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規(guī)則》用全新的視覺、犀利的觀點將人、事、物進行解讀,以“接地氣”的方式,讓觀眾感同身受并深入思考,在網絡發(fā)達的今天,當網絡暴力越來越頻繁的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的問題。劇中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立體、飽滿,以顛覆傳統的人物形象作為當下年輕群體的代表,演繹意識強烈、渴望自由、探尋真相的“矛盾體”。
看到有人認為“有導演個人情感投射的紀錄片一定不是好紀錄片”,這么絕對的定義,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客觀的.
死亡和疾病的殘酷無情本身不會因為拍攝手法帶有情感投射而改變. 有人說導演一上來就有一副“這些孩子好可憐所以我一定要把這片子拍好“的感覺,是建立了一種不對等的居高臨下的關系。然而會認為“不對等”其實是只把這種情感片面理解為了導演對病患的同情和憐憫.
但至少從第一集來看,我看到的不只是同情,更多的是對這些個性鮮活的孩子的關愛和支持,并不是單純的不對等關系. 記錄下來他們生前最真實的樣子,愛游戲愛動漫,性格開朗,臨走前還懂事地安慰媽媽說我永遠是你的寶貝。面對疾病的無奈和痛苦,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大多數人生前最后的寫照,不管有多少人想挽留這樣好的你,但死亡終究殘酷。所以我認為導演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去講死亡這個主題沒有問題。
紀錄片叫人間世,我所理解的人間世就是人間常態(tài),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不是冷冰冰的樣子. 如果愛看單純的醫(yī)療型紀錄片,BBC有很多. 而這部紀錄片在講述生死,可以有他自己不同的側重
國人一直以來都缺乏死亡教育. 多少人只有在生命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才會體會到,活著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與他人產生的羈絆啊. 劇組送給安仔的cosplay小短片不正是在加強這種聯系嗎.
然而像安仔還是沒有逃離命運. 既然生死本就這么殘酷,活著的時候盡量去減少遺憾,看看還有什么能做的,把回憶渲染得溫暖一些,而不是只有病痛的凄苦。
看完第一集,想說安仔真是一個好孩子,我好想念他.
從學校畢業(yè)到退休安享晚年,中間這段時間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被職業(yè)所占據,這也是人社會屬性的體現,個人天賦的差異,所掌握知識的不同,獲取知識的不對等決定了人在整個社會不同的分工職能,于是,我們對于自己職業(yè)的選擇,也就是對于自己人生的選擇。
我一直困擾做一個什么水平的醫(yī)生,是永攀醫(yī)學高峰的醫(yī)學科學家,還是地方醫(yī)院的快樂小醫(yī)生,無數個日日夜夜,我在腦子里比較二者的優(yōu)劣,我得出的結論沒有變過——“看人!”。
但無論如何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永遠都不會變,特魯多的傳世名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呼喊出了對于醫(yī)學局限性的無奈,也對于醫(yī)生的職責做出來相當簡略和具體的規(guī)定。
無論今后變成了什么醫(yī)生,請記得對患者微笑!
