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淡淡的哀嘆
“師父”如今是一個近乎消失了的稱呼了吧。連尊敬的意味都在日益減少。逝者如斯,今日之況,早在100年前就展露無余。《師父》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師父》中,陳識南拳北來,他想要在天津開宗立派,建立武館,傳授些真實的拳法。但作為外人,要想在派系林立的天津立腳,必須要按規(guī)律來,這個規(guī)矩就是踢館?!稁煾浮分刑旖虻奈漯^有18家,新人要想在天津開新館,必須踢掉8家才行。通常,有人能踢5家就不錯。還有,按照規(guī)律,即便成功,踢了8家,等于是打敗了一半天津的武林,這會讓天津的武林抬不起頭來,所以踢館勝利的人是不能留在天津的,就是說勝了也是白勝。于是,真正想要踢館的,就不能自己出手,往往需要培養(yǎng)一個徒弟,讓他去踢,踢贏8家之后,徒弟離開天津,師父可以留下開館。而且,這個徒弟還必須是天津人,天津人容得下天津人,可以不殺了這個弟子。
于是,陳識收了天津腳行的耿良辰為徒,讓他來完成自己的抱負。這期間,他秘密教授耿良辰武術(shù),自己又得裝成貧民,以木匠活為生,還娶了起士林餐廳的女招待趙國卉為妻,以掩飾自己真正踢館的意圖。所以,《師父》里的“師父”是一個極具諷刺意義的稱呼,陳識收了耿良辰,是基于利用,因為即便是耿良辰勝了,也非傷即殘,成為陳識的犧牲品。而耿良辰則僅僅是利用陳識的武術(shù),靠近師娘,揚名立萬。這里的師徒關(guān)系,相互利用,相互傾軋,甚至愛情也只是完成利益的手段,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利字。真正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崩塌,三綱中的“子為父綱,妻為夫綱”都已經(jīng)變味。形成了極為濃厚的反諷意味,一個淪落中的中國,蛻變中的中國,呼之欲出。
但是,這還不是最壞的,陳識利用了耿良辰,利用了趙國卉,他所追求的,依然是傳統(tǒng)內(nèi)的勝利,想要在武林之中混出名堂來。但是歷史的發(fā)展,早已超出了陳識的理解之外,即便他踢館成功了,卻依然發(fā)現(xiàn)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夙愿。因為,新的力量誕生了,那就是代表了政治力量的軍方。武林斗來斗去,都沒有什么意思,尤其是西方的火器興起,在強大的現(xiàn)代武器面前,冷兵器時代的各種刀槍劍戟又算得了什么?武術(shù),對于運動潛力的發(fā)掘,在《師父》中的鄭山傲看來,還不如西洋的一個普通舞蹈做得好。如果西方人對肌肉的掌握更強一些,那么中國人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就像現(xiàn)在隨便一個拳擊手,就可以秒殺中國的武術(shù)大師,鄭山傲猜得沒錯。在鄭山傲看來,武術(shù)的發(fā)展,只能將其轉(zhuǎn)化成技藝,導入到軍隊中去,才有可能發(fā)揮出更大的意義。這一點,不僅鄭山傲有所發(fā)現(xiàn),軍方也發(fā)現(xiàn),于是軍方想要收編整個武林。陳識所有的努力,在強大的軍方面前,都不過是一種兒戲。這種發(fā)現(xiàn),讓陳識感到震驚,也感到絕望。
還有,陳識畢竟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機器。他利用了耿良辰,看到了耿良辰的死亡;利用了趙國卉,看到了趙國卉以后悲慘的命運,心有不忍,他升起自己柔軟的一面,畢竟他是傳統(tǒng)中人。于是,一切都變成了悲劇,眼看著別人為了你而犧牲,自己想要的又無法得到,這種痛,痛得錐心?!稁煾浮纷詈箨┤欢梗粝碌恼沁@樣的一個悲劇的架子,讓觀眾在心中去補齊。
《師父》骨子里說白了還是有種傳統(tǒng)武俠片的模樣,除了通俗的民間交雜著江湖的那些事跡外,動作場面的設(shè)計的確相當一流,踢館時的過招、師徒間的過招、鄭山傲和陳識間的過招、陳識救妻的過程,包括算計耿良辰的一段,一招一式干凈利落、直擊要害、毫不馬虎,看得出花了功夫,費了心血。
不是花里胡哨的走馬觀花,而是實打?qū)嵵v效率、講技術(shù)、將武義、講頭腦的真功夫,打得那叫一個驚心動魄,最后巷中看著陳識一路過關(guān)斬將,小心臟瞬間提到了嗓子眼,為他捏了把汗,雖說沒有港式的飛檐走壁、花拳繡腿來得那么的養(yǎng)眼,但在凌厲講究的設(shè)計剪輯下,直擊那出手不凡、干脆有力、以實力服人的畫面看著絕對過癮。
2 ) 只說師娘好嗎?
