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夏日,一隊穿梭其中的游客。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種神秘而冷艷的姿態(tài)誘惑著他們,讓人心甘情愿地被這份精致得令人絕望的美麗所俘獲,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爾代拉(托尼·瑟維洛 Toni Servillo 飾)眼中,羅馬卻是一座寂寞之都。65歲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記者,風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輕時代撰寫的一本文學作品讓他在早年就名利雙收。他輾轉(zhuǎn)在各樣肆意妄為的奢靡與觥籌交錯的社交之中,用一雙冷酷到幾近麻木的雙眼,目睹這座絕美之城背后的空虛與隱秘。當女高音的詠嘆調(diào)再次響起,游走在平民生活與上層社會之間的捷普,開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記憶,只有羅馬之城仍依舊著她的冷漠與華美,不曾改變。
本片斬獲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及2014年第71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兩項大獎,并入圍2013年第66屆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我們站在無限的一點,在時間上,在我們的記憶上,過去往往很近,未來又渺不可測,而現(xiàn)時,一個最飄忽最剎那的斷片,用它不可靠的外形,極其容易混淆我們真實的尋覓?!罱∥帷陡前菰u傳》
羅馬的輝煌成為過去,布爾喬亞們一躍進入上流社會,啟蒙運動留下淺薄的理性頭腦,給了他們不信上帝的傲慢與勇氣,浪漫主義曾經(jīng)是激情,是希望,如今淪為媚俗的工具。
索倫蒂諾學來了反諷和游戲,只是他不再面對無限。
別爾嘉耶夫說美會奴役人,La grande Bellezza 就是證明。
La grande Bellezza應該被翻譯成“大美”/“偉大的美”/“絕美”,而不應該是“絕美之城”。 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索倫蒂諾和它的主角捷普一樣,對待現(xiàn)代生活既享受又厭惡,失落是真的,虛無也是真的。
嘲諷女藝術家故作神秘和女作家偽善,是出于清醒的意識和真誠的努力;自嘲昔日的創(chuàng)作、和周遭人同病相憐,是因為改變不了處境而假裝悲憫;懷羅馬的舊,懷初戀的舊,是為了想象美曾經(jīng)存在過,而斯美已逝,昨是今非。
失落的是美嗎?
不,是真。
過去兩個世紀里主要的文學運動都意欲把握“生活”的“真相”(或者說“事情本來的樣子”)。
福樓拜作為現(xiàn)代小說的鼻祖,厭惡媚俗,警惕移情,充分意識到文學虛構(gòu)的真假性,并第一次讓文體/風格本身變成了寫小說的一個問題。從此之后,作家們很難再像比他稍早一點的巴爾扎克以及此前的小說家一樣,只顧悶頭寫作,而不問真實與否。
現(xiàn)代小說中發(fā)生的關于寫作自覺性的新意識,在二十世紀50年代末以后大規(guī)模地影響了歐洲的藝術電影創(chuàng)作,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jīng)通過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電影,盡可能地探索了電影能夠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性題材和現(xiàn)實性電影語言。
現(xiàn)實主義繁榮之后往往伴隨對現(xiàn)實主義的反思,后一種現(xiàn)實主義永遠在質(zhì)疑前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性,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也不例外。稍后,我們看到了阿蘭·羅布·格里耶編劇、阿倫·雷乃執(zhí)導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和安東尼奧尼的《放大》進行媒介自反,費里尼在《八部半》里借主角圭多之口提出:他想拍一部絕對誠實的電影,等等。
所有這些嘗試蓋源于這些作家和藝術家敬畏真相和真實性。 福樓拜把愛瑪·包法利寫死了,不是因為他殘忍(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不是因為他無法幫愛瑪找到“絕對之美”了,而是他意識到美是深淵,美安慰不了人:
“… …這是一個有著變壞了的性格,一個屬于虛偽的詩與虛偽的情感的女人。不過最初我倒想把她寫成圣女,在鄉(xiāng)間居住,辛苦到老,終于進入神秘主義的境界、夢想的熱情的境界。這最初的計劃,我保存下來的只有四周的環(huán)境(景物和人物也足夠暗淡的),還有就是顏色。同時為了故事更加易于了解而且有趣(有趣的真正的意義)起見,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接近人性的女主角、一個通常所見的女人?!保ǜ前菡Z,摘自《福樓拜評傳》)
索倫蒂諾學來了福樓拜對視覺的崇拜、對觀看方式的執(zhí)念、精確控制的視覺掃蕩,以及他的尖酸刻薄,但這部電影在最核心處違背了福樓拜的理念,《包法利夫人》中對美學生活的反思在這里卻走向了它的反面——美的神秘化。
電影開頭流暢的攝影機運動和“神圣簡約主義”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來自精心的視聽安排和場面調(diào)度。很快,日本觀光客轟然倒地。按照索倫蒂諾的說法:“美中有危險的東西,很可能招致死亡?!倍嗝茨w淺而神秘的對美的理解!
