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這部片子,純粹是春晚上看到葛大爺出廠,一身風衣帥氣瀟灑。我有預感,大爺?shù)娘L衣要被帶火了。果不其然,馬上有網(wǎng)友翻出來,大爺其實在一部大撒把的電影中,穿過這件風衣了,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這么帥。
我馬上查了一下這部電影,朔爺,葛優(yōu),徐帆,這個組合很難出爛片的。于是下載下來,看了一遍??吹倪^程中我不斷想起不見不散,也是這個組合拍出來的。大爺?shù)娘L趣幽默,和徐帆的年輕貌美,是那個片子的看點。而大撒把,像是不見不散的前傳一樣。大爺當時的風格已經(jīng)成型,但還沒到拿捏自如的程度,而徐帆還是滿臉的膠原蛋白的時候,風韻差不見不散時一籌。
這個電影就是講兩對男女在各自送走對方的愛人出國時認識了,后面在不斷的接觸中慢慢有了感情,而徐帆一直都有出國和愛人一起的打算,不斷的申請卻被拒簽,最后終于成功了,但此時此刻,倆個人已經(jīng)有了一些感情,大爺在機場又送心愛的人離開,影片留了一個開放的結局,沒有說徐帆是走還是留。
于是在不見不散里,倆個人又在美國相見,雖然名字變了,我覺得朔爺?shù)囊馑家彩莾蓚€人最終在一起了吧。在電影中有個情節(jié),是大爺飾演的男主,冒充作家王月,跟女讀者約會,結果被女讀者識破,不知道是不是朔爺皮了一下。這事放在現(xiàn)在就是草粉,擱到國外,就是骨肉皮。不過在那個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都能被識破,所以其他人還是省省吧。朔爺不在里面客串一個角色真是可惜了。(聯(lián)想到姜文,昆丁這些人參與感很強的行為)。
在那個年代,上進的人們都以出國為目標,哪怕是在國外打工刷碗,也比留在國內(nèi)強。且不說這是不是崇洋媚外,有這種想法,出去見識一下,這也是很令人欽佩的,畢竟那個年代,大家基本算是穩(wěn)定,哪怕是說現(xiàn)在社會,你讓一個人離開舒適區(qū),也是很難得一件事。待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人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處在人情社會的鏈條之中。所以大爺演的顧顏(我覺得有孤雁的意思)和老婆離婚那是必然的,倆個人價值觀就不一樣。而徐帆演的林周云和老公對未來有著明確的規(guī)劃,一年,三年,五年,兩個人為這個目標一起努力(即使中間懷孕了,也沒有讓計劃擱淺)。我想起一個哥們,跟我抱怨,相親對象不靠譜,就像在小縣城一待,沒啥追求,這根本沒法在一起生活。
但是后來林周云愛上了顧顏,讓我有些看不懂,一個是活在當前,一個是有明確計劃,兩個人性格差異很大,但是確是相互吸引。也許這是最好的愛情吧??吹阶詈?,顧顏陪著周云得知周云面簽通過,不經(jīng)意間把手里的早點扔掉了,感覺這會大爺是真動心了,但是表面還是風平浪靜的,這小子真夠能裝的。到最后一頓飯的時候,得知妻子在國外委托被人和他辦理離婚,周云在不斷安慰他時,反而被他諷刺,兩個人的情感終于爆發(fā)出來。
強裝對所有一切的毫不在意,與他內(nèi)心的熱情形成了強烈反差。表面舉止輕浮,但是內(nèi)心的感情專一??此频鮾豪僧?,行動起來有很強烈的責任感。我有些分不清到底是誰了,朔爺筆下的主人公都有類似的性格??纯催^把癮里的方言,王志文主演,徐帆是王志文的前女友,在后來跟了馮導。在到電影版的過把癮里,老徐出演杜梅,佟大為演方言。玩的就是心跳里,佟大為又演回了方言。
當我看到一半火焰,一半海水里的廖凡,學著大爺?shù)膹娬{(diào),說著達爾文的大海龜,一種別扭的感覺。那種有文化的流氓,我還是覺得大爺是NO1。春晚的舞臺,一出場,那氣質(zhì),站在那里不用說話就自帶搞笑全場的技能包。說道流氓,又有些冤枉了大爺,明明在電影里(大撒把加上不見不散),都是和徐帆一起過夜,叮囑徐帆自己不是什么好人,讓徐帆鎖好門(不見不散里讓徐帆拿著棒球棍)。這明明是正人君子,不過是嘴上壞了點。
