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 2022 印度彩虹片 涉及的話題有 gay les 種族 形婚 法律 領養(yǎng)權 我看完的感慨就是中國什么時候能有這樣的尺度!!!求求了! 一部輕松詼諧的電影:警察gay和體育老師les形婚,被發(fā)現(xiàn),互相與家庭坦白,再到同意這兩人各自的戀情。 印度視同志行為違法已經(jīng)長達150多年,2018年廢除了這項法律,距離這部電影上映時隔四年,可見這四年是有多么大的突破!!!但其實寶萊塢第一部同志主流的片子《遇見女孩的感覺》是2019年上映的。 在較支持同性的泰國,去年的同性婚姻法仍然沒有通過,二訴也沒有通過。但是他們給的荒謬理由是同志之前的愛情沒有男女之前的牢固,多少令人無語了,對于一些支持LGBT的人來說我們遵守的是love is love 的原則,所以我們支持,反觀這個理由,多少有點諷刺了。 再來看看國內影視的作品,同志劇被打壓,為了上映只能耽改。同志合法化遙遙無期。。。
很通俗的題材,很通俗的故事,很通俗的技法。但我愿五星推薦,只因它是我們拍不了,甚至想都不能想的電影。 你可以看不起印度人口多,新冠死的多,干凈又衛(wèi)生。但是他們的電影你沒資格看不起。同樣是帶著鐐銬舞蹈,他們的審查風險比我們大多了,可你再看看電影成品,中國電影跟tm中國足球一樣爛! 一部愛情片,是不應該分同性,異性的,這個電影里融合了基片,拉拉,還有女權表達,整個調和的特別好。 我覺得中國觀眾都應該看看,除去它是同性題材,最最核心的電影的主要矛盾是大齡剩男剩女,催婚,家長里短的問題。這太符合墻內國情了,可以說我們看起來毫不費力,甚至還特別有共鳴。 我很喜歡電影的結尾,一個gay,一個拉拉假結婚。最后實在瞞不住,各自向各自的家庭坦白。他們的家庭成員先是驚訝,而后就也理解,能夠包容。一家人沒有什么不能理解的。甚至,兩個家庭都共同商量對策,說不離婚,繼續(xù)假結婚,因為按照印度法律,只有結婚夫妻才有資格領養(yǎng)孩子。 這多牛逼啊,我改變不了國家,改變不了法律對個體的偏見。可是我們可以抱團想辦法。假結婚可以吧??此乒费?,實則是心酸無奈?。? 所以你看這個電影通篇沒有諷刺國家,法律,控訴社會。但是吧,它又什么都講了,這就是高級感。
沙杜·塔庫爾和蘇曼·辛格締結了一段互惠互利的婚姻,但當蘇曼的女友來和他們一起居住時,混亂隨之而來,因為這里面有著很多男男女女的故事……一個笑話引申出的自嘲與跌倒在地的無力感。東亞裔的女配其實挺有趣的,不覺得刻板印象。男主、女主都有情緒爆發(fā)的表演高光,但最感動的情節(jié)反而來自臨近結尾的一個【欺騙性】黑屏,相信沒快進的觀眾會被那情節(jié)所觸動。
本文首發(fā)QAF中文站公眾號,非經(jīng)作者同意請勿隨意轉載
同志題材的喜劇片少之又少,而喜劇片要拍好其實很不容易,譬如西班牙之《我的酷兒婚禮》、英國之《驕傲》,不僅僅只是笑過了事,捧腹之余亦不忘反省現(xiàn)實情境,讓人體會到笑中含淚的深層意蘊。
這次點評的兩部同志喜劇,一部是來自印度的《永結同心(豆瓣譯名)》,講述男女同志締結形式婚姻的經(jīng)歷;另一部是美國的《出柜第四格》,講述基友與直男哥們之間的死黨之情。兩部作品均有打破同志刻板印象之主題立意,且對同志處境有一定的現(xiàn)實關照。兩部電影在豆瓣也獲取了比較高的評分(《出柜第四格》豆瓣評分7.5分,《永結同心》高達7.9分)。雖然兩部喜劇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我依然認為這兩部同志題材喜劇的內容品質與這樣高的評分不符,下面會就此進行相應的評述。同時我也會把兩部作品與《酷兒婚禮》、《驕傲》等影片對比,探討同志題材喜劇有待完善之處。
一、《永結同心》:異性戀性別二元機制的某種迎合
我不愛看印度電影,但拉吉庫瑪主演的印度電影卻是一個例外。不僅僅是同志題材,他參與主演的多部電影(如《倔強的牛頓》、《沙希德》等)不僅蘊含深厚的人文氣質,且對印度的民生疾苦多有反映。從此意義來講,我是經(jīng)由拉吉庫瑪認識并了解印度社會的舊疾沉疴及復雜的歷史風貌。
