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勝利后,西柏坡軍民歡慶勝利。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使蔣家王朝搖搖欲墜,蔣介石(孫飛虎 飾)發(fā)表“新年文告”、推出李宗仁(邵宏來 飾)任代總統(tǒng),導演了一幕假隱退真操縱的丑劇。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由湯恩伯(葉慶林 飾)、蔣經國(陳國典 飾)等陪同,最后一次登上中山陵,之后又在其老家奉化溪口主持了高級軍事會議,妄圖阻止解放軍過長江。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4月,毛澤東(古月 飾)與朱德(劉懷正 飾)??偹玖畎l(fā)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攻占總統(tǒng)府,南京勝利解放。5月24日,蔣介石逃往臺灣。5月26日,上海解放。隨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和城市都獲得解放。毛澤東先后在中南海會見了國民黨起義將領和各界民主人士。開國大典迫在眉睫......
昨天突然想看個什么電影,然后意外的發(fā)現(xiàn)在學校附近的電影院居然上映了一部這么老的電影,每天也只放映一場,于是果斷買了今天的票,下午一個人包場看完了這部1989年的《開國大典》。
身為一個00年出生的人,其實沒有這一次的契機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電影院看這么一部典型的 主旋律、頗具歷史感、聽起來似乎有些無趣 的電影的。所以,首先感謝電影重制人員的辛勤付出和電影院舍棄成本的放映,讓我有機會今天可以看到這部我覺得在主旋律電影中算是非常優(yōu)秀的《開國大典》。
我本以為開國大典的主要篇幅會放在籌備開國大典的準備活動上,就好像《我和我的祖國》的《前夜》類似,結果導演將視角放的更為廣闊——從1948年年底開始一直講到1949開國大典。確實,開國大典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舉行儀式那么簡單,這是經過了很多很多年無數(shù)中國人奮斗得來的,所以我對這個時間跨度也表示理解。
整場電影的視角在國共兩黨之間不停的切換。在共產黨這邊的時候多數(shù)的景象都是陜北的農村——平房,羊、沒什么綠色的土地,而國民黨這邊反而看起來似乎更加“有潛力統(tǒng)治全國”的樣子——現(xiàn)代化的城市,高檔的別墅洋房。但是事實就是,此時的中國,民心已經基本傾向看起來有點土土的共這邊了。兩邊的領導人的鏡頭也相互切換,讓人忍不住對比。這部電影和我往??吹降闹v述同年代電影有一個不一樣的點就是,《開國大典》給蔣介石的鏡頭實在是“太多了一點”。這樣相對公平的給雙方的視角也讓我更多的看到國這邊是怎么一步步退去臺灣,共這邊是怎么一步步統(tǒng)一大陸的。蔣其實也算不上不聰明,只是整個政府系統(tǒng)實在是太……腐敗了。整一個的國民政府,似乎都像是一個被蛀的千瘡百孔的木屋,只等著倒塌的那一刻了。而毛這邊,則看起來氣定神閑得多,所有的鏡頭里面,毛看起來都是那么的氣定神閑,充滿自信,同時身為現(xiàn)在的人,我已經知道了最后的結局是共產黨取得的勝利,就更加覺得,勝負這件事情,其實早在渡江戰(zhàn)役前,就已經定格了。
總而言之,《開國大典》是一部好電影,即使是2019年的今天,也值得買張票去看一看。
PS:典禮那一節(jié)毛澤東在上天安門城樓那一段的光影打的真的是好。
建國大業(yè)這部片子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用來襯托開國大典是多么的成功。 80年代末期其實思想是很開放的,有的東西那時候可以說現(xiàn)在卻未必了。所以這部開國大典無論從演員,故事,道具,都遠遠的把建國大業(yè)甩在身后,是一座無法超越的巔峰。 劇中的兩個主角,毛和蔣,其實沒有刻意褒誰或者貶誰。毛在1949年毫無疑問達到了人生的頂峰,這種頂峰歷史上也確實沒幾個人能達到,以后另說。蔣在片中塑造的也很成功,代李襄南贏錢那一段堪稱經典。
這部影片幕后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當初影片送審的時候據(jù)說有黨史研究部門的人表示,影片中對于蔣介石的描寫太人性化了,雖然導演表示這部影片要把毛主席從神變成人,把蔣介石從鬼也變成人。知道后來中央領導看了樣片,給與了充分的肯定,才讓影片順利上映。