說起倆人第一次過夜,在夜談時就談到了什么是最好的婚姻的問題。徐帆覺得兩個人得有共同的追求,大爺覺得兩個人得相互理解,當然也不能一團和氣。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沒有最好的標準,只有適不適合。兩個人待久了,過的下去自然就過下去了,過不下去的也就離婚了。為啥就過不下去了?無非是生活中的各種碰撞,不管是三觀不同,即便是三觀相同,目標一致,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有所分歧,難免爭吵。有些爭吵當面可以化解,有些化解不了,就一直在心里積著,積著多了,自然就有爆發(fā)的一天,可能只是小事,一爆發(fā)可就是蝴蝶效應了。終究是習慣不同,矛盾會更多。婚姻是啥,愛情的墳墓,說的沒錯。一個人單身,自己吃飽,全家不餓,想干嘛干滿,多好。非得找個給自己添堵的,有病不是么?關鍵是周圍的人不這么想,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給朋友打電話約局打球喝酒,朋友A說老婆懷孕需要照顧,朋友B說孩子剛生需要人手照顧,朋友C說孩子上學需要輔導功課,沒人出來,那個時候,你作何感想?一幫孫子,真不夠意思??墒沁@些事都是家里的大事,男人必不可少的。你嘲笑他們,結果自己連個伴都找不到,孤單寂寞,痛定思痛,決心還是找個女朋友結婚算了,于是又扯回到剛在的問題了。結婚了還有能過和不能過兩種情況。
歷史真是相似的驚人,可以把人玩弄于鼓掌之間。這時,有個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就極為重要了。有時就得自己騙騙自己,有些坑,抗抗就能過去了,何必這么較真呢?就像大爺那件風衣,二十年之后,又讓人們眼前一亮。
葛優(yōu)不光在這兒,在所有我看過他的電影里,他對女人,對感情的態(tài)度始終都是一樣的。一開始是顯示出真正的尊重和并不刻意的距離感,最后感情占據(jù)上風,發(fā)生的一切都來得非常自然。葛優(yōu)帶有一種入世的通透,看得特明白,對現(xiàn)狀卻毫無反手之力。是那種他垂著眼說,哭有用嗎?走就走吧,愛他媽誰誰。你隔著屏幕看著他,倒有些想哭了。
2020年的第一天,我又把《大撒把》翻出來看了一遍。好像已經(jīng)成習慣了,在年根兒將近的時候,就想看八九十年代的國產(chǎn)糙片兒,尤其愛看跟吃有關的鏡頭。在我心里它們都是美食電影。
《大撒把》是一部時髦的都市愛情電影(當年在香港上映的時候叫《北京癡男怨女》,透著一股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故事發(fā)生在90年代初期出國潮的時候。主要人物就兩個,葛優(yōu)飾演的顧顏,徐帆飾演的林周云。
劇情就不贅述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有趣的幾個小點。
有很多人喜歡他倆吃日料的那段。在名叫“出云”的高級日料店里,顧顏裝模作樣地操著從“地道戰(zhàn)”里學來的日式中文翻菜單,看著價碼點菜?!榜T氏喜劇”的風格初現(xiàn)端倪,挺經(jīng)典。
吃完飯,兩人就此別過。他們已不算是陌生人,但就像清淡而拘謹?shù)暮褪?,含蓄地疏離著。
不過我有個疑問,為什么這家店的菜單上只有日文沒有中文呢?雖然電影里的女服務員最后改口說中文了,但在顧顏點菜的時候她一直說日文。以前光注意劇情了,沒多想,那天突然反應過來,這有BUG啊~
為此我查了一下,別說,在當時還真有可能。影片中出租車司機推薦的這家日料店,位于朝陽區(qū)工體北路的兆龍飯店,是新中國最早的外資酒店之一,由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捐資建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筆題寫店名。2019年9月已經(jīng)正式更名為“首北兆龍”。