比保障生育選擇權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女性不生育之后的社會選擇
《人間世》第二季第二集講述了三位高危母親生產的故事:第一位母親,連續(xù)兩次剖腹產下女兒后,高齡懷孕第三胎,出血近一萬毫升,以切除子宮的代價終于生出了兒子;第二位母親,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她帶著“我認為人生要是圓滿,就是有個孩子”的信念,帶著丈夫、父母、公婆一家子人的僥幸,產子后因為肺部感染離開了人世;第三位母親,這位英雄消防員的母親在失去家中獨子后,前后嘗試五次試管嬰兒,最終誕下一個女兒。
旁白里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在這里(上海市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冒險生子的母親,很難去說她們是母性的偉大,還是生命的賭博?!蔽蚁敫嗟倪€是賭博,并且把她們推向賭桌的,正是此刻閱讀的你我。
第一位媽媽在順利產下兒子后感慨,“我們那邊有一個重男輕女的意識在那里面,我們也是有希望能生男孩子最好就這樣子,但是我們也是希望,比如說已經有兩個女兒了,也想要再有一個兒子?!鋵嵨矣X得還是做男的好,就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的罪”
這句話很平實,產婦在說這段話時也很平靜,但卻讓聽者細思極恐,母親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一個兒子,現在終于如愿,那家中的兩個女孩還能分享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嗎?為了弟弟能上學,姐姐們會不會被迫輟學做出犧牲?現在的母親是否就是她們將來的模樣?我不敢往下想。
前面說到,這位母親手術中大出血一萬多毫升,要知道,一個正常成年人體內的血量也只有四千毫升左右,這相當于把體內的血換了兩遍還多。最后,實在沒辦法制止大出血的醫(yī)生迫不得已選擇了摘除子宮,在簽署同意書時,我看到產婦的丈夫猶豫了。即使醫(yī)生用了“出血量就像噴泉一樣的,可以用噴射來形容”、“幾分鐘內幾千毫升血馬上就沒有了”、“再不拿子宮命都沒有了”這樣的句子來說明情況的危及,產婦的丈夫還是強調,“真的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切掉)”。我們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但這位丈夫的行為告訴我他只想要結晶,愛情只是為了得到孩子出于無奈而干的一件麻煩事。昨天這集紀錄片播出了,當產婦看到自己丈夫的舉動會作何感想呢?
如果說第一個故事尚且因為母子平安的結局讓人覺得產婦的行為可以理解,第二個故事不禁要讓人哀其不幸了。
一個明知道懷孕生子會嚴重危及自身生命的25歲媽媽,一個出生只有一千克的早產兒,這是一個以命換命的故事。是的,她的家人沒有逼她生孩子,視頻里也播著她的丈夫和公婆希望她不要產子的話語,但是,固執(zhí)的她還是帶著那句“人生要是圓滿就是有個孩子”的信念逝去了。有孩子人生就真的圓滿了嗎?父母的責任就只是把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嗎?當受精卵還只是一個細胞的時候,你強行帶著沒有思想的他,賦予他思想和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然后有一天他降生,叫你媽媽,這時你的人生就圓滿了?人生雖然值得,但可是很苦的。他將來會經歷摔倒、挫折、失敗、創(chuàng)傷以及種種你腦海所能想到的負面詞匯。你做好準備教給他面對它們的方法了嗎?年輕的你自己知道如何面對它們嗎?
前面都是在從產婦自身和所在的家庭找尋她們對生產如此狂熱的原因,現在是時候回頭看看身為社會成員的你我了。
視頻里,有一個詞出現了四五次,生育選擇權?;橐龇ɡ飳ιx擇權下的定義是這樣的:生育選擇權是指父母一方或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夫妻雙方有生育或不生育子女的權利,包括是否生育先天性不健康的后代等。就連視頻里的婦產科醫(yī)生也無奈地說,“我們有的時候也很尷尬,人家說生育權在她手上,這么溝通,這么談話,她認命了,她不肯終止,我們也不能強迫把她引掉。”
但是醫(yī)生,生育選擇權的重點在于“選擇”而非“生育”,什么是選擇?至少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選項才稱得上選擇??!這個社會給這些“傻”到冒生命危險也要生產的媽媽們選擇了嗎?我們沒給。如果不生兒子也可以體面地活,誰愿意舍棄生命?我們看似保障了女性的權利,做的,卻是給一條通往產房的單行道刷“生育選擇權”路牌的勾當。
在講述第一個母親的故事的時候,有一條彈幕讓我記憶猶新,“在我們老家,假若她生的是女兒而且還被摘掉了子宮,她只會更抬不起頭”。醫(yī)生,您從來不是在和危重病做斗爭,您是在和延續(xù)了千百年的封建陋習做斗爭,您是在和娘家人在婆家人面前抬頭說話的砝碼作斗爭,您也是在和電影里、廣告中“兒孫滿堂”的幸福場景作斗爭。打敗它的辦法不是更先進的醫(yī)療技術,科學水平,而只能是對女性個體的尊重。
這位媽媽的鏡頭只有五秒,但只要看過一次,閉上眼也忘不掉她被生育支配的恐懼。我們哪里給這個女性選擇的機會了,我們的教育體系里有性教育,那我們的教育體系里有對丁克的介紹嗎?鼓勵他人做真實的自己沒錯,可我們有想過她們做真實自己的后果嗎?我們可曾有過“一對夫婦為何結婚多年卻沒有孩子”的疑惑?