自從我們審美西化之后,我們當中的一部分觀眾就開始用意識形態(tài)來劃分電影類型了。凡是屬于主流電影的就會一概而論,凡是屬于歐美西方電影體系中的電影就會用另一種語言。這是一種變化,但這種變化成為主流審美的時候,電影作為一種百花齊放的藝術形式,就開始式微了。為什么這種話語體系有著這種腐朽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我們用一種形態(tài)的審美替代了另一種形態(tài)而已。說是尊重藝術的多樣性,但實際上不過是借用一種意識形態(tài)進行獨裁而已,哪里還有多樣性可言。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并不招一部分自詡為獨立的觀眾的喜歡,本片就是經典影片《開國大典》。1989年上映的《開國大典》不論是從藝術性,還是從技術性都有著某種意義的極致,雖然這些極致并不被部分影迷們所推崇,但奈何影視片中的正片或者說是主旋律電影也是一種電影類型,他們可以批判主旋律,但卻不能將這種類型的電影從電影類型中劃歸出去。因此,《開國大典》作為一種電影還是值得討論的。
《開國大典》講述的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們開國的偉業(yè)建立的整個過程,同時與之形成了對比的還有蔣介石的蔣家王朝覆滅的過程,全片蕩氣回腸且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同時也不乏藝術性和完美的敘事邏輯。如果你也喜歡歷史,那么本片無異于讓你閱讀了一部酣暢淋漓的近代史作品。
想要更好的理解本片,那么八一廠后來的影片《大決戰(zhàn)》系列是一定要看的,本片可以說是《大決戰(zhàn)》系列的一個藍本,在本片基礎之上,《大決戰(zhàn)》才用數(shù)十個小時的篇幅緩緩展開。因此,這一類型的影片要連起來看才過癮。對于愛好軍事以及真正題材的影片的觀眾,本片無異于一頓大餐,且是非常具備觀賞價值的大餐。
習慣了歐美等國家的戰(zhàn)爭片的觀眾們對于本片并不是十分感冒的,因為本片所遵從的邏輯脈絡,包括故事主線并不是按照歐美等國家的戰(zhàn)爭片框架搭建的,因此,本片所呈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爭是立體的,同時也是具有著戰(zhàn)略層面的考慮的,而不是簡單的陷入到了人性與個體中不能自拔。因此,當代我們如果要響應文化自信,那么發(fā)掘一下之前的老電影,就不難重新營造出來我們自己的東西,況且,我們自己的東西真的不賴的。當然,這并不被部分觀眾所接受。
為何不接受呢,因為習慣了歐美大片的觀眾們對于戰(zhàn)爭片自然有著自己的一桿秤。長此以來,不管是《啟示錄》還是《拯救大兵瑞恩》,這些老牌的,經典的歐美戰(zhàn)爭片中的主題都是高度統(tǒng)一的,不論任何形式的戰(zhàn)爭,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往復循環(huán)的人性,似乎除了人性之外,戰(zhàn)爭基本上就不展現(xiàn)別的了。當然,這樣的理念我們也是能理解的,畢竟歐美等國家的通常都是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而不是戰(zhàn)爭的反抗者,他們如果不從個體的理性以及人性出發(fā),那么他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爭就沒有任何有利于他們的主題了。這自然是不符合他們的文化霸權的。
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從來不是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所經歷的所有的形式的戰(zhàn)爭無一例外都是被迫自衛(wèi)反抗的,而且全部都取得了勝利。我們所面臨的戰(zhàn)爭局面以及基礎環(huán)境跟歐美那些國家的戰(zhàn)爭依據(jù)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的基礎,自然造就出來了差別,這種差別是不可忽視的,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結果,如果我們忽視這種結構性的差別,自然無法拍出來適合我們的電影,這就如同《集結號》以及《八佰》,《金剛川》等影片一樣,看上去是講述我們自己的歷史的的戰(zhàn)爭片,但內核全部是以歐美等西方戰(zhàn)爭片內核為基礎的,這就容易造成一種四不像的結果。
從這一點來看《開國大典》是如何做的呢?它無外乎是認真的對待了戰(zhàn)爭的主題,從而通過總結歷史客觀結果得出來一種理念。本片大量采用自然光,用黑白分明的方式來展現(xiàn)一個新興的時代和一個即將落幕的時代的客觀差別,用兩個時代的代表人,毛主席和蔣介石進行對比,用兩個時代的軍事將領以及普通士兵進行對比,用兩個時代的治下的百姓生活進行對比。這種簡單的對比是很多創(chuàng)作者不屑一顧的,但正是這種簡單的對比本片的主題不再是飄忽不定,對于觀眾來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電影所想要表達的,這一點就是大眾文化的精髓。