這部電影里面,我最喜歡的人是師娘,一個天津女子,她端莊美麗,一身旗袍更是襯出民國佳人。想起宮二,不能說徐皓峰跟著王家衛(wèi)學了些什么,但這一次《師父》里的女性角色比起《倭寇》里幾個舞臺風的不知所措的新疆女的確好很多。點映見面會有人問起導演的“異族女子情結(jié)”,導演一臉無辜的說,我可是為了你們才加入這一元素的,(說能激起人的沖動有很多,異族情緣也算一種。)誰知你們都不領(lǐng)情。喂喂!明明就是徐導您自己的惡趣味好伐?
師娘迷人的地方在于那種隨你雨打風來去,她孑然一身恬淡,是真正“甜處安身,苦處花錢”的人。一個陌生男子突然出來說要娶她,她嗤笑,說自己應(yīng)是被巴西男人看中帶回國去種可可的命。后面廖凡說要帶她走,她拒絕,說“這不是我最好的命”。這是個聰慧的女人,命運拋給她的,她全都接得住。之后便再不矯情,談條件,要逛街,吃螃蟹。和陳識的云雨之歡也都是畜生般的生理沖動,不是調(diào)情,是需要。張愛玲說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源于一場交易的兩個人誠實的很。
“嫁過了,謝謝你”婚姻對于她來說可能也只是種儀式吧,“不求天長地久,只要曾經(jīng)擁有?!贝采纤p手合十制住她,說“我是這個門派的全部未來”,是坦白,也是致歉,身上有事情沒完成,利用她做掩護,但對這利用并不后悔,只是抱歉。
后來他要給徒弟報仇,為她安排一切,她說 “也就嫁過你一個,真報復,我認了?!苯o了她全部的家當,讓她去火車站,但她卻意外的出現(xiàn)在武館的斜對面一家面包店里坐著,寡淡的神情好似活過了幾世輪回,再激不起半點波瀾,平靜的說著這樣深情的話:今天我求一個人活著,這個人離我200米,我心念不強,再遠,怕不能應(yīng)驗。當他破門而出,她不顧一切追上去的時候,終于明白了她的心意?!澳闶巧竦囊皇职才拧!彼谒蛟S是兵荒馬亂中伸過來的一雙手,抓住了,不要再放開。
追到火車站到底是錯過了,面對蔣雯麗飾演的武行幫派老大,她余驚未定一臉風塵,說:他的事,我擔了。
真是高貴。
3 ) 俠客的沉重肉身
(文/楊時旸)
沖著武俠片的名頭來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即便《師父》拿到了金馬獎的最佳動作設(shè)計,但它也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片”,或者更精確一些說,它絕不是一部大多數(shù)普通觀眾心中想象的那種武俠片。它的打斗部分其實很少,動作很小,缺乏表演性,悶,冷,有些點到為止又有點裝模作樣。而更多的人對于武俠片的欣賞是來自于那種具有排演性的武打動作,那些花哨的交手,交織錯落的躲避與攻擊,飛天入地。但問題在于,某種程度上說,那些不是武打而是舞蹈。那些武俠片其實是一種硬朗和熱血的歌舞片的變型。
直到后來,人們有意識地消解掉那些不可思議的動作,把武術(shù)更加引領(lǐng)至格斗,那些拳拳到肉的動作才具備了現(xiàn)實主義的氣味。但是中國的武俠片,更多的還是強調(diào)著浪漫主義的底色。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熱愛武俠的徐浩峰用《師父》重述或者說還原了武俠。那些人都不再空中飛舞,永遠也無法脫離地心引力,這部電影中的所有武林中人都有著沉重的肉身。徐浩峰其實更像一個學究、考據(jù)家和研究者,他曾書寫過眾多有關(guān)武林的故事,或真或假,也研判過中國武俠片的源流,對那些一個個飛天動作背后隱藏的、中國人的深層焦慮都有著冷靜甚或冷漠的觀察。所以,當他自己掌鏡,他無意中就把影像變成了文本。相比于《倭寇的蹤跡》中的那些枯槁,《師父》其實已經(jīng)有趣得多。但是即便如此,它還是更像一本書,而不是一部電影。他剔除了有趣的一面,戲劇化的一面,沖突的一面,只是不知道這做法中有多大比例是他有意為之。
按照電影架構(gòu)來說,《師父》講述的無非是民國時期天津的武林故事,一些圈內(nèi)近乎怪癖的江湖規(guī)矩,一些人情險惡,一些性命的斷送與義氣的伸張,但仔細看看其實這些都是幌子,就像那些打斗的動作是幌子一樣?!稁煾浮分v述的就是時代轉(zhuǎn)折,以及這時代轉(zhuǎn)折之前一瞬間人心的慌亂。
人之于一個時代,有些恰逢其時,有些終成炮灰。我們應(yīng)該換個角度看待《師父》當中的一個個武林中人,他們只是時代布局下的角色。就像大機器時代來臨時的產(chǎn)業(yè)工人,自己的存在感開始劇烈晃動,晃動得人心早已散掉。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武術(shù)就成了一個笑話,維系著空架子,幾乎代言著落后的生產(chǎn)力,尚未坍塌但又搖搖欲墜。而從事武術(shù)的人,就更像一個個笑話,保持著詭異的規(guī)矩和自以為是的體面的同時,也早就洞穿自己終將被時間吞噬的命運。就像金士杰說,武術(shù)的未來在軍界。你看,軍閥來了,武俠有什么用?火器來了,拳腳有什么用?軍閥是權(quán)力、是體制,是集團性力量;武俠是散漫、是個人,是流浪式的存在,田園牧歌被取代了,浪漫主義被取代了,個人散漫的生活狀態(tài)被取代了。金士杰臨走,留下了眾多護具,說要讓軍人穿上訓練用,武林中的人和術(shù)等于都被攪散了,金士杰挎著洋舞女去國外種可可,留下的用具和技術(shù)被體制收編了。黃覺穿著軍裝去比武和切磋,該做的事,他最后還是做成了,后來前去武館參加活動,被一群武行的人圍攻,拍案而起的人很快又都坐下了。他們表演了一下人神共憤的俠氣,很快就變回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乖巧。