《生日》這集紀錄片最后是以母愛偉大作為主旋律結尾的,但是這兩個故事看完,我只覺得母愛是被生育挾裹的工具。要想賦予女性真正的生育選擇權,或許還是要從樹立女性獨立的思想和推廣更加包容的生育觀做起。前者是為了阻止懷孕的高危女性不再去冒險生產,后者則是讓大家都明白,沒有后代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并不可恥。
2018年3月,有一個叫秦博的人去參加了奇葩大會,他說他和團隊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做《人間世》,是一些發(fā)生在醫(yī)院的故事。
那個時候知道這部紀錄片的人不是很多,秦博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麗君。
她是一個喜歡旅行的姑娘,她覺得世界真的很大,值得她用盡余生去行走,去丈量,去探索。
后來,她結婚了,有愛她的丈夫,肚子里的孩子也已經五個月了,就在馬上就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的時候,她生病了。
胰腺癌。
癌癥是很殘忍的兩個字,因為它可能會宣判著死亡,它可能會使得一個人所有的希望和憧憬,都頓時間灰飛煙滅。
生病之后的張麗君,她覺得世界真的很小,小到只有家庭和家人。
這是一個很勇敢的姑娘,冒著危險把孩子生了下來,自然,她知道自己今后的無力陪伴,所以她為女兒錄了直到十八歲的生日祝福。
她調侃的說,當女兒八歲的時候她是二十八,當女人十八歲的時候,她還是二十八,這樣雖然媽媽沒有辦法一直陪伴著她,可是媽媽卻總是很年輕的。
秦博在臺上說的時候,底下的觀眾,都已然泣不成聲。
突如其來的一場病,可以改變的東西,真的好多,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沒有人想要,可偏偏,疾病這種東西,無可選擇,所以,發(fā)生的一切都無可奈何。
生老病死是個人意志所不能決定的事情,所以它極易引起人內心的悲憫,醫(yī)院這個地方,太多絕望的家庭,也有太多感覺撐不下去的人。
不可控的絕望,會引起旁觀者的悲憫。
這亦是一部有所悲憫的紀錄片,他們拍的克制,觀眾也要克制著來看,愛可以昭告天下,痛不可以,那只能是獨自站起來時的忍耐和吶喊。
如果生命以痛吻你,你是否會報之以歌?
我想,如果有一天死亡逼近我的面前的話,我希望自己可以死的體面一些,不愿意渾身赤條條的插滿管子,透明的塑料管里甚至會將淡黃色的尿液展現在旁觀者的面前。
自然的死去,比工業(yè)化的死去,會稍微體面一些吧。
秦博的一個故事,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人間世》,豆瓣上兩萬五千多人打出了9.6的高分,每條評論,大家都寫的極認真,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恐懼。
2019年1月1日,時隔兩年之后,第二季再次回歸,第一集叫煙花,主角是孩子,他們得了一種病,叫惡性骨腫瘤,百萬分之三的概率,多發(fā)生在孩子身上
沒有什么比看孩子走向死亡更戳心的了。
他們被迫失去了感知悲歡的資格,也錯過了接下來關于生命的未知。
“我要呼吸,什么殺人醫(yī)療方法。”是以這句話開始的,一個躺在病床上掙扎的孩子,他叫王松茗,太緊張,也太痛了。
他的左腔靜脈會埋上一根管子,這里是他的靜脈輸液港。總是會有一個醫(yī)生來告訴他要掛鹽水了,媽媽給他解釋說鹽水就是感冒的時候打的點滴,打了點滴,生的病才會好啊。
大人們只會告訴他掛鹽水,但是沒有人告訴他掛的鹽水是順鉑,合樂生,鹽酸阿霉素,澤菲,立幸,它們會讓你吃不下飯,惡心,嘔吐,掉頭發(fā)。
掛鹽水是沒有辦法把病治好的,還是要做手術,骨腫瘤,癌細胞在骨頭上,手術室里的工具是鋸子,刀子,剪子,醫(yī)生要把他的腿鋸開,拿出骨頭,切除上面的腫瘤,把沒有癌細胞的骨頭再放回他的體內。
