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在老婆桑德拉去世以后以酒度日,不久后,他在柜子里翻到了一封塵封已久的信件,因此決定獨自騎摩托車去西北旅行。他的...
一直把這部電影標(biāo)記在想看里面,等著上映,后來無意中電影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默默上映,沒有做大張旗鼓的宣傳。
我看電影的習(xí)慣,是在看之前盡量少做功課,避免被劇透,希望自己有更多被驚喜的可能。《漫漫回家路》的劇情,在瞄過兩眼之后,我一直期待這是一部“找路”的懸疑片:身為路癡我常?;钤谶@樣的懸疑片之中!因此提前對主角的心路歷程心有戚戚,又特別期待他破解線索的過程……又暗暗期待這部電影就像莫迪亞諾的《暗鋪街》一樣隱晦神秘而動人……然而看了之后我對成年后主角的這一段追尋是很失望的。用Google Earth,以及回到出生地,這是一段很順利的過程。主角的茶飯不思和封閉自我,主要還是因為他自己內(nèi)心有一些人際關(guān)系障礙。后來看到大家都在說這一段電影很不好看?!堑?!
這部電影是有點不好評價,可以明顯分成“非常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部分。
好看的是開頭,小人兒冒著生命危險在火車上偷煤,穿行在印度塵土飛揚的街道,年輕的媽媽摟著三個孩子,小哥哥帶著他半夜去鐵路上……然后是無意中隨著火車走了幾千公里,來到加爾各答之后的流浪,以及小人兒在孤兒院的壓抑和慌張。這個叫桑尼·帕沃的來自貧民窟的小演員,實在是演得太好了,誰能不被他亮晶晶的大眼睛打動呢!這一大段貧兒印度旅行記,我以為是本片的精華所在。
澳洲塔斯馬尼亞的風(fēng)光也非常美,拍出了人在其間的渺小,和印度的擁擠嘈雜恰成對比。
回到印度之后的劇情也很動人,主人公回到當(dāng)年的地方,穿過街道,穿過樹林,回到小村子。暖黃色的夕陽下,手搖鏡頭晃動不定著,表達人的激動害怕的心情。后來終于見到了,我也跟著主角和他的老媽媽一起哭。
(前方劇透預(yù)警)
我承認(rèn),在今年的所有提名影片里,《雄獅》可能不是劇情上最出彩的一部,但是,它一定是最能溫暖人心那部。
IMDB 8.0分,爛番茄86%的新鮮度,不僅拿下了6項奧斯卡提名(跟《海邊的曼徹斯特》一樣多),而且,也都是重磅獎項:最佳電影、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攝影、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最佳改編劇本。
這么看來,至少不是那么糟糕吧?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印度版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年幼的小薩羅(Saroo)在火車站與哥哥走失,經(jīng)歷了一場又一場苦難之后,終于被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利爾夫婦收養(yǎng)。然而,成年后的薩羅在一次聚會上被喚起了鄉(xiāng)愁,決心尋親的他最終通過谷歌地球找到了家鄉(xiāng),與親生母親團圓。
是的,劇情極為簡單,但正是這樣簡單的劇情,在“尋親”這樣普世的母題之下,才讓這部電影在影像上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而真實故事的加持,更讓電影有了直擊人心的力量。
在導(dǎo)演加斯·戴維斯(Garth Davis)和攝影指導(dǎo)格雷格·弗來瑟(Greig Fraser)鏡頭下,整個故事顯得無比細(xì)膩,動人。
電影的開場,是一組美到令人窒息的俯拍空鏡:從有著懸崖峭壁的碧藍海岸線,穿過各式各樣的民居和房屋,最終定格在了荒涼貧瘠的黃色山丘溝壑上。然后,飾演童年薩羅的小演員,在一個滿是金黃色蝴蝶的山谷里,登場。
要說電影是營造視覺奇觀的藝術(shù),在開場這幾分鐘里,《雄獅》就已經(jīng)做到了。
然而,這一組鏡頭的作用,絕不止展現(xiàn)視覺奇觀這么簡單。畢竟,這種“上帝視角”的鏡頭其實并不少見,而在這部電影里,可能“衛(wèi)星視角”這個詞才更為貼切——因為,這就是通過谷歌地圖觀察地表的視角。
換句話說,這是薩羅整個尋親過程的視角再現(xiàn)。
這是目前任何其他藝術(shù)形式所無法實現(xiàn)的震撼。
隨著劇情的展開,電影的前半段劇情也開始步入正軌。
為了補貼家用,懂事的小薩羅求著哥哥帶他一起外出打工。然而,小薩羅終究是因為年紀(jì)太小而在車站睡去,醒來之后,哥哥早已不見蹤影。
