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亞·科波拉將執(zhí)導新片《觸礁》(On the Rocks),比爾·莫瑞、拉什達·瓊斯主演,這將是蘋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電影,下月開拍。 劇本由科波拉編寫,講述一個年輕媽媽和她有英雄色彩的父親重新聯(lián)系,在紐約展開一段冒險。
Are we returning to another inane plotline of a picture-perfect bourgeois family (in NYC, which elevates the notion to its own standard) safe sailing through a marital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WOMAN has to apologize for her suspicion to save the marriage? I thought Sofia could do better and offer something deeper than just the young, affluent couple in their Soho apartment with their beautiful caramel-colored kids. The characters all felt a bit forced and cliched,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their untrustworthy presence and our failed sympathy for the marriage's potential imploding. I felt so silly for even thinking that there would be a milestone in mending 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he proof that Dean has not been cheating is enough proof for Laura to bark back at her dad for putting ideas in her head? Please, her guts tell her the same, at least own the truth and ask your husband
1) Why did you give me fancy cookware as a birthday gift (even if it is part of a joke)?
2) Why do you keep asking how's the writing going as if you would like a progress report?
Here is some food for thought - If Dean has been perfectly innocent and such a model husband to provide for the family, then why did he delete all of Fiona's texts?
比爾·默里與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重聚,這部電影與《迷失東京》有著強烈的呼應。
你看過比《迷失東京》更好的超級英雄電影嗎?這部電影由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執(zhí)導,讓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孤獨的新婚妻子在東京漂泊,她的丈夫總是在別處,然后派比爾·默里去救她。(嚴格來說,他扮演的是一個虛構的好萊塢明星,但這個角色與穆雷的角色非常接近,幾乎是分不開的。)他穿著一件皺巴巴的T恤而不是斗篷,但他的力量仍然是非凡的,一個年長的男人——世俗但時髦——和一個年輕得多的女人交朋友,不是柏拉圖式的,但沒有一點令人毛骨悚然的暗示。
現(xiàn)在他又回來了,在科波拉的《觸礁》中,這部輕喜劇很難不被看作是《迷失東京)的續(xù)集。地點在紐約——翠貝卡區(qū)的黃金地段,碩大的落地窗——另一位陷入困境的年輕已婚女性的家。這次她是勞拉,由拉什達·瓊斯飾演。但是勞拉不那么年輕了,而且更多地陷入了家庭瑣事中。她表面上是一個小說家,但她整體都被母親的身份所占據(jù),撿襪子和跟孩子一起看《嗶嗶巴士》。與此同時,她的婚姻——與心煩意亂的企業(yè)家迪恩(馬龍·韋恩斯飾)——處于大家都認為“良好”的狀態(tài)。這張照片是在一次工作活動上拍的,他用那個永恒的浪漫手勢——碰拳——向她打招呼。
上次,穆雷陷入了自己的無聊之中。這一次,他的角色是一個光鮮的多面體。
