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無意義 與其費心死 不如不出生
如果電影中的主角繼續(xù)活著又怎么樣呢 繡花?育兒?吃飯睡覺走路 無非是在無聊中尋找意義 我們被出生無非是給了那些生我們的人的意義 而不得不面對冗長或短暫的一生 面對 喜 面對憂 如果苦樂參半 不如不必如此麻煩 只是 沒選擇的被迫被生來 被社會裹挾 焦慮 擔憂 顧忌著 怯懦的不敢死 如果不必經歷 何須如此麻煩 就像 被捆上過山車 又不敢跳車下來 不是想繼續(xù) 而是 期盼著奇跡的發(fā)生
看了一部電影,男主是一個詩人,女主是一個思慮過度的家庭主婦。故事發(fā)生在一戰(zhàn)之后的法國貴族家庭。
那個詩人對著自己的愛人也就是他的表妹說“我真的很愛你,你愿意答應我一件事嗎?”
表妹以為是求婚,很矜持的說“你說說看”
然后。詩人深情的說: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死嗎?用得手槍,很快的,不痛,我殺完你,我再自盡
我……??????Excuse-moi????
女朋友像看傻逼一樣看著他,詩人意味深長地說:看來你和我是沒有共同靈魂的啊 。
然后找上了有家庭有孩子的女主,跟她說:我看你和我一樣都是孤獨的人,我畢生的希望就是找一個和我一樣孤獨的人,一起共赴黃泉……
女主?? ????
我??????
神轉折來了。
男主被拒絕之后不久,女主就被診斷出得了不治之癥。
這個時候絕望的女主就找上男主說: 反正我也是將死之人,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同一個靈魂了。你也是個將死之人,我們一起共赴黃泉吧。
男主突然從心了。
他說:你并不是因為愛我才和我一起去死的,你是因為恐懼死亡才和我一起去死的。我需要時間考慮考慮。
女主說:不要考慮了,我們就這樣一起去死吧。
男主非常猶豫地回去找了他的表妹,結果發(fā)現(xiàn)表妹和別的男人訂婚了。
他悲痛欲絕地直接去找表妹,跟她坦白說:你明明知道我的心,你為什么不肯答應和我一起去死呢?
表妹:??????……
最后男主跟女主坐車去了鄉(xiāng)下,果然用最開始說的那個方式去死了……
這個電影叫做瘋狂的愛????
我就看到了瘋狂,沒看到愛
還有這是一部喜劇。
??????
最后女主沒病
男主反而有問題
真的是翻白眼的劇情
1
1811年,維也納,一家餐館,詩人海因里希一本正經地向表妹瑪麗表白,愛我,跟我一起死吧?,旣惒⒉惑@奇,只感覺好笑,嚴正拒絕了他的荒唐,并遠嫁巴黎。海因里希繼而轉向商人妻子亨麗埃特。埃特是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乖乖女人。她有一個愛她的老公沃格爾,一個文靜的女兒玻琳。但老公多病,喜歡出游,對納稅及政治感興趣。
女兒彈彈鋼琴,卻很少跟她親昵。而埃特的母親一向犀利,疏于往來。女傭勤事雜務,形如木僵,并無交流。除了既定的家庭宴會,埃特無法跟社會有更多的接觸。
2
這天,埃特偶爾看到海因里希的一首關于一位詩人愛上了侯爵夫人的詩,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正所謂來的恰逢其時。一定是埃特的家庭哪兒出了問題,否則,一首詩也不會引起她那么大的好奇心。家宴時,也請了海因里希。他的到來,為埃特的生活增添了些許亮色。盡管這亮色是灰暗的,不可測的。但他的表白,讓她還是頗為訝異。他說,愛我,就請跟我去死吧,讓我們孤獨的靈魂永遠在一起,成為死亡伴侶,靈魂伴侶。
如同之前的瑪麗聽到此時一樣,埃特靜當然也很是好奇,只是感覺到他病了。死亡,對于她來說,那是太遙遠的事??呻S著接觸的增多,埃特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也茶飯不香,精神萎靡不振,心事重重。
3
老公請來名醫(yī)會診,說是她身體內部有一塊腫瘤。于是,深感大難臨頭的她,覺得生命不保。這倒點燃了她赴死的夢,也寸了詩人一心向死的心。她對海因里希說,現(xiàn)在我可以跟著你去死了。
結果,埃特妥當?shù)匕才帕艘磺?,給老公留下信件。她就跟著詩人去了野外。叢林之中,詩人結束了她年輕漂亮的生命。他拿著槍對著自己的腦袋扣著扳機,卻幾次干響,詩人是懼怕死的。但終究還是共赴黃泉。
