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內地幾時有院線的同志電影?
人家李安以《喜宴》成名,你就弄個《滿月酒》,明擺著想沾點光,這跟內地電影界的人是一樣的作為。字幕是泰文吧?只能聽了,關鍵是有英文,只能懵逼了。歸亞蕾與金燕玲堪稱臺灣兩位“國民母親”,而金士杰可稱為臺灣“國民爸爸”。據(jù)說是導演鄭伯昱的半自傳,嗯?!断惭纭分橛裨谇?,這部想做第二的片子終究是“狗尾續(xù)貂”,就算宣傳再怎么往《喜宴》上靠,還是無力回天,反而落得借人家上位的罵名。導演同時還是男主,話說長得跟蘇有朋很像親生兄弟嘛。為什么不找個漂亮女主點綴一下?是不想被搶鏡頭嗎?也許同志電影不喜歡用漂亮女演員,更偏向用帥哥。
題外話,內地幾時有院線的同志電影?希望是三年內。
2 ) 這是我的正常
在國內能夠上映,也是不錯的。
歸亞蕾快成專業(yè)同志媽媽了。
就是為代孕,也操很多心。
懷孕期間每周都要吃中藥?
代孕母親、供卵母親也得仔細甄選,甚至親自調查底細。
母親的鈴聲是犬吠,也是夠了。
是好事情就不怕父母親知道。
男友說“墻上黑白配掛畫,體現(xiàn)了某種平衡?!?br>男友差點出軌。
——如果你不是同性戀,事情就不會變的這么復雜。……你孩子長大會被他的朋友怎么看?
——別人怎么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愛我的孩子,給他最好的家庭,很有耐心的教導他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這才是最重要的。
好無力的回答。
我是同性戀,這是我的正常,OK?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改變這個事實的。
理療師說:你不要老是提重物,手臂受力太多了,要多休息。
當父母意味著要花時間陪孩子,你做好了準備了嗎?否則對孩子就不公平。
控告腦殘基因的拉拉。
蒙娜麗莎看著他取精。
人生最害怕的一步,就是邁向未知的一步。
保姆新功能。
互相利用,肯定有給一筆錢。
不要把好的精子都打光了,留一些生孩子用。
國內代孕非法,只能這跑那跑。
空運胚胎,還好碰上T檢察官幫忙過關。但其他乘客的安全呢?這是中式感謝、取巧式思維。
讓熟人、認識的人代孕總是麻煩。
請外國的神明佛祖保佑兒子做個稱職的父親,為李家傳宗接代。聽來好悲壯。
李家后人回想多年前曾有一個gay祖,也是蠻危險的。
這么久了,她還是看不慣他們接吻。
胖閨蜜。
他不要別人在背后說閑話、指指點點,而是要公開。
在人類之子睜眼看世界,第一眼,就看到兩男接吻,這樣好嗎?提前教育。
終究是李家精子數(shù)量不夠,還好交了個男朋友,幫忙懷孕成功。
來自兩個男人精子的胚胎同時植入,不會排斥反應嗎?終究是PK掉了一個。
兒子是最大的心機婊。她看亡夫照片,怪他為何給自己生了個怪兒子。
滿月酒上含蓄出柜。
為何看了本片會不爽?總感覺保姆被犧牲了。就像多年前的《橘子紅了》。
所以,去找代孕公司比較好。
三星半
3 ) 隨心意,做自己,帶著家人。。。
贊一下B站的童鞋。。。在Kickass上等了這么久都沒資源,結果B站先有了。。。感動到哭。。。
本片的完成質量看評分就能略知一二——不算完美,但還算滿意。畢竟是導演的處女作,很多場景安排的都不是特別自然,但至少這是我們華人自己的同志電影,涉及的題材也是現(xiàn)在的焦點問題,不管怎么樣,都應該為鄭伯昱先生的勇氣和付出點個贊。。。
之前看過很多同志電影,各種語言各個國家。。。其實看多了之后,慢慢就會覺得其實很多題材都是重復的,作為同志,在每個國家的處境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不過有個很明顯的差異是,亞洲國家的恐同目前主要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壓制下的冷暴力,而歐美國家包括拉美國家更多的是宗教誤導下的人身攻擊。。。我們總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相比現(xiàn)在歐美甚至一些拉美國家進展如火如荼的同志運動,亞洲國家顯得異常遲緩。。。其實我們周圍已經在涌現(xiàn)一批優(yōu)秀的同志組織開始在為自己的權益發(fā)聲,但在集體沉默的背景下,一小撮人的聲音總是很快就消散了。。。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太多人還是在溫水煮青蛙式的日子里自我放逐,被動接受傳統(tǒng)的束縛。。。
