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人以為自己是公主,其實就一后媽
很小的時候看《白雪公主》,除開公主王子矮人魔鏡,我印象最深的,是嫉妒?;屎蟊緫撌翘煜伦钚腋5娜?,比自小喪母的白雪公主幸福得多,可是她偏偏多問了那么一句,魔鏡偏偏多答了一句。不幸福的根源,由此而始。
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更美麗,有更多愛,或者有更多錢,可是有些人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是踩在別人的肩膀上,茜是這樣,典子也是這樣,所以夕子和美姬只能哭著在紙人的心上,扎一個又一個的小圖釘。美姬想贏一次,我猜這是她這輩子唯一的一次放肆,卻付出了她承擔不起的代價,還好湊佳苗親媽了很多,所以她仍舊可以笑著說“會有好事發(fā)生的”,她的吉爾伯特一直在等著她。
男主大概因為他只是一個臨時工,沒有安全感,所以只能拼命發(fā)推特拼命劇透找存在感。他一度以為自己是離真相最近的人,但諷刺的是片尾打出的是“無關人員”,不過那時候他已經存在感爆棚了,也算求仁得仁。
典子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典型的綠茶x,我們身邊一定會有這種人,不管漂不漂亮,一定光鮮亮麗,而且自我感覺良好,表面上語笑嫣然,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里卻都充斥著裝腔作勢。不知情的人看起來她們已經過得很好了,可惜后媽是不會滿足于“在這里你最美麗”的,所以當美姬說出,“但是我見過更漂亮的姑娘,皮膚雪白,頭發(fā)烏黑”時,她就成了典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從此她喜歡的一切,無論是王子還是白馬,典子都要拿來當自己的,似乎這樣,她就毒死了白雪公主。
典子不是白雪公主,美姬也不是,她是魔鏡,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但她偏偏坦然的反射著這個世界,這也大概解釋了為什么她作為一個小透明,綠茶姑娘卻要刻意針對她。
《白雪》最大亮點應該是多線索敘事,導演應該是一個挺好玩的人,鏡頭挺有幽默感,所以看前半部分我一直保持著“哈哈哈角色們都是導演派來的逗比”嗎的心態(tài),直到夕子出現(xiàn),之后美姬自白,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到最后由水滴匯成了河流,故事才呈現(xiàn)出它原本的樣子。整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東野圭吾的《惡意》,那是故意,這是無意,不知道哪個更惡劣呢?
所謂的當事人們,每個人都只說出了自己愿意呈現(xiàn)給別人的部分;那些見風使舵,除了留言和人肉沒有更多存在價值的網民們,他們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電視臺更厲害,通過剪輯可以讓整件事情面目全非。除了白雪公主和魔鏡,所有的一切都已經面目全非?;蛘?,即使是她們講的故事,也只是她們講的“故事”而已,忽然覺得細思恐極,但這又有什么,所有人都是這樣。
ps 搜了一下片尾小提琴好像叫All alone in the world,很好聽的曲子,小提琴配樂也是這片子的一大亮點。
2 ) 白雪公主不殺人
推特 不停發(fā) 但是只是為了選些個人情緒絲毫不會管別人說的什么的冷漠
在不同人敘述事件的采訪時使得很多細節(jié)的 不同(像是羅生門的感覺)處也考慮得很到位
城野的大包比別人的打出了很多倍 是壓力重擔包袱
在播報新聞使用到采訪錄像時細細的加以處理的聲音很是諷刺和戲謔
作為無名新聞工作者的這的男主也因此當上了導演
影片本身敘述很平常自然的敘述 卻令人感覺到無比的諷刺冷漠 好像人們關心的更多的不是逝去的典子而是想要無休止的挖出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這樣一個大八卦
每個人的記憶都是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去美化甚至篡改的 你又能知道誰說的是真話呢 結果還是取決于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當然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實的