最后,醫(yī)生解剖了埃特的身體,發(fā)現(xiàn)并無腫瘤,原是一個天大的誤診,這斷送了埃特的生命。詩人向死的心,一點點地感染了她的情緒,以至影響到她的身體。更大的荒唐是,人們都不知罹患了精神疾患的海因里希,偏偏卻能打動埃特這脆弱的心,以至于讓她心甘情愿地陷入了他的圈套??磥恚窀腥镜淖饔?,的確不可小視。正如埃特的老公所感嘆的,都是愛情惹的禍。
4
其實,詩人一直以來,就多有誤解。尤其是我國的“文革”結束后,多年積習而成的革命朗誦腔,“啊、啊”地落下了被人挖苦諷刺的笑柄。也的確有一些詩人為了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詩人,刻意裝神弄鬼和頤指氣使的樣子,令人倒胃口。甚至當少數(shù)詩人走上犯罪道路,瞬時的詩人即成了人人唯恐不及的怪人。
實際上,大多數(shù)詩人,都是普通人,無論穿著和說話都極為正常不過,只是有時媒體故意夸大了少數(shù)詩人的不良習氣。其實,也這正常,想想現(xiàn)實,哪個行業(yè)不被“炒作”不被“浮夸”過?!要是沒有被“拉黑”過,反而不正常了。
5
而這部影片之所以觸及人心,是因為它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童話卻毒蝕人心的世界。詩人的瘋狂囈語,仍有人執(zhí)迷不悟并深信不疑。愛情,有好的,也有壞的。中毒于壞的愛情,無疑是自掘死路。這點倒提醒人們,對于一切不合常模的言行及事物,都要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否則,誤入陷阱,迷途難返,終將萬劫不復。
出生于1972年10月的奧地利女導演杰茜卡·絲豪娜,拍攝的這部《瘋狂的愛》(2014)。片中鏡頭極為沉穩(wěn),敘事之凝靜,較為少見。難以想象,這是出自一位年輕女導演之手。多少讓我有點訝異。其沉靜或是與生俱來。也與奧地利這種寧靜的國度有關,沒有如我們這樣六十多年的浮躁,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皆大躍進式的狂飆突進,令人不安,卻又不得不自動卷入其滾滾洪流當中。這是多么令人生厭又無奈的事。
2015、6、25
真是油畫電影 色彩上 服裝上 人物動作神態(tài)禮儀上 敏感又痛苦的貴族詩人 最后的烏龍事件 大人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提及性 可以當著對方母親的面建議對方與自己一起去死 丈夫寬容應允妻子的出軌可能 一家人包括小孩坐在一起聽母親命運的審判 感覺對比所期想的社會有些過于冷漠與麻木?所以一切都可以接受的樣子 但我政治歷史不太好 不太明白這個背景下想表達什么
片名叫《瘋狂的愛》,但影片展現(xiàn)的并不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他們之間甚至沒有愛),而是一個女性本可避免的悲劇命運。促成這個悲劇原因有男主操控性的自戀人格、女主想突破自身平淡生活的渴望、被誤診為不治之癥的絕望以及她柔順的性格。片名與其叫《瘋狂的愛》不如叫《瘋狂的自戀》更為合適。
《瘋狂的愛》故事梗概如下:詩人海因里希向表妹瑪麗表白愛意,并請求瑪麗與自己一起死?,旣惥芙^之后,海因里希繼而轉向已為人婦的海莉特請求共同赴死。海莉特拒絕了他的請求。海莉特突發(fā)抽搐,被診斷為腫瘤,時日無多,她對海因里希說,現(xiàn)在我可以跟著你去死了。他們第一次赴死之行遇上個熟人,未果。海莉特回家,丈夫告訴她,醫(yī)生說病是能治好的。海因里希第二次來請海莉特赴約,叢林之中,海因里希按計劃的那樣射殺了她,然后自殺。最后,醫(yī)生解剖了海莉特的身體,發(fā)現(xiàn)并無腫瘤。
影片的畫面很美,但拍得平淡,所有的角色都是撲克臉,沒有大悲大怒狂喜,幾乎所有的情緒和一些關鍵劇情都要靠觀眾通過臺詞去捉摸和體會。而影片的這種特點并不能讓觀眾有好的觀看體驗,彈幕中許多人吐槽看不懂、不如去看風景畫、太平淡了……