盡管哥哥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要待在原地不動,但小小的薩羅還是忍不住開始尋找哥哥。在尋找個過程中,他無意中誤上了一輛列車。
他在空蕩蕩地車廂里大聲呼喊,奔跑,但卻無人應(yīng)答。
直到幾天之后,他來到了距離家鄉(xiāng)1800公里之外的加爾各答。
這里沒有哥哥,沒有媽媽,甚至,這里的人們都不說小薩羅說的印地語,而是孟加拉語。
于是,他爬上站臺的柱子,竭盡全力地呼喊哥哥的名字,呼喊媽媽,沒有人應(yīng)答。勉強扒著售票窗口,說出家鄉(xiāng)的名字想要搭上回家的列車,不僅沒有人幫他,還被人群推搡、責(zé)罵。最終,他來到了一群流浪孩子的中間。然而就在觀眾以為小薩羅可以暫時安頓下來的時候,一群粗暴的人販子就直接沖進人群開始搶孩子。
昏暗的隧道,晃動的鏡頭,快節(jié)奏的剪輯,把小薩羅的無助和不知所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的心緊緊地揪著。
逃脫人販的小薩羅獨自走在鐵軌上,一個好心的女人來跟他說話,說印地語,帶他回家,給她吃東西,喝飲料,還告訴他,會有好心人來帶他去找媽媽。
而當(dāng)「好心人」來的時候,鏡頭語言再次傳達出了文字無法表達的信息和情緒:
飄動的粉色窗簾,和好心人審視小薩羅的眼神,充滿了情色的意味。而輕輕撫摸著小薩羅臉龐的動作,看起來也十分令人不適。
當(dāng)觀眾還在將信將疑的時候,導(dǎo)演直接戳破了謎底:
前一秒還是天使,下一秒就變成了惡魔。
還好,小薩羅又一次逃脫了。在街頭流浪了一個多月后,小薩羅終于被送進了收容所。
然而,收容所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明明被人帶出收容所就意味著被收養(yǎng),有了新的家庭,然而,每一個被“請”出去的孩子,都顯得那么的抗拒,不得不令人心生疑問。
聯(lián)想一下剛剛「好心人」的舉動,再看看那句「天亮之前帶他回來」的臺詞,其實真相已經(jīng)不能更明晰了。
印度的兒童性交易一直以來是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而每年10萬走失的兒童更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處罰措施的不到位,連執(zhí)法部門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不用提那些試圖從中謀取金錢利益的所謂“社會機構(gòu)”了。
于是,觀眾剛剛差點就放下的心又重新懸了起來,揪心到甚至都忘記了,幸運的小薩羅最后是被澳大利亞夫婦收養(yǎng)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不得不說,導(dǎo)演在這一整段故事節(jié)奏的拿捏把控相當(dāng)?shù)轿?。觀眾一口氣還沒串勻,下一個戲劇點就接踵而至。直到「20年后」的字幕浮現(xiàn),才讓觀眾真正在情緒上稍微放松下來。
到了這里,也進入了影片較為拖沓和混亂的部分。導(dǎo)演試圖同時處理「薩羅和養(yǎng)父母」、「薩羅和女友」,「薩羅和弟弟」以及「薩羅與自己」這四組矛盾。
但顯然,在經(jīng)歷了前半段信息量巨大的故事占去影片一半的體量之后,電影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好好處理這四組矛盾了,畢竟,還有最后最重要的尋親環(huán)節(jié)需要闡釋。
所以,我們看到,成年后的薩羅突然就被聚會上的糖耳朵(薩羅小時候最喜歡的食物)喚起了鄉(xiāng)愁,突然發(fā)了瘋似的要找到自己的家,突然與女友和養(yǎng)母都無法好好相處,而又突然放棄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尋親計劃。
在畫面上,大量薩羅記憶里的閃回讓本來就已經(jīng)復(fù)雜不清的敘事變得更加混亂。因此,這一段的情緒推動,基本依靠配樂來完成。
但所幸的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不斷強化的視覺元素,水塔,車站,布滿溝壑的土地等等等等,對薩羅的境遇產(chǎn)生共情,不至于出戲。
直到,某天晚上,薩羅無意間再次點開谷歌地球,在一個他搜尋范圍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童年記憶殘片里那座熟悉的車站,那個他沉沉睡去之后,就再也沒見到哥哥的火車站。