2015年,拉吉庫瑪參與主演的《阿里格爾》就關注了一位因同志身份曝光而遭受迫害的大學教授。電影采自真實案例。拉吉庫瑪飾演一位氣血方剛的青年記者,在探索案件真相的過程中與事件主人公結下一段真摯的忘年情誼。影片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阿里格爾教授為拉吉庫瑪吟詠的詩歌。拉吉庫瑪眉宇間的英氣勃勃,眼神里閃爍的一點赤子般的純真,亦讓這個充滿理想主義情懷的記者角色更為動人。
與《阿里格爾》沉重的悲涼氛圍不同,22年的新片《永結同心》是一部喜劇格調鮮明的同志電影。拉吉庫瑪飾演一位被家人逼婚的同志警官,在萬般無奈的情形之下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志體育教師。女教師亦面臨同樣煩惱。為了安撫家人,兩人一拍即合,決意演出一場假鳳虛凰的形式婚姻。
令男女主角措手不及的是,婚姻并不像兩人想象的簡單。事實上,婚姻從來就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婚禮、結婚證書及與之相連的婚姻制度,不僅意味著國家與社會對一種法律關系的認可,也意味著兩人就此陷入異性戀機制所設定的社會關系牢籠:獲取異性戀婚姻身份的男女主角,從此要按這一權力機制的角色要求,努力活出別人眼中的自己。
兩人的合作演出需要雙方的信任、包容、讓步甚至妥協(xié)。與普通異性戀夫妻不同,形式婚姻雙方并無愛情,男人與女人各自認可的性別角色理念也存在諸多差異,彼此存在的溝通障礙也就很難消弭。(這是否意味著,編劇在片尾設置的皆大歡喜是不是有些超現(xiàn)實呢)。
編劇對形婚夫妻關系困境的觀察及描摹,主要設置了以下兩個情節(jié)點:一是同事人際網(wǎng)絡關系結構中的形婚夫妻及其扮演的角色;其次也是更為核心的,伴隨婚姻關系而來的家人/家族關系網(wǎng)絡,以及隨之浮出水面的傳宗接代/生育要求。
對于第一種情形,居家于警官大院的同志警官表現(xiàn)如履薄冰。為了避嫌,他甚至不讓真正的同性情人造訪新家,一對情侶關系也隨之逐漸疏遠。與男同丈夫不同,女教師的同性女友卻大大方方地搬入警官小家,以“表妹”身份與女教師同居一室。
在編劇看來,較之女同教師,男同警官似乎更傾向于固守傳統(tǒng)的男性角色理念。形婚夫妻不同的性別角色理念在一對警界夫妻做客之際也因此發(fā)生沖突。男同警官希望女同教師在同事領導面前扮演“賢妻”角色,照顧并維護自己做為丈夫的臉面。女同教師順便就此敲了警官丈夫的竹杠:“我給你們倒茶可以,但是后面一周的家務活就全包給你了?!边@一場戲略帶戲謔意味地調侃了警官丈夫的“大男子主義”。
第二種情形自然更為復雜。被卷入婚姻關系的男女同志,也就不可避免地被雙方家人親族關系裹挾。他們不僅要處理好與公婆/岳父母及七大姑八大姨的關系,也要按照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給父母一個交待。編劇借此提醒觀眾,千萬不要以為一場婚禮就萬事OK了,好戲還在后頭呢。
“逼生”這場戲最具看點的應該是——結婚一年沒有生育,夫妻中的哪一方來背這個鍋呢。丈夫出于男人的自尊心自然不愿。然而故事戲劇性的逆轉,這口鍋兜兜轉轉還是飛到了丈夫頭上。相關情節(jié)先不做劇透。雖說編劇對丈夫這個角色的描摹略帶微諷,拉吉庫瑪?shù)难堇[依然讓丈夫這個角色顯得立體生動:他有一些大男子主義,但也勇于承擔,有胸襟;眉宇間有陽剛之氣,有時又有些調皮,有些孩子氣,透著一種無邪的可愛。
比較遺憾之處在于,編劇對真實同性伴侶關系的描摹有些敷衍。一部同志電影沒有著墨于“形婚”對同性情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反而暗示分手責任在男主的小男友(小男友的出軌被男主發(fā)現(xiàn))。小男友缺席男主婚禮的原委也一字不提(他為什么不肯來?蜜月之約又為什么遲到?)男主不讓情人造訪新家又可能給對方造成什么樣的陰影,以上種種皆至于蜻蜓點水。
