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趴狂嗨電音搖頭,聽來不過是輕狂少年消磨時光的常見公式,拆解后卻是傷痕累累的真實情感。酸,是識透愁滋味的廢青宣言,是不顧一切的自毀前程。他們沒有不變友情、甜蜜家庭、純潔初夜、美好未來;他們被正能量好好地拋棄隔絕在另一個充斥著家庭、友誼、愛情和機遇等概念的世界里。游離在不見天日的迷幻現(xiàn)實之中,他們吞噬青春,用最狂 暴的方式敲開虛假,洞見千禧新世代的生命曙光。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像腐蝕周圍世界的化學物質一樣吞噬自己,為了最終學會不聽而聽,不看而看。找到他們的路。
<Acid>是二十歲一代的無聲宣言。本片是初執(zhí)導筒的俄國男星亞歷山大葛奇林(Aleksandr Gorchilin)長片首作。挑釁滿滿的鏡頭語言,爆發(fā)獨有的生猛力道,光榮入圍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相比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敞開心懷、樂觀擁抱LGBT題材的電影,印象中俄羅斯較少此類題材的佳作?;蛟S是因他們普遍對這種亞文化的抗拒和厭惡態(tài)度所致,于是這種禁忌的話題總是用暗度陳倉的方式在俄羅斯影片里呈現(xiàn),去年看過一部叫做《嘩眾之人》就是如此。這部入圍去年全景單元的《酸世代》終于以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膽直露地描繪這個群體在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導演亞歷山大·戈爾奇林(Aleksandr Gorchilin)曾出演過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的《門徒》和《盛夏》,也許是90后導演的關系,這部導演處女作的視聽風格和節(jié)奏感令人血脈噴張,前后兩處超現(xiàn)實的畫面剪輯和音樂處理相當出色。炫酷的MV手法從墳墓場景無縫過渡至舞池,震驚地將悲傷與狂歡兩種極端的情緒氛圍統(tǒng)攝起來,而后面在男主角夢中出現(xiàn)死去朋友在荒地裸奔,以及馬桶上嬰兒蹦迪的情景更是令人咋舌的亮點。
不過影片中兩位男主角之間的感情并不完全是敘事重點,故事核心應該是父親的缺席而引發(fā)青年人心態(tài)與價值觀的傾斜。盡管片名叫做“酸世代”,但在我看來“無父的世代”更能契合影片的核心。劇中有三位父親,有出場現(xiàn)身的,也有不見蹤影的,但對子女而言都是不存在的。這三位父親的形象才是理解這群年青人陷入迷惘與自毀的關鍵。男一號的父親一早就失蹤,完全不顧家庭和子女教育,無法給予孩子父愛,導致男主角母親的情感危機。男二號的父母已離異,父親是商人大老板,只顧生意和金錢卻不管兒子的死活。最后一位更奇葩的是男一號女朋友的父親,對女兒管教無方,只聽老婆的話唯唯諾諾,每次出事愛用暴力解決。這三個父親的形象各具代表性,卻不約而同地帶有不負責任、專制強悍,甚至是暴力的特性,這些形象的刻畫無疑帶有政治上的隱喻。父母只給與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卻疏忽教育和情感上的關注,直到孩子死去也不知道他們喜愛的人和事物,產生出極其殘酷的現(xiàn)實諷刺意味。
關于“酸”的隱喻更令人浮想聯(lián)翩,前后三次出現(xiàn),分別具有不斷遞進深化的意義。第一次是由同性戀藝術家展示,用強酸腐蝕父親做的雕塑,而成為自己的新作品,有與父輩價值觀決裂的暗示。第二次是在縱欲狂歡派對后,男二號用一強瓶酸自毀,灼傷而無法言語的嘴巴隱喻著心中無法訴說的憤恨,以及消極對抗社會的心態(tài)。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高潮段落,男一號將強酸倒入嬰兒洗禮的圣水,則暗含著宗教信仰缺失的態(tài)度。劇本里通過酸的隱喻,速寫出俄羅斯千禧一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是物質充裕的一代,卻也是精神空虛的一代,他們義無反顧地自戕自毀,荒廢青春,一心想擺脫父輩的影響,卻不知已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完全超出預期。把青春片拍成這樣就離譜,悲涼荒誕絕望冷漠,彼得去找莎夏那會莫名流淚。關于父親缺位、關于青年感情,聲音畫面絕佳。開頭自殺太有力,怎樣的絕望才會讓一個青年對另一個要跳樓的青年說想跳就跳吧;彼得灌酸,莎夏對彼得說不清的感情,莎夏和艾琳娜和母親的沖突;彼得最后的洗禮也很厲害,唾棄撒旦遇到基督,只是他的撒旦和基督都是莎夏,莎夏好似也被洗禮,撤回將犯下的罪,一個人出來吹起初見的音,只是原來似有若無的感情也就這樣被洗去,回歸原初的純凈和蒼白。寫完發(fā)現(xiàn),這是什么一切沒有意義鬼結局啊,后勁太大了吧,怎么可以這么荒誕虐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癥結。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以為問題不在自己身上,把所有根源歸結到父母身上,自暴自棄,做出各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他們自我欺騙,沒有想過生活的目標,一切都虛無。還會將自身的疑慮轉移成傷害施加到他人。獻給天下父母不如說是獻給自己的。
