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國際電影節(jié)#演員表演整體慢半拍,慢悠悠的節(jié)奏,缺乏更豐富的表達,時間拉的實在是太長了……映后交流男女主到場,男主本人明顯更帥一些。
作為學生作品其實很不錯了,基本功很扎實,大三就能拍攝完整長片,有這樣的資源調(diào)度能力,羨慕了…………沒什么寫的也沒什么評的,還不夠140個字嗎啊啊啊
閱盡爛中爛 方知爛外有爛 問答會上懵逼一個 所問一概不知是何 一看就是個掛名導演 背后有人硬推 制片人爛透 演員導演爛透 果然符合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這架勢一看就是花錢砸臉硬推 團隊也是不能再差勁了 寫好評的那些一看就知道是花錢買的 我就想問你們?yōu)榱四屈c糟錢 寧可瞎眼是嗎?不夠字數(shù)不能發(fā)表真是硬傷 但是我真的無話可說了 還能再說的就是退我票錢 我還得去買眼藥水
評分:?
真 的 巨 尬。(以下劇透)
首映,在現(xiàn)場看得尷尬癥都要犯了,倆高中生早戀寫檢討這點屁事都能拍成100分鐘長片了?10分鐘短片體量強撐到100分鐘。應該叫“屁大的事兒”,而不是“小事”。
主演就是導演,第六代張元導演的女兒。這種片能來電影節(jié),貴圈真全是關系戶。
導演年輕不是片子幼稚的理由,從臺詞到調(diào)度,都幼稚到尷尬。字幕還有錯別字,龍標就輕松拿了?不知道導演是不是被父親保護太好了,一點都不接地氣。
故事講的是08年倆小鎮(zhèn)高中生早戀的事兒,恰好08年我也高二。倆同學早戀需要鬧到全校升旗發(fā)言?正常小鎮(zhèn)高中哪個班里沒幾對早戀、逃課打球、爬墻上網(wǎng)和打群架的?都去國旗下做檢討,發(fā)言能從周一排到周五吧。
劇本單薄到令人發(fā)指,主線之外連個能立得住的支線劇情都沒有。全班同學除了男女主角和男二有臺詞,其他人真的就像南瓜。全景拍過去,一個個表情麻木,坐得筆直,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在拍電影。
槽點多到?jīng)]法數(shù),從劇本到表演到分鏡。就突出一個“naive”,觀影體驗就一個字:尬。
采訪、撰文/法蘭西膠片
又一位電影人家庭子女出道。
這一次是第六代元老導演張元和金馬獎編劇寧岱的女兒,他們倆一生最大的財富——寧元元。
仿佛在哪里見過她對不對,來,迅速上一組回憶殺。
14年前,方槍槍和陳南燕,一個5歲,一個6歲,是《看上去很美》。
14年后,兩個娃娃臉長大成人,管早戀這件事叫《小事兒》。
但《小事兒》不是《看上去很美2》,她是寧元元再不拍,就快忘光了的中學記憶。
故事里,校主任認為這對高二學生(現(xiàn)實中,寧元元和董博文也算半個發(fā)?。┯|犯早戀,讓兩個人一起寫悔過書,結果悔過書越寫越“嗨”,連改三遍都通過不了(就跟電影審查似的),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離“戀情”越來越近。
聽上去,它其實很“反骨”,甚至,它說出了其它同類校園青春片無法言表的臺詞。也因為這層表達,本該在去年就來平遙競賽的《小事兒》,又修改了一年。
但90%的影迷都會想,當寧元元和董博文登臺的一瞬間,所有人的焦點都不在這里。
你會問,一個在20歲的年紀,剛上中戲音樂劇表演系大三,就能在半年時間里籌備一部電影并開機。
那是不是因為寧元元生得好?
20歲的她,自我表達意識在哪?判斷力在哪?她的思維方式里,會有父親那樣的影史符號的烙印嗎?而對現(xiàn)實的她,什么是小事兒,什么是大事兒?