顯然,即使是形式婚姻,也會給真正的同性情人帶來傷害。如果導演能夠挖掘并呈現(xiàn)異性婚姻(哪怕是形式婚姻)也可能隱含的破壞同性關系的要素,這部電影對于促進同志權益意識的覺醒必定會有更為積極的作用。然而,導演似乎更為擔心異性戀大眾的反應。片中同性親密關系的描摹也趨于小心翼翼。不僅如此,導演甚至安排了一場戲,讓這對形婚夫妻在生育壓力作用之下彼此不自覺的靠近。這場戲有其戲劇性效果,但也可能給一些觀眾造成某種錯覺:他們是不是弄假成真,擦出了一點火花?
另一方面,同志丈夫充滿陽剛之氣的形象與女同妻子溫婉外型及其對“母親”身份的渴盼——這樣的人物形象設置,應該是導演對同性刻板印象的某種打破。有其積極意義。但也確實是對異性戀規(guī)范的某種迎合。不可否認,同志男性遭受社會文化壓迫的觀念即來自這樣一套二元性別角色機制。
英國男性研究學者Wheeler認為,異性戀性別二元機制及其推崇的陽剛氣概導致很多男性精神心理上的殘缺。Wheeler的調查表明,異性戀社會的男性(無論直彎)常常依賴于從女性朋友那里獲取心理的撫慰;反過來女性卻極少依賴于男性。女性可能與男女兩性伙伴都有著親密的、開放的和支持性的聯(lián)系;而多數(shù)男性則可能只與女性共享最有意義的親密情感。
心理學者、男性研究者Shaffer指出,大男人主義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實際上只有認同大男人主義的男性才會與最要好的同性朋友也只維持表層膚淺的溝通。異性戀男性尚且可以通過與女性建立親密關系以避免孤獨,同性戀男性不但在尋求親密持久的同性關系時遭遇極大的社會阻礙,也難以從同性兄弟處獲取支持與理解,這也是同性戀男性罹患孤獨癥及自殺幾率遠高于異性戀男性的原因。
2010年的美國電影《英俊的哈里》對此有比較深刻的描述。英俊帥氣的男主人公哈里與他的直男哥們借著醉酒毆打了被發(fā)現(xiàn)是“同性戀”的兄弟大衛(wèi)。然而事情的真相是,與大衛(wèi)“搞基”的男人正是哈里。而為了證明自己是“正常的”男人,哈里甚至當著直男兄弟的面用電機扎斷了大衛(wèi)的手臂。
大衛(wèi)用殘缺的手彈奏鋼琴也就成為影片最令人動容的一幕。幾十年的歲月流逝,暮年的哈里一步步走近斷臂的大衛(wèi),那個青年時代心中最美好的男神。哈里的每一步也是走向內心最隱秘的自己。面對大衛(wèi)依舊清澈的眼神,哈里明白自己這一生不能回避也無法逃脫的真相是——自己從來都是同性戀,哪怕結婚生子,這一事實也從來不曾改變。
必須指出的是,《永結同心》雖對大男子主義頗多調侃,但編導對異性戀社會的性別二元規(guī)范依舊缺乏深入的反思。也因之,本片的喜劇諷刺性也就缺乏相應的力度。筆者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編導對異性戀社會刻意的迎合,以及作者對多元性別文化認識不足。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永結同心》,也表現(xiàn)在諸多商業(yè)性電影男性人物敘事層面,比如美國喜劇《出柜第四格》。
二、《出柜第四格》: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什么
美國影片《出柜第四格》主題鮮明:直彎好基友。同志不僅可與直男之間締結真正的友誼,即使是一個萬人迷般的帥氣直男,彼此之間亦可心心相惜,且超越情欲之上。這就打破了某種刻板印象,即片中女性友人囑咐帥哥直男的那句話:“你要小心點,他(指片中的gay友)就是想和你上床?!?/p>
打破刻板印象顯然是這部電影致力表達的主題,片中的Gay男主,既非腐女想象的帥哥,也非大眾心中認定的“CC(女性氣質/娘娘腔)”。導演更安排了一段男主與網(wǎng)絡基友的“相親”約會,通過一系列個性氣質迥異的基友呈現(xiàn)圈內男性氣質的復雜多元。加上男主的機修工職業(yè),由此擊碎大眾心中對同性戀持有的刻板觀念。
一種更合乎人性真實的價值觀浮出水面,即:同性戀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同性戀也從來就不需要具備某種特定的氣質或者個性,因之,同性戀群體不必迎合任何人或任何立場的想象,每一個同性戀者的任務便是做回自身。