結(jié)尾處,吹走火烈鳥、靠吃菜根過活的老修女朝著圣階往上爬,之前尋美不得、悵然若失的捷普搖身變成蓋茨比,月光女神就是綠光,成了他回不去的鄉(xiāng)愁。
福樓拜是一個理性主義者,很難做到自欺;更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不信任形象,認為理念才是實體。然而,作為天然和形象為伍的藝術家,他選擇把美學本身當成宗教——而不是美的對象,哪怕是想象出來的對象。
福樓拜在早期曾提出要寫一本“什么也不講”“文筆即一切”的書(索倫蒂諾受其啟發(fā)想要拍一部“什么也不講”的電影),但后來他憑借強烈的自覺,懸崖勒馬,挽住了這種極端的傾向——一條走向頹廢的道路:
“一個人太愛文筆,就有看不見自己寫什么的目的的危險!”(福樓拜語,摘自《福樓拜評傳》)
福樓拜固執(zhí)如熊,他被困在形象和觀念之間,想要確定詞與其所指物間必然而透明的聯(lián)系。一個醫(yī)生的兒子,沒有游戲的精神,他忽視了一個來自亞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假設的可信性/可能性:可能性是一場保衛(wèi)可信的想象,同不可信所作的斗爭。
索倫蒂諾的創(chuàng)作遠沒有到這個地步,他把福樓拜當成教條,La grande Bellezza 中唯一真實的情感是對真實的懷疑,可最后連這也守不住了。捷普以為在想象中保留一束絕美的光,就能安慰人生的虛無。其實,他不過是再次重蹈了浪漫主義的覆轍——助長了一種虛偽的情感。
作者/shang
【歡迎交流·禁止轉(zhuǎn)載】
e-mail:fly3037szy@sina.com
wechat:to_the_wonder
Find me:搜“yiwanshouji”或“伊萬手記”找到我們
《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2013)是上個十年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電影之一,其形式極其華麗,攝影機調(diào)度令人稱奇。并且,索倫蒂諾在這部影片中也深刻揭示了當下世界所暗含的精神危機。2023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北京展映“寶格麗·光影之旅”單元特別放映了當代意大利著名導演保羅·索倫蒂諾久負盛名的兩部作品,《絕美之城》和《年輕氣盛》(Youth, 2015)。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197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自幼癡迷于文學,還出版過自己的小說。但他的家庭卻不允許他自由選擇職業(yè),他在大學主要研習經(jīng)濟學。在16歲時,他的父母遭遇意外身亡,這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最終選擇了踏上電影之路。
1994年,索倫蒂諾推出了第一部短片,隨后以編劇的身份進行電影創(chuàng)作。2001年,索倫蒂諾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同名的人》(One Man Up, 2001),之后他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并憑借《絕美之城》獲得201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絕美之城》跟隨著一位名為杰普的記者的視角展開,向我們展現(xiàn)了羅馬這座現(xiàn)代都市中奢靡與無所事事的生活。杰普自年輕時代來到羅馬,在65歲之際,已經(jīng)成為了他夢想中的“上流人士”。杰普每日出入于各種酒會和閑談,但逐漸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空洞和虛無?!督^美之城》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單純地對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一次嘲弄和批判,它更希望能夠找到某種在物質(zhì)之外的東西,而這將帶給當下的人一種精神上的救贖。
羅馬,從歷史上來看就是一座奇觀之城。古羅馬的斗獸場奉獻了可能是古代世界最讓人震驚和著迷的娛樂奇觀。影片主人公杰普就住在古代奇觀建筑的附近,他從休息的吊床上站起來,觀眾就能看到他背后的斗獸場遺跡。
而在當下,羅馬,在媒體的轟炸之下成為了一座全球聞名的旅游城市,城市和其文化藝術傳統(tǒng)成為了商品本身。影片中,一位頗具藝術天賦的小女孩被迫在他人面前表演現(xiàn)場作畫,孩子成為成年人牟利的工具。
在影片的一開始,一尊對準銀幕外觀眾的大炮突然開火,鏡頭轉(zhuǎn)而上搖到站在不遠處觀光的旅客。開場的這尊大炮讓人想起歐洲早期達達主義電影《幕間休息》,只是達達主義電影意圖對端坐著的觀眾進行一次轟擊,以非理性的方式顛覆文明的原則和規(guī)范,而在這里,它成為了供人欣賞參觀,絲毫不具有威脅的游覽項目。