勞拉的父親,放蕩的藝術品經(jīng)銷商菲利克斯,魅力十足。孕婦們被告知她們看起來很漂亮,因為她們彬彬有禮,笑容滿面。女服務員被認為是芭蕾舞演員。和菲利克斯在一起,總有冒險可以感受,從一本會讓上帝嫉妒的小黑本里抽出來,就像那種狂躁的小精靈夢中爸爸,當勞拉獨自度過她的生日之夜時,他會開著他的奔馳車趕到,然后在21點訂一張兩人桌。
當你后來仔細思考這部電影時,這個父親與丈夫爭奪女人的“愛情”的故事似乎在說一些關于衰老和父權制的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在那一刻,它可能會讓你早于瓊斯喊出——惡心!“反胃”的可能性并不總是得到很好的處理。其他盲點也同樣巨大。科波拉對待勞拉的寫作生涯就像對待聚會上的社會攀登者,一邊隨便點頭,一邊尋找更重要的人交談。
讓瓊斯最終成為默里的配角,這感覺像是一個設計缺陷,但這一點最終變得更加清晰。菲利克斯必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最終,其他人都只是觀眾。坦率地說,他也是一個沙文主義者。這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怪物——但在這樣稱呼它的時候,電影帶著好奇的目光回到了《迷失東京》中實現(xiàn)的愿望,以及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他可以在女人耳邊低語,但仍然算得上是一句偉大的臺詞。
向科波拉和她的男主角致敬。改寫自己的熱門作品需要勇氣。
Laura是一位中產(chǎn)的家庭主婦,她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事業(yè)蒸蒸日上的丈夫Dean。Laura的父親Felix是一位知名畫商,早年因為出軌而離開家庭,但這并未疏遠他和兒女的關系。Felix有一套基于進化論的出軌理論,時刻準備來為自己辯護。 本片是一部輕松風趣的電影,有著輕快動聽的音樂,明亮鮮艷的畫面,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以及風景怡人的島嶼風情。 電影具體的情節(jié),如果放到其他影視作品中,可能會相當?shù)墓费粋€父親慫恿女兒抓奸的故事。然而得益于兩位主演的表現(xiàn),以及故事的編排,使得本片呈現(xiàn)出了一種十分自然清新的面貌。通過父女間的接觸,將本片的焦點,從跟蹤調(diào)查Dean,延伸到了對婚姻家庭人生的討論。個體如何應對不隨己意的變故,是直面還是迂回,是利己還是順受。當年父親的做法讓所有人都經(jīng)歷了一段痛苦的人生,而Laura和Dean對烏龍抓奸的處理,應該是電影給出的答案了。 個人覺得本片一大亮點,拉什達瓊斯飾演的女主角。一開場給會你一種非常普通的觀感。人近中年,衣著隨意,妝容寡淡,隨著電影的進程,角色魅力會慢慢的散發(fā)出來,正如電影的中那句臺詞“女人不論在那個年齡都是美麗的”。電影結尾,你會發(fā)現(xiàn)Laura已經(jīng)萃變?yōu)橐粋€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雙重爆發(fā)的角色,兩者相通互依,值得所有人為之著迷。
穩(wěn)扎穩(wěn)打的懸疑謎底居然什么都沒有?好像一個精美的禮品盒,帶著激動一點點拆開,里面居然是空的。
花心老父親的言辭雖然頗具渣男氣質(zhì),但充滿有哲理。這么有哲理的話,如果沒有證明出什么結論,是不是有點沒有意義?難道就是通過反差來證明一個老渣男邏輯的無恥?
可能一切沒那么簡單,不然送家用電器的直男老公怎么結尾突然換風格了?難道是圣靈感孕?會不會是老父親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兒的婚姻,私底下敲打過女婿,自己背下黑鍋?理由除了結尾禮物的不合理之外貌似還可以有如下:
1. 花心男人最懂花心男人,女婿老實不老實根本瞞不過狐貍一樣的老岳父,更何況老岳父不是沒有做功課,請了人跟蹤拍照片,只拍出一堆生活照?
2. 老公行為詭異,老婆第六感爆發(fā),十有八九就是有問題的。不然手機密碼更換,被對方用手機緊緊張張,被問Fifi一起出差尷尬成那樣,等等這些就說不通了。
3. 老公與Fiona坐出租車一起走了,沒有下文。老父親為啥把車開的那么囂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藝術家精神附體?
4. This happens in NEW YORK, NEW YORK, 欲望之城,燈紅酒綠,連女兒同學的媽媽都在“追求真愛”,只有女主是生活在童話故事里嗎?不然電影名字也成反差了。
不過無論電影本身是真是假,真實的婚姻雖然沒有那么多陰謀論,但一定也絕非那么簡單。
毫無疑問的是,即使在備受影迷們品評的“導二代”群體中,索菲亞·科波拉依然是被討論最多的女導演。不過這種輿論情緒,更多體現(xiàn)為嘲諷和嫉妒,而非羨慕和夸贊。
翻開她的作品序列,作為演員身份而廣為人知的《教父3》曾令她恥獲“金酸莓獎”。成為導演后,在她為數(shù)不多的七部長片當中,除了處女作《處女之死》,以及爆款《迷失東京》在豆瓣上拿到7分以上,其余電影的評分都在6分邊緣徘徊。
她是一位唯獨在投胎這件事上,擁有高超水準的電影人嗎?
