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段未完的情,一份未成的緣
整部電影透著一股淡淡的小清新氣息:Russell臥室的墻上掛著隨意擺放的照片;廚房的擺設和馬克杯;客廳的壁爐;最明顯的顯然是許多文青大愛的有著風景的窗戶。而電影的臺詞也是精心設計過的,處處透著一種生活的隨意,但是也能讓人感受到整部電影對于打造一次心靈旅行式的周末的匠心獨運。
關于細節(jié)
整部電影中有三個線索是我最難以忘懷的。有些導演總是很做作地刻意描繪一些細節(jié),幾乎讓它成為整個鏡頭的中心,因此企圖構造一處處亮點,但是讓人看了只覺得生硬刻板。而導演Andrew Haigh卻很自然地,幾乎是迎合劇情發(fā)展般細細地嵌入幾個鏡頭。
影片一開始,Russell在決定是否穿新買的耐克鞋去好友家時,最終選擇了不穿??墒窃谥芰弥獏⒓覩len的聚會時,有過猶豫的他還是穿上了那雙新鞋。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他的內心已經有所決定。
在419的那個早晨,Russell起床為Glen做咖啡,但我想這種行為也許只是一種習慣罷,也可能是感激對方給予自己美好的一個晚上,而無關乎愛與挽留;周日的Glen顯然不是這種動機,頗有些生硬的拿起電水壺倒水,然后拿起托盤走到Russell的床邊。我說不出這究竟是哪種情感,是歉意,是出于愛意,是回報,還是什么?我沒有從導演的鏡頭中看到什么,但是我能明顯的感到there's a difference.
每次Glen離開Russell的公寓式,Russell都會目光注視著。而隨著時間的推進,Glen也在改變:第一次沒有回頭;第二次抬頭看了幾眼;第三次駐步停留了幾次,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此坪軣o意的舉動,暗示著兩人的關系在進步著。
關于情節(jié)
其實我想說,導演的選材沒有太多新意;一個內心寂寞空虛的Russell與一個價值觀與自己完全不同的Glen之間擦出的火花。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支撐整個電影的恰恰是語言與鏡頭。一開始,對于Russell的刻畫,再引入Glen的加入,然后兩人熟悉彼此,加入Glen的派對,然后便是情節(jié)的高潮。
Russell是一個孤弱的寄養(yǎng)于不同家庭的小孩,內心一直渴望別人的認同與家庭的溫暖,為人善良體貼卻有些自卑;Glen則是一個被愛傷害拋棄進而變得激進前衛(wèi),想要改變自己卻無奈乎現(xiàn)實的殘酷(Glen在電影里說過I want to redraw myself,but everyone hides my pen)。二人的價值觀與方法論截然不同,可是這樣的碰撞才是很攝人心魂。
兩位主角從直人酒吧走出來,由對話所引起的摩擦到處可見、從地鐵到大街上,從游樂場到Russell的家里,從廚房到客廳。話題數(shù)無不現(xiàn)實的,關于出柜,關于認同,關于生存,關于理想,關于愛情。在這里我就更加佩服導演的設計,因為在二人交談時鏡頭幾乎沒有怎么移動,就好像讓觀眾成為一個靜靜的觀察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真實。返璞歸真永遠會給人帶來最純粹的感動!