《滿月酒》構建的一幅圖景其實并不是什么烏托邦,它展示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作為同志而言,本來就可以有的圖景。作為典型的華人同志,鄭伯昱飾演的Danny雖然本人已在美國工作生活,但其與自己臺灣的原生家庭仍然并未分離,簡單的來說,他是帶著傳統(tǒng)的枷鎖在過自己的同志生活。歸亞蕾飾演的母親一角凝聚著典型的華人家庭傳統(tǒng)——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老實說,就這一點,也不能算是亞洲特色。人類作為動物,每一個家庭在發(fā)現(xiàn)自己成員里有一個是同性戀后,本能的反應應該是想到生育,其次才是傳統(tǒng)和宗教。華人社區(qū)里宗教的影響很弱,傳統(tǒng)才是我們最強的束縛。Danny有一個很強大的自我,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并不是撇下家人一個人自在逍遙,而是一路帶著家人,一點一點慢慢地向家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應得的權利。。。
人生是自己的,自己是主角。作為一名同志要承受的反傳統(tǒng)壓力很大,但這并不是自我放逐的理由。我還是更愿意相信家人如果是真的愛我們,最后一定會接受我們最真實的自己。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知道該怎么去過好自己的生活。踏踏實實地做最真實的自己,對未來做好長遠的規(guī)劃。你想要穩(wěn)定的生活,組成自己的家庭,那就好好處對象,誠實對待另一半?;橐霾粌H僅是那張紙,更重要的是兩人相伴一生的彼此承諾。不要因為國家制定的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很多時候,法律承認的那一紙證明,很多時候恰恰是捆綁在兩人身上的枷鎖。充分利用好當前所有的條件,繼承、生育、病房探視、收養(yǎng)、代孕……總有辦法解決這些零零總總的問題——關鍵在于你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
我一直在努力變成一個Danny那樣的人,明白自己想前進的方向,然后一點點往前邁進。帶上家人,一點點完成自己的目標。我們對不熟悉的事物都會感到自動恐慌,因為我們對此失去了掌控感,對家里突然冒出來的同志成員也一樣。這個時候,同志們應該更努力地向他們展示自己的人生道路與規(guī)劃,一點一點讓他們看到自己生活的前景和未來。我相信,真正愛自己子女的父母,再看到子女未來有規(guī)劃、有著落后,對子女愛誰也就不會有什么芥蒂了,畢竟,孩子很幸福。。。
本來想寫寫影評的,硬生生熬成了雞湯orz。。。反正樓偏了,也懶得扶了,就這么著吧。。。
4 ) 滿月酒,誰人的狂歡?
剛剛結束的2015年香港同志電影展中,《滿月酒》作為閉幕電影與香港觀眾見面。這是導演鄭伯昱的首部自導自演的作品,亦是一部半自傳作品。影片講述的是一對男同戀人,通過嘗試,組建新家庭的故事,在今年6月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也頗為應景。
