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為導演的處女作,電影整體的完成度還是很不錯的。這部來自挪威的電影,從主人公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仿佛北歐童話般飄蕩在夢境與現(xiàn)實之間的故事。這里不得不提到在電影中大量被用到的配樂——來自波蘭的電影配樂大師 Zbigniew Preisner(基耶斯洛夫斯基御用配樂師,曾經(jīng)參與完成《十誡》與《紅白藍》三部曲)。導演如同魔術(shù)師一般,把管弦與電子效果混合而成的幻想曲配樂,放入充滿迷霧的青山,伴隨著站在窗前赤裸著上半身的金發(fā)男孩,穿過陰暗的森林與藍光下靜謐的河流,帶著觀眾如同做了一個忘記了時間的長夢,在這個異度山谷尋找一個孩子內(nèi)心恐懼的根源。
回到電影本身,平緩的故事基調(diào)也許并不能滿足現(xiàn)代觀眾早已被刺激到麻木的神經(jīng)。但作為藝術(shù),它的可貴之處便在于突破了傳統(tǒng)敘事的局限,嘗試單純地使用“光與影”讓觀眾感受到作品的生命力。(雖然我們也無法確認這最后的呈現(xiàn)效果是源自導演的本意,還是劇本的薄弱導致的弄巧成拙)這又不得不讓人想起另一個藝術(shù)作品,原蘇聯(lián)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 。這個家喻戶曉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背景雖然免不了受到當時的政治因素影像,但普羅科菲耶夫還是在竭盡全力地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讓當時的兒童感受到各種西洋樂器散發(fā)的神奇魅力。
當然作為電影,劇情還是要遠遠超過80年前的那部《彼得與狼》的。如果說前者只是在贊揚“新時代”少年彼得推翻陳舊觀念的果敢,那么這部電影則是借用了近現(xiàn)代佛洛依德的潛意識概念,靜靜記錄了一個普通少年的成長冒險。
年幼但敏感的男孩Aslak與總是郁郁寡歡的單身媽媽Astrid兩個人,生活在山腳的房子里。屋子中還有一間無人居住的房間,那是他業(yè)已消失的哥哥——傳說因為長期磕藥而離家出走——曾經(jīng)的生活的地方。就是在這個還散發(fā)著哥哥絲絲氣息的場所,引起了小男孩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猜測。故事的開始,Aslak的朋友告訴他,山里的羊群又遭到了狼群的襲擊。在大人眼里普通的事件,在孩子的心中卻與狼人的故事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失蹤多時的哥哥與母親的沉默不語,又讓狼人的故事與哥哥的身份產(chǎn)生了結(jié)合。當山林警察開始向山間的狼群投放有毒的肉食,Aslak決定第三次上山尋找狼人,開始了一個人的冒險。
穿過森林,淌過河流,小男孩幾經(jīng)波折來到了森林里的一間木屋。木屋里住著一個陰郁的男人,但卻并不可怕。與總是沉默不語的母親相比,雖然并不能確認他與狼人或是哥哥是否有關(guān),但這個陌生人會平靜地與男孩聊天,在這里男孩被當作大人一般對待——這仿佛是男孩在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未知的潛意識長期沉睡在谷底,仿佛是黑暗的深淵,但當我們真正走入其中,他卻完全沒有想象中可怕。雖然那里也并不會馬上告訴你生命的答案,但這個旅程卻幫助你克服了此前對于心靈深處未知的恐懼。
看到結(jié)尾,我想到了很久以前一本韓國的小說《九歲人生》,敘述的是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發(fā)生的故事。小說里沒有驚天動地的遭遇,但所有一切都透過這個九歲男孩的“濾鏡”展現(xiàn)出來,每一天都變成了男孩“赤手空拳”的戰(zhàn)場。少年,你還是否記得九歲人生的冒險?那里沒有生命的答案,但那里是我們成長的起點。
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就是一個6歲的小朋友尋找狼人的經(jīng)歷。作為新晉導演Johnas M. Gulbrandsen 花了兩年的時間來拍攝電影。將情節(jié)簡單化的是因為導演的全身心都撲到了電影的美學極致上,從鏡頭的拍攝,選景,音樂的營造,光影,環(huán)境的烘托,一切鏡頭的工具都在塑造一種美,大自然賦予的美。