個人感想
Glen用來記錄的錄音帶見證了二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從Glen女友的口中我們可以得知Russell對于Glen來說是無比特殊的。而在結束的時候,It began when I saw you.有點像是不斷循環(huán)的感覺,你和我,我和你,但是時間恰恰就是掐不到一起。
這樣的結尾有點讓人唏噓不已。作為一個個人,我想看到的是大團圓般的結局圓滿,可是正如陰晴圓缺,沒有叫做最佳結局的這一東西才恰恰是讓人留戀的。
另外,電影中的許多小細節(jié)可以幫助我們推測人物的內心。第一次離別交換電話號碼時,Russell對于Glen的手機不了解更可以讓人們了解這個“孤兒”的生存狀態(tài)。
看完之后,應該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無法釋懷,為劇中人,為劇中情。心中仍然有不舍,因為影片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單純又單純,簡單又簡單地邂逅??赡?,我不想放手的原因,恐怕是每個人都向往這樣一段清新的戀情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又有誰會靜靜地聊天,不看電視,不碰網絡,用最原始的方法好好談一場戀愛?鳳毛麟角罷了吧。想到一句話,用在這里不知道合不合適:two men ,not in blood, but in bone
2 ) 把愛情做成盆景
看到有評價說“周末時光”是“斷背山后最感人的同志電影”,我總感到不適。不是因為這兩部電影不好,而是它們完全趨反的風格手法,就像磁石的南北兩極,缺少可以將它們并放在一起、做出比較的環(huán)境。
斷背山是將時間線拉長,Jack和Ennis之間備受阻隔的愛以二十年為維度,從而被賦予了生死契闊、蕩氣回腸的重量;周末時光卻正好相反,將情感波瀾完全收窄,壓縮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周末,然后再放大其間的每一次交談,每一次爭斗,每一次上床。如果說斷背山是一株參天喬木,周末時光就像精心剪裁的盆景。它的枝葉不繁茂,根莖不深廣,在一個有限的天地里縱橫騰挪,卻意外營造出了心動神馳的效果。從這個角度看,導演Andrew Haigh可以說給同志電影指出了一條新的出路,即:
不需要販賣男色、也不需要大投資、純靠劇本和對白也能出彩。
對白,是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考慮到全片基本以兩人對話撐起,我覺得完全可以直接搬到百老匯成為一部話?。ó斎豢赡芤椭C部分XXOO)。電影的臺詞如行云流水,卻又充滿出人意料的新奇——比如Glen說換個環(huán)境是想“重畫自己”,而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藏起他的鉛筆;又比如Russ只準Glen看不準摸自己的腋窩,Glen調侃說你當那兒是博物館??;而定格“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來打飛機的段落更堪稱神來之筆...
電影情節(jié)沒有什么大起大伏,有點像“愛在黎明破曉前”。兩個主角性格迥異,一個注定高飛自由,一個慣性安靜停留,卻在48小時里由性到愛的譜寫出一曲戀歌。電影最后在送別的站臺,兩人情難自已的擁抱接吻惹來旁人的噓聲和口哨。自始至終一直溫柔的Russ突然兇狠的抬起頭,眼光就像有鷹隼掠過——讓人想起1996年同樣英國制造、被評為90年代十大同志電影之首的“美好事物”:當兩個小男孩擁抱跳舞,圍觀的人們同樣不友好;而加入跳舞陣容的媽媽,眼神也帶著同樣的鋒芒和銳利。
十五年一輪回,腐國終于又出了一部好同影。
情節(jié):★★★
對白:★★★★★
導演:★★★★
演員:★★★★
畫面:★★★★
綜評:★★★★☆
——————————————————————————————
要保證所有對白都不落窠臼是不可能的,但周末時光完全做到了流暢自然。對比今天華語電影,99%的對白都是:前言不搭后語、廢話連篇、自說自話、無病呻吟...
3 ) 如何定義自己?
好吧,我是在看了好幾個gay friendly年度電影榜單后才選擇去看這部電影的。但它絕對不應該只有這么狹窄的受眾面。
正如導演在采訪中談到,電影關注的,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如何發(fā)掘自己的特質,如何尋找自己的定義。兩個人因為共同的行進方向而走到了一起、相愛。不過碰巧他們是同志而已。
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是身為同志,所謂的社會與個人的分歧、個人自我統(tǒng)一性的調和,天然地比一般人要更激烈和艱巨。
我想說,這也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探索的問題。從模模糊糊地察覺到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而置之不理;然后是經過一段在接受與否定之間的兩難最終選擇擁抱自己;然后是嘗試如何把自己這一私密而迥然的不同恰當?shù)厝谌氲浆F(xiàn)實的生活中、嘗試如何做到忠實于內心又不至在被社會群體生活所被邊緣化;其中還包括堅守著一系列自己給自己建立起來的原則大綱,諸如絕不主動撒謊做偽直男,絕不詆毀自己的群體,絕不為了隱藏自己而去傷害到別人,由點到面逐步出柜,對未來定下的不可妥協(xié)的一些條款,blah blah blah.
