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追求西方流行文化的蘇聯潮人
曾經,蘇聯有一群年輕潮人對共產主義現實感到無聊,叛逆的他們轉而狂熱追求他們想象中的西方生活,包括西方音樂(骨碟就是黑市西方爵士等音樂的拷貝產物)和西方時尚,這伙人被稱為стиляги(潮人)。
Стиляги潮人們生存的年代是一個混合了西方爵士朋克嘻哈的魔幻時代。但其實那是一個短暫的時代,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zhàn)之后стиляги已經出現了苗頭,在斯大林時期的獨裁和嚴格監(jiān)管下,歸國軍人將在國外所見到的西方時髦偷偷傳播。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Стиляги發(fā)展至高潮。但是這是違反蘇聯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的,因此Стиляги雖然意為時髦,其實是個調侃性質的貶義詞,不如翻譯成非主流。
如果你之前曾經讀到過有關蘇聯時期黑市骨碟的介紹,一定會捧腹大笑。開始,西方音樂被禁止,只在黑市流傳,而且那時還沒有卡帶,黑膠太貴,一部分人就悄悄打起了X光片的主意,他們把唱片刻錄在X光的菲林上,用剪刀裁剪成與黑膠唱片直徑相等圓形,再用點燃的香煙在X光片上戳個洞。這就是非常魔幻的蘇聯骨碟,由于X光片便宜且來源豐富(每個醫(yī)院都有),使得骨碟在那個年代的地下廣泛流傳。當然在50年代中期,也有很多人因制造骨碟而被逮捕,被送進勞改營服3年至5年不等的勞役。
如果有人想看看傳說中的骨碟,以及那個時代潮人的生活,這里有部推薦電影——俄羅斯還真拍過這么部電影,名字正是《潮人》(Стиляги)。之前的譯名為布吉舞,其實譯得很好,但是被一眾不懂的人所吐槽,因而換成了現在的直譯。布吉舞所用的音樂是Boogie-woogie,最早是美國黑人布魯斯的一種,主要用于伴舞。后來在蘇聯,最深影響到潮人們的音樂即Swing和Boogie-woogie,蘇聯潮人主要是從Boogie-woogie中發(fā)展出了自己的風格的舞蹈。應該說一開始的這個神來譯名的譯者很了解Стиляги。
故事開始于1955年,已經是赫魯曉夫執(zhí)政時期。在這個故事的開頭,一群共青團員去突襲懲罰私自開爵士派對的潮人們,其中,原本中規(guī)中矩的共青團員梅爾斯受到西方style的沖擊,叛變主流成了潮人,即使被共青團批斗也不回頭。
為了加入潮人團體,梅爾斯跑到黑市購物,影片展示了當時蘇聯黑市中各種花花綠綠的服裝襯衫領帶,被禁的樂器薩克斯,等等。梅爾斯還找到潮人一員鮑里斯來教自己跳舞,鮑里斯給他放音樂,這時骨碟就出鏡了,因為鮑里斯的父親正是醫(yī)生,家里有各種各樣的X光片。(影片結尾鮑里斯在從美國人手里買查理帕克和貓王等人的黑膠唱片時被警察捕獲,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監(jiān)獄生活。)
大部分潮人的父母嚴格反對這些非主流行為,除了對西方文化的不認同之外,也有深深的恐懼,有的擔心對自己的工作造成影響,有的擔心孩子的安危,因為在之前的時代,一點點小事就可能導致一個人的消失。
