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唱樣板戲比賽,雖然是在那個年代,但被安排到偏遠地區(qū)開荒,也能有一時的恬靜,不用被主義裹挾,不用為性質庸碌。(一開始的觀感) “這是我的孫女,你們教她認字,之后我還要讓她到你們農場當工人呢?!保菚r工人最光榮)雖然打狗不用賠的轉折有點快,但人物性格是說明了,敢作敢當敢認敢賠,再外來的貧下中農再被教育者也還是有擔當?shù)? 沒經歷過1969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時代,不明白父輩的青春,他們被說過是“被耽誤的一代”,既沒機會說再見,也難以平靜回首。改革浪潮來臨之后分配有是有,但工人不再光榮,勞動不再挽歌,更多的是被浪潮裹挾向前,被資本推向社會輿論認可的房貸車貸的高速發(fā)展大家中。他們的青春,在他們曾經討厭的上山下鄉(xiāng)之中,在山林原野之中,但依舊是他們的傷痕文學,那個年代獨有的情懷記憶,曾經汗水揮灑,曾經愛恨交織,曾經年華獻舍。曾經傾注過的,都值得留戀。也確實如他們所說,他們蹉跎的歲月,他們希望的前途,又有誰關心過呢?(不做斗爭的正面描述,而是從當時與浩劫結束后的時間反復插敘對比,從內心的思想斗爭與耕耘的歲月山川比對) 我也想過離開,但地總得有人去開,開荒后的地總不能讓它再荒,總得有人去墾吧,我離開這里的田野與鄉(xiāng)親們,而這,也是另一種生活。 “是啊,很少有哪一代青年的青春,遭受過我們這樣巨大的摧殘,但是,我們的理想(原本來到的時候可能沒有那么堅定甚至沒有理想,來到之后或許就已經長留心中了)和信念不會毀滅,不會消失。就像咱們北大荒的田野一樣,一場大火之后,無論留下多么厚的灰燼,在大地母親的哺育下,從那黑色的焦土中,滋生出來的新芽,只會更加青翠,更加茁壯?!保ㄎ覀儸F(xiàn)在看來可能覺得他們死板,固執(zhí)己見,但他們的高傲品性,不走關系,友誼長存,攜手互助,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同喜同悲,有一個說不上渺小的理想并一直堅持著。他們看我們或許理解不了我們?yōu)楹文敲慈菀拙桶胪径鴱U,而他們自己會覺得迎難而上才是對的,他們受過苦但理想不變也不走捷徑,所以他們會對我們有點鄙夷甚至瞧不起。而我們未曾享有過如此純潔無私的革命情懷,同樣也沒有過同甘共苦的經歷情操,我們關注的更多是自己的發(fā)展,當然我們也很敬佩舍己為人的英勇也很關心大家的命運影響小家的發(fā)展。各自的出發(fā)點不同,但也都不能說錯。)
這部對比《牧馬人》,情感同樣細膩,但升華這部更好,“開荒北大荒”的理想,從來到之后再到浩劫之后出去上了大學,再到最終選擇回來,不是為理想而理想,正如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都只是一個動機,最重要的是從中讓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都有所改變,才是理想對人的改造,或者是人對理想的實現(xiàn)。電影當中80年代的風光以及城市影像都挺有特色的,正如“一去不復返”那般讓人懷念,而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故事,都會隨著時間化作塵埃,既然活著,就好像人總得有個念想,在之后回想起都能感謝過去傾注付出的自己不留遺憾就好。田野廣闊無垠,也只是我們故事的背景色,不要虛無。
本文作者,是,
便衣禪師,寫作畫畫,旅居四海。私信關閉。
大愛無疆。
的新浪微博@青一Q1
原文照抄,轉給,2020年應屆大學畢業(yè)生:
不懂就問,你愛的人。
【1】你內在的那孩子,
只有在別人都為他自豪的時候才能充滿動力的向前走,走到很遠很遠,飛到很高很高。
只要你愛他,他就不會叫苦叫累。
總是責怪他,他就會停下腳步,默不作聲地哭泣。
不是他要停下腳步,是你的責備使他停下腳步呀。
【2】世界somehow已經這么壞了,
就算是他走得慢了,也不是他的錯,是整個自然進入了冬天。
傷口的愈合尚且需要時間,
為何你就不能溫柔一點對待他?