我不知道,我特想知道。
于是首映當天下午,第一導演在平遙新聞專訪間里和寧元元嘻嘻哈哈聊了一個多小時。
聊到《小事兒》的內(nèi)核,聊什么是好學生的反叛,聊到媽媽的嚴厲,爸爸探班時為女兒鎮(zhèn)場子的模樣,聊審查對表達折損的看法,聊什么是悲觀,還聊起“第二次郭敬明李成儒大戰(zhàn)”,都是成人話題。
在寧元元看來,除了當導演很頭疼,短期內(nèi)不想再碰外,生活上的那些,就都是“小事兒”。
這篇6500字采訪,讓你看到行業(yè)的一個真實側面,也讓你看到這個小女孩的鮮活的初心。
第一導演:推動你當導演的意念是什么?
寧元元:完全是因為小說觸動到我。最初是一個哥哥才儲源(《隱秘的角落》編?。l(fā)給我的知乎上的文章,一個“分手協(xié)議”。
我就微博上聯(lián)系作者葉小白,買下版權。那篇文章其實是他小說里的一個章節(jié),就三頁紙。
第一導演:這三頁紙在第一直覺上觸動你的點是什么?
寧元元:文章里男主人公就是葉小白他自己,我們倆算是同齡人吧,他是1994年的,我是1998年的。
我作為一個女生,特別為這個男生著急,因為他太不懂女孩了,但恰恰因為這個男孩的不懂女生的這種狀態(tài),打動了這個女孩。
第一導演:葉小白也參與寫劇本嗎?
寧元元:他先改成了電影劇本,改了很多版,他寫的內(nèi)容是我最想要的,但我又覺得把它呈現(xiàn)成影像很難,所以我又自己再改了一遍。
第一導演:你有發(fā)現(xiàn)這臺詞寫得是王朔那種路線的嗎?
寧元元:很多人都這么說,我自己也這么覺得,這是一個個人喜好吧。
第一導演:從寫劇本到開機,這個籌備過程花了多長時間?
寧元元:特別快,我是2018年3月份微博私信找的葉小白,到9月份我們就開拍了。
第一導演:那么快???
寧元元:對。
第一導演:怎么做到的?
寧元元:我覺得,如果我現(xiàn)在做這個事情,可能會沒有當時做得那么順利,那么快。
第一導演:你是說當時靠的是一股沖勁嗎?
寧元元:對,我覺得人越小,想事情越直接,不會考慮很多。
當然,我知道這個劇本人物很少,很不豐富,起承轉(zhuǎn)合沒那么完善,包括拍攝時很多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同期聲和配音我覺得做得不是很好,但當時我并不知道那么多。不像現(xiàn)在可能經(jīng)歷……
第一導演:經(jīng)歷一次做導演的過程,知道難處在哪,再也不想碰了。
寧元元:對!真的是這樣!
第一導演:一想起那堆事兒就頭疼。
寧元元:對!一想到我要跟這個人一直提要求我就……我覺得,兩年前我還是個任性的女孩,我就要這樣,我就要那樣,我不怎么聽建議。
現(xiàn)在回想,當時做得特別容易,見到一個人你就會很直接地表達,反而這樣更容易成事,我不會考慮我拍得不是很好。
第一導演:一猶豫就壞了,片場執(zhí)行的成本就高了。
寧元元:對!
第一導演:家里人怎么看你做導演這事,怎么看這個項目?
寧元元:我媽媽也是編劇,她覺得我這個劇本完全沒到拍攝的地步,要再改一些。
第一導演:那對你不是個打擊嗎?
寧元元:還好吧。
第一導演:反正就是說服不了你,你直接做就行了。
寧元元:對,但我爸爸是比較支持我的,我本來不是特別想自己去演女主角,但他就覺得你應該自導自演。
第一導演:爸爸的建議是基于他對女兒的了解嗎?
寧元元:怎么講呢,因為一開始愛奇藝也特別支持我,本來想做一個比較大的制作,可能比較商業(yè)一點,找一些明星,但我爸爸覺得這樣對我的壓力比較大。
第一導演:能不能hold住這個明星。
寧元元:對,我當時就是想盡快拍,因為那時候我還能想起來我高中的很多事情,我現(xiàn)在都想不起來了,兩年里會忘記很多,很多課堂上的小細節(jié)我現(xiàn)在都忘了。
第一導演:爸爸會不會來探班支點招?
寧元元:我爸爸他只喜歡說“特別好”。
第一導演:就三個字?
寧元元:就會說“特別好”。
第一導演:純鼓勵你。
寧元元:說實話,他從來不說“還行”或“不好”,他好像就是這樣的人。但是,我知道他對我說“特別好”,可能差不多就50分吧。
第一導演:他探班時做什么呢?