該片由《喜宴》製片徐立功擔任監(jiān)製,而歸亞蕾繼續(xù)飾演母親一角。早在1993的《喜宴》中,導演李安就討論了同性家庭問題。家庭在華人傳統(tǒng)觀念中,被賦予了「傳宗接代」的責任。好似《滿》片,母親在好友孫子的滿月酒席上,心情複雜地起身向好友致詞說:「人生有三件大事:結婚,生子,抱孫子?!拐煞虺隽塑嚨満茉缇腿ナ懒?,母親獨自一人將兩個兒子撫養(yǎng)成人,如今,這件一直未完成的大事讓她如鯁在喉。
《滿》片結尾處第二次滿月酒席,終於輪到母親為自己孫子的滿月致詞了。一席滿月酒,宣告了母親延續(xù)家族血脈的任務完成。電影宣傳標語:LOVE WINS,意為母親最後願意坦然公開兒子的性取向,也放手讓丹尼將孩子帶去美國撫養(yǎng)。然而在這個「完美」的故事結局中,女性的話語權利,卻一直是缺席的。
影片最有喜劇效果的部分,是母親在聽說同性戀的小兒子丹尼打算生孩子後,她喜出望外地跑到美國,卻在電腦前看著兒子打開的專業(yè)代孕網(wǎng),掉了下巴,眼眶紅紅。不過,她很快就打起精神,一路從美國到印度到臺北到泰國,像偵探一般用各種測試方法,挑選適合的代孕人選。為了孫子的基因,她對女方的樣貌、教養(yǎng)、學歷、家庭背景百般挑剔。她不滿意大兒子的女友,於是當著兒子和女友說,結婚的目的就是生孩子,女孩子不用太漂亮,最好胖一點,屁股大一點。
我們會認為,母親這個形象為了抱孫子,執(zhí)著到可笑,苛刻到可氣。但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家長,父權價值觀預設了母親在家庭中的價值和責任,壓抑了母親作為一個女性的話語權利,這又是多麼可悲。
從《喜宴》到《滿月酒》,同性家庭因其缺乏生育功能,而難以被華人家庭中的大家長所接納。但是,兩位導演也都分別提出了組建同性家庭的可能性。《喜宴》中,上海女孩威威獨自在紐約謀求發(fā)展,為了得到美國綠卡,答應和偉同假結婚。為了讓威威能為高家生一個孩子,父親利用威威對偉同的好感,對三個年輕人的把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在這樣的三人家庭中,威威是感情和身體的雙重受害者。
而《滿》片中,丹尼選擇用代孕的方式,完成母親抱孫子的願望。固然,這個家庭是幸運的,在母子兩人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突然想到家中的印傭米奇可以為之代孕。米奇也是一個單親媽媽,她隻身一人來到臺北打工,孩子不得不交給父母照看。儘管明白代孕生產風險極大而且可能觸犯法律,米奇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因為這是自己返鄉(xiāng)陪伴孩子成長的唯一機會。
在印度、泰國等國家,代孕已然產業(yè)化。跟隨電影的視線,我們參觀了專業(yè)的代孕中心,護士正優(yōu)雅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服務。而眼前的印度孕婦們,肚子中分別懷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他們已經幫助了無數(shù)不孕或是同志家庭。醫(yī)生宣稱,代孕的孕婦們在醫(yī)院被照顧的很好,這些有職業(yè)素質的代孕媽媽都會努力保持身心健康。如果不是影片中母親在孕婦病房的窗外偷窺,我們也差點信了。事實上代孕媽媽生活空間狹小,只能在多人病房活動,孕婦拒絕吃護士提供的藥物,大發(fā)脾氣,她們迫於生計,成為嬰兒生產機器上的一環(huán)。
電影讓我們相信,男同戀人追求愛情和婚姻選擇自由的訴求終於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母親、米奇也各得所需,皆大歡喜。母親在勸說米奇接受代孕時,安慰她道:「別擔心,我們要的不是妳的卵子,只是妳的身體?!惯@句話從一個母親口中說出,未免刺耳。女性出借自己的身體,甚至情感,為了交換一張綠卡,一個機會或是一大筆財富,然後,又奮不顧身地將之投入到家庭之中??杀氖牵谧钺岬目駳g中,女性自己也忘乎所以,以為這就是最好的勝利了。
發(fā)表于《明報》2015年10月26日
副刊「新世紀·疾走菲林」專欄
5 ) “正常?我是同性戀就很正常,OK?”