另一方面,透過其中一些基友的浮光掠影,又發(fā)現(xiàn)圈中Man(陽剛氣質)對CC(陰柔特質)不自覺流露的優(yōu)越感,譬如某位更能體現(xiàn)男性攻君氣質的小伙,就言之鑿鑿地透過其熱愛的電影《疤面煞星》表達了他對硬漢精神的彰顯,這種男子漢氣質的反面可能就含著對不符合這一定義的同類的不自覺的輕視;
另一位舉止言行沒有那么硬朗的男子則對自身的同性傾向懷有強烈的不安及負罪感,即使是和一個同性聊天喝茶,周圍人群掃過的眼神亦能讓其感到驚惶,所謂“我和很多女人上過床”的表達則讓觀者洞見其內心深處對同性情結的深深焦慮及恐慌,即使同性戀自身,也被社會的恐同情緒所滲透:不敢正視自身的情欲表達,甚至以此為恥。
以上細節(jié)看似微小而不經(jīng)意,但也足以說明電影劇本上下的功夫,而男主對以上約會對象的拒絕也可能隱含著導演的用意:同志亦凡人,對于同志來講,心儀對象并非一定就是陽剛氣質的男人,認為與很多女人上過床便可作為男人在同性面前炫耀的資本更是可笑。機修工喜歡的對象更可能是那個有點陰柔特質的黑人小帥哥,同志所需要的,不過是平常的心,平常的生活而已。
倘若電影能按此思路繼續(xù)深入,引領觀者繼續(xù)反思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與同性情欲的社會壓制,這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這部電影反思的空間亦可拓寬。比較遺憾的是,電影在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時,也讓自身陷入另一種文化所操縱的困境之中。什么困境呢,即:異性戀視角的同性情誼表達。
這種文化表達要求男性不可著眼于親密情感的細節(jié),譬如片尾帥哥直男故意獻上的一吻,在女性之間也許不足掛齒,但在男性之間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親吻作為男同性戀之間愛意的表達,在這里卻被用作直彎之間的友情檢驗,不得不說,這是導演的用心良苦,但對于一部電影來講,卻顯得有些刻板,不那么靈動。親吻間所蘊含所傳遞的情感分量之深重,似乎也因此被忽略。
更深入一點來講,一向被社會刻意渲染的兄弟情誼,看上去是天經(jīng)地義,但認真思索,似乎又不然。為何這么說呢,異性戀規(guī)范所標榜的大男人,男性魅力與一個人的權力及經(jīng)濟地位密切掛鉤。權力和成敗之爭,由此成為構建父系文明歷史傳承的內核。
性別研究學者曹又方認為,在緊要關頭,男性情誼也可以表現(xiàn)為拔刀相助,互相扶持,但大多數(shù)男性也只有在情勢所逼之下,他們才會緊緊結合,相濡以沫。兄弟之間,常常唯有在彼此的成就和條件相當?shù)那闆r下,兩人的情感才能較為自然健康,而不再猜忌和互不信任。因為勢均力敵可以免除競爭,并且保持雙方之間的平衡。
而一旦面臨重大的利益抉擇,這種關系里所隱含的對權利和地位的攀登就迅速與人的欲望相結合,轉化為利己主義的算計和謀劃,這也正是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老大為了一己之名利不惜屠殺兄弟所呈現(xiàn)出來的讓人唇齒生寒的形象。不難發(fā)現(xiàn),異性戀社會的兄弟之情,與姐妹情相比,依然是表面關系重于實質情感。
男性的兄弟之情,難以如姐妹般親密交集,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他們無法正視的一個心結,也是電影導演在片中始終沒能賦予相應重量的,即:我們的文化對同性親密/同性情欲表達的恐懼。
學者方剛指出,現(xiàn)實中的男性之間極少會期待親密,多數(shù)男性對于在經(jīng)濟利益和社交范疇之外的同性示好舉動,常會懷疑對方是否具有同性戀的情結。而同性情欲的表達,尤其是扮演0/受一方角色的男性,常被視為是缺少大男人氣概的表現(xiàn)。而男性之間如果羞于啟齒討論彼此的深層關系,或者恥于親密感的深入,自然敵對的態(tài)度也無法冰釋了。