可是在追求獨特和沖突刺激下,非主流青年們我行我素。只有梅爾斯的父親十分開明。關于這位父親的背景,在開頭的一段歌舞中已經交代清楚,他是退伍軍人,回到家來,趕走跟別人睡覺的老婆,養(yǎng)大了兩個兒子。見識過戰(zhàn)爭,沒什么別的大不了的事情,其他人對梅爾斯的轉變瞠目結舌,父親卻笑了說覺得挺時髦的。
甚至在最后,梅爾斯娶了一個潮人姑娘,那姑娘生下的孩子卻是黑色的。即使在今天,以普通人的觀念,這當接盤俠的行為都夠蠢??吹胶诤⒆拥母赣H開始臉色一變,后來卻告訴大家,這黑孩子是我們的孩子。
潮人的中心領袖是外交官的兒子,他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有官員父親,住布爾什維克精英公寓,開豪車,因身份便利可以帶伙伴們出入使館區(qū)的酒吧,成為姑娘們追求的中心,可是現實是父親要他娶其他官員的女兒。
外交官公子哥兒在去了美國使館實習工作回來之后告訴梅爾斯,在蘇聯地下的這種花花綠綠的西方時髦其實于美國根本就不存在,蘇聯潮人們瘋狂追求的美國式流行根本就是一場空。
可理想依舊是不會消失的,影片結尾的最后,莫斯科潮人們涌上街頭,歌舞出他們心中對于獨特自我的追求。
Шаляй Валяй - Стиляги 俄羅斯電影潮人_騰訊視頻
可其實,再等幾年,到六十年代,蘇聯官方就不再對爵士樂有禁令了,潮人們沒有什么可吶喊抗議的了。因此幾年后的潮人們也放棄了青年時期的非主流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需要通過這種另類的生活方式來享受西方文化或是抗議政治了。
蘇聯的這種充滿魔幻風格的諷刺性的事情層出不窮。
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二手時間》一書中記錄了人們反復的后悔,后悔為了美國制度,為了麥當勞牛仔褲,光榮幸福的祖國和有秩序保障的生活不見了。在烏克蘭電視劇《飛蛾》(Мотыльки)里,你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中學生撒嬌向爺爺要一大筆錢,好用來買牛仔褲的情節(jié)。可現在當牛仔褲成為大眾選擇,人們反倒重新追求復古。
去年的格魯吉亞電影《人質》里,講述了一個真實事件。1983年,當時的格魯吉亞還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兩個出身精英家庭的年輕人尼卡和安娜因為空虛,策劃從蘇聯逃跑到土耳其。他們劫持了一架從第比利斯飛往巴統(tǒng)的航班,害死了其他無辜乘客,計劃卻失敗了,幾個人被捕判刑。他們中當然沒有人會想到,8年后蘇聯就解體了,他們可以隨意去土耳其了。
電影Стиляги拍攝于2008年,片中為了對比蘇聯制度內人們的整齊劃一與潮人們的花哨,前者遍地藍色灰色,后者顏色鮮明夸張到殺馬特,當然現實中的蘇聯沒那么沉悶。
距離這部片子又過去了十年,正如《二手時間》一書所述,社會上重新出現了懷念蘇聯的思潮,反映在電影工業(yè)上則是近年來,一切有關蘇聯時期的片子都被加上了溫馨美麗的濾鏡,可惜現實中的蘇聯也沒那么美好。
過去的時代,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規(guī)劃好了,不需要異常者,借用片中共青團員女政委之口:為什么會有人想跟大家不一樣呢?可現在,生活變得太不一樣,人們又開始攀比,希望身邊人能有的,自己也能有,就像日本人常說到的“人並み生活”,指的只不過是與普通人同等程度的生活。所以不同時期不同生活中的人啊,到底想追求什么?