《滿月酒》是中國 極富傳統(tǒng)色彩的一個習俗,與影片所傳達出來的敢于出柜,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形成簡單的對比。(Ps 因為本人看的電影少,所以感覺這部片子還可以,導演既然花這么大的精力和時間做,定有它的可取之處,so 給好ping)
影片講述了臺灣的一個上層的單親家庭中,一個同性戀的兒子遠在洛杉磯與男友同居,一個有點叛逆的兒子居住臺灣(打醬油的)。早知道自己兒子是同性戀的母親由于怕被成為笑柄就一直隱瞞,處處維護圓滑,兒子為了滿足母親想要后背的愿望,進行胚胎移植手術,母親陪兒子全世界的跑,最終如愿以償,在再一次的滿月席上突破世俗,勇敢的說出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
影片還是講幾個很經典的矛盾組合,東西方的文化相碰撞的矛盾,單親家庭中復雜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和革新棄世的新思想的碰撞,幾個針鋒相對的矛盾結合,普普通通的一部影片。正是醬紫一部在普通不過的劇情,才激勵了更多的普普通通的同志在可理解的范圍內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真愛,追求自己想的生活。“LGBT”這些詞眼在人們的眼中的曝光率越來越多,被人們認可的程度越來越大,還是希望祖國可以愛護我們,就像愛護其他孩子一樣。
導演鄭伯昱,自導自演,就是講述了自己的一生風雨同志路的辛苦,在自己能力之內將這份勇敢傳遞下去,真的蠻不錯的,其實自己也是想通過一些東西來記錄自己的一些事情,等到夕陽都看透再品這細水長流的溫柔。
6 ) 斷層
人生有三大喜事,結婚,生子,抱孫子。開片歸亞蕾飾演的媽媽就在朋友家的孩子滿月酒上說道。
跟《喜宴》一樣,《滿月酒》也是反映同志生活的影片,但是兩者有些不同的是,《滿月酒》更多的關注于母子兩個人心路歷程的發(fā)展。
一開始看到歸亞蕾飾演的媽媽,心中是有些抵觸的,跟許多中國母親一樣,她習慣于干涉孩子的生活,在母子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你那是什么態(tài)度?!一句隨口說出耳熟能詳?shù)脑?,一下子就擊碎了孩子的心。很多中國式家長都是這樣,只要他們看不慣的就是錯誤的,你是不能反駁的,否則就是不孝,中國式家長缺少一種邊界感,很少能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干涉孩子的生活。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母子兩個人從敵對到重新接納對方,而且母親也接納了兒子的男友,很喜歡母親在自己孫女的滿月酒上說的一句話,我的兒子是一個很勇敢的孩子,他知道去選擇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多人都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掛在嘴邊,隨著年齡的增加,這幾年遇見的事情也越來越奇葩,有男方母親毛遂自薦的告訴我,認識你這么多年了,覺得你真的挺不錯的,我兒子跟你歲數(shù)差不多,你倆要在一起挺合適的,趕明兒你們結了婚,生完孩子不用你們管,我負責給你們帶。也有第一次相親見面的陌生人就開始勸我,你年齡不小了,已經算高齡產婦了,趕緊生個孩子吧,不生孩子的女人跟不會下蛋的雞沒什么區(qū)別。更有“好心”的”朋友”提示,不行就找個精子中心,自己生一個,我周圍就有誰怎樣怎樣,你得有個孩子照顧你老了吧,要不然你一個人多孤單???當時我忍不住反問,那等我死了之后,孩子一個人豈不是更孤單?我?guī)麃砣耸篱g的目的難道只是為了讓一個人照顧我,這保姆的代價也太昂貴了!自此,兩個人再也沒有過聯(lián)絡。
作為一個沒有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必修課的人,我跟很多朋友都說過,對于我來說,孩子只可能是愛情的結晶,是兩個人對生命的起碼尊重,帶他來到世間,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選擇,而不是出于年齡養(yǎng)老等其他需要,雖然每個人來到這世界是無從選擇的,但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寄情于他人只是內心不夠強大的借口罷了。去勇敢的面對人生,去好好的體會人生,才是我的人生必修課。
寫到這里,不由的想起一位兄長,我的很多人生世界觀其實都是受到了這位兄長的影響。想當年認識他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中二少女,是他教會了我用溫柔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用寬容的心去理解別人,可以說這位兄長是我人生的導師,是我畢生崇拜的偶像。我們曾經相約,如果有一天,我們找到良人的時候,婚禮上伴娘伴郎的位置必然屬于對方,只不過當年的我們還是太過于天真。此生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他哭的時候,是他喝醉了,哭的像個孩子,溫文爾雅的他第一次罵了臟話,我他媽真的受夠了,別跟我說一關燈一閉眼都一樣,我抱著女人的時候都他媽覺得我丫就是一個強奸犯!沒錯,我這位兄長的性取向是男人?,F(xiàn)在的我也曾想過,如果周圍的人再多給他一些理解,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fā)生?時??吹揭恍﹫髮В恍┩詰僬邽榱搜谏w自己的性取向,會娶妻生子,甚至還出現(xiàn)了“同妻”一詞,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只為了滿足“循規(guī)蹈矩”一詞嗎?記得前一陣看過幾位對出柜同性戀孩子的母親的采訪,有的母親認為孩子是“病”了,這種病得治,用盡了各種手段非要逼著孩子走回“正?!钡娜松挥械哪赣H說道,只要能生個孩子,其他的事情也管不了了;但是其中一位母親的發(fā)言卻感動了我,她說道,其實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他想要的生活,區(qū)別在于每個人能不能去勇敢面對,我理解同性戀這個團體,但是作為一個母親,我寧愿不知道真相,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團體想生存下去太過于艱難。
隨著時代的進步,周圍的人也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希望能夠看到那么一天,沒有人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指點”別人的生活。
希望兄長在另一片凈土安好,小妹叩拜。
導演未免也太潦草敷衍了吧!
