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澎湃·有戲,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有增添。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4650上海電影節(jié)剛剛結束,看了十幾部電影,所看的第一部電影《嘿瑪 嘿瑪》是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作品,當人們戴上面具之后,身份的消失可能會帶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改變。這部電影又讓我想到了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我與卡明斯基》。
德國導演沃爾夫岡·貝克繼《再見列寧》之后的又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男主依然是丹尼爾·布魯赫,相比于14年前《再見列寧》里的樣子,他已經老了很多。
一直對“兩人電影”很感興趣,毫無關系兩個人因為某種原因相遇,矛盾,相知,融合,這個過程很有意思。
比如《曾經》里的男女,在彼此人生中的低谷階段相遇,男生彈著吉他女生鋼琴伴奏,四目相對什么都不用說明,一起唱歌,產生情愫,到了告別時,即使有強烈的情感,也只是放在心里或者寄情于歌曲。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觸不可及》里的富翁與黑人陪護小伙兒,兩個人都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卻又渴望的東西,富翁最后鼓起勇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小伙兒不再游手好閑,最終獲得了事業(yè)和家庭的成功。
《我與卡明斯基》也是這樣一部“兩人電影”,但相比于其他電影里所表現(xiàn)的“收獲”,這部電影卻是在講“放下”,更顯然的是,從片中出現(xiàn)的畫家、演員、作家名字的頻率來看,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藝片,同時又禪意悠然。
電影的開場很巧妙的以一個夢開始,既讓觀眾了解到畫家曼努埃爾·卡明斯基有多么牛逼:他是畢加索的好友,享年89歲,現(xiàn)代古典主義最后的代表人物;還是伍迪·艾倫在真人秀里猜中的大畫家,評論家歌頌他,收藏家追捧他。
同時也看到了電影另一個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策爾納的勃勃野心,做夢都在想自己作為卡明斯基傳記的撰寫者,因他的去世而名利雙收。夢里都在想著老爺子快點死,雖然叫醒他的并不是夢里身旁的主持人,而是一個列車員。
電影就在這種怪誕又有趣的氛圍里開始了。
電影本身就像是一幅幅風景油畫,卡明斯基隱居在瑞士,跟著男主人公也一路感受瑞士的風光旖旎。
“當文化的夕陽開始低落,侏儒也能投出長長的影子?!?br>
世人都知道即將離世的藝術家的價值,卡明斯基是個未開發(fā)的寶藏,馬蒂斯是他的老師,畢加索是他的朋友。只有一件事,他得死,等他一死,全套機制就開始運轉,藝術雜志撰稿,收藏家競拍,投資人買入,博物館長互相覬覦。
策爾納的野心昭然若揭。
策爾納應付在瑞士鄉(xiāng)村里著見到的每一個人,對客房前臺的女士說著自己最喜歡鄉(xiāng)村生活了,城里的生活真讓人感到厭倦,中二的策爾納只能收獲前臺大姐一個默默的眼神。
很快地,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片土地沒有任何值得傲嬌的本錢,因為所有的人好像都不約而同地,不甩他。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之上,但其實每個人看到的風景,所經歷的事情,所獲得的感受又是那么不同,每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生活,策爾納此時大約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電影像小說一樣分章節(jié)進行,一共八章,每個轉場從現(xiàn)實場景過度到油畫或者水墨畫的過程, 賞心悅目。
當策爾納遇到卡明斯基的時候,已經接近全盲的卡明斯基有著敏銳的捕捉力,他的第一個問題尖銳而直接,“你幾歲,你為什么做這個?”
策爾納回答,“這工作很有趣,可以學到很多。我就沒想過做別的?!?br>
也許在那個時候卡明斯基已經感受到了策爾納內心的沖突和不快樂。初來乍到的雨夜,策爾納和卡明斯基的家人、朋友吃飯,很顯然大家都不喜歡這個說話沒有分寸的家伙。
吃了閉門羹的策爾納在回去的路上不幸滑到,想要給卡明斯基寫傳記自己也能名垂藝術史的野心遭到了挫折。
回到賓館,女友的分手電話讓他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即使女友說了分手,他依然想回避,假裝沒這件事發(fā)生,此時已經能看出策爾納內心的軟弱。
策爾納似乎想更加緊的抓住卡明斯基這跟救命稻草。他去采訪每一個跟卡明斯基有過交集的人,藝術家、評論家,這些人看起來古怪又有趣。他發(fā)現(xiàn)每個人口中的卡明斯基似乎都不一樣,但最終的落腳點都只是在于,他是一個盲人畫家。
真實的卡明斯基到底是怎么樣的?