我知道,你太害怕了,害怕他不好。
可是他無論如何也不會不好的。
樹慢慢長,速度快的,不一定最后長的最高,你說是嗎?
【3】被你放棄的機會,
可能是潛意識的智慧知道那不是適合你的機會,
是錯誤的機會,
所以你沒有錯過任何,
你很好。
【4】很多時候你擁有莫名其妙的信念,
比如只要瘦下來就會有人愛我,
比如如果我能得到某個人的認可我就會幸福,
“如果怎樣就會怎樣”不過是個思維模式,
是個瞬間就寂滅的念頭,
那可能是你對世界的誤解,
要經過驗證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
【5】你對別人反應的揣測也可能是錯的。
也許你遭遇過別人的惡意,這不意味著你遇到的所有人都會用那種方式對待你。
無條件的接受與愛是更好的預設反應。
但最好的預設是無預設。
開放你的心,用當下的新情況和真實的世界反應來行動,不要沉浸在你想象的失敗里。
別人愛不愛你要看你的行動當下。
何況這根本就不重要,也可不能所有人都愛你。
總會有喜歡你的人,你只看他們就好了。
【6】不要想著一個巨大的改變用此來要求自己,
做不到就覺得天都塌了,自己一敗涂地。
要減肥的人,不要說以后永遠不吃糖和冰激凌蛋糕了。
你只做一天看看。
就先邁出一個小小的步子,這樣溫柔的哄著自己開始。
像養(yǎng)孩子一樣養(yǎng)自己,
想要獲得的無條件愛與認可,
想要讓別人如何支持自己,
就先自己這樣做做看。
備注:
瞧一瞧,轟轟烈烈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命運,《我們的田野》 Our Farmland (1983)
你就知道,年輕無極限,You must be right on otherway。
看知青老電影《我們的田野》
《我們的田野》是青影廠1983年攝制的,導演謝飛,演員有周里京、林芳兵、呂小剛、雷漢、張靜,龍?zhí)R士龍。
這部電影是描寫知青生活的,盡管暴露了很多陰暗面,但主要格調是宣揚理想主義的,理想主義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特點,那代人尤其向往革命加愛情的生活,覺得特別浪漫。這部電影也是這種模式,只不過參加的革命不是戰(zhàn)爭年代而是建設年代,片中主人公吃了很多苦依然癡心不改,這是因為理想主義的信念已經融化在他們血液里了。
現(xiàn)代都市也有愛情,但現(xiàn)代都市的愛情可能太過功利的緣故,往往不夠刻骨銘心,反而在那個落后的年代,那些偏遠荒僻的地方,自然環(huán)境原始,生活條件惡劣,這樣環(huán)境下產生的愛情更容易讓人懷念,因為它更具有朦朧感,神秘感。當然這種懷念是在多年以后了,回城過上了好日子但心靈空虛,于是開始懷念那艱苦而又充滿希望的生活,之所以充滿希望是因為那時年輕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永遠都是充實的。
影片最后男主角經歷了人生的巨大變遷后還是回到了北大荒,回到了他青年時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編導這樣設計就是因為他們就有這種心理。不過此時男主角的心態(tài)有所改變,他認為時代已經變了,正直的人已經可以大有作為了,所以甘愿拋棄可能會更富足的生活而到艱苦的地方,因為那里可以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且他現(xiàn)在的身份不一樣了,過去是來這里接受別人改造,現(xiàn)在是要去改造那里,干一番大事業(yè)。八十年代的人還有激情還有夢想,所以他的選擇在那時看來無疑是富有犧牲精神的,也是有希望的,這就是青春的魅力。