看到被打開的大腿和醫(yī)生手里的骨頭時,我打了一個寒顫,然后下意識的摸了一下自己的腿。
把骨頭拿出來,這得多疼啊。
痛的時候該怎么辦?痛的時候就咬牙堅持著,或者吃一顆糖。
輸鹽水會讓嘴里苦苦的,但糖是甜的。
十三歲的杜可萌,光頭,笑著說她的病房是美少女病房,她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講述了這一集的故事,但當她得知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肺里之后,她說自己這個樂觀使者也累了。
病房里的世界和童話里不一樣,他們的童話世界在夢里,夢里的他們成為了戰(zhàn)士,共同對抗著他們的敵人,癌細胞,他們拿著錘子,狠狠的打了下去,如果骨頭上的癌細胞可以這么輕易的就離開自己的身體,那該多好啊。
王思蓉總是會埋怨媽媽為什么不能經常陪在自己的身邊,媽媽告訴她,因為媽媽要賺錢啊,但媽媽不知道女兒經常腿疼不是因為長的太快,而是因為長了骨腫瘤。
生病的女孩子,依舊愛美,她說如果截肢,就申請安樂死,話語間的決絕,卻讓大人莫名的揪心,生病的人,不敢奢望很多,連想要繼續(xù)追求美麗都不可以,更何況,腿一旦鋸了,就再也不能找出來了,如果她好了,就是一輩子的殘疾人。
一個孩子,不能接受自己沒有腿的樣子。
做了手術之后想做美容線,媽媽說話的時候不想她太小聲,醫(yī)生和媽媽說話的時候她也會倚在門邊偷聽,她不希望自己被瞞著,無論結果再壞,她都希望知道自己真實的病情。
手術那天,跟女兒打賭的媽媽說她今天一定不會哭,她自豪的對著鏡頭說她今天都沒有哭,但手術完成回到病房的時候,她仍舊無法忍住,為了不讓女兒看到自己在哭,捂著嘴身體忍不住的戰(zhàn)栗發(fā)抖。
寧愿斷腿,寧愿傷痕累累,只要命還在,一切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從鼓浪嶼回來的王思蓉,還是沒能活下去。
安仔是個小胖子,為了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左邊的手被截肢了,他喜歡吃油炸的食物,和媽媽關于吃的是雞排,是豬排,還是雞腿的爭論,才是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所應該經歷的天真。
安仔生病之前最喜歡打籃球,玩滑板,可生病之后他就不愿意出門了,每次出門之前都會磨蹭好久,把左手空蕩蕩的袖管捏出形狀,走在媽媽的右邊。
如果不生病,安仔一定是個學習很好的學生,去安裝假肢的時候,他說自己不想安裝機械手,想要裝好看一些的假肢,問醫(yī)生是不是裝了假肢自己就可以繼續(xù)背書包了。過年病情惡化躺在病床上,卻是害怕自己會留級。
他想和自己的朋友待在一起。
安仔說,游戲里的人都有很多條命,死了一條,還有很多,不像他,只有一條生命,左手再也長不回來了,他原本以為沒有了左手他就好了,可他不知道他的癌細胞已經到了肺部。
“如果還有家伙沒有鬧夠的話,來吧,讓我們來奉陪吧。”生病的人是軟弱的,但安仔這次扮演了一個英雄人物
他沒能回復杜可萌新年祝福的消息,但他的眼角膜讓一個三歲時失明的男孩重見光明,一個家庭失去了希望,一個家庭又看到了希望。
這一集叫做煙花,美是真的,短暫也是真的,這偏偏是多發(fā)在孩子身上的一種病,生命才剛剛開始,就要在疼痛當中逝去。
我覺得很多人批評的所謂記錄方式的轉變,mv化的拍攝方式破壞了紀錄片的緣由氛圍 我覺得的真的不是的 退一萬步說 催淚不好么 如果你落淚了 那么說明你被打動了 被打動是有作為的第一步 我不明白為什么大家對于這樣一種新鮮而又充滿意義的嘗試充滿了惡意 我作為一名醫(yī)療紀錄片愛好者 發(fā)自內心的覺得這是我看了這么多年紀錄片中 最令我敬佩的作品 它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形式為紀錄片打開了一扇門 除了記錄本身 它還有愛 有力量 有不辜負和不認輸 這樣的紀錄片 對普羅大眾來說 真的是好看的 只有好看了 人們才有一直看下去的意趣和動力 紀錄片的真正意義 難道只是為小眾展現 然后就結束了嗎?不是的!展現之后 是更為深遠的關懷和守護。