寧元元:他會往那兒一坐,看一看,總這樣。
第一導演:這就是給閨女震場子。
寧元元:對。他肯定是愛我的,他必須愛我,他是我爸??!
第一導演:有沒有想過,如果沒生在一個電影世家,可能也不會走上這條路。
寧元元:我會想這個事。但是我覺得這都是之后想的,但就像我拍《小事兒》的沖動一樣,小的時候突然就有沖動,我想演戲,我想在舞臺上,有一束光打在我臉上,我想要表演,或者說我小時候?qū)W京劇,扮上那個相,想要做這件事。
你是被家庭潛移默化的,并不是說你想像不到如果沒有這個潛移默化的話你會想做什么事情,但是你已經(jīng)被深深地潛移默化了,而且你身體已經(jīng)有一種沖動了。
第一導演:也就是偶爾稍稍自我懷疑一下,然后馬上繼續(xù)做表演了。
寧元元:對,可能會很短暫,因為你已經(jīng)愛上這件事。
第一導演:其實吧,今天(電影首映第一天)對影迷來說是一個魔幻時刻,因為在《看上去很美》14年后,方槍槍和陳南燕竟然以成年人的樣子同框了。我覺得你潛意識當中一定也會有一種回溯感,畢竟你跟董博文是一塊長大的,你絕對不可能是沒有演員挑才挑董博文的,不可能到這個地步對不對,真要是演《小事兒》,哪怕找你同學都行的。
寧元元:你說得太對了!真的是這樣!
但我說實話,我沒有一開始就找董博文,我先給他看了這個劇本,問他有沒有意向要演,他說剛好9月份要去英國上學,而《小事兒》剛好就要立刻拍,那就算了。
等于說他最后為了拍這個片子還推遲了一段時間去英國。
第一導演:你新聞發(fā)布會上也說了,主觀上這片跟《看上去很美》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兩個片的主角都是未成年,《小事兒》帶著反叛,《看上去很美》那就更反了,兩個片子在客觀上都是和權威做對抗,在這種反抗下,我們看到一點小靈動的東西,你不可能不去想這兩個片子在表達上的某種關聯(lián)性。
寧元元:你總結得很好!你一說完,我現(xiàn)在覺得真的是這樣的。我跟董博文,這些年就沒有斷過聯(lián)系。
第一導演:你跟他好到什么程度?
寧元元:就只是朋友。
第一導演:好哥們?隔三差五約個飯?
寧元元:沒那么常見,但是我們一定每年都會見的。我后來是去國外上學……
第一導演:一年回家見一面。
寧元元:對,小時候我們都是爸爸媽媽帶著才能見,因為沒法自己出去跟人見面,大了以后大家才能發(fā)個微信,說我們吃個飯。我們倆什么都會聊,大事小事都會聊,只要沒有爸爸媽媽在,啥都會聊。
第一導演:你們倆的共同話題是什么,聊嗨的點都會涉及到什么?
寧元元:很多很多,也會有電影,也會有最近的熱點事情,或者身邊的人。因為他現(xiàn)在在國外上學,我之前在國外上過學,我們會討論一些國外的事情,畢竟他要在那兒生活幾年。
第一導演:你們倆還會是不是聊兩句當年《看上去很美》的事嗎?
寧元元:其實沒有聊過,但是我覺得這種東西在人的意識里是不可抹去的。
第一導演:《看上去很美》對你們倆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寧元元:那影響太大了,他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不是你爸爸選了我演《看上去很美》,我可能之后就不會學藝術。其實他父母可能并沒有想讓他去學。
第一導演:當年是怎么挑上他來的,都說是你爸爸覺得董博文長得像他小時候。
寧元元:我也不知道,我當時也很小啊,哈哈。我當時就記得我突然間被拉去每天學鋼琴。
第一導演:很多人在豆瓣和微博上把你們今天的合影跟當年《看上去很美》的劇照拼一塊,很多留言說“他們竟然沒長殘”,哈哈哈。
寧元元:真的沒長殘嗎?哈哈,謝謝,太害怕了。
第一導演:雖然做導演了,但我覺得你還是很小女生的樣子。
寧元元:是嗎,我才22歲啊,我為什么不能當小女生,哈哈哈。
第一導演:回到《小事兒》,你把本子給到董博文,他說要出國那就算了,可后來怎么又搭上他了?是不是想了一圈還是就想要他。
寧元元:差不多這個意思,但我也覺得他身上有一種個人魅力,我就是看到了他生活中的樣子,才會找他演這個。拍《小事兒》時,我已經(jīng)學了兩年表演,當時的想法是覺得很多同學他們從小就學這些表演之類的,就會有一種一看就“我是演員”的這種感覺,但是我一見到董博文,我覺得他是一個生活中的人。
第一導演:他特別大北京的那種感覺嗎?