老實說,這么一路走來是很累。我不得不時刻注意保護自己(非暴力的),謹慎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認真揣摩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想,我性格的塑造和自己走過的這個歷程有著很大的關系。
雖然思想上對于自我的捍衛(wèi)非常堅定,但生活中和他人打交道表現(xiàn)出來的我,作風還是相當溫和的,幾乎沒有人認出過我是gay。時常在提醒自己,其實可以更激進一點。
其實我相當佩服那些很0,表現(xiàn)得很明顯的同志。他們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選擇,并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隨著而來挫折,堅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比有些看著很man的人要更像男人(當然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對此不評價)。
回到電影。Russell作為一個生活在直人環(huán)境中的安靜同志,部分內心的情緒無法得到釋放,雖然出柜,他仍然小心翼翼地在 gay & str8 的兩個環(huán)境中游離,努力地珍惜生活中的寧靜和諧,生怕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將其打破。他是孤兒,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懷,對于這種全依靠自己而經營起來的社會關系更為珍視,也特別在乎這種平常人的幸福。父母的缺位使得他的出柜可有可無地渺小,就像紙上談兵一樣,沒有承受來自社會關系的壓力讓他的自我認同并不特別清晰,甚至還帶有一絲困惑和忌諱,所以才會掛著一臉憔悴的微笑去參加教女的生日派對,落寞和痛苦只留給自己,空虛之時借口去gay bar搭訕,最初和glen親熱時拒絕表現(xiàn)得太gay。
而Glen剛剛相反,他十分張揚于自己的性取向,強調對于自我感受的絕對中心,從不掩飾對于主流社會和同志群體的批判,甚至在酒吧拉著直人挑刺似的宣揚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同志的一切主流化的行為都是對于自身的背叛。他年幼時向父母出柜,但因此而失去了親情;藏起創(chuàng)傷,社會給他的歧視只是讓他更為驕傲地對社會豎起了中指。
但兩人核心中的共同在于,他們都在不斷嘗試著探尋自己生活的意義,如何定義自己,在于社會互動的經驗中總結出把自己的性向處于個人特質中的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在互補的借鑒中,他們有了更清晰的定義。
快到末尾了有一段,兩人在床上,Russell說自己從來沒有父母可以出柜,于是Glen假扮Russell的父親讓Russell向他出柜。很溫情的一個段落,Russell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來自于親情的認可;Glen曾經沒有得到認同而埋下的遺憾,現(xiàn)在也終于得到了釋放。彼此把這種情感投射到對方,終于得以升華為愛情。
電影中有些片段,讓人看得心猿意馬,臉紅不安。這是一招險棋,所幸的是,整個電影中超贊的攝影、充沛的情感、真實可信的表演、可挖掘的深意,沒有讓這一切喧賓奪主。
這段時間做了很多反思,有一天還專門在紙上寫下“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這樣幾個大字,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時間仿佛鏡頭收縮對焦,原來看著模糊迷茫的世界開始逐漸變得清晰,少了許多迷失和盲從,多了一份自信,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需要舍棄什么、應該做些什么。
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非常絕望地想要找到一個伴侶,好像我的人生歷程卡在這個點上,沒有這個人,我就無法做一個更好的自己。于是,心態(tài)變得非常浮躁,有時不能靜下心來做任何事,用很功利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人際關系,隨時隨地的自怨自艾……
2012快要到來之前,終于開始從這個自我迷失的夢里醒來。到現(xiàn)在,已經明白了自己該做什么、也能沉住氣去做了。突然覺得有了太多需要去采取的行動,哪里還有那么多時間來編織情緒套住自己?是啊,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對此我只能等待機遇把握機遇。而自己掌握了主動權的,是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我年輕,沒有太多閱歷但勝在無限可能的未來,為什么要浪費自己的年輕?