當然不是,某種程度上,她或許也是如今最被低估的“導二代”。這從她陸續(xù)地擒獲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迷失東京》)、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金獅獎(《在某處》)、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牡丹花下》)等國際大獎上,便不難看出。
就在上個月,這位隨性時尚的科波拉家族成員,其新作《觸礁》在流媒體平臺Apple+上播出。向來被人“誤解”影像魅力的索菲亞,這次依舊在遭到質(zhì)疑和獲得認可之間游走。
影片《觸礁》的故事有著都市喜劇的味道,講述了一位名叫勞拉的女性,在察覺到丈夫有出軌跡象后,和父親一起跟蹤偵查的喜劇故事。
勞拉和丈夫迪恩在結婚伊始彼此很有激情,他們甚至還在婚禮當天,雙雙裸體跳入酒店的游泳池中尋歡。
可一轉(zhuǎn)多年,在誕下兩個女兒之后,勞拉成為一個心懷著寫作夢想,卻不得不為女兒們整日操勞的半個家庭主婦。
迪恩則全身心投入事業(yè),常常在出差、公司事務之間輾轉(zhuǎn),就連和勞拉的片刻溫存,也因為勞累和精神不濟而告終。
而兩人的嫌隙,就是從一次詭異的接吻開始的。當?shù)隙鞒送觊L途飛機回到家中,拖著倦意的身體和勞拉相吻時,直到勞拉和他打了個招呼而稍微清醒。
停頓片刻后,原本打算和妻子溫存的迪恩沉沉睡去。這讓勞拉覺察到某種異常。
尤其她還在迪恩的旅行箱中發(fā)現(xiàn)了一款女性手提包,包中裝有身體按摩油。雖然迪恩事后解釋為由于安檢問題,幫公司女同事攜帶,但勞拉的滿腹狐疑只增不減。
當勞拉把發(fā)生在丈夫身上的怪事跟父親菲利克斯吐槽后,作為花花公子的父親對女兒大膽坦言:你老公應該是出軌了。
由此,菲利克斯一邊開啟寵女模式,帶女兒去高級餐廳享用超級大餐,為她過生日,送上珍貴禮物。一邊不斷攛掇勞拉,對迪恩展開一系列的調(diào)查。
當最終勞拉在父親的陪伴下,跟蹤著丈夫到墨西哥的度假村后,本以為迪恩和公司的女下屬真有一腿后,結果卻發(fā)現(xiàn)出軌事件完全是一場誤會。這個設定,似乎與今年平遙電影展上收獲大獎的《裂流》異曲同工。
用婚姻當中的嫌隙做文章,且將鏡頭對準紐約下城區(qū)的精英分子;讓女作家勞拉和其父親藝術品交易商菲利克斯,在偵探模式的故事中演繹荒誕和溫馨。這樣的手筆讓《觸礁》一片在情節(jié)和主題上,頗有伍迪·艾倫電影的風格。
有所不同的是,伍迪·艾倫的紐約系文藝片,往往是以文藝群體的腔調(diào),天南海北地談論社哲人文,最終的落點卻是男女間那點情欲和尷尬。
但《觸礁》雖然是一部用“丈夫出軌”的線索貫穿全片的都市喜劇,可故事中真正的角色羈絆并不是勞拉和迪恩這對夫妻,而是勞拉和菲利克斯這對父女。
比爾·默瑞飾演的花花公子菲利克斯,精通各種撩妹語言,擅長在各種場合與各色人等拉關系套近乎,最重要便是不分場合地與女性調(diào)情??伤约涸谠缒觊g也經(jīng)歷過出軌離婚。
所以在片中你將會看到菲利克斯極為矛盾的兩面。在聽女兒道出迪恩各種異常跡象后,他想要為女兒打抱不平,總是一副伸張正義、捏死渣男的態(tài)度。
比如他為女兒請私家偵探,拍攝迪恩在公司的日常舉動,以及窺探迪恩的行程情況。
甚至于冒著出車禍的風險,開著老舊敞篷跑車闖著紅燈跟蹤迪恩。這種種舉動自然體現(xiàn)了菲利克斯作為父親的責任,以及他對于出軌渣男的憎恨懲治。
但在他和女兒的相處中,卻常常說著極具男權色彩的言論。比如他認為男性對于女性胸部的專注,來源于人猿時期對于雌性臀部的偏好。他甚至還認為:女人啊?。ㄅc她)一起生活是不行的,然而沒有女人也是萬萬不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得和她們一起生活。