二手時間://book.douban.com/review/8669744/
Стиляги://ru.wikipedia.org/wiki/%D0%A1%D1%82%D0%B8%D0%BB%D1%8F%D0%B3%D0%B8
2 ) 俄國歌舞片火候還是稍欠缺了些
溫暖的黃色街燈下,奔跑著一群五顏六色的,興高采烈地大笑的青年,就象夏日里不知道不擔憂寒冬的冷酷的快活的蟲子。
那種景象,那種斑斕的顏色,讓人看了不由得也跟著屏幕中的人一起高興了起來。
可惜,寒冬總是會來的。生活的嚴酷很快讓這群快活的蟲子們體會到了寒冬的威力。即便是最頑固堅持于美國嬉皮的生活方式、最癡迷執(zhí)著于爵士樂動人魅力的梅林,也遭遇了前輩領路人的迎頭棒擊,他試圖喚醒梅林,戳破嬉皮群體的共同幻想,告訴他天堂從來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他們心中的嬉皮圣地美國其實也是平淡如此,現實中如果大家繼續(xù)按理想去生活,即使在美國也只能被當做瘋子。。。
劇情、畫面色彩都還不錯的一片歌舞片??上ё鳛楦栉杵旧韥碚f,和《探戈舞》、《紅磨坊》等等相比確實還是有些不小的差距。
舞蹈方面,似乎內容和分量都少了些,讓人看了覺得不夠過癮;音樂方面嘛,個人覺得俄語好像天生就不適合爵士這種或慵懶隨意或放肆激情的音樂,所以影片中最好聽的歌曲個人推薦在階梯教室里,青梅竹馬的女干部動用權力把梅林開除出團時演唱的,激情憤懣與陰郁壓抑相互交纏的那首歌曲。
3 ) 當理想遇上現實
看豆瓣里的評論,有人說此片還有譯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來俄文為:Стиляги,即“時髦”的意思),我覺得很贊成啊,布吉舞這個譯名真不知從何而來。
當然,如果譯為《阿飛》?貌似又有《阿飛正傳》相混淆的困擾。
為什么我給自己的影評起名叫做:理想遇上現實 呢。
電影開始,有著正確“思想”的梅爾斯奉命去追一個“阿飛女”,遇上了現實中的美麗女郎波林,于是,他愛上了她。
為了接近心愛的美女,他不惜拋棄自己過去的信念和朋友,自己打工賺錢變成了阿飛,也被стиляги們所接受,世界變成了另一個樣子。這一段我很喜歡這種復古的感覺,從他們的服飾到發(fā)型,到美麗的歌聲。
主人公們相愛了,男主被組織拋棄了。大教室里的一段歌曲和舞蹈真的很有力量,讓人看得很害怕;女主角當了媽媽,愛情的理想遇上了黑人小娃娃的現實。此處大贊男主的爸爸,真是歌也好聽、還善解人意。
三口之家的生活,現實得不得了。女主媽媽的崩潰也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壓力。
美國送來的禮物薩克斯,曾經是男女主愛情的紐帶,可是在小娃娃的面前,也只換來波琳希望安靜的怒吼。太現實了。。。
最終,他們追求時尚的理想被從美國回來的前阿飛徹底打敗了。
不是他們不夠時尚,而是世界又再更新了。。。
歌曲都很好聽,盡管Happy ending處實在太像寶萊塢電影。不過我還是挺熊國滴~
4 ) 電影微評:布吉舞
8.5分。沒想到今年看過的最棒歌舞片竟然是俄羅斯拍的。無論生活多么壓抑,情感多么封閉,年輕人對美的向往,對自由的追求是永遠也沒法完全擋住的。哪怕他們所追尋的,不過就是幻影而已。人總要學著長大,但在長大前,盡情揮灑青春不也是人生重要的一課么??第一次覺得俄語唱爵士也一樣好聽!
5 ) 布吉舞,用色彩來抗議
布吉舞,是什么?一種舞蹈?
俄羅斯歌舞片?乍眼一看,還以為是俄版寶萊塢片呢!
仔細品味這股俄羅斯風情,才知是當年“潮人”用色彩來抗議!
所以此片還有譯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來俄文為:Стиляги,即“時髦”的意思)
故事大意是:
五十年代前蘇聯時期的莫斯科,一批青年向往著西方的生活方式,自詡為“爵士舞文化群體”。于是他們盡力從衣著、舉止、談吐上去模仿!
