘆為觀止。攝影、配樂、choreography,都是滿分。實拍帶來了相當扎實(solid)的感覺,比好萊塢擅長的科幻片瞎 JB 打、敵機瞎 JB 瞎的電子游戲空戰(zhàn)模式好出幾百條街。這才是緊張刺激、讓人窒息的 dogfight,配合碧空藍海,讓人心醉。
感謝導演。
“輕微劇透解析,不影響觀影”
補充影評請?zhí)D(zhuǎn):《敦刻爾克》褒貶在哪里
終于等到你,敦刻爾克。
確切的說,終于等到你,諾蘭。
諾蘭是誰,說他是懸疑大師,解構(gòu)大師,時空轉(zhuǎn)換大師,應(yīng)該沒人會去辯駁。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一場觀后海嘯大討論。
而《敦刻爾克》,破了諾蘭多個“第一次”(別想歪)。
《敦刻爾克》是諾蘭的第一部戰(zhàn)爭片,是諾蘭的第一次真實事件改編,是諾蘭第一次自稱最實驗性電影,是諾蘭第一次幾乎使用全IMAX-77mm拍攝。
作為一部現(xiàn)象級電影,大聰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了IMAX版的首映。第一感覺,真諾蘭,親生的。
諾蘭直接把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用自己獨有的電影風格,改成了諾蘭版的敦刻爾克。
從電影一開始,伴隨著漢斯季默配樂大師的音樂,直接把劇情塞到你的嗓子眼,讓你直接從高潮開始,到高潮結(jié)束。
以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一次體驗,體驗前所未有的陸??战徊嬉暵牐w驗前所未有的歷史真實,體驗對逝去的時代緬懷的思考。
整部《敦刻爾克》,臺詞少之又少,好與不好,等會細聊。但值得肯定的是,這樣默片般的風格,再加上配樂為主調(diào)音,以及既視感的戰(zhàn)斗音效,讓前面說的“體驗”,“氣氛”,“懸疑”,更加驚心動魄。
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最佳音效提名,最佳混音提名,《敦刻爾克》坐實沒跑。
因此,如果可以,請選擇IMAX觀影,讓你生命中的100分鐘,“經(jīng)歷”,“體驗”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
很多人沒有在意一點,就是這部電影是屬于PG級別,也就是說,如果13歲以下的小朋友想看,只要有家長陪同,也可享受這部電影。因此引進到國內(nèi),應(yīng)該會一刀不剪。
一般戰(zhàn)爭片,不來點血漿,不來點R級殘暴畫面,很難做到真實感。畢竟戰(zhàn)爭是殘酷無情的。
但諾蘭很巧妙的利用音樂,音效,鏡頭語言,做到了沒有看到一滴血的情況下,讓你從看電影第一秒就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但是,轉(zhuǎn)折來了。
因為是諾蘭,所以大家對看諾蘭電影之前的心態(tài),估計已經(jīng)擺到了巔峰狀態(tài)。這就存在了《敦》是物有所值,還是物超所值的討論。
這個討論隨著國外公映,已經(jīng)有了兩極派討論。到底《敦》是諾蘭最平庸的作品?還是諾蘭迄今最好的作品?
為了更好的解析《敦刻爾克》,大聰在兩天時間里,三刷電影。為的是更好地把電影拆解,嚼碎,消化,然后碼兩萬字論文式影評分享給大家。
接下來,就請大家坐穩(wěn),扶好;扶穩(wěn),坐好。
導讀:
第一章:諾蘭
第二章:真實的敦刻爾克
第三章:諾蘭版敦刻爾克
第四章:真實歷史與電影的區(qū)別
第五章:想象中的敦刻爾克
在評論一部電影的時候,最基本會從縱橫兩向去客觀審視一部電影。即從導演所拍電影拿出來做縱向?qū)Ρ龋职选抖乜虪柨恕贩湃腚娪皻v史做橫向?qū)Ρ取?/p>
先從縱向看,有些電影,可以不提及導演,因為他們就像電影工業(yè)體系成熟的產(chǎn)品。比如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比如擁有強大IP的英雄系列電影。
但有些電影,卻不得不聊到導演,因為電影和他們的名字,已經(jīng)融入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我們看的不是電影,我們看的是老天爺給他們的天賦。
比如黑澤明,比如史丹利庫布里克,比如李安,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敦柯爾克》的導演,諾蘭。
網(wǎng)上流傳一句話:“導演其實一生只拍一部電影。”
從個人風格角度上來說,確實有幾分道理。很多導演的每部片子,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甚至大家調(diào)侃,這些導演拍來拍去,都是自己處女座的改良和進化。
但正因為每位導演有鮮明的個人特點,才是我們愛的原因。
比如昆汀處女座《落水狗》,絮絮叨叨的對話,以及不經(jīng)意的意外導致的劇情,還有片段和時空剪輯的擺放。這些獨特的手法,至今一直出現(xiàn)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
比如伍迪艾倫,如此高產(chǎn)的導演,但縱觀他所有的作品,都和男女糾葛,諷刺社會,自我懷疑主題有關(guān)。
再有就是現(xiàn)在聊的諾蘭導演,他從處女座《追隨》開始,每一部作品都貼上了懸疑,解構(gòu),燒腦,等標簽。
包括這次最新的《敦刻爾克》,我們其實獵奇的,是諾蘭如何把一部真實題材的故事,拍成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而《敦刻爾克》也再一次證明了,不管什么題材放到諾蘭手里,都能成為一部扣人心弦諾式電影。
總結(jié)下來,諾蘭比較出名的敘事解構(gòu)手法,大致是這樣的:
打亂所有敘事結(jié)構(gòu),穿插不同時空的段落,故意混淆視聽,形成諾式解構(gòu)奇觀電影。
輪回式,碎片式,揭秘式敘事手法,不斷把觀眾一步步往坑里帶,最終揭曉謎底那一刻,雞皮疙瘩掉滿地。
敘事手法利用夢境分割不同時空,回旋上升,時間也因此在夢境界層重新定義,而開放式的結(jié)局,到現(xiàn)在依然分成真實派和夢境派在激烈討論。
陸海空三段敘事,一周,一天,一小時,諾蘭重新打散,編排。用極簡代替了極繁。
“極簡”。很多人觀看后不滿意的地方也在這里,少了復(fù)雜繁瑣的燒腦敘事結(jié)構(gòu),還是曾經(jīng)的諾蘭嗎。
在設(shè)計角度學來說,極簡,不意味著簡單。
其實對于導演來說,他們自己也在突破自己玻璃天花板,他們自己也不想總在一個敘事概念來回轉(zhuǎn)悠。
所以諾蘭這次選擇了一次真實歷史事件,選擇了相對不那么復(fù)雜的敘事結(jié)構(gòu)。
諾蘭為何做如此選擇,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問題:諾蘭導演風格如此獨樹一幟。為什么從來得不到獎項的青睞?