這些直男癌晚期的夸張言辭,透露著菲利克斯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更準確地說,以男性為中心的潛意識。
因此,菲利克斯這場帶著女兒調(diào)查女婿出軌疑情的冒險,充滿著諷刺和悖論。菲利克斯雖然是在氣勢洶洶地調(diào)查女婿,可何嘗又沒有引起女兒對自己曾經(jīng)出軌的質(zhì)問和反感。
如果我們注意到影片一開始黑屏中的那段對話,一位中年男性說:記住,不要愛上任何男孩,你屬于我,直到你結婚。之后,你依然屬于我。而一位青澀女孩回答:好吧,爸爸。
毫無疑問,這段對話發(fā)生在菲利克斯和勞拉的早年生活中。
假如我們再細致入微一點,聆聽勞拉第一次給父親菲利克斯打電話時,后者的回答中就有一句:你得開始用男人的思維方式思考。這兩處的影像注腳,其實一直在表明勞拉和菲利克斯的關系:控制和反控制。
我們從《觸礁》最后的劇情中知道,迪恩所有疑似的出軌跡象只不過是一次次的巧合和誤會,如果勞拉一開始便堅持自己的思考,此后所有的麻煩便不會出現(xiàn)。
然而情況轉(zhuǎn)變的關節(jié)點在于,勞拉開始用父親的男性思維去思考迪恩的行為,可這種所謂的男性思維,本質(zhì)上其實是屬于菲利克斯的人生經(jīng)歷。
我們觀影過程中,很難對菲利克斯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他是如此風趣的老年藝術商,既精通精英圈子的社交辭藻,同樣對處理交警盤問輕松應對,而其撩妹能力更是優(yōu)雅不失分寸。
這所有的一切,或許是由于比爾·默瑞拿捏到了極富魅力的喜劇表演,為此祛除了直男癌言辭帶來的反感??墒聦嵣?,在他的潛意識中,一直期待著迪恩出軌實錘,讓女兒勞拉從此也跟自己一樣,變成用“男性思維進行思考”的女性。
他們甚至可以組成泡妞撩漢父女組合,一同踏平美國紐約的文藝社交圈子。
你無法說菲利克斯用心險惡,因為他對于女兒的所有言行都發(fā)自真心,只不過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他渴望受到持續(xù)不斷的關注和依戀。當初他之所以出軌離婚,根源便在此。
而勞拉在這段婚姻中,不管迪恩是否出軌,但她不受丈夫?qū)檺?、沒得到生日慶祝的現(xiàn)狀,讓“寧愿我不愛天下人,休教天下人不愛我”的菲利克斯,已然動起救勞拉逃脫苦海的念頭。
這也是為什么在高潮戲份中,勞拉會對父親發(fā)火,責怪他自私的原因。同樣也是她最后摘掉父親送給她的手表,戴上迪恩送的卡地亞手表的原因。
角色之間的對抗,或者說兩性關系之間的糅合分裂,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索菲亞·科波拉作品的主題。
處女作《處女之死》,雖然講述的是一家五位姐妹的香消玉殞,可這一視角卻是透過幾位男孩的觀察猜測而來。女孩對于男孩的愛戀與失望,男孩對于女孩的癡迷與困惑,成為一種隱性的戲劇沖突。
代表作《迷失東京》,則聚焦于兩位在東京同時處于孤獨境況的男女,他們之間雖然共同懷揣著柏拉圖式的戀愛,但是兩者之間的猜度與撫慰,一直牽動人心。
她的上一部作品《牡丹花下》,則以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用近乎烏托邦般的虛擬之境,讓一個男性和七個女性之間發(fā)生情欲沖突以及生死對弈。
但《觸礁》中對于角色之間的羈絆處理,明顯更為隱晦。表面來看,這無疑類似于國產(chǎn)喜劇片《情圣》那般,讓人在婚姻出軌的疑云中,見證一對父女的重修于好。
可索菲亞·科波拉顯然沒有按照這種俗套的商業(yè)片基調(diào)進行設計,甚至在最后勞拉摘下父親送給她的手表時,影片也完全沒有煽情的音樂,或者是對勞拉眼眶中淚光的大特寫。而是在尋常的背景音中,將這一換表過程平實記錄。
只從這一點來看,便足以視《觸礁》為一部佳作。索菲亞讓本片借著商業(yè)喜劇片的外殼,找到了打開出軌劇情片最令人意外的方式。那便是在如此工整且平常的鏡頭剪輯,以及影像的風格下,依然能夠發(fā)現(xiàn)潛藏在角色行為下的幽冥之處。