即使有人為城野美姬辯駁和澄清她也無從得知
看到的都是一邊倒的言論和滿眼的絕望
老師的一點點不好或玩笑式的舉動都能影響到孩子的將來 非??粗亟逃?br>即使幫城野說話的曾經的好友也是在妄加揣測城野和男同事的關系來顯示他們還是很好的朋友
城野的IQ精神勝利法和安妮清秀佳人(應該是綠山墻上的安妮)的童話式的美好天真的想法讓她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在輿論面前 沒有人敢徹底平反事件 全部都是到最后才馬后炮
到結尾筆峰一轉好像是變成了一出鬧劇 但是如果沒有真兇沙里子的認罪伏法 城野也早就不會存在了 這種后怕和恐慌仿佛陽光下的陰影 籠罩在心上一直揮之不去
而只因為一個簡簡單單的可能被開除的原因就殺人焚尸這樣的事件以及制造恐慌在別人不安害怕煩惱時幸災樂禍的表現(xiàn)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代社會造成的對人的影響不單單只有向前發(fā)展的文明美好的一面
網絡輿論大眾的看法甚至可以是親生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動搖 這股力量的可怕 我們還遠遠沒有預計到
就算城野的安妮與戴安娜的故事多么天真最后支撐下這么多困難傷痛與淚水的還是最初那個夢
一個無關系的人——赤星熊志甚至不知道嫌疑人的長相就可以報道
你這些觀影過程中的揣測如果及時發(fā)到推特或媒介平臺上會不會你也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呢 這個只能留給觀眾自己
白雪公主不殺人,殺人的 是什么呢。
3 ) 第三只眼看此案——還原真實的事件
“人的記憶是可以捏造的,人們都只會選擇那些對自己有利的回憶來說。”
關于回憶的欺騙性,很多電影都曾以此為主題,《陽光燦爛的日子》《羅生門》就是個中優(yōu)秀代表,把這個主題寫好了會是很偉大的作品,本片涉及于此卻并不以此為主,只是把它作為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和增置懸念的工具,最直接指向的是網絡輿論暴力。
認識城野的人的回憶都是有真有假的,雖然各執(zhí)一詞但根據片子里提供的線索和合理的推斷要分辨真假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也是看完推理片以后的樂趣所在。
以下:
筱山和城野有過曖昧的階段,但彼此未確認關系。他們之間既不像筱山說那樣,也不像城野說的那樣,更像是二者的中和。是城野先喜歡筱山的,筱山樂于接受但不給城野真正的名分,所以他能很大聲地說出根本沒有跟城野交往過這種話,但同時他又是心虛的,所以在接受采訪時會有過度反應。
典子倒追的筱山,后來又甩了筱山,但綠茶婊手段很高明,筱山直到分手,對典子的評價都還是很好的。
城野負責的客戶來的時候,先是城野接待,典子去泡茶的,但典子故意泡茶時出亂子,課長只能讓城野去泡茶,典子去接待。
小滿講述的回憶是自我渲染最多的,包括她想象的城野的表情,她就是那種看到一點蛛絲馬跡就能腦內出整件事的八卦女。
城野講述的大部分是事實。
城野撿筷子的場景在回憶里多次出現(xiàn),這是眾多回憶里唯一重合的地方,這是真的,而且筷子掉了之后是筱山讓服務員又拿一雙。
去城野美姬家鄉(xiāng)采訪的路人大嬸是小時候給夕子起外號“章魚”的八塚茜的媽媽
燒紙扎小人時是夕子點的火,這是夕子的回憶里唯一的謊言,因為是誰點的這把火對她來說很重要,但對這個案件并無太大影響。
小時候把抹布踢到城野頭上的那個男孩并沒有對城野說過肉麻的情話,那是她進入了自己想象的世界后聽到的。
那個小提琴手雅也是真的和典子交往過的
城野的大學閨蜜跟城野有過矛盾。閨蜜寫的抗議信表面上看是在替城野抗議,但實際上她提出的論據根本沒有任何邏輯上證明城野清白的說服力,而且抗議信的內容也是懷疑城野的,覺得她做了這樣的事會含羞而死,讓人快點找到城野,真的是殺人犯也沒關系,只要回到她身邊就好。一個殺人犯被抓住以后還怎么回到她身邊,她這話確實很虛偽。那封抗議信更是使攝像赤星繼續(xù)去城野家鄉(xiāng)尋訪的直接推動力。之后還提到城野為她帶了幾塊熱銷肥皂,影射城野盜竊。其實,她根本就是對城野心懷怨懟,確認了人肉城野的信息,指出城野有舔過筱山腳趾,致使后來人罵城野有奇怪的性癖,之后城野自殺前寫的信里對她的稱呼是“曾經的朋友”也印證了這點。
ID是NORI-MI,頭像是咖啡杯的人是城野的大學好友
ID是HARUGOBAN@di_a_nan頭像是個橘黃背景里的白蛋的人是夕子,城野的童年好友