這電影中的幾股力量都有意思,腳行、武行、軍界,各有各的規(guī)矩,但這三種人的等級屬于依次晉升,贏的,最終還是處在鄙視鏈頂端的人。
武林其實是不存在的,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一個想象共同體,一群三教九流的人,在業(yè)余時光中操練一些把式,有一些獲得了名聲,建立培訓機構(gòu)以此謀生。如此而已。而很多人將這一切精神化、意義化,與受眾一起共構(gòu)成了一個有著特殊精神追求的小圈子。其實更像是失意者對失敗生活的精神遮羞布。世界在技術(shù)層面上不停精進,中國在幻想層面上耀武揚威,所謂你有大炮,我有神功之類。這一點,如果能用真正冰冷的理性去看,就無比讓人心酸。我們無法追趕上世界的潮流,我們就連學習和仿效都不去做,而是自己建立起一個獨立而魔幻的幻想世界,在其中鼓舞自己的士氣。所以,除了把那些武林人士描述成飛檐走壁,舉手奪命的高深莫測之人以外,武俠還一直強調(diào)某種氣節(jié),所謂俠氣和俠骨。但在《師父》中,這一切也都被取締了,甚至其中的人都做著與俠骨相悖的事。
《師父》中的每個人差不多都有點蠅營狗茍。金士杰說著念及武林的話,最后挎著俄國舞女去了南美種可可,用自己半生名聲換了幾張房契銀票,他哆哆嗦嗦就著陽光翻來覆去地看;廖凡背著工具箱早出晚歸,和媳婦啃螃蟹,纏綿悱惻,想著讓徒弟踢館之后,自己才有機會把南方小門派傳下去,看著好像有點為了大義忍辱負重,但實際上,也都是算計著讓別人成了犧牲品,自己得道;更不用提他來到天津,在起士林和金士杰商量著改變武行的辦法,其實那也都是交易和密謀;蔣雯麗裝腔作勢的擺門面,但其實也是在各種勢力之間鉆營,她早看清楚大勢已去。
所以,從道義的角度去看,這其中沒什么人真的有道義,廖凡的徒弟,最后倒是接通了道義,他身上插著刀追著車的方向向天津跑了50步,跑到了死。幾個軍人看到了他的奔跑,也看到了他的道義,但又怎樣呢?車里都是血腥味,他們說,“抽根煙,去去血腥味?!毖任渡⒘耍淞忠簿蜕⒘?。
其實,到最后顯出道義和精神光芒的,好像都不是那些真正意義上的武林中人,反倒是被莫名卷入的人,最后也沒得到任何好下場,比如廖凡的徒弟,一個混混兒誤入武林,成了犧牲品;比如宋佳,有自己的命,想嫁個男人改一改這命,但最后還是孤身一人茫然無措。廖凡最后顯得不管不顧,意氣用事得倒像是還了武林的魂,但終究也挽不回整體意義上的敗勢。
時代的車輪滾滾壓過,有人螳臂當車,有人順勢逃遁。你很難是說那里面的人哪些贏了,哪些輸了,但確鑿的是,哪些活著,哪些死了。
4 ) 有武,有俠,不是武俠。
師父,師父。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父這個詞,自古以來,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著別一番的意義和分量。甚至在古代,乃至到民國時期,遵循著舊時規(guī)則的門派里,師父對徒弟有著生殺大權(quán)。一如陳識所說,拜了師,學了拳,他將視我如神。
做學徒第一步,就往往是先從學如何侍候師父做起。先做人,后學藝。身為師父,所傳授的不僅僅是“藝”或“技”,更是“人生”。
舊時的師門,相當于是一個人的第二出身。代表著這個人個人所負之能,代表著這個人的行為準則,更代表著他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地位和身后的人脈,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
所以,念起師父兩字來,總是沉甸甸的。電影里,師父的師父對他說,你是這個門派全部的未來。所以,他便下了可以為之付出所有的心。師命難違,這里面除了道德和規(guī)矩,更多的是早已養(yǎng)成的潛意識的遵循和服從。從小被師父教導大的人生,師父的觀念往往造就了徒弟的三觀,一代傳一代,就成了門派的文化。
詠春的文化我不甚了解,但就從電影里看來。傳拳為秘,真?zhèn)鞑贿^兩人。求精不求多。陳識求的是揚名,但是卻不會真?zhèn)?。所以他只要一個真正的徒弟,一個可以替他揚名的徒弟,一個注定被犧牲的徒弟。
他說,好在是個小人,不可惜。
人總是這樣,最開始的時候,都以為自己的心是硬的。總以為自己的信念永遠不會變??傄詾橐磺卸荚谧约旱恼莆沼媱澲?,總以為只要自己做得出,就有想要的結(jié)果??傄詾椤?br>
太多的總以為,最后換來的往往只是世事難料,無力回天。