一個6歲男孩要獨自穿越森林尋找自己未曾謀面的哥哥。一個如此弱小的身軀站在那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面前,鏡頭的用語不言而喻。關(guān)鍵是那片森林真的很美,我在挪威住了這些年,從沒有見過那樣的森林。還有Alska 躺在船里,順流而飄的場景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船的選擇,水的流淌,孩子的靜謐,森林的龐然渾然一體,美不可言。當然,作為攝像師Marius M. Gulbrandsen 是導演的親哥哥,所以兩人間的默契合作也為影片增色不少。Johnas 說整個的拍攝過程非常的辛苦,他們甚至在豬圈里住了三個月。每天早上聞著豬味起床。為了選景,兩兄弟開著車到處轉(zhuǎn),直到看到滿意的場景為止。
挪威很多影評給予電影4-5分(最高分6分),并把此篇定義為文藝片。作為文藝片為主基調(diào)的歐洲來說,這樣的片子還是比較暢銷的。影片在2017年多倫多電影節(jié)首映,也算是對影片的一種認可。
攝影唯美,后搖高級,畫面和音樂配合看就是一出出精彩的音樂紀錄片。也不要太計較劇情了,純粹就是一個親情缺失的孤獨少年森林迷路記。
生與死與自然詩,我對我素未謀面的家鄉(xiāng)拍的電影總是有詩意濾鏡
風景不錯,作為處女作的畫面也不錯,只是故事還是缺少點什么⊙?⊙?我也說不出來,反正我也不懂電影,純粹一個孩子的眼光看待我們這個世界凸顯單純和神秘
冷峻,陰郁。霧氣繚繞的森林,躺在船中順流而下,林間神秘的小屋,帶著兜帽的黑衣人,月色下蒼茫的山原,純真勝于恐懼,好奇于無盡的未知。如夢似幻,鏡中霧里。
挪威的山林,影片的色彩和配樂很有哥特風格,以小男孩的視角來探索小山村里發(fā)生的怪事,以及進入樹林后恐懼心理的真實呈現(xiàn)。畫面清冷幽美,值得一看。
我是預(yù)言家,睡醒了我查驗了一下,他哥是鐵狼。
神特么裝逼,借助北歐的風光而已
厲害啊。
1.攝影美極,十分驚艷;2.節(jié)奏遲緩、表演呆滯實在成了一種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風格,這種故作大師影像風格,實則內(nèi)核淺顯到幾乎沒有的作品真是消磨生命的一大利器。
看完《蘇山》整個累癱,不顧把噗老師“攝影極厲害但故事單薄”的吐槽,只想入場看一場挪威國家地理級的攝影來放空自己,沒想到....單薄也不至于是把一個只有十五分鐘短片容量的“成長黑童話”拉到90分鐘吧,空到真的只能放空....沖這個能進年度前十的視聽給個三星吧。#平遙元年只看了兩部,提前結(jié)束#
91.52
攝影拍出了哥特的美感,可以跟平遙臥虎單元的《騎士》對照,導演用小男孩的視角,把他對世界的恐懼心理放大,一度讓人誤以為會是一部狼人題材的奇幻電影,最后才發(fā)現(xiàn)怪物只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一個背鍋的名詞,森林中所謂的怪物不過是一群離家出走的癮君子少年,小男孩最后直面了恐懼。
真不錯,高山,森林,荒原,迷霧,木屋,傳說,冷暗色調(diào),劇情簡單,神配樂,可以說長在我審美點上了。
精致的北歐慢節(jié)奏小片,需要耐心,適合晚上一個人看
北歐人想講一個少年派的故事,一個哥特式的黑色寓言。可惜拍得太過拖沓,心理部分留白過多,有點可惜了這一流的攝影和配樂,以及這片挪威的黑森林。
視聽語言太過杰出,導致想到故事單薄就有點“恨鐵不成鋼”。設(shè)置在冷峻空蕩的北歐森林,把小孩子對于恐懼的理解、成長以及對至親的情緒搭配著很多經(jīng)典的恐怖片意象出來,其實很流暢。但觀眾們似乎像被拉入了一場沒有導游講解的旅行,逛著逛著就找不到北了。
史詩級的攝影,史詩級的配樂,卻講了一個入門級的故事。看得出導演想把觀眾置身于男孩的視角,只給少量的信息,讓我們和主角一樣在山谷的光怪陸離中探索。但拍的一點也不有趣、不恐怖、不驚奇,節(jié)奏一塌糊涂,鋪陳磨磨嘰嘰,可攝影真是美啊,唉。
3.5。一個引人入勝的哥特童話,發(fā)生在北歐深谷中。極簡臺詞,通過如深湖水面般的鏡頭和豐富的視聽,營造大自然對個人的壓迫,“斷頭谷”式驚悚,所有情節(jié)都被拆成碎片藏于細枝末節(jié)里,森林、狼人故事、屠羊者、不見蹤跡的哥哥……過度的警覺和對成人世界的想象,交織成小男主的童年恐懼協(xié)奏曲。
我是老了。前戲40分鐘才開始“哥特”大冒險……然后爺快進了5分鐘,艸
畫面配樂都不錯 小男孩的演技也是讓人喜歡“你吃了我的狗嗎”“因為怪物把羊吃了”“你是那個怪物嗎”從小孩的視角出發(fā) 把小孩的心中的恐懼放大出來 整部片子的缺點是劇情有點空 太單一 沒起伏 拍成20分鐘的短片還行 整體節(jié)奏太慢了 午后看著特別容易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