對比她們倆的發(fā)言記錄就可以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NORI一直主動帶城野出場,而夕子則是一直以相信城野的立場發(fā)言,盡量避免提到城野的信息。
暗示里沙子是兇手的伏筆:
里沙子跟赤星打電話時的腿部特寫,可以看出她膚色很黑,與片名里的白雪公主有沖突
在講她和典子的關系時以主仆關系比較,雖然能大方說出來,但表示她對此肯定是心懷芥蒂的。(她刻意隱瞞典子對她做過的刻薄的事,是不想引火燒身,把矛頭不知不覺引向別處,這是后話)
里沙子在引出城野這個人的時候,是借別人之口的,同時又引入另一個人物——滿島榮美,在把別人洗腦成“城野就是兇手”的時候,自己又說也不確定,還說“如果是城野就好了,如果是變態(tài)跟蹤狂的話很令人心慌”這樣的話,暗示赤星注意社會影響。
在講述城野殺典子的時候,說到典子是睡著了的,大概是吃了安眠藥,這在影片結束后才能知道是她不小心把當時的情形說出來了,但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話說出這樣的假想很令人懷疑,赤星也確實懷疑了,但被她轉移過去。
她在推特上回復赤星帶出城野的名字。
里沙子在說偷吃蛋糕的人的時候,說道,吃的蛋糕里有草莓有哈密瓜有栗子,最后卻只剩下栗子。清楚地記得這么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的人,大概也就只有偷竊者本身了。
里沙子在出去BBQ的時候發(fā)現(xiàn)烤肉燃料很易燃,仔細地看了燃料瓶子。
人言可畏,但壓死城野最重的幾根稻草無疑是來自她的親朋好友的,信任的人的不信任,那種被背叛了的感情一下子撲面而來,讓她發(fā)出“原來我并不了解我自己”這樣的感慨。不管是父親、母親還是大學同學,都是懷疑城野的,他們或許看起來維護她,為她辯解,替她求得原諒,但是他們心里都是默認了沉默寡言的城野是兇手的。整部片子里完全相信城野是無辜的而且沒有被當做用來打擊城野的武器的非當事人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她奶奶。而作為片子里唯一相信她的局外人——奶奶的死亡,或許代表了真正的真相在這個網絡時代已經覆滅的悲劇,展現(xiàn)在大眾視野里的真相永遠是被美化了或被丑化了或被模糊了的次生品。不知真相的大多數(shù)永遠喜歡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手畫腳,這種現(xiàn)象有其兩面性,一方面,輿論的壓力打壓犯罪的勢頭,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辱罵指責和多管閑事會將無辜的人推向懸崖,正如城野。
但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是,事不關己且不糾責的發(fā)聲簡直太容易了。水軍曾感概,網友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人,說什么他們都信。這樣的現(xiàn)實注定了這樣的悲劇是沒有盡頭的?;蛟S有一天,也會輪到你我頭上。
這個片子里沒有人是完全無錯的,城野的逃避是證實人們懷疑的最有力證據,這種情況是連兇手里沙子都無法保證的,她是懦弱的,當現(xiàn)實的不公襲來,她能做的僅僅是逃避,她唯一一次的勇敢也是間接做了兇手。她是值得同情的,但也是有罪的。
再來談談兇手和死者,他們內心都有一定的自卑作祟,典子是因為自己的學歷,里沙子是因為不出眾的外表和身世。壓抑久了的情緒在心里不知不覺地爆發(fā),產生的負能量是巨大的,里沙子后來愛上那種賊喊抓賊的行為或許也是職場里所受的壓力太大,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變態(tài)的快樂。
聲明:此文是本人經過考據后得出的事實和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歡迎討論
4 ) 極恐:殺人的輿論
好久沒有能讓我想要寫影評的電影了,但看完《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內心的不平靜催使我記錄一些感謝和心情,久違的五顆星。
首先還是敘述一下故事的梗概。
生產“白雪香皂”的公司職員典子被殘殺樹林,身中數(shù)刀并糟焚尸。而隨著電視臺的介入調查、報道,案件的矛頭全部指向同公司不起眼的女同事美姬,而她也在案件發(fā)生后消失匿跡!案件相關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描述和推測,記憶到底可不可靠?真兇又是誰?