這或許應該是商業(yè)片最值得推崇的風格之一,既能讓觀眾在精湛的表演以及精彩的喜劇橋段中過足情節(jié)劇的癮,又能給予想要品嘗更多思考回味的觀眾以啟迪。
作者| 花無宴;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三年前,索菲亞·科波拉憑一部改編翻拍作品《牡丹花下》在戛納拿下最佳導演獎,掀起一陣爭議,不過相比起十年前她在威尼斯摘下最高榮譽金獅獎的《在某處》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她的導演能力似乎一直備受詬病,很多人都認為她依靠名導父親的名聲而在影壇上通行無阻,這可是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但另一方面來看,她編劇的天賦才能和獨特的美學品味在早期幾部作品里盡情顯露,而且核心人物驚人地相似:《處女之死》里心有不甘的少女,《迷失東京》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遇上幽默男星的少婦,再到《絕代艷后》里的困在法國皇宮的瑪麗皇后,無一例外全部指向她自身的經(jīng)歷,她跟隨導演父親生活的小圈子,以及與世隔絕的孤獨情感;《在某處》則明目張膽地將這種體驗毫不掩飾地照搬到臺面上??梢哉f她此前所有影片作品(除了《牡丹花下》)都是在拍攝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這似乎導致題材越來越局限。從《牡丹花下》開始看出她想轉(zhuǎn)變,盡管這也是一部與處女作《處女之死》相差無幾,發(fā)生在與世隔絕環(huán)境里的女性爭寵故事。
三年后的今年,科波拉的新片《觸礁》在疫情肆虐的時期尷尬登場。這是她第一次她和流媒體合作,也是她和老搭檔比爾·默瑞第三次合作,兩人初次合作的《迷失東京》為科波拉拿到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同時奠定了比爾·默瑞冷面笑匠的地位。這次合作比爾不再和劇中女主角飾演一對關系曖昧的情侶,而是一對無話不說的父女。顯然,這不是《在某處》里父女關系的延續(xù),因為比爾在片中的角色與電影圈無關。索菲亞終于跳出了以往的題材窠臼,大膽挑戰(zhàn)一部講述“他人”的作品,這是她的第一個突破。盡管在女主角身上依然殘留一些關于創(chuàng)作焦慮感的自我影射,但索菲亞不再需要借助劇中角色來訴說自己的孤獨感,也不需要為女主角建造一個獨善其身的生活環(huán)境。
影片講述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年輕夫婦,有兩個孩子,作家女主角遇到了寫作上的靈感障礙,并開始懷疑丈夫外遇。于是,她向花花公子的父親請教,之后兩人對丈夫跟蹤調(diào)查,展開了一段意外的冒險旅程。乍看之下,這是一個驚險喜劇的類型片劇本,但是導演將標志性的作者風格融入其中:品味獨特而風格蕪雜的配樂(古典巴洛克、爵士、電子樂……)令她鏡頭下的紐約有別于伍迪·艾倫的圓滑單調(diào);鏡頭跟隨著父女二人流連在高級餐廳、私人宴會,低調(diào)奢華的場景在暗中刻畫出富人階級的模樣,而兩人在敞篷復古車上享受魚子醬和香檳,之后狂奔在夜晚街頭的場景,更是集懷舊和現(xiàn)代感、幽默和驚險為一體,有美國影評人提到她鏡頭下的紐約更像羅馬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類型的操作接踵而來,故事在后半段出其不意地轉(zhuǎn)到墨西哥的情節(jié),潛入一片休閑松弛的度假氛圍,似乎將之前的緊張懸疑感拋到九霄云外。這不太像是美國喜劇,反而更像是歐洲喜劇的寫法。當然,最大的功臣還要數(shù)比爾·默瑞,他一出場就自帶幽默感,教女兒吹口哨、四處跟女人調(diào)情、妙語連珠的臺詞,將一個退休的花花公子富商刻畫得栩栩如生,這可謂導演與演員合拍的又一次成功的典范。絕對是索菲亞當年在《迷失東京》挖掘出比爾這種冷幽默的演繹方式,為這部影片里稍顯單薄的情節(jié)增色不少。
