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可算是無一尿點,情節(jié)什么的也非常非常真實 許多場景一氣呵成,好幾處鏡頭切換利落,電影情景中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之間的銜接讓觀眾很容易迅速進入情節(jié),即使作為女生的我,看這部電影也看的熱血澎湃。而且演員們演技全部可圈可點,張涵予老師的硬氣,真不愧是影帝,還有彭于晏的帥氣,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湄公河行動》大熱,說實話挺開心。 一來是自打周星馳《美人魚》狂掃票房后,今年的電影市場就開始日漸萎靡。不僅沒有高票房的電影,就連引起廣泛話題的《瘋狂動物城》《魔獸》等都是外國電影,國產的無論《大魚海棠》還是《路邊野餐》,都或口碑或票房慘遭滑鐵盧。國慶節(jié)前,甚至有業(yè)內朋友寄希望于《爵跡》能夠「救市」,可見今年電影市場已經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頹勢了。 然后《湄公河行動》來了。 雖然由于今年整體的衰退,《湄公河行動》的票房還不能和去年同期電影相比,但可看見的是,在網絡上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口碑,發(fā)酵后最終逆襲,成為國慶檔票房黑馬,雄居第一。 不得不說,《湄公河行動》好像一根強力劑,給市場帶來了不少希望和可能。 二來因為這是主旋律電影。這也是網絡上關于《湄公河行動》談得最多的內容。談到優(yōu)秀的主旋律片,往遠了看有1956年的《上甘嶺》、1964年的《英雄兒女》等,稍近一點有九十年代初的《大決戰(zhàn)》三部曲,近幾年有《風聲》、《集結號》和《智取威虎山》等。但相比于其它電影種類,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嚴控,主旋律要出彩難上加難,市場上多是《我的戰(zhàn)爭》、《南口1937》、《古田會議》這類粗制濫造之作,偶爾出現一部較好的主旋律,就會引起大范圍的叫好,前幾年的《智取威虎山》如此,這次《湄公河行動》也如此。 事實證明,愛國主義電影只要拍得不錯,在群眾里是非常有基礎的;事實更證明,越不特地強調愛國主義,所起的效果也就越大,網上國慶節(jié)期間對湄公河事件的關注度前所未有的高漲,同時觀眾對吸毒人員的排斥也第一次如此眾口一詞。 《湄公河行動》在主旋律電影里的「異樣」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政治尺度的放寬、暴力尺度的程度,還是公安人員的形象,都有較大突破,這一點很多朋友都有詳細講述。 國慶節(jié)假期結束了,關于這部電影的熱議卻依舊如火如荼,那么不妨談一談它的缺點。 一 關于人物 先說三個主要人物。 張涵予飾演的高剛在未出場時,就在陳寶國飾演的公安部長和孫淳的禁毒局局長的對話中,被下了「刺頭」的判斷。作為體制內的刺頭,劉慈欣《三體》里為數不多鮮明的形象史強是其一,他的特征是:不走尋常路,不完全遵循規(guī)則,偶爾會為了目的而「鋌而走險」。
但在故事里,除了第一個營救事件中,高剛沒有完全遵從十五分鐘規(guī)則、事后飆了幾句臟話外,其它的幾件事,都是嚴格按照規(guī)定,假冒地下賭場的老板、最后深入金三角地區(qū)山脈,這兩場大事件中的行動有板有眼,并不能符合「刺頭」形象。 或者說,在對人物形象設計時,還是略顯扁平了,頗流于過去主旋律里高大全的形象。雖然有突破但終歸不大,觀眾對這個角色的喜愛,也大都是因為張涵予本人的魅力和電影中賦予主角的光環(huán)形象。 彭于晏飾演的方新武相較于高剛則有了明顯的人物層次,從一開始的淺顯合作、到中期遇到敵人乃至手刃仇人,再到最后心愿已了甘愿犧牲,是隨著電影里三場大事件層層遞進的,可以說這個形象是有血有肉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方新武女友這條線頗有些不倫不類。