……
以上是吸引眼球的預告,下面才是正經的故事梗概:
故事開始于一個電視臺的合同工在推特的碎碎念。朋友所提及的惡性謀殺事件的碎片信息被他直播到推特上,漸漸引起了關注。懷著有朝一日能成為“網紅”的他開始調查線索,采訪相關當事人,并制作電視臺案件專題。雖然事件相關者的描述不盡一致,但矛頭都指向了同公司的另一位沒什么存在感的女生——美姬,而她也在事件發(fā)生當天后再也沒有露面。但最終經過警察的徹查,美姬雖然有間接參與作案的嫌疑,但并不是兇手,兇手是最先提供信息轉移媒體注意力的另一位同事,而作案動機竟異乎單純——“怕在公司偷盜的事情敗露被辭退”。此時輿論嘩然,有意思的是,言論還出現(xiàn)了“逆轉”之勢,電視臺道歉,網友為無關者申冤。最后真兇被抓,美姬被洗白,大家各歸各位。
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尾卻充滿了酸楚的意味。因為影片不僅扇了電視臺一巴掌,扇了網絡一巴掌,更扇了熒幕前的一些觀眾一巴掌(看電影的時候簡直聽到了不絕于耳的啪啪啪呢)。如果說要給這部影片總結關鍵詞,那便是“極具諷刺的不負責任及責任推脫”。
合同工為了找話題不負責任暴露案件信息,制造噱頭,其實他才是真正的“無關者”;電視臺不負責任剪輯,搬弄鬼神,而輿論導向暴露潰敗后只是一句抱歉了事;知情人做著不負責任的回憶和爆料,在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添油加醋狂奔不已;網友們一邊滿足著好奇心與窺私欲,一邊不負責任地進行宣判與煽動;還有嫌疑人美姬的親友,在感到麻煩困擾的同時,卻向媒體拋出一個又一個不負責任的線索。
只有看似不正常的家里蹲,才從一而終地堅持事情的真相,而諷刺的是連母親提起時都有些羞愧的“家里蹲”,正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表現(xiàn)。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正是因為不會與世人沆瀣一氣,才被社會排擠吧,尤其是在日本這個忌諱“出頭”的國家。
美姬真正在影片中以第一人稱出現(xiàn)時,她曾說“我不認識現(xiàn)在的自己了,原來美姬在他們眼中是這樣的形象”。而當真相大白,最初的推特直播合同工被世人唾棄,跪坐在街頭的他喃喃自語“我覺得我變成了不認識的自己”。
他們都被殺了,被輿論所殺。他們的個性,他們的靈魂被無視、被生硬地撕下,而由廣大的看客們作為審判團,打上各種標簽。
殺死典子的主謀是狩野里沙子,但“殺死”美姬和合同工的主謀,是從未粉墨登場過的一個個網友。他們動動手指,就審判了一個人的死亡。誰說文字沒有力量?