策爾納此時只是盲目的錄下一段又一段錄音,提取他認為有料的素材。直到一個人的名字出現(xiàn):特雷澤·萊辛。
策爾納找到了攻克卡明斯基的密鑰。他“綁架”了卡明斯基,帶著他去尋找年輕時的女朋友,特雷澤。
路上,他們的車被偷了,策爾納氣急敗壞。 “我的手稿都在里面,我的打字機,我的未來。”在策爾納看來要死要活的事情,卡明斯基只是陪伴著他,聽著他說話,時不時激烈的搖頭,或者哈哈大笑,又或者說一些只有他這個年紀的人才能透徹領悟的話。
“實際上我們不在這,也不在那,衰老是一件荒謬的事情,我們存在著但我們也不在,如同鬼魂?!?br>
“年輕藝術家是種很奇怪的東西,因野心和貪婪進入半瘋的狀態(tài)。”
“想當年我的第一次畫展很失敗,但我知道,我的時代會來的。野心就像兒科病,消滅它了,你就更強壯了?!?br>
卡明斯基心中十分了然策爾納的野心,他知道是這樣的心讓策爾納痛苦,這樣的心也一定曾經困擾過卡明斯基,他給策爾納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農民的兒子想成為他的弟子,卻被拒絕了,因此他一路跟隨著大師,緘默不言,卑躬屈膝,好多年,風雨無阻,卻徒勞無獲,終于有一天,徒弟萬念俱灰。
他攔住菩提達摩的去路,喊道:“師父,我什么都沒有了。”
師父只說了三個字,“扔掉它?!?他由此大徹大悟。
(電影里這段對白是用中文說的)
策爾納說這話我會引用的,卡明斯基說“您不該引用這句話,策爾納,您該記住這句話。重要的東西都是在跳躍中獲得的?!?br>
策爾納還在困惑。
策爾納帶著卡明斯基見到了特雷澤,她和再婚的老伴一起,每天守著電視度日,已經因為老年癡呆無法記起從前的事情,但從只言片語之中還是能看出特雷澤對卡明斯基的牽掛與怨恨。
特雷澤由杰拉丁·卓別林飾演,喜劇泰斗卓別林和第四任夫人歐娜的女兒,即使已經70歲也埋不掉她的美麗。
卡明斯基對年輕時的錯誤束手無策,見過曾經心中的繆斯卻也只能默然離去。策爾納看見了卡明斯基的落寞的背影,這一刻他意識到沒有人能理解他,他的女兒,他的朋友,他的合作伙伴,所有的人都關注著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盲人畫家身份,他的名氣。策爾納之前還盤算著用它的死來名利雙收。
這一刻策爾納開始醒來。
卡明斯基的女兒找到了策爾納,準備帶走卡明斯基,此時策爾納知道了原來還有另外一位更為資深的傳記作者早已談好寫傳記的事宜,女兒說,“我可以把晚年的部分留給你”,策爾納當然知道,沒有什么晚年的部分。
在卡明斯基的要求下,策爾納與卡明斯基來到海邊。他望著一望無際的海,回想與卡明斯基的所有經歷,突然間他開始扔掉自己之前關于卡明斯基的一切,手稿、錄音。
《嘿瑪 嘿瑪》的導演宗薩蔣揚仁波切曾經說過,“強迫一個天真無邪的人去接受某種思想都是不好的。宗教是靈性的事情,他們必須自己去追尋。我們不能強迫喂食他們。如果這樣做的話,不管宗教的精髓是什么,就會失去。我總是喜歡一個人為了追求真理跋山涉水、飄洋過海的這種故事,這是好的??墒侨绻诮淌菑娖蠕N售給你的話,這是很令人懷疑的?!?br>
《我與卡明斯基》就是這樣一個跋山涉水、漂洋過海的故事。菩提達摩與徒弟也可以對應卡明斯基與策爾納,這部“兩人電影”里,他們在暗地里其實也存在一種精神層面的師徒關系,卡明斯基是策爾納的“根本上師”。
已經“準備回家”的卡明斯基早已拋卻了這一世所獲得的名利與榮耀,甚至是畫作,在他看來,畫畫就是繪畫本身,其他的都不重要。
片中有一段是卡明斯基拿著策爾納的手畫畫,“策爾納,你畫畫嗎?”