終于,在歷經(jīng)了二十幾年的種種艱辛和困難之后,薩羅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了這里,電影也終于畫完了一個完整的圓:從澳大利亞出發(fā),來到印度,再跟著薩羅的步伐來到澳大利亞,最后,回歸印度。
夕陽,橋洞,樹林,小巷,一個又一個無比熟悉的場景,依次出現(xiàn)。而這些場景,導(dǎo)演早就在開場的時候以相反的順序為我們呈現(xiàn)過了,因此,每一個場景的再現(xiàn),我們都知道,薩羅離家更近了一步。
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細(xì)節(jié),才讓電影顯得飽滿。而每一處觸景生情,都有著炙熱的情感溫度。
電影的情感高潮,自然是母子相逢的段落。但對于我來說,最讓我動容的,是電影的最后一幕。
當(dāng)薩羅得知心愛的哥哥早就離世的消息之后,來到了當(dāng)年和哥哥打鬧嬉戲的那段鐵軌。
鐵軌,是薩羅和哥哥童年里最美好的記憶。
鐵軌,是讓薩羅和家人分離的禍?zhǔn)住?/p>
通過鐵軌,薩羅在認(rèn)出了家鄉(xiāng)的位置。
還是鐵軌,把與親人離散多年的薩羅帶回了家。
在暖色的夕陽中,成年的薩羅也看到了童年的哥哥和年幼的自己,一樣還鐵軌上嬉戲打鬧。
而這,也畫滿了電影里最后一個圓。
我是在電影院里看的這部電影,當(dāng)影片結(jié)束開始出字幕的時候,我透過淚水浸透的余光瞥見,坐在我隔壁座位的壯壯的白人大叔,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淚。
這的確是一部太打動人的電影。
不論是電影的細(xì)節(jié)設(shè)置還是情緒鋪陳,都直戳觀眾淚點。而電影所關(guān)注的主題,印度的兒童拐賣和非法性交易問題,但卻點到為止,不做過多的煽情和批判,恰如其分。
說到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一部同樣講述拐賣兒童主題的國產(chǎn)片,陳可辛導(dǎo)演的《親愛的》。
同樣也是走失兒童的故事,同樣也是讓人揪心的情節(jié),同樣也是偏克制的表達。
但兩部電影最大的不同在于,視角的選擇。
《親愛的》從成人的角度出發(fā),著力點是在親生父母尋子和所謂「養(yǎng)母」的矛盾上,更多的時候,是讓人對人販恨得咬牙切齒。
而《雄獅》則選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從小薩羅的一路歷險中,再牽出社會現(xiàn)狀、法制漏洞等更深層次的議題。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更容易讓觀眾入戲,產(chǎn)生共情。
《紐約時報》的影評人說,「只要你曾經(jīng)是個孩子...你就會被這部電影深深震撼」。
當(dāng)然,這個角度的選擇與原著《漫漫回家路》來自作者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不過,不得不承認(rèn),這個視角的選擇,是正確并且成功的。
而這部電影讓我感到震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又是一部在好萊塢主流電影圈引起極大關(guān)注度的,以印度演員為核心、主要故事發(fā)生地都在印度的電影。
盡管本片的官方出品國家是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但顯而易見的,盡管本片描繪了印度社會的一部分黑暗面,但印度方在這部電影上投入的資源,不可謂不多。
而成年薩羅的飾演者,90年出生的印度裔演員戴夫·帕特爾(Dev Patel),也既《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之后,再次受到主流好萊塢的廣泛關(guān)注,提名了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上一次與印度有關(guān)的電影受到這樣的關(guān)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而上一部與中國有關(guān)的電影在好萊塢走得最遠的,還是《臥虎藏龍》(2000),至于華裔演員在好萊塢的戲路,就更不必多說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周,號稱中美合拍片的第一次「重工業(yè)產(chǎn)品」的《長城》,在全美3200余家影院上映。
至于美國媒體對于這部中國大片的評價,一個字總結(jié),慘。
這樣現(xiàn)象的背后,其實透露出的還是骨子里的不自信。我的美國朋友看過《長城》之后問我,為什么一個這么中國的故事里,要以幾個白人為主角?