然而最可惡的,是網友墻頭草般的特質,空穴來風便窸窸騷動,人肉、問責、煽動、發(fā)泄,事情敗露后,合同工被聲討,而網友卻搖身一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當初合同工的千不該萬不該。
輿論具有殺人的力量,可怕之處在于,它是由千千萬萬個力量組成,又無法找到實體,真正的殺人無形,甚至也存在于你我。在一定意義上,輿論才是主謀,合同工是網友的替罪羊。
從新聞角度來看典子被殺一事,是完美的案件,這樣的案件如果真的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想必會讓媒體人們興奮不已。美人、身中數(shù)刀、焚尸、童話色彩、超自然力量……撲朔迷離的案情和讓人意外的展開賺足了眼球,這是一則不折不扣的“黃色新聞”。
[黃色新聞,或黃色新聞學,是新聞報道和媒體編輯的一種取向。得名源于19-20世紀之交紐約漫畫專欄《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黃孩子”所引發(fā)的漫畫專欄爭奪戰(zhàn)(普利策與赫斯特之爭)。這里的“黃色”,并不等于色情。而且最初的黃色新聞并沒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聳人聽聞著稱。在理論上,以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新聞為基礎;在操作層面上,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災異、性等問題的報道,采取種種手段以達到迅速吸引讀者注意,同時策動社會運動。以上節(jié)選自維基百科]
想想我大天朝以《走進ke學》為首的一系列節(jié)目,是不是和電影里的電視臺節(jié)目非常相似。然而這正是為數(shù)最多的網民愿意看的,愿意成為談資的。關注過各大新聞客戶端的也會發(fā)現(xiàn),新聞區(qū)的評論里,數(shù)“黃色新聞”最熱火朝天,然而里面不僅有為了一己私欲的不負責言論,我看到更多的是個人壓力與情感的暴力宣泄。
扯遠了,讓我們重回主題。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一開始可能讓人以為是“白雪公主被殺事件”,看到中間才發(fā)現(xiàn),喔,原來被殺的是bitch,被冤枉的才是白雪公主。好在結局美姬沒有含冤而死,不然就是真正的白雪公主,被輿論活活逼死的事件了。
論影片的細節(jié)處理也許不足五星,但之所以打了【力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是媒體專業(yè)出身,對輿論審判很感興趣,也覺得針砭時弊,切中要害;另一方面是見到久違的真央妹子,激動不已,演技也變得更好了。
最后的吐槽,蓮佛妹子雖然戲路有突破,但也是從千年被劈腿,到殺人真兇啊。另,這次警察終于沒有吃白飯,但卻一個鏡頭也沒有呢。
5 ) 魔鏡魔鏡 只有我是白雪公主
一開始就感覺到殺人犯不會是美姬,直覺井上真央不會演這樣的角色,而且畢竟是懸疑劇,還想反映人性,如果是美姬就沒什么意思了。
整部電影在懸疑的同時無疑也審視了社會:網絡暴力 新聞倫理 人性。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 還不如說人本是搖擺不定的蘆葦 網民動不動把自己上升到審判者的高度 以為自己是開了金手指的第三視角 指手畫腳 其實不過是靠臆想將故事編完而已 不知道涉及的人的情況 就人肉 詛咒什么的實在是令人無語
整片最佳的地方無疑是對人性的刻畫
流言也能殺死人 一旦輿論指向一個方向 人們的記憶就會被篡改向自己有利的方向 所以狩野里莎子的計謀能進行的如此容易 她將三木美化 讓記者誤以為美姬嫉妒三木而下毒手 接著在她的指引下 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美姬 一切都如此順理成章 反而只有說自己說的不一定全是真實的幼年伙伴才是在說真相