影片的主題一邊在父女關系上調(diào)侃,另一邊則透過父女迥異的眼光去探討男女對待婚姻與情感欲望的話題: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差異等話題全在兩人對談里娓娓道出。父親代表一種對女性不合時宜的男性凝視和父權控制,從開頭的名言名句,到女兒手上的首飾,再到刻板的女性魅力(“長頭發(fā)的女孩才吸引男孩”)等。而女兒則代表著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她要與這個男性主導的社會觀念對抗,她顯然明白婚姻和家庭要靠自己才能掌握,卻無意中受到父親的唆使影響。
劇本也由此引申出另一個更深層的主題:女性進入到人生另一個階段所面臨的身份危機,應該如何調(diào)整才能維持自我。女主角是一名作家,但是結婚有了孩子后,生活變得日益枯燥無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還引入一個聒噪的女家長角色道出女主角的焦慮感)。她既要兼顧寫作,又要照顧家庭,身份在妻子、母親和女兒三者之間回旋往復。最后父親在暴風雨來臨前夕的旅館里聽她泄憤后,回應說她沒以前那么有趣了。確實,步入婚姻以后的女性無法像男性那樣自由自在,索菲亞能夠?qū)F(xiàn)代社會里的男女不平等透過輕松幽默的口吻清醒地道出,實在是她的深厚的編劇功力所致。
當然,熟知女性主義的觀眾或許對此不以為然,畢竟這些早已是老生常談,但是科波拉這次還破天荒地觸及種族問題,黑人丈夫的設計中規(guī)中矩,展現(xiàn)大都市紐約里種族的融合與多樣性,卻沒想到這個話題在一個令人捧腹的情節(jié)里不經(jīng)意引爆。父女二人夜晚在紐約街頭飆車沖紅燈被警察攔下來之后,父親憑借巧舌如簧和特權階級的魅力免受罰單,還讓警察幫忙推車發(fā)動。這個情景不免讓人聯(lián)想到今年發(fā)生在明尼阿波尼斯的弗洛伊德事件,以及之后掀起針對警察不公平對待黑人的抗議浪潮。種族話題向來并不是索菲亞的關注點,她去年在編寫劇本時還沒發(fā)生“黑人命貴”的示威游行。但從這個細節(jié)足可看出,她創(chuàng)作的思路愈加開闊,逐漸與當下時代發(fā)生聯(lián)系,而不再局限于昔日那種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這可算得上是她這部新作的另一個突破。
可以部分彌補Bill Murray沒演過Woody Allen電影的遺憾了。
小清新為啥不能是大才?能把一個疑似出軌故事拍得這么浪漫舒適,好久沒在電影里見到如此迷人的紐約了
蘋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電影
Tasteless binary content but Bill Murray is real cute
挺好看的,科波拉拍了一部喜劇版的“在某處”??蓯邸⒚匀擞钟悬c病態(tài)的父女關系,“你出生后就是我的,直到你嫁給一個男人。在那之后你依然是我的。”比爾·默瑞的表演沒得說。嗯,看到“蘋果原創(chuàng)電影”的片頭時被震了一下~
托尼厄德曼沒有迷失紐約。同樣是父女關系,觸礁比托尼來得輕松,也相對輕巧太多,索菲亞科波拉年紀輕輕,就幾乎想犯懶地朝著伍迪艾倫式紐約小品的方向去走。當然,觀眾可以說她遠沒資格開始舉重若輕,雖然伍迪爺爺也從來不重,卻比這個導二代更能抓生活韻味。這個抓奸鬧劇實在簡單,也因此隨便掰扯下,就很容易流暢起來,也因此不再可能擁有迷失東京的迷離氣質(zhì),即便海報都照著那去做。