電影最后,Russell在好友的幫助下來到車站送別Glen,Glen收起了過分時如孩子氣一般的刻薄,變得柔情無限;Russell有了足夠的勇氣來表達public affection, 對旁人輕佻的口哨回以凌厲的目光。這兩天的特殊際遇,讓那盤錄音得到了特殊的處理。Russell一個人站在公寓的窗邊,拿著錄音,靜靜地望著天空。引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愁云遠在天邊,Russell孤獨而安好”。
離別是一個感傷的結局,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誰以為這又是一個happily ever after的soul mate童話?放在這里實在太務俗了。重要的是,他們都變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看這部電影,居然沒有再陶醉在“啊,我什么時候也能有這么一段故事”的苦情中,而是在思考成長和人生定義的主題。欣慰地看到自己又起飛了。故有此一記。
4 ) 我想去火星
苦的甜的草莓,棉花軟糖,黃油硬糖
北極熊 腰果 爵士樂 磷脂酸 巧克力
我的果凍 特別覆盆子 請務必留給我
三杯淡威士忌 嫩櫻桃汁 凍檸檬派
我想去火星
那里有綠色的河流
你香甜的十六歲 在演出后等你
我都不記得16歲我是否香甜了,電影里有段詞我很有感觸,他說我們開始時都是純白色畫布,然后我們用顏料在畫布上構圖,但是在這之間有個間隔,關于現(xiàn)在的你和你想成為的你,關于這個間隙。我沒看到,至少在我身上我沒看到。
其實此類題材電影大概講的都差不多,但真的從GAY 的角度和直人的角度可能會有差異。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們去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社會嗎,道德嗎,信仰嗎,還是全世界嗎。
中國的同性戀其實也沒有到夾縫求生存的地步,但我們往往能看到好幾個種類,這里的種類只描述承認自己是gay的人群。
其一,藏在直人群中,好朋友知道自己的性向,在Grindr或者Jackd上默默炮之。他們往往不會和朋友討論自己的性愛,不會介紹自己的伴侶給他們認識,仿佛想抹去這部分不被接受的行為,只把自己“正?!钡囊幻嬲宫F(xiàn)給好友圈。
其二,只要你是人,你就得知道我的性取向,他們直白表露自己的性向,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手段就是Be gay be glamours,他們無所謂旁人接受不接受,只顧自己做自己。熱愛分享性經歷,嘴上隨時都掛著別人的大屌。
總的來說,都一樣,都想要和那個他散個小步,看個小電影,騎個小車,一起在沙發(fā)上小小得爭論一下,吃個小飯,打個小炮。有些人麻木了,有些人還不敢涉足。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同性戀和異性戀的不對等現(xiàn)象,說白了,就是異性戀。事實上這也沒法對等,但我們希冀的,愿望的,和奮斗的也就是這種差異化能盡可能縮小。人這種奇特的物種最難駕馭,也最容易駕馭。
多想去火星啊,那里有綠的河流,有我愛的人,能在那里和愛的人牽著手走在街上,在餐廳里,在走廊里,在車站上接吻。做那些想做的,異性戀都做的,而同性戀沒法做的事。
5 ) To be or not to be--淺談Weekend中的政治性內核
《Weekend》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最好的同性電影之一了。這里的“同性電影”是指以表現(xiàn)同性情感、探討同性話題為全篇主要內容的電影,不包括那些更泛泛的僅包含同性角色、情節(jié)的電影。
這是一部教科書級別的作品。教科書的意義在于,溫故而知新,常顧而常新。第一次看到這部片子的時候,也僅僅覺得影片清新脫俗,并說不出哪里“脫俗”,后來每看一遍理解便加深一層,直至這次我覺得自己是真的“懂了”。
決定性的新體悟源于前不久的一次“爭吵”:初中時便赴新加坡讀書,如今在LSE讀政治學的女性朋友回國參加P大的夏令營,由于她之前在坡上高中要讀四年,申請季又拖了一年,我們倆雖同歲,我已經要入大四,她卻剛剛結束大一。坡上四年+倫敦一年政治系的熏陶已經將我的這位攻氣十足的小姐姐塑造成了半個左派斗士,飯桌上談及女權,我來不及張嘴,她已經用連珠炮的辯論式發(fā)言告訴我:你懂什么女權,你知道sex/gender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嗎?!