在1980年之前,中國只有7家接待外賓的飯店,且基礎設施、服務管理什么的都不到位。彼時,包玉剛應邀來北京洽談航運合作,見狀積極表示要支持祖國興建旅游飯店,開出了1000萬美金的支票,并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飯店以父親包兆龍的名字來命名。(據(jù)說,包玉剛是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的第29代嫡孫,真·名門之后。)
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接受外資是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時任國家旅游總局副局長的莊炎林考慮再三,向鄧小平遞交了報告。鄧小平了解情況后當即表示支持。
1983年,兆龍飯店破土動工,1985年落成。2002年被評為五星級涉外旅游酒店。
我推測,1992年的時候,兆龍飯店是高檔涉外旅游場所,主要用于接待外賓,所以菜單并沒有專門寫中文。當然啦,也可能是馮小剛和鄭曉龍為了制造喜劇效果故意這么寫的。
92年那會兒大部分國人應該連壽司這詞兒都沒聽說過,能吃到日本料理的地方恐怕只有北京、上海這樣的 一線城市吧。
如今“兆龍”還在,“出云”早已不知所蹤。我查了很多資料,只在一篇關于北京日料的短文中,看到了關于“出云”的介紹。
《北京著名日本料理店介紹》| 節(jié)選 出云日本料理地處兆龍飯店、盈科中心商圈,與團結湖公園西門隔街相望,店門口充足的停車位在繁華的東三環(huán)可謂得天獨厚。典雅的日本風格裝修及裝飾使出云雖身處鬧市卻又獨享恬淡。 近幾年日本料理在北京逐漸走紅,出云作為一家老店始終保持著純正的口味和優(yōu)質(zhì)的服務,得到了顧客及業(yè)界的普遍好評。出云率先引進的菜單式自助模式已被廣泛采用,讓更多顧客可以涉足日本料理,感受日本料理的獨特魅力。 出云既遵循傳統(tǒng)又不斷從日本引進新菜品,新近正在推出在日本很有人氣的博多水晶火鍋和日式海鮮火鍋。
雖然沒有配圖,但文中詳細介紹了店的位置,似乎正是《大撒把》中的“出云”日本料理。如果放到現(xiàn)在,八成會因為電影的熱度而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不知當年的博多水晶火鍋滋味如何?
轉(zhuǎn)眼到了大年三十,迎來了整部戲最精彩的部分。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場景和氣氛是重中之重,片中的除夕夜正是1992年現(xiàn)實生活中的除夕夜,膠片真實記錄了春節(jié)晚會上胡慧中的身影,以及零點時分滿城的煙花爆竹齊鳴。
為了不錯過這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夏鋼導演在北影廠正式?jīng)Q定投產(chǎn)之前,一邊組建班子,一邊墊付款項籌備看景。最終,北影廠頂著可能收不回成本的壓力,正式?jīng)Q定投產(chǎn)這部“沒有精彩打斗和男歡女愛,甚至連點逗人發(fā)笑的噱頭都沒有的平平淡淡的現(xiàn)代故事”。
除夕夜,北京街道上五顏六色張燈結彩,孑然一身的顧顏在西單電報大樓又遇到了林周云。此時的她煙鎖愁眉,一臉黯然地拒絕了顧顏說要一起過節(jié)的邀請。
誰知顧顏竟帶著面粉、豬肉和順手從樓道拿的大白菜不請自來。他一進門,原本冷冷清清的屋子突然就有了熱乎氣兒。
曾經(jīng)北方一入冬家家戶戶囤大白菜。因為屋里有暖氣,大白菜就一顆顆碼在家門口,家家如此。那年月鄰里之間不避不嫌,互相借根蔥,拿瓣蒜都不叫事兒?,F(xiàn)在可能除了一些老人還會多買些囤著,年輕人都是現(xiàn)吃現(xiàn)買,再難見到家門口摞得高高的大白菜了。
我最喜歡顧顏和林周云包餃子這轱轆戲,能翻來覆去看好幾回。不到一分鐘的長度,平平淡淡的幾句對話,配上一組揉面、剁白菜、盤餡兒、搟皮兒、包餃子、煮餃子的鏡頭,看一回饞一回。隔著屏幕似乎都能聞見餃子餡里麻油的香氣。