師徒之間,沒有什么必然的情誼。史上虎毒食子的父母尚且有,何況冷心冷面的師父。然而,陳識終究做不到,他還有追求,他還惜才,他有著堅定設(shè)局的心卻畢竟是初次設(shè)局。他堅定,卻不老練。狠心,卻不冷血。因為,他還是個真正的武人。
師父這部片子,有著寫實的粗獷畫風,一拳一刀,實實在在。但風格卻又極其的寫意,潑墨而畫,意所至,情所至。
徐皓峰,拍的是武,講的是俠。但這部電影卻不能稱之為武俠。徐皓峰的武與俠,是割裂著的?,F(xiàn)實中的武人,帶著名,帶著利,帶著擺不脫的規(guī)矩和枷鎖,求生,求死,求義。導演在他們的故事中,放了一個俠在武館的頂頭上,具體卻表現(xiàn)在底層的腳行中。反差的諷刺著現(xiàn)實。
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才是真正的江湖。武俠只是成人的童話,武與俠的相離相吸,才是完整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真正的壞人,也沒有真正的好人。林希文殺了耿良辰,卻也是劇中唯一一個讀懂他的人。陳識把耿良辰送上了絕路,但最終用難以壓下的不甘為他復了仇。鄒館長機關(guān)算盡,也終究只是個遺孀的苦與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堅持,得不到,舍不掉,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
林希文不是必須要殺耿良辰,但是耿良辰卻必須死。他打破了規(guī)矩,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成了軍界勢力侵入武行的一個障礙。人算不如天算,陳識步步為營,計劃周密,卻沒算到時遷事移,天下大勢。
他憤恨,不僅僅是因為耿良辰死了,他懷了幾分愧疚。更是因為,耿良辰死的毫無價值。他心中的,是不甘。他不甘自己的一盤棋,就這樣收尾,成了別人更大棋盤中的棋子,成了一場笑話。
倘若不是有林希文的介入,按照陳識和鄭老頭的謀劃來,耿良辰會在他眼里死的是應(yīng)該而值得?;蛟S,他會有幾分惋惜這個大才,卻不會升起愧疚與憤恨。然而,現(xiàn)實卻狠狠的打了他一個耳光。在時代變遷的面前,個人的謀劃,或者一個門派,甚至是一個行業(yè)的謀劃,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在這場對峙中,武館輸?shù)暮翢o懸念,甚至是主動讓步退出。俠是種精神,名和利卻是切身關(guān)系到吃飯喝水賺錢的。沒有物質(zhì)基礎(chǔ),何談精神?武館行當中的種種規(guī)矩,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維護。揮著武的大旗,安慰得不到俠,做不到俠的自己。
林希文說,如果他活著,武行會有意思許多??上н@樣有意思的人,有骨氣,可以說是整部電影中身上唯一體現(xiàn)著俠的武人,耿良辰,卻必須死。一群鴨子可以啄死一只天鵝,這不需要道理,自然界自古如此。
徐皓峰,懷著俠的理念,寫了一個現(xiàn)實的武的故事。赤裸裸血淋淋,卻偏偏一刀一刀的分明。讓觀眾沒有余地去躲避,就像蜀山奇?zhèn)b傳里的血跡,翻開,就必然看到。
有俠的人,未必有武,武不是俠的必然條件。有武的人,未必有俠,有武又有俠,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影片的結(jié)尾,與俠無關(guān)。耿良辰已死,俠成了茶攤上口口相傳的傳說,成了埋藏在社會層次深處黯然的保留。
影片的結(jié)尾,是武的蒼涼,大寫的末路蒼涼。鄒館長強撐著的氣場,隨著電影結(jié)束的倒計時,一秒強似一秒。每強一份,都愈加強烈的透露著苦苦支撐的外強中干。當她用刻意的穩(wěn)操勝券的姿態(tài),用刻意提高的聲音,宣布詠春已絕的時候。我從這片段中,讀懂了鄒館長所說的:人活著,不就是為了裝裝樣子嘛。確然,她深有體會。
俠已逝,俠已隱;武已空,武已絕。
武俠只是夢。
5 ) 專訪 | 徐皓峰,憑借道德和信念拍《師父》
知道能采訪徐皓峰,高興了好久好久。他的武俠小說好看到會不知不覺通宵看完,他的影評能讓我對電影作品有完全不同的認識。操縱文字的徐老師睿智、精煉、博學,是個高手。
那時就覺得,他的電影是需要最好的演員最考究的劇組才能拍出來的。到了《師父》,決心做商業(yè)片的徐導演做到了。他的民國武俠干凈傳統(tǒng),又薄又尖銳。是與小說完全不同的好看。
一陣忙亂之后,終于見到他。語速很慢,動作儒雅。我說,徐老師您好,我是您小說的忠實讀者,《師父》之后,也徹底成為了您的影迷。他就憨憨的但是特別真誠的笑。
采訪時間被嚴重壓縮,剛開始的時候我邊聽他講,邊在心里催,徐老師你快點快點快點,問不完啦。還好他的回答給了我好多驚喜,會很快投入到與他的對話中。
《師父》中最大看點是各種冷兵器,其中尤以詠春拳的八斬刀亮眼。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個角度切入影片?