緊接著,來自日本的游客不斷游覽著這座宏偉的城市和其遺跡,一位男性游客卻毫無征兆倒地斷氣。這一詭異和喻指模糊的場景,似乎向觀眾宣告著,這位游客已經(jīng)徹底迷失在了這座商品和奇觀之城。
在這兩場看似與主線無關的戲份結(jié)束后,我們終于來到了主角杰普的身邊,跟隨著他進行了一場城市和自我尋找的旅程。在《絕美之城》中,杰普并非是一個影響和改變局勢的人,他游走于各個聚會和羅馬的市區(qū),目睹著一切,但只是旁觀。他與其他人的爭辯也都未曾影響到他的這種生活。
觀眾不了解杰普,甚至他自己也快要忘記自己的過去。他內(nèi)在的空虛也和羅馬這座城市的奇觀相吻合,居伊·德波說:“整個社會生活所顯示為一種無意義的巨大的景觀的積聚”。
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卻對自身產(chǎn)生了焦慮。他初戀女友伊麗莎的去世,在他人葬禮上的痛哭,拉蒙娜的去世,似乎都在顯示著他對于死亡的恐慌和焦慮。值得注意的一處場景是,杰普一開始對葬禮上人們虛偽的“表演”大肆嘲諷,但在現(xiàn)場,他自己卻站出來為逝者抬棺,并悲慟到難以自拔。
對死亡的焦慮,喚醒了他過去的記憶,他的思緒開始回到過去的時光,也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自身存在的問題。
索倫蒂諾并沒有單純止步于揭示杰普乃至當代人所遭遇到的這種存在危機,而是在最后給出了他自己對于這一問題可能的解決辦法。
商品的泛濫以及奇觀的轟炸讓杰普迷失其中,而也讓年滿65歲的他開始感到不安。常有研究者指出,杰普所表現(xiàn)出的這種不安和焦慮的根源是他自身的身份危機。的確,杰普所身處的這樣的“景觀社會”造就了一種巨大的無意義,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人物對世界和價值的認同同樣變得輕浮,個體的身份危機隨即浮現(xiàn)。但除去身份上的焦慮,還有一種更為本體的焦慮,一直貫穿在杰普的故事中。
回到影片中,我們可以意識到,死亡對杰普的觸動是如此的巨大。那么,死亡對于杰普來說,意味著什么?死亡最根本的特點,是它無法被替代,無法被轉(zhuǎn)讓。同樣,死亡是一種自我存在的絕對認可與證明,也是對自我存在的最大的“威脅”。從根本上來看,對于死亡的焦慮,是自我存在的本體焦慮。對于杰普乃至所有人來說,死亡使其意識到,個體是有限的,個體的自由是有限。
當索倫蒂諾向我們表達這一點后,他試圖為杰普找到超越這種焦慮的方法。杰普年輕時是一位作家,但在陷入羅馬的名利場之后,他已經(jīng)從事實上放棄了寫作和藝術的表達。杰普總是將自己寫作的停止怪罪于羅馬紛擾的生活和數(shù)不清的酒會,但他其實從內(nèi)心中明白這些借口只是一種托詞。
真正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一位馬上就要年滿104歲的修女到訪羅馬,她計劃用膝蓋爬上圣約翰大教堂的圣階。對于杰普來說,他的最初對這位修女以及她的計劃并不感興趣。從信仰上來看,杰普并不是一個教徒,他在招待修女的宴會上一開始也依然保持著那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但修女的出現(xiàn),讓他煩躁不安的心有了一絲的觸動。
當修女問他為什么不再寫書時,他告訴修女自己在尋找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這也與影片的英文名進行了呼應。到底什么是杰普在尋找的“美”?壯觀的羅馬之城,奢華艷麗的酒會和居所都已經(jīng)無法再讓他感受到美了嗎?當修女在陽臺顯露一種“神跡”的時候,杰普似乎抓到了能夠?qū)⑺麖倪@樣一個煩亂紛雜世界解救出的東西。“美”似乎降臨了。杰普的新小說,也有了開端。
影片的結(jié)尾不意味著杰普成為了教徒,但他的確意識到了“無限”,某種超越的層次。而他的小說,他的藝術,成為了某種超越的表達。杰普,從他的心中獲得了某種頓悟和神啟,從這個意義上看,他重新獲得了“存在的勇氣”。
作者:Berger
?《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2013)中國大陸地區(qū)獨家版權方
按電影里出場順序為序。圖片全部為截圖。只有地名沒有地址——又不是寫攻略。 圖片描述為英文或意大利名稱。中文譯名大多來自中文維基和窮游網(wǎng)。 感謝某意大利語旅游網(wǎng)站和谷歌翻譯,讓我讀懂意大利語的網(wǎng)頁qwq 感謝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指點了幾個景點。
1. 奧勒良城墻(70%確定)不能百分百確定是奧勒良城墻,因為拿谷歌地球沿著城墻走了一圈也沒看到這個地點,而且羅馬不止一圈城墻大概有十圈……
2. 賈尼科洛山上的加里波第紀念碑。接下來鏡頭里的大理石胸像排列在Viale delle Mura Aurelie上,就是紀念碑前面這條路。
3. 帕歐拉噴泉
