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想看personal shopper,我做了簡單的功課發(fā)現(xiàn)那是一部恐怖片,雖然有暮光女,而這是一部喜劇片,據(jù)說。。。
然后在江城看的第一部法語電影就獻給了它,苦笑不得。
2017,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在武漢參與到法國電影節(jié)了,先簡單說下今晚的觀后感吧,千頭萬緒。
1景色還是不錯,法國北部想想好像是去過魯昂和象鼻山,saint michel 陰差陽錯沒去成,如果去了再看這個電影肯定有陰影,現(xiàn)在也不想去了。
2電影支線有點多,有點散,brutfort一家,那個所謂的“貴族”一家,相互通婚是什么鬼,警長和表情呆滯的助手,間或出現(xiàn)的被吃掉的人們。
3既然是一個荒誕電影,為何還要安插在真實的生活中,那個圣母飛起來我整個都出戲了,她怎么沒被吃掉,這里是反諷嗎。
4Binoche好歹也是凱撒影后吧,這種荒誕的表現(xiàn)手法,真的接受無能。
5不吃人的時候,風景還是挺美的。
有點困了,回頭再碼,觀影過程中歡笑不斷,也算是不那么沉重的恐怖片吧,哈哈。
重看一遍,這是一部法國人才能徹底領(lǐng)會的片,因為也許只有生活在彼文化中,才能深切體會到階級差異實際有多夸張。
從18世紀前后開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的貴族卻成為更多特權(quán)所有者,權(quán)力的失去卻使其更加高傲與孤立,他們開始相信特權(quán)是與生俱來的而非是由權(quán)力產(chǎn)生的。他們居高而下地同情并唾棄平民,用虛偽的善意關(guān)懷平民,卻依舊嘲笑其粗鄙(片子中嘲笑Ma Loute姓名等)。而在如電影設(shè)定地等類似的北部邊遠省份,上層階級的話語體系與下層階級是不同的,平民根本聽不懂貴族在說什么,只覺得其面目可憎而虛偽。
此時,官僚由于流于形式以及自身素質(zhì)和出身,根本起不到任何調(diào)和矛盾的效果,某種程度上甚至加劇了這種矛盾,因為他們讓平民清晰地看到對待不同階級的不同方式。影片中的兩位警長則是其夸張化的代表。
與此同時,第三共和國對其國民進行“反教權(quán)與世俗化”教育,使其宗教成分更多的出自對自發(fā)的非理性激情的盲目崇拜(此時則更接近尼采的思想),影片中關(guān)于非理性的荒謬成分很多,如葬禮、飛天、以及最后集體狂奔的“狂歡”,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由于法國幾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政治實踐使法蘭西民族心中的另一側(cè)——與自由平等對立卻同時存在——充滿了階級對立的思想。反映在影片中,便成為了如此荒謬卻富含符號與象征的形式。這也就是為什么我認為,只有法國人能拍出來這部電影,也大概只有法國人能領(lǐng)會這部電影。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作者:陳憑軒(來自豆瓣) 來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897015/ 昨天《瑪·魯特》公映后有個法國朋友去看了,我問他如何,他說外國人可能看不懂。后來查評論的時候,發(fā)現(xiàn)法國媒體基本跪舔,外國媒體比較模棱兩可??赐暌院笪乙灿X得這片太土生土長了,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共鳴。 其中一個難點就是片中亂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飾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幾乎像是個中世紀寓言故事。知道這些背景這些梗,加深對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幫助的。這里面有些比較簡單,有些略復(fù)雜,且聽我慢慢道來。 ? Ma Loute、Billie和兩個警探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來自于貧窮的Brufort家長子瑪·魯特這個人物。該詞是法國北部皮卡迪語,意思有點兒復(fù)雜。當代年輕人說法語的時候,有個詞叫biloute,隨便什么字典都查不到。這個詞也是皮卡迪語,原指「雞巴」,引申義為「哥們兒」。隨著各種搞笑北方人文藝作品的盛行,該詞逐漸進入全法流通,成為時髦口語。參見無營養(yǎng)喜劇片《歡迎來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2008)。 