徐皓峰:當時我是去了黃崗起義紀念館,看到農(nóng)民起義的時候用的是標準的詠春八斬刀,這是中國底層老百姓普遍會用的一種兵器。我當時的興趣就是,既然它是在晚清和民國普遍使用的,如果現(xiàn)在我把這種造型和它的刀法拿出來,會不會勾起現(xiàn)在一代年輕人遺傳基因的遙遠的記憶。這就是他們爺爺輩曾祖父輩用的一種兵器,并不是詠春所獨有。
我是有博物館嗜好的人,如果在博物館發(fā)現(xiàn)一個東西能給我的創(chuàng)作刺激非常大,會非常欣喜。而且這個東西不僅是南方有,北方的八卦門也有,方法和訓練方法大致相近,只是造型稍有不同,八卦門叫單峰劍。
在這次金馬獎中《師父》拿下了最佳動作設(shè)計獎,一同入圍的還有一眾香港動作指導,您認為您的武打設(shè)計和他們的不同在哪里?
徐皓峰:他們都是成名已久的,成體系的。我拍了三部電影,到《師父》才大規(guī)模的展示我當時采訪來的兵器的用法。所以金馬獎給我的主要還是在創(chuàng)新意義上。
婁燁導演評價說《師父》開創(chuàng)了一個神秘的電影門派,您覺得自己電影的神秘在哪?武俠風格又是怎樣的?
徐皓峰:神秘應(yīng)該就是武林的典故和新武俠文化大相徑庭,違逆了常識,所以他覺得神秘。
《師父》中有一個段落是廖凡開武館時放映電影《火燒紅蓮寺》。為什么會選擇放映這部影片?
徐皓峰:因為它是武俠電影的始祖。 還有《蜀山劍俠傳》,它是武俠小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我的片子里出現(xiàn)這兩個,也是有一個致敬的意思。
我記得您在《刀與星辰》里面也寫了對于武俠電影的評論,您說《蜀山劍俠傳》這種是將武功仙俠化超人化的,會不會下意識的用它們與您尊重的寫實風格做對比呢?
徐皓峰:所以這就是我電影里的臺上臺下。我自己覺得有導演快樂的一場戲,就是臺上放著《火燒紅蓮寺》的時候,臺下真實的武林人士在看著,他們看得竟然還很著迷。這是我覺得好玩的地方。
我以前看您小說的時候也特別著迷。所以就有一個疑問,您在改編自己作品,把它們影像化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具體處理?
徐皓峰:謝謝。它的整體思路是,由小說到劇本,整體的敘事線、視角都會不一樣,同樣的故事要換個視角和敘事線來講。從劇本到影像,因為影像有巨大的概括性,我的編劇寫了半天,但是在現(xiàn)場一拍,如果你是敏銳的,可能一個鏡頭,就能把你劇本里的意思完成了。所以它在分寸在結(jié)構(gòu)上都會有變化。
這已經(jīng)是您跟宋洋的第三次合作了,他也算是您的徒弟,您對他怎樣評價?
徐皓峰:他還是需要到更廣闊的天地里飛翔,可以出師和其他更優(yōu)秀的導演合作了。
他的表演完全是您想要的氣質(zhì)嗎?
徐皓峰:對。這次我跟宋洋有個君子之約,合作三部了,這部跟頭兩部的變化比較大,這個人物是一個悲壯的人物,如果你順利完成了,估計大眾和導演會認可你,那么你就需要再多有一些經(jīng)歷。所以拍《師父》我倆是以相互告別的心情拍的。
昨天在MOMA也重看了您的前兩部片子。在看前兩部時我覺得它的敘事是不斷中斷的,不會那么流暢,但這次就會更完整更商業(yè),這是刻意調(diào)整的嗎?
徐皓峰:對,沒錯。因為這次做的是大眾電影,大眾電影講故事你必須得給觀眾一個道德與信念的基礎(chǔ),這樣他才能對人物和事件有更強的代入感,所謂感同身受。所以《師父》從這個線索講。頭兩部電影,一開始的定位就不是大眾電影,它是去電影節(jié)的,它的受眾方向是不一樣的。頭兩部電影就不是用道德和信念這種大眾觀念所拍的。
不是憑借道德和信念的話,《倭寇》和《柳白猿》憑借的是什么?