寧元元:沒有。我是學表演的,但他沒學過,他學的是戲劇導演。他比我小一歲,英國預科還上了一年,但是我拍攝的時候,他根本沒有接觸到電影這個事情上,他當時一直演些話劇。
第一導演:但其實《小事兒》對你來說你也是很少做這樣的角色的表演,你是學音樂舞臺的嘛。
寧元元:我們這個系都是演國外百老匯的音樂劇。
第一導演:對,電影里這個女孩的原生家庭很復雜,爸爸是缺失的,媽媽又處在一個第三者的狀態(tài),你從導演和表演的兩個角度,怎么看這個女孩內(nèi)心的狀態(tài)?
寧元元:從導演表達角度來說,我是以男主角何小時的視角去拍這個女孩,在何小時眼里,這個女孩是神秘的。因為這個男孩就蠢蠢的,他不知道女孩怎么想,更不知道女孩的家庭。
那我作為演員來說,我覺得她是一個特別想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女孩,她有非常獨立的想法,表面上看,她勁勁的,其實她心里知道她自己勁勁的,但她覺得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做好所有的事情,我就是要露給別人非常堅強的一面。
但我也覺得她在最后離開小鎮(zhèn),可能最不想成為的就是她媽媽那樣子,可就在最后,她面對那個男孩,她又心動了。
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媽媽,她媽媽和男人的關系對她來說可能不是不愉快的,但是對她來講這是一個禁地。我在表演時,我給她的想法是,她不可以對男人心動,心動這就是一種錯誤,但是她又不自覺地處在心動的過程中。
她其實是個一直在壓抑自己的女孩。
第一導演:電影里有座只有好學生才有資格上去的校園天文臺,那個景挺特別的,是真的嗎?
寧元元:它真的是學校里的天文臺,能轉(zhuǎn)的,但使用功能已經(jīng)不行了。我們7月份采景,當時就在找它。不過它是我們拍攝的那間學校隔壁另一個學校的。
第一導演:所以是兩所學校,嫁接了一下。
寧元元:是這樣,它完全符合我心里想的那樣,那是2008年當?shù)卣畵芸罨I建的,真的是個老的天文臺,一個年級只能挑幾個人上去看一眼,我們這個故事剛好也是2008年。
第一導演:你怎么看這種“好學生特權”?
寧元元:小的時候沒有這個意識,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就會憐憫小時候多么可憐,憑什么只有好學生才能上天文臺,很多好學生不過是老師的個人喜好。
但我小時候就不知道這些,你看很多學習不好的學生每天過得也挺開心。
第一導演:也是教育系統(tǒng)決定了這種思維。
寧元元:對,但《小事兒》里的何小時他并不覺得,這點也是我挺想表達的,他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好。
他可能有很多委屈,跟父親,跟老師,包括跟女主角有很多委屈,他可能沒有跳出來,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委屈。
第一導演:你小時候叛逆嗎?
寧元元:肯定是有的,但說實話,正在叛逆的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叛逆,人不都這樣嗎?
第一導演:有沒有做過什么讓媽媽忍無可忍的事?
寧元元:有,我是北京長大的,純北京人,高中去了美國,考大學時回來藝考,考中戲的時候剛18歲,愛玩一點,我媽媽就會比較生氣。
第一導演:愛玩到什么程度?
寧元元:出門一個人待著,或者跟朋友待著,在家待著。
第一導演:這也不怎么叛逆啊。
寧元元: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媽媽都在車上,就我們倆,她開著車,我們剛出地庫上去,我當時就覺得,我不想再在這個車里待下去,我們吵了兩句,沉默了大概10秒鐘,她的車快停但還沒有停的時候,我就突然開門,跳出去了。
我也沒有說“再見”,沒說任何話就走了。我記得她搖下車窗,沖我吼了一句什么。
就是你也不知道整件事是因為什么,突然一下我就崩了。
第一導演:你這情節(jié)我怎么感覺在哪部電影里看過……《伯德小姐》!