而loute作為陰性詞使用時,自然就是amie的意思,所以ma loute字面意思相當于當代法語中的ma meuf,中文里大概也就是「我的妞」。但由于這個用法太陳舊,很多法國人現(xiàn)在認為兩個詞是同意,就是指「伙計」。 當代法國,北方和西南(可以一直到馬賽)的口音在法國是最受歧視的,特別是北方。當然從「雞巴」可以引申到「哥們兒」,當?shù)匚幕緛砜赡芤脖容^粗野一些。皮卡迪語俗稱施蒂語(對,就是《歡迎來北方》片名中的那個ch'tis),北方人也稱施蒂人,一般其他地方人說到這個詞都是忍俊不禁的感覺。能上Youtube的童鞋可以在上面搜到很多搞笑施蒂人和語言的視頻。 他們的食物也比較重口。法國是奶酪之國,但是各地奶酪千差萬別。北方人的瑪華勒(maroilles)號稱是全法重口冠軍、噩夢般的可怕奶酪。當然這些都是刻板印象,俺前任就是里爾人,「粗」是有「野」是有,但是「粗野」是沒有的。而且我也真心沒覺得瑪華勒有多重口,反正比山羊奶酪好多了。 ? Van Peteghem一家 2. 地理與影業(yè)梗:Roubaix, Tourcoing, Le Fresnoy 哎呀跑題了,拉回來!上面說的這些,生活在里爾附近的貴族Van Peteghem一家很可能是不知道的,而且1910年皮卡迪語在北方以外根本沒什么知名度。所以這完全是一個給當代人看的梗。 說到Van Peteghem家族,片中說他們來自里爾附近的胡拜和圖爾昆兩個衛(wèi)星城,是個很容易忽略的梗。里爾當然就是上法大區(qū)的首府、法國北部最大城市,胡拜和圖爾昆當時因工業(yè)發(fā)達而比較繁榮。但今天這兩個城市是里爾地區(qū)最窮的地方,衰敗得一塌糊涂。政治上曾是左翼票倉,近幾年卻成了極右大本營。有點兒像咱們的東北(不但是「老」工業(yè)基地而且還需要「振興」一下)和美國的底特律(曾因汽車業(yè)衰敗成為死城)。說到這兒,不由想起豆瓣上有人把《歡迎來北方》譯成《東北歡迎你》的梗,笑了我好久。 熟悉法國影業(yè)的人一聽到圖爾昆,就全明白了。這個城市雖然窮得一塌糊涂,但卻是赫赫有名的電影學院和制片廠Le Fresnoy的所在地。它家和同在圖爾昆的Pictanovo都是《瑪·魯特》的聯(lián)合制片方,據(jù)說大量后期還是用了Le Fresnoy的場地和器材。這擺明了是植入的招生、招聘廣告嘛! ? Machin(中)和Malfoy(右) 3. 名字里的小秘密:Brufort, Machin, Malfoy 好了,剩下這些呢就都比較簡單了,會法語的人都懂的,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還是要知道一下。 撿牡蠣的窮人家姓Brufort,這就是brut(野蠻、粗礪)和fort(強壯)的復(fù)合。勞動人民嘛,下層階級嘛,干體力活的嘛,神經(jīng)比較粗壯嘛。當然還有茹毛飲血這個暗喻要做進去。至于貴族家Van Peteghem,我是真不懂,查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有一點就是這個姓肯定是荷蘭語源,而北方省與比利時接壤。然后嘛,就是歐洲各國互相損的時候,比利時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較蠢。跟片中近親結(jié)婚的梗有關(guān),特別是Christian這個明顯智障的角色。 兩個探長角色延續(xù)了《丁丁》中的杜邦、杜龐形象和導演自己的電視作品《小孩子》中的警察形象,現(xiàn)在只說名字。探長叫Henri Machin,而machin這個詞就像是英語里的stuff,所以是用很輕蔑的語氣說「某探長」。片中結(jié)尾處主角不斷叫他的時候就是「machin! machin!」,爆笑效果。問題是,杜蒙已經(jīng)親口承認這是在向Alfred Machin致敬,所以這層意思也不能忘記。杜蒙很喜歡的Alfred Machin是二十世紀初法國一位重要影人,并且他——也是北方人! 探長的小跟班兒Malfoy相對而言就沒那么復(fù)雜了,就是法語里mauvaise foi,大致就是不誠實的意思。不要跟我爭mal和mauvais的問題,詞源上都是同一的。好了不說了,大家看片愉快! ? 個人微信公號PostCoitum
【標題套用大忘杠的一首情歌《我謙虛死了》】
在你忍俊不禁的時候內(nèi)心流淌的是悲傷壓抑。 初次看杜蒙,像這種哲學式的表達很奇妙,演員用十分夸張怪異的方式去表演,一層一層撥開,本以為是一個低等家族與高貴人群之間的隔膜,看上去是一對跨越這種隔膜的男女愛情,從兩人親吻牽手見家長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難堪,本以為成了,這就是一樁愛情故事嘛,可是最后稚嫩的男主將女主扔進河里,沙包大的拳頭一拳一拳的砸向女主的臉你又要懵逼了,原來男主這一家是食人肉的。 這種表演方式加上這樣突兀的故事結(jié)構(gòu),只會讓人給出一個疑問:這群人怎么那么傻逼啊?當你覺得受不了這種傻逼的時候,對沒錯,杜導讓他們飛起來了。