換句話說,諾蘭為何從來沒拿過關(guān)于導演的獎項,甚至,連最佳導演提名都沒有?
這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懸疑電影的神級祖師--希區(qū)柯克。
早期的諾蘭,被很多人說到,他是站在希區(qū)柯克肩膀上的人。當然,現(xiàn)在的諾蘭已經(jīng)擺脫了大師的影子,自立山頭。
很有趣的是,希區(qū)柯克一生,只拿過一次紐約影評協(xié)會最佳導演,之后就再也沒拿過任何導演有關(guān)的獎項。
但如今希區(qū)柯克儼然成為電影藝術(shù)大師。這是諷刺呢,還是宿命呢。
無獨有偶,同為把懸疑推上巔峰的諾蘭,至今也從沒得到過任何電影節(jié)獎項的殊榮。(當然,諾蘭還年輕,或許從《敦刻爾克》開始,有所改變)
這或許正是諾蘭經(jīng)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軟肋。諾蘭的電影形式和敘事手法,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但也是他始終繞不過門檻。
往往我們都會說,一部電影的核心,是故事,是人物。但我們不會說,一部電影的靈魂,是他的敘事手法,是他表達的方式。
這也正是電影里技術(shù)歸技術(shù),藝術(shù)歸藝術(shù)的分類。電影節(jié)或者電影學院派的評判標準,往往就是要把電影的技術(shù)與藝術(shù),分隔開來。
因此大家也能看到,經(jīng)常極其賣座的大片,在電影節(jié)上,都幾乎顆粒無收。諾蘭的電影,在技術(shù)方面,拿過很多殊榮,比如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等。
但在電影藝術(shù)方面,除了《蝙蝠俠2》的希斯萊杰拿過最佳男配,就再也沒有任何瓜葛了。
諾蘭的電影,始終著迷或集中在故事的邏輯上,故事的形式解構(gòu)上,以及故事后期的表達方式上。而忽略了電影的主題的升華,人物的內(nèi)心轉(zhuǎn)變,以及角色之間對白藝術(shù)性的考究。
比如《盜夢空間》,人物之間的對白都通俗直白,直指每一次任務(wù)。而最具能發(fā)掘人物內(nèi)心的主角小李,最后也只能犧牲人物內(nèi)心的深挖,而放在懸疑結(jié)尾上。
再比如《星際穿越》,父女之間的情感是最好做文章的,但很可惜,最后父女相見的對話,實在讓人汗顏。。。
再來現(xiàn)在的《敦刻爾克》,索性這一次對白寥寥無幾,用音樂去襯托人物和環(huán)境,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大膽的實驗。
對于是諾蘭粉絲的大聰來說,當然很是喜歡和新鮮。但客觀去評判的話,大聰心里卻是五味雜陳,總感覺這樣的表達,還是多少會讓人物變得扁平化,歷史史詩感欠缺。劇情緊張真實,但不讓人升華。
畢竟,對白,動作,表演,才是表達人物內(nèi)心最好的方式。音樂,形式,氣氛,都是抽象化的表達。不一定每個人能切身感受。
但是,把這些種種上升到藝術(shù)層面,又何嘗不可呢。這或許正式諾蘭要嘗試改變的原因吧,回歸到電影藝術(shù)議題上來,用更貼近傳統(tǒng)的方式,去拉近電影藝術(shù)的表達。
諾蘭在采訪中也提到,《敦刻爾克》是自己在50歲之前,送給自己的禮物。
大聰也希望,諾蘭能憑借《敦刻爾克》,拿到一份專業(yè)獎項認可的殊榮。通俗點說,奧斯卡,你是否可以考慮給諾蘭一個小金人,或者提名了?
至于諾蘭什么時候能真正拿到,大聰相信,諾蘭如果保持現(xiàn)有的水準,再不斷進化突破,那小金人捧在手,那就遲早的事。
從橫向上看,《敦》在電影的長河里,又擺在了什么位置呢?
很顯然,《敦》并不想乖乖的被大家貼上“戰(zhàn)爭題材”,“改編自真實故事”等標簽。他更愿意注入“懸疑”,甚至是“體驗”,“實驗性”等新詞匯。
而《敦》在這方面做得不錯。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人類歷史上最經(jīng)典難忘的一次事件,人盡皆知。因此《敦》采取了先入為主作為開篇。老實說,猜到了。
《拯救大兵雷恩》的開場,就展現(xiàn)了人類戰(zhàn)爭歷史最偉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zhàn)--諾曼底登陸。這一開場讓觀眾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迅速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絕望。
《拯救大兵雷恩》經(jīng)典的開場,之后被大家津津樂道。自從《拯救大兵雷恩》之后,好萊塢甚至全世界商業(yè)主流電影,都傾向沿用此套路。
比如大家熟知《復(fù)聯(lián)》系列,《碟中諜》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在電影開場,先來一段任務(wù)或打斗,刺激一下感官。
因此,《敦》的開場,并不新鮮。
但影片后面的穿梭與解構(gòu),以及擁有鮮明諾蘭式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從一開始被代入的觀影情緒,一直保留到了最后。
或許《敦》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直指人心的選擇,沒有《獵鹿人》那樣如此深沉的批判和反思,沒有《野戰(zhàn)排》那么冷酷和反諷。
也可能,《敦》在戰(zhàn)爭題材電影的洗禮中,最終會被淪為“體驗”派,“感官”派,“實驗”派。
但這可能就是《敦》的魅力所在:獨特,驚嘆,窒息。
所以我還是覺得,《敦》在戰(zhàn)爭題材片中,絕對能站穩(wěn)腳跟。而到了懸疑題材,真實故事改編題材,依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說了這么多,那《敦刻爾克》到底是不是諾蘭至今最好的電影,真的要聊這個,大聰還是覺得《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更讓人著迷!