這幫“潮人”還玩起爵士、扮貓王、女孩穿高跟鞋,男人留飛機頭,一幅當年“阿飛”狀。
這下,我們看見當年蘇聯大地,那一片灰色(當年我國也是灰藍色調一統(tǒng)天下啊)中炫麗色彩突顯!
很刺眼、很突破平衡感、很讓沉溺灰色的思維擔心!共青團員們不能忍受,主動出擊,揮舞剪刀掐斷色彩!
不過,總有異類!
在擁有薩克斯就如私藏武器的禁忌年代,一個共青團男孩愛上酷女郎,為她沉迷入“潮人”生涯,跳舞、吹薩克斯、被視為叛徒、更搞出撫養(yǎng)女郎和其與美國某黑人私生子。
那這群年輕人為了聽另類的音樂、穿另類的服飾、堅持獨特的方式而尋找自我和與社會抗爭,究竟是為何?
當片中那名“叛徒”團員加入“潮人”隊伍后,才慢慢知道每個所謂摩登青年的背后,都有著普通人的簡單生活,只不過,他們害怕自己就此陷入那種一眼可以望到一輩子的生活。
地下舞會,夜總會,俱樂部,家庭派對,這些看起來糜爛的生活,不過是填補心底的一種無著無落。
看起來油腔滑調動家伙,其實是個底層學徒,只不過,一旦敲起架子鼓,他就是舞臺上的光線!
女主角在化妝后妖艷,而她的真實生活,只是一各護士!
還有胖胖的醫(yī)生學徒,因為迷戀爵士樂唱片,學會了自己拿醫(yī)院的X光片作為盤基,復刻黑膠唱片!
還有外交官的兒子,這一群花花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分得清那些女孩,哪些人是迷戀時尚,哪些人是真正的雞!
但是,像某部蘇聯影片的臺詞所言“生活總是生活”!
燃燒青春換來的時髦生活,總是要回復制度的軌道!家庭、生存、入伍、做工、鋃鐺!
外交官的兒子更是接受父親的條件,回復成一個標準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國。
他回來后,告訴主角一個殘酷真相,在美國,早就沒有花花青年……如今,已經是搖滾的時代……他們都在為一個虛幻燈時尚發(fā)源地而努力模仿出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時尚!
當然,主角不能接受自己模仿的時髦已經落伍之事實,因為,他們其實在抗爭!
現在,對于內地的環(huán)保事項,又出來很多90后Стиляги!他們也在努力-----爭取----那屬于他們自己的明日!
最后,我想說,若您帶著很多現實情結去觀影,您應該需要哭泣的!
主題曲: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431654 6 ) 大同
意料不及,金光燦爛,絢麗醉人的莫斯科,從幻想跳出來,活現眼前;意料之內如電影院外介紹所言,這不是有關歷史甚至政治的電影,並未有涉及冷戰(zhàn)間兩極陣型的矛盾與緊張,反之是有點美國校園歌舞劇包裝的電影,以情愛與夢想為主調的《Pink Floyd the Wall》。
一個不可能的故事在不可能的地方上演。其實故事本是那種如青少年成長讀物般的俗套,但社會主義、公社環(huán)境之下,那種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卻令青年叛逆時所趨之若鶩的自由、反建制如築起巨牆一般,難以窺探究竟。初見一段描述公社生活的歌舞,有感看到今時今日的北韓,當然所指的是表象。但如此景況,卻與之後爵士樂與四十年代曾走好的誇張衣裝有極大對比,以這對比就正正是電影要帶出著重個人主義、活在當下的玩樂主調,看電影末段那貫穿時代、種族與文化的街頭歌舞,有如大道旁走進裡原宿,突然脫離繁華但社會規(guī)範纏新的氣氛,是真正的多元共融,而非香港那種擺出種族和諧共融的口號般政治化妝能比擬。