每次看sofia coppola的片之前:好像有點意思,看完后:以后不太想看她片了。
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中,女兒通常會被描述成父親的貼心小棉襖。但在索菲亞這部為父親節(jié)量身打造的溫情小品里,事情似乎正好反過來:父親才是女兒生命里的英雄或者救兵。相對于這個浪漫又風趣、且透徹到有些「吊兒郎當」的老爸,女主角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兒。盡管她已經(jīng)與雄性眼中的雌性品質(zhì)漸行漸遠,但她依然需要男人為她的努力點贊,依然需要女人投來的羨慕目光,也依然需要「博學」的父親為她即將《觸礁》的婚姻生活出謀劃策掌控航向。最終在這對父女胡鬧式的冒險中,亦在索菲亞近些年寫過的最佳劇本里,女主角似乎也認識到了兩性在應對愛情過期這個中年危機時的差異:女人想著如何繼續(xù),而男人則想著如何重新開始。對于這個已為人母的女兒來說,父親的遺產(chǎn)不是他的花心,不是他的眼界,而是他的自信。那自信高亢而張揚,有如撩人的口哨。
質(zhì)感宛如那些名導拍攝的廣告片一般,現(xiàn)在的她,究竟是大智若愚,還是大愚若智?為流媒體拍攝不使真招兒,還是說重拾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導向的最大公約數(shù)所代表的過去,已經(jīng)是她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
好迷人的紐約
請問bill murray為什么不是我爸爸
一種富婆努力在生活中找點煩惱因為沒有沖突沒辦法寫劇本然鵝生活實在是太美滿了所以真的沒啥煩惱的即視感。哎。可能是羨慕使我丑陋吧。?? 另外節(jié)奏巨差,前面一小時和最后半小時完全割裂。
輕松+愉快,反高潮。
Ahhh~Sofia Coppola最好的作品都是為Bill Murray寫的(奧斯卡最佳男配預警
比爾·默瑞讓這個片子有趣了一半,順便說一句好喜歡索菲亞·科波拉啊雖然她一直在拍爛片哈哈哈哈。
三星半。這顯然不是驚艷之作,卻有一點不那么絮叨的伍迪艾倫味兒。故事中最惹人羨慕的無疑是父親了,搞著藝術品買賣,一輩子都在享受生活,自信自在得令人生妒。
故事的內(nèi)核沒有什么驚喜之處,無非是婚姻危機加上科波拉自我投射的創(chuàng)作危機,再注入一些父女關系和解,勝在拍得足夠短小輕盈,紐約這座城市也是太適合上演都市小品,不自覺地就能讓觀眾chill下來,比爾·莫瑞這個活寶也支撐了影片大半的樂趣,比較可惜的是丈夫疑似出軌這條線索,前面種種跡象加表演都指向了必然的結局,可最后好丈夫反轉(zhuǎn)很是牽強,應該也就是想為這個平淡故事增添些懸疑元素罷了。
It must be very nice to be you. 真正的明星并不需要act而是需要be,比爾莫瑞正是這如此。沒有他整個影片就是一個令人無法忍受的上流社會的沒事找事、無病呻吟
對索菲亞·科波拉的這部電影太失望了,作為A24的第一部流媒體電影,她連一成的導演功力都沒有使出來,就是拿著大數(shù)據(jù)干了一個平庸的行貨,就連A24以往片子極致個性的攝影風格都沒有。如果不是老搭檔的表演可以救場,這片子就徹底的災難了。
這個劇本很好啊,輕盈,但每個人物都有完整的傳記,互相微妙的需要與被需要的張力也很細膩;當然尤其是父女之間咯,終于又有一個細膩的父女故事,他們相處的vibe我也很有共鳴,最安心又總想逃開(總有各種耿耿于懷的過去…科波拉的劇本總是結尾有點單薄,不能推著故事再上一程,這次以反高潮的方式也還可以接受吧。女主的表演弱了點。What happened to you? You used to b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