要不是有旁人在,我差點沒忍住大聲告訴她自己的小秘密,用這個諷刺性的事實把她的雄辯噎回去,話到嘴邊自己卻又啞然失笑:咱們又不是打辯論來了,吃飯吃飯,煲仔飯要涼了。
我總是覺得自己骨子里其實是個蠻左的人,但生活在一個政治語境早已被完全消解的環(huán)境里,并沒有什么自我檢驗的機會,不曾想突然撞上一個對“國情”完全不在意的角色,用她咄咄逼人的“左”,脅迫著我簡直對自己“不夠左”要產生羞恥了。
這一次赤裸裸的政治觀點沖突的經歷,讓我昨天重溫這部電影的時候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一直懵懂的東西。
同性話題,從骨子里就注定是政治性的,關于同性話題的討論,就是自我政治價值觀與社會政治價值觀的矛盾沖突,剝離了政治性的討論,同性的故事就變成了粉色的泡泡和夢幻的糖水,不過是大家閑極無聊時發(fā)明的又一個自我消遣。即使是近來大家普遍認為最為“去同性化”的佳作《Call me by your name》,其本質也是關于兩個男人(男孩)關于人生最核心的價值立場的掙扎,何況Oliver本來就是個哲學學者,remember?
《Weekend》的劇本無疑是巧妙的,結尾的一場離別我覺得可能會是影史上最重要的離別之一;兩位主角的表現(xiàn)也異常出色;但在藝術之外,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內核,在于其深邃的“同性政治觀”的討論。
與其說Russel和Glen是兩個性格迥異、愛情觀迥異的男子,不如說他們是兩個政治立場相左的同志:Russel認為倆個男人在大街上手牽手宣告對對方的愛,已經是一種激進的宣言,同志婚姻更是一種莫大的進步;Glen卻鄙夷著英國同志群體的妥協(xié),拒絕迎合主流社會的婚姻制度,甚至,當一再背叛他的前男友John在公園被恐同者暴打的時候,他并不感到憤怒,而是恨John的懦弱;Russel在同志酒吧里不合群地獨舞,更不愿在其他場合與Glen有過分親密的舉動;Glen在一家普通的酒吧里大聲質疑一位中年男人對于同志的歧視和偏見,最后卻發(fā)現(xiàn)對方的男朋友就站在身后。政治立場的分別,帶來的是兩個人關于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標的不同選擇:Russel做著泳游館救生員的閑職,日復一日沉默地看著水池中的人影來來去去,深夜在家小心翼翼不敢驚擾了鄰居,即使與最親密的朋友們在一起時也常常有所保留;Glen一心要跑到美國這片“同志先鋒圣地”,追求他的現(xiàn)代藝術和更加激進的政治表達,要構建獨屬于同志的滿是精靈和鮮花的“后花園”。在兩天一夜的時間里,兩個人的身體和情感都越來越近,但內心中那個模糊的遠方卻注定漸行漸遠,遠遠近近,近近遠遠,最終在離別的火車站畫上了終章。導演沒有那么狠心,將兩人完全擺在政治天平的兩端,留下一個反轉的細節(jié)對照,耐人尋味:開頭初見時Glen怒罵Russel公寓窗外的挑釁者,Russel慌忙制止,擔心恐同者朝他的公寓扔磚頭;結尾的火車站二人吻別,一旁的小流氓吹起挑釁的口哨,卻是Russel怒目相視,Glen反倒是說了一句“Just ignore them”。兩天一夜的共處,兩人的政治價值觀竟也淡淡地互相浸染了。
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在同志的世界里代表了另一種意味的拷問。世上的大多數(shù)平凡人其實都可以在價值的選擇面前渾渾噩噩、蒙混過關,沒什么要緊,沒什么大不了。可是沒有幾個同志可以選擇這種中庸和含混。左邊或右邊,這岸或那岸,后退或前進,沉默或吶喊,人類社會似乎只給這個群體留下了兩個選項,中間地帶被縮減成了一根細細的線,跨過半步,就沒有回頭的機會。更令人揪心的是,這道原本只是關于“我愛誰”的選擇題,往往被擴展到了同志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性政治觀竟仿佛成了他們唯一的政治觀,拿起,便再也放不下。那天與半左派斗士的飯桌上,我欲言又止的原因其實是,我不愿輕易把自己劃分到左岸或右岸,然后與對岸的她遙遙相望,中間隔著一道再也縫不上的河。