我覺得東方衛(wèi)視真是的讓人敬佩,輸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醫(yī)療紀實作品。什么才能讓人感念生命?是死亡。我真的好想去東方衛(wèi)視的醫(yī)療紀錄片組做一季的實習啊…真的是打雜都可以。
我也是真的認為,大家不該對與導演別出心裁 苦心孤詣的安排報以如此大的質問,我感到寒心與心疼。唇槍舌劍沒有成本,可灼心淬火真的讓人心疼。大概就是人類的慣性吧,新事物出現時的不適和慌亂,往往化為欲蓋彌彰的 妖冶的責備。
別把自己的障礙強加為別人的傷痛啊
————————分割一下
看了大家的評論,謝謝大家的理解哇,與人同在真的讓我很踏實。我寫下上面這篇短評時,剛剛看完第二季的第一集。彈幕里一片祥和之景,而當我興奮的來到豆瓣,卻看到了很多質疑的聲音。大概是我的情緒還沉陷在因小朋友們的經歷而產生的廣袤、濃稠的難過里,悲傷把我掀在地上,我渺小而幼稚的不允許有人傷害與之相關的任何事情,因此這一集紀錄片拍攝的全部要素,都被我不自量力的納入了想要保護的范圍。拍攝了這樣優(yōu)秀紀錄片的工作組,怎么可以受到傷害?我舍不得。于是我用最快的速度寫下了這篇短評,語句之粗糙,用詞之拙劣,現在我每每看來都慚愧不已。謝謝大家沒有嫌棄我倉促之下的粗淺文字,大概是“愛”這個層面上的理解與認同讓大家也選擇了包容我。我又羞赧,又幸福。不過也不舍得再去更改了啦,粗糲而慌張的樣子也很真實只在這里劃條分割線,進行自我批評,并表達一下歉意。
另外評論里有位朋友問的第二季的鋼琴曲,hhh可巧了我以前剛好練過這個曲子。我試了下QQ音樂搜的到,關鍵詞“The Seasons,OP. 37a,TH 135-X October.....”后面還有挺長的,不過用這些應該已經搜的到啦,希望可以幫到你?( ′θ`)ノ
醫(yī)院不僅僅是個能看清生死的地方,還可以看清日常?!度碎g世2》從各個角度講述了發(fā)生在醫(yī)院里圍繞著疾病產生的故事。
一、關于病人。
疾病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并且不問來由。現代的醫(yī)學可以檢測并治愈一部分問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醫(yī)學對于人體的疾病束手無策。許多病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何這種疾病會找到自己。
面對疾病,病人是最無奈的。在本片中的患者,看起來都是樂觀的,通情達理的。或者是只有樂觀的或者通情達理的病人才會允許自己被拍攝。
無論如何,那些腫瘤患者,那些精神問題者,那些塵肺病人,他們都經歷著別人不曾有的苦難。無論治愈與否,他們都值的被善待。
二、關于家屬。
在認知障礙那一集,有人說將家屬的狀態(tài)播放出來。是的,當一家人有人得了疾病,除了病人本身的痛苦外,家屬承受著更大的痛苦。他們要照顧病人,還要照顧病人的情緒,還要處理各方面的壓力,家屬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
當病人在手術臺上時,家屬的簽字與否決定著病人的生與死。當病人在ICU生不如死時,家屬的抉擇可以讓病人茍延殘喘或是早日從病痛中解脫。當病人是認知障礙或是阿茲海默癥時,家屬可能要數十載的“裝個孝子”。有的時候,家屬還要考慮家里其他人的不理解,并去溝通。
一位兒子讓他父親去換肺,然而這位父親并沒有挺過來。他的母親說了一句:如果不是換肺他至少還能多活一段時間。我們不能苛責這位母親在悲痛欲絕是的牢騷,但是誰又知道帶著病肺這位父親是否生活的快樂呢?