徐皓峰:我是直接在講社會結(jié)構(gòu)。其實《師父》也講了社會結(jié)構(gòu),但是我是通過道德和信念撐起的?,F(xiàn)在電影市場好了,我們做商業(yè)片。但是商業(yè)片的概念也是非?;煜?。頭兩部電影中商業(yè)元素都在,但它就不是商業(yè)片,它的敘述方法不是。像威尼斯電影節(jié)羅馬電影節(jié),商業(yè)片是去不了的。雖然有武打場面動作場面,甚至比香港武打還要強一些,但是人家看的時候還是定位很清晰。
看樣片時我就注意到《師父》的音樂非常棒,它有一點怪,跟影片又貼合又分離。前兩部也是一樣,音樂和音效都用得很滿。對此您在制作中提出了什么樣的建議?
徐皓峰:是的。我當時寫的是租界文化,就要求里面一定要有西洋色彩。它是講活在租界里面的中國人的群戲所以一定要有西洋的味道,又有中國的背景。這次的作曲放了很多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讓用的故宮的古鐘,這些東西。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你覺得奇怪。
就像《箭士柳白猿》里面也出現(xiàn)了很多次的鐘聲。
徐皓峰:是的,這些故宮里的古鐘、法鑼,現(xiàn)在你再去故宮已經(jīng)聽不到了。那就來看《師父》吧。呵呵。
《師父》里有個重要的道具,就是宋佳放了煙的戒指,我查了一些資料,但是沒有查到它。
徐皓峰:那是當時在美國貴婦中流行的,一個抽煙的支架。它的好處是,女人抽煙不會熏黃手指。它的上面可以有鉆石、翡翠。好看,又有氣勢。
王家衛(wèi)導演也拍了您的編劇作品,他拍民國武俠時候的“講究”是把服化道做到極致,比如精致的旗袍、光影、鏡頭,這些能被強烈辨識到的。您的電影中的“講究”或者形式感則更多是給內(nèi)行看的。您給我們再講講嗎?
徐皓峰:這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吧。哈哈哈,我是做這個的。比如以前中國人管談判叫做茶敘,就像《師父》里面通知廖凡那段,就是典型的茶敘。它通過擺茶碗的方法來交流,那其實是一種語言。
做了這么多的功課,會不會下意識對觀眾的要求也高一點?
徐皓峰:觀眾不用做功課,他們直接看我的電影就好了。觀眾只需要看結(jié)果。觀眾是一個自然物,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不看。
從拳腳到兵刃,描寫詠春的作品已經(jīng)很多了,您覺得詠春已經(jīng)被“掏干凈”了嗎?
徐皓峰:八斬刀還沒拍過嘛。所以就有了《師父》。呵呵。
下一部作品您打算拍什么呢?還會改編自己的作品嗎?
徐皓峰:還在選擇。我就是改編自己的作品。但是選擇哪部就要綜合的看了。人啊,資金啊,還有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
除了您寫過評論的那些電影,還有哪部武俠電影是您喜歡的?
徐皓峰:有些老電影經(jīng)常被忽視,比如劉家良的《爛頭何》,你可以回去看一下。
采訪結(jié)束后,我邊收拾東西:
我:徐老師,您的電影和小說我都看過了,今后還會做話劇嗎?(指《北京無冬天》)
徐:話劇啊…哈哈哈哈,找你來演吧。
我:好?。。。。。。?br>
本文發(fā)于 不散 ,來關(guān)注吧~
<圖片1>
6 ) 《師父》:崩壞的武林
一個無名的南方武術(shù)家,身懷絕技,想要在民國的武術(shù)之都天津揚名立萬,開宗立派。
彼時的武林,已是一片暮氣沉沉。
老舍寫過,這是走鏢已沒有飯吃,而國術(shù)還沒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的時候。
老祖宗鉆研了幾百年的玩意兒,在西洋的槍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沒用了。
江湖的武行卻還都端著架子,把絕技藏著掖著,不傳真學。
武館成了賺錢的買賣,師父利用徒弟,徒弟算計師父,拉幫結(jié)派,以眾欺寡,宗師們把寡婦頂在前面,用密不透風的規(guī)矩壓迫著新人不能出頭。
新人要成名,縱使一身好功夫,也無法跟整個江湖做對。
只能在武林泰斗的指點下,用上不得臺面的方法暗渡陳倉。
“一戰(zhàn)成名”是小說里的事,現(xiàn)實中,要在門派林立的江湖插上一腳,立起一塊招牌,就要深謀遠慮,長遠規(guī)劃,時間三五年,布局和善后占去大半。
面子上揚名的事要做,里子見不得光的事也要做。
收徒弟,不為傳藝,只為出賣。
這事兒,從一開始,就壞了。