雖然有以上那些缺點,但影片把男主自戀型人格表現(xiàn)得很貼切,觀眾可以從中體會到自戀型人格的特點。除了自戀人格外,男主還可能有雙相情感障礙,一方面憂郁敏感、心境低落、有自殺觀念;另一方面,行為魯莽、意志要求增強、有夸大妄想的存在。本文主要分析他的自戀人格。
男主海因里希,是一名詩人,認為“死去不是痛苦,活著才是”,有自殺的念頭是雙相情感障礙中抑郁發(fā)作的典型表現(xiàn),但在他自殺的相法中包含著一種超價觀念,即:“要找一個所愛的人、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陪伴自己一起死去”,并設計好了死亡的方式是“先射殺對方,再打死自己”。超價觀念是一種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錯誤觀念,其發(fā)生有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也沒有明顯的邏輯錯誤,但是片面而偏激,可明顯影響患者的行為和其他心理活動,多見于人格障礙。在這種超價觀念的影響下,他請求表妹陪他一起去死,被表妹拒絕,轉而請求女主海莉特,并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想法。
自戀人格障礙是一種需要他人贊揚且缺乏共情的自大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男主自戀人格的表現(xiàn)在以下地方:
一是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人所理解或與之交往。表現(xiàn)在海因里希身上,有一段與海莉特的對話:“我的靈魂已病入膏肓,虛弱而孤獨……我想要找一個能理解我的痛苦、跟我一樣痛苦、并與我相似的靈魂,這樣我們就可以共赴黃泉”“你看起來和我一樣是個融不進群體的人,你也很孤獨、沒有朋友,也不關心任何事,你什么也不愛,也無人愛你”。他認為自己是特殊的,但他說海莉特的那段其實是他的投射,而不是真實的海莉特。
第二,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要求過度的贊美,有權利感。他自己所言“即使我感受到極輕的攻擊,也能讓我痛苦萬分”。在海莉特答應他后,他給拒絕了他的表妹瑪麗寫信:“我找了一個朋友取代你,她的靈魂肆意翱翔,如同雄鷹,我從未見過。她知道我的悲傷深沉而無可治愈,因此愿意與我同行?!睂嶋H上,他明知海莉特是因得了絕癥才同意,但自戀者就是要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重要性。在小旅館遇上熟人,熟人談起他的新作“那出悲情劇呢?評價都如何?聽說惡評不少,也有善意的批評”他的反應是“夠了,我受夠了你的侮辱”,就憤然離去了。
第三,缺乏共情,不愿意識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人際關系上剝削他人,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他人。在與海莉特的關系中,他只把海莉特看作是一個能陪他去死的對象,能用來向瑪麗炫耀“你看有人能陪我去死”的對象。在影片前半部分,瑪麗拒絕了他,一次宴會,海莉特在唱歌,海因里希聽著歌聲,內心的獨白卻是:“……我看著眼前這其樂融融的場景,我假裝自己很享受,但一個絕妙的想法卻油然而生,那就是海莉特會為我放棄這紅塵之樂,她愿意為了我犧牲這一切,這該多好?!焙@蛱睾髞砗蠡诹?,但他拒絕看見、聽見海莉特心意轉變,沒等海莉特把話說完就舉槍打死了她。對一個自戀者來說,被否認、被拒絕是難以忍受的,但偏偏海因里希在生活中已經遭到很多否認和拒絕:女王津貼被取消、姐姐不再資助、新劇失敗、姑媽讓他尋個差事做個有用的人、所愛的表妹要去嫁一個法國平民……如果自殺前再被海莉特拒絕,這是他絕不愿意看到的,他要抓緊這個獵物。
只是可惜了海莉特。她是因誤診答應海因里希赴死的:“現(xiàn)在我是將死之人了,我寧愿與你一同赴死,也不愿在病床上孤獨地等待疾病吞噬”。
海莉特的需求是什么呢?一個貴婦人,衣食無憂,丈夫和孩子都溫和有愛,她對自己的生活是滿意的,甚至說出“我屬于我的丈夫,我決不要求什么自由”。她還要什么呢?