相信有部分的人,還不太了解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始末。其實在真實事件中,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是處處充滿懸疑的。
這次大撤退,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偉大奇跡,也是盟軍和納粹的歷史性轉(zhuǎn)折點。
德軍在1939年9月1日清晨,以閃電戰(zhàn)攻勢迅速入侵了波蘭。而英法聯(lián)軍雖然2天后對德宣戰(zhàn),但實則站而不戰(zhàn),聯(lián)軍當時只是守在法國東北處的馬奇諾防線上。
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nèi),波蘭就完全被德軍收歸。而英法聯(lián)軍依然紋絲不動。
1940年5月,德軍變本加厲,出動136個師,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
此時英法盟軍不能再坐視不管了,眼看火燒眉毛,不妨也得防。只能被迫和德軍交戰(zhàn)。
本來盟軍出師就不利,而且還對德軍戰(zhàn)術(shù)的判斷,出現(xiàn)了嚴重性的失誤。導致盟軍被德軍AB兩軍團夾擊。說白了,盟軍就像夾心餅擠壓一樣,一路被迫撤退到了法國北部的臨海城市,這個城市的名字就叫敦刻爾克。
也就是說,夾心餅干里的40萬盟軍,背朝大海,面朝德軍,而且被德軍切斷所有補給,活生生的四十萬軍,被團團包圍,此時德軍的坦克,離盟軍不到20公里。
從時間軸來看,從1939年到9月到1940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英法聯(lián)軍本可以積極備戰(zhàn),積極進攻。但卻被德軍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的戰(zhàn)術(shù),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的武器,以及蓄謀已久的計劃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只能淪為被德軍宰割的羔羊。
但是,第一次奇跡來了?;蛘哒f,謎一樣的事件,發(fā)生了。
5月24日。就在眼看德軍坦克馬上全殲盟軍的時候,就在英國已經(jīng)準備好悼念這四十萬戰(zhàn)士的時候。德軍元首希特勒,下了一個至今都匪夷所思的命令:停止進攻。這是二戰(zhàn)史上謎一樣的決定。
一直到現(xiàn)在,陰謀陽謀都眾說紛紜,各方學派的歷史學家,軍事家都在討論研究,為什么當時希特勒在甕中捉鱉的情況下,下達了德國陸軍停止進攻盟軍的命令。
到現(xiàn)在,認可度比較大的,大概有三種原因:
第一是當時德軍長時間大規(guī)??焖僮鲬?zhàn),消耗過大,補給沒跟上,因此不得不做出了停止進攻的決定。
第二是因為當時希特勒視察德軍陣地的時候,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格林,一直鼓吹自己的空軍所向無敵,隨時都能殲滅盟軍,不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的陸軍,飛機投擲炸彈,就能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
在電影中,盟軍的軍官們,也是這么分析的。
第三個原因則比較滑稽,有學者認為,在作戰(zhàn)當中,德軍給到陸軍司令和希特勒的作戰(zhàn)地圖,是過時的敦刻爾克周邊地形圖。
過時的地圖顯示,幾乎敦刻爾克周邊都是沼澤和低洼地帶,坦克進去無疑沒辦法作戰(zhàn),反而會造成戰(zhàn)況逆轉(zhuǎn)。
經(jīng)過各方面考量,希特勒下達了陸軍停止前進的命令。
而其實在當時的敦刻爾克周邊,雖然會有沼澤和低洼地帶,但遠沒有過時地圖顯示的那么多。
講真,如果當時希特勒沒有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如果德軍坦克直接進攻敦刻爾克,如果盟軍主力軍隊被殲滅,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是人。因此甚至有史學家推斷,四十萬盟軍當時是歐洲戰(zhàn)場的主力軍,如果當時四十萬主力軍沒有了,歐洲甚至整個世界,都可能淪為納粹的階下囚。
但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德軍把掐在盟軍脖子上的手,松開了。差點窒息的四十萬盟軍,反而有了奇跡般的喘息機會。
于是,英國首相丘吉爾馬上宣布執(zhí)行代號為“發(fā)電機行動”的任務(wù),動員英國幾乎所有的軍用民用船只。目的是把困在敦刻爾克沙灘的四十萬盟軍,撤回到英國本土。
1940年5月27日,撤退任務(wù)開始。當時擺在盟軍面前,有三條撤退路線,分別為如圖A,B,C三條路線。
A線最短,但因為已經(jīng)是德軍控制范圍,如走A線,必死無疑。
B線中等長度,但德軍已經(jīng)早早埋下無數(shù)水雷,如果花時間排除水雷,就會沒時間撤退。
C線最長,是A線兩倍,走C線,恐怕時間也來不及。
俗話說,如果兩個選擇都是壞的,那只能選擇相對沒那么壞的。
最終,盟軍選擇走C線。
在撤退開始的頭兩天,奇跡又再次發(fā)生了。應(yīng)該這么說,老天爺,眷顧了盟軍。
從第一天開始,德軍的飛機就裝滿彈藥,起航到敦刻爾克執(zhí)行轟炸任務(wù)。
但自從希特勒停止陸軍前進之后。敦刻爾克沙灘就開始大霧彌漫,飛機起飛之后,炸彈無法精準打擊,最后德軍飛機只能徒勞而反。這寶貴的2天撤退,又給盟軍一次寶貴的時間。
但好景不長,到第三天開始,敦刻爾克上空變得晴朗,德軍的俯沖轟炸機整裝待發(fā),飛往目的地準備轟炸,而英國皇家空軍,也開始保衛(wèi)這一次大撤退任務(wù)。
這一次,奇跡又一次展現(xiàn)。
由于盟軍撤退的地點,是敦刻爾克沙灘,德軍投擲的炸彈,墜落在柔軟的沙灘上,爆炸威力遠不如投擲在硬面路那么有威力。側(cè)面造成了盟軍損失相對沒那么嚴重。
在撤退中途時間里,希特勒再次讓陸軍進攻,但這時候盟軍已經(jīng)做好了強有力的防御,能抵御德軍路面進攻一段時間,給大部隊撤離補充給多時間。
就這樣,將近十天的大撤退,動用了933艘船只,原先只計劃撤退3-4萬人,但總共成功撤回了33萬多人,從撤退角度來看,是一場奇跡的成功。
但撤退期間,仍有9.8萬人堅守在了敦刻爾克戰(zhàn)線,死的死,俘的俘。
而因為這次撤退,盟軍損失了大量的武器,大量的軍需。但正像前面所說的,戰(zhàn)爭成敗關(guān)鍵因素是人,撤回的33萬多的軍人,都是經(jīng)歷了磨難升級的戰(zhàn)士,成為日后打敗德軍的歐洲主力軍。
而德軍方面,因為一次錯誤的決定,連鎖反應(yīng),但在當時看來,也算是戰(zhàn)績不錯,德軍收貨了大量盟軍的軍備,和4萬多法軍俘虜。
因此,客觀來說,盟軍是不敗而敗,德軍是勝而不勝。
“以下解析會深度劇透,請謹慎往下拉!”