另外,正如一些評論所指出來的那樣,導演在致力于掃除直人對同志偏見的同時,卻并未反思同性戀恐懼癥結的由來。現(xiàn)實中針對同性戀的敵意或者偏見,除了對同志的無知,其實也隱含著社會對于陰柔氣質男性的一種壓制。毋庸諱言,同志文化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我們都是男人,因此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在于它本身隱含著一種多元性別氣質的文化表達。
三、《我的酷兒婚禮》與《驕傲》:經(jīng)驗與借鑒
對群體多元性氣質的成功表達,西班牙影片《我的酷兒婚禮》、英國影片《驕傲》均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我的酷兒婚禮》所描述的三對同志伴侶,有著不同的氣質風格表達。多元的性別美學風格是對異性戀社會刻板印象的挑戰(zhàn),也在幫助更多男性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定位。
這部西班牙電影最可貴之處在于,導演以生動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了年輕一代的同志與父母親之間所可能遭遇的隔閡或分歧。異性戀父母如何對待兒子的同性戀人,父母自身的情感困惑,他們和下一代之間在各種觀念上的碰撞。最終父母親和兒子們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所追求的,所渴望的,所期盼的,其實都是一樣的。他們在享受愛神帶來的甜蜜同時,也在體驗彼此的嫉妒或者疼痛。血濃于水的親情最終戰(zhàn)勝了偏見。父母親和兒子們一起迎來了一場既屬于兒子們,也屬于父母親的愛的慶典。
英國影片《驕傲》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同志與礦工聯(lián)盟維權的故事。不同氣質風格的同志角色,在與礦工及其家人的相處中逐步消除隔閡,不同個性的人物角色得以血肉豐滿的同時,亦讓觀眾摒棄對同志群體各種陳舊的符號和偏見,尤令人稱道的是同志運動的領袖者Mark, 與一般電影中呈現(xiàn)出來的領袖男性通常所帶有的父性權威特質的中老年男性或硬漢形象不同,Mark氣質清秀卻極富行動的勇氣及執(zhí)行的魄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會對陰柔氣質的偏見及大眾對社運領袖的刻板想象。
《我的酷兒婚禮》或《驕傲》予以同志電影的啟示在于,它標志著同志思潮也可以為我們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注入一種新鮮蓬勃的生命力,多元性別氣質的表達更能構建起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善的溝通橋梁。這也說明,男人可以不一定按照既有的異性戀模板來表達自身的個性。
雖然作為性別群體的男性、女性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差異,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性別共同體中每一個個體的差異,即男人與男人之間,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個體只有通過與他人的差異才能獲得對自身的認識,由此,我們不能把性別群體性的差異絕對化,本質化,從而成為宰制個體行為的霸權模式。
酷兒文化告訴我們,正如男性群體中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的多元性取向,男性的精神氣質表現(xiàn)也是多元化的。事實上,現(xiàn)代異性戀社會所標榜的大男子主義本身不具備任何美學價值,異性戀的父權話語也正是通過塑造一種單面性的扁平式的且不具備任何美感的“大男人”的權威性來消弭不同男性之間在精神氣質上的差異性。