4. 六十五歲生日派對場景:“took place in a terrace between Via and Via Bissolati Sallustiana, one step away from Via Veneto and Villa Medici” - 谷歌翻譯
5. 羅馬橘園。這棵樹后面就是這個公共公園的入口。那個隔著欄桿看Jep的小修女和之后的踩著梯子摘橘子的修女大概都在隔壁的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里。
6. Jep家(50%確定)只能根據(jù)背景里的斗獸場外墻來猜測地址,大概是N°9 Colosseo這個酒店的頂層,地鐵站Colosseo樓上,或至少是這個街區(qū)。
7. 從土豪家天臺看下去的花園現(xiàn)實中并不在土豪家樓下。這是Palazzo Sacchetti的花園,還有個漂亮的Nymphaeum(類似于建筑景觀里的人造山洞)
8. 納沃納廣場。左下角是貝尼尼的四核(劃掉)四河噴泉。旁邊就是圣埃格尼斯教堂。
9. 背景里臺伯河上的Mazzini橋
10. 背景里臺伯河上的Sisto橋
11. 羅馬公墓 (感謝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2. 伯拉孟特所設計的著名禮拜堂“坦比哀多”,在蒙托里奧圣伯多祿堂(San Pietro in Montorio)的小廣場中央。
13. 小女孩表演繪畫的花園和別墅:"at Via di Villa Pepoli, hidden and exclusive street in San Saba just beyond the Aventine, even in actually the house museum of a collector of contemporary art, built in the 80s of '900 just to accommodate his collection" - 谷歌翻譯
14. 鑰匙孔,可以看到圣彼得教堂的穹頂?!皌he famous locks framing the dome of St. Peter through the garden of the Knights of Malta on the Aventin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iazza designed by Piranesi.” - 谷歌翻譯
15. 位于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西側(cè)展館的Marforio雕像。
16. 位于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里的La Fornarina,畫家是拉斐爾
15. 位于斯帕達宮花園里的“博羅米尼透視”
16. 美第奇別墅的花園露臺
22. Salone delle Fontane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3. 直指斗獸場的帝國廣場大道
24. 之前那個花園所在的Palazzo Sacchetti的飯廳里,失去兒子Andrea的貴婦人Viola獨自進食
25. 卡拉卡拉浴場
26. 現(xiàn)為National Etruscan Museum的朱莉亞別墅
27. “能買來的貴族”的祖宅是現(xiàn)實中這個家族的房子:Colonna家族的Palazzo Colonna。電影里兩人的姓氏也是Colonna,但現(xiàn)實中并沒有Colonna of Reggio這個旁支。(對意大利家族歷史一點都不了解,有錯請大力糾正)
28. 從梅蒂奇別墅看羅馬全貌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9. 臺伯河上的Cavour橋
30. 位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斜對面的圣階
媽呀!我。實。在??础2?。下。去。了。。。。
如果以北京為題拍部絕美之城,用同樣的情緒,刻薄同樣的人,同樣的自嘲、眷戀、緬懷,姜文應該做得到。
看不懂又覺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鞣N推移拉遠拉近的勻速鏡頭,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樂,相得益彰,再加上絕美的羅馬背景,跟著一個已入暮年對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會的眾生相,聽一聽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卻到底趕不上成長之初黃昏小島上的一個后退一張面容一次初戀
不要輕易說懂得65歲老人的孤寂,他40年來的逃避與沉淪。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皺紋如同歷史般隱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歲時愛著的那個女孩為什么離開他,卻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來她一直愛著的是他。為什么不再寫一本書?羅馬會讓人荒廢太多時間。他總在說穿他人的真相,惟獨回避自我的真相。