“以下解析會深度劇透,請謹慎往下拉!”
“以下解析會深度劇透,請謹慎往下拉!”
前面提到,敘事手法極簡不代表簡單,極簡里面,其實有很多隱藏的關(guān)鍵點,以及很多隱晦的信息。
刻爾克大撤退在諾蘭的手里,交錯了時空,添加了懸念,營造了真實。
從電影畫面第一秒開始,并不運用空鏡,也不運用定機位拍攝,而是幾位英國士兵,游走在敦刻爾克的小城街道里,而且有一位士兵的動作特別大,好像是剛站起來。
不要小看這個剛開始的運鏡,這種突如其來的畫面,給人感覺是觀眾剛剛穿越到了現(xiàn)場,而這個現(xiàn)場正好有幾位英國士兵在游走。
這種第一視角的表達方式,真實到?jīng)]有距離,并沒有給觀眾準備觀影的機會,而是直接拉你進入這一刻。這種代入感,在IMAX影院里感受,更加強烈。
緊接著一場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英國士兵只剩最后一個,也就是本片的男主。男主在逃到沙灘的時候,差點還被法軍盟友誤殺。
那么第一個懸疑點就來了,到底那些英國士兵一開始,是被法軍誤殺,還是被德軍掃射?
影片中幾位英國兵,他們肯定是接到通知,前往沙灘撤退,他們還游走在街道,尋找水源食物,很明顯他們已經(jīng)掉隊迷路了,或者他們的隊在交戰(zhàn)中打到只剩他們幾個。
而此時他們正好在德軍和法軍交戰(zhàn)處,根據(jù)劇情,他們被襲擊后,主角還小跑了一段路,才跑到法軍的防御區(qū),才被法軍差點誤殺,而且他跑的建筑周圍,和他們之前被襲擊的建筑不是同一個地區(qū),因此斷定主角沒有在同一個區(qū)域兜圈子。
所以他們之前被襲擊,應(yīng)該是在德軍的控制范圍,并且被發(fā)現(xiàn)了,所以遭到了襲擊,而主角正好三急,幸運逃脫,并逃對了方向,跑到了沙灘。
主角逃到沙灘后,電影出現(xiàn)字幕“THE MOLE ONE WEEK” (碼頭,一周)
根據(jù)真實撤退,撤退行動總共維持了10天左右,所以主角抵達時間,應(yīng)該是在撤退進行了1-2天后。
當主角進入到沙灘,有很多士兵和主角穿戴幾乎一模一樣,發(fā)型幾乎一摸樣,臉型幾乎一摸一樣,而且經(jīng)常被打得灰頭土臉,這時候就會出現(xiàn)觀影的一個大問題:臉盲。
這不光是我們自己同胞會臉盲,我問了很多國外白人朋友,他們自己都說,除了搖滾歌手Harry Styles,其他都是新人小鮮肉,他們自己也會臉盲。
在這就不得不先簡單介紹在mole環(huán)節(jié)中,關(guān)鍵的三個角色(是不是臉盲)。
主角費昂.懷特海德,飾演一名二等英國士兵。MOLE這條線,基本以他的視角呈現(xiàn)。
法國士兵,阿紐林.巴納德飾演。
高地炮兵炮兵,歌手哈利.斯泰爾斯(Harry Styles)飾演。
具體的MOLE一周的走向,應(yīng)該是這樣:
主角和一群英軍士兵,游走在敦刻爾克街道,遭到突襲,最后只剩主角,主角幸運逃脫來到沙灘。
在上廁所的時候遇到了法國兵,法國兵正在掩埋英國兵的尸體,而被埋的英國兵的整套服裝,已經(jīng)被法國兵穿身上。主角看到他,以為法國兵就是英國兵。
于是他們開始同行,很多人會疑問,他們干嘛不聊天,為何如此少對白。其實這并不會不自然,反而很真實。
大家試想一下,在一個極為壓迫的環(huán)境,在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時刻,在一個連水都喝不上一口的處境下,誰還有空聊天,難道開場要自我介紹然后聊聊天氣嗎?