這部電影描寫的是我同齡人的故事,如果倒退三四十年看,我還會很感動,因為我跟他們心靈相通,但現(xiàn)在不會了。經歷了幾十年的歲月滄桑,知道了個人力量的渺小,也知道了社會的復雜和艱巨,已經有心無力或者無心無力去幻想著改變世界了,只想過著安靜的生活度過余生,這就叫幻滅吧。而且現(xiàn)在也知道,就在影片中的男主角充滿理想色彩回到北大荒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官二代已經混進了各級官場,為了他們的理想而奮斗了。所以,盡管我要向男主角致敬,因為這個社會今天的美好就是他們這類被稱為民族脊梁的人帶來的,但我不會去效仿了。即便編導現(xiàn)在再拍這部電影,肯定也拍不出來了,因為時代變了心境變了,現(xiàn)在普通人的理想就是讓自己過上好日子,而不是犧牲自己讓別人過上好日子。
這部電影拍的很唯美,很多畫面就像一幅幅漂亮的油畫,皚皚的白雪,滾滾的麥浪,還有遼闊的原野,尤其是白樺林像有生命的雕塑一般生動,構圖十分精美,再配上優(yōu)美的《我們的田野》的旋律,也只有理想主義者才能拍出這種充滿生機的畫面,像張藝謀這種心理陰暗之人是拍不出來的。
我當年很喜歡周里京這個演員,不管是《新星》還是《人生》,都覺得他帥氣干練,比小鮮肉張鐵林man多了。但現(xiàn)在我不喜歡了,覺得他演技一般,有點裝,總是端著,他的表演只有外在動作,缺乏內心表現(xiàn)。倒是幾個配角性格比較鮮明,首先是曲林,其次是七月,阿弟動作很少,但眼神也能表達出很多內容。相比而言,男主性格比較模糊。
七月犧牲時大火特效做的不好,沒有那種讓人感到恐怖感到走投無路而絕望的場景。
1968年,偉人大手一揮,城市知識青年不在城里吃閑飯,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扎根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成了一代人的記憶。而這一代人也被稱為“老三屆”那時,下鄉(xiāng)插隊的,基本都是父母為黑五類或者城市平民的子弟。而參軍、招工則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是根植于北大荒的白山黑水,還是陜北的黃土高坡。知識青年們在時代的洪流下,面對的并不是浪漫的人生開始。而是滿腔希望的從絕境起步。80年代傷痕文學的改編電影從《芙蓉鎮(zhèn)》、《天云山傳奇》、《牧馬人》到《肖爾布拉克》、《我們的田野》《人生》等,刻畫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包括知青在內的眾生相。而本片《我們的田野》則有血有肉的刻畫了一群知青在北大荒的經歷。青春的歡笑與淚水,是每一個年輕人成長中不可磨滅的印記。而這一代人,走出農村后,也有很多人成為了八十年代社會的中堅力量。其實所有的傷痕文學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勇于面對命運的人,才是強者,而強者才可能受命運的眷顧。同樣是扎根于土地的年輕人,有些人永遠的留下了,人們飽受生活的摧殘與折磨。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知識,永遠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捷徑,也是歷朝歷代都不敢封閉的一條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道路。作為七零末的一代,我們的父輩,兄長輩所經歷的年代在幼年時在我們的心靈刻下烙印。浮游半生再回頭品味他們的人生,已經不在慨嘆他們所經歷的人生的坎坷和命運多舛,而是更敬佩他們勇于挑戰(zhàn)命運的精神:扎根于土地,通過奮斗改變命運的人配得上擁有無憾無悔的人生。自強不息的力量比批判與控訴來的更強大。
幾位“謝”姓導演(謝添、謝鐵驪、謝飛、謝晉)是有些印象的,但也有些混淆??础逗隍E馬》被震撼到,對導演謝飛有了清晰直觀的認知,非常佩服贊賞這位具有傳統(tǒng)中國電影人的學識綜合素養(yǎng)承襲、又有現(xiàn)代西方審美和藝術表現(xiàn)等創(chuàng)造力的所謂“第四代導演”領軍人?!段覀兊奶镆啊肥堑谝淮慰?,寬銀幕制式、大氣優(yōu)美的北大荒風光畫面、流暢精致的鏡頭切換故事節(jié)奏和人物塑造、交響樂水準的配樂,使影片具有超越時代印記的經典感??戳擞嘘P評論,居然是謝飛的導演處女作,太有才了!