本作的氣氛有如近來看過《少女失樂園》,嚴謹的道德規(guī)範,法國文化在英被視為前衛(wèi)奔放但不容接受,青年嚮往,但成年人卻像漫無目的、麻木失神的閉制,拒絕承認自己也曾過的成長時。其實他們暗裡也接受也追求人要活得自由自主,然而社會歷練磨平了他們的熱血,制度面前,擺出一副副身不由己的面孔,要青年反過來體量自己的自憐?!冻北箍啤穭t以風趣「絕核」的對白,帶出社會主義下,意識形態(tài)只是指導思想,而非生活的全部的道理,同時塑造了電影中成年人也渴望尋回那不顧後果,只管向前的童心,尤男主角的父親凡事向好看的積極人生觀,實在是鐵幕之下恐怖主義之下的最後樂土,欠缺的是我們何時才有勇氣踏進這不限時空不限地域的失樂園。
所謂世界大同是接納,而非分化。電影雖以美國校園歌舞劇作包裝,訴說了熱血男兒為了愛情,決心徹頭徹尾改頭換面的故事,這部分還是勾起了不少回憶。但她同時塑造了一班公社少年團,作為自由玩樂的對立面,後來戀上男主角,因妒嫉而徹底釋放自我的公社女子,一度越過自己鋪設的道軌,則填補了兩個對立面必須的相互混合與溝通,點明本作並沒有政治意識,也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只承認並接受世界上就是這種文化左右新舊衝擊的故事在不斷延伸,而我們不用劃清界線,活出自己,接受旁人。對立、對抗是即時見效,但不持久的武器,惟接納才是讓人類「真正」進步的必要成分。
其實題名「潮爆」並非單指電影中的新文化那不容接受的衝擊,而是導演杜多羅夫斯基在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認知上,擺了一場世界大同的戲劇,情愛與夢想滲於其中,活出了每個人獨有的「潮爆」。男主角尾段一度因接受不了趨之若鶩的生活,原來是一場夢,現實中並不存在,但這是夢想,是他個人承認並喜愛的生活。說到尾「潮爆」不該在流行出生,而活在每個獨立的心。
沒想到俄羅斯歌舞也很好看啊,尤其是融合在那個特殊時代的背景下,挺特別的。女主很漂亮,但覺得她依然是那個憂郁沉重的莉莉婭。
電影本身三星半,音樂足以加足五星。什么叫蘇俄不適合玩爵士啊,蘇聯一直是歐陸爵士重鎮(zhèn)好么!
為什么美國文化總是可以那么輕易地俘獲全世界?因為它所傳遞的最簡單的快樂永遠是普通人再尋常不過的需求。而在一個壓制人性的社會,簡單的快樂都可能被視為洪水猛獸。這部電影的批判性其實不言而喻,但是全片都洋溢著青春和活力。美工設計尤其贊,風頭甚至超過了服裝和音樂。
罕見的俄國歌舞劇,800套戲服觀賞性不錯,音樂不算有新意,倒是批斗會借鑒Pink Floyd那段效果很驚人!跟海盜電臺異曲同工,搖滾樂也這個命,只不過放在蘇聯意識形態(tài)沖突更明顯罷了。雖然講的是冷戰(zhàn)時代的蘇聯,拍得卻一點兒都不俄羅斯╮(╯_╰)╭(стилять, steal/style)
視覺上花里胡哨地好看 其實還是挺樂觀的嘛沒太多時代嚴酷的苦逼感 爸爸太可愛了 片尾覺得這片展現的是殺馬特青年們的情懷…任何時代的…(-_-;) 看莉莉亞的時候覺得她像茉莉根現在覺得她更像Michelle Williams
的確是一部很好聽很好看的電影:爵士曲調融合俄式歌詞的音樂和色彩豐富的服飾場景都讓人眼前一亮,明快流暢的剪輯也很加分。中間階梯教室和片尾廣場集會的兩段群體戲很震撼——蘇聯時代繞不開的要素??吹浇Y尾才認定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尤其是Фред告訴Мэлс美國沒有Стиляги,Мэлс說:可是我們這里有啊。突然覺得有點傷感:當這一邊向往著那一邊的流行文化,試圖用出格的裝扮來標新立異、反叛當下,但現實依舊筑著無法打破的壁壘。除了最后莫名的“喜當爹”的劇情之外,其他部分都很好??傮w來說形式大于內容,但內容也不干癟,看完很有收獲。以及很想念莫斯科??!