此時的碼頭,正好有一批傷員要登船,要登上國際紅十字的船離開。不巧,這時候正好來了一場空襲。
之后主角和法國兵,正好遇到有一名傷員,他們迅速偽裝成抬傷員的醫(yī)護兵,趕往登船點,想借此方法離開。
但愿望總是美好的,他們雖然把傷員送上船,最終還是被趕下了船。主角和法國兵下船以后,并沒有返回碼頭,而是躲在碼頭下面,等待有機會偷溜上船。
按照1925日內(nèi)瓦協(xié)議,只要有紅十字標志,戰(zhàn)爭雙方都不應(yīng)該對救助組織進行攻擊。然而德軍卻違反這一協(xié)議。直接把紅十字船炸了。
紅十字船上的英軍士兵,屬于高地炮兵團,他們只好棄船,跳入海里,這時主角正好拉了一把某位炮兵團士兵,好讓他上到碼頭。而這位炮兵士兵,就是歌手哈利飾演的炮兵。
就這樣,MOLE三位角色開始在一起。主角和法國兵靠著炮兵的安插,成功混進了炮兵團,登上第二艘戰(zhàn)艦,準備撤回英國。
他們登上戰(zhàn)艦后,法國兵一來擔心自己被揭穿,二來擔心船再次被擊沉,沒有進船艙,而是站在甲板上。主角和炮兵則進入船艙找吃的和喝的。
果然,他們沒有那么幸運,戰(zhàn)艦出港沒多久,遭遇了德軍的水雷,船被擊中,迅速下沉。
躲在甲板上的法國兵,在跳水那一刻,還不忘給困在船艙的英國兵開閘門。此舉表明法國兵其實人很善良,只是不太想面對殘酷的戰(zhàn)爭而已。
主角和炮兵,因為法國兵打開閘門,死里逃生,游出下沉的戰(zhàn)艦,而他們想爬上一搜救生船,卻被拒絕,理由是救生船已經(jīng)人滿為患,沒辦法再加士兵。
而這艘救生船就坐著那位法國兵,法國兵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扔下了一條繩子,好讓主角和炮兵拉著救生船的繩子,跟著一起回到岸上。
回到岸上之后,三人已經(jīng)精疲力竭,但還是要找回英國的方法,這時他們又遇到了一隊炮兵團。這一隊炮兵團發(fā)現(xiàn)一艘擱淺的漁船,他們正準備趕過去,于是三人成功加入了這支隊伍。
等他們到了那艘擱淺的船以后,他們只有耐心等待海水漲潮,好讓他們成功脫險。而此時漁船的主人返回,是一位荷蘭人,這艘漁船是荷蘭漁船,也是來執(zhí)行大撤退任務(wù)的。
而此時德軍發(fā)現(xiàn)了這艘船,他們想用遠距離射擊,把這艘漁船打穿,好讓這艘船不能成功出航。
荷蘭船長這時建議要減輕重量,好讓漁船更快重新借著浪潮起航。
而這時正是人心大考驗的時候,本來主角,法國兵,炮兵這三位主角,經(jīng)歷了幾次脫險,應(yīng)該建立了很好的關(guān)系,但此時炮兵卻懷疑法國兵是德國間諜,因為從頭到尾沒說過一句話,炮兵讓法國兵下船,以減輕重量。
主角見狀力挺法國兵,而炮兵卻不依不饒讓法國兵開口說話。這時法國兵不得不承認他是法國人。
此時英國士兵見狀,覺得英軍優(yōu)先原則,還是必須讓法國兵下船。而主角依然力挺法國兵。炮兵此時忍無可忍,并告訴主角,要么他下去,要么你下去。
主角在這場人性對決面前最終也別無選擇。他只能說:“我要回家,但你們這么做不對?!?/span>
眼看法國兵就要被轟下船,但因為漲潮,船成功從擱淺回到海水中,船長見狀啟動引擎。而德軍的射擊更為猛烈,把船體打出很多的洞。
士兵們見船可以成功行駛,也不管法國兵了,開始用身體堵著槍洞口,好讓船不要下沉。
但這艘漁船實在被打出太多的洞口,船體不斷在往下沉,再怎么堵也無濟于事。大家只能再一次棄船。而法國兵因為聽不懂英文,聽不懂棄船命令,還在傻乎乎的堵洞口。
這時炮兵在棄船那一刻,反而去告知法國兵,要棄船了,法國兵才反應(yīng)過來。但為時已晚,法國兵最終沒能逃離這艘漁船。
法國兵,卒。
主角和炮兵,則成功棄船,并被正好趕來的“月光石”漁船救上。并在當天晚上,返回到英國本土,搭上火車。
這是海上以“月光石”漁船解救敦刻爾克的一條線,歷時為一天。角色大概有四位。
“月光石”船長,由馬克.李朗斯飾演。
船長兒子,由湯姆.格林-卡尼飾演彼得。
船長小幫手,由巴里.基奧漢飾演喬治。
英國“懦夫”士兵,由和諾蘭連續(xù)合作了五次的基里安.墨菲飾演。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任務(wù)幾天后,英國政府開始征用民用漁船,去敦刻爾克解救更多的士兵。
而月光石船長不想自己的船被征用,他想要自己去拯救被困士兵,于是私自出航。他的兒子和小幫手也跟隨而去。
船開出海后,遇到了一艘被擊沉的英軍戰(zhàn)艦,戰(zhàn)艦還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上面坐著巴里飾演的英國“懦夫”士兵。
“懦夫”士兵被救上來以后,讓船返航,不要再去人間煉獄般的敦刻爾克。而船長當然不管,堅決要去解救更多的士兵,于是“懦夫”士兵和船長,開始從口角爭執(zhí),延伸到了肢體沖突。
很不幸,在沖突中,小幫手被不小心推倒并撞到頭部,受傷極為嚴重。但換來的是“懦夫”士兵的消停。
也就在這時,他們看到空中有一架英國戰(zhàn)機被擊中,并迫降在海上,他們馬上趕過去,救上了那位飛行員。
飛行員被救上來以后,他們繼續(xù)前往敦刻爾克。
快到敦刻爾克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艘英軍搜雷船,此時上空正好有德軍的轟炸機,把英軍掃雷船擊沉,而英軍掃雷船邊上,正好又是從碼頭出航的那艘荷蘭漁船,主角和炮兵他們正準備棄船逃跑。
就這樣,“月光石”船救上了不少掃雷船的士兵,也救上了主角和炮兵。并開始返回英國。
而這時很不幸的事情是,在之前“懦夫”士兵和船長肢體沖突中,不小心被推倒撞傷的小幫手喬治,由于傷勢過重,卒。
在“月光石”船出海的當天下午,英國皇家空軍三架飛機編隊,去護航敦刻爾克撤退任務(wù)。
角色一共有三位,分別是:
湯老濕,湯姆.哈迪,幾乎整部電影用眼睛在表演有木有!最后著實被湯老濕感動了一把,整部電影最英勇的戰(zhàn)士,沒有之一。
另一外飛行員是由杰克.勞登飾演。
還有一位飛行員,是隊長,從頭到尾只有聲音,沒有露臉(慘)。
三架飛機,在去往敦刻爾克途中不久,就遭遇德軍戰(zhàn)機,開始第一輪交戰(zhàn),而第一輪交戰(zhàn)中,從未露臉的飛行編隊隊長,就陣亡了。