師父固然驕傲,但也并非不知變通。他年輕時經(jīng)歷家變,從富貴到一貧如洗,跑過鏢,從過軍,見多了三教九流,知道為目的不擇手段,仁義講多了,事情就做不成。
但武人也有癡心,門派間為名利勾心斗角,詠春與八卦也能找到淵源。真心與私欲相互交織,對女人的愛是利用,也是羈絆,本來只是簡單利用的徒弟,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情義。
可事情終究是走到無法挽回的一步,武林成為軍閥眼中的肥肉,體魄強健的拳師就是督軍們最好的招牌,招牌吸引兵源,有兵就有地盤,有了地盤,錢和權(quán)力便相隨而至,這是更上層的生態(tài)。
武林雖然落魄,依然不甘被白白吞食,但大勢面前,一幫微渺的武人無力以對,不過是抱著好日子得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tài),用孱弱的力量反擊落單的敵人。陰謀、陷害、謀殺,面子上還是意氣風發(fā)的長袍馬褂,是形式感十足的規(guī)矩與禮貌,但骨子里,卻已經(jīng)完全崩壞殘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中華武士們,要面對注定而來的消亡。
徐皓峰其實是用非常武林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反武林的故事。
武人階層終歸是消亡了,而在電影中,這個過程被以更加委婉地態(tài)度表達了出來。
外部的壓力固然劇烈,但內(nèi)部的崩潰才是本因。
電影里的人開口閉口講規(guī)矩,繁文冗節(jié),事無巨細,連苦力都不會做的齷齪事,也可以拿到堂面上來商量。
害人時,宗師們都不開口,只飲茶,喝茶,是為了不說話,以此安心。
這樣的規(guī)矩,本身就是壞的,壞規(guī)矩下,又如何容得好人?
這個圈子存在太久,占住了位子的老人們便總想著用陳規(guī)冗習來穩(wěn)固地位與權(quán)力。天津武林的招牌鄭山傲要借助外來者陳識攪動這一池死水,但自己終究也想要功成身退保住名聲,不惜教唆陳識出賣徒弟。
壯心不再的武林泰斗已然如此,遭遇徒弟的叛逆也就在情理之中。最后老爺子功虧一簣,一世英名成全了徒弟,只換得兩幢豪宅,眼淚滴到房契上,但還是收下了。既然虧了名節(jié),賣得的錢財為何不要?
一代宗師,終歸也是凡人。
高手也不例外,師父被天津武林團團圍住,打不過便扯謊逃跑,一群武人在市井里狼奔豕突,風度全無。
過往電影小說中俠客們風輕云淡,飲馬江湖的豪情全然不見。
這也是江湖,一個更真實的江湖。
徐皓峰最后還是給了師父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對于電影這顯得有些畫蛇添足。
長巷中,陳識持八斬刀,將追殺而來的各門各派一一挑落,被時代拋棄的冷兵器打落一地,算是為徒弟報了仇。
宗師們黯然無光,勝利者依然只是狼狽地逃離。
無名而來,無名而走,留下的只有徒弟耿良辰打敗津門八家武館的傳奇,在街巷的茶攤流傳。很多年后,這些名聲也沒有了。
這就是《師父》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于沒有看過徐皓峰電影的人來說,進入《師父》的節(jié)奏或許需要一個過程。
徐皓峰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道士下山》的原作者,對民國武林軼事知曉頗多,用起來自然也是駕輕就熟。
寫慣了小說,改編起自己的作品自然得心應(yīng)手,原著是部短篇,節(jié)奏明快,出彩之處電影全無遺漏,質(zhì)地清脆。只是在文本向轉(zhuǎn)化為鏡頭語言的過程中有些生硬,人物顯得啰嗦了些,一些對白和行為也過于強調(diào)形式,略顯做作。
這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種功夫片,盡管這可能已經(jīng)是徐皓峰面向市場,最為兼顧大眾審美的一部電影。
寫實感十足的動作場面,一招一式,力與力之間的往來,描寫得細致入微,但對于看慣了香港武行動作設(shè)計的人來說,這種真實可能并不好看。
盡管加入了很多商業(yè)元素,盡管在投資與場面上有所升級,《師父》也許依然不是會討好市場的類型。
它是面向喜歡功夫,喜歡民國江湖掌故的小眾,是關(guān)于中國功夫電影的另一種可能途徑。
同時,電影有一個好的故事,真實,充滿寓意,承載著作者對那個逝去的時代的滿滿感慨。
或許旁枝末節(jié)稍多,人物對白過于書面,加上個人色彩極重的剪輯與運鏡,怪異的配樂,未必人人喜歡,但充滿了特別的趣味。