《我們的田野》擷取的是1980年代文學藝術包括電影選材里具有代表性的知青題材,尤其是規(guī)模宏大的北大荒農墾建設的北京知青的故事。同樣的題材剛好看過也非常優(yōu)秀的《勿忘我》(方舒李志與主演)、《北國紅豆》(劉曉慶主演),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表現(xiàn)了一代知青最可貴的青春歲月記憶、奮斗奉獻過程中的友情愛情生活,反思及回歸理想主義乃至致敬黑土地擁抱未來,是那個時代階段的共同價值取向,在這三部影片里都有反映;但謝飛在本片的獨特之處我覺得最主要就是相對淡化了“反思”主題,將時代特征作為一個人物情感和生活的外部背景框架,沒有花太多筆墨去渲染,而是重點刻畫人物在時空環(huán)境下的個體化、個性化的言行,揭示人性本身的內在邏輯、展現(xiàn)人歷經歲月的喜怒哀樂,人物更少程式化和理想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選擇,并非都是高大上),逐漸成為我們大眾的一部分、獲得觀眾更多的共情和認可~~這大概是有人將謝飛他們的這種從模式化表演到人性化探索的趨勢界定為“第四代導演”的原因之一吧,我這么理解;實際上我是反感這種劃分尤其是覺得那些所謂的“第五代”的靠揭露、批判中國愚昧落后的題材迎合西方走上“國際”影壇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實質上是走了歧路的。說遠一點,第五代以及后來的幾位,也只是特定歷史階段、80-90年代思想大解放后擁抱西方的同時對于自身文化的偏激視角和語境敘事在電影行業(yè)的折射(這種折射在今天仍然是有一定市場的,君不見疫情封城期間一直吵到現(xiàn)在的左右之爭),加上資本化的混亂及其與整體機制的特殊關系,導致了今天的影視行業(yè)亟待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收回來說,謝飛在本片里固然是呼應時代特征尊重陳希南回歸北大荒的深思熟慮和壯志凌云,也是一種有別于第五代普遍陰暗晦澀玩弄深沉的人文積淀和學識胸懷吧~~我贊成某位評論里面說的“這不是張**攝影出身的素質能達到的(大意如此)”;苦難應該帶給人更大的希望,藝術應該具有這樣的責任和導向,謝導的這部片子具有這樣的經典價值和張力。這是一種境界。
家學和成長經歷,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決定性因素吧?才知道謝飛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謝覺哉同志。
周里京確實是當時的大帥哥,外形俊朗、有書卷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那時確乎是大火的新人明星啊,《高山下的花環(huán)》《新星》《人生》《肖爾布拉克》拉出來都是口碑~~林芳兵給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后來的都市時尚女、甚至動作女星?出演本片時還是北電學生豆蔻年華,有點嬰兒肥還是一臉萌相很可愛~~演肖弟弟的雷漢整個兒是韓庚的翻版啊~~
北大荒被開墾是缺糧時代產物,也是中國被孤立狀況下的青年就業(yè)渠道。黑土地過度翻種已經造成了負面后果,乘飛機從黑龍江飛到俄羅斯,國境線內外從一片灰白變成一片綠色蔥蔥,令人觸目驚心。如今退耕還林、保護濕地,是大勢所趨。東北是中國的早期工業(yè)基地,城市化水平很高,在這個地區(qū)進行墾荒,與在新疆設置建設兵團進行農墾城市化融合是有區(qū)別的,北大荒記錄了一代知青和復原軍人、士兵的偉大奉獻,也將不斷與時俱進走向新時代~~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會記住那些為之付出過青春和心血的人們,永遠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典型第四代電影:迷戀形式(時空交錯敘事),傷痕文學/青春傷痛,美好的生命(戀人)死于不可抗力(這次是大火)。很多地方語焉不詳(所以才是癥候點)。本片拍攝之前有一個黑白版本的短片。