我也不知道。
而今天,在亞洲文化背景怎么與好萊塢結(jié)合的問題上,《雄獅》這部片子,至少在人性的刻畫和演員的選擇上,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本文首發(fā)于【毒舌電影】微信公共號,文章發(fā)布時略有修改)
一個在加爾各答走失的5歲印度男孩薩羅,迷迷糊糊登上一列火車,這一走就走了好幾千公里。小薩羅剛開始十分驚慌,但很快就又平靜下來,之后他進入了一所福利院。在那里,一對沒有孩子的澳洲夫婦蘇和約翰·布萊爾利收養(yǎng)了他。二十多年過去了,長大后的薩羅在一個酒店管理項目中遇到了女友露西,開始了成年的生活。忽然,一個偶然的契機之下,原本被他遺忘的童年回憶再次闖入了他的腦海。已經(jīng)擁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面對身邊人的不解,通過現(xiàn)代科技,尋找最開始的家園。
7/10 趕上了雄獅的香港新年預(yù)映場。這類型溫情片素來看得不多,若非為我妮,今次也會略過這部電影。本片主打感動人心,然而在進場前經(jīng)已透過關(guān)注妮可知道了大半關(guān)鍵情節(jié)。 對Lion算不上特別喜歡,卻無法說它是不好的作品。它配樂出色,故事抓人。它許多瑕疵大得無法忽視。這也是眾多影評毀譽參半的原因。要是閣下著重故事或情感的渲染,會找到千萬個喜歡的理由;要是著重硬傷,也能輕易揪出一籃子缺點。公正的說,至今Lion取得的成就相當(dāng)對得住電影,六提的結(jié)果夠好了。作為妮可粉絲很滿意(畢竟毒藥多年…),也覺得六個奧提實至名歸。 Sunny(小Saroo), Dev, 妮可的表演都很自然。不單獨白,妮可每幕都是亮點,任意抽一節(jié)都能作為提名片段。完全沒有她本人的痕跡不只,寥寥幾幕形象已經(jīng)極為立體,演活一個母親養(yǎng)孩子交付的心力,還有兩個養(yǎng)子死活也不想傷害母親卻正正傷害了她的心碎。私心認(rèn)為妮子的角色還能加戲,透過Mantosh把養(yǎng)母的主題再發(fā)酵一下。尤其要大贊初試銀幕的小Saroo,太抓人眼球了,一人單挑了上半部電影。被他牽動得,他笑我笑,他哭我哭。 至于其他角色,實在沒有什么發(fā)揮空間。 其一,Lucy(魯妮角色),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不存在的改編角色,魯妮角色乏善可陳得可以,就一個典型的女朋友角色,擱這美一美,滾一滾床單,感情線當(dāng)然也是沒頭沒尾的了;其二,Mantosh。關(guān)于Mantosh的對白、情節(jié)略顯多余,估計希望盡可能做到原家庭忠實還原,可惜觀感上與Dev的尋親大主線格格不入,對推進劇情沒有幫助。本來Mantosh的存在價值可在于反襯養(yǎng)母無條件的愛,但這個主題沒有被充分反映出來。 剪輯是本片一大敗筆:非常freestyle的雜亂節(jié)奏,前段紀(jì)實式,后段省略式。在印度的部分無疑處理較佳,交代詳盡,以至澳洲的跳躍式敘事倍顯突兀,仿佛前后段剪輯出自兩人之手。許多時候觀眾情感還沉醉在上一幕,故事已經(jīng)推移至下一幕,錯失把情感推到最高峰的良機。