一位阿姨在臨終關懷的時候,為了不給女兒添堵,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將其老伴安排進了養(yǎng)老院。當老伴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抗拒的。是的,都一起過了半輩子了,最后沒有見上一面。都六七十歲的人了,卻仍然被人安排在其他地方而不遵循自己的意愿。
一位弟弟為了照顧養(yǎng)育自己的姐姐,不惜與自己的媳婦爭吵。可是這位老伴一句“你居然敢吼我”卻讓我忍俊不禁,家庭、夫妻其實也沒有太多不可協調的事情。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作為家屬,在病人沒有意識的時候,無論做的什么決定,都值得尊重與肯定。
三、關于醫(yī)生和體制
在大醫(yī)院的醫(yī)生,尤其是主治醫(yī)生,永遠都是在打仗。與病魔戰(zhàn)斗,與時間賽跑。這部紀錄片里也記錄了一些關于醫(yī)療投訴的事情,好在沒有發(fā)生惡性事件。
兒科醫(yī)院張醫(yī)生的辭職牽扯出醫(yī)院的體制和薪資待遇為題。那天我專門問了一下朋友,她說在醫(yī)院里課題和臨床是兩個同等重要的事情。許多疾病如果想需要突破,依舊需要課題的存在。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許多人包括我希望的是醫(yī)生首先臨床要優(yōu)秀,而忽略了課題的重要性。從另一方面,當一個醫(yī)生在臨床和課題都優(yōu)秀的時候,他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他們付出了十萬分的努力,我們應該給他應該有的榮譽和待遇。
對于兒科醫(yī)院來講,我朋友說他們確實是工資少。因為兒科的藥品比較少,治療手段也很少,因此醫(yī)院的收益會比其他成人醫(yī)院少很多。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問兒科和其他科室有什么區(qū)別,下面的回答者列舉了許多不同點,比如在兒童的頭上輸液就需要很好的技術,比如兒童不會說話,比如兒童和成人在身體方面還是有許多差異等等。我自己希望,國家的政策能夠像兒科醫(yī)院傾斜,畢竟,兒童是我們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
四、關于這部紀錄片
上海的醫(yī)院真的很有魄力,能夠允許媒體拍攝各個科室日常和手術的場景。相對與《人間世》第一部后來幾集的不知所云,第二部在主題選擇和講述手法上我覺得要好很多。
五、最后
有天晚上,我做夢,夢到了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場發(fā)布會,就像是《非誠勿擾2》里那樣。但是我開在了大禮堂,聽眾有幾千人,醒來后我自己還無比欣慰,原來我有這么多朋友(來自孤獨患者的自我安慰)。當我自己得了重病以后,我盡量的讓自己坦然的面對生死,減少痛苦,最后順便捐獻一下可用的器官。
你們不覺得cosplay的拍攝很暖心嗎~他們都還只是孩子~沒有比看到他們的笑更讓人開心的事了。也沒有比看到他們對醫(yī)生說:“我已經是極限了”,對媽媽說:“頂不住怎么辦”,更難過的事了....