莫斯科,1955,hot Jazz meet cold war。難得的俄羅斯歌舞片。雖然論實力,歌舞質量不及歌舞片大戶寶萊塢,不過借今年奧斯卡將向歌舞片致敬的潮流,希望歌舞市場能更多元化些。其實,誰都不能抵過青春的熱力,該肆放無論如何都擋不住。
神作??!用一流的色彩、剪輯和音樂描摹政治壓迫下萌生的文化潮流,憂傷的薩克斯奏出無盡的民族包容,蘇聯紅色社會主義被批判得腐朽、愚昧和一文不值,甚至影射其成為另一個法西斯主義(這片放天朝果斷禁啊,哈哈)
中間有段黨代會上的社會主義rap好燃
3.5 這色調太過好萊塢了。抱出嬰兒后真覺得好笑,在“Elle”里的這一幕每個人都要說那位長得神似阿佳妮的Josie是個婊子,而這里的Оксана Акиньшина反而似乎成了英雄。今天我們都在倒車,看到這樣的題材只覺得心酸啊?!熬S索茨基”跟這部,奧莎娜選片好評。
如果有人想看傳說中的骨碟,可以來看這部電影。且色彩和復古的時髦非常好看。50年代是赫魯曉夫執(zhí)政的時代,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的年代啊,心生憤懣的中東歐人民以及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的俄羅斯人的迷茫時代,嘆息一下。
這是一部漂亮的電影,歌舞、服裝、人物,但也是一部比較空洞的影片,漂亮其外,平庸其中。
鏡頭(開始的長鏡頭和片尾的長鏡頭太美了),調度(看到了德意志的勝利的影子),色彩都太牛了,但是歌舞部分卻不及美國片
中文譯布吉舞 。。看了4遍。。
【Fred那句“美國無嬉皮”之后,再怎樣歡快的結束曲聽上去都變得沉重了。悲傷的理想主義青年】
我們一身閃亮只為了打敗別人的恐懼 主線 音樂 年代感 完美的制作水準!
攝影、音樂、編舞都極佳,沒想到竟然是關于爵士樂的,第一次發(fā)現俄語歌這么好聽。
影片就像是一場50年代蘇聯的“顏色革命”,用奇裝異服對抗統(tǒng)一制服,用縱情歌舞對抗激昂合唱。但是音樂,為什么是音樂總能刺破高壓的牢籠?大概因為人心底始終有一份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吧。而音樂往往就能擰開那個閥門,釋放出被壓抑的個性。似曾相識的一幕,在30年后的中國也曾上演。影片最后,在美國到底有沒有“潮人”?這已經不重要了,就像男女主角因愛結合,卻生出黑人小孩,但這來路不正的嬰兒依然被老父親承認是“我們的血脈”,寓意著外來文化也可以在本土生根發(fā)芽。最后的長鏡頭拉出了各個時代被西方文化影響的叛逆青年們,可能潮流會過時,但自由意志永不過時。復古感做的很好,俄語爵士帶感,社會主義大合唱很帶感,俄羅斯美女更帶感XD。
這才是歌舞片應該有的樣子。時代背景下五彩繽紛的抗爭更顯得動人。
確實是很好看的歌舞劇,表現的那種叛逆與社會的沖突,深入內心。。只是結尾黑人小孩,有點怪怪的味道。。但是,這也表現了當時的人們,內心還是很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