再者,一般黑幕然后文字表達“兩星期后”的手法在一部電影只會出現(xiàn)一次。獅子不止轉(zhuǎn)接多,過場文字出現(xiàn)了起碼四次,更是“x星期/月”混雜了“地點、年份”,看到一半我都不曉得時間究竟跳躍到哪兒了。其實這些時間線可以很簡單的用對白、用同場景快鏡、同物換場景之類的手法交代。過度黑幕只會放大導(dǎo)演的青澀。 據(jù)海外觀眾反響,步出影院的人臉上無不淌著兩行淚。以我觀影當(dāng)天粗略觀察,場內(nèi)不哭的人比哭的人多啊??赡苋A人社會領(lǐng)養(yǎng)風(fēng)氣不盛所致。盡管如此,我算是場內(nèi)哭得比較早的,在影片一半左右,Saroo夜里看見養(yǎng)母哭,抱著她,頓時感覺臉上一熱。啊,正是這樣溫暖的孩子才能成就Lion的故事。這片還真是神奇,往后捅開了淚點似的,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把我哭到結(jié)尾。事實上挺意外,從前期的采訪、宣傳片段,我對故事早已熟知七七八八,竟然還能哭得嘩啦嘩啦。。。妮可那段講領(lǐng)養(yǎng)決定的獨白該是片中最大的淚點,慶幸地感到附近終于有人一起抽鼻子,伴隨著不遠處一大叔平穩(wěn)有序的打呼嚕聲音......有些人可能會嫌lion溫溫吞吞的,流落街頭一小時,搜尋家鄉(xiāng)一小時…要是追求快刀斬亂麻的敍事,本片非你杯中茶。 入場前聞?wù)f本片淪為Google宣傳鉅獻。還好還好,著墨不算多了。再少,故事講不下去。我就有一句笑場,Saroo的朋友向他推介搜尋工具:“Have you heard of Google earth? It's amazing!” 感受一下本人頭頂?shù)暮诰€。 。 。 。 說了這么一大堆mixed review, 其實對Lion沒有失望。它的確是年度催淚彈,感人至深不獨于漫漫尋親路,更在于領(lǐng)養(yǎng)家庭slightly dysfunctional的愛。它歌頌愛,但沒有歌頌愛的萬能;它賣溫情,但沒有神圣化領(lǐng)養(yǎng)的效用。它誠實呈現(xiàn)出不完美:領(lǐng)養(yǎng)有過去的小孩并非一無難處,尋親堅毅背后避不開對身邊人的傷害… Saroo跟養(yǎng)母有一點相似,他們不求回報,一個為家鄉(xiāng)的渴望,一個為母親對孩子的愛。 Lion的感動,在于彰顯一份由始至終的純粹。領(lǐng)養(yǎng)在大眾心里是一個不自然的概念:生母不育才會領(lǐng)養(yǎng)/生母養(yǎng)母聚首必有紛爭/生母愛養(yǎng)子不能匹比親生子女… 而片里的,是養(yǎng)子、養(yǎng)母、生母三者之間,最原始的愛與感恩。Lion是一段真人真事,此點尤其讓人欣慰。 Lion仍有粉飾太平之嫌,選擇不去交代Mantosh最后與家人的關(guān)系還有Lucy與Saroo的結(jié)局。難怪工會群戲提名落空。無他,主角以外角色與主線的關(guān)系實在太松散了。 妮粉們沒必要再糾結(jié)于給負(fù)評的大媒。只要抱有丁點負(fù)面的pre觀影立場,Lion確實給予許多攻擊的機會,唯有希望導(dǎo)演Garth更上一層樓,早日拍出更完善的作品。 慶賀Lion的成功。