#69th Berlinale# 全景。主題是“我們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簡直白瞎了影片還算不錯的視聽……拿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用他父親做的社會主義雕塑,如少先隊員,浸過稀釋的酸,成為自己的暢銷作品)說事兒也是徒有其表。拍出這部關于“無父的一代”新人類的導演卻是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的好學生,這事兒也蠻反諷的。
不覺得好或好看,但也並不想嫌棄。到底割包皮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扭曲的親情、不倫的愛情、擅變的友情構成一尊慘白的雕像,在強酸腐蝕下,剝離了藥丸和音樂之后,造就了被破壞的“藝術品”。這是后蘇聯(lián)青年找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俄羅斯高配版小時代吧。另外,我看的版本字幕怕不是灣灣制作,全程“不要了啦”、“不好的啦”、“你怎么這樣啦”。大毛影界一屆不如一屆啊。
自戀的導演往往容易犯幼稚病,但是最后的教堂崩壞還蠻出色,有點跳脫哈們屯的意味
感覺這是個三角戀的故事,喝酸小哥喜歡跳樓小哥,割包皮小哥喜歡喝酸小哥,跳舞小女孩喜歡割包皮小哥,雕塑小哥被拋棄然后和喝酸小哥一起放棄之前的生活,回歸長輩的老路。割包皮小哥的媽媽痛失丈夫,便控制兒子??傊蠹壹娂娗蠖坏?,去傷害喜歡自己的人。結尾居然是獻給父母?臥槽。。。獻給硫酸還差不多。。。唯一的知識點:酸比水的濃度高,請注酸入水,反之會濺出來傷到自己 —— 來自初中化學老師的叮囑
有點意識流,不算太懂。三分之二處的全裸床戲像是真的。見血了,男的說是我的,因為他剛割過包皮;女的說是我的,因為這是她的第一次。
我還挺喜歡的 但沒到“推薦”的程度 也可能是青春期的緣故觀影的時候把自己代入角色了 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 男主在窗邊抽煙滴下來的液體把煙澆滅的時候 “你知道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嗎?事實上我們沒有問題” 可能就是什么都足夠了所以太閑了吧 我該給手機充電了(果然年輕導演晃鏡頭都是挑釁的味
作為片商,自己一直很喜歡wide發(fā)的片子,這部俄羅斯出品的acid也不例外。導演用後現(xiàn)代觀眾易懂的語法,帶出蘇聯(lián)瓦解後30年來新世代的迷惘;有一種俄羅斯「厭」世代或「垮」世代的劇情寓意。略欠缺緊湊性,用電音撐場變成新導演們慣用的手段。
“除了給iPhone充電 我們還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 Кислота意為化學物質強酸 硫酸 如果講KIDS是90年代墨西哥式野蠻成長 那Кислота算是千禧年代的迷茫 什么夢想未來都被烈性酸一點一點腐蝕掉 這么喪的成長電影總是怎么看都不嫌多
女主那么漂亮,居然演員表里連名字都沒有。
戰(zhàn)斗民族的青春也那么瘋狂啊~~小女孩太漂亮了~~最后推翻水盆證明還是有善心的~
片尾原來是獻給所有父母。到后半部分漸入佳境。
俄羅斯疼痛青春文藝片,父母缺席,同性文化,最后把強酸偷倒進洗禮的圣水里真的好躁動。
這電影的海報真好
俄式中產的“無處安放”青春片。視聽上有一些可愛的地方,比如兩人在墓地面對座座墳墓下一個鏡頭就置身于舞池中面對縱情的男男女女;再比如最后在田野中已經自殺的朋友像墮入莫比烏斯環(huán)一般無盡地裸奔,馬桶嬰兒蹦迪是神來之筆??傮w還是徒有其表,硫酸侵蝕革命領袖、打翻受洗的圣水、父母與子女各自為營、青少年性行為,牽涉的太多又都指向不明。
不好看
準確地說是“無父的世代”更契合影片的核心。劇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三位父親形象才是準確理解年青人迷惘與自毀的關鍵,父親的形象有某種政治上的隱喻。影片的節(jié)奏感與處理人物線索大膽果斷,前后兩處超現(xiàn)實的畫面剪輯和音樂處理相當出色。關于“酸”的隱喻更是令人浮想聯(lián)翩,速寫出俄羅斯千禧一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