寧元元:啊,我看過!還真是!但我發(fā)生這個事情的時候還沒有那部電影。
第一導演:這是你最狠的一次反叛了。
寧元元:對。
第一導演:片子里有句臺詞,我覺得在其它電影里是不容易出現(xiàn)的,你說“學習是沒有意義的”,類似這種反叛的表達還有哪些?
寧元元:挺多的,一定得說的話,那個女生還說了一句:“我們可能是有(愛情),也可能是沒有(愛情),但是老師已經(jīng)說了我們有了,那就一定是有了。”
這個女孩心里不一定是這么想的,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好學生的叛逆。
第一導演:她其實是假借了所謂的權威,把它反當成了一種利器,這其實是一種反諷。
寧元元:學霸的叛逆。
第一導演:你以前是學霸嗎,算得上嗎?
寧元元:我在一個特好的初中,北京四中,學習整體還行,但并沒有那么好。
第一導演:沒拔尖?
寧元元:沒有。但還是考入了一個好學校,還行。
第一導演:我記得這片本來去年就要來平遙的,我記得特別清楚,哎呀,張元的女兒都當導演了。
寧元元:去年還計劃上院線,當時就是沒過審。
第一導演:折損有多大?30%?
寧元元:怎么說呢,在表達上會有折損這一說,但你想表達的最真誠的東西,或者說那個觸及人心靈的點,都還在。
第一導演:你看得很開,可能有些導演自己會過不去。
寧元元:我不覺得,電影是一個整體,你想表達的并不是每個人想看到的,他只會看到他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可能折損了部分人想要看到的東西,但它并不會折損一個整體的感覺。
第一導演:真沒覺得表達上受到障礙?
寧元元:我是真的不覺得。比如說,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損失了幾個點,也許他沒有得到他想的那個點,但他意外地看到了其它的點,得到了更多的感覺。
第一導演:因為你拍的是校園,教育部肯定得過一眼,但有趣的地方是,這個故事概念是學校在反對早戀,但是在反對過程中,男女主人公反而進一步探索了愛情。
寧元元:是的,但我覺得一開始,兩個男生女生并沒有很喜歡對方,我也不知道,這是我主觀的看法。
我覺得他們倆可能就只是班里同學,大家玩得挺好的,男生女生也沒有那么明確的,你是男的,我是女的,就是他們剛開始有一點性別意識而已。
第一導演:下一部想拍什么?
寧元元:其實我暫時不是那么想做導演了,因為我一直都在演戲,今年六月份剛畢業(yè),演了一個電影,一個電視劇。
電影是王小帥導演的,我演女主,在泰國拍的,剛拍完。
電視劇是個情感類型的,叫《我愛你》,從18歲演到26歲,但它和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完全不同。
反正從拍完《小事兒》這個影片到現(xiàn)在,帶著它來平遙,未來并沒有說我一定要馬上再做導演。我也沒有到處找題材,準備下一個項目。
第一導演:天天翻各種社會新聞做儲備。
寧元元:沒有沒有,目前沒人推動我做這件事。
第一導演:那你作為一個個體意識,你對世界是悲觀還是樂觀呢?
寧元元:我輕松點說吧,人的悲觀是人間常態(tài),都不是例外。悲觀這個事情,或者有抑郁的情緒,或者有負能量,俗一點說,網(wǎng)易云一到晚上就很傷心,當你覺得你自己很悲觀的時候,不管你是把自己的悲觀寄托于整個大環(huán)境,這個疫情,還是說現(xiàn)在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你不止要看自己,你也得看看別人,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痛苦。
第一導演: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以前和朋友聊天也總說痛苦這個東西,就是說把我們?nèi)澜缢腥说耐纯喾旁谝黄?,讓你選,你還是會選擇拿走自己原來的那份痛苦,你說的是這種悲觀。
寧元元:對,你說得很有道理。我覺得太痛苦就是因為太關注自己了,實際上看看別人,你就會……
第一導演:自己已經(jīng)好幸福了是吧。
寧元元:是,不管這個世界怎么樣,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運。
第一導演:對了,你看到前兩天郭敬明又和李成儒又吵起來了嗎?
