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6月18日早晨,惠靈頓公爵所指揮的部隊,聚集在比利時一個名為滑鐵盧的小鎮(zhèn)營地里。連綿不斷的降雨帶來了痛苦、潮濕和寒冷給士兵。但是這些士兵將會感謝這場從前夜就開始下的大雨,因為這場夏日暴雨不僅...
我看過的經典戰(zhàn)爭電影之一。場面宏大,敘事緊湊,時不時插入拿破侖和威靈頓公爵的內心獨白。影片講述的拿破侖性格鮮明,自信心爆棚,對權威的把控游刃有余以及作為一名父親對兒子的思念。演員的表演很到位。
威靈頓公爵也是在滑鐵盧一戰(zhàn)成名,收獲了榮耀。劇中配角也各有特色。
戰(zhàn)爭始終擺脫不了暴力的屬性。劇中的戰(zhàn)斗場面也宏大、我認為比較符合我想象的實際情況。
最好還是愿世界和平!人們需要從戰(zhàn)爭中學會反思,走向更文明和多元。
戰(zhàn)爭的本來面目,就是戰(zhàn)爭一旦發(fā)動,就以消滅對方的武裝力量為目的。你一旦加入了其中某個陣營里,作為士兵也好,軍官也好,那些所有喜歡的、憎恨的、人道的、反思的情愫都沒用,決定未來的只有兩邊的力量對比和基本的對壘章法。甚至后者所謂章法都沒用,因為兩邊的將領具備的這種本領是差不多的。那些什么妙計,或者神奇的攻擊,最多存在于小說或者電影中,事實是很多根本不切實際。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少之又少?;蒽`頓作為守軍,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為不用沖擊,可以嚴陣以待,專心對準對方過來的士兵射擊,但是他的兵數少于拿破侖,這場戰(zhàn)役勝利的關鍵一定是和普魯士兵同時作戰(zhàn),因為加上普軍就能超過之了。當然了,即便這場戰(zhàn)役惠靈頓輸了,后面拿破侖還是會失敗,過幾天就有個“滑鋼盧”“滑銅盧”“滑銀盧”等著弄他了,滑鐵盧之戰(zhàn)之前英聯軍早就結成多國聯盟收拾過拿破侖,盟軍武力遠超過法軍,而拿破侖就那么點人,力量上法國早就敗局已定。滑鐵盧之戰(zhàn)不過是場余波,如同當年說反攻大陸似的,沒有任何勝算,不過是野心戰(zhàn)爭家的一廂情愿垂死掙扎,如同大象背上的一只螞蟻被大象一抖身子掉在地上,它還怒氣沖沖的說:你等著,我回去叫我的小弟,回來收拾你!
雙方的部隊在巴黎近郊列陣開來,他們都穿著著紅白藍三色的軍裝,倘若他們站在一起將沒有人能區(qū)別開他們。 科西嘉島的怪物在泥土路上緩步向前,在他身后是不足百人的老近衛(wèi)軍方隊與不足千人的稚嫩的面孔,而他所面對的是早已背叛他的將軍與上萬人的軍隊。 他的手臂伸向遠方,示意身后的士兵放下武器,自己負手走向敵軍陣前。 “你們可以向我開槍。將軍,你想殺死皇帝?現在我就在這?!?這個身著灰布大衣的矮子直面敵軍的槍口,目光堅定地直視著他曾經的部下。 “開槍!” 將軍吼出他的命令。 接著空氣中彌漫著死一樣的寂靜,陣中只有騎兵馬蹄踏在地上的聲音,沒有人開槍。 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率先做出了反應,他扔掉了他的步槍,撲倒在地。身后上萬人的隊伍跟著他做出了反應,士兵們高喊著“不要開槍”拋下了身后的將軍,涌向皇帝的身邊,簇擁著他,幾個激動的士兵甚至跪在地上親吻皇帝的長袍。 伴隨著馬賽曲的變奏,皇帝在士兵和三色旗的簇擁下走到將軍面前。他沒有從地上撿起將軍扔給他的彎刀,一旁的士兵替他撿了起來。他把彎刀還給了將軍。 “我有能力回來?!?在士兵與人民的歡呼聲中,拿破侖?波拿巴回到了他忠誠的巴黎。
其實戰(zhàn)役之外是兩種人設及凝聚背后的兩套意識形態(tài)對決。威靈頓說波拿巴‘頭腦值一萬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個紳士’,對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對其天才的否認,而是認為其出身‘不配’這樣的才能;私下里說底層軍士‘不外乎是騙子和乞討,愛國心全靠杜松子酒驅使’,充滿不屑了。波拿巴則從開頭退位一幕展現其視軍士如己出的一面,憑個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復辟,無需等級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擁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給我加冕’。威靈頓拘謹堅毅,有貴族身份帶來的高傲自信,反襯波拿巴乖戾大膽,但通過在其他將帥面前貶低對手和自夸謀略的表演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歐洲的眼中釘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個等級制度下的‘僭越者’,這里牽扯到對權力來源/人的本質/行為規(guī)范等一系列問題的、在特定意識形態(tài)框架下的判斷。以一場決戰(zhàn)窺歷史進程,聰明
太好看了!17世紀舊制度的落日余暉,信仰、武器、戰(zhàn)術都有種舊時代的樸素和嬌憨感?;F盧戰(zhàn)役后,一個革命與復辟交織、浪漫主義的時代開始了。場面恢弘,對拿破侖和威靈頓的刻畫又很仔細。拿破侖是頗具魅力的,不是有高度自信(自戀)的人喊不出「法蘭西就是我,我就是法蘭西!」片頭和片尾面對失敗的蒼白頹唐的臉互為呼應,這么個愈挫愈勇的傳奇人物在歷史上不吸引人是不可能的。看完才知群演都是蘇聯軍人,50年前又無CG,全都得真正來一遍,這調度能力真是可敬。
制作實在太宏大了 但拍攝手法實在沒太趕上這個預算 電影本身有一種overkill的不真實感