煮得胖乎乎的白菜豬肉餃子,是倆人在這部戲里吃到的第一口熱乎飯?!昂瞄L時間沒吃到這么可口的飯了?!逼降囊痪湓?,背后是身處空巢的留守人的無數(shù)心酸。
顧顏提議兩個同樣處境的人尋找搭伙過日子的溫暖。于是他們孩子氣地搭起伙來過家家,一個扮演丈夫,一個扮演妻子。
林周云認真地警告他:“你可別想入非非。咱們只是模擬,可不是假戲真做。”
顧顏笑了:“當然,要真像你想的那樣,我還不見得看得上你。”
大年初一,顧顏從沙發(fā)上醒來的時候,林周云已經(jīng)在做早飯了。樸素的青花碟子盛著煎饅頭片,配上稀飯、醬黃瓜,還有一碟豆沙糯米飯。
這幾樣東西挑的,絕了!在我心里這就是中國式早餐的光榮代表。看著畫面仿佛能聞到煎饅頭片散發(fā)的焦香味,以及一口咬下去那酥脆的口感。
小時候,家里頭天吃剩的饅頭,第二天早上常常就做了煎饅頭片。別看這煎饅頭片,也是有技巧的。會煎的做出來又酥又脆,金黃誘人,咬下去“咔茨咔茨”響,但是饅頭本身還不油膩,一口氣能吃好幾片。講究的,用饅頭片裹上蛋液做成蛋煎饅頭,別提多香了~
不會煎的做出來,看著油膩膩的,吃起來疲疲沓沓,順著嘴角往下流油,吃兩口就頂住了。我媽告訴我,煎饅頭片之前拿涼白開把饅頭片蘸一蘸,就不會吸收太多油,吃起來又酥又脆。這是家常菜的功夫。
所以顧顏看著這頓早飯舒眉展眼:嗬,有點過日子的意思了。(注意,徐帆的圍裙上畫的是葫蘆娃哈哈哈哈哈~)
我對這種“過日子”的場景毫無抵抗力。兩個人,幾盤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哪怕再普通的家常菜,我印象都很深,每每思之就饞得百爪撓心。對那種滿桌子雞鴨魚肉、生猛海鮮,一群人吃吃喝喝的場景反而沒什么感覺,看完就忘了。
仔細想想,比純粹的美食電影或者紀錄片更能勾起我食欲的畫面,都是那些膠片時代老電影和電視劇里一閃而過的豆?jié){油條、包子糖餅之類。那些鏡頭里有種熱騰騰的市井煙火氣。就算是時髦的都市題材,在平頭百姓的餐桌上也有過日子的精氣神兒,有生活里的人情味兒。
相比如今的國產(chǎn)都市題材影視劇,國產(chǎn)糙片兒里的人、事、物難免有些土氣,有些笨拙,但看上去粗糙的畫面又透著詩意和靈氣,至今還可以從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的生命力。借用德·昆西的話說就是:“真實的事物,是有棱有角的,是有裂紋的?!边@大概就是我為什么一次又一次轉(zhuǎn)身回望的原因之一吧。
完
參考資料:
更多更新,請關注公眾號“7東西”
92年的片子,小時候覺得是個很好的片子,剛重新看了一遍這個片兒,突然看見了不同的東西。從女權主義的視角來看,女主就是個傻白甜,只不過因為漂亮,所以是女性中自信的那種,只不過這種自信來自被男性凝視評價為有性吸引力(性價值)的自信,卻還是不知道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需要、喜好以及關乎人生命運的何去何從的選擇。
很多人都覺得男主過年拿著白菜進門的時候是浪漫,可是從女權的角度看,已經(jīng)拒絕了,還要來,就是冒犯了,哪里來的浪漫可言?寧缺毋濫不知道嗎?即便很多人都說男主看起來挺尊重女主的,可是這種尊重可能也不過是在男權眼中的尊重,因為女性的意志自始至終都是被男性半推半就的在往前走,不管是追尋出國的丈夫,還是接納男主一起過年,好像只能是被選擇的結果,好像只要有個人珍惜就是幸福,自己卻不懂珍惜自己。而真正的尊重,難道不是說讓滾了就滾遠嗎?真正的自我意識,難道不是老娘喜歡誰不需要你來告訴我,對老娘好前提也得是老娘愿意對伐?難道不是老娘才是選擇的主體,生人勿近人擋殺人嗎?老娘不需要誰來保護,不需要英雄,有沒有做賊,有沒有賊膽不是標準,有賊心者就是賊!所以在女權主義者眼中,只有當老娘主動感興趣的,讓老娘覺得自己是賊的男性,才是值得品嘗的。當然至于是不是要真的去吃,那還是得兩情相悅,我騷我浪可我不賤啊,看上的對方如果不喜歡我,那還是趕緊各回各家,各擼各貓去吧!