之后湯老濕和飛行員還找到了飛機墜機的海上坐標,以及記錄了墜機大概時間。
湯老濕在第一次交戰(zhàn)后,被敵軍還打中了機身,所幸只是壞了飛行讀取油量的表盤,只能靠另一位飛行員讀取油量數(shù)據(jù)。
接著他們遭遇了第二次交戰(zhàn)。很不幸,飛行員被擊中側(cè)翼,不能再繼續(xù)飛行。但由于海面風浪很小,飛行員選擇飛機迫降在海面上。
飛行員迫降后,一度打不開駕駛艙天窗,而此時,“月光石”號船只,正好在飛行員迫降的該水域,月光號船長成功救下了飛行員。
這也是月光號救了之前“懦夫”士兵后,救的第二位英國士兵。
這時,空中只剩下湯老濕。湯老濕繼續(xù)追擊德軍戰(zhàn)機,打掉了德軍又一架戰(zhàn)機后,湯老濕計算下油量,感覺需要返航了。
而此時德軍又出動了新的轟炸機和戰(zhàn)斗機,湯老濕做了一會心理斗爭,決定不返航,繼續(xù)戰(zhàn)斗,保衛(wèi)海上返航部隊。
但畢竟敵多我寡,湯老濕很難以一敵三,(一般一架轟炸機會有左右戰(zhàn)斗機護航)。德軍的轟炸機成功投擲了炸彈,炸毀了掃雷船,而這艘掃雷船的部分船員,正好被“月光號”和其他的民用船救上,包括也救上了主角和炮兵在的荷蘭漁船。
湯老濕最終還是把轟炸機擊中,讓載滿士兵的民用船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害。而湯老濕自己利用后備油量,飛到了敦刻爾克沙灘。
飛到敦刻爾克后,湯老濕的飛機已經(jīng)沒有任何油量,飛機引擎停止了轉(zhuǎn)動,湯老濕在這種情況下,靠著飛機的滑翔,還打下了一架德軍的戰(zhàn)機。敦刻爾克沙灘的士兵,一陣歡呼,鼓舞了士氣。
最后,湯老濕沒有選擇跳傘逃生,而是把飛機迫降在德軍控制范圍的區(qū)域,燒毀了飛機,而湯老濕則成了德軍的俘虜。兇多吉少。
諾蘭借助著陸海空三個區(qū)域,再用一周,一天,一小時的時間坐標,混合解構(gòu),重新構(gòu)架出了獨特的視聽效果。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緊張程度得到疊加,也塑造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撤退行動。
但不得不說,緊張氣氛雖然出來了,但卻打破的每個事件的情感醞釀,并造成了每條故事線的模糊。
尤其是空中一小時的片段,諾蘭其實是想把每一次交戰(zhàn),和陸上的逃生,海上的脫險并成一條情緒線,情緒線并成功了,確實看了讓人很緊張,但感情線卻被打斷了。
比如湯老濕在打掉德軍戰(zhàn)機以后,發(fā)現(xiàn)了有新的德軍轟炸機,然后在糾結(jié)自己要不要返航,而這時候劇情切回到了陸上,然后又切回到海上。
這樣的情感打斷還有好幾處,只能說,諾蘭為了營造情緒和氣氛,割斷了很多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線。這樣做其實沒有對錯,只有導演自己本身的選擇罷了。
畢竟《敦刻爾克》是一部群演戲,每個人的戲份本來就不多,再加上短短的100分鐘,還要把陸海空三段時空發(fā)生的事情交代清楚,已經(jīng)很不容易。
在湯老濕超額完成護航任務(wù)之后,湯老濕本來要跳傘,跟著大部隊一起返回英國,但湯老濕沒有這么做,他選擇降落飛機,再把飛機燒毀。
大聰個人認為,湯老濕覺得如果自己跳傘,就會造成飛機無控制自由滑翔,很有可能會飛到居民區(qū),對地面的建筑和人員造成傷亡。
另外,湯老濕可能還會擔心飛機因為是完整的,并沒有損傷,自己棄機跳傘,飛機墜落萬一損壞不完整,落入德軍手里,空中軍事機密科技就會間接落入德軍手里。要知道,當時英國的“噴火”戰(zhàn)機,比德軍的B109略勝一籌。
當然,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影片要升華嘛,湯老濕如果跳傘,和大部隊一起撤退,就達不到那種英勇就義的感覺。
但不得不承認,影片劇情這么涉及稍微有些牽強,因為畢竟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事件。比如湯老濕在準備跳傘的時候,就把燃燒彈點燃,然后讓飛機對著海的方向飛,自己再跳傘,和大部隊打道回府。
畢竟在戰(zhàn)爭時期,皇家空軍飛行員是極為珍貴的,一位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飛行員,更是極為稀有的。
在影片最后,主角和炮兵上火車回軍營報道前,英國民眾在兩旁,像英雄般歡迎士兵成功撤回,遞上食物,水,毛毯。
其中就有一位老人,從頭到尾沒有抬頭,只是一個勁的遞毛毯。
最后,這位老人伸手去摸了摸主角的臉。很傷感,很復(fù)雜。
炮兵上到火車的時候,留下了淚,因為他羞愧的覺得,老人情愿不抬頭,也不愿意看到他們。因為這次撤退,根本就不是勝利。
老人到底瞎沒瞎?這里其實是開放式的理解。
傾向于老人眼睛是瞎的,當然可以,因為他遞毯子的時候,有用手去摸主角的臉,他這種舉動應(yīng)該是想記住士兵的臉,記住這一刻。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炮兵說的,老人覺得這一次撤退其實就是一次失敗,不管如何粉飾,不管這次撤退如何成功,但始終是打敗了才撤回來,因此實在沒有辦法正視這些回來的士兵。所以老人選擇不抬頭,只用手去輕輕觸摸這些年輕的士兵。
電影中一些橋段映射的含義,其實很好理解,比如在荷蘭漁船爭執(zhí)那段,炮兵威脅法國人下船,反映了人為了活下去的掙扎。
比如湯老濕最后選擇被俘虜,反映了湯老濕夠帥夠英勇。
但“月光石”小幫手在沖突中意外死亡,也是電影中最意外的存在,甚至有些突兀。
大聰一直想不明白電影這樣設(shè)計,要表達的是什么。后來二刷三刷以后,漸漸明朗了喬治死的意義。
在喬治受傷的時候,也就是彼得知道喬治眼睛看不見的時候,“懦夫”士兵有詢問喬治傷勢如何,彼得這時有些生氣,告訴他喬治現(xiàn)在很不好。
但當喬治死了以后,“懦夫”士兵有跑過來關(guān)心的問,那個小男孩,還好嗎?