這樣的電影,票房上難有作為,但值得被推薦。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wù)處往事
片子好不好?好,很好。喜歡不喜歡?不喜歡。徐浩峰獨辟蹊徑,自成一家,但我感覺就是一位邪派高手,非王家衛(wèi)、李安這樣的名門正派路數(shù)。所有角色都有像是導演棋子,想怎么擺弄就怎么擺弄,文藝調(diào)調(diào)、硬橋硬馬功夫片、小說戲劇式的敘事……每句臺詞每個動作都憋著股勁兒,讓人看得不放松,難喘氣。
制作上去了,惡趣味依然在。不掩飾對大洋馬的喜愛,不掩飾幾欲在每個帶女人畫面當場噴發(fā)的直男口味,依然是練家子、老規(guī)矩和民國武林那點破事,這次多了點編劇上的陰謀懸念。本以為溜之大吉就爛了尾,結(jié)果刀陣大法還是挺滿意,當做視覺上的奇技淫巧也好玩啊。敗在人物像兵器,還是沒感情。
真刀真槍的肉搏,三兩下高下立斷。媽呀宋佳太美了。旗袍粗布都氣定神閑,條兒太順。男人打天下,女人的天下在方寸之間。茶湯鋪子姑娘救耿良辰,二話不說就拔匕首,帥死了。蔣雯麗為守住男人家業(yè),蛇蝎心腸還是帥。這些女人活得好利索好迷人,愛上了,“他犯的事,我擔著?!?/p>
不會配樂就找個日本人啊,規(guī)矩都不懂。
依舊是徐皓峰式儀式感鏡頭與演員調(diào)度及寫實武打設(shè)計,只不過這次終于用對了地方,觀賞性和娛樂性顯著提升,點映場笑點密集。前半段講規(guī)矩,后半段講氣節(jié),人物和故事都好看。剪輯利落巧妙,臺詞有風韻而不裝逼,各式冷兵器一口氣看到爽,動作設(shè)計精妙絕倫,鐵質(zhì)音響如在耳畔,看完只想拍掌稱快。
忽如一夜直男來,奇淫怪趣大腿開。
廖凡有種粗糙的肉欲感,宋佳有種剛硬的嫵媚態(tài),蔣雯麗有種豁朗的柔韌勁,金士杰有種笑隱的滄桑氣,黃覺有種悶騷的紈绔風。很合眼緣的五個人同框,期待值略蓋過影片風貌。角色像是捏浮在畫紙上,有鈍感,缺少一點渾融。
三星半。仍然是徐皓峰味道的武俠電影,所有人都端著演,端著說話,造成一種距離感。不過這個故事很有趣,有陰謀,有愛情,有犧牲,也有義氣。而那些武學、門派、規(guī)矩之類的講述,也一如既往的知乎體和科普范兒。讓你看到更多的不同。結(jié)尾巷戰(zhàn)猶如怪奇兵器展
“這道疤,我留的,是你這輩子的榮耀!”這部電影從此愛上天津!
差不多就是我的年度最佳了吧。極具風格,包括故事、臺詞、動作設(shè)計,和王家衛(wèi)相比,在影像和配樂方面稍嫌不夠精致。冷、硬、利落,消失的武林的大環(huán)境,動了情搏了命的小人物,全部中意。
三部開宗立派。這部成功踢館。期待徐老師下一部更大成本的制作,能夠彌補一下這一部的些許制作上的遺憾。
裝逼兩個字,一橫一豎;裝好了站著,裝不好躺下。徐皓峰能站著裝完一部片也不容易。世上規(guī)矩已太多,電影里的規(guī)矩居然更多,何必呢?民國題材真是電影寶庫。
這應(yīng)該是我看過的最有意思的武打片了——恰到好處的舞臺化、人物的卡通化及剪輯的程式化制造出了極具趣味的超現(xiàn)實畫風,將圈子的儀式感、動作的韻律味和戲曲的表現(xiàn)力都發(fā)揮盡致。最后十八般兵刃統(tǒng)統(tǒng)上場的巷戰(zhàn)堪稱經(jīng)典。唯一美中不足:廖凡畢竟不是練家子出身,身形沉重不服人。小宋佳驚艷。4.5星。
動作干脆利落,臺詞有底蘊。文武齊全,年度最佳!
動作架勢有板有眼,各種兵器五花八門,畫面唯美清新,卻并不沉悶。
在那個年代,規(guī)矩很重要又很不重要······動作戲必須給360個贊,特別是片尾的那場巷戰(zhàn)簡直就是經(jīng)典~宋佳不愧是影后,那演技啊·····穿旗袍演民國女子簡直就是一禍水啊·····實在是讓我這一女子都為之傾心啊·····
徐浩峰的電影,人物性格本來就是短板,找這些熟臉來演怎么看怎么怪,配樂太low更是完全出戲
這樣的功夫打法配上這樣的剪輯,看上去更加的穩(wěn)快準很,剪輯也給功夫帶來另一種不一樣的風味,一個大寫的爽。表面上還是處處規(guī)矩的江湖,人物都要端出一股范兒,只是人物之間的感情始終上不來,就像功夫或者踢館一樣,一切很凌厲,一切又都冷冰冰的,沒情緒始終也就少了情感沖擊力。★★★☆
無規(guī)矩,不方圓;壞規(guī)矩,如韁鎖。守規(guī)矩的,是庸人和蠢貨;破規(guī)矩的,是強者和聰明人。所謂傳統(tǒng),成也規(guī)矩,敗也規(guī)矩。需要傳承,亦須顛覆。亂世的江湖,更見人心之險惡;逝去的武林,都在文人的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