時至今日,我們的很多創(chuàng)作者并不屑于對于老電影進行解析以及總結經驗的,因此,雖然我們的電影市場在不斷的攀升,然而電影質量卻一直以來都是下降的,并非我們拍不好電影,好的電影總結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奈何我們的文化不自信。如果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們都能挺起胸膛,那么中國電影自然就會有了方向。
……
你好,再見
影片是在讀完楊奎松寫的《中間地帶的革命》后觀看,通過閱讀了大量國共兩黨28年的斗爭合作史,再翻回頭看這部影片,油然覺得革命的艱難,建國的不易。
影片講述的是解放戰(zhàn)爭到1949年10月1日之間的歷史,人物眾多,流水式的再現(xiàn)了這時期國共兩黨之間的較量及不同人物之間的選擇,相比展現(xiàn)我黨的正面形象,影片更多著墨于蔣介石,蔣介石與桂系的政治奪權,下野后的安暗自指揮、人前背后的兩副嘴臉(對政敵的酷刑暗殺及對孫子的和善),生動再現(xiàn)了一位窮途末路無力回天的政客形象,從而也不由對國民黨摧枯拉朽式的衰敗一陣唏噓。
而與之相對的是教員及我黨同志的艱苦奮斗及高昂的革命熱情,除了熱情,還有嚴謹,有毛父子關于結婚年齡問題的糾扯,有面對戰(zhàn)斗英雄進入城市犯錯誤仍被關禁閉的嚴明軍隊紀律,有最高領導人犯了錯誠懇認錯的坦蕩,處處小事,處處細節(jié)。
因為對于這段歷史的熟悉,個人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孩子與毛澤東、小孫子與蔣介石的對話,一個發(fā)生在我黨由西柏坡進入北平的汽車上,一個發(fā)生在蔣介石退居臺灣的郵輪,一個朝氣蓬勃,一個落日余暉,著實鮮明,而同樣大的孩子在不同的社會體制下也有了不同的抉擇和道路人生。
相比于后續(xù)的大業(yè)系列,還是老片子有味道,值得一看。
自費影院看,修復不錯,也就比之前上映那部多抓鳥的什么鬼決戰(zhàn)好看一千倍左右吧,牛逼特別是臺詞,我是不是很愛國我真是很愛國呀~原來以前標記看過了…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立場難免偏中共,但是國民黨失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雖曰天命,也是人事。制作上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版本,尤其給各個角色配上了很地道的地方口音這個實在太贊了,最大程度上還原了所有人物的形象,老一輩革命者的塑造特別成功,古月的形象舉止神態(tài)氣質應該是最貼合毛的。場景環(huán)境建筑也照搬模擬(去過的京、寧、滬各地,片中經典布景建筑最大程度呈現(xiàn),中南海、南京總統(tǒng)府、連上海宋慶齡故居都直接照搬),可以說制作相當敬業(yè)了。7.5
看一遍 哭一遍
……
很特別,蔣走之前回家祭祖,武山廟抽簽也都提到。太原別墅的景很多,兩派人物呈現(xiàn)出來的是血肉之軀。
應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
「三大決戰(zhàn)」之后續(xù)看「開國大典」,內戰(zhàn)到建國真是一副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敘事的緯度真實度比「建國大業(yè)」強到沒邊了,更別說演員演繹了。在國情越危難的時期就涌現(xiàn)出越多文人名將,古月版的毛 給人觀感是一頭溫和的巨象。
曾經電視劇前感覺這部老電影比建國大業(yè)好看!同意的點贊!
不錯。
場面確實很大。
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叫做梁鵬飛的人,很紅
我應該看過吧
我應該看過吧
長影廠當年就是牛逼啊。立場先行的歷史流水賬電影,但也比這個大業(yè)那個偉業(yè)好看一百倍。別的不說,這種表現(xiàn)常凱申的尺度,放到今天就肯定過不了審。
9.0多年過去了。
看建國大業(yè),才想起還有開國大典。
每年國慶必播,也是建國大業(yè)前身,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是對于蔣介石的描寫,比如經典的那句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短短一句話引得幾大將軍誓死。還有和孫子下棋和背誦古詩那段,一個悲情人物刻畫的有血有肉
毛主席真可愛,刷新了對他的認知,孫飛虎老師的老蔣也莫名有些可愛怎么辦(不知道是劇本原因還是演員演繹,這份“可愛”其他版本的老蔣演員身上還沒有)
拍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