一個男人因為相愛十年的女友被人害死,為了報仇從而甘愿潛伏敵國,把對仇人的恨意轉化為動力。這是符合戲劇結構和真實背景的。但電影里女友這一條線卻較為薄弱,電影開頭出現了女友注射毒品的畫面,中間方新武遇到仇人后又出現了當年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電影里缺少太多對方新武女友的描述。 觀眾在看這條線時,邏輯上可以認同,但情感上難以體驗,如果電影在一些不經意間穿插方新武對女友的思念的細節(jié),那么這條暗線將會極為出彩,比如《無間道》里陳永仁大街上遇到前女友和她的孩子,媽媽說她今年五歲,陳永仁走了之后小孩子說自己「不是六歲嗎」,這時一句額外的話沒有說,光憑留白就能讓觀眾回味無窮,又不會喧賓奪主,是很好的處理方式??上А朵毓有袆印防镪P于這條可以提煉的愛情線只用來串起邏輯鏈了,頗為可惜。
第三個主要人物是糯卡?,F實中糯卡的形象是電影外的,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知道背景固然好,若不知道卻也無妨。所以電影里對反派的形象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邏輯關系以便自洽,這是最基本的。而對糯卡,電影不僅沒有把他塑造地有血有肉只臉譜化了一個反派,而且還犯了一個致命傷。 那就是糯卡的動機問題。 糯卡是金三角地區(qū)最大的毒販,他和他的手下不停出生入死販賣毒品,換取暴利,又轉成黃金,囤到山洞里。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然后呢? 然后就進行不下去了。一個常年躲在深山里的大毒梟,不和外界接壤,唯一的兒子也在身邊(現實中他有很多兒子有的在國外,但討論電影時一切以電影文本為準),對黃金的處理方式不是囤起來不讓人看就是做成看起來就很重的金槍。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就好像是農夫在想象皇帝家的金鋤頭。
拋開一切外在和內在的動力,似乎只能推測出一個不那么令人相信的原因:糯卡只是本性貪財。 這樣一個武斷地好像是史書上萬歷形象的糯卡顯然是不能說服觀眾的,電影似乎也并沒有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也許是反派形象必須臉譜化,又也許是有些事情目前不能公開,總之這個反派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三個主要人物外,還有幾個次要角色。 陳寶國和孫淳扮演的角色的限制性在那里,讓這兩位演技精湛的老戲骨難以充分發(fā)揮,要知前者扮演過貪婪陰險的徐鐵英,后者扮演過正義凜然的瞿恩。礙于角色設置,這二位的表演顯得不那么走心,這也無可厚非。 但緝毒大隊的其它幾個角色,則有些雞肋的味道了。尤其在高剛特地向方新武一一介紹了幾個不同隊員形象后,在接下來的兩個大事件中卻屢屢讓位給高、方二人,最后的河上追蹤更是只剩下高剛和方新武的「個人秀」,反而凸顯出了美式大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而這是中國大片和美國大片最具有區(qū)分度的地方之一。 此外,為數不多有戲份的兄妹倆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觀眾的情緒,但緝毒大隊尤其是辦理這種重大事件的緝毒大隊里出現親屬關系,是不合常理的,偏偏兄妹設置又是占據一定篇幅的重要設置。 說了人,再談哮天。警犬最后死去,是這類影視作品里煽情的重要手法。但電影里顯然沒能做到充分渲染情緒,在一個很突兀、沒有必要死的地方失去,對電影節(jié)奏有傷,而且死了之后高剛稍微發(fā)瘋一樣掃射然后繼續(xù)逃走,這個情節(jié)也顯然難以大規(guī)模引起觀眾共鳴。可以說哮天的死,是不成功的。 二 關于情節(jié) 談了人物,再談情節(jié)。 《湄公河行動》的情節(jié)是單線,中國船員被殺—中國聯合他國一同辦案——高剛搶人——高剛辦富商——深山擒敵,場面從一開始的小屋子、小巷子,逐漸到后來的街道上,然后是商場里,最后則是深山大戲,動用了多次航拍,山脈、河流一覽無余,一場比一場來得激烈、宏大,槍戰(zhàn)戲十分好看。 但正如上文所說,這三場戲里,除了對方新武的人物形象有不同層次的遞進外,以高剛為首的緝毒大隊則自始至終堅持堅守,人物形象單一。