當然很多朋友會說那男主不是最后啥都沒干嘛!或許你會說男主那么做是因為“善良”,但我卻要說,那不叫善良,而叫愚昧!本質(zhì)上還是男權主義者的潛意識中的那一套——但凡兩性關系就是男性占便宜女性吃虧,而在兩性關系里,女性只有兩個名字——干凈和骯臟!所以結局時很多人眼里男主的所謂高尚,在我眼里不過還是自以為是的陰暗猥瑣,根本不是尊重女主的感受!明明女主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結果可倒是為了成全死男主的自我感動,再一次被耍了個流氓?。?!就是過年時拒絕卻被死纏爛打的重演,只不過反過來,現(xiàn)在明明對對方產(chǎn)生了感情想留下來,卻又被硬生生的在脖子上掛個一個貞節(jié)牌坊!為什么是“你本來可以把我留下”,而不是自己說了算呢?難道女性就只能有一種被男性作為一個物件,被喜歡把玩兒又沒錢的主兒摸夠了放下或者被不差錢的大老板囤貨在倉庫發(fā)霉變質(zhì)不見天日的命運?又當又立的男主如同一個皮條客,只不過他沒有把女主販賣給金錢,而是販賣給了所謂的道德!因為男主的邏輯是,女主留下,就是對前夫不忠的婊子,這種公共汽車,心中已經(jīng)在對方身上潑上了千萬盆臟水踏上了千萬只腳,自己固然也不會想要!縱使走了,但卻是個恪守婦道的娘家閨女,盡管不是自家的,但終歸是純潔的,即便自己無法得到,但心里念想起來的時候總也還是個干凈的身子。實在是其心可誅??!其心可誅!更加可悲的是,女主也是這樣想的,所以她選擇了違背自己真實的感情,離開了男主,好把一個自認為珍貴的所謂貞潔留給了他。其心也哀啊!其心也哀!
當然,片子拍出來的當時中產(chǎn)階級的出國狂熱、當時男女的狀態(tài),以及現(xiàn)代人的孤獨都還是很真實的,而且這些視角大家都說了很多了,就不說了。可正是因為真實,特別是對比自己不同年齡、對女權的認識程度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感受,意識到女性在這個男權世界的真實情況,更讓人唏噓。
從女權主義的角度看,傻白甜是沒有未來的,不管是花瓶,還是寵物,只不過是進入了男性凝視門檻兒的工具,而工具化的女性是沒有人格的。
北京人在紐約前傳。葛優(yōu)在里頭一本正經(jīng)地幽默,非常喜歡。北京人那時可真時髦啊,生活作風、思想意識、物質(zhì)條件~畢竟首都!
大sa ba就是留下來的大sb,馮小剛和鄭曉龍合作的劇本太棒了,90年代初滿眼都是涌進的外來事物,出國潮隨著起飛接下來就是他倆的《北京人在紐約》,日臻成熟的葛優(yōu)呢是《霸王別姬》和《活著》,也奠定了以后馮氏喜劇賀歲片的基礎。被拋棄留守的男女假裝試愛不就是后來的《花樣年華》嘛,突然跨越時間的字幕卡和漫步北京景點的閑聊蛋侃也有點京味兒侯麥的意思,天安門城樓上還戲耍了一番王朔和文藝女書迷。臺詞金句頻出,幾個黃金配角出場的段落都太精彩了,時裝模特一樣顏值巔峰期的徐帆真漂亮,但演技相比就太戲劇腔啦。情感轉(zhuǎn)變的節(jié)奏以春節(jié)為界拿捏的也好,其實還是相當于自嘲式的肯定了在改革開放后還要有堅守重情義的人。當時好多國產(chǎn)片舊制作模式上的通病整體稍感粗糙,尤其后期的配音和音效。中間劇院膠片版。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著許多璀璨的明珠,貝勞就是其中的一顆~~
你要說他套路吧,但也是用心。北京直男就是可以往大一點扯,細節(jié)處逗得你心癢癢。馮小剛鄭小龍的編劇。馮開始認識徐帆并展開追求就是從這部戲開始,馮小剛受邀看完試映后說:“這部戲還不錯,就是女主角還差點?!毕木V導演告訴他,“女主角就坐在你后面。”馮小剛回頭,看到了徐帆,這是他倆的第一次見面。7.7