算是超出預期的一部電影,因為本來期待值很低orz我心中第四代最好的作品之一,現(xiàn)在和過去兩條線索的交織當時在大陸應該算比較先鋒的敘事方式了,畢竟影戲傳統(tǒng)下我們沿襲的始終是單線敘事,劇本對懸念和反諷的運用相當棒,我們在回憶里尋找著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東西提及的事件,好奇事情如何發(fā)生又不想看到悲劇。那片白樺林令人印象深刻,初次出現(xiàn)時由全景切到近景省略了眾人進林的時間,結尾處則是音畫錯位的物是人非之感,令人唏噓。那里有歡笑也有淚水,是我始終愛的白樺林,那是他們的曾經。
勉強及格。我吐槽80年代電影的后期配音很多次了:人一多就七嘴八舌講些幼稚廢話,幾個主要角色常見朗誦腔。北京知青們的北大荒創(chuàng)業(yè)史(也是受難記)。以大學畢業(yè)的周里京要返回北大荒為線索,引出知青時代種種回憶。借角色們的生存困境,批判再教育政策的荒誕不經,但以周里京為敘述核心還是肯定了那段燃燒理想的歲月。但電影對“理想”的闡述并不扎實,片尾在京三人組看學校朗誦落淚等片段,仍然屬于概念化的表達,這是因為,知青們在北大荒的勞作場景缺乏神性的場面刻畫,也沒有現(xiàn)實角度的解說,電影里看不到人與環(huán)境的情感互動、邏輯關聯(lián),只是停留在北大荒風景的展示上,導致電影肯定理想的主題像硬坳出來的(為救同志葬身火海的小左派倒是人格更立體完滿)。當然謝飛的能力還是很出挑的,貫徹了一種健康、抒情的寫實主義,寫年輕人的愛欲也較細膩
可以用來檢驗業(yè)界的創(chuàng)作意愿熱情是否與時代同向而行的一個標志:演員的類型。就像我們的田野1983,雖然故事講的是北大荒,有傷痕和反思,可演員的顏值氣質普遍照著偶像路線去打造而且個個演技在線(后面這點很重要),綜合素質之高會讓你覺得這幫人一旦脫掉棉襖棉褲換上漂亮洋裝就能毫無違和地成功演繹紅與黑或者黑郁金香——周里京真有點像阿蘭德龍!演曲林的呂曉剛是呂麗萍的親哥,謝園念表演系時的同班同學,謝園說他和呂都是配角反派的命,男一都得是周里京那樣的,其實看過電影都該承認,呂曉剛還是挺帥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正確還是錯誤?是誰給了他們理想?又是誰讓他們理想破滅?什么人走后門托關系占好處?又是什么人為國家為人民獻青春灑熱血?傷痕電影只會淺薄模糊地渲染悲傷與不幸,從來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鍋全甩給那個背鍋俠來背。
談理想,談愛情,談苦難,論悲情,這一切的一切終究抵不過圍著篝火在一起哭笑的日子,如今看此片是如此生硬,呆板,電影毀在表達,謝飛的誠意是滿分的,另外單給本片最搶眼,最有代表性的張靜“七月”加星。
文革時期的北大荒知青,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有被感動到。彩色寬銀幕版本不錯,第一幕從大地到遠方的黎明等待希望,后邊還有好多這種漂亮的天與地景色和北京80年代的街道。出色的群像由這批當年還是北電學生的演員塑造,尤其周里京林芳兵還真是養(yǎng)眼。資料館謝飛回顧展。
三星半,對北大荒的復雜情感,大景別自然風光的擴大和青春的自然的人,與城市當中暴戾的被壓榨的個體,頭尾想接的航拍田野,價值和情感導向還是歸向主流
6.6;北方有佳人,西線無戰(zhàn)事