非常感謝電影分享的一段旅程,代孕的過程,尋求母親理解的過程。真的好不容易,希望有一天我也勇敢的邁出那一步步。
普及了很多代孕知識,可是劇本毫無技巧可言,生硬說理看得我蜜汁尷尬...
唉,媽媽。
三顆星全給歸亞蕾
片子拍得有些差勁,但好些細節(jié)都覺得好生活好真實,值得想要孩子的同志做參考觀影(看完后才得知是編導演于一身的鄭伯昱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歷創(chuàng)作的):對于那些傳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的父母們,其實不僅同性戀,還有結婚不生子的異性戀丁克家庭、不結婚的單身男女……在他們眼中都是不正常甚至是罪惡的。
6/10,和喜宴類似但沒喜宴有感覺
仿《喜宴》但遠不及其表達的深度和力度,所有的情感輸出只能靠歸亞蕾的表演和淺顯直白的臺詞撐場,片子毀在結構松散,人物塑造過于符號化,故事發(fā)展如同流水賬,雖然還是老生常談的同志主題,諸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思維的矛盾等,但有經典之作探討在前,讓本片的看點和意義一再被壓制,一般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電影其實挺不錯的嗎?歸亞蕾演技滿分,男主兼導演是唯一的減分項。6.5的評分有點低了,我覺得給個8.0比較客觀。
湊合,整體偏雞湯,臺詞很刻意,雖然還是有歸亞蕾壓場,但遠遠不及20年前的《喜宴》
影片可謂20年前李安《喜宴》同性戀家庭題材的類型延續(xù) 將更深入地探討人們對同性戀者的尊重 還會涉及更現(xiàn)實的代孕話題 以東西方同志組成的同志家庭探觸代理孕母問題 故事描述一對同志戀人想要擁有小孩 千方百計找到人提供卵子 還得跑各地找代理孕母 飾母親的是金馬影后歸亞蕾 印傭則敲定金鐘影后莫愛芳
李沛旭蠻帥的。
亞蕾媽媽的演技也拯救不了男主尷尬的OK?OK?OK?一萬個OK的演技!導演你是缺錢么?不要自己上??!
除了歸亞蕾和徐立功,其實跟喜宴沒有任何關系。本片在強大的東方語境下探討同性生子的故事,其背后折射的依然是傳宗接代的舊觀念,為什么兩個人相愛就一定要生個孩子。其次,對華人世界女性的話語權缺失,從單親母親被父權意識奴役到代孕母親出借身體。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出柜才是一個同志人生的新開始。
「我知道這不是你想要的, 這個baby也可能不是我的. 但這是我的人生, 我必須做我自己的選擇, 對我自己誠實, 也對你誠實.」
故事講的亂七八糟
很有感觸,內心對愛情更加期待。感動,一樣支持。
“人生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面對未知跨出第一步,值得嗎?為了一個奇跡,值得?!陛p喜劇的基調挺不錯,可惜劇情稍顯雞湯,技法也有很多尷尬生澀之處,但主題好信息傳達也很到位。拿本片和《喜宴》相比沒有任何的必要。
跟喜宴完全沒法比 導演演技看得全程尷尬。。
真實的看不下去。糟蹋歸亞蕾。臺詞什么鬼?為什么要說那么多ok?剪輯也很怪,人物的情緒轉換都是斷層的。題材加一顆星。但一個電影,又不是科教片,沒有審美趣味只剩下純粹的宣傳性,感覺也沒啥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