當然,《Weekend》拍攝于2011年,時過境遷,近兩年彩虹旗的勝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相信在一個更具彈性的社會和文明里,那道細細的線會越來越寬,可以容納各個岸邊的所有人,在一樣的白色陽光下,不必區(qū)分赤橙黃綠藍紫。
6 ) 至我們心中的周末時光
導演兼編劇安德魯·海格似乎很偏愛公車和夜店的組合,類似的橋段在之后大放光芒的同志圣劇“Looking”中又再度有所展現(xiàn):在濕漉漉的街道上,三三兩兩的同志們穿梭于同志酒吧霓虹燈下的街道,映襯在這樣的背景下,主人公一邊內心在翻攪,一邊尋找自己失落的影像。
我?guī)缀跏窃诘谝粫r間對主人公魯塞爾產生了“共情”或者說“共鳴”,從他在仍然留有包裝紙的鞋盒里拿出看起來很新的鞋子開始。之后魯塞爾去參加朋友的聚會,提早離席,盡管他聲稱自己累了,其實這不過是在為之后的“安排”留出足夠的時間。為什么會共鳴?因為這一幕好像很熟悉,穿著最新的鞋子,套上最愛的襯衫,洗的干干凈凈,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會懂對于一類同性戀來說,去同志酒吧意味著什么。那就像這個世界唯一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同類的通道,享受別人對你的注視,喝很多的酒,讓酒精和轟鳴的音樂把那個平時束手束腳的你暫時帶離你的身體,只留下那個不介意也不壓抑的靈魂。
影片用了最多的筆墨去描繪一個失去自我的同性戀形象,這是一類沉默寡言,事無巨細,很好相處的對性壓抑的同性戀,他們是因為擔心不被喜歡而替他人想太多的一群人,精確刻畫這群人是本片做的最出色的地方。這一點在片中用了無數(shù)筆墨,但有兩個地方表現(xiàn)的最為淋漓盡致,第一次是在魯塞爾帶著格倫首次回家的清晨,他早早起來不僅沖了咖啡做了早餐還把牙刷了,在面對喜歡的人時,他強迫性的需要自己完美的展現(xiàn)在對方面前;第二次是格倫將要離開的那個黎明,魯塞爾說他喜歡待在家,在家感到很自由,因為在家他不需要在意什么也不需要想什么,他不感到尷尬也不會感到羞恥。
在車站送別的戲也讓我印象深刻,七八年前當我還有能力談幾段遠距離戀愛時,也有幾次這樣的場景,在車站,時間倒數(shù),不得不離開一個當時和你幾乎相融的個體,根本無法抑制的淚流面滿。格倫是否就是魯塞爾的真命天子?我看很難說,從他們短暫的周末幾天的交流中,你甚至可以看到二人在世界觀上還是有不小的出入,但是當人們遇到了具有理想氣質的對象時,那種連接又被挖空的痛苦總是無法避免的。
我一直不明白影片為什么非要給我們這樣的結局,可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卻漸漸想明白了:格倫代表了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人,無論他們有多么完美,當時我們有多么愛他們,這些人終究變成了我們的人生過客。因為我們不愛自己只愛他們,而這趟旅行的終點,也許需要從愛自己出發(fā)。
15層的公寓亮起的燈,城市里孤寂落寞的旅人,不過都是匆匆過客。三次從公寓望下去,他步調輕快、猶疑、惆悵。把大量筆墨放在性向與現(xiàn)實的討論上來,借助兩個話嘮主演開啟了平緩刻骨的思考。他的行為藝術自知無人欣賞,就像在偌大的城市尋覓不到真正的朋友愛人知己。離別時車站告別擁抱成為最后的回憶。