“不畫了,以前試過又放棄了,因為沒被大學錄取,或許是個錯誤?!?br>
“不,肯定不是。別在意,生命中的大部分都是浪費。”
卡明斯基試圖讓策爾納靜下心來什么都不想,策爾納被自己畫出的畫作驚艷了。
策爾納帶著他的野心來到卡明斯基的鄉(xiāng)村,故事的結尾,他扔掉了他的野心。人們總是在做事,想事,想做更多的事,想得到,想得到更多,但是停下來的時候,其實一定會有一些什么別的東西光臨。
對于《我與卡明斯基》的導演的其他片子我沒有看過,然而看完這一部電影,似乎能夠感覺到導演的淡然和幽默,當然還有對電影視聽技巧表達的嫻熟,節(jié)奏的把握,總之,整部電影行云流水,觀看之后有吐故納新的感覺。
影片用簡單的角色對位設置,表達了一個淺顯易懂的普世哲理。
主要講述了窮困潦倒卻直爽善良的男記者為了錢財和名氣,說動上司批準自己采訪著名的年邁畫家卡明斯基,記者來到卡明斯基的住處——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通過一些日子的觀察和交往,他發(fā)現(xiàn)卡明斯基怪里怪氣又高傲自大,同時周圍的人又把他封鎖起來并且用各種話語搪塞卡明斯基。通過對卡明斯基周圍人的談話,記者決心要去找卡明斯基的初戀女友采訪,因為這里肯定有巨大的事情爆料,于是,他想辦法支開了卡明斯基家里的人們,帶著卡明斯基逃走。然而,一路上并不順暢,卡明斯基似乎對所有的事都滿不在乎,記者總灰頭土臉,在這個過程中,記者越來越同情這個雙眼失明的倔強老頭。最后,他們來到目的地,然而老去的女友什么都不記得。最后他們逃出卡明斯基女兒的掌控,在灰海散步,影片也隨之結束。
表面上看電影是普遍的對立兩個人物的故事:身份、地位、年輕、目標、心態(tài)等等的反差讓電影時刻充滿戲劇性,然而影片并沒有拿這樣的戲劇性當創(chuàng)作主旨,每次只是點到為止,恰如其分的娛樂舒緩一下觀眾的心理節(jié)奏。而影片真正表達的就是:雖然怪異和孤獨,心是淡然,不去強求,無事不明。(純屬個人主觀看法)
影片是一部良好的大眾電影,適合12歲以上的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能夠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講述出一個沉重孤獨的人物主體故事,表達出影片的特定哲理思想,依我看,主要是以下幾點的作用。
一,記者視角和內心獨白的講述,結合記者超現(xiàn)實的自由聯(lián)想,聲畫對位的精彩運用,使影片喜劇效果顯著,觀影天馬行空。
聲畫對位的自由切換
這樣的獨白,聲畫對位,使影片敘事流暢,敘事內容擴展,更使觀眾了解片中人物性格。
二,影片的分段式講述,使自由聯(lián)想不至于凌亂,有條不紊的講述故事,也更使觀眾對每段情節(jié)的內容和思想領會。
影片的每一個段落都簡潔明了,并且都是以繪畫形式呈現(xiàn),符合片中人物卡明斯基畫家的身份。段落的名字也是故事的開始——發(fā)展——結束的標志。
三,對話訪談、紀錄片反映、加上影片本身的敘事講述,使卡明斯基這個人物更加形象化明朗化,使觀眾更加了解人物,體會人物思想。
到這里,通過紀錄片和新聞報道的方式簡介卡明斯基的一生,使觀眾初步了解這個畫家的巨大成就和名氣,從而引出記者的出場,簡介對以后情節(jié)中卡明斯基的處境形成反差,使觀眾更加清晰認知人物。
卡明斯基的幾個年邁的朋友的對話訪談,然而他們對卡明斯基很少提及,很多提及自己的當年風采,使觀眾認識到人生的荒誕和對卡明斯基現(xiàn)在孤獨困境。
四,兩個人物性格的鮮明塑造。
從中可以看出兩個人都是孤傲的人,有些脾性相投。
兩人后期的互相影響的轉變,尤其是記者。
四,對畫家卡明斯基的名氣的巨大卻孤獨被囚禁的身份困境的表達,記者追名逐利卻被感染銘悟的表達,兩者結合對人生處境的哲理表達。
影片的結尾也很好,美術愛好者一定會喜歡