慣性思維如此可怕 因為三木被描述的完美如白雪公主 所以一定是普通的美姬嫉妒的要死 一定是她畏罪潛逃 以至于連父母都懷疑起她來
所謂的男友其實是人渣一枚 所謂的大學朋友不過是在自己占上風時表示友好 一旦感覺處于下風就會施以廉價的憐憫 說不定內心還在竊喜:看 還不是我在拯救你 這種時候只能靠我了吧 但又出于小心思將真名泄露出去 任其被人肉
作為女生對于這些可能更有感觸 嫉妒比自己美的人 會使心機耍手段
小孩子永遠是純真可愛的形象 但實際上小學生的手段反而會更加直接 簡單的起外號 讓大家一起嘲笑就夠讓人負擔滿滿 再加上遇到這樣的極品老師 也是醉了
即使美如三木 家境好如三木 也還是會嫉妒 傳說中比自己美的谷村夕子 還是比自己能力優(yōu)秀的狩野 無限膨脹的虛榮心讓她冒稱是小提琴手的女票 而且在男人面前真的太會裝了 綠茶到不行 果然是女性公敵一樣的存在 就像小時候的那個壞女孩 不得不說這樣的女孩真的會過容易吃得開 滿滿負能量哈哈
最后雖然在關鍵時刻女主沒能自殺成功 相信女主的老奶奶也去世了 女主堅信就算發(fā)生了這么多不好的事 但是還是會有希望的 畢竟還有幼年的真閨蜜 但是兩人的處境說實話 都挺慘 更多的是同病相憐建立的友誼 都是內心善良 而且無法應對其他女生惡意的類型 所以類似的事情才會不斷發(fā)生在她們身上 我真的覺得雖然女主很樂觀 如果一直這么不長心 (類似被同事嫁禍) 圣母下去 不好的事情還是會有的
記者真的是小市民style 平時就是無聊的悶子 一朝得志就嘚瑟 違背受訪者意愿 偷拍 亂發(fā)twitter 享受著受關注的光環(huán) 不負責的后果 一切只是一場空
狼狽的道歉 之前哭得屁股尿流下跪乞求原諒的父親就義正言辭的要求對方下跪道歉 最后還是被美姬給予了正能量 沒能認出美姬也算是一個梗吧
還有一個梗是兩位主播 (題外話男主播是legal high 里面跟雅人叔相愛相殺的猴子律師哈哈 讓我有點跳戲) 明顯男主播占上風 所以報到時明明他滔滔不絕 究責道歉卻讓女主播全權負責 自己就輕飄飄來一句 就是這樣
最喜歡的兩個鏡頭 一個是臆想美姬殺人后放火 火光倒映在水面 純粹是美感;另一個就是狩野的回憶 準備請客時被兩面三刀的三木說不用了 她還微笑著讓她以后也要這樣的照顧后輩blabla(簡直看不下去了 好么)環(huán)顧四周好么 男性全都停下手中事情 贊賞的聽著 女性則不以為意的做著自己的事 心機婊就是這樣的存在——女性公敵,男性女神
(作為一個新聞學的學生不得不說,影視劇里的記者為什么都是這樣的形象啊 捂臉 自從上過新聞倫理課后 看戲的時候一直在審判記者的行為 這也算職業(yè)病的一種吧····)
6 ) 當全世界都與你為敵時,愿有人為你點亮燭光
假期閑著翻到了這部電影,就著核桃酥和巧克力打發(fā)了下午時光。說實話,懸疑片不適合搭配零食,但是原諒我這個吃貨吧。
作為一部懸疑片,雖然剛開始的各種講述都將嫌疑指向美姬,但我們都知道,罪犯另有其人。懸疑片不會如此直白地告訴我們結果,所以我們只是在等待,答案將在何時揭曉。而且影片不急不緩的情節(jié)里,實在是埋下了太多小伏筆,告訴我們,罪犯另有其人。
美姬的大學室友給電視臺寫信,抗議節(jié)目在沒有論據的時候無端懷疑美姬。她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如果輿論繼續(xù)將她作為罪犯指責,她最終肯定會躲在一個地方自殺的,我懇請你們盡快把她找出來。朋友的擔心,鋪墊了劇情。最終美姬果然淚流滿面地準備用繩索了結自己的生命。
美姬兒時的好友夕子說,當時年少的自己被欺負時,是美姬陪伴著自己,給自己鼓舞?!爱斎澜缍寂c你為敵時,還有我支持你。”美姬無數(shù)次在黑夜點亮燭光,隔空告訴夕子,你不是一個人?!爱斈汶y過時,就進入幻想世界吧。”