船長兒子彼得想了一會,說,他沒事。
仔細回想整部電影,英國民眾一起幫忙撤回英軍士兵,但死的只有喬治嗎,當然不是,在真實歷史里,英國民眾在這次撤退任務(wù)中,一樣有犧牲。
如果把喬治這個人物代表英國民眾之一,電影安排喬治死去的隱喻,就會明顯很多了。
代表著英國民眾之一的喬治,去拯救困在敦刻爾克的士兵,因為他們是保衛(wèi)家園的實力,必須拯救。
而此時這些士兵自己有些也很迷茫,也開始害怕,比如“懦夫”士兵就是代表之一,而喬治的死,正是間接死在了這位士兵的手里。
換個層面理解,正是英國民眾為了這些英國士兵,不得不做出的犧牲。因為士兵的撤退,所以會有民眾要無辜的死去。
而彼得代表活著的英國民眾,轉(zhuǎn)達了對士兵的意思,從一開始的他很不好(我們不想去救你們這種“懦夫”),到他沒事了(我們和你們一起共存亡)。
這一層面的隱喻,十分晦澀,而且大聰覺得,并沒有達到最佳效果。不知道小伙伴們是不是這么理解的。
很遺憾,電影中的人物和劇情,都不是真實事件,但雖然這樣,還是多少能找到一些人物原型和出處的,有一些段落,則是聽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的。(資料收集自采訪與相關(guān)維基)
影片一開始,空中散落大量的招降單,在歷史中是真實的,只是用了黑白印刷,并不是有顏色的,畢竟戰(zhàn)爭年代,還是省點彩色油墨比較好。
另外,還有其他沒有圖形只有單純文字的招降單,文字寫著會受到人道主義待遇之類的話語。
在英國海軍征用私人民用船只時,一開始確實只是征用船只,由海軍來駕駛?cè)コ坊厥勘笥\姶瑔T嚴重不足,只能號召英國船主自己開船去敦刻爾克參與救援。
湯老濕飾演的飛行員,人物原型取自二戰(zhàn)期間,一位很出名的新西蘭飛行員Alan Christopher Deere,這位飛行員在敦刻爾克撤退任務(wù)中,成功擊落了好幾架德軍的B109,但在到達敦刻爾克的時候,Alan被德軍擊中,迫降到敦刻爾克上方的比利時海灘上,并被當時一名士兵救出。
此時Alan頭部受了輕傷,借著比利時盟軍的車,重新開回到敦刻爾克,而在登船回英國途中,被士兵罵:你到底在哪里?
這句話正好也出現(xiàn)在影片中士兵對飛行員的話。
而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段時間,士兵確實不止一次吐槽自己的空軍,沒有盡到權(quán)力保駕護航。
在電影中,有人脫下裝備,想親自游過這個海峽,在真實歷史中,確實有一些士兵真的這么干過,但卻沒有人成功,畢竟敦刻爾克到英國,并不是最近距離,最近距離應(yīng)該是加來到多佛。也就是俗稱的“英吉利海峽”。
歷史中倒是有很多游泳健將和冒險家,成功穿越過英吉利海峽,但那是食物充足,溫度季節(jié)適宜,并且有船只照看情況下完成的。
如果從法國加來游到多佛,一般需要連續(xù)游泳十幾個小時。
在真實撤退歷史里,總體來說雖然很有秩序,但是確實發(fā)生了電影中互相爭搶“船票”的故事。有些士兵甚至拿槍護指,引發(fā)激烈對峙?,F(xiàn)在采訪回當時做這些事情的士兵,他們都非常慚愧。
丘吉爾在敦刻爾克撤退取得勝利以后,對下議院發(fā)表了演講,演講的內(nèi)容比電影最后要更長。但最精彩的也是電影那幾段。
以下節(jié)選了丘吉爾對英國決戰(zhàn)到底的排比句演講:
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即使已經(jīng)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tǒng)治的種種罪惡機關(guān)的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zhàn)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zhàn),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zhàn),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zhàn);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wèi)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zhàn);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zhàn);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zhàn);我們將在山區(qū)作戰(zhàn);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饑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xù)戰(zhàn)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shù)臅r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其實,沒看電影之前,大聰已經(jīng)對諾蘭版《敦》有過無數(shù)的想象,想象著諾蘭如何運用復(fù)雜的表現(xiàn)手法,去展開這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想象著諾蘭到底在電影中留了多少懸念,讓觀眾慢慢解密....