說實話沒看懂,看到了平民的冷血,荒蠻,平靜生吃人肉,簡直駭人到極點 之后隨著失蹤的人的增多,就只剩精神緊繃 ,想著誰又成為被害者……而隨著瑪魯特和比莉的好感,開始想比莉能拯救或喚起瑪魯特的人性嗎。劇情總是出人意料,瑪魯特開始打比莉,終歸是沒死,就想或許還有救,終于瑪魯特放了他們。危險的愛情,也似乎在階級門第,謀殺釋放后,磨人結(jié)束。唏噓之余思考比莉終歸是喚起了瑪魯特的不忍之心嗎?還是瑪魯特本是如此,他不能控制自己想吃人肉,又厭惡自己的矛盾的總想自己掙脫的獸性…
而平民與貴族,即使是沒落貴族或富人之間巨大的階級差距與矛盾也深刻得表現(xiàn)出來,每次瑪魯特抱著小姐夫人或紳士貴族等渡河后,都要吐一口吐沫,呸一下。也能顯示出他的不滿,憤恨,鄙夷,野蠻,以及危險。而比莉一家和漁民一家在正式介紹時,比莉,她母親和舅舅對漁民夫婦的態(tài)度也能昭示出她母親等人的接下來的命運……好像處處都埋著伏筆,隱藏著深意,但是由于文化原因和智商問題還是有很多不明之處,尤其是探長和之前別墅主人的飛起來,是諷刺還是什么?一群人追逐飛起來的探長想要救他下來,而探長終于下來后,人們的問候是恭維諂媚還是什么,很多問題還請大神指點。
還有比莉是男是女,或雌雄同體問題,我想還是見仁見智吧。我一直把比莉看做是女的。很可能是沒看懂的過。
6/10。杜蒙妄圖用一群怪胎瘋婆子的蠢笨肢體行動和浮夸臺詞,強迫使人發(fā)笑并解讀出里面的文化哲學。諸多神跡時刻的確回味良久,如風力車撞上海邊船只的殘骸,再如片尾慶祝宴會上眾賓追趕飛行的胖警官,貴族假小子與漁民大兒子對視的那條沙灘分界線,不同階級價值觀的群體保持敵視不可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旁邊坐著的陀螺聽到旁邊的美國記者說:What the hell did I just watch!!!!!
3.5 杜蒙玩兒的太飛了,瘋癲愛情偵探暴力超現(xiàn)實以及更加挑戰(zhàn)道德底線的橋段都被角色一次次的喜劇性跌倒給消除掉了沉重感。法國北部永遠是杜蒙電影的主角,鏡頭下的風景顏色都要溢出銀幕了。上流社會怪模怪樣夸張荒誕卻接受一切,底層社會沉默不語行為隱蔽觀念封閉,還有飛起的偵探上帝視角俯視眾生。
你很快就不知道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什么了,情節(jié)和故事線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如果你愿意,你就漸漸的跟著杜蒙飛起來了。
我的妞兒不是我的菜。吃俺一棒,請立即升天,靴靴。1.5
有點看完《一步之遙》的感覺,片中的各位跟導演都要嗨炸了,剩下我們只能問What the fuck。
有點意外啊。杜蒙這次玩飛了,一部非?;恼Q的諷刺喜劇,角色在表演上也盡可能的夸張,趣味性十足,也非常諷刺,甚至還借用了默片的喜劇方式。難得這么歡脫的東西。
這是要上天啊
We know what to do, but we do not do. 來海邊度假的亂倫雙性資本主義精神,遭遇本土無產(chǎn)階級食人族;飛天圣母和氣球警長,速走帆車和悲愴詠嘆調(diào),真-擺渡人,高級
總體失望。開篇似足布努埃爾,飛起來比較過癮,但基本上就是瘋癲。Fabrice Luchini、Juliette Binoche、Valeria Bruni Tedeschi賣足演技,相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歡女仆Nadège的表現(xiàn),不卑不亢,冷感十足。
2017.4三星//2022.6重看,5+。
沒懂…
上流社會淫亂瘋癲,底層村民茹毛飲血,瘋狂人生一體兩面,快把導演送上西天~
飛機上看的。
飛起來
看了幾分鐘,也是做作得令人尷尬癌發(fā)作的作品,一星半不入
疏離、迷戀又熟悉,像一部不該生于這個年代的電影,對其歸屬的探尋似乎需要往前推。除了一個同時具有《八部半》《四百擊》《地下》調(diào)性的美妙結(jié)尾,好像就沒別的了,杜蒙在一個迷人的環(huán)境里講了個怪悶的故事,底層、官僚、貴族,吃人、無能、亂倫,最后官僚和貴族相擁如故,底層跟自己玩也很開心。
3.5 玩脫力系脫飛了,雖細思極恐,但還是不大懂梗在哪也喜歡不來...
3.5;披了一層瘋癲喜劇色彩的《小孩子》玩樂版,景觀雖美,仍保持了荒涼空曠的氛圍,在看似寬廣實則封閉的環(huán)境里,人似乎在這萬年永恒不變(缺乏物理意義上的時間感)的美景里魔怔住了,呈現(xiàn)出古怪荒唐的皮相,杜蒙開開心心地玩了一把;看到Valeria Bruni Tedeschi真開心。
荒誕,懸疑,一切都在超自然而又無比真實的風光中展開。跌倒與漂浮,失蹤與在場,瘋狂人生的一體兩面。后半段略歡脫,比起這次的精裝版杜蒙,更喜歡其早期作品中的冷峻與不動聲色。