前年我看了一印度電影叫sheru,中文名叫雄獅,他講的是一個母親阿,還有那個兩個孩子大兒子和小兒子,走丟了,然后大兒子死了,小兒子被當(dāng)成孤兒送到澳大利亞了,那個母親就是在一個礦山上,從事砸石頭的工作,去年小馬在印度拍vlog的一段時間,就是拿個大錘子在山上剛剛剛剛剛敲石頭,然后那個,就是可慘了,都是婦女從事那工作,一小時才給八塊錢嘛,哦對,一天才給八塊錢,然后我看完之后心里就特別震撼,就是那種滿面流淚,然后我給小馬發(fā)私信,我說我也想去看看那個砸石頭,然后我倆就認(rèn)識了,可以說,小馬是帶我走上印度的這個領(lǐng)路人吧。真的是,一入印度深似海,從此衛(wèi)生是路人吧。
感人。上帝行事不可測度。走失25年后,可以給你的人生安排“雷打一樣的驚喜“,讓你“高興如海水一樣深”。前半部saroo童年的流浪苦難的確揪心,但成年后尋親的痛苦執(zhí)念和日夜折磨的愧疚與焦灼也并非矯情,如此深刻沉重的生命課題,不攻克不交卷,怎能帶著傷痕和心結(jié)繼續(xù)前行?素人小朋友演技天賦驚人
你們給分太低了,明顯沒有g(shù)et到點。印度人種是人類發(fā)源之一,尤其澳洲人。從干凈時尚的都會回到布滿垃圾的荒村,某種意義上是從虛無疏離的現(xiàn)代生活向原始親情回歸。人類,該回那個骯臟荒蠻但濃情的家了。btw,該片可以送給所有自以為是的丁克家庭。
好氣?。【尤槐灰徊抗雀璧厍虻男麄髌袆拥?。男主生母才是最艱難的那個人,天知道大兒子去世小兒子失蹤的那個夜晚,她得用了多大的力氣才能撐到最后。
Google Earth超長廣告
天哪,除了男主童年的那一段,整片都很失焦沒有重點!沒有講男主尋找故鄉(xiāng)如何艱辛(每天刷谷歌地圖,excuse me?),也沒講寄養(yǎng)小孩如何被收養(yǎng)家庭融化,也沒有深入探討生母養(yǎng)母的內(nèi)心,反而充斥濫矯情,毒雞湯,和不知道為何存在的女票。如果不是為了最后一幕宣傳的Lion 組織,這戲我不會給上2星星。
前半段好后半段糟。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但白人圣母的世界我永遠不懂。感謝谷歌地圖讓我對著電腦點點點就點回了家。我要表白魯妮·瑪拉嗷嗷~~~~
像一部影像詩,占據(jù)整個畫幅的山脈,鐵路,海岸線,撲面而來,美得讓人難忘。有人哭了,我倒覺得敘事太單一,不斷的閃回卻催不出眼淚,找到母親之后更是只剩下尷尬,找不到才更好。有一天,Dev Patel會有屬于自己的奧斯卡提名,這一次太難了。Screen Talk見到他和Nicole Kidman,兩個人都好高好nice。
看過很多沉重暗黑的電影,但還是會被《雄獅》這樣單純溫情的電影打動。不劇透地說,關(guān)于愛與親情的故事本身沒有什么新意,但講的卻真實而不失詩意。五六歲的小演員是片子的最大亮點,一雙大眼睛會喚起人很多很多愛憐。但看到豆瓣里影評頗多技術(shù)上的挑剔,只能說年輕人可能還是不大能體會“憐子”這東西
前半段印度拍得特別好,真實貼近,快趕上紀(jì)錄片。后半段到澳洲就失控,男主的掙扎頹廢來得沒頭沒尾,那種親情的呼喚沒拍出來反而把情緒耗盡,回家的過程不再讓人覺得激動,各種閃回也救不回來,非??上?。導(dǎo)演適合拍風(fēng)光片,本來真事挺有優(yōu)勢,結(jié)果拍成了《社會紀(jì)實》是怎么回事,但依然哭到瞎真沒救。