按照成熟的故事,高剛應該會因為某件事而產生動搖心理等,最后完成了人物思想境界的升華,才有最后一場戲。觀眾看得過癮,故事也更有張力。 但也許是為了警察形象,使得三場大事件不能一次比一次遞進,在情感上深入,只能浮于表面,帶給觀眾一場比一場宏大的槍戰(zhàn)。 而如果高剛等人有所動搖,下面這場突兀的戲才能自圓其說。 糯卡派小孩去炸四國聯合總部大樓。 這場戲的作用想了很久,唯一的作用似乎只是體現糯卡對原始部落的洗腦控制和小孩天性中惡的一面被釋放出來,但對整個故事劇情毫無推動作用。 糯卡為什么要炸大樓?炸了對他有什么好處? 大樓為什么這么容易被炸?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沒有重兵把守? 大樓炸了之后對情節(jié)的作用是什么?炸不炸緝毒大隊不是都要進山嗎? 這場戲的設置頗為突兀,而且對整個故事平滑的單項敘事起了割裂的反作用,在沒有具有足夠說服力的邏輯之前,我傾向于這是一場廢戲。 同樣對主線沒有烘托作用的還有哥哥郭旭斷腿的情節(jié),這樣一場戲和前文里哮天之死一樣,對情節(jié)來說是突兀的,在情感上也難以引起共鳴。 除此之外,電影開頭和結尾的情節(jié)也確實過于主旋律,不過考慮到故事的主旋律性質,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部電影,永遠是會有缺點的,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暫時不可以的。而一部電影的缺點也分細節(jié)上的漏洞和邏輯上的缺漏。由于只在電影院看了該電影,難以從細節(jié)上給它「挑刺」,但人物和情節(jié)這種粗看加上事后思考就能清楚的缺點卻是能夠回憶起來的—— 有的是還不夠好,有的則是對主線劇情的傷害。 結語 說到這里,倒可以下個結論,這部電影在大的方向上邏輯自洽,場面精彩,是一部較好的主旋律商業(yè)片,但人物往往讓位于情節(jié),觀眾看到的更多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而讓人物做一些事,并非由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發(fā)展,有些死板。 首先要承認《湄公河行動》是一部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其次我們要拋開「主旋律」加在它身上的光環(huán),單從電影角度去進行再思考,這并非是不支持國產電影,相反當我們對一部國產電影越苛刻時,就是我們希望它越好時。反例就是我們覺得花錢去看郭敬明的電影對國產電影造不成傷害。 很多年前,我們批評的是《英雄》、《荊軻刺秦王》這樣的電影,我們把它們叫做爛片,現在這樣的電影也不見了。 市場是由觀眾決定的,當觀眾對想看什么越來越無所謂時,市場就會越來越疲乏地隨隨便便端出一盤菜出來;但當觀眾開始認真、嚴格、細致地去仔細品嘗同時對每盤菜做出正確的反饋時,市場自然就會調整,從而持續(xù)貢獻出一盤接一盤的美味佳肴。 市場是有惰性的,觀眾如果無所謂,市場就會完全惰性下去。所以面對《湄公河行動》這樣的電影,我們不僅要用行動去支持它,去讓它打敗《爵跡》等,更要在為它叫好的同時盡可能對它進行「挑刺」,以讓它變得更好。 因為希望它變得更好,所以希望《湄公河行動》只是接下來中國電影市場良幣化的一個微小的開端,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終結。 也許以上的批評對于一部剛起步的主旋律國產電影來說較為苛刻,但這是基于對中國電影的熱切期望。最近市面上諸如《爵跡》等電影,我更希望大家就算看了也一言不發(fā),罵都不用去罵,徹底讓它冷掉。 而《湄公河行動》這樣的電影,我們能好好談它的缺點,或者說我們希望指出它的缺點,正是因為我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喜愛,充滿了希望。否則《我的戰(zhàn)爭》那種,連提都不會想提。 來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微博「孔鯉」及豆瓣「孔鯉」。 我寫,你看。
當你坐在電腦面前安靜上著網的時候, 有多少人在前線搏命只為了維護你做為一名中國人的權利和榮譽..