不知道觀眾會不會有疑惑,如此樂觀給人鼓勵的美姬,最終為何決定自殺。影片沒有寫案件是如何破解的,與其說它是一部懸疑推理片,不如說,它是一部社會紀實片。日本職場人的壓力巨大,這在十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時就已知,所以罪犯里沙子因為工作壓力大而盜竊,最終因為害怕罪行揭露而將白雪公主典子殺掉也不足為奇??墒窍胂?,這是一個多么微不足道的理由。一邊是沉甸甸的人命,而另外一邊,并不是深仇大恨,而只是職場積累的點滴情緒。再聯(lián)想到最近的新聞,說深圳南山區(qū)一個職員砍死幾個同事后跳樓身亡,真是細思恐極。
而影片里歪曲事實的報道和網絡輿論才是把所謂的犯罪嫌疑人美姬逼得自殺的真兇。電視媒體通過剪輯和采訪片段,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將懷疑的手指向美姬。網絡暴力更是將嫌疑人人肉出來,連多年前的同學都指出,她似乎從小就是如此陰暗而記仇的一個人??蓪嶋H上,她嘴上說不原諒那個把抹布丟在她頭上的少年,只不過是少女為了吸引心儀對象的一個小伎倆啊。
新聞報道可以將罪犯描述成英雄,也可以將英雄描述成罪犯。而網民的狂歡,不過是對熱點話題的一個追捧。這個時候,跟風似乎才是正確的,邏輯,理智,都退到了一邊。當大家覺得美姬是罪犯時,“好殘忍”、“判死刑都不為過”等等喧囂的呼聲,和真相大白后,稀疏的“美姬好可憐”、“媒體該道歉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想起現(xiàn)實,每當有新聞發(fā)生,網友一哄而上發(fā)表評論,大肆轉發(fā),而真相出來時,轉發(fā)和關注的人數(shù)卻寥寥。就如前段時間,北京地鐵漲價,一條“北京人民喜迎地鐵票價上漲”的橫幅圖片在微博被瘋狂轉發(fā),最終有網友證實,此圖其實是PS的,真正的橫幅不過是寫的“和諧、民主”之類的字眼??烧嫦嘤钟卸嗌偃岁P注?
當美姬的父母都不相信她時,她兒時的同伴夕子告訴來訪的記者,美姬不是罪犯,她相信美姬。當真相大白后,疲倦的美姬回到家里,她隔空默默點亮燭光,告訴那個曾無數(shù)次溫暖自己的兒時伙伴,“你不是一個人”。
影片的結尾,美姬一臉陽光,對差點被撞倒的記者道歉。她不知道,這個記者,是宣揚她是兇手的始作俑者,她告訴記者,“一切都會變好。”一個對陌生人都如此友善的人,卻差點被留言打倒,由此可見輿論暴力是多么可怖。而整個影片的基調,將美姬塑造為一個陰暗,帶著詭異笑容的女人,在最后結尾,清純、陽光、友善的形象與之前形成強烈對比,不由讓我想到一句話,“你心中有佛,便看到佛?!蓖瑯拥囊粋€人,同樣一個微笑,是不是就因為我們個人的主觀影響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印象呢?
無論怎樣,愿友善的人都被世界善待,愿全世界都與你為敵時,還有人為你點亮燭光。
羅生門式的多角度敘事+青春(職場)路線,倒讓我更多想到《聽說桐島要退部》,脫離校園題材更好看;眾口鑠金的冷暴力,人模狗樣的碧池范,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到哪兒都有惡人破事的存在,或許一不小心,連自己都成為“惡”的一份子;重點不在追究兇手,暴露的各人嘴臉才是興味所在。
羅生門模式+網絡暴力,典型的湊佳苗的作品。這部片子在某一點上三觀非常正確:參與全民推理的網民其實是不靠譜的,辦案還是要靠警察。解謎部分其實不錯,詭計很有深意,雖然也比較老套了。美中不足是事件里巧合太多。不得不說,井上真央演技很好(長得有點像三森鈴子?),期待她未來的表現(xiàn)。
拼圖敘事,通過多人講述來豐滿并還原事件的前因后果。故事仍是湊佳苗的社會反思。比較有趣的是,雖然是個嚴肅甚至有些悲劇味的故事,卻始終以諷刺包裝,讓影片笑點頻頻。除了對電視傳統(tǒng)媒體的質問,網絡也遭遇拷問了
其實本來可以更好的,故事不比【狩獵】差,但卻處理的這樣乏味??戳瞬坏?0分鐘,就已經知道該懷疑誰了,結果劇本的第二幕毫無想象力,像是在浪費時間,反倒讓人想念起韓國的【走到盡頭】那種編劇胡攪蠻纏式自娛自樂式的寫作模式了。想走懸疑類的美式類型片模式,沒有強力反轉可不行啊。★★★
又想說職場壓力又想說網絡暴力最后還想傳達真善美,能不能集中火力?主要還是案情太簡單,沒值得深思的東西。
