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舞臺俱樂部其實就是一群生活沒著落卻抱著明星夢的少女們的臨時宿舍. Katharine Hepburn演的大千金小姐隱瞞身份混在里面,離家出走是為了去追求藝術, 演戲是愛好. 而對Ginger Rogers為例的其他女孩子來說, 為試演奔波, 每天電話機前的等待卻是她們的生活, 夢想的全部. 這樣的劃分真實得讓人覺得沉重.(這樣的人物設置好像在La Vava的<我的高德弗里>中也出現) . 當Katharine如此優(yōu)越于其他任何窮女孩, 她卻沒有架子, 也沒有小姐脾氣; 比起俱樂部的任何一個女孩子, 她更善良、聰明、看得開、樂于助人, 并且天生高貴于她們, 她不是灰姑娘, 卻憑借她的家庭和本身的天賦, 理所當然她是最后摘到星星的那位. 于是其他女孩的命運可能只有繼續(xù)窩在俱樂部里發(fā)霉... 這難道不殘酷嗎?
我很喜歡Ginger Rogers的角色, 帶刺的女孩, 講話咄咄逼人, 性格直爽熱烈真誠. 我覺得她演得非常真實到位. 電影的結尾她和其他女孩子們坐在俱樂部的大廳像往常一樣聒噪吵鬧." 她們在一起不停的吵那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勇氣和隱藏她們的恐懼." 同時她們固執(zhí)地繼續(xù)等待機運的降臨.
<摘星夢難圓>拍得好的地方時比大多此類電影對人物挖的都會比較淺并且以樂觀積極態(tài)度鼓勵. 這部片子比同類喜劇多出了很多東西. 好的電影總是會聚焦到人本身, 卡薩布蘭卡在同時代也是一個例子, 場景雖小但人物的塑造一點不弱, 臺詞非常的講究. 30-40年代的老萊塢musical comedy, 很多都是關于百老匯臺前幕后的. 一出新戲從排練到上演的過程可以花樣百出, 導演與制作人如何選角, 追夢的女孩們和賦有才華的新人到最后一刻怎么才被發(fā)掘.... 之前印象最深的是那套以42街為背景的片子(Busby Beckerly做舞導的), 那一系列全部都是在講這些, 看多了, 故事再曲折也都猜得到. 所以<摘星夢難圓>在當時的美國電影界是一個突破吧.
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是不怕再看的。
拍于1936年的《摘星夢難圓》和1943年的《假日酒店》,兩部值得玩味的電影。
《摘星》的敘事緊湊,人物眾多,寄居于一間屋子,十幾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姐妹們,懷抱摘星的夢想,盡己所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更多的是愁云慘霧。
要成星就得牽涉經紀人公司,有的成了犧牲品,有的則在暗流中贏得喝彩。
這些姐妹,各有性情,各有長短。凱瑟琳·赫本,就是這其中的后來者,卻占得先機,只因他爸是小麥大王,暗中助力,當然她一無所知。
悲劇不可避免。而故事的結局,卻體現了姐妹們的善良,守望相助,親如一家。
這部電影女孩們的表演與臺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堪稱一絕,耐人回味。
據說當下京城匯聚了全國各地來的十幾萬摘星男女。其中故事,或比這部電影更有說頭,只是沒人去深思去考究,覺得一切處于轉型期,一切也再自然不過,自生自滅,與人何干。反之,舊社會的文化中心在上海,因有那么多體恤勞苦人民的“左翼作家”,所以才拍出了那么多的好電影。
1943年的《假日酒店》則大大地搞笑了一把。正值二戰(zhàn)艱難期,美國處于兩線作戰(zhàn)。有的人或會說,抗戰(zhàn)時還要拍出這樣嬉鬧的玩意,實在有辱抗戰(zhàn)將士。好像一說到抗戰(zhàn),所有的人都得扛起槍沖鋒陷陣才是真理。其實,這樣“娛樂”則實實在在支持了當時正處于艱難時期的美國軍民,不但激勵前方血戰(zhàn)士兵,也會讓他們更加體味到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意義。
因為其中的歌者這樣唱道:“我們要人們得到免于被恐懼的自由,要人們得到基本需求的自由,要兒童得到安寧的自由……”。