緝毒題材,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調度多國演員,還能拍的水準至上,比較難得。2016目前港片Top4(僅次于《幸運是我》《樹大招風》《踏血尋梅》)。
哪有香港電影能改變主旋律這種好事啊,不如說是主旋律已經交由香港導演來拍了。近身肉搏出刀子依然快準狠,但一到包圍毒梟老巢,還是有種《少年特工》混合《戰(zhàn)狼》的軍事演練既視感。還有,沒事干別跟開主角光環(huán)的人合影……
3.5,主旋律能拍成這樣真的不錯了,當年《超強臺風》(?)臨到了連條金魚都沒死,現在主旋律不僅敢死人了,連小孩和狗都不放過了?。?/p>
看完仔細一想,敵軍的所有主要戰(zhàn)果都來自三個小孩兒,其他人突突突突了兩個小時似乎只打死一條可憐的狗?
林超賢的內地主旋律商業(yè)警匪片,看得出來很努力,然而對動作和形式的過分追求大大削弱了整體的故事性,可惜了。
緝毒警看到毒娃娃一愣然后就被掃射了……體會了一把傳說中的蒙圈然后把我給嚇哭了……無條件支持消滅一切毒品。
看電影,我已經學會掐頭去尾。
林超賢這樣能拍出硬貨的導演,華語片里可謂是鳳毛麟角。拍飛車對峙槍戰(zhàn)這些動作場面,功力很扎實。
劇本是公安部直批的,想怎么大尺度就怎么大尺度,廣電根本攔不住&主旋律又怎么樣,我還嫌主旋律的不夠了,毒販吸毒的都去死吧&只關注電影本身也是非常成功的警匪片,值得三刷
糯康脾氣太差了,吃不到早餐也要大喊大叫
跟彭于晏談了十年戀愛結果你還要吸毒。。感覺你腦子不好。。
《毒戰(zhàn)》完成警匪片審查破冰,《烈日灼心》進一步拓寬警匪片尺度,《湄公河》則是警匪片真正成為中國類型片大頭的開始,看好在愈發(fā)娘炮的大片市場里殺出一條血路(如果沒有用配音的話,彭于晏的念白進步真是太大了,脫黑)
就是懇求以后留條活狗
硬漢標配,很燃!幾乎從頭打到尾,且這類電影交給香港導演拍才對,就像徐克與《智取威虎山》,變成純粹的商業(yè)大片。林超賢拍槍戰(zhàn)戲果然不錯,三不管營救、商場火并張力十足效果贊,最后突襲只是場面火爆,彭于晏片中三種造型,哮天是亮點。有機會研究一下片中的特種武器,PS,這類電影首尾兩段可以無視
導演很努力在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動作戲不錯,有幾處配合音樂確實很燃,但文戲稍弱,節(jié)奏略失控,瘋狂的槍戰(zhàn)弄得人頭昏腦漲。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在故事性和代入感上已具有先天優(yōu)勢,可惜細節(jié)處理略潦草,人物魅力缺缺,所謂硬漢可不是罵幾句臥槽就了事的。不過在同期上映電影的對比下也算很不錯了
為什么對抗最激烈的時候只剩兩個男主?為什么救援人員已經趕到不集中火力先滅了毒梟而是毫無保護地爬直升飛機?最后是我一直都不明白的一個問題,犧牲了這么多戰(zhàn)士的性命保一個壞人不死只為回家判死刑真的有很大意義嗎?不是質疑,真誠發(fā)問。
向中國警犬致敬!
主旋律與犯罪類型結合,北京的部分稍微有點怪,但是回到金三角狀態(tài)還是很好的,動作戲簡單明快,尤其前幾場動作戲很出色。導演全力展示過度火爆的動作場面,飛機,快艇,重武器都用到了,很直男的電影,不過后面有點拖,略遺憾。
只要公安部愿意,大片也是有希望的。這部算試水吧,有些鏡頭不能明給,有些話不能明說,所以看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心中無碼。劇本不好,但拍攝完成度非常高,上面有人就是不一樣啊。窺見了一丟丟境外行動的樣子,敵人很狡猾,我方傷亡慘重,每一點正義都是鮮血換來的。希望將來國安or外交部也能給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