念獨白還好。只是拍mv的藝術處理手法,也許放在有些紀錄片或電影里能增加感官上的沖擊。但本身作為一個嚴肅題材的紀錄片,反倒會破壞氣氛。四星觀望。
重男輕女的觀念什么時候能夠解放?高齡產婦、瘢痕子宮、兇險性前置胎盤,輸血6000ml…不知道現在血庫有多緊張嗎?現在申請200ml的血都要排隊排很久。為了一個守舊的觀念“浪費”那么多血…可悲
我以為王思蓉會好的,最后看到結尾名字出來有白框的時候,才知道她也去了。生命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像一場煙花吧,那么短暫……
現在最討厭的話之一:女子本弱 為母則剛。。。
從醫(yī)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喜歡這樣的人間世,他不再以醫(yī)生為切入點,而是以“人”為述說對象。如果說你想看醫(yī)學的偉大與驚心動魄,請出門右轉。如果你想看到導演對生死的理解。第一集已經奠定了史詩的地位。我們也會繼續(xù)努力下去為了那個不知道會不會實現的夢想從不后悔——《人間世》
你們總說紀錄片不該加入MV,不該讓小朋友配音,可是你們沒看見他們當時拍MV砸東西的時候笑的有多開心,紀錄片記錄真實,而那些笑容就是最真實的反饋
吹爆,第一集MV的視角并不違和,反而很有心。
醫(yī)院的墻比教堂聽到了更多的祈禱
已經不像第一部一樣樸素了。一個紀錄片,后期搞得花里胡哨,用患者本人獨白,中間還用患者拍夢境mv,不知道后面的幾集還會有什么樣的花里胡哨后期,已經把原本的第一季的色彩丟失掉了。 看完回來改評分,上面那些是看了20分鐘的打分跟想說的。第一集全部看完之后、只想說,去他的后期跟配音問題,如果我要是導演,我也會這樣實現孩子們的小愿望,管他的收視率跟觀眾怎么看待,因為這些攝像團隊跟導演們和孩子相處了那么長時間,我理解這些后期設計是導演的一點點小心思,回來改分。
第二集真的很難對這些媽媽說偉大,拿自己的命來賭博,換取別人口中的“一個女人沒生過孩子就是不完整的”完整女人。好像完整了,命沒了,真的又愚又蠢。病房里的婆婆永遠只關心生的是不是兒子,難以想象在2019年的今天,仍然有無數女人為了生一個男孩所作出的妥協和代價。真是神經病。
先五星預留。也許對觀眾來說,mv與旁邊是令人出戲的;然而對那些孩子而言,這些實現了他們心中小小的夢,即便逝去了,也為人世間留下了一些些自己的印記。
那些指責拍攝方式花里胡哨的,你可曾想過,紀錄片記錄的是孩子們的人生啊!他們那一刻是開心的,不好嗎?我們窺探的是他們及家人的痛苦~怎就不允許紀錄片里多一些希冀和笑聲呢
這些紀錄片不能靠技術來打分的,大家的眼淚是最真實的。
很多人說用mv的方式拍攝不好,觀影體驗差,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小朋友們在拍攝的時候,心里該會有多么的開心,換個角度想想吧
請中國導演多拍一些這樣子的反婚反育并真實反應一些地區(qū)重男輕女以繁育為婚姻目的的紀錄片。
雖然哭成煞筆。。還是很保守地認為紀錄片的悲憫都藏在克制背后,這種克制本身營造的留白,更能使人體味人生的復雜。不知道讀白、剪輯跟這種邀請患者拍mv的方式是不是實驗性玩法,跟第一季比,這集觀感上明顯失真。手松加一星,繼續(xù)看看再說吧。。
9012了為了生孩子甚至生兒子命都不要的女人我真的一點都不理解,甚至毫不同情,做人先愛自己先尊重自己,命豁出去生個孩子不是偉大,是自我感動是不負責任。
說MV和COS不好的...可以去搜下第一集配音杜可萌小朋友的微博和微信看看,看看她說那次他們玩得有多開心。只有你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孩子們沒有喜歡的想表達的心情?
你們的苛刻是對孩子們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