有可能是性。她臥室中的兩張對頭擺設的單人床讓人印象深刻,盡管睡前聊天的內容是有愛的,但也是無性的。她被海因里希的作品吸引,那作品講的是一個在婚外戀情中懷孕的伯爵夫人。在她答應海因里希后,她對海因里希表達了愛,沒有得到回應,海因里希并不愛她;在小旅館,她主動走過去坐到海因里希的床上,海因里希走開了。他在生理上也不需要她,他只需要她陪他一起死。
還有可能是認同。海莉特在家操持,丈夫談論的是她所不理解的稅務問題,家中婦仆、孩子與她之間的對話也很少。海莉特對歌唱家克拉爾夫人的評價是相對負面的,但她自己也開始在聚會中唱起了歌,并獲得了海因里希的贊賞。海因里希說她”與自己一樣孤獨,既不愛人,也沒有人愛“,盡管她愛丈夫愛孩子,不同意這個說法,但她渴望海因里希的認同,也因想要這份認同,她已經不想死了,還是稀里糊涂地跟海因里希第二次赴死。
海因里希的表妹瑪麗與海莉特同為海因里希請求共赴黃泉的對象,但兩個女性有完全不同的反應,瑪麗明確地拒絕,并且認識到海因里希有問題,要他去找治療心病的醫(yī)生治療,但自戀者一般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瑪麗的做法是敬而遠之,這也是生活中遇到自戀者我們可以采取的態(tài)度。
2015.4.16標記“想看”:搜不到……票就不買了 影院時間地點不合適 2019.11.30 看過 要不是昨天歐盟影展看了這位說英語德語腔十足的女導演的《小小喬》被搞傻了,以及發(fā)現(xiàn)自己標記過“想看”,今兒看了兩部庫布里克之后也不會堅持到晚上自己看這部。真的是“復古而不古典,荒誕而不諷刺”,十分之病態(tài)了!男女主的顏也不好看。簡直神經?。∠啾戎翷ittle Joe很成熟了。唯一有力量的也是就是原型是德國詩人、劇作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女主真是太冤了…… 歌兒也不很好聽。以愛之名,講得卻與愛毫不相干,詩人抑郁癥么?也不是北歐啊!女主女傭倒是更抓人一些??傆X得女2號詩人表妹瑪麗很眼熟。豆瓣APP顯示歷時1690天想看終于變已看。資料館1號廳也就二三成人
但愿本片不是依據(jù)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的柏林,那是一個浪漫主義彌漫的時代。詩人海因里希簡直浪漫的一塌糊涂。他瘋狂的相信真愛可以超越死亡,并且堅持要尋覓一個愛侶立即馬上共赴黃泉。這時亨麗埃特出現(xiàn),一位仰慕他的有夫之婦。于是就有了結尾的悲劇。如果浪漫是嘬死,我還是當個俗人吧。
好無聊的電影
你以何態(tài)度對待生死至愛,生死至愛就依此報應。騙得過自己,騙不過上天。生活不奮力,死亦無余聲。
如侯麥附體。
無甚技巧,不如去改成話劇
上海電影節(jié)#18#,蘭馨悅立方影城。古典美,頹廢美,空虛乏味到死,怪不得兩個主角雙雙自殺。
兩星給配色,這個男的看的讓我想打他
死亡是不合時宜的愛
能勉強三星 說它拍的美是因為十九世紀歷史距離本身的美 沒什么出挑的 整體而言非常拖沓單薄 不如直接看看那個時期的古典油畫 至少更有捉摸不透的故事性
人物原型是劇作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生前無人賞識,窮困潦倒,死后終被肯定。故事拍的寡淡如水,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文藝的近乎掉書袋。復古但不夠古典,荒誕卻不夠諷刺。十九世紀初的柏林,理想主義之生,浪漫主義之死。琴聲依舊人不在,叢林槍聲惹人嘆。
開篇一句,“你以為想活,實際上卻想死。”這想法如肌膚上爆發(fā)的瘙癢,知道多撓未必有益,可就是想要不計后果地放肆??粗粚υ悄奥返哪信?,在高蹺上左右渴望與失望,起起落落的戲劇性充滿天意的嘲弄。充滿文學性的毒素在發(fā)散,主題依然是對愛、信仰與科學等構想的沖擊,而這次煞費苦心的構圖與攝影,很見功力。越來越喜歡豪絲娜了,四星半。
資產階級婦人以為身患絕癥,浪漫有才華的詩人渴望與愛人一同赴死,但情人更愛自己,婦人的丈夫枯燥,于是兩人約好一起死,第一次他變卦第二次她發(fā)現(xiàn)丈夫很愛自己應是想變卦吧,但槍聲已響,詩人緊隨其后。其實她們不愛對方,只是生無可戀。絕癥有誤診,生命沒有第二回。歌曲、詩、插花不錯,畫面很美。
故事講述跟冰山一樣巨大留白。一個本來驚濤駭浪似的事件,采取的卻是表面看來最波瀾不驚的平淡流水賬,結果就是蘊藏其中的深深的驚奇。細節(jié)布景和對話都令人回味,記憶深刻。
發(fā)現(xiàn)導演比發(fā)現(xiàn)電影更重要。
我不懂??
瘋狂的愛,有時被當作極致癡狂羅曼蒂克至死的愛,可能只是“瘋了”而已。當然瘋了也是為了追求真正的確切的愛,但人太容易沉溺于表象,不敢面對真相。過于沉悶,也過于直白。
一個患維特綜合癥的詩人自殺前找了一個被庸醫(yī)誤診成不治之癥的商人婦做墊背,然而兩人卻并非鴛鴦同病同命,原來人與人之間情感并不相通。這個可笑可憐的故事肯后,真正要表達的是,時代的巨大變革中,任何與之不相適應的人終究要為時代淘汰。
看了開頭十分鐘。不好看。
德國人是無聊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