寧元元:我關注了,我經(jīng)??催@些。如果有人邀請我去這種節(jié)目,我都想去,我覺得這都是小事兒。
第一導演:和你片名一樣。
寧元元:我真覺得這都是小事兒,都是談資而已。
第一導演:你會對郭敬明這樣的導演有偏見嗎?
寧元元:我不認識他,我覺得他跟我一樣,都是人,都會有喜好,都會有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只是在干不同的事情。
我覺得大家都在談論他,但沒有人真的要發(fā)自內(nèi)心,如果不是他的朋友發(fā)自內(nèi)心地在談論,都只是表面的談資。
大家談的時候并沒有走心。
第一導演:你是不是想說,真的進入到工作系統(tǒng)里面,又會是另外一個說法。
寧元元:是的,所以我說這種東西對于你自身真的都是小事兒。
*本文首發(fā)微信公眾號:第一導演(ID:diyidy),歡迎關注。
《小事兒》情感表達細膩,總體有靈氣。98年的寧元元導演略顯青澀,演員調(diào)度和鏡頭剪輯可以改進些。但作為大三期間拍攝的處女作,那種青春期少年少女的朦朧情感非常純粹。年輕導演還有許多時間學習,希望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作品。7分算是給年輕人的鼓勵
#4thPYIFF#榮獲本屆平遙影展“建筑師大獎”!
學生作業(yè)一樣的稚嫩與青澀,但是拍出了青春和早戀的蠢樣子。尤其用校園禁令的種種檢討方式去回應早戀,發(fā)現(xiàn)早戀之美,呈現(xiàn)出“喜歡”原本的樣子。雖然很笨拙,但一呼一吸都很清澈??吹搅碎L大以后的方槍槍和南燕,看上去真美好?!澳瞎稀焙汀犊瓷先ズ苊馈返摹靶〖t花”也有了一種互文。ps: 那個演班主任的演員太像大鵬了吧?
故事設置在2007年的江蘇泰州,道具場景也都盡可能還原時代氣息了,結尾火車站只出現(xiàn)藍色列車而不是高鐵。作為22歲導二代女生的處女作,還是不錯的,演員挑到位,屬于自己剛過去年紀的情懷表達恰當。而且聰明編撰了一個獨特的“分手教育課”,卻以分手去嘗試懵懂愛情。只不過放在高中環(huán)境是不是太晚了些?篇幅拉大后,也拖沓了,沒制造出老爸在《看上去很美》里那種神秘氣息,有些空而不靈。
你對得起那些補腦液嗎哈哈哈哈哈這破事怎么能拍100分鐘的
聽聞有些日子,對寧元元的等待沒有白費,猶如延長了她片中的那種反復求證的青春期。20歲的她完成了這部作品,也把一段小情愫小糾結的青春萌動準確地鑲套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娓娓道來的,徐徐展開的南方水鄉(xiāng)的故事。寫童話的人都知道孩子們未來要面對多么殘酷的世界,敢寫自己青春的人也類似,他們在童話里構建真善美是為了給孩子們以力量對抗真實世界里操蛋的一切,讓今天看上去還是很美。
故事本身就是短片體量,硬撐成一部長片導致整個節(jié)奏都是崩掉的。導演的控制力還是要差些,當然作為學生之作有如此完成度也算及格,但還是懷疑這部作品“導演”的參與度有多少,映后Q&A導演基本處于無知狀……另,本片應該改個名兒,叫《早戀攻略》或《我的憨憨男友養(yǎng)成記》或許更合適……方槍槍長大后成了何小時,但隨著成長,身上的那股子靈氣也消失殆盡了,十分可惜。果真,時間會帶走我們身上很多東西……
張元女兒自導自編自演,太弱智了我的媽,把兩個發(fā)育成熟的高中生硬生生搬回《看上去很美》的殼子里,2008年的高中生就不懂異性關系了嗎?方槍槍長大后成了純粹的傻缺,整個片子就離奇、虛假、老土、無聊、低幼,但是還能有大佬保駕護航,能入圍影展,北電學生看了要流下羨慕的淚水,這種導二代真的別出來丟人現(xiàn)眼了。順便@郭敬明,有人抄你臺詞。