如果從想看諾蘭式電影的角度來說,這部《敦刻爾克》,會讓人多少有點小失望。雖然物有所值,但并不物超所值。
在看電影結(jié)尾的時候,男主從火車上醒來,大聰一度錯覺,難道!這是一場夢?難道,主角其實已經(jīng)死在了敦刻爾克?
如果電影真的這么拍,會有多奇妙呢?!
如果電影的重心,不是放在陸海空這三時空的情節(jié)上,而是專心的放在主角身上,經(jīng)歷著主角的一切。而主角又是一位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人,于是產(chǎn)生了嚴重的幻想癥,以及迫害癥,在反反復(fù)復(fù)之中,主角在火車上醒來,也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回到了英國,回到了家。
那這樣子的架構(gòu),是不是更過癮?!
當然,這也是大聰自負的隨便胡思亂想而已?,F(xiàn)在的《敦刻爾克》,已經(jīng)很好。
如果只單純從觀看一部電影的角度來說,《敦刻爾克》絕對是上乘之作,視聽上也絕對會超出你的預(yù)期。
《敦刻爾克》已經(jīng)不是值不值得看的問題,是你要去選擇進電影院看多少遍的問題。
不得不說,影片二刷三刷以后,發(fā)現(xiàn)諾蘭確實在嘗試不斷自我超越,但相比于那些已經(jīng)沉淀在?
無聊是真無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這個牛逼至極的結(jié)構(gòu)足夠諾蘭及其粉絲吹上十年的,也夠電影學院學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時間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還能玩出新花樣真是不得不服。就憑諾蘭對時間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個當代大師的位置。
期待看戰(zhàn)爭敘事人性情懷的觀眾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點更在重現(xiàn)撤退的慘痛與殘酷。三個視點,三條交織的時間線,有英雄主義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優(yōu)點是主觀與客觀鏡頭的轉(zhuǎn)換剪輯,無論空戰(zhàn)還是逃生,都在轉(zhuǎn)換中營造出了精彩的緊張感。Hans Zimmer的配樂也功不可沒。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還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來,imdb上諾蘭粉都已經(jīng)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為追捧一個導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愛的還是湯老師,依然帶著面罩沒什么屁話,一如既往fuckable
不懂干嘛都說當懸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寫實的戰(zhàn)爭片。那些講拍出盜夢空間感覺的朋友,我合理懷疑你兩部電影都沒看過。
你們逃走了三十萬,成就了一個非凡的行動;我們僅僅南京就歿了三十萬,在中國人的歷史面前,再大的IMAX屏幕和音響,都微不足道。
多線敘事的優(yōu)缺點在這里都很明顯:成功撤退是史實,故事的懸念就不能用結(jié)局來制造了,三條線如何交匯才是重點;而在幾個故事中來回切換次數(shù)多了,吸引力到后來遠不如開頭,只能通過回到諾蘭最喜歡和擅長的——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孤膽英雄的奇跡等等來激發(fā)情感,所以戰(zhàn)爭背景比較模糊,當是冒險求生片吧
的確是尊重了史實,這也導致主線只是了無新意的流水賬,拯救觀感全靠一手諾蘭式“偽震撼”:用夸張極端的音效+BGM+運鏡堵塞觀眾的大腦,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強行把20分的劇力在感官上虛高到90分。同時本片在表達上又極度匱乏,對人與戰(zhàn)爭的思考幾乎完全沒有,可以說是外強中干到了極致。
我預(yù)測,這將是2018年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導演的片子。諾蘭大神功課做得足啊,學習了《黨同伐異》《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獄》《扒手》《恐懼的代價》,所以拍出了《敦刻爾克》。因為視聽語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講得好。hope與home,愿每個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審視當下,珍惜和平。
影片絕對是諾蘭的一次個人化表演!三條不同時間線的主觀戰(zhàn)場體驗,將反戰(zhàn)主題體現(xiàn)得非常獨特。贊!
我不管,反正諾蘭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導演,《敦刻爾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之前還擔心電影只有107分鐘會不會太短,因為諾蘭之前的電影時間都很長可以把故事講的細致入微,不過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該有的時間點插入什么樣的故事,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時間雖短但該有的故事都講的很全面了,并且不會再有多余時間去講述別的事物,而且整體節(jié)奏還很快,一部成功的實驗影片。
三條故事線,不同時間長度,卻有意平行剪輯,造成假象。這一回沒太多敘事花樣,也沒什么視覺奇觀。主要還是還原恐怖氣氛,營造當時的絕望與緊張感。這里有英雄也有被嚇破膽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強。音樂對影片情緒有強烈的推動,也讓結(jié)尾更加釋然。結(jié)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諾蘭一次新的挑戰(zhàn)。
四十萬人去哪了?
英國人真喜歡排隊啊。。。
喜歡這個拋棄了繁復(fù)敘事、投身極簡主義的諾蘭。沒有背景沒有鋪墊,第一個鏡頭就將觀眾拖入戰(zhàn)場。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故事線反復(fù)絞殺心靈,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現(xiàn)戰(zhàn)爭帶來的壓迫感。IMAX+70mm=最佳觀影方式,轟得想喊救命...(推開眼花繚亂的小鮮肉為湯老濕打call!!)
一個《敦刻爾克》,生生拍出了《盜夢空間》的即視感。把盡人皆知結(jié)果的一個歷史事件拍的全程懸念迭出,讓觀眾屏住呼吸看完全場,恐怕也只有諾蘭了。。。
一開場看到這么多卷毛藍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來那套把美麗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了我不要啊嗚嗚嗚。結(jié)果諾蘭這個死顏控,根本沒舍得殺倆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用最貴的演員,露最少的臉?!吨Z蘭哈迪傳》
外網(wǎng)評價虛高得一塌糊涂………雖然喜歡湯甜的空戰(zhàn)戲份,但我看不得這么色調(diào)清新精致煽情的戰(zhàn)爭片,覺得特別假。也不喜歡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諾吹勿擾,非粉非黑,不要覺得你喜歡的東西別人就一定得喜歡。還是建議去看,但不要信評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力。
M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