【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文革反思片。講述知識青年支援北大荒的遭遇。清晰的寬銀幕畫面非常漂亮。讓人眼前一亮。開篇即展現(xiàn)人物結局,隨后用倒敘,插敘手法,兩條時間線交替并行,手法毫不陳舊。雖然對于苦難描寫大多一筆帶過,結尾也為了審查而光明正確,但還是有很多控訴、反思之處,整體很好
資料館2014.11.5.7pm 謝飛導演也在,確實透著青澀與幼稚。和其他傷痕文學一樣有把歷史簡單化淺薄化傾向,但荒原篝火誦詩、回到北大荒的尾巴對革命-理想的詩意化呈現(xiàn)-召回,使得影片有突圍于八十時代主流認識局限的一面。舊理想已死,卻又無法真正認同主導的否定性敘述,第四代的自憐悲情與飄搖懦弱。
彩色寬銀幕的北大荒。深藍夜空下篝火邊的詩與歌,地平線浮起的黎明與日出,任何人經歷了都會難忘吧。 還有,對大地的信仰
每段青春都有最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每個離開與相聚都沒有對錯。那時候的青春是一首催人淚下的詩,它用寒冰和火焰寫下,寫在一個無法也不能被復制的年代。既沒機會說再見,也難以平靜回首。鏡頭和配樂優(yōu)美,充滿了活力以及少年憂郁。黎明時分年輕人們在荒地上跑來跳去取暖的景象太震。這首歌在本片中最美。
小時候家里的《大眾電影》里看過海報,56網上有視頻,但是太不清晰了,還是想看個清晰點兒的版本,領略一下北大荒的風光
主席一揮手,幾千萬年輕人上山下鄉(xiāng),北大荒、農墾,這是他們的青春。
認識一位當年去北大荒改造的老人,說起東北別有情意,謝飛鏡頭下的白樺林和壯美的田野草場很難不讓人想到那些優(yōu)美迷人的蘇聯(lián)電影,后文革也罷傷痕也罷,去掉這些標簽,還是能看到一代人的理想與犧牲。
別人的北大荒,“我們的田野”。理想如同篝火照亮寒夜的時候,白樺林與田野都蕩漾著青春的壯美。只是,再動聽的口號,也會覆蓋著密密麻麻的虱子,有的人窮盡一生,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早被吸得貧血??擅髅魅撕軕K,狗也很慘的歲月里,就連考試都可以是“黑線復辟”,遑論那些表里不一的毒瘤。在這個傷痕故事里,有人因由社會生存法則找到了棲息地,也有人在千帆過盡,還要往那個地方去,是理想不滅還是無路可走,是救贖還是了斷,他們不說,旁人依然看了心悸。#桃花島觀影團#
靜靜的村莊飄著白的雪,陰霾的天空下鴿子飛翔,白樺樹刻著那兩個名字,他們發(fā)誓相愛用盡這一生。
又是一部回憶似的散文,如果說早年的《老兵新傳》描述的是剛剛進入北大荒的浪漫幻想,政治理想,那么此片就是骨干現(xiàn)實的殘酷余生。青春、浪漫、激情、理想,在這片杳無人煙的黑土地上,都消耗殆盡。當年那些懷揣革命理想的青年們逐漸意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他們被曾經崇拜的黨,拋棄在了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有愛情,有傷痛,有快樂,也有災難。這是他們的殘酷青春。許多人因為這一場往事,對那些政治口號已經嗤之以鼻,已經不堪回首??蓪τ陉愊D蟻碚f,雖然曾經的理想破滅,但是劫后余生,北大荒有他的青春,有他的傷痛,有他關于人生所有的懷念,還有他那破碎的理想。他不能忘掉過去,也不能失去理想,因為這些如果都忘卻了,他的人生也就沒有意義了。他必須回去,完成理想。現(xiàn)實也許骨干,可是就是有這樣的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讓理想和人生有始有終。
希南的無悔青春,我們的田野越來越綠,但在高大上的理想主義中,仍然是知青的苦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