20歲的小姑娘拍他們那個年紀的初戀故事,本來也是一件沒什么野心的事情,看得出來在做導演這件事上,分鏡頭是精心設計過的,劇本也是認真磨過的,很工整,也很扎實,當學生作品看的話,很成熟很不錯了!建議小姑娘以后少看點電視劇,多看點優(yōu)秀的藝術電影,最好再去上上視聽語言課。
看完發(fā)布會,真心懷疑是掛名導演,什么都回答不上來……
劇本有許多打動我的地方,作為一個“青春被失去”的觀眾,還是很容易被“少年時”影像打動,演員選得好,細節(jié)抓得動人。請不要誤會,它不是所謂轟轟烈烈的青春愛情,而是在“教導主任”訓誡下才發(fā)生的“某種喜歡”,它涉及一個人最初的愛情的萌生,劇本簡單、純凈、自然而然。我的建議是,導演應該刪掉那些煽情的元素(媚俗),不要給畫面太多濾鏡,注意鏡頭的“凝視感”,莫讓自己被市面上網(wǎng)劇網(wǎng)大的創(chuàng)作方法影響了。
#平遙#小時候的陳南燕成了寧元元,方槍槍成了何小時。一封戀愛檢討書,百轉(zhuǎn)千回,沒有基底的戀愛走兩步就散。演員比較稚嫩,恰似高中生的青澀懵懂。十年前的置景還原,追隨最后的藍色列車,飄飄悠悠,這件小事兒本沒錯,在所有本該的年紀“犯了錯”。江蘇泰州,南方故事,一切看上去很美。片尾無錫大貓影業(yè)出品。張元女兒98年處女作,閱歷尚淺,原作三頁紙,改成一長片,方槍槍長大后本人比影片里精致許多啊。年輕導演,難得江蘇出品,加一星
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節(jié)第三日首部媒體場影片《小事兒》,由21歲導演寧元元作品。影片講述與父親解除隔閡,青春期少年何小時的成長故事。 校園青春愛情故事,演員指導方面明顯不到位,表演痕跡太明顯。20歲出頭的年齡能拍出這個作品是不錯的,但是寫故事與如何講好故事一定是要有生活閱歷,沒有閱歷的理想化也只能是理想化,不足以表達現(xiàn)實。這也提醒了廣大青年創(chuàng)作者,不是年輕、敢沖就一定能拍出好電影。
長大以后的“看上去很美”。去年錯失的小事兒,到今年總算亮相,老大人看戀愛是小事兒破事兒,但擱青春里卻是永遠的大事。20歲的姑娘,用檢討早戀的故事,講了一場迷糊早戀的青春。運河邊的林曉語家,位置坐落巧妙。
我怎么這么慘 平遙看得一部比一部爛
一部青春愛情片,每場戲都拍得失真也是不容易
壞在了女主角的毫無青春質(zhì)感的塑膠臉上,作為導演拍自己,強行給自己打奇怪的柔光和不必要的大特寫,青春的美不是這樣的,這是對自己的作品的不負責吧。作為對比的男主角就要自然太多了,不帥,但很靈動,有活力。
令人發(fā)指且窒息的一百分鐘,可以把“早戀”這樣有趣的事情拍的這么無趣也算是一種成功了,一度甚至在懷疑為什么標簽上沒有“驚悚”一欄,大學畢業(yè)作品能拍成這樣還不如重新回去讀一遍高中然后多寫兩篇檢討吧
張元的女兒居然拍這么平庸乏味無聊的作品,蠻失望的,可能21歲年齡太小沒閱歷吧,但竇靖童什么的小時候就很有藝術天賦了啊...寫個早戀檢討都能翻來覆去拍成一部長片,關鍵男女主之間完全不來電,高二學生了沒點荷爾蒙嗎。導演高中是國外讀的,可能代入的是初中記憶吧,這早戀刻畫得太低幼了。其他女生大部分都素顏,唯獨自導自演做女主就可以天天換衣服,還畫個磨皮一樣的淡妝,既看不出導二代的表達天賦,也沒展現(xiàn)出中戲表演系的表演水準。即便放在糖水青春片范疇內(nèi)也是下游習作,什么二代都扶不起來,離她爹年輕時那生猛勁兒差太遠了。方槍槍也長大了,表演狀態(tài)比寧元元松弛。
別攔我 我要看伊比利亞的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