影片以簡單的人物,簡單故事,簡單的手法,講述簡單的道理
一個郁郁不得志,既沒有事業(yè)更沒有愛情的作家和一個畫家的故事。畫面很美,每一幀的顏色的都非常的漂亮。講了很多東西最美的風景已然錯過,最后要做的是放棄。電影里虛構的畫家開頭便在新聞中備受矚目,后面卻也不過如此,畢加索的好朋友,誰誰的弟子,卻沒有人記得他的化作,人都是健忘的。故事不算出挑,但是油畫過場真的太美了。
一個做著成名夢的廢物男人和一個快死掉的藝術家??赡苁且驗閺闹饕輪T到導演的性別緣故,整部影片的視角充斥劣質男性視角。把低端男人愛白日夢的事實用戲謔的手法記錄了下來。除去這些,開頭那一段死亡介紹剪得不錯,快速切換的新聞報道與紀錄片,以及各國語言的念白,加之卡明斯基和歷史名人的交往故事,在開端很好的樹立起一個虛構的現(xiàn)代派畫家的形象,好像他真實的存在過,可惜鳳頭接了根豬大腸。
私心絕對要5星:)
油畫的動態(tài)處理很驚艷,但敘事太散抓不住重點。
有些意外的好看,不是傳記片,但是處理的很像傳記電影,然后用繪畫的方式來轉場,挺有趣的。
作家就得是這種頹廢妝容么?不討喜。音樂很好聽。
這么講故事實在不習慣呀,總體其實蠻悶的。片尾好棒!
片頭片尾很精彩
畫的元素用的很棒
Es dauerte lange bis zum ersten guten Bild. -Das werde ich zitieren. -Nein, Sie sollen es nicht zitieren, Z?llner, Sie sollen es sich merken. 看到這兒突然就淚目了,準備去找原著看。
哈哈妙得很
德法人的思維都很跳躍。
走近傳說,卻看不破傳奇,因為人生本就太多神秘。影片在真實藝術史背景下虛構了畫家卡明斯基,卻借由探尋他一生的謎題展現(xiàn)出了一個人真實的孤獨和衰老和整個世界真實的神秘和無解,輕松詼諧語調下潛藏著某種深沉和無力。亮點不少但貫通感稍欠,本片對于現(xiàn)代藝術的插入運用精到巧妙,畫作轉場效果驚艷。
片子的節(jié)奏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臺詞:重要的東西都是在跳躍中獲得的。
原著就已經非常不出彩了,沒想到仍然沒給電影提供半點機會。
“再見列寧”導演和主演組合,似是而非的虛構人物冒險。鏡頭和畫面活潑跳躍,抖了很多細節(jié)和小幽默。就是劇本有點別扭,感覺局部比整體更好看,亮點都碎片化了~
論記者的職業(yè)修養(yǎng)/想起分析張愛玲生活垃圾的記者/年輕人的雕蟲小計在漫長人生面前其實很無力/重見舊愛確實是毀掉舊夢的最佳方式
一部wolfgang赤裸裸的炫耀品味高度的片子,片尾直接做成了藝術史的普及,本是俗套的落魄作家與年邁大師的上路故事,想到哪寫到哪的劇作卻因為通篇的藝術感而變得極具魅力。章節(jié)之間的轉場都漂亮的讓人雞皮疙瘩。德尼拉旺的出現(xiàn)太驚喜了。布魯赫正式進駐我男神前三席:)
其實老頭交給年輕人一份傳承,人類世界就是欺詐的藝術空間
挺輕松幽默的,反諷也到位??吹絺€短評說“老畫家是虛構人物(可能是用Kandinsky當基底?) ”那不能夠,康定斯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奠基人之一,跟片里這位完全不搭界,不能因為名字里都有個斯基,就覺得可能是... : )
挺好玩的一部片子,丹尼爾·布魯赫一臉懵逼的樣紙真的太萌了!
3.5, 再見列寧搭檔再次合作! 從藝術題材出發(fā)的諷刺小品,公路電影元素,穿插油畫特效很棒。老畫家是虛構人物(可能是用Kandinsky當基底?) 丹尼爾演自大投機的三流評論家挺可愛。最好笑的吐槽是"哇~夏卡爾的真跡耶""拜託夏卡爾真跡比複製畫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