古希臘或者古代中國的男性審美截然不同?,F(xiàn)有的古典文獻記載表明,古代男性美的表現(xiàn)是豐富多元的,陽剛英武也好,俊朗瀟灑也好,清新儒雅也好,敦厚淳樸也好,普通的鄰家男孩也好,甚至溫柔秀美等被劃歸女性的性別氣質,以上種種,凡屬個性鮮明的自我覺醒,均可視為男性美的一種自然表達。
這也是《出柜第四格》較為遜色之處,倘若導演能夠看到同志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對現(xiàn)有規(guī)范的一種全新的顛覆與昭示,讓異性戀男性在直彎好基友的基礎上學習并領悟酷兒/男同性戀文化所蘊含的對自身的感召與啟示,并以此豐富男性情誼表達的內容與內涵,而不僅僅是著眼于同志如何遵循并適應異性戀文化所規(guī)定的男性之間的社交規(guī)則,這部作品對于掃除異性戀社會對同志的偏見,當具有更強有力的生命。
很通俗的題材,很通俗的故事,很通俗的技法。但我愿五星推薦,只因它是我們拍不了,甚至想都不能想的電影。 你可以看不起印度人口多,新冠死的多,干凈又衛(wèi)生。但是他們的電影你沒資格看不起。同樣是帶著鐐銬舞蹈,他們的審查風險比我們大多了,可你再看看電影成品,中國電影跟tm中國足球一樣爛! 一部愛情片,是不應該分同性,異性的,這個電影里融合了基片,拉拉,還有女權表達,整個調和的特別好。 我覺得中國觀眾都應該看看,除去它是同性題材,最最核心的電影的主要矛盾是大齡剩男剩女,催婚,家長里短的問題。這太符合墻內國情了,可以說我們看起來毫不費力,甚至還特別有共鳴。 我很喜歡電影的結尾,一個gay,一個拉拉假結婚。最后實在瞞不住,各自向各自的家庭坦白。他們的家庭成員先是驚訝,而后就也理解,能夠包容。一家人沒有什么不能理解的。甚至,兩個家庭都共同商量對策,說不離婚,繼續(xù)假結婚,因為按照印度法律,只有結婚夫妻才有資格領養(yǎng)孩子。 這多牛逼啊,我改變不了國家,改變不了法律對個體的偏見。可是我們可以抱團想辦法。假結婚可以吧??此乒费?,實則是心酸無奈啊! 所以你看這個電影通篇沒有諷刺國家,法律,控訴社會。但是吧,它又什么都講了,這就是高級感。
永結同心,“同”字蘊含深意,這個片名翻的好。也有把印度語直譯過來的“祝賀”當片名的,相比之下就無趣很多。
仍然是典型的寶萊塢商業(yè)作品,惹你哭,逗你笑,給你唱,為你跳,于是高下之分就看題材和深度了。本片聚焦同性戀群體,涉及到他們的深柜、出柜、形婚、領養(yǎng)等現(xiàn)實問題。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當男女主各自家庭得知他們性取向后的強烈反對和羞恥感??梢哉f,除了法律上的不友好(不承認同性婚姻、不能聯(lián)合收養(yǎng)、不能試管嬰兒等),印度同性戀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正是社會和家人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歧視。試想,如果連生你養(yǎng)你的母親都要跟你斷絕關系,那又如何能指望其他人接納你?當然,本片作為喜劇,跟李安的《喜宴》一樣,最后還是安排了血濃于水的大團圓結局。真實的情況只怕不容樂觀,畢竟同性性行為是直到2018年才被印度最高法院判定為不再違法,之前按照《印度刑法》第377條的規(guī)定一直都是可以判刑的。但不管怎么說,人家已經(jīng)可以拍電影反思了,以后就甩某些國家越來越遠了。
至少人家敢拍 也允許拍
每次女二開口我都覺得要說日語了??
印度電影能拍LGBT題材電影了,姬和基形婚、領養(yǎng)、出柜,把中國電影的封建審查甩在后面,苦澀羨慕。沙杜出柜后,和母親在天臺擁抱哭得痛哭流涕,彩虹游行后沙杜經(jīng)過一番掙扎帶上彩虹假面,最喜歡這兩段。東亞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父權制、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問題,也許????尤甚,在巨大壓力下男女主走出謊言活在陽光下,在警司目光的審視下坦蕩公開戀情,給我一種希望和力量。這種電影多來點吧??!