北京老爺們兒疼媳婦兒就是大撒把,培養(yǎng)出了不識貨的婊子,但肯定也能落上走心的姑娘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許多璀璨的明珠,貝勞就是其中的一顆。該國以盛產(chǎn)鳥糞著稱,號稱鳥糞之國。
九十年代女演員那種特別“刻意”的表演方式,我特別愛看
- 會和面嗎? - 我們家沒面粉。 - 嗯(掏出來一袋面) - 唉,我可不會搟皮兒啊。 - 會吃么 - 看,后悔了吧? -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愛吃,咱就算沒白忙活。
突然好懷念那個“混亂”的時代:最起碼,春晚上還能瞅見趙本山“插科打諢”般的諷刺揶揄,最起碼,甭管暑假寒假,每年都能有與你約定不變的周杰倫,最起碼,即便三觀略不正,韓寒郭敬明一類的青春還能在報亭瞥見,最起碼,鳳凰衛(wèi)視還能看到日本的動畫片和鏘鏘三人行,最起碼,那時候的賀歲檔,真的是把人逗的前仰后合。最起碼,那時候,能隨意放炮和煙花?,F(xiàn)在好了,什么都“規(guī)矩”了,連老城各類小店的招牌都特么清一色了。
往大里說話,往小里體貼人。
過年好…孤獨的人類互生同情之理解,假結金玉盟,拒絕訴衷腸…葛大爺一副厚皮囊,隱藏住濃濃憂傷…徐帆當時多漂亮,真真便宜了馮小剛…看時不免想到墨鏡王,帝都人情異乎香港,孤男寡女騷情相仿…如果拍拍國朝當下部分孤獨群眾,那該是啥模樣…
1. 「會吃嗎?」飲食男女孤獨時候,一餐熱飯勝過一切。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3. 回放了五遍,最后的播音里是「開始登機」不是「停止登機」。若劇情最后強留,故事就落俗套了。
溫情動人,把整個故事娓娓道來,不急不緩,就像散文一樣。最后水靈靈的徐姑娘睜大眼睛對葛大爺說:你本來是可以把我留下來的。心里一軟,少女心又上來了。。。
當葛哈利遇到徐莎莉,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北京通往卡薩布蘭卡的那一刻!其實最后的抱與之前的擁都有點過,還是應該處理的更含蓄些。馮式京味侃爺劇作與葛優(yōu)的表演特點(局限?)決定了此片的情趣必須大于情感,憤世調(diào)侃古道熱腸性格組合真要給你直接拔到純催淚的程度?總感覺會兜不住。馮小剛的煽情,既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罩門,成敗與否更要依仗每部作品自身的免疫水平。本片而言,還是拿簽證那段最好,倆人一起走出使館,徐說真的有點后悔來,葛安慰說沒事兒下回再辦(他希望沒成),這時徐從懷里掏出簽證說,辦成了……(ps林周云住在亞運村安慧里二區(qū)12號樓,拍攝當年正是俺家三區(qū)隔壁)
似乎是改的樂美勤的話劇《留守女士》,故事背景設立在當時的出國熱潮中,兩個留守男女在面對自己的另一半出國之際,面對遠距離戀情和面對孤獨時的內(nèi)心困境與微妙變化。馮小剛的劇本、對白已初具雛形,借葛優(yōu)的貧嘴,把喜劇的智慧變?yōu)槿松嚯y的“心靈雞湯”。
看過好多遍的一部電影,那時的馮小剛也貧,可還算真誠。印象最深的是過年那段戲,兩個孤獨的男女,在爆竹聲聲里,若有若無地慰藉著彼此的孤獨。
只屬于上世紀90年代的陌生又熟悉的親切感。時間跨度上略顯不足,拍攝手法也略顯笨拙,但是劇本處處透露出馮氏喜劇的影子,編劇的影子遠大于導演,那種貧嘴中蘊含的悲情意識,是現(xiàn)在的馮小剛所不具備的。日本料理點餐那段真是笑死……
看到最后才明白大撒把就是大SB的深意。
“我不想坐民航?!?“這么說你丈夫給你訂的是戰(zhàn)斗機?”
徐帆滿臉膠原蛋白,葛優(yōu)永遠是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