軍事、歷史愛好者福音,對其他觀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為配音愛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國語版應該是廣東草臺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薦)。就英雄史觀而言,格魯希的選擇對于成敗確實影響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從唯物史觀來看,那個時期拿破侖其實已經死了,只是他自己還沒意識到。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奧遜威爾斯飾演,看時沒發(fā)現。眼熟的威靈頓公爵,原來是《音樂之聲》的男主。來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侖啊,你牛,你為何非要回去呢。最觸動我的是一個英國士兵絕望的吶喊:“我們素未謀面,我們?yōu)楹我韵鄽垰ⅲ?!? 歐洲那邊打來打去,僅為了個人的榮譽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統(tǒng)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內伊豬突英軍空心方陣的航拍鏡頭真是漂亮。但是結尾威靈頓派人勸降老禁衛(wèi)軍的情節(jié)又太過戲劇,哪有把炮兵擺在距離敵方步兵不到100碼
真正熱愛這部電影的恐怕都是軍事歷史愛好者吧,單從電影來說,節(jié)奏和結構都有問題,戰(zhàn)役重頭戲開始的時候電影已經過去快三分之二,冗長的文戲和表演讓觀眾筋疲力盡。如果是西方導演拍的話估計會在開頭把拿破侖擊破布呂歇爾的戰(zhàn)爭戲拍出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然后再展開。蘇聯導演學院風格太重,西方觀眾不買賬,所以本片票房慘敗。
滑鐵盧 中英雙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這才叫大片?。×私馕鞣阶诮膛c哲學后,看這種戰(zhàn)爭歷史題材能更好理解,他們在戰(zhàn)爭中也使用謀略,但是并不提倡,他們更加歌頌勇敢,這并不是因為西方人沒有《孫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國人拍戰(zhàn)爭片在“軍師”帳子里運籌帷幄一場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將領都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
騎兵VS大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s411M7HB
4.5/5 配樂棒呆了 戰(zhàn)場拍得非常壯觀 斯泰格爾演的很棒 對普魯默有些偏見 眼神中歹氣太重 邦達爾丘克是不是有特權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蘇聯軍方借人借東西
本片和后來中國的《大決戰(zhàn)》一樣,是蘇式計劃經濟才能拍出的電影:不惜工本,動用上萬軍人演出戰(zhàn)爭實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現了。還有一點也非常類似:勝利者的魅力遠不如失敗者。身材發(fā)福、胡渣未剃、喜怒無常、惦記兒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侖的形象勝過紳士威靈頓,而《大決戰(zhàn)》中的蔣介石、鄭洞國、黃百韜、陳布雷、傅作義給人的印象也深過毛劉周朱林劉鄧粟。
滑鐵盧戰(zhàn)役也算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場戰(zhàn)役了,沒想到以這個事件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卻如此之少,能找到的電影貌似也就這么一部了,甚至還是蘇聯的導演拍的。當然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拍出過《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的巨制,讓他拍這部影片自然很合適。奧遜·威爾斯還在片中路易十八,戲份很少。
蘇聯紅軍傾情出演
美蘇在電影界合作的又一例。斯泰格爾的表演是全片亮點,雖然拿破侖的面目曖昧不明,但演出上是有氣度的。至于全片后三分之一的戰(zhàn)爭場面,除了目測上萬人的堆積外,無拍出來的必要,剪輯混亂,不借助文字資料無法梳理戰(zhàn)役進程,場面如同團體操,除了禍害馬以外實在不像打仗。拍法是十足白銀時代路數
延續(xù)了《戰(zhàn)爭與和平》大場面的風格,這部幾乎都是戰(zhàn)爭戲份,不過調度上最終還是向市場屈服了,拍的相對更加美觀,所以沒有了《戰(zhàn)爭與和平》里的那份殘酷和本應有的悲壯感,但是上千龍騎兵沖刺的場面還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大銀幕看一次
戰(zhàn)爭場面還是無以倫比,只是如果純粹的只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話,感覺有點流水賬的嫌疑,這一點戰(zhàn)爭與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另說一點,片子里的拿破侖又胖又挫還喜怒無常,但就算這樣一個形象也讓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來拿破侖不是輸給威靈頓,他只是必敗的逆天而行。
潮水般的進攻,潮水般的排炮和射擊,也是潮水般的倒下,
8/10。繼承了蘇聯拍攝軍事題材的大國胸襟,金碧輝煌的宮廷舞會、人頭涌動的炮兵陣地、步兵拼殺方陣的空中俯視,拿破侖受傷后躺在硝煙未燼的戰(zhàn)壕,頭頂風雨雷鳴的黑夜慘敗離開,全都壯闊非常、情意蒼涼。生動塑造雙方統(tǒng)帥的運籌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犧牲與沖出去呼吁和平,側面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謳歌人性。
單看那個數千人真實場景的胸甲騎兵就是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