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木偶片《三個鄰居》(網(wǎng)絡片長12’24“)沒有靳夕的參與,導演岳路前一年剛導了《小熊的旅行》,在上美還是新人,編劇潘奔也不是很有名氣。全片以三個鄰居的罵戰(zhàn)作為主要情節(jié),試圖用反面的角度教育大家要互幫互助。在當年應該算是比較異類的題材,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反倒顯得非常獨特。吵群架是全片的一個看點,讓我們來看一下矛盾升級的步驟:
場景1:喜鵲吵到小松鼠睡覺,老兔子生爐子熏臟樓上兩家衣服,小松鼠是主要受害者;
場景2:喜鵲故意弄臟河水,讓小松鼠沒法洗衣服,小松鼠繼續(xù)受害;
場景3:小松鼠拆掉喜鵲窩的枝丫,滴熄老兔子的爐子以報復;喜鵲弄翻小松鼠的晾衣桿,被單蒙到了老兔子;
場景4:喜鵲將窩里的臟東西踢到小松鼠家,小松鼠踢到老兔子房頂,老兔子是主要受害者。發(fā)現(xiàn)房子有大量蛀蟲后,三人第一次協(xié)商想辦法,但互相推諉不肯執(zhí)行,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
場景5:大風大雨摧毀大樹房子,三家繼續(xù)互相指責,矛盾升級到最高點。
從這些場景中的情況來分析,喜鵲是矛盾的主要發(fā)起者,場景1和2的矛盾都是因她而起,場景4大家在商量怎么對付蛀蟲時她又不肯去請啄木鳥(小松鼠不認識啄木鳥,老兔子身體不好),所以喜鵲是最“壞”的。小松鼠相對來說處于被動地位,她身在二樓,受到上下的夾擊,場景3的報復也是因為在之前受氣才為之。老兔子最大的問題是不顧別人,由于身處底樓,除了生爐子以外,沒有太多妨害到別人的地方。但片中的三個人都不肯相讓,也不愿為別人著想,因此最終形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huán)。
編劇一定很有生活
唇齒相依,片子的道理是好的,但是沒強調(diào)真善美,而且對白很出戲,很成人化且有些粗俗,實在不適合孩子們看。
堪稱警世恒言了,諷刺淋漓之極。蛀蟲成群出動的場面很可怕。
自私,還有貪婪,這不都是"我"的通病么?口里和心里多些"我們",少些"你們"。
還有部類似的動畫片是講在鹿的角上筑窩,印象深刻
木偶動畫,難得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喜鵲松鼠兔子三個人是鄰居,但是都自私自利各掃門前雪。喜鵲教孩子飛,跳到松鼠窗戶上,打擾松鼠休息;兩個人吵架,又打擾到樓下的兔子;兔子生爐子,熏黑了松鼠的白被單和喜鵲,沒人管的蟲子,泛濫時沒有人請啄木鳥,最后大樹被吃塌了,還在互相埋怨。聯(lián)通標示。
不給力啊,自私啥的~哦呵呵呵呵~
三,三個鄰居?海綿寶寶的故事嗎,2333。剛剛還覺得5,60年代動畫除了文學典故改編的除外,幾乎沒什么復雜又宏大的故事,這就來了一記響亮的打臉。這劇作水平那個年代里屬實優(yōu)秀了
那顆樹叫生活,叫國家,叫豆瓣搞基網(wǎng)……
挺有趣的~小市民情態(tài)十足
中國鄰里矛盾的真實寫照,直到21世紀住的鴿子籠仍不過時,時有樓上孩子亂蹦樓下買震樓器的新聞。
陪伴我長大
老兔子最壞、最不講理,不調(diào)解鄰里矛盾,燒煤爐弄臟鄰居的被單和衣裳不負責。黑喜鵲也不遑多讓,教孩子學飛影響鄰居正常休息,故意妨礙小松鼠洗衣服。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小松鼠心態(tài)失衡,開始報復。這個故事反映了鄰里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以及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但是遇到自私、不講理的鄰居時,真的只能無奈地搖頭了。
還是很成人化的。大樹就是一個小社會,一個人自私,污染整個社會,最后遭殃的是所有人。最后大樹的倒塌非常完美,人性的丑惡,自私貪婪在這一刻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短短十分鐘,把三個只看到對方自私卻看不到自己自私,反而為占到的小便宜洋洋得意的鄰居刻畫的惟妙惟肖。都想著少做一點,多得一點,沒人想著多做一點,生活中簡直不要太常見
可好玩了,看過好幾遍
超級羨慕這種同居的生活。
2017.10.28想看.大概看,還行.4725部標記看過電影
給喜鵲配音的可謂彪悍
所以啊,我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可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