1.羅生門式的案件重現(xiàn)也在展現(xiàn)著公民凱恩式的人物事跡;2.網絡暴力的進入、媒體的囫圇吞棗、群眾的無意識等新事物的加入;3.日式的治愈系結尾,劇情完整統(tǒng)一,雖然是一些沒有新意的劇情和結構,但是還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它們完美的呈現(xiàn)了出來。
挺不錯的,都快認不出井上真央了。
這才是最牛逼的暗黑撕逼大戰(zhàn)??赐昃拖肫鹆酥袓u哲也,雖然影像和敘事風格完全不同,但這里的人物形態(tài)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告白都很像。最值得玩味的還是影片的敘事結構,我想如果朱令案可以拍電影,這無疑是最恰當?shù)闹v述方式。
就像片中說的那句"網絡制造冤案" 如今有這么多網絡暴民產生 有一個原因也是都認為自己一定是掌握真理的那一方吧 剛哥飾演的視頻導演也顯現(xiàn)出如今有一部分的電視人遇到這種所謂“事件”的發(fā)生并不是真正憂心這個事件 而只是想著自己終于“撞上好運了”
鍵盤斗士打臉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本以為是推特時代的法蘭柴思事件,沒想到探討得更深,諷刺力度更兇猛,跟風搖擺的網絡輿論、毫不負責的媒體導向、觸目驚心的職場撕嗶、每個人腦中已被無意識美化的記憶,通通中槍。細致真實的角色塑造讓女性觀眾深有共鳴,推理部分也不差,算是能打動人的社會派了。BGM美。
點蠟燭的地方都感動哭了
記憶是被主觀篩選后插上有利自己情感走向的故事
沒有了御用矮個子濱田岳,沒有伊坂幸太郎原著,中村義洋導演露拙了,《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毫無想象力,只是一個基本合格的推理小品,沒有起到治愈系的功效,還不如短片《洋芋片》。所謂多角度敘事,前半部分不斷引入微博內容,就像彈幕電影,屏幕亂麻麻,周圍人的敘述、主角自敘慘白干癟,沒有感染力。
20130402@六本木hills 在日本看一場喜歡的電影是我的心愿之一ww 盡管錯過了開頭的二十分鐘
【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以對殺人案嫌疑人的追蹤為表層故事,以社交網絡與媒體的暴力為里層內涵。上演一出人言可畏的羅生門之戲。每個人不同角度的證言中,有多少刻意掩飾的謊言?在同事眼中格格不入、舉止怪異的“異類”女子,在同學眼中的形象卻迥然不同。她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心與過往?當劇情一步步揭開這些籠罩在嫌疑人身上的面紗,才發(fā)現(xiàn)白雪公主之下原來有個灰姑娘!雖然手法刻意了些,確實戳動人心。散場后回味許久。殘酷的世間里,還有忽明忽亮的信號燭光,給人溫暖的希望。四星半
聚餐時城野美姬筷子掉了撿半天撿不起來的時候,課長坐得老遠都注意到要給她加雙筷子唉
又是湊佳苗的同名原作改編,結尾時《告白》墮入黑暗,而《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則走向光明,不那么冰冷。佩服原著者的邏輯能力,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事件的一個部分,每個人都捏造記憶作有利自己的證言,事件的不同角度拼貼與回放得到真相。故事很好,如果導演是芬奇估計就更有力度吧。
想想看,如果這部電影有麥斯·米科爾森那樣的演員,結尾的遙相呼應是該會有多煽情啊。導演和演員的水平制約了本片更上一層樓,變成了偏幽默的青春流行電影(雖然它已經足夠好看了)。批評網絡暴力,但校園的冷暴力才讓有心有戚戚焉。以及,說井上真央長得普通,就跟說橫道世之介長得普通一樣亂來啊……
“人們只會撿對自己有利的記憶來說”,捏造事實的兇手,幸災樂禍的同事,愛添油加醋的“前”朋友,想擺脫干系的前男友,還有不明真相見風使舵的網友。。。你是哪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