第二遍看改成五顆星。
又是一部絮絮叨叨的愛情片,這種片子我一向都很喜歡,再加些清新的寫實,龜毛的細節(jié),還有從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迷人的浪漫氣息,這樣的一個周末,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可是我們就這樣互相吸引了,真是奇怪。
就像我和你度過了一個周末,我有Russell的性格,你有Glen的想法。我和你向著對方談啊談,笑啊笑,看啊看,滾啊滾。只有在自己的房間最放松,不用擔心,不用在意,不用假裝,這樣很好,也許哪一天我走出去了一點點,敢作出曾經太過在意而不曾做的事。我想告訴你,那是因為你,因為那個周末,因為你離開
重口味小清新 掩面奔出
可以說是一部同志版的Before Sunrise,用細膩真實的劇本鏡頭和表演刻畫了兩人從相遇,相識到相愛的“話嘮”全過程,構建了一個期限為48小時的完美二人世界,片中營造的具有說服力的親密感使結局異常揪心,同時還滿足了期望看到露點和床戲的觀眾...在同志片當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1:非常小清新,非常碎碎念,卻格外真實。2:這年頭彎男們都愛留小絡腮了,滿世界都一樣。3:這算是Before Sunrise同志版么?4:從各個層面來說都非常精致,對話精彩、感情細膩、表演真誠。5:11年最好的同志片,沒有之一。6:兩位男主都很有愛,男一傻氣可愛,男二騷氣可愛。
兩個人從相遇到相處到分離的過程都很有愛,拍的挺真實。很喜歡Glen的性格。【e6pngz08 ?QAF】
四星;48小時的相遇結束了,而我們的愛情卻永遠不會畫上休止符。就像大多數(shù)人的戀情一樣,他們也愛得平凡,簡單,卻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導演是有心機的,他把電影拍在了愛情最美好的時機,懂得在細小的地方雕琢角色,每一個動作都勾勒出Russell的羞澀和Glen的開朗以及兩人感情漸變的梯度。
話癆、文藝,小情小調,寡淡而始終沒投入劇情。我的第3000部豆瓣電影收藏。
模糊地迷戀你一場,就當風雨下潮漲。
很來電的兩人啊~“我不是來阻止你走的,真的不是啦。。?!薄澳銇砀善ò 瓏聡聡隆?/p>
離別是愛,等待是愛。放下了愛,然后又為你拾起來。
由于中途睡著了,就不評分了。
又一部經典的同志電影誕生了!每當導演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對人生的感悟,把自己的世界觀和愛情觀投射到故事了,拍進自己的電影里,一切總會想顯得真實迷人。真誠有了,能再有點情調或情懷,人物和性格再迷人點,愛情再富有點感染力,一切就可以等同于完美了。很高興,這一切,這里幾乎都有!★★★★
在感情處理上其實與《愛在黎明破曉前》類似,都是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將感情燃到最高,在雙方還沒來得及發(fā)現(xiàn)彼此的缺點的時候,一切已經戛然而止。而且同樣聊了很多,不過更多局限于對感情、同志等看法上。
愛情就是媽媽織的屎黃色毛衣,你明知一針一線凝聚心血,卻依然沒臉穿它示以眾人。可即便這樣,每次懷里抱著它,都依然會覺得,心里暖洋洋的。
怎么基片都如此小清新了尼瑪比
看得心都融化了,流滿臉頰。
兩天,我們像相遇了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