畫面不時閃現著反法西斯的戰(zhàn)爭場面。自由與正義在娛樂中得到了延伸和滿足。其激勵性的作用不可小視。好的電影,就是讓人在感動中,還能盡情開懷。
這樣的電影,還有1944年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與我同行》,實在能開化蒙昧的民智與麻木的心。
2010、6、17
這就是一部沒有男主角沒有大團圓結局的screwball comedy么!banters全部快到極致嗲到極致,讓我完全沒想到后面那么沉重。如此說來我最喜歡的兩部神經喜劇居然都是Gregory La Cava導的。
就算是凱瑟琳赫本,也無法掩蓋光彩照人的金杰羅杰斯~
一個新人站上舞臺,一個舊人跌落在雨夜。一部披著喜劇外衣展示女性貧困、揭露演藝行業(yè)剝削真相的黑色電影,也是一部女性互幫互助的女性電影。復雜矛盾的情緒放在今天也是罕見。赫本的工裝連體褲是時尚經典。
說不上為什么對舊時美國電影很著迷。不過這個片子不怎么好看。
又是一個舞臺夢。早期的美國女人我都分不清啊。。。
Kay的角色才是大多數,無力又無奈。。。(凈看大赫本和Menjou吵架了)
赫本依舊很丑很吵
其實很uneven,但還是很好看,主要對白太嗲,這群死碧池太有火花。"The calla lilies are in bloom again"的出處原來是這里(沒有也不可能看過The Lake所以就算出處是這兒吧)。
磕亖我了。。。女同性戀&女同性恨
“不是妝用油和舞臺就可以造就演員的,還需要心碎”同樣,不是大ip和砸錢堆特效就可以造就好電影的,還需要好的劇情
一堆明星,但是效果真一般
詞曲家都沒寫出來,是有多小牌,哦因為不是movie musical,是因為主角設置成歌舞演員而有一點歌舞表演片段的喜劇
這部片子的對白相當幽默快速
1. 以現在的眼光看可能不夠大膽 但在黃金時代好萊塢已經比較大膽了 揭露娛樂圈潛規(guī)則 公寓里的女孩們既有drama又有girls help girls的溫暖 相當女性主義 為了追夢艱苦奮斗的女孩子們想必也會引起大蕭條時代觀眾的共鳴 由于印象里K赫本一直是英氣逼人的形象 還以為劇情走向會更英雄主義 以為她是故意假裝演技很差讓制片人解雇自己把角色給Kay 沒想到后期故事發(fā)展這么悲劇性 2. Ginger和K赫本好好磕 3. 30年代經常出演配角的Lucille Ball和50年代好不一樣 標志性的發(fā)型還沒有誕生 拿手的肢體喜劇也還未展露拳腳 哭起來的可愛樣子倒是一模一樣
凱瑟琳赫本又一次貢獻了一個獨居特色的表演,舞臺劇那段獨白是她一個人最為出彩的表演秀。同片的女配安德烈利茲也是相當出色。
白富美想不開去當女演員的故事。Andrea Leeds的角色才是最契合中文片名的,摘星夢難圓。
這是“盆友如手足,男人如衣服”嘛哈哈~對女生宿舍的描繪可說是抓到了精髓,遠隔時空的我都感受到一種親切的懷念。
“不是妝用油和舞臺就可以造就演員的,還需要心碎”不少人感嘆現在的編劇們再也不會寫臺詞了,和過去年代的電影相比這一點是當代電影退化的最最嚴重的地方。三十年代的羅杰斯還是很甜美的,女人真是經不起時間的摧殘。。。
Ginger的妝略濃了一點,但是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是KH演女主,她那嗓子我的個媽。喬治拉卡瓦就是個拍貫口戲的,臺詞連珠炮。非常緊湊,非常世故。
赫本和羅杰斯的魅力極具感染性,我們對其飾演角色設身處地的共情和喜愛是那么真實,以至于它似乎手叉著腰,指點著其他或平庸或市儈、或寡斷或貪婪的角色,喊叫著:“像他們一樣聰明/自信/果斷/正義!這樣你們才能獲得成功!”這句話錯了嗎?沒有。但老天知道,赫本自信大方智勇雙全不是因為她試圖變得自信大方智勇雙全,而是別的一些和自由意志完全無關的事物的結果。這些事物讓她(盡管是在一部電影里)從一個演藝新手成為當紅炸子雞,也讓另一些人輾轉反側寢食難安最終命喪黃泉。當然,生活從來就是這樣的,在好萊塢或在百老匯,只不過是形式不同罷了,編劇們未嘗不理解這一行業(yè)的殘酷性。但這部電影體現出的宿命感和悲觀主義,卻徹底搗毀了主創(chuàng)們辛苦拼湊起來的輕松譏諷的喜劇外殼,我想這是他們不愿看到的,也是值得當代娛樂業(yè)民工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