后半程陪著Dev哭到結(jié)束。隔壁廳是《海邊的曼徹斯特》,虛構(gòu)故事里人生的創(chuàng)痛永遠無法撫平,現(xiàn)實世界里卻屢屢有奇跡發(fā)生,填補那些愛情、親情以及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都無法填補的缺口。回國前夕看這片,真好。
以為一個人包場,看完發(fā)現(xiàn)后面有個哭得白發(fā)蓬亂的老伯在抽泣,真希望我老了也能像他一樣還進影院仍然感動。
看到后面全程狂哭。:-
with Gaurav, 巖,在古拉夫家學(xué)會了用攪拌器做冷咖啡。a cha bu cha; 超喜歡lucy躲到柱子後面那段; gelabi淚奔; 沒有過分煽情,卻很感人; 後半段變成了google earth & 傳教片。1.明白了外國夫婦收養(yǎng)亞洲小孩的原因 2.小孩語言忘得好快
小saroo演技真好,結(jié)果25年記錯了家鄉(xiāng)名字還說錯自己名字! 好心疼小孩一個人那段時光。缺點是鋪墊太長,到后來就是給google earth打了個廣告。說結(jié)局老套的,這是真實事件改編不是故事,而且他想象他哥弄丟他很痛苦,然而哥哥卻在他走失同時被撞死了…什么故事都沒有真實更戲劇。
下午剛幫一個小女孩找到走散的媽媽,晚上就看到這部Google earth助人25年后找回生母的故事。前面50分鐘的血脈親情和走失苦痛建立充分,后面似真似幻的記憶和焦灼情緒也就非常合理。但還是覺得閃回剪輯用得有些過度,配合著google earth定位家園段落倒是非常出色。另外,墨爾本總適合“山河故人”類故事
小演員好棒棒!前半部孤兒流浪記拍得贊。一到20年后就不行了,后半部顯得零碎又拖沓。男主女友的戲多余。反倒把母子線給沖淡了,令得養(yǎng)與生兩位母親沒有形成并線,男主天天在google earth上折騰卻死不告知母親原由的動機就只剩下了……作。還好真實故事有加分項。
看到后面鼻酸了,很怕重返印度鄉(xiāng)下后,宿命的陰差陽錯會帶來致命的一擊。25年啊,那種念念不忘的思念與懊惱真是摘不掉的。Dev Patel與Nicole Kidman固然一個眼神都拿捏得情切,但心中最揮之不去的還是飾演小Saroo的Sunny Pawar,窮人小孩那種倔強與乖巧讓人心都化了,也很為兄弟情深的Guddu悲傷。
3.5 懷疑和憤慨的友鄰們看的不是一部電影,結(jié)尾哭崩,不過這片公關(guān)的確強...前半段的呈現(xiàn)很有力,除了配樂過滿幾無挑剔;后半段瑕疵不少,但真實事件的力量撐著,至少沒到爛俗、虛情假意的地步。被嫌的幾位演員表現(xiàn)其實也過關(guān)??丛谑菙z影技術(shù)驚艷、工整不炫技、社會意義強的處女作,可以推薦。
印度部分的故事非常的好,寫實且細(xì)致,自從來到澳大利亞之后就急轉(zhuǎn)直下,劇情草率魯莽,明明是有時間跨度的故事,流逝的痕跡沒有表現(xiàn)出來,人物的行為和狀態(tài)得不到解釋,經(jīng)常讓人為他們的突然的轉(zhuǎn)變感到莫名其妙,由于前后反差太大,所以戴夫·帕特爾的演技雖然很出色,但是人物還是讓人感覺不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