在B站看了預告后去看了正片,某高分網(wǎng)站上的譯名是《永結同心》,怪不得在豆瓣怎么找都沒找到。談回電影本身,電影的設定非常出彩,圍繞著印度禁忌的homo話題,男女主形婚過程也充滿著喜劇色彩,但是劇情的發(fā)展不如我預期的精彩,感覺到了后面就有種流水賬的敘事感,結尾也不算很強。最讓我遺憾的是沒能看到男女主之間的情感升溫(沒有要掰直他倆的意思,只是覺得男女主之間的友情和親情刻畫太少了,明明是主角),然后兩人各自的同性伴侶設定其實也不算好??傊丛陬}材和音樂的份上打個三星吧。
寶萊塢已經(jīng)偷偷變強驚艷所有人了。只要堅定逆行,可嘲諷對象就只剩……了
很難想象連我們鄰國印度,都能以寶萊塢式的幽默,拍出一部包含LES、TXL、形婚、以領養(yǎng)代替生殖癌的同影。??
有兩個場景讓我熱淚盈眶,一個是pride游行,一個是莉姆提姆被蘇曼父親承認。其余的都不重要,我在這個電影看到這樣的節(jié)日般的盛況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認同吧,接受把,向前吧,憤怒吧,驕傲吧。
如果這是個歐美片,那我覺得有點落俗套了,這可是印度片誒!印度都與時俱進了,再看看我們!
哪怕是前半段的輕松部分,也能察覺到細微的苦澀,Homocop那場戲很出彩,一個笑話引申出的自嘲與跌倒在地的無力感。東亞裔的女配其實挺有趣的,不覺得刻板印象。男主、女主都有情緒爆發(fā)的表演高光,但最感動的情節(jié)反而來自臨近結尾的一個【欺騙性】黑屏,相信沒快進的觀眾會被那情節(jié)所觸動。片子最后1/3確實有點拖拉,后面更是說教味過濃,但在這種環(huán)境能出這樣的作品我認為已經(jīng)很了不起。90
3.5 游行就真的挺震撼 全世愛
能拍能映講述形婚搭伙過日子的電影 就離不用形婚搭伙過日子的社會更近了一小步
實在是太冗長了。
三觀超正,超勇敢,無論現(xiàn)實如何,起碼阿三敢想敢拍,反觀。。我沒臉說
有好過無。
2018年才將同性戀去罪化的印度,2022年已經(jīng)拍出直面有關形婚, 同性戀領養(yǎng)方面的電影了!
跟《喜宴》類似的結局,愛情、親情和社會規(guī)則的互相妥協(xié)
哪怕套在喜劇外衣下,極端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之下同志及形婚的困境仍然難掩沉重,尤其是謊言被揭穿之後,那些侮辱性的字眼一個接著一個從親友嘴裡蹦出時,一切都令人窒息,然後緊接而來的Pride Parade又令人飆淚,印度都可以有Pride Parade,而這片土地之上只剩下Don't Ask Don't Tell。不過,整部電影終究是過於傳統(tǒng)寶萊塢,雖然沒有太多歌舞,節(jié)奏也夠拖沓,插曲之多之頻繁,還搭配著慢鏡頭,讓人忍不住內心OS有完沒完。Rajkummar Rao自《遇見女孩的感覺》後再演同志片,上一次演愛上女同志的直男,這一次演和女同志形婚的男同志,和《真雄起》的Ayushmann Khurrana,同樣作為如今印度電影中生代男演員的佼佼者,都值得掌聲。
印度都已經(jīng)能拍出這樣的LGBT電影了,真是得祝賀了。未出柜的男同和女同被家里催婚,倆人只好形婚。結婚后他們與各自的愛人繼續(xù)相愛,他倆的關系相當于合租室友。雖然女生的感情穩(wěn)定,但男生的感情比較波折。我一度擔心他倆會為了要孩子而勉強在一起,最后變直,還好電影沒有狗血結尾。女生被迫出柜后,男生也主動出柜,倆人最后和各自的愛人生活在一起,還領養(yǎng)了一個孩子。這幾乎是最完美的結局了。讓人感動的是男主和女主的勇敢,以及雙方家長的理解。整部電影都是輕松幽默的,有的橋段很好笑,也很感人。
印度再怎么說,至少可以拍的電影比我們多多了。
這是一部輕松詼諧的電影,但是它探討的意義,展現(xiàn)的未來卻是沉重的。印度電影總能在社會議題上面下功夫,這也是我們渴望國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