生于幻象,路過死亡,心懷惆悵。有的人愛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愛的淺,卻念念難忘。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傳片,好看歸好看,泛著阿蘭德波頓或者更花哨更愛掉書袋卻出身美國的專欄作家味,也即是油滑與格調(diào)不高。虛浮的影像缺乏內(nèi)在定力,廣告式的創(chuàng)意美學,還是新歐洲啊。
整部電影就像一出華麗的詠嘆調(diào),唯美詩意還有些許惆悵,攝影、配樂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讓人窒息,關于虛無的瑣屑故事已經(jīng)變得無關緊要,情緒、氛圍、環(huán)境、回憶和感覺之類的東西變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緒,保羅·索倫蒂諾這次的嘗試給人的感覺就像看泰倫斯·馬利克拍意識流和回憶。★★★★
只恨不能在電影院看
不是絕美是頹廢,不是情節(jié)是情景,不是演員是圖騰。
它反對詮釋,拒絕被禁錮于任何意義體系當中.鏡頭隨心流轉(zhuǎn)漂浮,你不知下一鏡會被帶往何種情境何種氛圍。猶如人生,本無所謂意義,你說它有何意義,它就有何意義. 福樓拜要寫一本什么都不講的書,索倫蒂諾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講的電影。這是用情緒去懂得的電影,你無法說完全懂了,依然可滿心感悟,因而得了.
太幸運今天來影院看了它。無法言喻,但兩個半小時,我完全被吸入銀幕了。“意大利的電影是最好的”
羅馬的浮光掠影,熱鬧而生活的氣息。得自費里尼的碎片之美,無論攝影和剪輯都無比炫技。索倫蒂諾放棄敘事結(jié)構(gòu)后反而營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說畫面美輪美奐,那配樂就是熱淚盈眶!今年“看”過最好“聽”的電影~
費里尼風格的延續(xù),宏大、豐富、眩暈,是虛偽與自嘲的一場探戈。結(jié)尾處的萬籟俱靜震撼人心。
【B-】真是意識流啊,感官體驗真的是做到了“絕美”極致了,用了許多的大景深鏡頭去表現(xiàn)羅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說根本沒劇情。福樓拜想寫一本什么都沒有的書,于是導演就拍了個什么都沒有的電影,只留下對殘破人生的哀嘆。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zhuǎn)反側(cè)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xiàn)。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絕美而空洞,浮華而頹敗,癲狂而落寞,詩意而憂傷。喝酒縱歌,肆意酣暢恣歡謔。杯殘狼藉,淚飛頓作傾盆雨。片如其名,絕美之城,美得如此絕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傷。
不打分,表示沒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夠多,旅游不多,不會說意大利語,難以評述。并對不會說意大利語沒住過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13-14頒獎季最佳,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實至名歸。 形式上:鏡頭調(diào)度美輪美奐、畫面構(gòu)圖美得讓人窒息、配樂宛如天籟、剪輯別出心裁;內(nèi)容上:塊狀敘事有意識流韻味但仍有主線、極豐富的哲理(存在主義、絕美、現(xiàn)代性)、瑟維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細究內(nèi)涵和隱喻,也足以領會到絕美。(9.5/10)
每個場景都是美的,但是電影本身卻絕望地告訴我們,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們求助財富,美學,藝術,文學,魔術,宗教,信仰,但這依然是徒勞的。
適合大銀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無度,丟在羅馬的建筑群里,橫看豎看都上了藝術的路。試圖穿越現(xiàn)代、回歸古典的一種尋找,尋找美,化歸記憶里豐盈充實的年輕肉體;尋找意義,發(fā)現(xiàn)上流生活只有華麗皮囊和無休止的呱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